一、多功能农用纸质地膜应用试验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基于激光切割技术的缠绕式籽棉残膜清理装置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国棉花主要是覆膜种植,导致在机采过程中易混入大量残留地膜。缠绕式籽棉残膜清理作为残膜清理的第一道工序,辊筒残膜残留较多,难以进行二次清理,且人工参与手工切割的清理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低。为了使该籽棉残膜清理机能够自动快速清理辊筒残留残膜,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进行了装置设计和试验研究等工作:(1)根据籽棉残膜清理机现存难题,结合激光切割技术,确定激光切割残膜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本文分析籽棉和残膜的物料特性以及CO2激光切割特性,并制定激光切割残膜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2)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和整体设计方案,进行缠绕式籽棉残膜激光切割清理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缠绕式籽棉残膜激光切割清理装置分为三部分:缠绕机构、激光切割机构和双通道切换机构。本文分别对各机构的主要零部件进行选型、设计和计算,并搭建激光切割装置。依据该装置的工作流程,搭建控制系统。选用单片机进行总体运动的控制,利用Keil软件进行控制程序的撰写,应用Proteus进行装置工作电路图的绘制和仿真,修改完善程序后通过STC-ISP软件录入单片机,最后对装置进行系统调试。(3)基于激光切割技术的特点,结合前期的预试验分析,确定激光切割的主要影响因素:激光功率、切割速度和切割距离。建立切割深度数学模型,对切割深度进行预测。选用切割深度和切断50mm残膜所需切割次数作为响应因子,通过Design-Expert设计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回归模型,通过响应曲面法分析试验因素对响应因子的影响情况,并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参数对两个响应因子的影响程度均为:激光功率>切割速度>切割距离。参数优化结果为:激光功率为66.4W,切割速度为20.6mm/s,切割距离为95.1mm。(4)对比切割深度的回归模型和预测模型,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适当的参数条件下,CO2激光对缠绕式籽棉清理机中的残膜具有较好的切割清理效果。
高心悦[2](2021)在《渗水地膜渗水抗旱及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地膜覆盖是烟草种植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普通地膜覆盖技术虽能起到保水、保温的效果,但是对于自然降雨的水资源却无法进行有效地利用。渗水地膜是近年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量推广的一种新型地膜,它除了具有普通塑料地膜所具有的保温增湿等功能外,还具有渗水、微通气等优点,可有效提高对小降雨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加作物产量。山东是半湿润地区,但是降水量年度分布不均衡,在雨季到来之前,降雨主要以零星小降雨为主。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雨水资源是促进山东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试验以烤烟品种NC102为试验材料,以普通地膜为对照,在室外大田测定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对土壤含水率、基础理化性质,以及烟株农艺性状、烟叶产量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在室内通过设计盆栽试验测定渗水地膜的保水性、保温性和渗水性等基本性质,明确渗水地膜保水抗旱以及对烟草生长、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渗水地膜显着改善土壤水热条件。烟叶大田移栽以后,没有进行人工灌溉,通过测定不同土壤深度含水率明确渗水地膜的雨水渗透效果。结果表明:10 cm、20 cm和30 cm土层的含水率,渗水地膜较传统地膜分别提高了79.90%、23.87%和10.76%。同时在室内对渗水地膜的保水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保水效果与普通地膜没有显着性差异。在保持土壤温度方面,渗水地膜显着提高了0~15cm土层的地温,但是增温效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弱。(2)渗水地膜显着促进烤烟生长。烟叶移栽以后,动态监测烤烟生长参数(株高、茎围、叶长、叶宽、叶面积)。结果显示:渗水地膜显着促进烤烟的生长和叶片的伸长。其中在移栽后33天内,渗水地膜的效果尤为显着。这个现象主要归因于渗水地膜较普通地膜能有效利用雨季之前较少的降雨量。(3)渗水地膜协调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大田生长结束后,取样烟株第15位叶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覆盖渗水地膜的烟叶中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比普通地膜的烟叶分别提高4.40%、8.46%和39.81%,但是在还原糖和烟碱方面,两种地膜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地膜烟叶的糖碱比为10.67,烟叶的化成成分更加协调。(4)渗水地膜显着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与促进烟叶生长相对应,覆盖渗水地膜后烟叶产量较对照增产12.59%。同时由于化学成分更加协调,上等烟和上中等烟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45%和3.74%。体现在产值上,每公顷渗水地膜提高近7000元。(5)渗水地膜改善土壤基础理化性质。与对照相比,渗水地膜能显着提高土壤中的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提升量分别为15.20%、25.51%和13.50%,同时降低土壤中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降低量分别为4.19%和29.77%。综上所述:在烟田覆盖渗水地膜能有效促进水分进入土壤,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雨水尤其是雨季到来之前小降雨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促进烟叶的生长和化成成分的协调,进而提高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渗水地膜在山东烟区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鲁雷[3](2020)在《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玉米性状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近年来,人们愈发注重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环境的保护。传统聚乙烯(PE)地膜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农作物减产、牲畜误食死亡等问题层出不穷,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是大势所趋。同时由于生物降解地膜种类多样,不同地区环境下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周期有会出现差异,这对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同时生物降解地膜在实际应用中的试验周期较长和成本昂贵的原因使得其推广使用受到限制,所以本论文生物降解地膜在大田中的实际应用对后期生物降解地膜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首先在成熟配方的前提下,以不同牌号的PBAT为基材进行加工改性后吹塑成膜,生物降解地膜A、B、C、D在大田玉米作物上进行试验,以传统聚乙烯地膜CK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地膜在玉米各生长阶段中土壤的温度湿度、玉米株高、干物质、叶面积、产量等数据进行比较。生物降解膜初期阶段的增温保墒性能初期与传统PE膜维持一致的水平,生长初期甚至高出CK膜0.1~0.2 oC,生长后期由于地膜降解导致生物降解膜的增温保湿性能下降,土壤温度比CK低出0.3~0.5 oC。A、C膜玉米生长各阶段的株高、茎宽、干物质含量、产量等性状数据与传统地膜最为接近,A膜经济产量与CK同比减产0.58%,基本无差别。综合各项数据,A膜与传统PE膜各方面性状数据基本一致,推荐生物降解A膜在西北地区大田玉米作物中进行推广使用。然后,我们对生物降解膜在覆膜不同时间后各方面的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基团分析和酸值检测证明降解过程伴随酯键的断裂和端羧基的形成,热分析和分子量测试表明聚酯类的降解是分子链断裂,高分子聚合物降解成低分子量聚合物的过程。熔点由未降解时的124.5 oC下降至降解120天后的117.9 oC,A膜降解120天后的分子量变为未降解时分子量的35%,分子量的降低也使得熔点降低和融限变宽。SEM图像显示覆膜120天后地膜随降解时间延长出现孔洞结构。力学性能测试显示降解120天后地膜横纵向拉伸强度分别下降至12.34 Mpa、7.93 Mpa,断裂伸长率降低至18.31%、5.28%。甘州区土壤填埋试验中A膜填埋20周后的失重率可达18.23%,失重率的高低与土壤温度湿度有较大关系。最后,我们研究了单一PBAT体系和PBAT/PLA复合体系在Na OH、HCl、H2O溶液中的降解情况,不同溶液环境下两种材料体系降解速率显示Na OH>HCl>H2O,同时,含有PLA组分的体系降解速度比单一体系降解速度更快。碱性环境中浸泡6周后F、L的失重率分别为9.9%、15.1%。SEM图表明碱性环境中薄膜劣化更为明显,F、L膜降解6周后拉伸强度分别下降58.14%、65.49%,L膜的断裂伸长率损失达到96.01%,F膜断裂伸长率损失78.44%。
高宇剑[4](2020)在《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农林业的发展迅速,蔬菜水果种植和苗木移植市场不断地扩大。2018年农林业总产值61452.6亿元,相较于2017年增长6.1%。非织造布的很多性能在农业上都具备优势,然而农用非织造布的发展仅30年左右的历史,而且以纺粘布为主,尤其在我国农用非织造布的用量还很少,仅为发达国家的10%左右。市面上常见的农用非织造材料存在的问题有湿强力不高、难以降解、污染环境等。因此,研究和开发符合实际使用、环保要求并且具有经济效益的农用非织造材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课题就将针对水稻育秧膜和种植袋两种农用非织造材料进行研究。针对于育秧膜,为了验证麻育秧膜对于水稻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福建省中龙红麻籽贸易有限公司所建立的育秧膜制备方法制备了100片规格为35×35cm的育秧膜,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进行了对照种植实验。通过育秧后根系生长情况、水稻千粒重和亩产对比,对麻育秧膜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种植试验表明,使用麻育秧膜育秧后,水稻秧苗的根系发育更好,白根明显更多更粗壮,盘根力更强,但是苗高稍低一些。并且,使用麻育秧膜育秧对于水稻的千粒重影响不大,但是能明显地提升亩产。对于麻类种植袋,本文利用两种不同的工艺制备了无基布种植袋材料和含基布种植袋材料。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制备,首先采用聚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作为粘合剂,利用喷洒粘合法将粘合剂喷洒在麻纤维网上,最后进行热风烘燥;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制备步骤是将一层麻纤维网覆盖在平纹机织基布上,针刺加固得到复合纤维网,接着单面涂覆1.5%羧甲基淀粉溶液,进行热风烘燥。而后采用棉缝纫线、锁式线迹来对种植袋材料进行缝合,制得麻类种植袋。根据行业标准估算出种植袋的强力要求范围,并建立了麻类种植袋的性能评价方法,分别是拉伸断裂强力、顶破强力、吸水性能、厚度克重以及老化降解性能。通过探索不同工艺参数对种植袋材料性能的影响,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力受粘合剂类型、浓度、上浆率及1%浓度环氧氯丙烷树脂(PAE)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酸溶液作为粘合剂相较于聚醋酸乙烯酯更合适,且PAE能有效增加湿强;含基布种植袋材料拉伸断裂强力、厚度受基布种类、经纬密大小的影响,实验发现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强力主要来自于基布,针刺会使强力略微的下降,使用棉基布制备得到种植袋材料更轻薄,有利于降解以及降低成本。随后将实验制备出的麻类种植袋与市面上常见的聚丙烯非织造布种植袋进行对比。本课题所制备的种植袋顶破强力较低,但能符合标准中规定规格种植袋的正常使用要求;且吸水性能更好,吸水重量有明显提升,且能有效延缓水分流出。根据设定的老化降解试验,将含基布种植袋材料在露天环境下放置180天,其强力下降并不明显,仍能符合种植袋材料强力的要求。并且,材料在土壤中的降解失重率与时间呈正相关,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15天降解失重率达到27.0%;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15天降解失重率达到37.0%,且其强力先快速下降,后趋于平缓。因此,材料可降解,且具有快速降解的能力。本课题所制备的麻育秧膜对水稻的根系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可以增加亩产。相较于市面上的聚丙烯非织造布种植袋,本课题所制备的麻类种植袋吸水性能、耐光老化更好,且可降解。
刘艳鹏[5](2019)在《液态地膜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文中指出液态地膜又称液体地膜(liquid mulching film,简称LMF),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材料合成的一种乳状悬浮液。将其喷施于地表,会与土壤颗粒发生联结,形成一层特殊的胶状土膜结构,使土壤颗粒连接起来,封闭土壤表面孔隙,从而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且不影响膜外水分的渗入,改善土壤持水、保水、保温等能力。液态地膜受光、热、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可自行降解,降解后产物及液态地膜本身无毒无污染,对土壤、地下水质和环境无不良影响,避免了塑
邵毛妮[6](2017)在《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农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定化的方向发展,农用薄膜的专用化发展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研发适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油桃、冬枣、葡萄等)的专用农膜对于满足人民日常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用薄膜在油桃种植过程中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油桃属于喜光果树,但促成栽培中经常遭受光照不足、光质差等问题,影响了设施油桃的作色、果实产量和品质。②夏季过强的直射光会引起植物灼热或褐变,而冬季的阳光不足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延缓作物生长。③功能性农膜不但存在流滴、消雾期短的问题,而且流滴、消雾剂极易发生迁移和表面流失,并且发生“喷霜”现象。④油桃生长对温度和光照强度要求高,现有功能性农膜无法实现对光温的智能调控。因此研究开发具有多功能的棚膜,使农膜集长寿耐老化、防流滴、防雾、高保温、转光、漫散射、棚膜寿命与功能同步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多功能农膜已经成为油桃产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分别选用保温性能较好的乙烯-醋酸乙烯(简称EVA)、以及具有长效流滴消雾功能的聚烯烃(简称PO)作为基体材料。首先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制备成母粒;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了不同基体的纳米转光农膜(EVA/NANO-MSS-ZG、PO/NANO-MSS-ZG),最后在我国最大的油桃产地-安徽砀山油桃产业园进行大田实验,以评价EVA/NANO-MSS-ZG、PO/NANO-MSS-ZG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油桃专用EVA基纳米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熔融插层法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与其他加工助剂共混制备得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制备出EVA基纳米转光膜,并利用XRD、FT-IR、TG、FA、力学性能测试、光电雾度测试对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2)油桃专用EVA基纳米转光膜的田间实验。利用设施大棚环境因子实时监测系统对EVA/NANO-MSS-ZG与对照膜大棚设施内的环境因子进行监测。通过对环境因子(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的跟踪分析,探讨EVA基纳米转光膜对温室大棚内微气候的影响。通过研究EVA/NANO-MSS-ZG对油桃的各个生长期的情况(发芽期、盛花期、长叶期、成熟期)以及油桃果实的外观(形状、色泽、均一性、有无病害)及品质(单果重、纵径比、横径比、糖度)等的影响,对EVA/NANO-MSS-ZG影响作物生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3)油桃专用PO基纳米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温室大棚的光照强度和流滴消雾功能,我们选用了PO作为农膜基体材料,同样通过熔融插层法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与其他加工助剂共混制备出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制备出PO基纳米转光膜(PO/NANO-MSS-ZG),并在生产工艺中通过电晕和涂覆工艺将流滴消雾剂固定在PO膜的内层以达到长效流滴消雾功能,利用XRD、FT-IR、TG、FA、力学性能测试、光电雾度测试等对PO/NANO-MSS-ZG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4)油桃专用PO基纳米转光膜的田间实验。通过对PO/NANO-MSS-ZG二月份环境因子跟踪分析得出,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均高于对照棚,在冬季起到很好的保温功能,而且PO/NANO-MSS-ZG转光膜的光照强度高于对照棚,同时由于PO/NANO-MSS-ZG中的NANO-MSS-ZG助剂和其他助剂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进一步增大了光的透过率,这也是PO/NANO-MSS-ZG的透光率高于PO/DZ的原因。从油桃开花期和时间节点上可以看出,PO/NANO-MSS-ZG比对照棚提前7~8天开花且由于PO基纳米转光膜具有漫散射功能,所以整棚开花均匀且花枝茂盛;后续的跟踪实验正在进行中。综上可以看出两种油桃专用转光膜均可以使油桃提前上市,满足设计初衷。
张淑敏[7](2016)在《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在2013-2015年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以马铃薯荷兰15号为供试材料,探讨黄淮海地区不同类型覆膜种植马铃薯的田间水热效应以及增产效果,筛选马铃薯专用优质地膜,进一步验证春马铃薯-夏糯玉米-秋马铃薯一年三作栽培模式的高效性。试验研究了3种地膜(BW:黑白配色地膜;CF:普通无色地膜;BI: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以及玉米秸秆还田(SBW:黑白配色地膜秸秆还田;SBI:生物降解地膜秸秆还田;SCF:普通无色地膜秸秆还田;SCK:无膜秸秆还田;NBW:黑白配色地膜无秸秆还田;NBI:生物降解地膜无秸秆还田;NCF:普通无色地膜无秸秆还田;NCK:无膜无秸秆还田)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本次试验结果如下: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春马铃薯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降解速率最快,且在收获期降解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处理间杂草密度差异显着,黑白配色地膜处理抑制杂草生长效果最好,杂草抑制率达44.1%-58.5%。与普通无色地膜相比,生物降解地膜对于提高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效果并不明显,而黑白配色地膜对于维持土壤温度的能力显着,对大气温度相对不敏感,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小,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亦相对较高。研究发现,黑白配色地膜可适当延缓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从而使土壤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生物降解地膜促进有机质分解效果明显;与普通无色地膜相比,生物降解地膜覆盖马铃薯依次增产2.23%、7.07%和-3.11%,增产效果不明显,黑白配色地膜分别增产6.17%、8.20%和0.78%,效果显着。与此同时,黑白配色地膜可显着提高块茎中的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且差异均较为显着,同时降低蛋白质含量;生物降解地膜则显着提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研究发现,黑白配色地膜对于马铃薯增产具有显着作用,生物降解地膜虽增产效果不明显,但对于马铃薯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具有有利作用,适于推广与应用。增种糯玉米并秸秆还田,对于地膜覆盖秋季马铃薯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秸秆还田对于提高土壤水分,维持土壤温度具有显着作用,本试验中,秸秆还田小区各处理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不还田小区,且水分含量依次表现为SBW>SCF>SBI>SCK,NBW>NCF>NBI>NCK。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温度比不还田处理可高出0.1℃-1℃不等;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地膜覆盖保证了土壤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含量,促进了玉米秸秆的分解,即促进有机质快速分解,为秋季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供有力条件,秋马铃薯覆盖无色地膜处理下的微生物C、N量均高于不覆膜处理,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与不还田小区对比可以看出,还田小区马铃薯产量相对较高,SBW>NBW,SCF>NCF,SBI>NBI,SCK>NCK。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以及秸秆还田对马铃薯块茎中维生素C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影响显着。总之,增种夏玉米并配合秸秆还田技术有利于提高春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三作栽培模式的高效性,其中,应用黑白配色地膜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因此,使用黑白配色地膜以及秸秆还田技术耦合适合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宋建龙[8](2009)在《麻地膜降解特性及对土壤和作物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被广泛应用,而塑料地膜长期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和利用可降解地膜是最有效的途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而成的环保型麻地膜,在农业应用中具有保水、保温,防草等效果,在合理栽培条件下优于塑料地膜,但目前对环保型麻地膜降解特性及降解后对作物和土壤影响的研究,存在不少空白。本试验重点研究可降解麻地膜的降解特性及降解后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地表覆盖麻地膜,需要6 7个月可以完全降解,麻地膜强力的变化在前期和后期变化速率快,中期相对缓慢,延伸率在前期略有增加,后期降低;埋入土壤中的麻地膜,2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前期变化缓慢,后期变化迅速。2、土壤肥力影响麻地膜的降解,高肥力有利于地表和土壤中麻地膜的降解,在高肥力的土壤中,土壤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增多,与麻地膜单周降解率呈显着正相关。土壤pH对麻地膜降解的影响,弱碱性土壤有利于麻地膜的降解,在弱碱性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增多,与麻地膜单周降解率呈显着正相关。在相同的pH或肥力条件下,不同地膜表现不同的降解性能,塑料地膜无降解,R麻地膜降解速率略与RC麻地膜相当。3、麻地膜降解后,促进红麻各生理指标的增长,包括株高、茎粗、皮厚、地上鲜重、地上干重、群体叶面积指数等,麻地膜降解可以明显增加皮厚、群体叶面积指数、地上鲜重和干重,同时增加红麻干物质的积累,随着麻地膜覆盖年限的增加,有利于增加红麻干皮干骨比,促进营养物质向红麻皮部转移,提高红麻产量和质量。麻地膜覆盖8年和6年的红麻收获产量相对于对照增加12.8%和8.7%,鲜茎出麻率增加4.4%和7.0%。4、麻地膜降解后,有利于土壤含水量的提高,降低土壤容重达4%左右;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对全氮、全磷、水解氮无影响,对全钾有含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长期使用麻地膜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5、麻地膜降解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增长,麻地膜覆盖年限增多,土壤细菌增多;土壤放线菌在前期,各处理有显着差异,随着时间的增多,差异逐渐减小,最后麻地膜与对照无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塑料地膜;土壤真菌在前、中期有显着差异,后期无显着差异。麻地膜降解提高土壤部分酶的活性,包括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且其酶活之间呈显着正相关。
鹿保鑫,周睿,王霞[9](2008)在《天然纤维素基降解塑料地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普通塑料地膜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环保问题。为防止"白色革命"演变成为"白色灾害",提出了采用价廉、质广和量多的废弃天然纤维素资源为原料,大力开发一种环境友好型、使用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和透光性能优异的纤维素基,可完全降解地膜,是今后我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进一步阐述了天然纤维素基可降解塑料地膜的现实意义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欧阳西荣,崔国贤,杨瑞芳,吴海燕[10](2007)在《麻纤维纸地膜研究开发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生物降解地膜,尤其是可降解麻纤维纸地膜的研究开发现状、技术水平、开发的主要产品品质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阐述了我国开发麻纤维纸地膜的优势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分析了开发麻纤维纸地膜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多功能农用纸质地膜应用试验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农用纸质地膜应用试验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切割技术的缠绕式籽棉残膜清理装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籽棉主要杂质分类 |
1.2.2 国外籽棉清理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籽棉残膜清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国内籽棉残膜清理装备应用现状及问题 |
1.3 激光切割技术应用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采棉残膜的物料特性分析及激光切割方案制定 |
2.1 机采棉残膜物料特性分析 |
2.2 激光切割特性分析 |
2.3 激光切割残膜方案制定 |
2.3.1 激光切割预试验方案及平台搭建 |
2.3.2 激光切割残膜预试验 |
2.4 激光切割残膜装置工艺流程制定 |
2.4.1 籽棉残膜缠绕式清理机理分析 |
2.4.2 激光切割残膜工艺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缠绕式籽棉残膜激光切割清理装置设计 |
3.1 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
3.1.1 结构组成 |
3.1.2 工作原理 |
3.2 籽棉残膜缠绕机构设计 |
3.2.1 缠丝辊筒设计和电机选择 |
3.2.2 旋转板设计及计算 |
3.2.3 残膜回收箱设计 |
3.3 双向激光切割机构设计 |
3.3.1 激光配件选型 |
3.3.2 激光切割运动设计 |
3.3.3 传感器的选择与定位 |
3.3.4 激光换向机构设计 |
3.3.5 缠绕式籽棉残膜激光切割装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缠绕式籽棉残膜激光切割清理控制系统搭建 |
4.1 装置整体控制方案设计 |
4.1.1 工作路线 |
4.1.2 控制方法 |
4.2 运动控制编程及仿真 |
4.2.1 缠绕通道控制编程 |
4.2.2 激光切割运动控制编程 |
4.2.3 切割通道切换控制编程 |
4.2.4 Keil整体系统编程和电路图绘制 |
4.3 装置系统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缠绕式籽棉残膜激光切割清理装置试验研究 |
5.1 激光切割残膜数学模型及切割深度预测 |
5.1.1 切割深度模型 |
5.1.2 切割深度预测 |
5.2 激光切割残膜装置试验 |
5.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5.2.2 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
5.2.3 试验因素的响应曲面分析 |
5.3 试验参数优化及试验验证 |
5.4 试验优化模型和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渗水地膜渗水抗旱及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环境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1 降雨 |
1.1.2 土壤 |
1.1.3 温度 |
1.1.4 光照 |
1.1.5 自然灾害 |
1.2 覆盖栽培技术 |
1.2.1 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
1.2.2 覆盖栽培在我国烟草上的应用 |
1.3 渗水地膜研究进展 |
1.4 烟叶品质 |
1.5 烟叶产量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述 |
2.2 试验条件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
2.4.2 烤烟基本农艺性状测定 |
2.4.3 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
2.4.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4.5 渗水地膜基本性质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1.1 不同地膜覆盖对移栽23天后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1.2 不同地膜覆盖对移栽33天后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1.3 不同地膜覆盖对移栽47天后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1.4 不同地膜覆盖对移栽63天后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2 不同地膜覆盖对烤烟基本农艺形状的影响 |
3.2.1 不同地膜覆盖对烤烟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地膜覆盖对烤烟茎围的影响 |
3.2.3 不同地膜覆盖对烤烟最大叶长的影响 |
3.2.4 不同地膜覆盖对烤烟最大叶宽的影响 |
3.2.5 不同地膜覆盖对烟叶最大叶面积的影响 |
3.3 不同地膜覆盖对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地膜覆盖对烟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
3.3.2 不同地膜覆盖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4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5 渗水地膜基本性质的测定 |
3.5.1 渗水地膜保水性的测定 |
3.5.2 渗水地膜渗水性的测定 |
3.5.3 渗水地膜保温性的测定 |
4 讨论 |
4.1 渗水地膜对土壤水温的调节 |
4.2 渗水地膜对烤烟基本农艺性状的影响 |
4.3 渗水地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4 渗水地膜对烤烟产量的影响 |
4.5 渗水地膜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玉米性状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地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1.2.1 传统地膜的应用与发展 |
1.2.2 降解地膜的应用与发展 |
1.3 可降解地膜种类 |
1.3.1 光降解地膜 |
1.3.2 光-生物双降解地膜 |
1.3.3 生物全降解地膜 |
1.4 影响地膜降解的因素 |
1.5 生物降解地膜材料 |
1.5.1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 |
1.5.2 聚乳酸(PLA)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不同地膜的制备 |
2.3 地膜的测试与表征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熔融指数分析 |
2.4.2 不同地膜目视观测 |
2.4.3 机械性能分析 |
2.4.4 红外光谱分析(ATR) |
2.4.5 分子量分析(GPC)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大田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3 试验方案 |
3.3.1 试验地概况 |
3.3.2 试验材料 |
3.3.3 试验设计 |
3.4 测试方法 |
3.4.1 土壤温度湿度的监测 |
3.4.2 玉米生育期各种形态指标观测 |
3.4.3 地膜表观降解程度的观测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土壤温度湿度 |
3.5.2 玉米各阶段株高茎宽 |
3.5.3 玉米生育期时间 |
3.5.4 干物质变化情况 |
3.5.5 玉米收获期考种性状 |
3.5.6 玉米收获期产量 |
3.5.7 青贮玉米成分分析 |
3.5.8 不同种类地膜表观降解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降解情况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3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
4.3.1 实验材料及实验地区 |
4.3.2 试验设计 |
4.4 地膜的测试与表征 |
4.4.1 酸值检测 |
4.4.2 热性能检测 |
4.4.3 扫描电镜测试(SEM) |
4.4.4 机械性能测试 |
4.4.5 地膜自然环境填埋实验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红外光谱分析(ATR) |
4.5.2 酸值分析 |
4.5.3 热性能分析 |
4.5.4 分子量分析(GPC) |
4.5.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5.6 机械性能分析 |
4.5.7 填埋降解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生物降解地膜不同溶液中降解机理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及试剂 |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5.2.3 地膜样品 |
5.3 实验设计 |
5.4 地膜的测试与表征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失重率的影响 |
5.5.2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3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分子基团的影响 |
5.5.4 不同溶液水解对薄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农用非织造材料类型 |
1.3 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加固工艺 |
1.4 农用非织造材料的缝制工艺 |
1.5 农用非织造材料研究现状和前景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育秧膜的制备以及种植试验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室仪器与原料 |
2.3 育秧膜的制备方法 |
2.4 育秧膜性能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种植袋制备方法的探索及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与原料 |
3.3 种植袋材料的制备方法 |
3.4 种植袋材料性能测试 |
3.5 种植袋材料拉伸强力的估算 |
3.6 本章小结 |
4 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
4.3 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
4.4 种植袋材料性能对比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点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液态地膜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白色污染”亟待治理 |
液态地膜脱颖而出 |
液态地膜发展现状 |
液态地膜的产生 |
液态地膜研究现状 |
液态地膜应用现状 |
应用领域 |
应用案例 |
液态地膜研发技术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
技术难题 |
解决途径 |
液态地膜的发展前景 |
结语 |
(6)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农用棚膜 |
1.2.1 我国农膜生产应用现状 |
1.2.2 我国棚膜产品及特点 |
1.3 设施油桃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设施栽培历史 |
1.3.2 油桃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
1.4 设施油桃栽培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EVA基纳米转光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
2.2.2 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的制备 |
2.2.3 三层共挤制备设施油桃专用的纳米转光农膜 |
2.2.4 分析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XRD分析 |
2.3.2 FT-IR分析 |
2.3.3 TG分析 |
2.3.4 FA分析 |
2.3.5 力学性能分析 |
2.3.6 透光率和雾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EVA基纳米转光农膜在设施油桃上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基地和油桃生长简介 |
3.3 试验部分 |
3.3.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3.3.2 实验材料 |
3.3.3 大田实验前期准备 |
3.3.4 测试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EVA/NANO-MSS-ZG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4.2 EVA/NANO-MSS-ZG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
3.4.3 EVA/NANO-MSS-ZG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3.4.4 EVA/NANO-MSS-ZG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3.4.5 EVA/NANO-MSS-ZG对油桃生长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PO基纳米转光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
4.2.2 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的制备 |
4.2.3 三层共挤制备设施油桃专用的纳米转光农膜 |
4.2.4 分析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XRD分析 |
4.3.2 FT-IR分析 |
4.3.3 TG分析 |
4.3.4 FA分析 |
4.3.5 力学性能分析 |
4.3.6 透光率和雾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PO基纳米转光农膜在设施油桃上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5.2.2 实验材料 |
5.2.3 大田实验前期准备 |
5.2.4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O/NANO-MSS-ZG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5.3.2 PO/NANO-MSS-ZG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
5.3.3 PO/NANO-MSS-ZG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5.3.4 PO/NANO-MSS-ZG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5.3.5 PO/NANO-MSS-ZG对油桃生长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马铃薯研究现状 |
1.2.2 地膜研究现状 |
1.2.2.1 地膜种类及发展 |
1.2.2.2 可降解地膜的研究现状 |
1.2.2.2.1 光/生双降解地膜 |
1.2.2.2.2 生物降解地膜 |
1.2.2.3 黑白配色地膜 |
1.2.3 秸秆还田的研究及发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3.1 不同地膜覆盖春马铃薯试验 |
2.3.2 秋季糯玉米秸秆还田 |
2.3.3 秸秆还田以及地膜覆盖秋马铃薯试验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1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测定 |
2.4.2 马铃薯块茎品质 |
2.4.3 糯玉米产量测定 |
2.4.4 地膜降解速度 |
2.4.5 杂草多样性 |
2.4.6 地膜用量 |
2.4.7 土壤理化性质 |
2.5 数据处理与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膜覆盖对春季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
3.1.1 不同地膜覆盖对春季马铃薯生育时期的影响 |
3.1.2 不同地膜覆盖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1.3 不同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3.1.4 不同地膜覆盖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
3.1.5 不同地膜覆盖对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
3.1.6 不同地膜的降解情况 |
3.1.7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
3.1.7.1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1.7.2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 10 cm处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
3.1.7.3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 10 cm水分的影响 |
3.1.8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1.9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2 糯玉米产量分析 |
3.3 秸秆还田及地膜覆盖对秋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
3.3.1 秸秆还田及不同地膜覆盖对秋季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2 不同地膜的降解情况 |
3.3.3 秸秆还田及不同地膜覆盖对秋季马铃薯土壤环境的影响 |
3.3.3.1 秸秆还田及不同地膜覆盖对秋季马铃薯土壤温度的影响 |
3.3.3.2 秸秆还田及不同地膜覆盖对秋季马铃薯土壤 10 cm温度的影响 |
3.3.3.3 秸秆还田及不同地膜覆盖对秋季马铃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3.3.4 秸秆还田及不同地膜覆盖对秋季马铃薯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的影响 |
3.4 马铃薯-糯玉米-马铃薯一年三作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3.4.1 成本 |
3.4.2 收益 |
4 讨论 |
4.1 不同地膜覆盖对春季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
4.1.1 地膜覆盖的产量和品质效应 |
4.1.2 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4.2 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 |
4.3 地膜覆盖的抑草效应 |
4.4 不同地膜处理及秸秆还田对秋季马铃薯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
4.4.1 地膜覆盖及秸秆还田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4.2 地膜覆盖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4.5 经济效益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麻地膜降解特性及对土壤和作物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可降解地膜研究现状 |
1.2 可降解地膜的种类及其性能 |
1.2.1 光降解地膜 |
1.2.2 淀粉基生物地膜 |
1.2.3 光-生物双降解地膜 |
1.2.4 植物纤维地膜 |
1.2.5 液态地膜 |
1.2.6 乳酸地膜 |
1.3 可降解地膜降解过程及方法的研究 |
1.4 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现状 |
1.4.1 麻地膜的试制 |
1.4.2 麻地膜的推广应用 |
1.4.3 麻地膜的降解 |
1.5 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试验区气候及土壤 |
2.1.2 供试地膜 |
2.1.3 供试作物 |
2.2 试验方法与实施 |
2.2.1 土壤pH 对麻地膜在地表覆盖降解影响的研究 |
2.2.2 土壤肥力对麻地膜在地表覆盖降解影响的研究 |
2.2.3 土壤pH 对麻地膜在土壤中降解影响的研究 |
2.2.4 土壤肥力对麻地膜在土壤中降解影响的研究 |
2.2.5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和作物影响的研究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环境因子对麻地膜在地表覆盖降解的影响 |
3.1.1 土壤pH 对麻地膜在地表覆盖降解的影响 |
3.1.2 土壤肥力对麻地膜在地表覆盖降解的影响 |
3.2 不同环境因子对麻地膜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
3.2.1 土壤pH 对麻地膜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
3.2.2 土壤肥力对麻地膜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
3.2.3 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与土壤中麻地膜降解相关性 |
3.3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3.3.1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2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3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3.4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5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
3.4 麻地膜降解后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3.4.1 麻地膜降解后对红麻个体生长状况的影响 |
3.4.2 麻地膜降解后对红麻与生长期相关性分析 |
3.4.3 麻地膜降解后对红麻叶面积及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3.4.4 麻地膜降解后对红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比例的影响 |
3.4.5 麻地膜覆盖对红麻收获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土壤环境因子对麻地膜降解的影响 |
4.2 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的影响 |
4.3 麻地膜降解后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 麻地膜降解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4.5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麻纤维纸地膜研究开发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纸质地膜的研发现状 |
2 麻纤维纸地膜 |
3 麻纤维纸地膜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
4 麻纤维纸地膜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开发应用对策 |
四、多功能农用纸质地膜应用试验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切割技术的缠绕式籽棉残膜清理装置设计研究[D]. 张旭.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渗水地膜渗水抗旱及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D]. 高心悦.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试验玉米性状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D]. 鲁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4]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宇剑. 东华大学, 2020(01)
- [5]液态地膜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J]. 刘艳鹏. 蔬菜, 2019(07)
- [6]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D]. 邵毛妮.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产量的影响[D]. 张淑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8]麻地膜降解特性及对土壤和作物的效应研究[D]. 宋建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9]天然纤维素基降解塑料地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鹿保鑫,周睿,王霞. 农机化研究, 2008(12)
- [10]麻纤维纸地膜研究开发现状与进展[J]. 欧阳西荣,崔国贤,杨瑞芳,吴海燕. 作物研究,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