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林土壤剖面调查研究

柽柳林土壤剖面调查研究

一、柽柳林下土壤剖面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剑[1](2021)在《祁连山北麓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为研究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以及碳(C)、氮(N)、磷(P)循环提供了新思路。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其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对揭示养分可获得性以及C、N、P等元素的循环和平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灌丛群落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系统地研究祁连山区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灌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反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为此,本研究以分布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e)、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等5种典型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主要研究了5种典型灌丛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灌丛植被中有48种植物,隶属于26科,38属,以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等居多。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37.09%)。不同灌丛群落H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吉拉柳,D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吉拉柳>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整体上看,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H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12~2.26,D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0~0.74。(2)5种灌丛类型中,吉拉柳灌丛土壤C、N平均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灌丛(P<0.05),分别为74.93 g·kg-1、6.10 g·kg-1,说明吉拉柳灌丛对土壤养分具有较强的累积作用,对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吉拉柳灌丛各土层C:P高于其它4种灌丛类型,是最具固磷潜力的灌丛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剖面上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格局;土壤碱解氮、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速效磷是影响灌丛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子;土壤C:P和N:P可作为评价该区域P有效性和养分限制性指标,灌丛群落土壤养分主要受N素限制。(3)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是影响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容重、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茎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粗根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p H值是影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4)与全球陆地植物C、N、P平均水平相比,5种典型灌丛植物叶片、粗根和细根具有较高的C含量,叶片具有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P含量。与全球陆地植物C:N:P相比,5种灌丛植物叶片具有较高的C:N和C:P,粗根和细根具有较高的C:N。5种典型灌丛植物N:P均小于14,表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灌丛植物生长更易受N素限制。

张昕[2](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屈静媛[3](2021)在《乌拉特中旗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益林工程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林业生态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和提高植被覆盖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公益林工程的实施成果进行科学评价是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公益林的林草生物量、枯落物持水、土壤理化特性、水文特征等做了专项调查分析;并结合乌拉特中旗2017年森林资源数据、气象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对乌拉特中旗公益林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及物种保育等4个方面生态效益进行了计算。主要结果如下:1、乌拉特中旗公益林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372.62亿元/年,各项生态功能价值量排序为:保育土壤价值(1320.58亿元/年)>涵养水源价值(37.26亿元/年)>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9.72亿元/年)>固碳释氧价值(5.04亿元/年)。2、不同苏木(镇)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量差异显着,巴音乌兰苏木和甘其毛都镇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量最高,分别达到401.34亿元/年和308.40亿元/年;海流图镇和乌加河镇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价值量最低,分别为12.03亿元/年和12.79亿元/年。3、主要优势树种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量大小顺序为:藏锦鸡儿(547.54亿元/年)、榆树(223.07亿元/年)、中间锦鸡儿(175.27亿元/年)、白刺(159.98亿元/年)、柠条锦鸡儿(99.30亿元/年)、红砂(65.91亿元/年)、柄扁桃(60.91亿元/年)。

李安琦[4](2021)在《防潮坝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海岸带湿地是全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全球气候、保护物种基因等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是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的区域,面临着防潮坝建设、围填海、水产养殖等人为活动导致的盐碱化、生物入侵、等多方面问题。为了阐明人为活动对海岸带湿地的生态影响,在黄河三角洲滨州港区域防潮堤坝外设置1条采样带(A);防潮堤坝内等距设置4条样带(B、C、D、E);对海岸带湿地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防潮坝对植被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生物量、植物C:N:P化学计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TWINSPAN和PCA、DC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影响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演替进程、植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防潮坝改变了滨州港海岸带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防潮坝外土壤含水量、有效磷、含盐量显着高于防潮坝内土壤。土壤理化特征表明,防潮坝外(样带A)土壤含水量、有效磷含量、含盐量(分别为26.59%、13.51 mg/kg、12.74 g/kg)均显着高于防潮坝内土壤含水量(样带B-E分别为17.32%、16.26%、14.94%、11.73%)、土壤有效磷含量(样带B-E分别为9.37 mg/kg、6.76 mg/kg、4.41 mg/kg、5.79 mg/kg)、土壤含盐量(样带B-E分别为10.06 g/kg、10.39 g/kg、10.73 g/kg、6.54g/kg)。防潮坝外(样带A)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7.08 g/kg,显着低于防潮坝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样带B-E分别为10.39 g/kg、8.83 g/kg、8.78 g/kg、8.95 g/kg)。(2)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较为简单。植物种隶属于5科10属11种,盐生植物占优势,有4科6属6种;群落优势灌木柽柳生物量在0.09 kg/m2~2.5 kg/m2。研究区群落特征显着受到防潮坝的影响,由坝外到坝内,植物群落呈现由盐地碱蓬群落向柽柳-芦苇群落变化的趋势。防潮坝外(样带A)生物多样性Margalef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为:0.15、0.26,柽柳生物量为0.16kg/m2,都显着低于防潮坝内的Margalef指数(由样带B到样带E分别为0.39、0.38、0.49、0.51)、Shannon-Weiner指数(由样带B到样带E分别为0.77、0.68、0.78、1.07)、和柽柳生物量(由样带B到样带E分别为0.35 kg/m2、0.20 kg/m2、0.43 kg/m2、0.49 kg/m2)。防潮坝外(样带A)Simpson指数为和0.16,低于防潮坝内Simpson指数(由样带B到样带E分别为0.39、0.36、0.39、0.57)。防潮坝内,植物群落特征各指标总体呈现随着离防潮坝的距离增加而增加的趋势。Sorensen指数、Jaccard指数和Cody指数表明,防潮坝内外群落相似度较小,共有种较少,生境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Margalef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灌木生物量与土壤含盐量和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3)防潮坝显着改变了群落优势灌木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防潮坝由外向内(样带A到样带E)柽柳叶片C:N、C:P分别为(14.27、17.21、16.45、17.56、20.93)、(207.84、252.94、245.42、259.06、257.60),说明坝外植物同化碳的能力显着低于坝内;N:P分别为(14.54、14.60、14.93、14.77、12.71),说明限制营养元素由坝外的N、P共同限制转变为单一的N限制。RDA分析结果表明柽柳叶片C:N、C:P与土壤含盐量呈较强负相关,N:P与土壤含盐量呈显着正相关,表明了含盐量是影响柽柳叶片化学计量的主要因子。(4)通过TWINSPAN分类和实际调查相结合,将滨州港植物群落划分为盐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柽柳-芦苇-盐地碱蓬群落和柽柳-鹅绒藤-芦苇群落四类,PCA排序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对土壤因子进行DCCA排序表明,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了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梯度,第二排序轴则主要反映了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梯度。对16个土壤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决定群落在排序时的位置和群落物种组成的主导生态因子为土壤含盐量和有效磷含量。

刘娇[5](2020)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人工植被防治沙害是国际上公认的沙区生态重建和沙害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水分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功能正常的关键因子,也是制约植被生长的最大限制因子,在防风固沙、遏制沙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耗散的主要途径,参与并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受到土壤、植被和大气交界面的生物物理和环境过程的影响。光合作用作为生理代谢和物质积累的基本单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是分析植物生长和代谢对环境响应的重要环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西北部,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贯穿其中的沙漠公路防护林可有效的防治风沙侵蚀。本研究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防护林带,选择沙拐枣和梭梭两个树种,设置三个灌水量(W1=17.5 L(株次)-1,W2=25 L(株次)-1,W3=35 L(株次)-1),三个灌水周期(F1=10 d,F2=20 d,F3=40 d),通过对林地土壤水分、植物茎流和光合特征的测定,综合研究了1)不同灌水处理下的防护林土壤水分动态;2)沙拐枣和梭梭在不同的灌溉制度下的蒸腾特征及水分利用特征;3)沙地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机理;4)塔克拉玛干沙漠公里防护林灌溉系统节水的适宜性和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动态在垂直深度上,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特征可将0-100 cm土层分为3层,土壤水分速变层(0-30 cm)、水分中变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水分中变层的下限和水分稳定层的上限与灌水量、植物类型和植物根系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应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在时间尺度上,灌水后浅层0-60 cm土壤水分变化可以分为快速下降期(1-9 d)、缓慢下降期(9-19 d)、相对稳定期(19-39 d)。6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水后下降缓慢,下降速率明显小于0-60 cm深度,200 cm以下土壤水分对60-200 cm土壤水分有补给。0-100 cm土壤贮水量在灌水后第1-9天与天数呈三次多项式关系,拟合结果R2均达到0.88以上。5-9月土壤0-300 cm含水量均值来看,在1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和梭梭林地均为W3>W1>W2;在20 d和4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林地W2>W3>W1,梭梭林地W3>W2>W1。灌水量、植物类型、大气因子植物根系生长状况等对土壤水分变化均有影响,5、6、7月植物生长旺盛且气温逐渐增高,属于土壤水净消耗期,8、9月植物生长速率减缓,且气温降低,属于土壤水净补给期。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值7月<8月<9月。同一处理土壤含水量在8月和9月之间差异不显着,而7月和8月、7月和9月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P<0.05)。(2)沙拐枣和梭梭茎流特征相较于沙尘天,晴天植物夜间茎流量占全天茎流量的比重较小。相同灌水处理下,沙拐枣在W3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3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大约1.5倍;梭梭在W2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5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3.5倍左右。沙拐枣和梭梭均在夜间保持有一定的茎流通量,分别占全天茎流通量的14.3%-24.9%和7.3%-10.4%。沙拐枣和梭梭茎流在日出后开始启动,分别在10:00-13:00和13:00-15:0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沙拐枣下降速率较快而梭梭下降速率缓慢,梭梭在白天长时间保持较高茎流通量,相较于沙拐枣,梭梭表现出较强的耐干旱能力。两种植物枝条茎流通量日变化在不同处理下均出现“单峰”和“双峰”两种曲线,“双峰”曲线并不在灌水量最小的处理上,与植物吸水层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更大。两种植物茎流与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时滞,相关性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沙拐枣茎流通量在6月和8月最大,9月最小,梭梭8月最大。利用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实时监测数据以及植物物候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对沙拐枣和梭梭茎流进行拟合,拟合曲线R2均大于0.96,拟合效果较好,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个体尺度上可以用于植物茎流拟合,但由于茎流与环境因子存在时滞,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拟合结果较差,在拟合时应注意这一问题。(3)沙拐枣和梭梭光合特征沙拐枣Pn日变化曲线在三个灌水量处理下均为双峰曲线,梭梭Pn日变化曲线在W2处理为双峰曲线,W1和W3为单峰曲线。沙拐枣Pn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1.70%,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大0.10%;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6.89%,W1处理比W3处理增加0.09%。梭梭Pn日均值W2处理下比W3下降30.71%,W1处理比W3处理低0.03%;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44.02%,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加了18.96%。沙拐枣比梭梭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轻度水分胁迫(W1)下沙拐枣主要通过在清晨提高Pn且午间采取光合午休来提高WUE,梭梭在午间采用高蒸腾的方式避免高温对叶片的伤害而导致WUE下降;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大,梭梭和沙拐枣Pn和Tr均减小但Tr降低更多,以此来提高WUE。水分胁迫下沙拐枣和梭梭LSP、LCP、Rd降低,植物在遭受水分胁迫时光合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光抑制,但在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在大气RH较高时,对土壤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表现为LSP和Pnmax的上升,使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的影响减小。(4)防护林最优灌水制度结合土壤贮水量、植物光合和茎流状况,沙拐枣林地可采用单次17.5 L(株次)-1、1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梭梭可采用35 L(株次)-1、4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综上所述:防护林在现有的灌溉制度下还有一定的节水空间,沙拐枣和梭梭光合和茎流特征在相同的灌水制度下表现不同,在制定节水制度时应当加以区分。本研究利用田间控水试验土壤水分特征和植物光合茎流特征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全面的解析不同的灌水措施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且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了植物茎流特征,并在模型中加入了物候指数,使得模型拟合精度更高,可以为防护林体系合理水分灌溉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生态防护林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张永进[6](2020)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在城乡统筹、乡村振兴、休闲旅游新需求的影响下,国内郊野公园逐步发展完善。然而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因其立地条件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郊野公园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此类地区试点建设与相关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情况,重点对国内郊野公园建设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次,本文研究分析了郊野公园与水土保持类绿地案例,总结其规划设计特点与可借鉴内容,从而指导研究区的规划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区——陇中丘陵沟壑区的立地条件复杂,常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景观单一。在分析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在这一地区建设郊野公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阐释了其建设郊野公园的原则,探究了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对场地的地质防护、集雨节水、地域景观塑造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理论推演,从而形成陇中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思路。依据这些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本文以陇中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验证在该地区建设郊野公园的可行性。文中对场地的“水”与“土”两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安全生态”与“开源节流”两大设计策略。“安全生态”方面利用GIS平台对场地内多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划定地质安全性分区以指导公园防护,从而按照分级分区制定不同的地质防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开源节流"方面划定汇水分区确定汇水量,利用汇水打造景观水面与灌溉部分植物,无法灌溉区域采用耐干旱不需要浇灌的植物品种,从而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公园用水的自给自足。此外对梯田、谷地等地域性景观进行突出表达,基于此进行公园详细的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与专项设计,从而为相关的规划研究提供支持和有益借鉴。

陈涛[7](2020)在《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的污染与修复研究》文中认为煤层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兴能源,在开采过程中伴随大量高矿化度的采出水,若得不到正确的处理会造成严重土壤污染,从而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是目前煤层气开采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论文以晋西某煤层气井场为研究区,采用微观分析法与剖面比较法,辨析该区煤层气采出水中污染土壤的主要离子,分析其对土壤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盆栽模拟法,筛选出对污染元素具有吸附作用的优势树种,评价其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将为该区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采出水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的影响方面。研究区煤层气采出水漏排水体周边土壤受到污染,受污染土壤中K+、HCO3-、SO42-含量与未受污染土壤背景值接近,而p H值、Na+、Cl-含量整体明显高于未受污染土壤,表明Na+、Cl-为该井场煤层气采出水污染土壤的主要离子。2.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方面。(1)垂直方向上,Na+、Cl-含量在0-10cm深度受污染土壤中最高,10-30cm深度最低,30-70cm范围内含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2)水平方向上,0-10cm深度受污染土壤Na+、Cl-含量在水平方向上数值差异很大但无明显变化规律,10-30cm深度呈现出靠近漏排水体处含量较高且变化明显,随剖面距漏排水体距离的增加而趋于平稳,30-70cm深度呈现出随距漏排水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在距漏排水体90-100cm处p H值、Na+、Cl-含量仍然高于未受污染土壤,表明该漏排水体中的采出水对土壤污染的水平范围大于100cm。3.受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面。(1)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择连翘、柽柳、紫穗槐、花椒树为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生长发育状况显示,柽柳成活率100%、植株形态无异常、发育受抑制程度较低,紫穗槐成活率100%、植株形态在试验末期出现异常、发育受抑制程度中等,花椒树成活率66%、成活植株形态无异常、发育受抑制程度中等,连翘成活率0%、植株形态在试验中期出现异常、发育受抑制程度较大;(2)植物对受污染土壤中Na+、Cl-含量的降低比率显示,0-5cm深度土壤Na+含量的降低比率依次为花椒树>柽柳>紫穗槐>连翘,Cl-含量的降低比率为紫穗槐>花椒树>连翘>柽柳。5-10cm深度,Na+含量的降低比率为花椒树>连翘>柽柳>紫穗槐,Cl-含量的降低比率为柽柳>紫穗槐>花椒树>连翘;(3)综合分析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对Na+、Cl-含量的降低比率可知,柽柳、花椒树是修复受污染土壤效果优良的树种;紫穗槐较前两者略弱,但在考察指标的两个方面表现均衡;连翘表现最差,不适合用作修复植物。4.植物生态修复能力方面。(1)栽培于受污染土壤中的柽柳、紫穗槐叶片Na+含量分别为未受污染土壤对照组含量的1.42倍、7.54倍,且柽柳叶片Na+含量为紫穗槐的17.43倍,说明柽柳对污染土壤中Na+的吸收和运转能力强于紫穗槐;(2)采用主成因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4种试验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显示,其强弱顺序为柽柳(Dav=0.701)>花椒树(Dav=0.630)>紫穗槐(Dav=0.564)>连翘(Dav=0.232),该综合评价值强弱顺序与修复污染土壤效果优良树种的筛选结果一致。

黄超[8](2020)在《人为干扰对黄河中下游河岸带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之间起着物质传输、能量转化、信息交换、过滤器和廊道的作用,是生物流的重要屏障,是地球上最复杂多样的生境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随着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过渡开发以及农业用地的扩张,黄河中下游河岸带以农业用地为主,河岸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本研究以黄河中下游河岸带为例,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按照人类活动程度不同,筛选出具有不同程度人为干扰的河岸带(轻度、中度、重度),对不同干扰程度河岸带的自然环境、植物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等进行调查、采样、分析研究,综合结果分析如下:(1)黄河中下游河岸带植被种类科属种类较多,随着干扰程度增加植物物种数增多,并伴随着新物种出现;3种人为干扰河岸带中,禾本科植物在植物种类、平均盖度、频度、多度等方面最高,其次为菊科,而其余科属只有少数种或单一种的存在。(2)黄河河岸带中下游区域,不同程度人为干扰下,植物α多样性总体呈现出,中度>重度>轻度:不同程度人为干扰下,距河岸不同距离,植物均匀度指数无显着差异;植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在距河岸200m处,轻度干扰河岸带显着低于中度和重度干扰河岸带,在距河岸2m处,轻度干扰河岸带低于中度和重度干扰河岸带。(3)植物β多样性:相似性指数总体呈现中度>轻度>重度;在100m-150m植被带之间相似性指数中度干扰河岸带显着大于重度干扰河岸带,其余植被带均无显着差异;替代性指数在不同干扰河岸带中总体呈现轻度<中度<重度,在100m-150m植被带之间替代性指数无显着差异,其余植被带之间轻度干扰河岸带均显着小于重度干扰河岸带。(4)轻度干扰河岸带植物α多样性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中度干扰河岸带植物α多样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重度干扰河岸带植物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成负相关,其余植物α多样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5)不同人为干扰河岸带中,土壤含水率总体呈现出,重度<轻度<中度;土壤容重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体均呈现出随干扰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壤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总体均呈现出随十扰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在轻度和中度十扰河岸带,土壤含水率、土壤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大致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大致呈现上升趋势;在重度干扰河岸带,随着土层深度变化,上壤含水率、土壤容重、上壤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随距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变化较小。(6)黄河河岸带中下游区域,轻中度干扰河岸带中,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成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成负相关关系。(7)黄河河岸带中下游区域,轻中度干扰河岸带中,植物α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成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成负相关关系。(8)黄河河岸带中下游区域,轻度干扰河岸带土壤总孔隙度对植物多样性贡献率最大,为80.2是轻度干扰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驱动植物α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子;中度干扰河岸带土壤毛管孔隙度对植物多样性贡献率最大,为37.6,是中度干扰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驱动植物α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子;重度干扰河岸带土壤毛管持水量对植物多样性贡献率最大,为42.8,是重度干扰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驱动植物α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子。

周艳清[9](2020)在《内陆河源区-灌区枸杞水分利用来源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北内陆河灌区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枸杞产区,但是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旱缺水严重限制了该区枸杞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探明生育期内枸杞水分利用特征,帮助制定最佳的田间水分管理措施和灌溉策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本研究以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怀头他拉灌区主要作物枸杞为对象,设置平作裸地(CK)、平作覆膜(MF)、垄作覆膜(MR)等3种管理措施,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探明枸杞生育期内水分利用来源的变化,为西北内陆河灌区枸杞种植模式提供参考。取得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不同管理措施模式下枸杞田间土壤含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枸杞田间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浅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最为明显,但CK处理田间土壤含水量显着低于MF和MR处理。MR>MF>CK处理的细根根长密度总量,3种管理模式下枸杞田间各层细根根长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同时细根根长密度都集中分布在0-60 cm土层中。(2)枸杞田间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随深度增加变化逐渐递减,浅层(0-20cm)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最大,中层(20-60 cm)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波动较小,深层(60-100 cm)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波动趋于稳定。3种管理模式下枸杞木质部水同位素值随采样日期而变化。3种管理模式下枸杞木质部水稳定氢氧同位素值大部分都不在土壤-植物混合区中,表明枸杞根系吸水过程中可能存在稳定氢同位素分离现象。(3)通过对3种方法的比较分析,Iso Source模型没有考虑潜在水源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计算结果不确定性较大,MixSIR模型在某些情况的计算结果与Iso Source模型和MixSIAR模型不一致,综合评价得出MixSIAR模型预测效果最好。枸杞根系吸水过程中稳定氢同位素分馏可能会错误的判断枸杞对各水源的利用比例,SW-excess(木质部水δD和其相对应土壤水线的δD偏离程度)能很好的修正稳定氢同位素分馏带来的影响,当各水源的同位素值相差较大时,推荐使用M-O(单独的δ18O)模式计算,反之推荐使用M-OSD(SW-excess修正的δD和δ18O双同位素)模式计算。本研究中各水源的同位素值相差较大,采用M-O模式下MixSIAR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不同管理模式下枸杞水分利用来源。(4)M-O模式下MixSIAR计算结果表明,3种管理模式下枸杞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存在较大差异,MR处理枸杞能灵活的转换主要水分来源,萌芽展叶期,随着气温上升和枸杞生物量增多,各处理枸杞主要水源慢慢转向中深层(20-100cm);开花坐果期和果熟期中,CK处理主要利用较为稳定的中深层(20-100 cm)水源,MF处理倾向于利用浅中层(0-60 cm)水源,MR处理能在3个水源之间不断转换;落叶期各处理都主要利用中深层(20-100 cm)水源。枸杞的土壤水分利用模式受土壤水分状况和根系分布的影响很大,垄作和覆盖措施能显着改善土壤水分环境、增加根系生物量,从而影响枸杞对土壤水源利用模式。综上,MR处理枸杞能灵活使用不同土壤水源,更利于枸杞稳定生长,垄作结合覆盖措施是干旱区灌区枸杞最佳种植模式,同时由于该地区无效蒸发大,该地区正在开发地下灌溉系统,本研究确定了枸杞主要吸水层位,为柴达木盆地地下灌溉系统设计提供科技支撑。

杜伟宏[10](2020)在《塔里木河干流水土资源变化与生态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河干流是南疆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块生态屏障,但由于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因素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大减弱。为了分析研究塔里木河干流水土资源变化及其生态恢复,本文以塔里木河干流沿岸的土壤、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塔里木河干流不同胡杨下土壤水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胡杨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分布格局3个方面分析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的龄级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指出了胡杨种群的动态特征及发展趋势。同时本文结合2010—2019年的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从宏观角度实现了塔里木河干流土壤湿度的遥感监测,对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恢复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如下:(1)通过研究塔里木河干流十个不同生境下的胡杨林样方地土壤水盐情况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深度的含水量、含盐量不存在显着差异。从距塔里木河干流横向距离远近来看,距离河道越近,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含盐量有增加的趋势。适宜于胡杨幼苗生长的条件为土壤含水量在16.75%~18.76%、土壤总盐量在0.08%~0.47%;适合于大龄胡杨生长的土盐条件为土壤含水量在4.55%~16.75%、总盐量在0.47%~1.36%;当胡杨呈现老龄化,土壤含水量低于4.55%、总盐量超过1.36%。(2)塔里木河干流幼龄胡杨数量在种群中所占比例较高(Ⅰ、Ⅱ级占33.47%),属于增长型种群。在静态生命表中,Ⅰ、Ⅱ级胡杨的死亡率分别高达39%、50%,Ⅲ级的胡杨生命期望值最高,为10.04。胡杨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干流纵向胡杨种群的聚集强度为上游<中游<下游。(3)MODIS影像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塔里木河干流的土壤湿度。相关分析表明MODIS第7波段的反射率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可以反映出土壤湿度的变化。土壤湿度与Band7波段反射率呈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拟合公式为y=-0.45x+0.19,R2=0.47,F=60.38。(4)塔里木河干流上、中、下游土壤湿度在年内空间上、时间上差异较大。同期不同河段的对比分析: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土壤湿度>中游土壤湿度>下游土壤湿度。同河段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塔里木河上游土壤湿度增加量>塔里木河中游土壤湿度增加量>塔里木河下游土壤湿度增加量;塔里木河干流土壤湿度(0~10cm)年内季节性变化较大,在2019年,6月达到最大土壤湿度,约为6.29%。全年最低土壤湿度为2月,仅为4.16%左右。近十年来,每年2月的土壤湿度的数据变化较大,Cv均超过15%;下游的土壤湿度数据变化较大,CV均超过15%。(5)胡杨林的生长与更新与地下水的埋深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应用了自主设计的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及胡杨林生态需水预报预警方法,监测塔里木河干流胡杨生态需水;通过监测数据为改善胡杨生态供水与该地区水资源及地下水位调控提供参考,为塔里木河干流水文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柽柳林下土壤剖面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柽柳林下土壤剖面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北麓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3.2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3.3 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关系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及科学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灌丛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
    2.1 前言
    2.2 研究区概况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样地设置及调查
        2.3.2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物种组成
        2.4.2 垂直结构
        2.4.3 数量特征
        2.4.4 生活型组成
        2.4.5 物种多样性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灌丛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定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3.3.2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3.3.3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3.3.4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3.4.2 土壤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灌丛群落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样品处理及测定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植物器官C、N、P化学计量基本特征
        4.3.2 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4.3.3 不同灌丛C、N、P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灌丛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理化因子的关系
    5.1 前言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5.3.2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4 讨论
        5.4.1 植物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5.4.2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

(2)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3)乌拉特中旗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效益研究
        1.2.2 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1.6 植物资源
    2.2 公益林资源概况
        2.2.1 公益林林木权属结构
        2.2.2 公益林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2.2.3 公益林工程类别结构
        2.2.4 公益林蓄积量结构
        2.2.5 公益林树种结构
        2.2.6 公益林林种结构
        2.2.7 公益林有林地龄组结构
3 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3.1 观测指标体系
    3.2 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3.2.1 涵养水源效益评价方法
        3.2.2 保育土壤效益评价方法
        3.2.3 固碳释氧效益评价方法
        3.2.4 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评价方法
    3.3 外业调查检测
        3.3.1 样地设置
        3.3.2 植被调查
        3.3.3 土壤调查
        3.3.4 水文调查
    3.4 其他数据来源与集成
4 不同公益林林地特征
    4.1 公益林林地群落特征
        4.1.1 公益林主要植被特征
        4.1.2 林分总生物量及枯落物量
        4.1.3 森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
    4.2 公益林林地的土壤特征
        4.2.1 土壤容重
        4.2.2 土壤有机质
        4.2.3 土壤全氮、磷、钾变化
        4.2.4 不同公益林类型的土壤碳密度特征
    4.3 公益林林地的水文特征
        4.3.1 不同公益林类型的林冠截留量
        4.3.2 枯落物持水率和持水深
5 乌拉特中旗不同苏木(镇)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估
    5.1 不同苏木(镇)公益林生态效益物质量评价
        5.1.1 涵养水源物质量
        5.1.2 保育土壤效益物质量
        5.1.3 固碳释氧效益物质量
        5.1.4 小结
    5.2 不同苏木(镇)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量评价
        5.2.1 涵养水源价值量
        5.2.2 保育土壤价值量
        5.2.3 固碳释氧价值量
        5.2.4 生物多样性价值量
        5.2.5 小结
6 乌拉特中旗不同树种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估
    6.1 不同树种公益林生态效益物质量评价
        6.1.1 涵养水源物质量
        6.1.2 保育土壤物质量
        6.1.3 固碳释氧物质量
        6.1.4 小结
    6.2 不同树种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6.2.1 涵养水源价值量
        6.2.2 保育土壤价值量
        6.2.3 固碳释氧价值量
        6.2.4 生物多样性价值量
        6.2.5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防潮坝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防潮坝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1.2.2 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1.2.3 植被和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
        1.2.4 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5 人为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主要植被类型
        2.1.4 防潮坝建设基本情况
    2.2 研究内容
        2.2.1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2.2.3 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性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方布设
        2.3.2 样方调查与样品采集
        2.3.3 实验分析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物理性质空间特征
        3.1.2 土壤化学性质空间特征
    3.2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2.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3.2.2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3.2.3 植物群落空间特征
        3.2.4 植物群落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特征
        3.2.5 植物群落优势灌木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3 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3.3.1 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类型
        3.3.2 滨州港海岸带湿地主要植被群落特征
    3.4 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被分布与群落特征影响因子解析
        3.4.1 植被分布及群落特征主导因子判识
        3.4.2 植被群落特征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4 讨论
    4.1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被分布与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4.2.1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的影响
        4.2.2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湿地植物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3 防潮坝对滨州港海岸带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3 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性
        4.3.1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4.3.2 植物生物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4.3.3 植物C:N:P化学计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4.3.4 植物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资助项目

(5)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沙漠区土壤水分运移研究现状
        1.2.2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光合特性研究现状
        1.2.3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茎干液流研究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介绍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2.2.2 沙地植物耐旱的生理响应机制
        2.2.3 沙地植物耐旱的水分利用机制
        2.2.4 微咸水生态再利用的可行性评价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灌水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0-1m水分含量动态
        3.3.2 土壤贮水量变化
    3.4 讨论
        3.4.1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
        3.4.2 土壤水分时间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制度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水周期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4.3.2 不同灌水制度下土壤剖面水分在灌水周期内的时间变化
        4.3.3 不同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林沙拐枣和梭梭的耗水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天气条件下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变化
        5.3.2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动态规律
        5.3.3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季节变化及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5.3.4 植物茎流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5 植物茎流模型拟合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灌溉制度下植物光合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环境因子日变化及土壤水盐含量
        6.3.2 不同灌水量对作物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6.3.3 不同灌水量下植物水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日变化
        6.3.4 不同灌溉量下光响应参数月份间变化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背景下郊野公园建设意义
        1.1.2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资源浪费严重
        1.1.3 黄土高原地区绿地建设困难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计算分析法
        1.5.5 归纳演绎与模式推导法
2 郊野公园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概况
    2.1 郊野公园的相关概念
    2.2 郊野公园的产生与发展
    2.3 郊野公园的主要分类
    2.4 国外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2.4.1 英国
        2.4.2 美国
        2.4.3 加拿大
        2.4.4 日本
    2.5 国内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2.5.1 香港
        2.5.2 上海
        2.5.3 北京
        2.5.4 我国郊野公园建设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2.6 我国郊野公园的营建策略探究
        2.6.1 区域统筹,助力城乡生态网络构建
        2.6.2 资源保护,打造郊野景观特色
        2.6.3 设施完善,构建复合的功能体验
        2.6.4 社区参与,完善管理运营体系
    2.7 本章小结
3 郊野公园与地质防护类绿地案例研究
    3.1 斯达本郊野公园
        3.1.1 项目简介
        3.1.2 项目特色及借鉴意义
    3.2 坎珀当郊野公园
        3.2.1 项目简介
        3.2.2 项目设计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上海闵行浦江郊野公园
        3.3.1 项目简介
        3.3.2 项目设计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晋中百草坡森林植物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项目经验
    3.5 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设计特色
        3.5.3 借鉴经验
    3.6 本章小结
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与营建技术研究
    4.1 研究区范围界定
    4.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概况
        4.2.1 自然条件
        4.2.2 人文条件
    4.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公园建设现状
    4.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4.5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
        4.5.1 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常发
        4.5.2 降雨稀少,水资源短缺
        4.5.3 植被缺乏,景观单一
    4.6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设计原则
        4.6.1 生态安全的原则
        4.6.2 以人为本的原则
        4.6.3 因地制宜的原则
        4.6.4 突出特色的原则
        4.6.5 三生共融的原则
    4.7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设计方法探究
        4.7.1 地质安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护
        4.7.2 雨水收集节水栽植方法探究
        4.7.3 地域性景观塑造
    4.8 本章小结
5 秦安县西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5.1 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现状综合分析
    5.2 设计策略
        5.2.1 “安全生态”,兼顾地质防护与水土保持
        5.2.2 “开源节流”,统筹雨水收集与节水栽植
        5.2.3 “美观实用”,并重景观塑造与功能完善
    5.3 规划设计
        5.3.1 总平面图
        5.3.2 鸟瞰图
        5.3.3 总体分区与结构
        5.3.4 分区详细规划设计
    5.4 节水专项
    5.5 节水型植物研究与应用专项
        5.5.1 节水型植物群落的配置
        5.5.2 基于节水视角的植物景观分区
    5.6 其它专项设计
        5.6.1 竖向设计专项
        5.6.2 道路专项设计
        5.6.3 驳岸专项设计
        5.6.4 服务设施设计
        5.6.5 标示体系设计
        5.6.6 节事活动专项
    5.7 用地平衡表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7)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的污染与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煤层气采出水研究进展
        1.2.2 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的污染研究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土壤取样
        2.1.3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2.2 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研究
        2.2.1 供试土壤
        2.2.2 试验植物的栽培和取样
        2.2.3 土壤和植物理化指标测定
        2.2.4 植物修复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2.3 试验数据分析
第三章 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的影响
    3.1 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离子的分析
    3.2 主要污染离子、pH值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3.2.1 土壤含水率对Na~+、Cl~-含量及p H值的影响
        3.2.2 0-30cm深度土壤污染离子积聚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
    4.1 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污染的垂向分布规律
        4.1.1 土壤含水率和pH值的垂向分布
        4.1.2 土壤Na~+、Cl~-的垂向分布
    4.2 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污染的水平分布规律
        4.2.1 土壤含水率和pH值的水平分布
        4.2.2 土壤Na~+、Cl~-的水平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研究
    5.1 试验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分析
    5.2 试验植物对受污染土壤离子含量的影响
        5.2.1 试验植物对受污染土壤Na~+含量的影响
        5.2.2 试验植物对受污染土壤Cl~-含量的影响
        5.2.3 讨论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植物生态修复能力分析
    6.1 试验植物对污染离子的吸收转运特征
    6.2 植物生态修复能力综合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人为干扰对黄河中下游河岸带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1.1.1 河岸带
        1.1.2 干扰
        1.1.3 人为干扰
        1.1.4 河岸带人为干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
        1.2.1 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样点分布
        2.2.2 采样方法
        2.2.3 测定方法
3. 不同人为干扰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1 不同物种组成特征
        3.1.1 轻度干扰不同物种组成特征
        3.1.2 中度干扰不同物种组成特征
        3.1.3 重度干扰不同物种组成特征
    3.2 不同干扰下植物α多样性指数分析
        3.2.1 丰富度指数分析
        3.2.2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
        3.2.3 均匀度指数分析
        3.2.4 优势度指数分析
    3.3 不同人为干扰β多样性分析
        3.3.1 S(?)rensen指数分析
        3.3.2 Cody指数分析
    3.4 不同干扰河岸带植物α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3.4.1 轻度干扰河岸带植物α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3.4.2 中度干扰河岸带植物α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3.4.3 重度干扰河岸带植物α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4. 不同人为干扰下土壤物理指标特征
    4.1 土壤水分特征
        4.1.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特征
        4.1.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水分特征
    4.2 土壤容重特征
        4.2.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特征
        4.2.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容重特征
    4.3 土壤最大持水量特征
        4.3.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最大持水量特征
        4.3.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最大持水量特征
    4.4 土壤毛管持水量特征
        4.4.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毛管持水量特征
        4.4.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毛管持水量特征
    4.5 土壤最小持水量特征
        4.5.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最小持水量特征
        4.5.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最小持水量特征
    4.6 土壤总孔隙度特征
        4.6.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总孔隙度特征
        4.6.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总孔隙度特征
    4.7 土壤毛管孔隙度特征
        4.7.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毛管孔隙度特征
        4.7.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毛管孔隙度特征
    4.8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特征
        4.8.1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特征
        4.8.2 不同距河流距离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特征
    4.9 三种干扰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分析
        4.9.1 轻度干扰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分析
        4.9.2 中度干扰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分析
        4.9.3 重度干扰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分析
5. 不同干扰河岸带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互关系分析
    5.1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5.1.1 轻度干扰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5.1.2 中度干扰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5.1.3 重度干扰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5.2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冗余分析
        5.2.1 轻度干扰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冗余分析
        5.2.2 中度干扰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冗余分析
        5.2.3 重度干扰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冗余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1) 河岸带植被特征
        (2) 河岸带植被多样性特征
        (3) 河岸带土壤特征
        (4) 河岸带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相互关系
7. 参考文献

(9)内陆河源区-灌区枸杞水分利用来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根系吸水研究进展
        1.2.2 稳定同位素示踪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及植被类型
        2.1.4 研究区降水特征
    2.2 试验区布设
    2.3 研究方法
        2.3.1 同位素样品采集
        2.3.2 水分提取与分析
        2.3.3 枸杞根系分布调查
    2.4 气象因子监测
    2.5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土壤含水量变化及根系分布特征
    3.1 土壤剖面含水量季节性变化特征
        3.1.1 各样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3.1.2 各样地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含水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3.2 枸杞根系分布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土壤水和植物木质部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
    4.1 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
        4.1.1 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总体特征分布
        4.1.2 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分布
    4.2 枸杞木质部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4.3 枸杞木质部水与降水、灌溉水、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枸杞水分利用来源分析
    5.1 三种混合模型分析植物水分来源
        5.1.1 三种混合模型的结果比较与分析
        5.1.2 三种混合模型模拟性能评价
    5.2 稳定氢同位素分馏对枸杞水分来源分析的影响
        5.2.1 直接对比法
        5.2.2 五种数据输入模式MixSIAR模型模拟结果
        5.2.3 五种数据模式的模型效果评价
        5.2.4 稳定氢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5.3 枸杞水分利用来源
    5.4 管理建议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塔里木河干流水土资源变化与生态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荒漠地区天然植被下土壤水盐特征研究现状
        1.2.2 植被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1.2.3 基于遥感监测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与土壤
        2.2.1 气候特征
        2.2.2 土壤
    2.3 植被与动物资源
    2.4 干流径流流量变化
    2.5 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2.5.1 水质不断恶化
        2.5.2 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2.5.3 地下环境稳定层被破坏
        2.5.4 人口剧增,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塔里木河干流实地调查
        3.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3.1.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3.2 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分析
        3.2.1 种群结构分析
        3.2.2 生命表编制
        3.2.3 种群分布格局
    3.3 遥感影像的选择及处理方法
        3.3.1 MODIS影像介绍
        3.3.2 遥感影像的选择
        3.3.3 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
    3.4 基于遥感监测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
第四章 塔里木河干流胡杨土壤水盐及种群分布特征
    4.1 塔里木河干流胡杨土壤水盐变化特征分析
        4.1.1 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4.1.2 土壤盐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4.2 塔里木河干流胡杨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4.2.1 胡杨种群的径级结构
        4.2.2 胡杨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4.2.3 胡杨种群的分布格局
    4.3 塔里木河干流不同生境的胡杨林下的水盐特征分析
第五章 塔里木河干流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5.1 塔里木河干流土壤湿度遥感监测
        5.1.1 MODIS数据波段监测土壤湿度
        5.1.2 土壤湿度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MODIS的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5.2.1 土壤湿度年内动态变化特征
        5.2.2 土壤湿度年际动态特征
    5.3 基于MODIS的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六章 塔里木河干流水文生态恢复技术
    6.1 地下水动态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6.1.1 GPRS投入式液位计
        6.1.2 数据传输与处理
        6.1.3 供电系统
    6.2 地下水动态实时监测装置的安装与应用
        6.2.1 仪器设备安装
        6.2.2 监测装置的可靠性研究
        6.2.3 监测装置的初步应用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柽柳林下土壤剖面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北麓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 马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乌拉特中旗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屈静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防潮坝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 李安琦.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5]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D]. 刘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D]. 张永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煤层气采出水对土壤的污染与修复研究[D]. 陈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人为干扰对黄河中下游河岸带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D]. 黄超.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9]内陆河源区-灌区枸杞水分利用来源及策略研究[D]. 周艳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塔里木河干流水土资源变化与生态恢复研究[D]. 杜伟宏.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柽柳林土壤剖面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