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农业院校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吕海涛[1](2021)在《农业院校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对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强化了课程间的融合,彰显了农化特色.通过优化高水平教学团队,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编写精品教材以及施行全过程考核模式,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显着提高.
乔溪[2](2021)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国家对化学人才需求、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等,确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主题。通过化学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相关职业,引导帮助学生筛选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提早进行职业规划,为国家储才。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明确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2、结合教育实践所在学校的高二学生及在校化学教师开展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主题的认知情况,为实施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做准备。3、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在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一,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素养;其二,教师可以从选择地方特色相关职业、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增加学生职业体验等角度切入职业生涯教育。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合物硅和有机化合物乙醇两个章节,挖掘职业元素设计教学案例,在教育实践所在高中进行了教学实施,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以及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希望本论文可以对高中化学课堂上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提供一定的参考。
姚蕾[3](2021)在《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要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多领域、多学科素养的融合,认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促进科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科交叉教学旨在建立多学科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领域展现知识的广泛应用,构建真实而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促进复杂问题的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庞杂繁琐,是教与学的难点之一,学习元素化合物不是单纯地记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还应该认识到元素化合物在生产、健康、社会、环境、能源等学科领域的实际价值。基于学科交叉视域,探索元素化合物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宽元素化合物教学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与用途的多维认识。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研究综述。阐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了解元素化合物教学、学科交叉在化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访谈调查。通过访谈了解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的态度以及实施看法,对本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学科交叉视域出发,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发展三阶段(证据收集、抽提规律、应用规律)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各阶段内容特点,进而提出各阶段针对性教学策略。第五章是教学实践。笔者遵循以上教学策略,展开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实践后,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测试成绩、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评价出发,进行实践效果分析,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希望本论文能为一线化学教师的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尹丹丹[4](202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程倡导教学应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课程改革应凸显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STSE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STSE教育强调化学教学应从四者的关联性出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本研究主要围绕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通过渗透STSE教育理念优化《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提高A中学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究STSE教育开展范式并为一线教师开展STSE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验和访谈等相关研究方法,以实习学校为例调查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呈现出的问题主要有:STSE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部分师生对STSE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缺乏对STSE素材的积累和挖掘、部分师生对《化学反应原理》与STSE教育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教学评价中缺乏对STSE教育理念的渗透等,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考试制度的要求、化学课时不充裕、教师自身因素的限制等等。基于此,对2019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2018-2020年高考化学全国卷中的STSE试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关教学设计策略。最后在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后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利用SPSS23.0软件对学生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实践教学效果。在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渗透STSE理念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化学成绩;(2)渗透STSE理念的教学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5](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晶[7](2019)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共享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教育坚持共享发展的大背景,结合N校化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采用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促使化学师范生全员参与、全程培养、全面发展,旨在构建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以解决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技能培养不均衡及不全面、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对论文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等进行概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本硕互动学习以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对“共享发展理念”“本硕互动”“教学技能培养”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概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导生制”“Barnes的AERP模式”等相关研究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打好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阐述了模式构建的思路,并对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依托课程分析所培养的化学教学技能。通过对指导思想、模式程序、模式流程及模式评价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完成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第四部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阐述了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按照模式流程实施的过程,运用个人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进行评价。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在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等多方面实践研究进行展望。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构建并实践“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两者在教师教育课程依托下,通过互动学习既解决了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为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了基础,并且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锻炼提供了支持和平台。“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师范生培养、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有良好运用效果,期望能够为师范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王端卫[8](2019)在《基于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读的基础上,把握了高中化学学科是以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功能和立足点,以践行“做中学”教学理念为中心思想;进一步梳理绿色化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诠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基于绿色观的实验改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为总体要求。首先通过对师生问卷调查、教材实验设置情况、历年高考试题、近几年有关研究等统计分析得出结论:1.绿色观的培养应尽早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实施;2.基于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不能停留在意识形态上,应把意识转化为行动;3.转化为行动的最有效途径是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能亲自完成实验绿色化改进,从行动中培养绿色观。其次通过结合绿色化学的12原则、化学品使用的“5R”原则以及学校教学实际,提出了实施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改进应遵循安全性、集约性、可行性、规范性、生活化等原则并按照所提原则阐述实验改进的方法。然后遵循原则和方法,创新设计利用回收的矿泉水瓶自制仪器进行了诸如氯气性质、氨气性质等实验改进实践。最后通过试卷测试和师生访谈的形式反馈得出,此类绿色化改进形式受到师生的欢迎以及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达成本研究的目的。
贾梦英[9](2019)在《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下我国教育提出要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有大批满足未来素养教育的高素养教师。当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教育硕士)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教育硕士培养改革,极力促进教育硕士PCK发展。本研究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背景下,在其搭建教育和实践平台上,组建了高校化学教学论专家、一线优秀化学教师、化学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化学)专业领域研究生”(以下简称化学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发展进行干预指导。本研究为个案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Park的PCK五角模型的基础上,界定了化学教育硕士PCK理论框架,并构建了PLC干预模型。选取了连续两届的四位化学教育硕士,收集了干预过程的所有证据资料,包括学科理解报告、教学设计报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视频、教学PPT、PLC评课等干预视频、教学反思以及访谈等多种资料进行质化研究。通过资料分析描述教育硕士J在PLC干预下的PCK发展,构建PLC干预模型;再以PLC干预模型为干预范式,对化学教育硕士Q、Y、Z实施连续不同主题下的PLC干预,描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PLC干预方式下三位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路径,挖掘其背后影响因素。本研究深入描述了在PLC干预模式下,三位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从规范期、知识期到素养期的PLC干预目标设定呈现进阶性,化学教育硕士的PCK也呈现进阶性发展。(1)基于专业背景的差异,即使同一干预团队下的干预指导,非师范专业背景的教育硕士的PCK发展是规范期相对较慢,但到素养期时专业背景的影响就弱了很多。(2)基于化学教育硕士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发展,在素养期的PCK发展明显强于知识期和规范期。(3)不同干预者干预指导后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亦是不同,化学教育硕士同伴关注科学课程知识与科学教学策略,但本身水平有限,对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而一线优秀教师关注的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策略,对化学教育硕士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教学策略知识的促进有一定的作用;教学论专家尤其强调学科本原、知识和思维结构化以及如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在这个观念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得到了极大的发展。(4)在PLC的连续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路径从要素缺失到要素全面,从联系松散到联系紧密,得到整体提升。本研究依托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的大背景,描述进阶式PLC干预对化学教育硕士PCK的发展的促进,构建了可供复制的PLC干预模型,为化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干预范式,且为化学教育硕士乃至化学教师提供了“打磨出一堂好课”以及“素养为本课”的“科学态磨课”范式;研究中证据收集时进行证据链、证据包设计,为课题组的质的研究提供了证据收集模板;研究描述并探索了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路径,为学者们对PCK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曾仁权,钟国清[10](2004)在《高职高专化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分析了农林高职高专化学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措施,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二、高等农业院校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农业院校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院校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
2 知识体系层次递进 |
3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
3.1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
3.2 典型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
3.3 知识的关联与差异 |
3.4 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辅相成 |
3.5 突出知识的系统性 |
4 网络教学辅助 |
5 学科交叉并融入思政元素 |
6 精编课程教材 |
7 施行过程考核模式 |
8 结语 |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基于国家对化学人才的需求 |
2.基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1.有利于扩大职业认知范围 |
2.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有利于稳定化学学科地位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内容分析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职业生涯 |
2.职业生涯教育 |
(二)理论基础 |
1.舒伯职业生涯理论 |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3.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
4.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
四、高中化学课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
2.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 |
(一)提高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素养 |
1.提高教师职业生涯素养的意义 |
2.提高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素养的措施 |
(二)教师实施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建议 |
1.职业信息因地制宜 |
2.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 |
3.增加学生职业体验 |
4.结合化学史与现代化学 |
六、结合职业生涯教育渗透的课程实施 |
(一)实施对象 |
(二)实施时间和地点 |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
(四)《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 |
(五)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 |
1.教师课堂反馈与评价 |
2.学生课堂反馈与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B 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C 学生教学反馈访谈大纲 |
附录 D 学生教学反馈问卷调查 |
致谢 |
(3)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基于国家政策需要 |
2.基于高考改革的需要 |
3.化学学科特点 |
4.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1.学科交叉 |
2.学科交叉教学 |
3.元素化合物 |
(二)理论基础 |
1.多元智力理论 |
2.STEM教育 |
3.学习迁移理论 |
(三)研究现状 |
1.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现状 |
2.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高中化学中学科交叉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基本情况说明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证据收集阶段 |
1.证据收集阶段内容特点 |
2.证据收集阶段教学策略 |
(二)抽提规律阶段 |
1.抽提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抽提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三)应用规律阶段 |
1.应用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应用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五、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 |
1.《铁及其化合物》 |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
3.《硫及其化合物》 |
(二)教学实践分析 |
1.学生反馈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化学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态度及实施看法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调查问卷 |
致谢 |
(4)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课程标准对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要求 |
1.1.3 教学现状的启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第3章 高中化学STSE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
3.3.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3.2 问卷结果与分析 |
3.4 调查总结 |
第4章 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 |
4.1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统计与分析 |
4.1.1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统计 |
4.1.2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分析 |
4.2 高考试题中的STSE内容分析 |
4.3 STSE教学设计策略 |
4.3.1 注重新授课教学 |
4.3.2 实验过程强化STSE教育理念 |
4.3.3 开展STSE第二课堂 |
4.3.4 习题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 |
第5章 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过程 |
5.4 教学实践案例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基于学生成绩的分析 |
5.5.2 基于访谈结果的分析 |
5.6 研究结论 |
第6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1 反思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TSE教育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2 STSE教育实践后访谈提纲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历史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化学课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
(1)教学方法单一 |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
没有进展的评价 |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
三、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认知领域 |
(二)情感领域 |
(三)动作技能领域 |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
(1)“组织”是什么 |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在课程目标上 |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在课程内容上 |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
(三)在课程实施上 |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
(2)学习环境 |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
(4)运用科学技术 |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
(四)在课程评价上 |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
小结 |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
(一)公平 |
(二)准备 |
(三)个人接触 |
(四)创造力 |
(五)宽恕的 |
(六)尊重 |
(七)归属感 |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教育大环境影响下的教学改革 |
1.1.2 基于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
1.1.3 基于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所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优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
1.3.2 有助于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 |
1.3.3 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教学能力 |
1.3.4 有助于帮助师范生全面职业规划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教育的文献研究 |
1.4.2 关于“本硕互动”学习的文献研究 |
1.4.3 关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文献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共享发展理念 |
2.1.2 本硕互动 |
2.1.3 教学技能培养 |
2.2 相关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导生制 |
2.2.3 Barnes的AERP模式 |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
3.1 相关要素分析 |
3.1.1 主体要素分析 |
3.1.2 共享要素分析 |
3.1.3 技能要素分析 |
3.2 依托课程分析 |
3.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3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
3.3.1 指导思想 |
3.3.2 模式程序 |
3.3.3 模式流程 |
3.3.4 模式评价 |
第四章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
4.1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2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3 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技能实践评价 |
4.3.1 实习生问卷分析 |
4.3.2 指导老师访谈问卷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基于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2.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2.基本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绿色化学 |
2.1.1 绿色化学国外研究现状 |
2.1.2 绿色化学国内研究现状 |
2.1.3 绿色化学在中学教育研究现状 |
2.2基于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 |
2.2.1 绿色观 |
2.2.2 高中化学实验分类 |
2.2.3 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功能特征 |
3.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现状调查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1.1 学生绿色化学知识性调查分析 |
3.1.2 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及绿色观调查分析 |
3.1.3 学生绿色观实验践行情况调查分析 |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2.1 教师绿色化学知识性调查分析 |
3.2.2 教师绿色化学意识及绿色观调查分析 |
3.2.3 教师绿色观实验践行情况调查分析 |
3.3 高中化学实验类别统计分析 |
3.4 绿色观的化学实验高考题目统计分析 |
3.5 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实验的研究统计分析 |
4.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原则及措施 |
4.1 绿色化学原则 |
4.2 绿色观高中实验改进原则及措施 |
4.2.1 安全性原则与改进措施 |
4.2.2 集约性原则与改进措施 |
4.2.3 可行性原则与改进措施 |
4.2.4 规范性原则与改进措施 |
4.2.5 生活化原则与改进措施 |
5.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实践 |
5.1 绿色观实验改进实践概述 |
5.1.1 创意来源 |
5.1.2 制作方法 |
5.2 绿色观实验学生自主改进案例 |
5.2.1 安全性改进,实现趣味性实验 |
5.2.2 微量化改进,实现易观测微型实验 |
5.2.3 集约化综合改进,实现一体化实验 |
6.绿色观实验改进实践效果分析 |
6.1 学生绿色观测试结果 |
6.2 师生访谈结果 |
7.课题研究小结、反思与展望 |
7.1 课题研究小结 |
7.2 课题研究反思 |
7.3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育硕士培养研究现状 |
一、国外教育硕士培养研究现状 |
二、国内教育硕士改革研究现状 |
第二节PCK的研究综述 |
一、PCK国外研究现状 |
二、PCK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PLC文献综述 |
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者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信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信效度 |
二、研究伦理 |
第四章 PCK发展分析模型和PLC干预模型构建 |
第一节PCK发展分析模型构建 |
一、PCK内涵与要素界定 |
二、PCK- Map分析框架界定 |
第二节PLC干预模型的构建 |
一、PLC团队的组建 |
二、干预阶段和干预目标的设计 |
三、PLC干预机制的形成 |
四、PLC干预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
第五章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 |
第一节 规范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
一、规范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
二、规范期PLC干预过程 |
第二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研究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三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研究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Y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四节 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研究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Z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规范期PLC干预下Z在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五节 规范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规范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
二、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 |
第一节 知识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
一、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
二、知识期PLC干预过程 |
第二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三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Q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四节 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Z的PCK- Map特点分析 |
二、知识期PLC干预下Z的PCK各要素的发展 |
第五节 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知识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
二、知识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
第七章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 |
第一节 素养期PCK发展目标与PLC干预过程 |
一、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 |
二、素养期PLC干预过程 |
第二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Q的PCK发展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Q的PCK-Map特点分析 |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Q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三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Y的PCK发展研究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PCK-Map特点分析 |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Y的PCK各要素发展分析 |
第四节 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Z的PCK发展研究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Z的PCK-Map特点分析 |
二、素养期PLC干预下Z的PCK各要素发展研究 |
第五节 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目标达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素养期PLC干预下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目标达成 |
二、素养期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因素分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成果 |
(10)高职高专化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高专化学教育的研究现状 |
2 高职高专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
3 改革的设想与措施 |
3.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
3.2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3.3 编着特色教材 |
3.4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
四、高等农业院校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院校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 吕海涛. 高师理科学刊, 2021(10)
-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D]. 乔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D]. 姚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D]. 尹丹丹. 喀什大学, 2021(11)
- [5]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D]. 张晶. 宁夏大学, 2019(02)
- [8]基于绿色观的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与实践[D]. 王端卫.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PLC干预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PCK发展研究[D]. 贾梦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高职高专化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曾仁权,钟国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