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康复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一、恢复期精神疾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莉[1](2021)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实用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为临床医务人员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法检索国内外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筛选和阅读,归纳总结,提炼相关信息,为明确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提供理论基础。2.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访谈分析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提供现实依据。3.运用德尔菲法两轮咨询汇总专家意见,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能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实施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法完成背景研究,以美国个案管理协会2016年发布的最新《个案管理实践标准》和美国个案管理专业认证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理论基础,指导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构建。2.经过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归纳总结出脑卒中个案管理师的六项角色和相对应的工作职责。包括:一是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1)评估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危险因素(2)评估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3)评估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4)评估脑卒中照顾者支持需求和照护能力;二是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1)协调个案管理团队制定计划(2)协调多学科诊疗(3)协助患者转诊;三是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疾病的认知、治疗和早期症状识别(2)恢复期危险因素自我管理教育(3)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四是监督反馈者和反馈效果与出院后管理监督(1)反馈实施效果(2)出院后的管理与监督;五是评价者和效果评价(1)评价个案管理计划的有效性(2)分析评价与患者相关的结果数据;六是研究者和临床研究。3.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35项;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成效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3项、三级指标23项。本次研究纳入函询专家19位,(1)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3,均>0.7,专家权威性较好。(2)两轮问卷回收率是90.91%,100%,问卷按时返回无空项、漏项,说明专家积极性和关注度较高。(3)各指标变异系数在0.00~0.30之间,且绝大多数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15,说明意见比较集中。(4)第1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0.30;第2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2、0.34,且显着性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结论本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过程中专家权威程度较好且积极性较高,各个条目重要性评价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较高,可以为今后临床医务人员开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周舟[2](2021)在《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文中提出康复问题是研究精神病人的中心议题,从“病人”的身份出发去探讨精神病人的行为状态,是学界长期以来的方向,“人”的身份受到忽视。特别对于住院精神病人而言,他们的内心究竟怎样,往往鲜有人知。由此,本文试图转换研究视角,抛开传统治疗客体视角而从生命主体视角出发考察精神病人,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住院精神病人的主体世界,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此丰富国家政策和主流社会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和想象,揭示将精神治疗、护理等干预手段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新的思路。本研究以情境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围绕时间、空间、身体、习性四个方面,描绘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看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能动性,并梳理能动性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最后,运用文化的概念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将微观的个体行为与宏观的结构性因素结合起来,阐释思想文化对精神病人生活的影响,从而补充有关精神病人研究的理论形态。本研究发现:第一,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封闭性、纪律性、同质性、流动性四个特征。第二,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主要分为治疗、休闲、亲友会客、节日与仪式四大类,他们的互动具有极高的情境性,不同情境中精神病人的互动表现不同,情境秩序决定了互动方式。第三,住院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在神智清晰认知恢复的情况下,他们会根据对周遭环境变化的思考做出符合情理的决定,在此,能动性不是个体的心理品质,而是个体与环境、文化对话理解的动态过程。第四,文化对于住院精神病人的主体能动性具有相当的指引性作用。通过对“中庸”和“逆袭”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因子下精神病人主体能动性的不同呈现。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在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精神卫生服务应回归精神生活本身,重视病人思想灵魂,打破非正常人偏见,建设良好文化氛围,帮助其发挥主体能动性,进而重拾人生信念和价值。

王璐瑶[3](2021)在《躯体症状障碍注意偏向及任务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的改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比较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的注意偏向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心理特征的关系;(2)比较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在静息期和情绪负荷状态下的植物神经功能及变化趋势;(3)分析各阶段心率变异性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心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33例躯体症状障碍(SSD)患者与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HC)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抑郁筛查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病人健康问卷(PHQ-15),躯体症状障碍诊断B标准量表(SSD-12),健康相关焦虑量表(WI-8)评估SS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选用D型人格问卷(DS-14),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儿童期创伤量表(CTQ)评估SSD患者的心理特征。利用E-Prime编辑点探测任务评估受试者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比较两组间注意偏向的差异,并将注意偏向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心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比较两组在静息状态下和情绪负荷下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将各阶段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与SSD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心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HRV指标在诊断躯体症状障碍中的价值。结果:(1)两组受试者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时均较正性图片反应时长(P<0.05)。将两组的注意偏向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SSD组的负性注意定向分数显着高于HC组(P<0.05)。SSD患者对正性情绪的脱离困难与其对疾病的认知正相关(P<0.05),SSD患者对负性情绪的脱离困难与情感忽视负相关(P<0.05)。(2)静息期,SSD组的SDNN、LF显着低于HC组(P均<0.05)。任务状态下,SSD组HRV指标均呈上升趋势,HC组HRV指标均呈下降趋势,LF/HF除外。HRV反应分数中,SSD组的RMSSD、LF显着高于HC组(P均<0.05)。HRV恢复分数中,SSD组的PNN50显着低于HC组(P均<0.05)。(3)静息期,RMSSD、HF均与疾病严重程度(GAD-7、PHQ-9、SSD-12的行为因子)负相关(r=-0.361~-0.404,P<0.05)。LF/HF与疾病严重程度(GAD-7、PHQ-9、SSD-12总分及其情感、行为因子)正相关(r=0.345~0.517,P<0.05)。HRV反应分数中,SDNN和TP与SSD-12总分呈正相关(r=0.371,P<0.05),LF/HF与D型人格及其社交抑制因子负相关(r=-0.404~-0.407,P<0.05)。HRV恢复分数中,LF和PHQ-15负相关(r=-0.347,P=0.048),LF/HF与SSD-12总分负相关(r=-0.347,P=0.048),SDNN与D型人格的社交抑制因子和述情障碍的外向性思维因子正相关(r=0.373~0.395,P<0.05),LF与述情障碍的外向性思维因子呈正相关(r=0.348,P=0.047);在女性中LF反应分数的准确度最高为0.691,灵敏度为1,特异度为0.4。结论:(1)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无法有效调节情绪反应。相比静息期HRV指标,任务状态下的HRV指标用于疾病的诊断具有更大的潜力。(2)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存在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且该注意偏向与负性认知和童年期情感忽视存在显着相关性。(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注意偏向均可能参与躯体症状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赵禹,邹海欧,谷嘉宁,周滢,李峥[4](2020)在《北京市某社区15例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生存压力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生活在社区的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生存压力。方法 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选取北京市某社区15例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以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得出4个主题:精神疾病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的生理性压力;因疾病转归和日常生活角色冲突产生的精神心理性压力;社会歧视、缺乏工作机会和难以获取社会福利资源等带来的社会环境压力;贬低歧视和家庭亲属关系恶化导致的人际交往压力。结论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后存在明显的生存压力,压力源包括疾病症状、社会歧视、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因此,应注重消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歧视,完善社会支持与社会福利体系,增加个性化的社区精神康复活动,以减轻患者生存压力,促进其康复。

李甲民[5](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姜冉冉[6](2020)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治疗方式的创新,越来越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密切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运用家庭功能理论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进行研究,而由于外界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家庭内部关系维护面临的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限于对药品等物资方面的需求,还包括对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社会支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都是影响患者家庭功能改善的重要因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给精神障碍者家庭提供专业的护理知识指导,也能根据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压力,为精神障碍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作者通过在医务社会工作机构实习的经历,全程参与到了医务社会工作者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提供服务中,并对介入实践有了一定的思考,在结合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和医务社会工作的了解基础上开展了本次研究。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家庭功能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医务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进讨论,旨在探索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共同作用下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体系的建立,以改善家庭功能来达到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的目的。本研究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现存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了解患者家庭的需求,以此作为医务社工介入服务开展的依据。医务社会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以小组活动结合个案服务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向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务,在帮助服务对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服务的后续发展。本文是以调查问卷、访谈信息和实践内容为依据,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总结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分析需求的前提下,由医务社工工作人员运用专业能力帮助患者家庭改善家庭功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实践情况,希望可以对以后的研究发展有一定意义。

戴进军[7](2020)在《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编制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对量表进行评价,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以华森(Jean Harman 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小组讨论法构建条目池,经过两轮共计21名专家函询和对6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后,形成初始量表;(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7-11月在全省3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和设置有精神科的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分析法进行条目的分析和筛选;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3)以正式形成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抽样调查收集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4)采用SPSS18.0录入数据、分析数据,主要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a=0.05,P值取双侧概率。结果:(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49个条目,即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的需求(11个条目),帮助和信任的需求(6个条目),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3个条目),健康教育的需求(9个条目),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13个条目),满足基本护理的需求(7个条目)。量表的计算方法:量表条目的选项从“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总分49~24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越强烈。(2)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6个公共因子,可解释变异量为65.71%。各个条目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11~0.740之间,各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74~0.774之间;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0.884之间,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62~0.925之间,显着性均小于0.05,各维度均为正相关。(2)内容效度: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经专家评定后为0.914。(3)信度分析: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在0.801~0.938之间;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24,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95~0.905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9。(4)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总分为(202.85±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0.16)分。患者认为关怀性最强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准时为我做治疗及给药”(4.39±0.79)分和“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54.79±9.52)分,最不具有关怀性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用适当的肢体接触(如握手、拍肩)表达对我的关心”(4.02±1.06)分和“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11.97±2.73)分。(5)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高;婚姻稳定患者比婚姻不稳定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高中(含中专)学历的患者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但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在某些维度不遵循此规律;收入2000元及以上的患者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结论:(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估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

张霜梅[8](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喻伟霞[9](2020)在《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以满足其动态需求。方法本研究共分三部分: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采用《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表》为研究工具,通过方便抽样,分别选取166、165、164例急性期、康复期、长期恢复三阶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现况,从而获得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特征。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纵向变化的质性研究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共选取14位首次患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纵向追踪,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急性发病期、院内稳定期)、康复(初期康复、持续康复)及长期恢复(适应期、功能角色调整期)过程中支持性照护需求体验,从而明确其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的纵向变化特征。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支持性照护理论指导下,基于上述量性与质性研究结果,对量性与质性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初步确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选取15位专家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初步形成的方案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结果1.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性研究(1)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的现况急性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2.18±0.37)分,其中疾病相关信息需求得分为(2.75±0.40)分;康复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2.24±0.38)分,疾病相关信息需求(2.85±0.41)、社会支持需求(2.56±0.30)、康复护理需求(2.28±0.63)居前3位;长期恢复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1.90±0.31)分,其中社会支持需求得分为(2.62±0.36)分。(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程度在疾病不同阶段的比较急性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高于长期恢复IS患者(P<0.001),康复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高于长期恢复IS患者(P<0.001)。(3)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急性期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占75%、心理护理需求未满足占36.7%;康复期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达77.6%、社会支持需求未满足者达61.8%、康复护理需求未满足者达39.3%、心理护理需求未满足者达32.7%;长期恢复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占比53.7%、社会支持需求未满足者占比65.2%。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纵向变化的质性研究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纵向质性研究共析出6个阶段的22个主题,依次为:①急性发病期(疾病相关信息、早期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协助日常活动、功能受损管理、早期功能康复);②院内稳定期(主要为出院指导);③初期康复(康复预后相关信息、初期康复指导、持续沟通与支持、心理支持、症状管理);④持续康复(二级预防、持续功能康复、心理疏导);⑤适应期(长期社会支持、心理调适、长期康复指导、日常生活指导、长期症状管理、认知调整);⑥角色功能调整期(功能角色调整)。3.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构建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第一轮专家咨询,1个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0.25、均数<3.5;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均满足变异系数≤0.25、均数≥3.5。第一轮专家咨询,删除指标1个,修改2个,增加4个。第二轮专家咨询未做修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结论1.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性研究急性期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高水平,其中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最高。康复期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高水平,前3位为疾病相关信息需求、社会支持需求与康复护理需求。长期恢复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社会支持需求程度最高。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纵向变化研究IS患者在疾病全程各阶段均存在诸多支持性照护需求;在疾病的每个阶段,其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应提供与各阶段需求相适的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促进IS患者更好地适应慢性带病生存状态。3.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构建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构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专家权威性高,积极性高,各级指标均重要,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可满足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

刘花[10](2020)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中心理社会适应的干预研究 ——以深圳市S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来,加之个人心理承受力有限,精神障碍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从“全人”的角度来讲,基于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不仅体现在病理层面和生理健康状况,还体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两个方面。在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路径中,前期的院内治疗与后期的社区康复是目前最为广泛且有效的康复模式。因此,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来说,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精神障碍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从目前的社区康复现状来看,精神障碍患者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受到职业观念和身份因素等影响,该群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生理健康关注较多,对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关注度不够,进而导致多数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效果不佳。对于一些缺乏康复技巧的家庭来说,社区康复效果不佳则产生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社区康复服务主体,协助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该群体的社区康复效果。本文以深圳市某社区的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二手资料分析法等方法获得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着不正确的疾病认知、情绪较为低落以及社区内人际交往适应不良等问题。为此,社会工作者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叙事治疗方法,为服务对象开展了包括改变认知、情绪疏导、家庭互动、社交技能训练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工作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接纳程度、家庭关系、社区环境适应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有明显提升,社区康复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二、恢复期精神疾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恢复期精神疾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目标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目标
    1.3 关键词定义
        1.3.1 脑卒中
        1.3.2 个案管理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回顾法
        1.5.2 半结构式访谈法
        1.5.3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文献回顾
        2.1.1 脑卒中概述
        2.1.2 个案管理
        2.1.3 脑卒中个案管理研究现状
第三章 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的质性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3.2.2 资料收集
        3.2.3 资料分析
    3.3 质量控制
    3.4 伦理原则
    3.5 研究结果
        3.5.1 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
        3.5.2 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
        3.5.3 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5.4 监督反馈者和反馈实施效果与出院后监督管理
        3.5.5 评价者和效果评价
        3.5.6 研究者和临床研究
    3.6 讨论
        3.6.1 脑卒中管理需要个案管理师介入
        3.6.2 建立跨学科合作的个案管理团队
        3.6.3 个案管理师介入脑卒中管理的职责范围探讨
    3.7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
    4.1 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初稿
        4.1.1 成立科研小组
        4.1.2 初步拟定指标
        4.1.3 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4.2 选择函询专家
        4.2.1 专家入选标准
        4.2.2 专家人数的选择
    4.3 实施专家函询
        4.3.1 函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2 问卷条目的入选和修改标准
        4.3.3 函询问卷的评价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质量控制
    4.6 结果
        4.6.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4.6.2 专家积极性分析
        4.6.3 专家权威程度
        4.6.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析
        4.6.5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4.6.6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4.7 讨论
        4.7.1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的科学性
        4.7.2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靠性
        4.7.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行性
        4.7.4 促进个案管理的实施
        4.7.5 个案管理结局的评价
    4.8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照顾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3 同行知情同意书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附录 8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致谢

(2)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学术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住院精神病人
        (二)日常生活
        (三)能动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住院精神病人的研究
        (一)住院精神病人现状的研究
        (二)干预的研究
    二、日常生活研究
        (一)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三、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视角
        (二)分析框架
    二、研究参与者与资料收集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研究实施
    四、资料分析方法
    五、研究检核与伦理
第四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秩序
    一、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一)物理环境
        (二)人文环境
    二、集体时间与个人时间
        (一)集体时间
        (二)个人时间
    三、本章小结:秩序的特征
第五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情境与互动
    一、治疗情境:紧密的共同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二、休闲情境:松散的适当卷入的非焦点式互动
    三、亲友会客情境:松散的自主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四、节日与仪式情境:松散的共同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五、本章小结:情境中的身体与互动
第六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能动性
    一、个案分析:阿柯的生活史
        (一)原生性格的使动
        (二)再生的“自我”
        (三)阿柯个案的反思:主体能动性的产生与表现
    二、文化与能动性
        (一)“中庸”的意义
        (二)“逆袭”的精神
        (三)文化与能动性的整合性解释
    三、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能动性
    二、研究反思与讨论
        (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二)对社会工作及精神卫生服务的建议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观察提纲
    访谈提纲

(3)躯体症状障碍注意偏向及任务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躯体症状障碍概述
        1.1.2 躯体症状障碍的情绪信息处理
        1.1.3 躯体症状障碍的自主神经功能
        1.1.4 心率变异性与情绪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1.2 躯体症状障碍严重程度评估
        2.2.1.3 躯体症状障碍心理特征评估
        2.2.2 实验流程
        2.2.2.1 点探测范式
        2.2.2.2 心率变异性测量
        2.2.3 资料收集方法
        2.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1.2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各量表分数比较
        3.1.3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和述情障碍的描述统计
        3.1.4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心理特征的相关性
    3.2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注意偏向
        3.2.1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的注意偏向比较
        3.2.2 躯体症状障碍注意偏向与疾病严重程度心理特征的相关性
    3.3 躯体症状障碍的心率变异性
        3.3.1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心率变异性比较
        3.3.2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心率变异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3.3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3.4 心率变异性指标用于躯体症状障碍诊断的受试者工作曲线
第四章 讨论
    4.1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
    4.2 躯体症状障碍的临床特征
    4.3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注意偏向
    4.4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北京市某社区15例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生存压力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5)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对象筛选
        1.4.4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简要评述
    2.2 概念界定
        2.2.1 精神障碍患者
        2.2.2 医务社会工作
        2.2.3 家庭功能
    2.3 理论依据
        2.3.1 社会支持理论
        2.3.2 家庭系统理论
第3章 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分析
    3.1 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关系基本情况
        3.1.1 基础情况调查结果
        3.1.2 家属与患者关系情况
    3.2 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问题评估
        3.2.1 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3.2.2 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
        3.2.3 家庭照顾者负担重
        3.2.4 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弱
    3.3 理论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3.3.1 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内部因素
        3.3.2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外部因素
    3.4 精神障碍患者家庭需求评估
        3.4.1 精神健康卫生知识的需求
        3.4.2 情感联系的需求
        3.4.3 心理疏导的需求
        3.4.4 能力训练的需求
第4章 医务社工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介入实践
    4.1 服务实践的活动计划
        4.1.1 实施依据
        4.1.2 开展思路
    4.2 小组活动
        4.2.1 制定服务方案
        4.2.2 实施服务方案
    4.3 个案服务
        4.3.1 服务前期准备
        4.3.2 服务具体实践
    4.4 医务社工介入效果分析
        4.4.1 测量工具介绍
        4.4.2 医务社工介入前家庭功能的状况分析
        4.4.3 医务社工介入后家庭功能的变化分析
        4.4.4 实践效果总结
第5章 医务社工介入患者家庭功能的实践结论与反思
    5.1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实践结论
        5.1.1 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促进家庭功能改善
        5.1.2 家庭系统良好运行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健康发展
    5.2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反思
        5.2.1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挑战
        5.2.2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7)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文关怀
        1.1.2 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照顾方式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量表的编制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2.1.3 小组讨论法
        2.1.4 专家函询法
        2.1.5 预调查
    2.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条目分析和筛选
        2.2.4 量表的效度检验
        2.2.5 量表的信度检验
    2.3 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研究实施阶段
        2.5.3 研究数据分析和整理阶段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文献分析
    3.2 患者访谈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主题提炼
    3.3 小组讨论
    3.4 专家函询
        3.4.1 专家一般资料
        3.4.2 专家的积极性
        3.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第一轮专家函询
        3.4.6 第二轮专家函询
    3.5 预调查
    3.6 抽样调查阶段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7 条目分析和筛选
        3.7.1 条目分布
        3.7.2 离散趋势
        3.7.3 临界比值
        3.7.4 相关系数
        3.7.5 内部一致性分析
    3.8 量表的效度分析
        3.8.1 结构效度
        3.8.2 内容效度
    3.9 量表的信度分析
    3.10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3.10.1 各维度得分情况
        3.10.2 各条目得分情况
        3.10.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0.4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的编制分析
        4.1.1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
        4.1.2 量表的项目分析
        4.1.3 量表的效度评价
        4.1.4 量表的信度评价
    4.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4.2.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分析
        4.2.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9)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相关概念界定
        4.1 脑卒中
        4.2 支持性照护
        4.3 支持性照护需求
        4.4 混合方法研究
        4.5 专家咨询
    5. 研究设计
    6. 理论基础
        6.1 慢性疾病轨迹理论
        6.2 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
    7. 伦理学考量
    8.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问卷完成情况
        3.2 IS患者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
        3.3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得分情况
        3.4 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得分在疾病不同时期的比较
        3.5 IS患者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
    4. 讨论
        4.1 本研究中IS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的现况分析
        4.3 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在疾病不同阶段比较分析
        4.4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分析
    5. 小结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质性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
    4. 讨论
        4.1 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的动态变化分析
        4.2 提供与各阶段需求相适的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
    5. 小结
第三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
    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初步构建
        1.1 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方法
        1.2 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初步形成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修订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过程
        2.4 结果
    3. 讨论
        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必要性
        3.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科学性
        3.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护理需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调查工具
    附录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手册(部分)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中心理社会适应的干预研究 ——以深圳市S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3、国内外文献评述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1、精神障碍
        2、社区康复
        3、心理社会适应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3、理论基础
三、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况
        1、疾病认知偏差
        2、情绪心理问题突出
        3、家庭关系紧张
        4、社会关系网络薄弱
    (二)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因素分析
        1、社会支持
        2、应对方式
        3、个人性格特征
四、社会工作在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实践
    (一)接案
    (二)收集资料
        1、个人基本情况
        2、行为表现及情绪状况
        3、家庭方面
        4、社会支持方面
    (三)需求评估
        1、改变疾病认知
        2、疏导负面情绪
        3、增强家庭沟通与互动
        4、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制定介入计划与实施
        1、服务目标
        2、介入策略
        3、介入计划
        4、服务介入
    (五)评估与结案
        1、服务评估
        2、结案与跟进
    (六)结论及反思
        1、结论
        2.反思
五、总结与展望
    (一)问题与不足
        1、研究时间的局限性
        2、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
        3、研究代表度的局限性
    (二)对策建议
        1、发挥网络媒介的正面效应,营造良好康复氛围
        2、增加多团队的干预,提升社区康复效果
        3、积极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有效提升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恢复期精神疾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D]. 李春莉. 延安大学, 2021(09)
  • [2]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D]. 周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躯体症状障碍注意偏向及任务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的改变[D]. 王璐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北京市某社区15例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生存压力调查[J]. 赵禹,邹海欧,谷嘉宁,周滢,李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0(03)
  • [5]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研究[D]. 姜冉冉.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7]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D]. 戴进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D]. 喻伟霞. 苏州大学, 2020(02)
  • [10]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中心理社会适应的干预研究 ——以深圳市S社区为例[D]. 刘花.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康复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