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排列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罗瑞[1](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认为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马培艳[2](2020)在《对培智学校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从课标、教科书以及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权威专着中可以看出,“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关键部分,作为“数与运算”领域的“数的认识”也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其教育意义在于通过提高学生“数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正确掌握数学“数的认识”的核心素养,把握“数的认识”的具体内容,厘清“数的认识”的基本要素,充分掌握“数的认识”的基本理论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既是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的内容,也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方面。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处理中发现,学者们多结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去验证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的学习状况。本研究力图从数学视角下厘清“数的认识”的知识脉络,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课程标准、教科书,从培智学校小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出发,初步划分出智力障碍学生“数的认识”的发展阶段,进而明确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特征,并提出各阶段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分析出“数的认识”的发展要素;其次,根据各要素整理出培智学校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具体内容,划分出对应的思维发展阶段;再次,运用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教师访谈、专家访谈、典型案例和教案资料整理,分析各个阶段的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总结阶段内涵,明确各阶段的要素知识点,提出对应的教学策略;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动作思维感知阶段(一、二年级),阶段二:形象思维过渡阶段(三、四年级),阶段三:抽象思维发展阶段(五、六年级),研究阶段间“数的认识”的发展规律,“数的认识”与其他核心素养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反思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姚舜禹[3](2020)在《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图像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与之对应的教师基本功——简笔画,却在现代教学中的使用率越来越低。但是简笔画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论是在应对多变课堂的灵活性,还是将美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简笔画都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那么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使用简笔画以及提高教师使用简笔画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值得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中简笔画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访谈研究法进行补充;第二,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法与课堂观察法进行研究;第三:完善小学数学教师应用简笔画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数学教师很少使用并且不清楚该如何使用,但对推广简笔画的应用表现了积极的态度。(2)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简笔画的掌握程度不足,并且使用方法较为单一。(3)结合调查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教师对简笔画的掌握程度、促进教师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完善教师使用简笔画的具体技巧和扩展教师使用简笔画的教学思路的四项策略。
李冬雪[4](2020)在《开放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沈阳市Q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最大的特性就是思维性,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作为新课改所提出的新题型,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载体。有效教学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便于学生有逻辑性地、形象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研究方面,目前我国对数学教学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阶段,即使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研究也比较少。教师在一线教学时,相对封闭性问题而言,教师对开放性问题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本文沿着从“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现状”到“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和教学策略”再到“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践”的研究思路,从分析现状得到相应的实施建议和教学策略,并在实习期间开展小实验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笔者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关于开放性问题包括分类、意义方面的相关文献,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模式、运用、策略的相关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界定出“数学开放性问题”、“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等核心概念。二,在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开放性问题的分布情况后,笔者先用数学开放性问题测试题A卷对学生进行了测试,了解学生解答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了访谈,用来了解教师对于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及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认知。三,笔者为了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对Q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轮小型实验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测试学生解答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来验证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四、通过调查和实验得到如下结论:1.实验后,开放性问题可以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展开。2.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何茜[5](2020)在《小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也充分渗透了数学归纳推理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本次研究选择了一所W城市小学和一所N城中村小学,三到六年级3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教版一到六年级数学教材中和数学归纳推理相关的例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如何?例题是如何呈现数学归纳推理思想方法的?第二,小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总体发展情况和各年级的发展情况如何?男女生、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具有差异?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和数学成绩之间是否有相关性?第三,教师是否会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并对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一到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数学归纳推理例题数量多分布广。(2)学生整体数学归纳推理能力较弱,整体未达到及格标准,学生在数学归纳推理五个维度的能力不同。(3)三到六年级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差异显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四、五年级是发展关键期,六年级达到高峰期。(4)男女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差异不显着。(5)城市小学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明显优于城中村小学学生。(6)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7)三到六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渗透了数学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部分教师渗透的不够深入。最后依据本次调查结论提出相关建议:(1)丰富教材中数学归纳推理的内容。(2)加强教师数学归纳推理思想方法的培训。(3)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材编写逻辑逐步培养。(4)多渠道提升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5)加强学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王聪培[6](2020)在《“数学广角”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C市X区三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双基”目标变成“四基”目标,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被纳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因此,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新增“数学广角”单元来落实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但面对“数学广角”的教学,教师常感到无力,特别是对于“数学广角”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存在困惑。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并结合课堂观察实录。在了解“数学广角”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炼出“数学广角”教学中的问题,然后深刻剖析原因,最后为教师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存在困难,且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也存在相应困难。但调研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比较喜欢其内容,因为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研究更多是基于经验总结,提出“数学广角”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等。而本研究是在实证调查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建议教师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强化教育能力素养,并坚守教学学生立场。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策略将更有针对性、操作性与可行性。
刘帆[7](2020)在《数学绘本融入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北师版《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文中认为“1120各数的认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学生认识两位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十进制计数法的启蒙阶段,可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在创设生动有效的学习情境及活动等方面存在困难,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来改善现状。数学绘本作为趣味性的知识载体,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等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背景,笔者确定以北师版“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为例,开展数学绘本作为教学资源如何与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使用调查法进行学习者分析、使用文本分析法进行教学内容分析。论文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引言,该部分阐释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二是数学绘本融入“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前期分析;三是数学绘本融入“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四是数学绘本融入“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实施与反思。通过对数学绘本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数学绘本融入小学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教师在创造情景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数学绘本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具有多重价值,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三是数学绘本融入小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在不消弱知识性的前提下保持趣味性;四是数学绘本融入小学课堂的教学流程图包含三个层次:元层次、二元层次和三元层次。元层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科书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依此确定学习目标。二元层次主要包括对数学绘本的分析。三元层次主要包括确定课型后在不消弱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融入数学绘本。
王微[8](2020)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广角”这一全新板块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内容作为3—12册教材的独立单元,随着这部分内容的增设,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考验。“数学广角”所涉及的教学素材大多源于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力图将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最简单的生活实例进行呈现。为实现“数学广角”的教学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文对现阶段数学广角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找到对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策略。围绕数学广角相关问题,通过对已有文献、教材及其教学参考资料的全面梳理,找到本文的研究基础和数学广角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从教材编排、学情等四个方面创设问卷,对155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必要的访谈,以此来掌握教学现状。根据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加之实践过程中对一线教学的了解,发现在数学广角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材内容研读不够,缺乏整体把握;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未充分尊重学生起点和需求;课堂活动有效性不足,忽略渗透过程;古今知识联系不足,忽略“数学史料”的作用。俗话说“事出必有因”,在数学广角的一线教学中产生这些问题也必然存在着原因,根据以上问题找到对应的原因为:对教材缺乏全面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过度依赖教学参考书,忽略学生起点和实际需求;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过程关注度不够;教师知识储备量不足,忽略数学史料研读。最后选用典型性教学案例支撑教学策略的提出:第一,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核心思想。包括:把握教材知识内容;了解教材编排体系;把握“数学广角”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第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适度把握教学要求;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关注教学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包括:问题提出,直击本质,推动学生的思考;亲历活动,合作探究,提供感悟的机会;数形结合,直观易懂,推动思维的发展;对比提炼,总结归纳,感悟思想的运用;板书设计,思路清晰,注重思维导图的运用。第四,注重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加强教师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首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教师课后反思,促进专业素质提升;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注重数学史料运用。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真实地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情况,以及“数学广角”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况,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进而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刘艳杰[9](2020)在《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教学中,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的模式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把问题类型固定化,随之学生的思维也就变得机械化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众所周知,在生产生活中,机械化的程序适合做“批量”作业,不能灵活应对实际状况。机械化的记忆方式无法使学生面对多样且多变的现实世界,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灵活运用已知解决现实未知问题。本研究是在问题解决与数学模型思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模型思想,建构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建构提供可能的材料或依据,为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提供一个可能的模式。具体研究过程是: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从问题解决与数学模型思想的研究两个角度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确定研究方向。其次,从数学思维方式的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问题解决中的基本数学模型思想为加法模型思想和方程模型思想。再者,从两个角度进行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构想:一个角度是,完整的课时角度构想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另一个角度是,关注课时教学下如何基于数学模型思想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的设计,即从整体与部分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建构。最后,将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基于加法模型思想/方程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案例实施与分析。将数学模型思想与问题解决结合教学具有时代教育教学价值,建构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模型素养的培养,基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课堂实际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根据研究的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一线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常态课堂;关注数学建模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避免对建模的机械训练;坚持建模与用模教学,深化数学模型思想;遵循层次渐进原则,逐步加强建模能力。教学设计模式并非固定一成不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设计。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本研究还具备一定的不足之处:研究范围在数与代数领域,对教学实践指导不全面;研究过程片段化,缺乏整体性等。如何运用模型思想进行常规教学,以及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模型?值得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赵倩倩[10](2020)在《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小学低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合情推理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中都渗透着合情推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合情推理强调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重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必不可少。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学习,参考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建议,编制了分别面向教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学生调研对象为南京市324名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测验问卷的方式收集、分析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情况。教师调研对象是40位一线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对合情推理的认知情况、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情况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研究发现:在小学的课堂上,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没有被重视,部分教师也缺乏正确、系统的培养方法,使得小学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的很多机会被错过。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总体水平也不容乐观,如观察能力不足、猜想与说理能力较差、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评价也未被重视。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特点和相关资源丰富程度有关。基于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策略:(1)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合情推理的培训;(2)在不同的内容领域教学中渗透合情推理;(3)从多个方面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如重视基础知识理解,形成完整体系、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获取全面信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清晰说理,学会正确表达;(4)完善合情推理教学评价机制。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排列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排列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对培智学校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 |
二、“数的认识”的地位和作用 |
三、培智学校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培智学校 |
二、小学阶段 |
三、生活数学 |
四、数的认识 |
五、教学策略 |
六、智力障碍儿童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文献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一)教师访谈 |
(二)专家访谈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的量化分析 |
二、文献的质性分析 |
(一)“数的认识”内涵的研究 |
(二)“数的认识”的概念讨论 |
(三)“数的认识”构成成分的研究 |
(四)“数的认识”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二章 “数的认识”的内涵、要素及其发展阶段 |
第一节 生活数学“数的认识”的内涵 |
第二节 生活数学“数的认识”的要素 |
一、数的意义 |
二、数的表示 |
三、数的大小比较 |
四、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划分 |
一、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
二、阶段划分的现实依据 |
(一)生活数学课标分析 |
(二)生活数学教材分析 |
三、阶段划分的合理性 |
(一)评价人员的选定 |
(二)评价结果分析 |
四、阶段划分的结果 |
第三章 “数的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动作思维感知 |
第一节 动作思维感知阶段的课标要求 |
第二节 动作思维感知阶段的教材透视 |
一、数的意义 |
二、数的表示 |
三、数的大小比较 |
四、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动作思维感知阶段的特征 |
第四节 动作思维感知阶段教学策略的优化 |
一、夯实基础,塑造基础内容 |
二、剖析要素,奠定基础能力 |
三、深挖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
第四章 “数的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形象思维过渡 |
第一节 形象思维过渡阶段的课标要求 |
第二节 形象思维过渡阶段的教材透视 |
一、数的意义 |
二、数的表示 |
三、数的大小比较 |
四、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形象思维过渡阶段的特征 |
第四节 形象思维过渡阶段教学策略的优化 |
一、知识难度过渡,分层设计知识点 |
二、情境设计过渡,渗透复杂教学情境 |
三、数的意识渗透,培养“数”的应用意识 |
第五章 “数的认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抽象思维发展 |
第一节 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课标要求 |
第二节 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教材透视 |
一、数的意义 |
二、数的表示 |
三、数的大小比较 |
四、数的应用 |
第三节 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征 |
第四节 抽象思维发展阶段教学策略的优化 |
一、加强序列性,内容设定符合认知规律 |
二、多感官协作,训练复杂抽象的实操技能 |
三、渗透数的要素,培养应用“数”的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专家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发展阶段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与其他核心素养间的关系 |
一、“数的认识”与数学抽象的关系 |
二、“数的认识”与直观想象的关系 |
三、“数的认识”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
四、“数的认识”与数学建模的关系 |
五、“数的认识”与数学运算的关系 |
第四节 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明确研究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二、纵横结网,形成数的认识教学体系 |
三、深挖课标教材,加强教学策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的趋势 |
二、配合政策实施 |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简笔画应用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五、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基础理论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直观教学原则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简笔画与教学简笔画 |
二、简笔画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
三、简笔画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简笔画 |
二、教学简笔画 |
三、简笔画教学 |
第二节 简笔画的类型及特点 |
一、替代型简笔画 |
二、叙述型简笔画 |
三、示意型简笔画 |
四、说理型简笔画 |
第三节 教学简笔画的设计原则 |
一、直观形象的原则 |
二、针对教学的原则 |
三、高效率的原则 |
第三章 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情况概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访谈提纲 |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数据分析与结论 |
一、基本信息分析 |
二、简笔画相关应用分析 |
三、简笔画辅助教学的效果与发展分析 |
四、简笔画辅助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
五、调查结果 |
第三节 影响简笔画应用的问题归因 |
一、缺乏简笔画相关能力 |
二、缺乏简笔画在教学中应用的经验 |
三、缺少学习教学简笔画的环境 |
第四章 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1《找规律(1)》 |
一、教学过程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中简笔画的应用 |
第二节 案例2《三角形》 |
一、教学过程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中简笔画的应用 |
第三节 案例3《可能性》 |
一、教学过程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中简笔画的应用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解决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第一节 提高教师对简笔画的掌握程度 |
一、加强绘制简笔画的技能 |
二、不局限于现场绘制 |
三、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 |
第二节 促进教师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
一、转变教学模式 |
二、提高对简笔画的重视程度 |
三、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 |
第三节 完善教师使用简笔画的具体技巧 |
一、将教学情境形象化 |
二、将教学问题形象化 |
三、辅助解决问题的应用 |
第四节 扩展教师使用简笔画的教学思路 |
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
二、转换绘制简笔画的对象 |
三、借助多媒体 |
四、突出重点特征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简笔画应用现状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开放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沈阳市Q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的需要 |
(二)职业的呼唤 |
(三)教学的需要 |
(四)课标的要求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1.符合“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
2.给小学开放性问题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
(二)实践意义 |
1.增强教师的开放性的意识 |
2.提供可行的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 |
3.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 |
4.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能力支持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数学开放性问题 |
(二)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 |
1.开放性问题教学 |
2.开放性问题教学评价——SOLO评价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国内研究 |
1.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分类的研究 |
2.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意义的研究 |
(二)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国外研究 |
(三)关于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国内研究 |
1.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
2.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运用的研究 |
3.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
4.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评价研究 |
(四)关于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国外研究 |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本分析法 |
2.问卷法 |
3.实验法 |
第二章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分析 |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开放性问题 |
(一)数与代数中的开放性问题 |
1.数的认识 |
2.数的运算 |
3.式与方程 |
4.探索规律 |
(二)图形与几何中的开放性问题 |
1.图形的认识 |
2.测量 |
3.图形的运动 |
4.图形的位置 |
(三)统计与概率中的开放性问题 |
1.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 |
2.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
(四)综合与实践中的开放性问题 |
二、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学习现状调查 |
1.思维水平停在浅层次 |
2.解题策略体现封闭性 |
3.解题过程缺少条理性 |
4.答案呈现不适应开放性 |
5.解题答案和成绩不存在相关性 |
(二)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调查样本的选择 |
4.基本信息调查结果 |
5.访谈结果分析 |
三、调查现状总结 |
(一)开放性问题认识存在偏差 |
(二)典型开放性问题题源不足 |
(三)开放性问题教学比较费时 |
(四)教学环境封闭气氛较压抑 |
(五)教学组织管理上存在问题 |
(六)教学评价形式尺度较量化 |
第三章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 |
一、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 |
(一)设置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放飞学生心灵 |
1.应合理使用四种开放性问题题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2.应精准查找典型低起点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
3.应有效结合真实情景开放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
(二)编制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方法 |
1.编制开放性问题应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贯通 |
2.编制开放性问题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 |
3.编制开放性问题应注重社会生活的联系 |
(三)构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延展教学时空 |
1.应顺应开放观念,弹性设计教学时间 |
2.应依据开放理念,合理选择教学空间 |
3.应遵循开放原则,恰当选用评价方式 |
4.应考虑学生差异,灵活丰富教学方法 |
二、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
(一)增加开放性问题类型 |
1.循序改编多种类型,化单一为丰富 |
2.恰当设置开放性问题,化相同为不同 |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梯度 |
1.逐步增加问题难度,由简到难 |
2.逐级拓展问题广度,由点到面 |
(三)把握开放性问题主线 |
1.明确抓住主线问题,化被动为主动 |
2.善于使用主体策略,化固化为灵活 |
(四)结合开放性生活素材 |
1.贴切选取生活素材,化枯燥为有趣 |
2.合理选择渗透方式,化封闭为开放 |
第四章 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践 |
一、实验目的及假设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过程 |
(一)实验前测 |
(二)开展实验 |
1.条件开放性问题教学案例 |
2.结论开放性问题教学案例 |
3.策略开放性问题案例 |
4.综合开放性问题教学案例 |
(三)实验后测 |
1.测试说明 |
2.测试结果分析 |
四、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开放性问题可以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展开 |
(二)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
二、本研究的特色 |
(一)研究的角度新颖 |
(二)研究方法丰富 |
(三)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存在局限性 |
(二)研究者本身的情况存在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5)小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归纳推理 |
1.1.2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归纳推理 |
1.1.3 归纳推理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归纳推理有助于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 |
1.2.2 归纳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
1.2.3 归纳推理有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
1.3 研究的问题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归纳推理 |
1.4.2 数学归纳推理 |
1.4.3 数学归纳推理能力 |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归纳推理理论与价值研究 |
2.2 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目标研究 |
2.3 数学归纳推理在教材中的呈现 |
2.4 数学归纳推理教学研究 |
2.5 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研究 |
2.5.1 数学归纳推理能力调查研究 |
2.5.2 数学推理能力发展研究 |
2.6 数学归纳推理心理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说明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案例分析法 |
3.4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 |
3.4.1 问卷设计 |
3.4.2 问卷评分标准 |
3.4.3 问卷回收情况 |
3.4.4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5 调查问卷实施过程 |
第4章 数学归纳推理教材内容分析 |
4.1 数学归纳推理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百分比 |
4.2 数学归纳推理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呈现 |
4.2.1 归纳推理在“数与代数”中的呈现 |
4.2.2 归纳推理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呈现 |
4.2.3 归纳推理在“统计与概率”中的呈现 |
4.2.4 归纳推理在“综合与实践”中的呈现 |
4.2.5 归纳推理在“数学广角”中的呈现 |
第5章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5.1 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总体发展情况 |
5.2 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各年级发展情况 |
5.2.1 各年级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总体发展情况 |
5.2.2 各年级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差异 |
5.2.3 各年级学生在数学归纳推理五个维度中的发展 |
5.3 男女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
5.3.1 男女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总体情况 |
5.3.2 男女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差异分析 |
5.3.3 男女生在数学归纳推理能力五个维度分析 |
5.4 不同学校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
5.4.1 不同学校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总体情况 |
5.4.2 不同学校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差异分析 |
5.4.3 不同学校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五个维度分析 |
5.5 学生数学成绩与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相关性分析 |
第6章 数学归纳推理教学案例分析 |
6.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案例分析 |
6.2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案例分析 |
6.3 “探索图形”案例分析 |
6.4 “比例的基本性质”案例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教材中数学归纳推理相关内容研究结论 |
7.1.2 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调查结论 |
7.1.3 教师数学归纳推理教学情况调查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丰富教材中数学归纳推理的内容 |
7.2.2 加强教师数学归纳推理思想方法的培训 |
7.2.3 遵循规律培养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 |
7.2.4 多渠道提升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 |
7.2.5 加强学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
7.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B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归纳推理单元呈现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数学广角”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C市X区三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数学广角 |
二、数学思想方法 |
三、数学素养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数学广角”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数学广角”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数学广角”的教育价值与课标要求 |
第一节 “数学广角”的教育价值 |
一、智育价值 |
二、德育价值 |
三、美育价值 |
第二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广角”的要求与建议 |
一、课程目标要求 |
二、内容目标要求 |
三、教学建议 |
四、教材编写建议 |
第三节 “数学广角”的内容涵盖及特点 |
一、“数学广角”的内容蕴含 |
二、“数学广角”的主要特点 |
第三章 “数学广角”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的说明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调查方法的使用 |
四、研究工具的设计 |
五、数据编码与分析 |
第二节 调查实施 |
一、调查时间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归 |
三、访谈的开展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基本情况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差异分析 |
第四章 “数学广角”教学的问题表征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数学广角”教学问题的表征 |
一、教学目标偏离 |
二、内容理解表浅 |
三、学生地位被动 |
四、教学反思乏力 |
第二节 “数学广角”教学问题的归因 |
一、整体认知不够精准 |
二、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
三、学生立场不够凸显 |
四、教学反思重视不够 |
第五章 “数学广角”教学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
一、学科理论素养 |
二、学科知识素养 |
三、专业能力素养 |
第二节 强化教学能力素养 |
一、善用课程资源 |
二、深度教学设计 |
三、及时教学反思 |
第三节 坚守教学学生立场 |
一、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 |
二、倡导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
三、注重教学与生活的关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数学绘本融入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北师版《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数学绘本 |
(二)教学设计 |
四、研究综述 |
(一)数学绘本在小学低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数学“整数的认识”研究现状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学绘本融入“11~20 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一、学习者分析 |
(一)学习者初始能力调查 |
1.学习者预备技能调查 |
2.学习者目标技能调查 |
(二)学习者学情调查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二、教学内容分析 |
(一)课程标准分析 |
(二)教材内容分析 |
1.北师版教材分析 |
2.数学绘本教学资源分析 |
(三)教材分析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三章 数学绘本融入“11~20 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
一、学习目标的设计 |
(一)学习目标设计依据 |
1.前期分析 |
2.加涅五要素目标表述法 |
(二)具体学习目标 |
二、学习评价的设计 |
(一)学习评价的内容 |
(二)学习评价的方法 |
三、学习内容的设计 |
(一)教学课程图 |
(二)明确重点 |
(三)突破难点 |
四、学习过程的设计 |
(一)加涅教学设计理论 |
1.教学事件 |
2.教学活动顺序表 |
(二)“11~20 各数的认识”教学过程 |
1.教学事件 |
2.教学活动顺序表 |
第四章 数学绘本融入“11~20 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实施与反思 |
一、“11~20 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实施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实施过程 |
二、“11~20 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反思 |
(一)一节课可以只有一条主线 |
(二)发言者位置的思考 |
(三)数学绘本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四)数学绘本教学流程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依据 |
(四)研究设计 |
一、数学广角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关系 |
二、第二学段“数学广角”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价值 |
(一)“优化”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二)“鸡兔同笼”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三)“植树问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四)“找次品”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五)“数与形”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六)“鸽巢问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七)“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
三、“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四、“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一)问题分析 |
(二)原因剖析 |
五、“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建构 |
(一)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核心思想 |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三)关注教学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
(四)注重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
六、研究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
二、数学模型思想的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三节 基于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教育价值 |
一、促进个体发展 |
二、顺应课程改革趋势 |
三、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目标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数学问题解决 |
二、数学模型及数学模型思想 |
三、教学设计 |
第一章 数与代数领域内基本数学模型思想的分析 |
第一节 加法模型思想 |
一、对四则运算的思考 |
二、加法模型及其变式 |
第二节 方程模型思想 |
一、对方程的思考 |
二、方程模型 |
第二章 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构想 |
第一节 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模式 |
一、明确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内容 |
二、把握学生学习心理 |
三、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
四、设计师生教学活动 |
五、确定教学评价方法 |
第二节 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
一、数学问题中现实情境转化为数学信息 |
二、提出数学问题 |
三、明确数学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
四、辨别等量关系中的已知和未知量 |
五、列式、求解 |
六、判断或解释结果 |
七、判断等量关系是否可以一般化 |
第三章 基于加法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加法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
三、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评价 |
第二节 基于加法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分析 |
一、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
二、积极效果与存在问题 |
第四章 基于方程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一节 基于方程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
三、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评价 |
第二节 基于方程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分析 |
一、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
二、积极效果与存在问题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主要的数学模型思想 |
二、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模式 |
三、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
四、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问题解决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常态课堂 |
二、关注数学建模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 |
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避免对建模的机械训练 |
四、坚持建模与用模教学,深化数学模型思想 |
五、遵循层次渐进原则,逐步加强建模能力 |
结语 |
第一节 不足之处 |
一、研究范围单一,对教学实践指导不全面 |
二、研究过程片段化,缺乏整体性 |
三、个人理论和研究水平的局限 |
第二节 可继续研究的问题 |
一、模型思想如何深入到常规教学 |
二、如何灵活运用数学模型思想进行教学 |
三、数学其他领域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模型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小学低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小学数学合情推理内涵和主要形式的研究 |
(二) 关于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 关于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四)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小学低年级 |
(二) 合情推理 |
(三) 合情推理能力 |
二、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合情推理的培养要求 |
(一) 新课标对低年级合情推理培养目标的要求 |
(二) 新课标对低年级合情推理教材编写的要求 |
(三) 新课标对低年级教师合情推理教学的要求 |
三、小学数学合情推理在低年级教材中的呈现 |
(一) 低年级教材中合情推理内容的统计 |
(二) “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合情推理 |
(三) “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合情推理 |
四、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价值 |
(一) 助力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发展 |
(二) 指向核心素养,拓展各项技能 |
(三) 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创新人才 |
第二章 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研设计 |
(一) 调研目的 |
(二) 调研方法 |
(三) 调研对象 |
(四)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五) 教师访谈设计与实施 |
(六) 课堂观察的设计与实施 |
(七) 学生测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低年级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调研 |
(一) 低年级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测验结果 |
(二) 低年级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比较 |
三、教师合情推理能力培养调研 |
(一) 教师对于合情推理的认识与态度 |
(二) 教师教学中对合情推理的培养情况 |
(三) 教师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的主要方法 |
(四) 教师合情推理教学取得的效果 |
(五) 教师在合情推理能力培养中的困难 |
第三章 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合情推理的认识不够到位 |
(二) 教师培养合情推理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
(三) 学生观察能力有待加强 |
(四) 学生猜想与说理能力较差 |
(五) 学生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 |
(六) 合情推理能力评价未被重视 |
二、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教师对课标和学生的把握程度不够 |
(二) 学生缺乏系统的方法指导与训练 |
(三) 关于合情推理的相关资源不够丰富 |
第四章 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
一、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合情推理的培训 |
二、在不同的内容领域中渗透合情推理 |
(一) 图形与几何:在对比分析中发现不同,在直观中学会合情推理 |
(二) 数与代数:在归纳反思中建立数感,在抽象中进行合情推理 |
三、从多个方面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
(一) 重视基础知识理解,形成完整体系 |
(二)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获取全面信息 |
(三)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发散思维 |
(四) 帮助学生清晰说理,学会正确表达 |
四、完善合情推理教学评价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排列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对培智学校小学生活数学“数的认识”教学策略的研究[D]. 马培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姚舜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开放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沈阳市Q小学五年级为例[D]. 李冬雪.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小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D]. 何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数学广角”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C市X区三所小学的调查[D]. 王聪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数学绘本融入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北师版《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D]. 刘帆.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8]“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为例[D]. 王微. 西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D]. 刘艳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小学低年级为例[D]. 赵倩倩.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