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服装防寒机能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韩志清[1](2021)在《极寒环境下防寒服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何绮雯[2](2021)在《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疾病成为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其行动较正常老年人更加不便,应当被给予特殊的照顾。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在医学上的研究有很多,却甚少有专门针对这类人群研发的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服装。本课题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早中期老年患者,以女性秋冬款式为例,设计与制作了功能服装,并获得了用户及其密切相关人员对该功能服的看法与评价。课题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功能需求调研与分析本课题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及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主要总结为以下四方面:(1)AD患者在日常穿衣中普遍存在不会系纽扣或系错纽扣、分不清衣服正反、拉链拉不上、行动缓慢等情况;(2)由于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对所处空间和对外界物体的认知可能发生偏差,导致跌倒概率比一般同龄老人高,且容易走失;(3)对服装的功能需求:防走失功能>跌倒防护>健康监测>保暖发热>其他。(4)早中期患者仍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行动能力,重度患者则完全依赖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照顾,针对AD患者设计的功能服应当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阶段设计的。(2)功能服装设计与制作根据早中期患者的需求,利用FEA模型和服装工作场景模型进行分析,建立功能服装设计要素,并针对各要素提出解决方案,最终设计制作出集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度为一体的外套和裤子。其中该服装的功能性体现在穿脱方便、跌倒防护、防走失三个方面。(3)服装功效评价在服装评价部分,采用了主观评价法,包括主观穿着评价和问卷评价,对穿脱方便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进行评价。主观穿着评价,通过邀请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人员参与试穿,根据评价表填写穿着感受;问卷评价,制作功能服的讲解视频,利用调查问卷形式回访AD患者、家属及相关医护人员,获得他们对该功能服的看法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服装造型、穿脱方便性、跌倒防护功能、防走失功能和整体效果;从问卷结果来看,受访人群对功能服的满意度较高;根据他们的评价与建议,该功能服后期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1)选用防水耐脏面料;(2)跌倒防护护具优选性能更好、重量更轻的材质;(3)增加头部保暖设计;(4)根据不同季节、场合等,开发不同款式的功能服。
赵晓曦[3](2021)在《冬季赛事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设计方法探析》文中提出提高使用者的生理热湿舒适性。基于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现有滑雪服在保持微气候环境热湿舒适性方面的不足,探讨散热开口的设计方法,从位置、结构、工艺、调节方式、创新性密闭结构,提出设计的细化原则。提出了设计志愿者滑雪服的关键难点,即要注重开口设计与服装套穿关系之间的相互性,以及其适用性。该设计方法将为今后冬奥会志愿者服装设计提供可行性参考价值。
郭芳[4](2021)在《基于CI系统的快递员职业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商网络经济的繁荣发展,快递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快递员群体数量也已在2019年超过320万,快递员职业服市场容量巨大且稳定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快递企业要想更好地保持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良好且独特的企业形象是必备的。基于这样的行业背景和企业发展需求,如何设计出具有企业标识性的快递员职业服则显得尤为重要,即基于CI系统的快递员服装系统开发。本文先从快递员职业服以及企业CI系统基础理论研究入手,为CI系统下的快递员工作服设计流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问卷以及观察记录等方法对快递员工作行为、环境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对九家代表性快递企业快递员职业服进行归类研究,发现其在款式与审美、服装功能防护性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与企业CI系统结合的薄弱,然后针对现有快递员服装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设计需求。在了解企业CI系统相关理论、运用原则以及我国现有快递员工作服各方面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快递员工作服设计研发。即对其企业CI系统进行元素提炼,在满足功能防护、美观时尚以及企业识别性的条件下,进行面辅料与色彩,工艺与配件等细节的探讨与实现,旨在做出符合企业CI系统并满足高防护性功能性需求与时尚感的快递员服装设计系列方案。为日后快递员工作服的生产制作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为所属企业与职业服制造商带来切实效益,并更新与提升快递员整体面貌和气质形象。
仲文洲[5](2021)在《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调控是建筑最原初而本质的动机。应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建筑形式,即是平衡对风、光、热等能量要素获取、保蓄、释放的稳定结构。从这个意义而言,建筑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气候环境影响下,能量流动的物质呈现——建筑形式是能量的构形。对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研究,能够厘清当代建筑学在环境调控领域的诸多问题。在认识论上,强调环境调控是建筑形式生成的核心驱动,使建筑设计的本体与核心回归空间与建造;在方法论上,能量成为技术介入与知识拓展的接口,集成跨学科交流下的知识、方法与工具,形成系统化的环境调控理论与方法体系。论文引入能量的角度审视建筑形式,重构环境调控视野下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流变;将其放置在更大的环境系统中,讨论在“人、建筑、气候”关系中进行的能量过程与形式生成;搭建起建筑学与生物气候学、建筑热力学的联系,直接指向形式与能量的数学及物理关系;应用数值模拟量化验证典型气候区民居中的能量过程,提取反映建筑形式特征、环境调控策略与能量运行机制的热力学模型——构建环境调控视野下,形式与能量的理论模型、系统模型、数理模型与分析模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通过有机建筑理论、建筑生物气候学、热力学建筑理论等基础理论阐释形式能量法则;进而借助进化论、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来构建形式基于能量的发展路径与机制;以历史梳理的方式刻画建筑起源、乡土发展、机械介入的纵向建筑发展剖面,在时间维度下总结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归纳其呈现出的被动调节、主动干预与整体共构三种形式追随能量的内在逻辑。第二部分是系统研究,在“人、建筑、气候”中定义由外部能量系统、建筑调控系统、人体反应系统组构的热力学系统,明确各自的对象与内容、分析技术与评价指标;将多目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集成的建筑形式解构为对应特定功能的系统构成;清晰地展现环境调控系统与建筑的影响要素、对应关系与形式呈现;同时也为建筑形式与能量交互机制的量化分析提供系统化的结构。第三部分是数理研究,通过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及完备性研究,对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要素进行影响因子的归纳、提取,阐释各形式因子与能量过程的数学和物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耦合解析法。第四部分是范型研究,通过物质形式的类型解析与能量过程的量化解析,从典型气候区民居原型中解释形式与能量相互影响的机制,提取反映内在热力学逻辑和形式生成规律的热力学模型,为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可参照的图示工具。全文正文约18.8万字,共有图表200余幅。
魏言格,李俊,苏云[6](2021)在《防寒服用智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对外界刺激具有感知或反应能力的智能材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可用于提高防寒服保暖隔热性能的智能材料进行了分类概述。首先根据提高防寒服保暖隔热性能的作用方式将防寒服用智能材料分为蓄热材料、电加热材料、形状记忆材料三大类,并从隔热保暖、防水透湿、人体安全舒适等角度分析各类智能材料在防寒服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后对防寒服的智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解决防寒服用智能材料的使用安全性、效能持久性等问题,为智能材料和智能防寒服的研究提供参考。
苏文桢,卢业虎[7](2020)在《气凝胶防寒服的研制与性能评价》文中提出在低温环境下,需要穿着具有良好保暖能力的防寒服装来保护穿着者免受伤害。基于气凝胶良好的隔热性能及低密度等优点,文章研制了一款气凝胶防寒服装。同时招募了6名女性受试者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真人穿着实验,比较了气凝胶防寒服与冲锋衣在保暖性能方面的差别。在温度0℃、相对湿度80%、风速0.4 m/s、静坐90 min实验条件下,记录人体局部皮肤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以及主观冷暖感。研究结果表明,穿着气凝胶防寒服时人体局部皮肤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均高于穿着冲锋衣,主观冷暖感也优于冲锋衣。由此可见,将气凝胶应用到防寒服装中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冉[8](2020)在《下肢障碍者用电加热户外防寒服设计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下肢障碍者来说,秋冬季节户外出行及活动重点之一是保暖,电加热服装则能够主动加热,为穿着者提供不同的保暖防寒选择,降低受冻伤的风险。为下肢障碍者设计电加热户外防寒服,可提高出行的可能性及便利性。但下肢障碍者行动不便、温度感觉变弱,皮肤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弱,意味着他们更易受烫伤,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下肢障碍者用电加热服装设计时,充分考虑发热效果及安全性两方面。基于这一目标,本文首先对发热温度的安全范围进行了讨论,以45℃为过热预警值设计了过热保护装置。并针对性地设计局部发热,分别是脚踝、膝盖、后腰。考虑最大发热温度、功率限制等因素,确定电加热片的制作方案,制作完成后,进行电加热片裸露状态下的升温速率及发热均匀性测试,保证发热效果,避免温度过高疵点的出现,结果表明电加热片升温较快,发热均匀度始终良好。随后根据防寒服的设计原则,合理进行电加热服面辅料的选择及集成,完成电加热服的制作。为进一步保证发热安全性,再次对电加热服进行发热温度测试。此次测试电加热服加热片部位内表面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内侧最大温度为45.3℃左右,该服装并非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内搭服装可起到缓冲作用,因此仍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同时衣下温度与热感觉评分也表明穿着发热效果随着时间及档位升高有明显改善,各部位的热感觉存在一定差异,但未出现热感觉过强导致的不舒适。完成电加热服装的制作后,为探究低温环境下电加热织物组合的热传递情况,计算预测其内外表面温度分布,用ABAQUS软件建立电加热片与织物组合体的三维模型,并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模型进行计算模拟,得到内外表面及截面的温度场分布,模拟结果显示:仅改变环境温度时,环境温度越低,电加热片所能达到的温度越低;增大功率,电加热片所能达到的温度随之升高,可根据穿着环境合理选择功率;空气层厚度越大,外表面温度越低,热量向外散失越少,适当增加絮料增加空气层厚度也可改善保暖效果;进一步考虑空气层内的复合传热,修正空气的等效导热系数来模拟空气层内的对流等热传递,发现随着空气等效导热系数的增大,热量在模型中传递的面积增大,空气之间的热传递促进了热量在水平面方向的热传递。
李红彦,吴黛唯,陈涛,苏云,高阳,刘跟生[9](2019)在《适用于户外低温作业服的防寒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户外低温作业条件下服装实现防寒性能的通用设计模式,基于服装的防寒原理,分别从防寒材料、防寒结构和面料组合设计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得到以下结论:低温环境下,作业服主要通过抑制人体内热传递,促进服装产热与吸热来提高保暖效果,同时需考虑人体出汗情况下的适当散热;主要技术手段包括使用具有温度智能响应型、纤维结构改良型的特殊材料,采取有效的结构设计手段,采用面料组合设计方法等,以实现户外低温作业服以防寒为主的防护性、工效性和舒适性的多功能集合。最后提出在未来户外低温作业服的开发中,应以防寒为首要目标,最大程度地提高作业效率,提升舒适感,以平衡服装各项性能之间的关系。
魏欣桐[10](2019)在《基于热舒适的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截止至2017年底,国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占比已达17.3%,老年人照料设施已经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选择。随着社会对老年人照料设施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室内热环境的热舒适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热舒适理论和老年人照料设施建设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关于严寒地区老年人热舒适感受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影响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热舒适感受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设施内的物理环境要素(温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室内空气流速)和老年人个体差异(生理心理)共同对热舒适感受产生影响。接着对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进行热舒适感受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客观物理环境因素测量和老年人主观感受问卷。通过选取哈尔滨市内的3所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分别在冬季供暖时期和供暖刚结束的过渡期进行温湿度、风速的物理实测和热舒适感受问卷调查。物理环境实测部分旨在确定老年人照料设施内,各物理环境要素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高频使用空间内物理环境要素的平面分布情况。热舒适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温度、湿度、室内风速和个体差异对老年人照料设施内热舒适感受影响情况。调查研究表明,老年人照料设施在建设使用过程中室内热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热舒适感受不佳。包括设施内各空间温度分布不均匀、室内空气干燥湿度较低、冬季室内通风换气不佳、室内温度分布紊乱的问题。提升热舒适性、为老年人照料设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极为重要。最后通过调研中对影响热舒适因素的分析归纳和室内热环境存在的问题研究总结,本研究分别从在建筑方案的适寒性设计、物理环境的热舒适性设计两个方面,基于热舒适的提升提出了为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策略。
二、提高服装防寒机能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服装防寒机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 |
2.1.1 发病进程 |
2.1.2 病症分析 |
2.2 老年功能服研究现状 |
2.2.1 跌倒防护 |
2.2.2 防走失 |
2.3 适应性服装研究 |
2.3.1 概念 |
2.3.2 应用案例 |
2.3.3 研究现状 |
2.3.4 品牌分析 |
2.4 功能产品开发常用模型 |
2.4.1 FEA模型 |
2.4.2 Clothing Taskscape模型 |
2.4.3 Google Design Sprint设计方法 |
2.4.4 GUCDR模型 |
2.4.5 双钻模型 |
3 产品调研和用户需求探索 |
3.1 市场调研 |
3.1.1 防摔产品 |
3.1.2 防走失产品 |
3.1.3 保暖发热产品 |
3.1.4 健康监测产品 |
3.2 AD患者与同龄老人的区别 |
3.2.1 摔倒风险更高 |
3.2.2 极易走失 |
3.2.3 穿衣更困难 |
3.3 问卷调查 |
3.3.1 调查对象 |
3.3.2 调查目的 |
3.3.3 样本数量 |
3.3.4 问卷设置与实施 |
3.3.5 问卷数据分析 |
3.3.6 针对医护人员的线上深度访谈 |
3.3.7 小结 |
4 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
4.1 设计思路分析 |
4.1.1 功能产品设计模型应用 |
4.1.2 设计思路 |
4.1.3 号型确定 |
4.1.4 颜色确定 |
4.2 款式结构分析 |
4.2.1 外套设计分析 |
4.2.2 裤子设计分析 |
4.3 开发准备 |
4.3.1 材料选择 |
4.4 产品制作 |
4.4.1 制版 |
4.4.2 样衣制作与修正 |
4.4.3 成品制作与展示 |
5 功能服主观性能评价 |
5.1 密切相关人员问卷评价 |
5.2 主观穿着评价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D患者对服装需求的探索(医护人员版) |
附录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服装功能的需求 |
附录3 对AD适应性功能服的评价与建议 |
附录4 对AD适应性功能服的评价与建议 |
致谢 |
(3)冬季赛事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设计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原理 |
二、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的影响因素 |
三、开口设计的关键问题 |
(一)套穿服装之间的相互性 |
(二)散热开口在视觉景观上的适应性 |
四、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的设计方法 |
(一)散热开口的位置设计 |
(二)散热开口的结构设计 |
(三)散热开口的工艺要点 |
(四)散热开口的调节方式 |
结语 |
(4)基于CI系统的快递员职业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递业背景 |
1.1.2 职业服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难点及局限性 |
1.6.2 研究创新点 |
1.7 预期目标 |
2.快递员职业服理论概述 |
2.1 快递员职业服的概念界定 |
2.2 快递员职业服的相关特征 |
2.2.1 系列统一性 |
2.2.2 功能实用性 |
2.2.3 企业识别性 |
2.2.4 时代美学性 |
2.3 我国快递员职业服历史背景 |
2.3.1 古代快递员职业服 |
2.3.2 近代快递员职业服 |
2.4 我国快递员职业服相关文献研究 |
2.4.1 职业服综合性研究 |
2.4.2 快递员职业服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CI系统基础理论概述 |
3.1 CI系统的定义 |
3.2 CI系统的构成 |
3.2.1 组织构架 |
3.2.2 传播模式 |
3.3 CI系统的基本特性 |
3.4 CI系统的相关文献研究 |
3.4.1 CI系统综合性研究 |
3.4.2 CI系统在服装方面应用研究 |
3.5 快递员工作服与CI系统结合的必要性 |
3.6 本章小结 |
4.课题调研分析 |
4.1 快递员工作服调研流程 |
4.1.1 调研目的 |
4.1.2 调研对象与地点 |
4.1.3 调研内容 |
4.1.4 调研方法 |
4.2 快递员工作特征调研分析 |
4.2.1 快递员工作性质 |
4.2.2 快递员工作环境 |
4.2.3 快递员行为特征 |
4.3 现有快递员职业服调研分析 |
4.3.1 国外快递员职业服 |
4.3.2 国内快递员职业服 |
4.4 快递员职业服综合特点分析 |
4.4.1 款式设计 |
4.4.2 面辅料选择 |
4.4.3 色彩搭配 |
4.4.4 图案与细部设计 |
4.5 快递员工作服问题与不足 |
4.5.1 服装功能性有待加强 |
4.5.2 款式与审美单一 |
4.5.3 服装规范意识薄弱 |
4.6 本章小结 |
5.基于CI系统的快递员职业服设计研发 |
5.1 CI系统对快递员服装设计的指导原则 |
5.1.1 客观标准原则 |
5.1.2 战略性原则 |
5.1.3 个性化原则 |
5.1.4 广泛传播性原则 |
5.2 CI系统在快递员工作服中的应用要素 |
5.2.1 MI系统应用要素 |
5.2.2 BI系统应用要素 |
5.2.3 VI系统应用要素 |
5.2.4 CI应用要素案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结合CI系统的快递员职业服设计方案 |
6.1 确立设计目标—以顺丰速运(S.F.Express)为例 |
6.2 设计目标CI系统设计元素提炼 |
6.3 服装设计提案 |
6.3.1 设计原则 |
6.3.2 面辅料选择 |
6.3.3 色彩选择 |
6.3.4 工艺设计 |
6.3.5 设计方案呈现 |
6.4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研究的结论 |
7.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快递员工作服调查问卷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视角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视角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核心概念 |
1.2.1 形式能量法则/形式重力法则 |
1.2.2 建筑环境调控 |
1.2.3 建筑气候适应性 |
1.2.4 能量机制 |
1.2.5 建筑热力学模型 |
1.3 研究综述 |
1.3.1 有关环境调控的理论研究 |
1.3.2 有关热力学建筑理论的研究 |
1.3.3 有关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内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法则的理论模型构建 |
2.1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理论基础 |
2.1.1 气候与生物——建筑生物气候学 |
2.1.2 适应与进化——生物进化论思想 |
2.1.3 耗散与协同——热力学建筑理论 |
2.2 建筑形式的能量法则 |
2.2.1 形式、物质与能量 |
2.2.2 重力法则与能量法则:从静力学到热力学 |
2.2.3 能量视角下的建筑特征 |
2.3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共构 |
2.3.1 形式适应气候——建筑环境调控的原始起源与乡土发展 |
2.3.2 形式追随设备——建筑环境调控的机械介入与价值异化 |
2.3.3 形式响应能量——建筑环境调控的自然回归与整体共构 |
2.4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与价值取向 |
2.4.1 建筑进化——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 |
2.4.2 能量响应——建筑形式与能量的价值取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关系的系统模型构建 |
3.1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
3.1.1 复杂性科学视角 |
3.1.2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 |
3.1.3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的历史维度 |
3.1.4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
3.2 气候——外部能量系统 |
3.2.1 气候的释义 |
3.2.2 气候与能量 |
3.2.3 气候的层级 |
3.2.4 全球性气候 |
3.2.5 微气候 |
3.3 舒适——人体反应系统 |
3.3.1 人体热舒适与能量平衡 |
3.3.2 物理参数 |
3.3.3 人体热舒适的综合评价 |
3.3.4 热舒适指标的选取 |
3.4 建筑——建筑调控系统 |
3.4.1 能量转换方式 |
3.4.2 建筑传热过程 |
3.5 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
3.5.1 被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
3.5.2 主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
3.5.3 案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机制的数理模型构建 |
4.1 建筑调控系统的能量机制 |
4.1.1 能量捕获——促进 |
4.1.2 能量隔离——抑制 |
4.1.3 能量阻尼——延迟 |
4.2 建筑形式因子与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与完备性研究 |
4.2.1 界面 |
4.2.2 体形 |
4.3 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
4.3.1 建筑性能数值模拟概论 |
4.3.2 传导、对流、辐射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原型的分析模型构建 |
5.1 建筑热力学模型的定义 |
5.1.1 类型·原型与范型·模型 |
5.1.2 建筑环境调控的类型研究 |
5.1.3 建筑热力学模型——分析模型 |
5.2 酷寒区热力学原型——东北汉族民居 |
5.3 寒冷区热力学原型——晋西半地坑窑民居 |
5.4 干寒区热力学原型——青甘庄窠民居 |
5.5 温暖区热力学原型——云南汉式合院民居 |
5.6 湿晦区热力学原型——徽州厅井民居 |
5.7 湿热区热力学原型——岭南广府民居 |
5.8 建筑形式因子气候适应性综合分析 |
5.8.1 建筑形式因子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5.8.2 各气候区建筑原型的对比分析 |
5.9 热力学模型 |
5.10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 |
5.10.1 环境调控的建筑设计 |
5.10.2 设计流程与工具 |
5.10.3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的应用原理与优点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性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防寒服用智能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蓄热材料 |
1.1 太阳能蓄热材料 |
1.2 相变蓄热材料 |
2 电加热材料 |
2.1 金属加热材料 |
2.2 碳基加热材料 |
3 形状记忆材料 |
3.1 形状记忆合金(SMA) |
3.2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 |
4 结 语 |
(7)气凝胶防寒服的研制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凝胶防寒服的研制 |
1.1 款式结构设计 |
1.2 夹层设计及衣身面料 |
2 实验 |
2.1 准备 |
2.2 流程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防寒服质量 |
3.2 各部位皮肤温度 |
3.3 平均皮肤温度 |
3.4 冷暖感对比 |
4 结论 |
(8)下肢障碍者用电加热户外防寒服设计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电加热服装加热系统的设计 |
2.1 安全发热温度范围讨论 |
2.2 控制系统工作流程设计与模拟 |
2.3 局部电加热设计 |
2.4 电加热片的制作与发热性能测试 |
2.5 命令界面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3 下肢障碍者用电加热户外防寒服设计与制作 |
3.1 服装制作准备 |
3.2 服装设计特点 |
3.3 电加热系统与服装的集成 |
3.4 电加热服装发热安全性测试 |
3.5 穿着效果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低温环境中电加热服织物组合体热传递模拟 |
4.1 传热学原理及织物中的热传递 |
4.2 ABAQUS热分析 |
4.3 输出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环境温度下节点距离与温度数据 |
附录2 不同档位功率时节点距离与温度数据 |
附录3 不同空气层厚度时节点距离与温度数据 |
附录4 不同空气等效导热系数节点距离与温度数据 |
致谢 |
(9)适用于户外低温作业服的防寒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服装防寒原理 |
1.1 人体热生理调节机制 |
1.2 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 |
2 防寒技术 |
2.1 新型材料 |
2.1.1 纤维结构改良型 |
2.1.2 温度智能响应型 |
2.2 功能结构设计 |
2.2.1 服装的开口 |
2.2.2 服装的覆盖面积 |
2.2.3 服装局部的面料堆积 |
2.3 面料的组合设计 |
2.3.1 多层面料组合法 |
2.3.2 面料配置设计法 |
3 结语 |
(10)基于热舒适的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热舒适理论研究现状 |
1.2.2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设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热舒适 |
1.3.2 老年人照料设施 |
1.3.3 严寒地区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老年人照料设施热舒适影响因素分析 |
2.1 热舒适相关理论 |
2.1.1 热舒适研究方法 |
2.1.2 热舒适评价标准 |
2.1.3 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
2.1.4 影响热舒适的因素 |
2.2 老年人照料设施物理环境因素 |
2.2.1 空间形态及尺度 |
2.2.2 围护结构及构造 |
2.2.3 室内物理环境因素 |
2.3 老年人生理心理因素 |
2.3.1 人体热舒适适应性理论 |
2.3.2 老年人生理与热环境需求 |
2.3.3 老年人心理与热环境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热舒适调研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城市及老年人照料设施选取 |
3.1.2 调研时间选取 |
3.1.3 调研老年人照料设施概况 |
3.2 室内热环境实测调查 |
3.2.1 测量仪器及布点设置 |
3.2.2 空间分布物理量测试 |
3.2.3 时间变化物理量实测 |
3.3 室内热舒适主观调研 |
3.3.1 访谈与量表设计 |
3.3.2 问卷规模及样本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4.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热舒适调研分析 |
4.1 室内热环境客观物理量数据分析 |
4.1.1 室内环境物理要素空间分布 |
4.1.2 室内环境物理要素时间变化 |
4.2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关系分析 |
4.2.1 温度对热舒适感受影响 |
4.2.2 湿度对热舒适感受影响 |
4.2.3 空气流速及质量对热舒适感受影响 |
4.2.4 个体差异对热舒适感受的影响 |
4.3 室内热环境存在问题 |
4.3.1 各空间温度分布不均 |
4.3.2 空气干燥湿度较低 |
4.3.3 通风换气不良问题 |
4.3.4 室内温度分布紊乱 |
4.4 本章小结 |
5.基于热舒适的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策略 |
5.1 设计目标及原则 |
5.1.1 设计目标 |
5.1.2 设计原则 |
5.2 建筑方案的适寒性设计策略 |
5.2.1 设施选址朝向与布局 |
5.2.2 增强平面功能的适候设计 |
5.2.3 提升形体立面的寒地适应 |
5.2.4 基于热舒适的心理引导设计 |
5.3 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设计策略 |
5.3.1 改善室内温度分布不均 |
5.3.2 预防空气相对湿度过低 |
5.3.3 促进冬季室内空气流通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老年人照料设施热舒适主观调查问卷 |
附录2 老年人照料设施调研环境参数记录表 |
附录3 老年人照料设施调研数据整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提高服装防寒机能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极寒环境下防寒服的设计研究[D]. 韩志清.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适应性功能服装设计研究[D]. 何绮雯. 东华大学, 2021(01)
- [3]冬季赛事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设计方法探析[J]. 赵晓曦. 设计, 2021(02)
- [4]基于CI系统的快递员职业服设计研究[D]. 郭芳. 东华大学, 2021(01)
- [5]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D]. 仲文洲. 东南大学, 2021
- [6]防寒服用智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 魏言格,李俊,苏云. 现代纺织技术, 2021(01)
- [7]气凝胶防寒服的研制与性能评价[J]. 苏文桢,卢业虎. 丝绸, 2020(09)
- [8]下肢障碍者用电加热户外防寒服设计与评价[D]. 李冉. 东华大学, 2020(01)
- [9]适用于户外低温作业服的防寒技术研究进展[J]. 李红彦,吴黛唯,陈涛,苏云,高阳,刘跟生. 上海纺织科技, 2019(11)
- [10]基于热舒适的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研究[D]. 魏欣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