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愿自由的假期2:寻找野人(论文文献综述)
石燕[1](2020)在《现代“新人”的想象与建构:《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毋庸置疑,我国的外国文学译介是一项持续而浩大的文化工程,特别是晚清与民国,这一阶段是历史上继魏晋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迻译外来经典的时期。在这一中华文化大转型的历史阶段,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仁人志士具有比以往知识分子更大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于此一时期如火如荼地译入我国非但不是一种“偶然”,而且具有极为典型的文化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晚清民国时期的《鲁滨孙漂流记》诸译本为研究对象,辅之以大众文化传媒中的鲁滨孙故事,探讨其所呈现的时代风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制约力量,从而描绘《鲁滨孙漂流记》在晚清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现代性历程,最终的目的在于挖掘知识精英主体在回应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双向要求中所凸显的主体建构力量。本文的研究对于管窥外国文学如何进入我国、如何与我国的文学传统深度融合很有必要,同时,还对于考察知识界在译介外来文学经典中所发挥的主体性力量或能提供启发。换言之,本文一方面是对“西学东渐”语境下,中国文化改造和“化用”西方文学(文化)的微观透视;一方面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大文化文本的切实佐证(克里斯蒂娃所谓“文化文本”)。总之,本文建立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对文化碰撞中双向化合之力特别是接受者主体力量的探讨,同时也是一种翻译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初步尝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和描述了《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传播面貌,主要包括三节,分别为晚清诸译本中的“少年化”与通俗化、民国启蒙与娱乐的分离与融合以及《瑞士家庭鲁滨孙》的民国之旅。本章的重要性在于,指出了晚清民国作为《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的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二者已然奠定了未来《鲁滨孙漂流记》传播的整体面向,即“寓教于乐”的儿童读本倾向。第二章主要从“国民性改造”的视角切入,考察晚清民国知识界对《鲁滨孙漂流记》所做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从以下三节进行探究:《鲁滨孙漂流记》的“潜入”和诸译本的“尚武”、诸译本对“国民性身体”的改造与诸译本对个人“自由”的想象。通过这一章的研究,论文力图呈现出时代精神与译本变异之间的紧密关联。第三章探讨文化传统对《鲁滨孙漂流记》所作的深层融化,主要从以下三节进行讨论:“自强”与诸译本进取精神刍议、游历与诸译本的超越精神以及“感伤”与诸译本的抒情面向。本章主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呈现了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中的隐性而强大的力量。第四章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集中提炼和反思晚清民国知识界对主体精神建构的努力与其限度,主要分三节来分析论证:诸译本与激越品格的现实诉求、诸译本与自由品格的伦理建构、诸译本与“情”“理”美学建构。以上四章由浅入深、由显到隐地对《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做了多维度的透视。本文最终的结论是《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进程中蕴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命题,也即晚清民国知识界对现代“新人”持续的想象和建构尝试,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隐形而不可小觑的力量也参与其中,或呼应,或反抗,二者共同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画卷。这其中所隐藏的知识界对主体精神的建构,既是一种文化设想,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其最终以“未完成”和限度重重的结局仓促收场,诸如分别将个人整合进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大业、个体自由品格被国家主体征用、感性体验与理性精神流于形式或顾此失彼。这是文化现代性历程中深刻而沉痛的历史教训。然而,这一系列的建构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对于感性和理性精神的双向推重指向了文化现代性的要害:和谐统一主体的建构。这一认识颇有远见,不仅是当时也是当下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类文化共同面临的问题。简言之,晚清民国知识精英的主体建构指向了一个普世性的命题:何谓理想的主体精神?因此,本论文在最后的余论部分作了延伸。此一部分从传播面貌的常与变、主体建构的可能性省思以及“文学性”追问等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地思考,试图对《鲁滨孙漂流记》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面貌、其在当代中国主体建构的可能性以及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出初步地探析,最终的目的在于检视晚清民国《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总体而言,本论题具备较大的创新价值。首先,本文创立了“中国化”的理论框架,从接受者的主体立场考察《鲁滨孙漂流记》在流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及其意义,不仅为《鲁滨孙漂流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也对学界反思百余年来外国文学译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论证。其次,本文在新史料的发现和分析方面也作出了探索,诸如晚清民国的相关报刊资料以及包括教科书译本与“少年文学”丛编项目在内的《鲁滨孙漂流记》汉译儿童版皆为《鲁滨孙漂流记》研究的新材料。最后,本文将晚清民国的《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研究和相关思想潮流与文化传统密切结合,在方法上来说具有创新性。
周颖[2](2020)在《新加坡《叻报》音译外来词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新加坡被开辟为自由港之后,橡胶种植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殖民者的行政语言英语、新加坡土着居民的语言马来语、华人移民带去的华语以及世界各国语言,共同构成了清末民初新加坡独特的多语环境。其中华侨作为新加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新加坡华文报刊业的开创与发展。于1881年创刊的《叻报》,作为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记录了当时新加坡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研究清末民初新加坡华语的珍贵资料。本文以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叻报》音译外来词为研究对象,以期揭示清末民初新加坡华语的部分特征。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从来源语种的角度,将《叻报》中的音译外来词划分为英语、日语、马来语、俄语、法语、德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越南语、丹麦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泰语、波斯语、菲律宾语、爪哇语、突厥语、蒙语、女真语、粤语、满语这23个来源语种;其次从借入方式的角度,将《叻报》音译外来词划分为纯音译外来词、类化音译外来词、意音同译外来词和半音半意外来词这4类借入方式;最后,从词义范畴角度将《叻报》音译外来词划分为地名类、事物类、称谓类、抽象类4类词。第二章和第三章将《叻报》与新加坡、中国本土的其他报章进行比较,发现音译外来词的使用在同期新加坡华文报章中具有普遍性,是当时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的一个词汇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也受同期中国本土报章词汇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叻报》音译外来词沿用至现代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甚至进入到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词汇系统里,而有些《叻报》音译外来词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第四章分析了影响清末民初新加坡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新加坡社会历史发展和语言接触两个方面,语言接触主要是英语、马来语、俄语等接触;影响清末民初新加坡音译外来词历时演变的因素主要有新加坡社会政治、经济、语言政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等。
王涛[3](2017)在《巫女阿诗玛》文中提出第一章谁也没想到,那场大火会突然烧起来,而且会把两条街道烧掉……我想,母亲和大伯之所以决定离开乌龙镇,去往山林里居住,肯定与这场大火有直接的关系。当然,此前乌龙镇就遭受了严重污染,地面也正在下陷,已经不适宜人们居住了,尽管村委会又在旁边建起一个住宅小区,而且是仿照城市里的楼房盖起来的,但我们这些住惯了篱笆院的人,却不愿到那里去。离开乌龙镇去往山林的那天,母亲和大伯领我来到祖先坟上,给葬在那里的先辈烧过纸后,又结结实实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才背起行
高金业[4](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认为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郭严隶[5](2014)在《野沙(下)》文中研究说明第五章1这是一块嵌在半山腰的梯田,生产队长带领着二十来个社员在掰玉米。正是过秋老虎时候,日头似是比夏天里还毒,偏西斜着,烤得玉米叶子都耷拉下来,人像是捂在蒸笼里,汗水泉眼似的脸上身上淌,憋得喘不上气。几个戴红袖章的红卫兵急脚快步走来。请问哪个是队长?你们队上是不有个叫东方勿用的?还离得远,就有响亮的嗓音送来。东方勿用只觉脑子里"嗡"的下,像是炸开了个蜂群,眼前一片昏花,有些站立不住。一小矮个儿伸手
张坤香[6](2014)在《阳光少年成长之路 ——一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任务驱动式”研究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家庭和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急剧增多,单亲家庭因为结构的变化,其子女因为突然失去父爱或者母爱,出现情感和心理上的问题。单亲家庭家长在经济、住房、心理调适、子女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质量和其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单亲家长如何才能够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广大单亲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并普遍焦虑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因为父母婚姻变故而置身单亲家庭的独生子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单亲家庭面临的独生子女的习惯养成、知识技能习得、健全人格形成、意志力磨练、责任感培养、个人修养提升等问题为研究内容,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以亲身实践的单亲家庭教育历程,从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正面影响的视觉,构建一个“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体系,以期形成一个解决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模式框架。论文的主体包括:“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模式框架和阳光少年成长之路;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反思。本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以“规划、执行、干预、评估”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模式框架,可以其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让单亲家庭教育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被动走向主动。(二)依照此模式框架建构出来的包括评价指标、三年发展规划表、行动计划表、典型事件记录表等在内单亲操作性、实用性“任务驱动式”家庭教育管理工具。
刘水清[7](2013)在《金沙滩的女人和男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秘的失踪事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强奸案说起。婉儿是金沙滩一带最美的女人,她的美主要在于她那一笑就有两缕皱褶的小鼻子,随之而来是两个甜甜的小酒窝儿,她的皮肤非常白皙,比浪花还白,身板又是那么高挑,颤盈盈的,就像一杆被风吹拂的修竹。婉儿是三叔王积辉的女人,喜欢赶海。这一天,她挎着小篮儿,又要去赶海。那天的海风平浪静,天空如洗,蓝莹莹的,就像一床铺满浩渺宇宙的毯
杨晓峰[8](2013)在《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建构》文中研究指明打开身体昭示其中的秘密激发了普遍的迷狂并引起了社会的巨变。身体在经历了古典前期的狂欢、中世纪的禁欲、文艺复兴的解禁以及近代的转向之后,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当代的“酷儿理论”将身体作为改变社会运作模式的主战场,企图消解政治、文化、经济、家庭、性别、性爱等方面的一切限制。随着我国的开放与国际的接轨,西方思想也开始涌入中国,对我国社会构成强烈冲击。当前的青少年群体中不乏盲目将身体作为反抗家长控制,讥讽学校教育,表达不满,追求快感,释放欲望,彰显个性的现象;基于身体表达与快感追求的杀玛特、腐女、非主流、同性恋、网络性爱等在青少年中蔓延;在客体化、自我管理与消费文化的包围下,身体意象成为部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触发因子,须臾不离左右的身体却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面对新时代的身体狂欢与身体困惑,教育需要做出认真的、全面的、深刻的、及时的、有效的回应。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将研究扎根于课程领域,希望利用课程文本中丰富的身体叙事引导学生进行世界、社会与自我的建构。在本研究中我们借助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逻辑思辨方法对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建构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讨与实证演绎。文章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做了初步厘清,将身体研究对象分为生物形态的身体、心理观感中的身体与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体。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体除了对身体提出具体要求之外,还通过复杂机制影响心理观感中的身体而最终作用于生物形态的身体,是本研究的重点。第二部分对西方名着课程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包括插图进行了细致分析,从中可以看到身体与外部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部分析了课程文本中身体叙事的认识论与规范论价值,指出身体在知识的来源、人际交往、社会政治意识、人类经济学意识当中的建设性作用。第四部分剖析了课程文本中身体建构的困境,认为课程的哲学与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课程历史惯性对身体的漠视导致身体在课程文本中处于存而不论的状态。第五部分析了课程文本中身体建构的紧迫性:社会生活中的身体乱象令人堪忧,体育课程中的身体成为与个体诉求高度相关的资本积累与娱乐化工具,美术课程中的人体写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大众的情色警惕性。面对咄咄逼人的身体格局,以课程文本中的身体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已经是一个迫切的课题。第六部分探讨了几种课程文本中身体建构的策略:其一,借助德勒兹的理论,对感觉在课程解读方式中的意义进行了新的思考,将其与身体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课程解读就是自我在感觉中消失,课程在感觉中抵达的过程;其二,将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程认识论,认为课程效应就是神经生物学过程,从而将身体纳入课程认识论的基质之中;其三,从劳动与活动身体以及空间位移角度思考了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展开策略,建议在活动与隐性课程中多关注身体器官的功能开发,设置不同空间环境并消除对身体的压迫性干涉;其四,从空无课程角度探索不同层次与类型的身体诠释与运作方式、全面身体教育课程的原则,以及课程文本中语言中断之处的意义;其五,从人类终极关怀视域审视了复数身体创伤记忆——课程与教学中的历史创伤叙事,指出这种创伤记忆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和谐共存,应从人类愿景角度重新对其进行思考与设计;其六,从拉康等人对自我的分析出发,指出身体所负的沉重枷锁,为了避免各种各样的能指链施加给身体过度的张力,在我们利用课程文本中的身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时,要怀着一颗宽容、理解、悲悯之心。
残雪[9](2012)在《新世纪爱情故事》文中认为一、翠兰和韦伯寡妇牛翠兰天还没亮就起来梳洗打扮了,因为她的老相好韦伯今天很可能要来她这里。翠兰35岁,自认为处在女人最好的年龄,她丈夫死了8年了。韦伯48岁,是肥皂厂的普工,但他在普工里头算是个文化人。翠兰和韦伯是一年前结识的,地点是一家可以提供性服务的温泉旅馆。那一天翠兰是去
赵玫[10](2011)在《林花谢了春红》文中提出一蓼蓝不确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老于世故。总之一种迷茫的感觉。湖光山色之间的那种,天高云淡。她走神了。坐在那里。在觥筹交错中,却不知应该想到什么。一次不能拒绝的聚会。不关乎友情。专栏作家儿子的婚礼。而她并不讨厌那个写作的男人。所以不得不来,还要不得不做出欢天喜地的样子。但总
二、如愿自由的假期2:寻找野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愿自由的假期2:寻找野人(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新人”的想象与建构:《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鲁滨孙漂流记》在中国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
三、论文的缘起、研究思路与价值 |
四、“中国化”理论概说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晚清民国《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传播面貌 |
第一节 晚清“少年化”与通俗化的混融交织 |
一、儿童观念的嬗变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
二、诸译本的“满纸皆‘少年 |
三、诸译本通俗趣味性的凸显 |
小结 |
第二节 民国启蒙与娱乐的分离与融合 |
一、汉译儿童版中的启蒙倾向 |
二、电影鲁滨孙故事的娱乐功能 |
三、“寓教于乐”儿童读物的产生 |
小结 |
第三节 《瑞士家庭鲁滨孙》英译本的民国之旅 |
一、《瑞士家庭鲁滨孙》英译本的形成 |
二、《瑞士家庭鲁滨孙》英译本的传入 |
三、《瑞士家庭鲁滨孙》汉译本的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国民性改造”自觉意识下的《鲁滨孙漂流记》 |
第一节 《鲁滨孙漂流记》的“潜入”与诸译本的“尚武” |
一、尚武精神与“军国民”思想 |
二、晚清“冒险小说”的流行与文本“潜入” |
三、“尚武”倾向与晚清诸译本的文本变异 |
小结 |
第二节 诸译本与“国民性身体”的改造 |
一、尚力思潮与身体的新使命 |
二、强力、卫生、人口:晚清诸译本中的身体话语 |
三、卫生观念和人口诉求:民国诸译本中的身体话语 |
小结 |
第三节 诸译本对个人“自由”的想象 |
一、晚清独立又“爱群”的鲁滨孙 |
二、民国“自我”与“友爱”的鲁滨孙 |
三、“周边文本”中的“小鲁滨孙们” |
小结 |
第三章 文化传统深层融化下的《鲁滨孙漂流记》 |
第一节 “自强”与诸译本进取精神刍议 |
一、“自强不息”精神及其要义 |
二、进取精神的个体维度 |
三、进取精神的国族维度 |
小结 |
第二节 游历与诸译本的超越精神 |
一、游历精神及“游”之超越 |
二、鲁滨孙游历之优游 |
三、“游观”与主体性的释放 |
小结 |
第三节 “感伤”与诸译本的抒情面向 |
一、“感伤的旅程” |
二、“感伤”的鲁滨孙 |
三、“感伤”传统与抒情向度 |
小结 |
第四章 新旧传统下的《鲁滨孙漂流记》及主体精神建构 |
第一节 激越品格的现实欲求 |
一、“未来时”与倡“动”哲学 |
二、两种力量与激越精神 |
三、限度之思 |
小结 |
第二节 自由品格的伦理建构 |
一、单数的“自由”与复数的“群治” |
二、自由品格的想象与建构 |
三、意义与限度 |
小结 |
第三节 “情”“理”美学建构 |
一、启蒙理性的发生与主体感性的萌孽 |
二、“情”与“理”的建构 |
三、可能与限度 |
小结 |
余论 |
一、传播面貌的常与变:《鲁滨孙漂流记》与当代中国 |
二、可能性省思:《鲁滨孙漂流记》与当代主体建构 |
三、“文学性”追问:《鲁滨孙漂流记》与中国文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新加坡《叻报》音译外来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0.1.1 研究缘起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综述 |
0.2.1 国内外关于《叻报》的研究动态 |
0.2.2 国内外关于外来词的研究 |
0.2.3 国内外关于音译词的研究 |
0.2.4 国内外关于语言接触的研究 |
0.3 术语的界定与研究对象的选取 |
0.3.1 术语的界定 |
0.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0.4 研究方法与理论支撑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理论支撑 |
第一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类型分析 |
1.1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语种来源 |
1.2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借入方式 |
1.2.1 《叻报》纯音译外来词 |
1.2.2 《叻报》类化音译外来词 |
1.2.3 《叻报》意音同译外来词 |
1.2.4 《叻报》半音半意外来词 |
1.3 《叻报》音译外来词的词义范畴类型 |
1.3.1 地名类音译外来词 |
1.3.2 事物类音译外来词 |
1.3.3 称谓类音译外来词 |
1.3.4 抽象类音译外来词 |
第二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新加坡其他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2.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同期其他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2.1.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星报》中的使用情况 |
2.1.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天南新报》中的使用情况 |
2.1.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星报》《天南新报》中的分布特征 |
2.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2.2.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联合早报》中的使用情况 |
2.2.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联合晚报》中的使用情况 |
2.2.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联合早报》《联合晚报》中的分布特征 |
第三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汉语标准语中的使用情况 |
3.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中国本土报章中的使用情况 |
3.1.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
3.1.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新闻报》中的使用情况 |
3.1.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申报》《新闻报》中的分布特征 |
3.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汉语标准语中的使用情况 |
3.2.1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中华数字书苑报纸库》中的使用情况 |
3.2.2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BCC·报刊》中的使用情况 |
3.2.3 《叻报》音译外来词在《中华数字书苑报纸库》《BCC·报刊》中的分布特征 |
第四章 《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4.1 影响《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因素 |
4.1.1 新加坡社会历史发展对《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影响 |
4.1.2 语言接触对《叻报》音译外来词形成的影响 |
4.2 影响《叻报》音译外来词历时演变的因素 |
4.2.1 新加坡社会政治政策的影响 |
4.2.2 新加坡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 |
4.2.3 新加坡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
4.2.4 语言政策和语言接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论文 |
(一)期刊论文 |
(二)学位论文 |
二、着作/词典 |
致谢 |
(6)阳光少年成长之路 ——一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任务驱动式”研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选题缘由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几个关键的概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预期假设 |
第二章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模式 |
第一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流程 |
第二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规划 |
第三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执行 |
第四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干预 |
第五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评估 |
第三章 研究实施 |
第一节 只有改变自我,才能获得尊重———阳光少年小学 4—6 年级的成长足迹 |
第二节 只有战胜自我,才能获得发展———阳光少年 7--9 年级的成长足迹 |
第三节 研究实施的反思 |
第四章 结论与实施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8)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对一则报道的追问 |
二、身体研究的现状 |
(一) 学术领域:身体的蛰伏与苏醒 |
(二) 教育领域:渐行渐近的身体 |
(三) 课程领域:身体研究的缺席 |
三、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一、“身体”的研究对象 |
(一) 生物形态的身体 |
(二) 心理观感中的身体 |
(三) 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体 |
二、“建构”指的是什么 |
(一) 以课程文本开发者为主语的建构 |
(二) 以课程文本学习者为主语的建构 |
(三) 以课程文本诠释者为主语的建构 |
(四) 三种建构的逻辑关系与本研究的重心 |
三、关于“课程文本”的说明 |
第二章 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图景 |
一、西方名着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叙事 |
(一) 我没有肉欲和目欲 |
(二) 最无防卫力的人类肉体 |
(三) 尸体被扔进塞纳河 |
(四) 血统与族群延续中的身体 |
(五) 我们疲惫的眼睛始终在探索 |
(六) 为了脚后跟一样大的土地 |
(七) 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 |
(八) 他压根没有得罪我 |
(九) 身体轻快多了 |
(十) 亚卡基耶维奇第二天发起了高烧 |
(十一) 乌有乡的肺结核审判 |
(十二) 在全体士兵面前被送上绞刑架 |
(十三) 碧阿蒂斯身体内的毒素 |
(十四) 一场疾病后我成为超人 |
(十五) 我们认识那条蛇 |
(十六) 风吹起她的黑色粗呢裙 |
(十七) 戏就这么完了吗 |
(十八) 朱利安的杀戮 |
(十九) 母亲的祖父以4磅4先令成交 |
(二十) 充满细菌的城市公共浴池 |
二、我国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叙事 |
(一) 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
(二) 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 |
(三) 仅有笑容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
(四) 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
(五) 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
(六) 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 |
(七) 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 |
(八) 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 |
(九)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
(十)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 |
(十一) 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一磅肉来 |
(十二) 不该错投女儿胎 |
(十三)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十四)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三、教材插图中的身体意象 |
第三章 课程文本中身体话语的价值 |
一、拟体认知——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
二、人际交往意识——那就不能只是去注意人家的丑腿 |
三、社会政治意识——中产阶级的孩子在阳光下的裸奔 |
四、人类经济学意识——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 |
第四章 课程文本中身体建构的困局 |
一、课程哲学基础中的身体 |
(一) 基质与障碍:理念论中的身体 |
(二) 知识漠视下的身体:要素主义课程哲学 |
(三) 作为经验聚集的身体:实用主义课程哲学 |
(四) 宏大叙事中的身体:改造主义课程哲学 |
(五) 自由与选择中的身体:存在主义课程哲学 |
二、课程心理学基础中的身体 |
(一) 动物化的身体:行为主义心理学 |
(二) 机器化的身体:认知主义心理学 |
(三) 自我实现的身体:人本主义心理学 |
四、课程发展历史中的身体 |
(一) 兴于诗:课程中的身体本体 |
(二) 立于礼:课程中的身体规训 |
(三) 成于乐:课程中的身体美学 |
(四) 古典课程:为后世立法度 |
(五) 女子教育:性别歧视中的身体 |
第五章 课程文本中身体建构的紧迫性 |
一、身体狂欢的时代 |
(一) 以雌雄同体扮装登场的杀玛特 |
(二) 高举解构利刃的酷儿及酷儿理论 |
(三) 阴暗与血色中的哥特式女子 |
(四) 沉湎于性幻想中的腐女 |
(五) 赛博空间中的性爱狂欢 |
(六) 娱乐化媒体中的身体乱象 |
二、操场上跳起了“江南STYLE” |
(一) 古代学校体育:共同体的身体归属 |
(二) 近代学校体育:帝国中的个体突破 |
(三) 现代学校体育:面向自体的局面 |
(四) 另外的证据:GAME与SPORT |
三、后模特时代的新任务 |
(一) 20世纪前期美术课程中的“模特儿之争” |
(二) 20世纪后期美术课程中的“模特儿之争” |
第六章 课程文本中身体建构的策略 |
一、“感觉”中的消失与抵达——课程解读方式的转型 |
(一) 神情涣散时的涌现 |
(二) 感觉的逻辑与身体 |
(三) 作为“事件”的课程 |
二、打开身体屏障内的流动——课程认识论的拓展 |
(一) 意识的神经解剖学:课程效应的生物学基础 |
(二) 身体屏障内的流动:课程效应的生物学过程 |
(三) 绝不是副产品:课程效应的情绪保障 |
(四) 课程生物学基础与过程的意义 |
三、身体劳动与空间位移——活动与隐性课程的策略 |
(一) 活动与隐性课程中身体投入与空间位移的价值 |
(二) 活动与隐性课程中身体投入与空间位移的策略 |
四、面对身体自身——我们需要反思那些空无课程 |
(一) 探索身体诠释与运作技术 |
(二) 开发全面的身体教育课程 |
(三) 保持对语言中断之处的警惕 |
五、复数身体的创伤记忆——后现代课程下的反思与行动 |
(一) 复数身体创伤性叙事在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原因 |
(二) 课程与教学中复数身体创伤性叙事的消极影响 |
(三) 如何面对课程与教学中的复数身体创伤性叙事 |
(四) 后现代课程观下复数身体创伤性叙事的再思考 |
六、被划了斜线的自我——我们需要宽容与悲悯之心 |
(一) 沉湎于自我——个体伦理学中的身体 |
(二) 不可能存在之真——前本体维度中被改写的自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与论文 |
(9)新世纪爱情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翠兰和韦伯 |
二、韦伯 |
三、龙思乡女士的内心追求 |
四、韦伯的妻子小袁 |
五、古董店的鉴宝师 |
六、医生的世界观 |
七、韦伯在监狱 |
八、民警小贺的单相思 |
九、情感教育 |
十、在巢县 |
十一、勇敢的阿丝 |
四、如愿自由的假期2:寻找野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新人”的想象与建构:《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1902-1949)[D]. 石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2]新加坡《叻报》音译外来词研究[D]. 周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巫女阿诗玛[J]. 王涛. 时代文学, 2017(04)
- [4]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 [5]野沙(下)[J]. 郭严隶. 中国作家, 2014(19)
- [6]阳光少年成长之路 ——一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任务驱动式”研究实践[D]. 张坤香.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7]金沙滩的女人和男人[J]. 刘水清. 百花洲, 2013(04)
- [8]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建构[D]. 杨晓峰. 西南大学, 2013(11)
- [9]新世纪爱情故事[J]. 残雪. 花城, 2012(06)
- [10]林花谢了春红[J]. 赵玫. 江南,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