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处理对刈割后的紫花苜蓿的干燥和呼吸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1)在《氮磷肥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
张敏[2](2021)在《刈割强度对冷蒿生理生化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
撒多文[3](2021)在《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盐碱地发展苜蓿产业符合国家草牧业发展战略,由于缺乏系统的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和技术,生产的苜蓿产品难以满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开展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研究十分必要。论文以轻度(LS,含盐量1.66‰,碱化度2.60%)、中度(MS,含盐量2.33‰,碱化度3.09%)、重度(HS,含盐量4.33‰,碱化度8.02%)盐碱地和非盐碱地(CK,含盐量0.91‰,碱化度1.74%)种植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对盐碱地现蕾期紫花苜蓿茎叶结构、生理特征、营养品质、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和干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关键因子,为盐碱地紫花苜蓿加工调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盐碱化可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上表皮蜡质层和茎皮层增厚,不利于苜蓿水分散失。轻度盐碱地能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呼吸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0.05),中度、重度盐碱地对紫花苜蓿蒸腾速率(T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呈下降趋势;32 h蒸腾作用停止,在34 h时气孔关闭;盐碱化程度越高,紫花苜蓿干燥速率、呼吸速率、Tr越低。(2)土壤盐碱化可影响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粗蛋白(CP)比对照平均增加了0.40%,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比对照平均降低了0.53%、1.24%,重度盐碱地紫花苜蓿CP含量为20.67%,相对饲用价值(RFV)为146.00,其营养品质高于轻度和中度盐碱地。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化程度、干燥时间及两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干燥到34 h,轻度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最高,CP含量为22.00%,RFV为157.67。(3)盐碱地苜蓿真菌群落隶属于3个真菌门345个真菌属,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菌群,链格孢属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属的丰度值减小,多样性降低;霉变风险由低到高顺序为:中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4)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干燥过程中(0~34 h),盐碱地紫花苜蓿茎叶结构、呼吸作用及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对其营养品质影响较大,关键因子为叶片气孔面积、含水量(MC)、气孔导度(Gs),汉纳酵母属(Hannaella)及链格孢属。
刘敏国[4](2021)在《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干旱一直是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世界性问题,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提升造成重大挑战。中国西北地区长期面临干旱问题,优化灌溉策略和调整作物结构是该地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相比传统作物,牧草作物具有较强的水分适应能力,但是水资源相对不足依然限制着牧草生产。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主要的优质牧草,研究苜蓿的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特征对苜蓿的栽培有重要的意义。调亏灌溉以追求最大的水分生产力为目标,是干旱地区平衡水分投入和产量输出的重要手段,但有关调亏灌溉在牧草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畦灌和地埋滴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各设置7种灌溉处理。灌溉处理包括全生育期充分灌溉(Ifu)和6种调亏灌溉(RDI)处理:全生育期轻度亏水(Isl)、全生育期中度亏水(Imo)、分枝期和现蕾期中度亏水(Ibb)、再生期中度亏水(Ire)、分枝期中度亏水(Ibr)、现蕾期中度亏水(Ibu)。于2017至2019年,定期测量了苜蓿产量和品质、株高、叶面积指数、光截获、土壤水分和棵间蒸发等主要指标,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中调亏灌溉对苜蓿生产性能和生长动态的影响,模拟了不同年限和灌溉处理下的耗水及水分运移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在两种灌溉方式下,调亏灌溉均显着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灌溉对建植年苜蓿干物质产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次年以后产量。与全生育期轻度亏缺相比,单物候期中度调亏处理保持较高的产量。在调亏灌溉下,干物质产量与株高间呈显着的二次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呈显着的线性关系。调亏灌溉显着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在调亏灌溉下,品质与茎叶比间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干物质产量与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间都存在二次项关系,随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品质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地埋滴灌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高于畦灌下。2)调亏灌溉主要通过降低辐射利用效率来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茎叶比、株高、叶面积指数随亏缺程度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这些指标在处理间的差异较小。全生育期亏缺灌溉降低了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模型(logistic)的K值(反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上限),但是对快速生长阶段所对应的积温影响较小;物候期调亏对大部分茬次中K值的影响较小。在大部分茬次中苜蓿的光截获率差异较小,特别是每一茬的中后期。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大部分茬次的累积光截获量随亏缺程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差异较小。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辐射利用效率随亏缺程度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差异较小,但低于Ifu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辐射利用效率与干物质积累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性大于累积光截获量与干物质积累间的相关性。3)灌溉方式和调亏灌溉影响苜蓿草地的耗水规律。建植年苜蓿的耗水量可达650 mm,2龄和3龄的耗水量可达800 mm以上。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蒸散量和蒸腾量均随亏缺程度增加而降低,但蒸发量呈增加趋势;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蒸散量和蒸腾量差异较小。在研究点,地下水补给在水分投入中占比较小(9%-26%);蒸发量占水分输出的比例较小(13%-26%)。地埋滴灌下的蒸腾量和蒸发量小于畦灌下。模型模拟还表明,在每一茬的中后期微型蒸渗仪测量得到的土壤蒸发量高于模拟值。4)调亏灌溉影响畦灌下土壤水分的垂直运移过程和根系吸水。畦灌对0-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其中不同处理中10和30 cm处的水分变动趋势相近,但是在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小,呈下降趋势。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随亏缺程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的差异较小。不同年份和水分处理土壤剖面的水分垂直运动方向存在很大的差异。Hydrus模型模拟还表明,建植年苜蓿根系的吸水速率较小,第1茬的根系吸水速率高于第2和第3茬。5)调亏灌溉影响地埋滴灌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和水平运移过程。在地埋滴灌下,土壤20 cm深度处两边滴灌管各有一个点状渗水源,在灌溉后首先形成半椭圆或近似扇形的湿润区域。Hydrus模型模拟表明,较大的灌溉量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使水分从扇形水平分布转向形成垂直分布。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充分灌溉处理(Ifu)在灌溉3-4 d后恢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而中度亏缺灌溉(Imo)下则在第7-8天恢复垂直分布。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分枝期和现蕾期中度亏水处理(Ibb)在分枝期扇形水分分布的持续时间最长,分枝期中度亏水处理(Ibr)也表现出较长的持续时间。处理Ibb和现蕾期中度亏水处理(Ibu)在现蕾期扇形水分分布持续时间更长。综上结果表明,调亏灌溉能够调控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单物候期调亏灌溉可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其中现蕾期调亏灌溉最有优势。地埋滴灌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比畦灌更有优势。由于密闭的冠层结构,苜蓿辐射利用效率比累积辐射截获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更敏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更大。在研究点,2、3龄苜蓿草地的耗水量可达800 mm,蒸腾损失占比超70%。随亏缺程度增加,蒸散和蒸腾明显降低,但是蒸发变化不明显。畦灌和地埋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和运移模式存在差异,且受调亏灌溉显着影响。灌溉主要影响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在内陆干旱灌溉区苜蓿栽培利用中,建议优先选择地埋滴灌方式,在苜蓿现蕾期进行中度调亏灌溉。
秦静,李元晓,席思藤,许皓月,韩春柳,侯璞,施霖,赵凌平,王玉琴[5](2021)在《微波预处理对紫花苜蓿鲜草中蛋白酶活力及其后期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微波处理对紫花苜蓿鲜草中蛋白酶活力和黄酮、叶绿素含量及其后期品质的影响,试验将新刈割的紫花苜蓿鲜草切碎并混合均匀,随机分成21等份,每份0.5 kg,从中任意取3份不经微波处理作为对照,剩余18份随机采用6种不同微波处理方式(231 W 30 s、231 W 45 s、231 W 60 s、385 W 30 s、385 W 45 s、385 W 60 s)进行微波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处理后苜蓿的蛋白酶活力及黄酮、叶绿素、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的含量。结果表明:微波处理能降低紫花苜蓿鲜草中蛋白酶活力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蛋白质含量,最佳微波处理组合为231 W 30 s,在此条件下,紫花苜蓿中粗蛋白含量高于对照3.00%,叶绿素、黄酮、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均有所下降,但总体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231 W 30 s的微波处理能够降低紫花苜蓿鲜草中蛋白酶活力,提高粗蛋白含量,同时对其他物质含量的影响较小,从而使苜蓿保留较高的营养价值。
胡伟[6](2020)在《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对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灌溉和施氮不仅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造成水肥资源的浪费。灌溉和施氮等农业措施也会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CO2排放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年~2019年以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滴灌量水平(600 mm·yr-1,W1;675 mm·yr-1,W2;750 mm·yr-1,W3)和4个施氮水平(0kg·hm-2·yr-1,N0;60kg·hm-2·yr-1,N1;120 kg·hm-2·yr-1,N2;180 kg·hm-2·yr-1,N3)的裂区试验设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草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筛选出紫花苜蓿高产、优质和低碳的水氮配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灌溉和施氮影响了紫花苜蓿的生长特征及草地小气候。增施氮肥降低了紫花苜蓿株间空气温度、浅层土层温度和株间光照度,而增加了群体内部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滴灌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群体相对湿度逐渐提高,而紫花苜蓿株间气温和浅层土层温度降温效应越明显。(2)施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全氮(TN)和速效氮含量(AN)、速效钾(AK)和有机质含量(SOM)、过氧化氢酶(CAT)和脲酶活性(URE)的活性,降低了土壤pH值、全盐(ST)、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增加滴灌量提高了土壤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蔗糖酶(INV)和脲酶活性(URE)的活性,而降低了有机质含量(SOM)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P)。(3)施氮对3年紫花苜蓿全年干草产量平均值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P<0.01),干草产量随施氮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继续增施氮肥超过N2水平(120 kg·hm-2)时则略有下降;滴灌量、水氮交互作用对3年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平均值的影响不显着(P>0.05)。(4)施氮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的全年平均粗蛋白、全年平均粗灰分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P<0.05),降低了紫花苜蓿全年平均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增加滴灌量提高了紫花苜蓿全年平均粗蛋白和全年平均粗灰分的含量(P<0.05)。(5)增加滴灌量、降低施氮量,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逐渐下降;增加施氮量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P<0.05)。(6)不同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下旬,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中旬并持续到次年2月下旬,次年4月上旬紫花苜蓿返青后土壤呼吸速率迅速增加。施氮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生长季内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P<0.05),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紫花苜蓿非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无显着影响(P>0.05);滴灌量对紫花苜蓿生长季、非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7)紫花苜蓿生长季、非生长季和全年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10cm)拟合指数模型均达显着水平(P<0.05);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Rs)受地下10cm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综合影响,采用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复合双因素的线性模型(Rs=a+bW+cT)能较好地拟合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Rs)与其干草产量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呼吸无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与其土壤生化性质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可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Rs)与土壤pH值和INV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SOM、TN和URE呈正相关关系。(8)施氮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碳足迹,且紫花苜蓿碳足迹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紫花苜蓿碳足迹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W2>W1>W3)。在紫花苜蓿碳足迹构成中,紫花苜蓿草地CO2排放量的贡献值最高(91.2%~95.9%),其次是灌溉用电,占2.9%~4.2%。(9)从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低碳效应综合分析,W2N2处理(滴灌量为675mm,施氮量为120 kg·hm-2)是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植较为适宜的水氮配置组合,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降低紫花苜蓿碳足迹。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兼顾低碳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陶奇波[7](2020)在《“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腾格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cv.Tenggeli)是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适宜于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优良牧草、生态草及草坪草进行推广利用。但目前该品种仍存在建植率较低、种子清选困难、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甘肃省民勤县,进一步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种子引发处理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及其机理;灌溉和施氮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和对种子田耗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作用;同时,开展了农户生产水平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水、PEG-6000(-0.3 MPa)和亚精胺(0.5 mmol/L)3种引发处理可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0.0、16.5和23.5个百分点;温室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了417和919个百分点。在各种引发处理中,以亚精胺处理效果最好。对其引发机理的研究表明,较未引发的对照,引发处理种子的水浸液电导率和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9.8%63.7%和19.3%35.1%。引发也显着提高了种子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H2O2)产生量(P<0.05),这反映了引发处理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的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引发处理使种子细胞中处于细胞周期G2期细胞的比例增加,提高了G2/G1比率;温室和田间出苗率与G2期比例和G2/G1比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引发后的种子活力更强。2.连续4年研究了生长季灌溉(I1:分蘖期灌水1次;I2:分蘖期、小穗分化期和初花期各灌水1次)、施氮时期(分蘖期、小穗分化期、两时期分施)和施氮量(0、60、120和180 kg N/hm2)交互作用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和水分生产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因子都极显着影响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P<0.01)。在交互作用方面,施氮时期×施氮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着(P<0.001);年际×灌溉处理、灌溉处理×施氮时期和年际×灌溉处理×施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较I1处理,I2处理4年平均种子产量提高了71.4%,且显着提高了无芒隐子草生物量、水分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但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相关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120和180 kg/hm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I2处理且施氮量为120和180 kg/hm2时,4年中分施较分蘖期处理种子产量平均提高了14.7%,同时显着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生产力(P<0.05)。综合分析认为,I2+120 kg N/hm2+分施处理可作为适宜的灌溉和施氮肥管理措施,4年平均种子产量可达507.3 kg/hm2。3.连续4年研究了叶片喷施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生产的影响,每生长季分别在分蘖期和花期分2次施用,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6种生长调节剂中,α-萘乙酸、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及6-苄氨基嘌呤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P<0.05),4年平均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634.6、666.7、654.8和611.7kg/hm2,分别较对照(537.4 kg/hm2)提高了18.1%、24.1%、21.8%和13.8%,表明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种子产量效果最好;但复硝酚钠和三十烷醇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无显着影响。施用生长调节剂对地上生物量无影响,使收获指数提高了2.46.1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m2和种子数/m2与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连续2年在农户生产水平下开展“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50 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以手工完全脱粒为对照,收获率超过70%,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着影响。另外,不同筛选、风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孔尺寸为0.7 mm的筛子,过筛2次且配合4.5 m/s风速风选,种子净度可达85%以上,较以往研究(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该结果也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收获机械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孟凯[8](2019)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中部地区是内蒙古苜蓿生产主产地,近年来随着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区苜蓿产量和品质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技术已滞后于当前苜蓿产业发展。本研究对苜蓿种植过程中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选取了 3个内蒙古中部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多年试验,试验设计包含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设计、二次回归饱和D416最优试验设计等,通过对苜蓿生长特性、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不同苜蓿品种间生长特性、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其中中苜1号在株高、生长速度上表现较好,中草3号茎叶比值较低,WL319HQ在鲜干比值较高,草原3号饲草产量较高,中草3号在CP、ADF、DDF含量及RFV表现较好。依据灰色关联度评价,中苜1号、草原3号、中草3号综合表现较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适宜生产推广应用。2、在30-6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而在10-3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株高和生长速度影响随生长年限的增加逐渐显着,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增加而增加。种植行距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着,在10-60cm行距内,茎叶比随行距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种植行距显着影响苜蓿产量的变化,产量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窄行距对产量增加作用逐年减弱。苜蓿CP含量和RFV在行距调控下差异显着,CP含量和RFV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降低。行距调控对苜蓿ADF和NDF的影响显着,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增加。在10-30cm行距内苜蓿产量和品质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推广应用。3、施肥可显着提升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施肥可提升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氮磷钾配施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在缺钾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贡献为钾>氮>磷,氮钾互作对产量为负效应,氮磷、磷钾互作为正效应。在缺磷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效应氮>磷>钾,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为正效应,磷氮互作为负效应。通过模拟寻求分析得出在缺钾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25.08~30.69kg/hm2、钾肥 54.38~69.60kg/hm2、氮肥 58.50~77.63kg/hm2。在缺磷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147.68~185.63kg/hm2、钾肥51.38~66.75kg/hm2、氮肥40.80~53.10kg/hm2。4、灌水和施肥能显着提高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和鲜干比,水肥对生长特性的作用大小为水>肥。水肥耦合显着增加苜蓿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水肥耦合效应中灌水对营养品质的效应大于施肥。水肥耦合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水肥因子对产量效应大小为水>氮>磷>钾,水、肥因子间互作效应显着,在生长第二年氮钾、磷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氮磷互作为正效应,生长第三年氮磷、氮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磷钾互作为正效应。最优的水肥配比为为氮肥90kg/hm2、磷肥75kg/hm2、钾肥45kg/hm2,灌水量 400mm。
降晓伟[9](2019)在《典型草原牧草干燥机制及其营养品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丰富,是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机械设备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水平总体不高、管理方式不当等因素,导致牧草中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典型草原牧草为研究材料,探索刈割时间、集拢时间、草条厚度等处理对牧草含水量、营养指标、茎叶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揭示天然牧草干燥过程中的营养耗损和水分散失机制,提出内蒙古典型草原牧草最适干草调制技术,为草原牧区农牧民的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综合本论文的试验结果得出:(1)内蒙古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为主。干草产量最高的为大针茅和羊草,分别占总产量的9.54%和7.40%。草群中有禾本科牧草8种,平均粗蛋白为8.96%DM;豆科牧草5种,平均粗蛋白为11.17%DM。(2)典型草原牧草在调制干草时,刈割时间11:00、刈后2 h集拢、草条厚度10 cm最优,天然牧草干燥速率较快(最快干燥速率为0.79%/h),其营养品质最佳(粗蛋白8.61%DM、酸性洗涤纤维38.31%DM、中性洗涤纤维66.27%DM)。(3)牧草干燥速率与其叶片超微结构密切相关。随着干燥过程的延续,羊草、达乌里胡枝子、蒙古韭、大针茅气孔张合度逐渐降低,细胞内溶物分泌增多,蜡质层密度显着增大,且叶片表面裂纹、褶皱增多。
赵成振[10](2019)在《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和频次对羊草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草地是重要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之一,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刈割是草地普遍的利用方式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适宜的刈割方式不同。虽然牧草的生长具有季节性并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但适宜的刈割方式能够打破羊草的生理周期,增加羊草的分蘖数,并改变营养物质的沉淀方向,以获得高产优质的牧草,进而提高草地资源利用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刈割方式对于实现草地的可持续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未退化的羊草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和频次对羊草产量、品质及再生性影响,阐明该地区适宜的刈割方式。结果表明:(1)5月15日起始刈割,羊草的产量及再生产量仅为38.8和83.0 g.m-2,均显着低于6月1日起始刈割(P<0.05)。6月1日起始刈割后,羊草产量较高,且再生产量显着高于其余处理(5月15日除外)。随着刈割起始时间的推迟,羊草粗蛋白(CP)呈显着下降的趋势,且6月15日之后CP含量降至7.5%以下(P<0.05),且羊草中性洗涤纤维(NDF)高于66.2%以上。2017年8月中旬对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各处理产量测定的结果表明:9月30日刈割处理羊草产量最高,其余处理间(除5月15日和6月15日起始刈割处理外),均无显着差异。(2)一年刈割1-2次对羊草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着的负面效应,一年刈割3次,羊草的全年产量比一年刈割1次提高16%,并显着高于其余处理(P<0.05)。一年刈割超过3次后,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羊草的产量呈显着下降的趋势(P<0.05),降幅分别为723%。一年刈割4次,羊草各茬间CP含量呈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NDF和ADF含量呈显着下降的趋势(P<0.05)。一年刈割5次羊草各茬次间的CP、NDF和ADF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但一年刈割5次羊草各茬间CP含量普遍高于NDF和ADF则普遍低于一年刈割4次。(3)拔节期刈割处理(MJS)羊草产量最低,且显着低于其余处理(P<0.05),开花期刈割处理(MFS)羊草产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余处理(P<0.05)。MJS和抽穗期刈割处理(MHS)羊草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低于MFS处理(P<0.05)。各刈割处理组胞间CO2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且MFS处理胞间CO2浓度最高。不同处理羊草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着。MTD(30天刈割间隔)处理,羊草再生能力下降明显,第2茬和第3茬羊草产量均仅为首茬的60%。第3茬之后,羊草产量再次显着下降(P<0.05),第4茬和第5茬羊草产量降至最低,分别为12.6和11.7 g.m-2。MFD(40天刈割间隔)处理,羊草各茬产量呈显着下降的趋势(P<0.05),从第2茬到第4茬产量从占首茬的74%降至16%。两次抽穗之间的间隔处理(MHS)和MSD(60天刈割间隔)处理羊草第2茬产量羊草均恢复再生并显着高于首茬产量(P<0.05)。从羊草总产量来看,MHD和MSD处理羊草总产量最高,MFD处理羊草总产量最低。综上,羊草最佳的刈割起始间为6月1日,此时羊草能够获得羊草产量、品质及再生能力的最优。羊草最佳的刈割频次为3次,此时刈割能够获得总产量,营养物质总量及各茬品质的最优。
二、微波处理对刈割后的紫花苜蓿的干燥和呼吸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处理对刈割后的紫花苜蓿的干燥和呼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盐碱地资源概况 |
1.3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3.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4 盐碱地苜蓿研究现状 |
1.4.1 盐碱地苜蓿茎叶解剖结构研究 |
1.4.2 盐碱地苜蓿生理特征研究 |
1.4.3 盐碱胁迫对苜蓿营养物质的影响 |
1.5 苜蓿干草调制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研究 |
1.5.1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生理特征研究 |
1.5.2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研究 |
1.6 苜蓿附着微生物研究 |
1.7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研究及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
1.7.1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 |
1.7.2 苜蓿刈后田间干燥技术 |
1.7.3 苜蓿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
2.1.2 天气情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研究 |
2.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
2.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研究 |
2.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
2.4 测定方法 |
2.4.1 电镜结构样片制作和观测方法 |
2.4.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4.3 营养指标测定方法 |
2.4.4 真菌多样性测试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2.5.1 数据整理 |
2.5.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 |
3.1.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叶结构的变化 |
3.1.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结构的变化 |
3.1.3 紫花苜蓿茎叶结构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
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 |
3.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
3.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 |
3.2.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气孔导度的变化 |
3.2.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
3.2.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蒸腾速率的变化 |
3.2.6 紫花苜蓿生理特征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
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 |
3.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纤维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
3.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 |
3.3.7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指标的整体关联分析 |
3.3.8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评价 |
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 |
3.4.1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3.4.2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群落组成 |
3.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变化 |
3.4.4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生态功能群分析 |
3.4.5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霉变风险评价 |
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
3.5.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
3.5.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
3.5.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
3.5.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的因子综合分析 |
4 讨论 |
4.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规律的探讨 |
4.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规律的探讨 |
4.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及干燥速率变化 |
4.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 |
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
4.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变化 |
4.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纤维变化 |
4.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 |
4.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
4.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变化 |
4.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评价 |
4.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探讨 |
4.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关键因子探讨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灌溉在农业上的发展 |
2.2 农业中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
2.2.1 调亏灌溉的概念 |
2.2.2 调亏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力 |
2.2.3 调亏灌溉的优缺点 |
2.3 农田灌溉方式与效应研究进展 |
2.3.1 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3 灌溉方式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
2.4 苜蓿灌溉及效应研究进展 |
2.4.1 苜蓿草地的灌溉实践 |
2.4.2 灌溉调节苜蓿的生长 |
2.4.3 灌溉影响苜蓿的生产性能 |
2.4.4 灌溉调控苜蓿耗水和水分利用 |
2.4.5 灌溉影响苜蓿水分适应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
2.5 水分传输研究进展 |
2.5.1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水分传输 |
2.5.2 土壤水分传输理论与模型 |
2.5.3 根系吸水研究 |
2.5.4 蒸散发研究 |
2.6 常用蒸散发模型 |
2.6.1 单作物系数法 |
2.6.2 双作物系数法 |
2.6.3 其他蒸散发模型 |
2.7 问题的提出 |
2.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8.1 研究内容 |
2.8.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设计与样地布置 |
3.2.1 处理设计 |
3.2.2 样地布置 |
3.3 苜蓿草地建植与管理 |
3.4 主要指标与测定方法 |
3.5 模型修正与设置 |
3.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四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生产性能 |
4.1 苜蓿干物质产量 |
4.2 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 |
4.3 苜蓿干物质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
4.4 苜蓿水分利用及灌溉量与苜蓿生长和生产的关系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生长动态和光能利用 |
5.1 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 |
5.2 茎叶比动态 |
5.3 株高生长动态 |
5.4 叶面积指数生长动态 |
5.5 光能利用特征 |
5.6 苜蓿生长指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 |
5.7 讨论 |
5.8 小结 |
第六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耗水规律和水量平衡特征 |
6.1 双作物系数模型的验证 |
6.2 作物系数曲线 |
6.3 草地蒸散特征 |
6.4 土壤水分平衡过程 |
6.5 最大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动态 |
6.6 讨论 |
6.7 小结 |
第七章 畦灌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和根系吸水 |
7.1 土壤水分动态验证 |
7.2 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 |
7.3 不同土层深度水分运动趋势 |
7.4 根系吸水特征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八章 地埋滴灌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运移模式 |
8.1 土壤水分的验证 |
8.2 第1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
8.3 第2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
8.4 第3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
8.5 讨论 |
8.6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微波预处理对紫花苜蓿鲜草中蛋白酶活力及其后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试验苜蓿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蛋白酶活力和黄酮、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 常规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波处理对蛋白酶活力和叶绿素、黄酮含量的影响 |
3.2 微波处理对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微波处理对蛋白酶活力和黄酮、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 微波处理对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6)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2 水氮供应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测定 |
2.4.2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的测定 |
2.4.3 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指标测定 |
2.4.4 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监测 |
2.5 指标计算 |
2.5.1 土壤呼吸相关分析 |
2.5.2 紫花苜蓿水氮利用效率 |
2.5.3 紫花苜蓿草地CO_2排放量 |
2.5.4 紫花苜蓿碳足迹评估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
3.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的影响 |
3.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群体内部光照强度的影响 |
3.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株间气温的影响 |
3.1.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群体内部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
3.1.4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浅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3.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
3.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3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的影响 |
3.3.2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4.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
4.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
4.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茎粗的影响 |
4.1.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茎叶比的影响 |
4.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
4.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不同茬次干草产量的影响 |
4.2.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全年干草总产量的影响 |
4.2.3 紫花苜蓿全年干草产量与滴灌量、施氮量的回归分析 |
4.2.4 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4.4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4.4.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粗灰分含量的影响 |
4.4.3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 |
4.4.4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 |
4.4.5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 |
4.4.6 紫花苜蓿不同品质指标与滴灌量、施氮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 讨论 |
4.5.1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
4.5.2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水肥利用效率影响 |
4.5.3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
5.1.1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土壤呼吸季节性变化特征 |
5.1.2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全年平均土壤呼吸年际变化特征 |
5.1.3 紫花苜蓿草地年均土壤呼吸速率与滴灌量、施氮量回归分析 |
5.2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 |
5.2.1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
5.2.2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
5.2.3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复合关系 |
5.2.4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
5.2.5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生化性质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
5.3.2 不同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5.3.3 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紫花苜蓿碳足迹及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综合评价 |
6.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CO_2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影响 |
6.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全年草地CO_2排放量的影响 |
6.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CO_2排放强度的影响 |
6.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碳足迹的影响 |
6.2.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系统CO_2eq总量的影响 |
6.2.2 不同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碳足迹变化 |
6.2.3 紫花苜蓿碳足迹与滴灌量、施氮量的关系 |
6.3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产量-品质-低碳效应综合评价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草地小气候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
7.1.2 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7.1.3 水氮供应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7.1.4 紫花苜蓿碳足迹及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综合评价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际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
2.1.1 发展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草类植物种子集中生产区 |
2.1.2 重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转化 |
2.1.3 形成了完善的草种认证体系 |
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
2.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2.3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2.3.1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
2.3.2 草类植物种子田的建植 |
2.3.3 影响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措施 |
2.3.4 草类植物的种子收获及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
2.4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
2.4.1 抗旱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2.4.2 种子萌发特性 |
2.4.3 建植和种子生产技术 |
2.4.4 坪用特性和管理技术 |
2.4.5 生态学研究 |
2.4.6 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 |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种子引发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引发处理 |
3.2.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
3.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
3.2.5 样品收集与生理指标测定 |
3.2.6 细胞周期测定 |
3.2.7 温室出苗试验 |
3.2.8 田间出苗试验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种子萌发 |
3.3.2 生理指标 |
3.3.3 细胞周期 |
3.3.4 温室出苗率 |
3.3.5 田间出苗率 |
3.3.6 部分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试验地建植管理 |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种子产量 |
4.3.2 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
4.3.3 产量构成因素 |
4.4 讨论 |
第五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 |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耗水量 |
5.3.2 水分利用状况 |
5.4 讨论 |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地建植管理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6.2.4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种子产量 |
6.3.2 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
6.3.3 产量构成因素 |
6.4 讨论 |
第七章 农户生产水平的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地概况 |
7.2.2 试验设计 |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7.2.4 数据分析 |
7.3 结果 |
7.3.1 收获率 |
7.3.2 种子质量 |
7.3.3 种子净度、千粒重及空瘪率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1.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1.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 苜蓿栽培技术研究 |
1.2.1 苜蓿品种选择研究 |
1.2.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1.2.3 苜蓿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
1.2.3.1 测土配方施肥 |
1.2.3.2 苜蓿施肥研究 |
1.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1.2.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1.2.4.1 水肥耦合效应 |
1.2.4.2 苜蓿需水规律研究 |
1.2.4.3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2.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2.3.4 苜蓿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
2.3.5 试验测定指标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3.1.1 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性比较 |
3.1.2 不同苜蓿品种饲草产量比较 |
3.1.3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成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 |
3.1.4 相关性分析 |
3.1.5 灰色关联分析 |
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3.2.1 不同种植行距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1.1 株高 |
3.2.1.2 生长速度 |
3.2.1.3 茎叶比 |
3.2.1.4 鲜干比 |
3.2.2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3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3.1 粗蛋白 |
3.2.3.2 酸洗洗涤纤维 |
3.2.3.3 中洗洗涤纤维 |
3.2.3.4 相对饲用价值 |
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3.3.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
3.3.1.1 株高 |
3.3.1.2 生长速度 |
3.3.1.3 茎叶比 |
3.3.1.4 鲜干比 |
3.3.2 苜蓿产量对不同施肥配比的响应 |
3.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3.2.2 模拟寻优分析 |
3.3.2.3 二因素互作分析 |
3.3.2.4 单因素分析 |
3.3.3 不同施肥配比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3.1 粗蛋白 |
3.3.3.2 酸性洗涤纤维 |
3.3.3.3 中性洗涤纤维 |
3.3.3.4 相对饲用价值 |
3.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4.1 pH和有机质 |
3.3.4.2 全氮和碱解氮 |
3.3.4.3 全磷和速效磷 |
3.3.4.4 全钾和速效钾 |
3.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3.4.1 苜蓿水肥耦合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3.4.2 苜蓿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
3.4.2.1 产量水肥耦合效应 |
3.4.2.2 氮、磷、钾、水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
3.4.2.3 单因素效应 |
3.4.3 苜蓿水肥耦合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4.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4.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4.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典型草原牧草干燥机制及其营养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天然草地利用现状 |
1.3 天然牧草干草调制研究进展 |
1.4 干草调制机理 |
1.4.1 牧草干燥过程中水分散失规律 |
1.4.2 牧草干燥过程中生理生化过程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论文整体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其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
2.2.2 典型草原牧草干草调制工艺条件研究 |
2.2.3 典型草原建群种在干燥过程中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 |
2.3 常规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常规营养指标 |
2.3.2 计算指标 |
2.3.3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
2.3.4 仪器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评价 |
3.1.1 典型草原牧草鲜草产量 |
3.1.2 典型草原牧草干草产量 |
3.1.3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 |
3.2 天然牧草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散失规律 |
3.2.1 刈割时间对天然牧草干燥速率的影响 |
3.2.2 集拢时间对天然牧草干燥速率的影响 |
3.2.3 草条厚度对天然牧草干燥速率的影响 |
3.3 调制处理对天然牧草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1 刈割时间对天然牧草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2 集拢时间对天然牧草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3 草条厚度对天然牧草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 典型草原建群种在干燥过程中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 |
3.4.1 干燥前期典型草原不同建群种叶片超微结构比较 |
3.4.2 干燥中期典型草原不同建群种叶片超微结构比较 |
3.4.3 干燥后期典型草原不同建群种叶片超微结构比较 |
4 讨论 |
4.1 典型草原牧草品质 |
4.2 典型草原牧草干燥过程中水分散失规律 |
4.3 典型草原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损失情况 |
4.4 典型草原牧草干燥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和频次对羊草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对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2 不同刈割频次对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3 刈割后羊草补偿生长机制研究进展 |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对羊草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的影响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实验设计 |
2.1.3 样品取样与分析 |
2.1.4 样品的测定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对羊草产量及株高的影响 |
2.2.2 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对羊草品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
2.2.3 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对羊草品质的影响 |
2.2.4 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对羊草次年产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刈割频次对羊草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的影响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刈割频次对羊草产量和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刈割频次对羊草品质的影响 |
3.2.3 不同刈割频次对羊草次年产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物候期起始刈割和间隔对羊草补偿生长的影响 |
4.1 研究方法 |
4.1.1 研究区概况 |
4.1.2 实验设计 |
4.1.3 样品取样与分析 |
4.1.4 样品的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物候期起始刈割对羊草和群落产量及其补偿指数的影响 |
4.2.2 不同物候期起始刈割对羊草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4.2.3 不同物候期起始刈割对羊草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4 不同间隔对羊草和群落各茬产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微波处理对刈割后的紫花苜蓿的干燥和呼吸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磷肥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李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刈割强度对冷蒿生理生化及品质的影响[D]. 张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D]. 撒多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刘敏国. 兰州大学, 2021(09)
- [5]微波预处理对紫花苜蓿鲜草中蛋白酶活力及其后期品质的影响[J]. 秦静,李元晓,席思藤,许皓月,韩春柳,侯璞,施霖,赵凌平,王玉琴.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05)
- [6]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低碳水氮配置研究[D]. 胡伟. 宁夏大学, 2020(03)
- [7]“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D]. 陶奇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8]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孟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9]典型草原牧草干燥机制及其营养品质研究[D]. 降晓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和频次对羊草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的影响[D]. 赵成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