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 Graduate School Rankings(论文文献综述)
赵军祥[1](2021)在《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作为具有重要战略导向的稀缺教育资源,在国家层面上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事业,服务国家人力资源战略需求,在高校层面上是为了提升研究生办学质量,产出更多科学研究成果,在个人层面上是为了激励研究生刻苦学习,促使其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科研创新。国家奖学金评审是制度落地实施的具体手段,对评审进行有效管理,以期高效率和高效果地完成评审工作,实现评审组织目标。充分利用3%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为提升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注入强劲动力,充分提升奖学金效益。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就是从管理的视角审视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应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是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制度落地实施的最终活动,评审工作属于高校组织事务管理的某个对象,需要进行管理。第二层含义,评审实践是一系列程序的集合,涉及到各类组织资源,评审管理就是对高校组织所拥有的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和资源进行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以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方式实现评审组织目标。评审管理主要关注的是完善制度设计、规范评审过程、强化价值引导、加强评后监督教育等系列问题。本文从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视角出发,以全日制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广西地方高校A大学作为个案研究样本,以社会治理体系理论、激励理论、归因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采取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开展研究。基于A大学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操作困境透视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现状,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审视并归纳总结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归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评审工作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评审工作进行管理学意义上的整体性探讨,将促进地方高校更加关注国家奖学金激励育人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改进硕士生国家学金评审工作,充分实现科研育人效果,整体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基于文本分析从评审的组织机构、评审的制度细则、评审的主要流程、评审的主要机制四个方面总体把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践所需要素,作为本研究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对象。然后,选取A大学进行个案调查,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硕士生对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回应程度、硕士生对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的认知、硕士生对国家奖学金评审过程的评价、硕士生国家奖学金最终的实施成效、其他分类指标在评审实施效果上的差异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整体把握评审工作现状。其次,归纳总结出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1.评审细则不够科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2.评审过程不够规范,降低了满意程度。3.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削减了激励的有效性。4.评审成效不够显着,未充分发分激励育人效果。然后,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硕士生综合表现各有特点,细则权重协调难度较大。2.评审组织机构任务比较重,强调评判效率而忽视效果。3.高校未能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二级学院仅靠自我摸索。4.相关宣传不够全面到位,未能营造潜心学术的浓厚氛围。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评审工作的改进措施。1.制定科学的评审细则。2.促使评审过程更加规范。3.健全相关管理机制。4.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激励育人效果。
刘奎[2](2021)在《《学历提升的意义—以专业型研究生院的教育和学习为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生院通常以学术型硕士的评价标准评价专业型硕士,导致专业型硕士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备受关注。而日本自2008年以来,从客观评价应届生和往届生读研期间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招生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以及协调企业、研究生院和专业型硕士之间的关系着手,不仅完善了专业型研究生院的评价体系,而且充分发挥了应届生和往届生各自的专业和就职优势。因此,日本的专业型研究生院评价体系对于中国而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文本选自日本早稻田大学吉田文教授《学历提升的意义——以专业型研究生院的教育和学习为例》一书。笔者选取了该书的序章、第一章和末章进行翻译。该文本的文本类型是信息型文本,逻辑性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分别为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案例分析和结语。其中,第四章案例分析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章节。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笔者结合这一理论分析了中日同形词的翻译、长句的翻译和语篇衔接的处理这三个问题。中日同形词的翻译部分,笔者采取了词义引申并且兼顾词性和词语搭配的方式解决。长句的翻译部分,笔者综合运用拆译、增译以及缩译等翻译技巧进行翻译。语篇衔接的处理部分,笔者主要采用了增译、合译等翻译技巧进行处理。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希望在提升自身翻译能力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引起国内研究生院对完善专业型研究生院评价体系的重视。
张雷生,朱莉,魏莲莲[3](2020)在《韩国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计划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BK21)实施至今政策成效综述"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Brain Korea 21,简称"BK21工程")旨在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韩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院,重点培养和资助硕士、博士及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员/聘任制教授),目标是通过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研究生院,以提高国家竞争力。其强调以成果为中心导向,SCI (科学引文索引)/EI (工程索引)等级论文增加,研究费用实施中央管理制。"BK21工程"每阶段周期为7年,其中,第一周期是1999年3月—2006年2月,第二周期是2006年3月—2013年2月,第三周期BK21 PLUS (Program for Leading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是2013年9月—2020年8月。2020年9月—2027年8月正式实施BK21 FOUR (Fostering Outstanding Universities for Research)。
赵欣茹[4](2020)在《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门化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层面。美国高等教育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斯坦福大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十强之内,其教育研究生院历来都是美国教育研究与教师培养的学术重镇,在教育学院排名中名列前茅。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教育领导者,其教育培养模式已较为成熟,课程设置体系较为完善。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从设置依据、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体现鲜明的“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的特点。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致力于解决教育方面的最大挑战,通过严谨的研究、科学的培训计划以及与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为所有人寻求公平、可获得和有效的学习,呼吁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改变生活。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智慧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在提高全球教育质量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成为开创性的跨学科探究的世界领导者。研究拟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知网、web of science等查阅相关期刊、硕博论文和书籍,结合在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官网上公布的学生手册、课程表等对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鉴。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详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历史发展阶段划分,分析教育研究生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以及其课程设置发生的改变。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的五个层面。第四部分具体分析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课程设置的特点。第五部分详细阐述了课程设置对我国教育改革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启示。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GPD框架课程促进学生高水平个性化发展;研究方法课程、创造力课程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不竭动力;跨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共同提升学生质量。启示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做到在课程设置理念层面,创新性、跨学科性、实践性等课程价值取向应深化发展;在课程设置结构层面,营造支持型的学习环境。我国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从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创新化等角度出发,分析现状及问题、构思合理的策略,并最终具体落实到各个学院。
孟园园[5](2020)在《日本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以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日本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析,以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为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采用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东京大学及庆应义塾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特征,内部治理结构功能实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加强对日本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认识,丰富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理论,或为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建设提供些许参考。本论文在对日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日本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于两校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配置状态进行分析及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两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特征:东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分工明确,相互制衡;校外参与,民主管理;制章立法,与时俱新的特征。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呈现出在权力分配:经营与教学相对分离;治理特色:法制性、公共性、自主性;治理模式:教授会自治三个方面。之后进一步对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从功能的有效实现及目前面临的挑战两个方面切入,东京大学与庆应义塾大学在内部治理功能的有效实现,在大学组织运营,财政运行,人员参与,教育质量,科研成果,院校声誉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对于目前面临的挑战: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目前均面临校长权力过于集中,由此进一步导致权责出现不一致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本论文尝试对日本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征进行概括,阐述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最后为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提出些许建议供参考。
南淞馜(Nam Songyi)[6](2020)在《韩国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治理是以解决大学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多种利害关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商为基础的自律性决策过程。大学治理因国家、设立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不同存在差异。世界各国为使大学更有效地应对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经济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皆在进行大学治理结构改革。一直以来,首尔大学作为韩国代表性的国立大学,反映了韩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国立大学”的典型特征。韩国高等教育逐渐关注的“国立大学法人化”,使首尔大学2011年正式成为国立大学法人体制。现在作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国立法人大学”,首尔大学正在谋求治理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以首尔大学为个案,对其内部治理进行研究,探究韩国首尔大学内部治理如何运营,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首尔大学内部治理为研究对象,就首尔大学法人化实施中大学内部治理上成效如何、首尔大学内部治理上有何特征等研究问题展开论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法,从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的法人化之前背景、之后背景切入,以现行国立法人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的体系展开叙述。通过对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研究,总结出首尔大学内部治理三大特征:第一,外部力量始终影响着大学的内部治理;第二,大学治理过程具有参与性和开放性;第三,决策方式是严谨和民主的。通过对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研究,发现法人化后的国立法人首尔大学内部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财政收入的多元化、大学地位提升及研究业绩较为显着、扩大了社会贡献。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大学财政没有完善,大学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参与和合作性低,相关治理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研究能为现代大学治理的完善及现代大学治理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能对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王薇[7](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廖月婷[8](2020)在《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生推免制度是我国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其以推荐免试入学的方式提前选拔优质生源,突破“一考定终身制”,激励学生本科期间全面发展,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为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对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专题研究,以客观认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发展。首先,对我国研究生推免政策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推免制度设立目的和实施要求。其次,对广西具备推免资格的7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组织机构、推荐对象、推荐环节与程序、申请条件与标准、推免名额分配依据等七个方面的实施依据及总体特征。再次,以HG大学为例,选取4个二级学院研究生推免制度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内容分析,并对33名硕士生和10名教师进行访谈,以分析该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发现:HG大学的学业、科研与思品均为推荐基准条件、推免环节与流程大体一致、监管相关条例较少且不够清晰、考核人员构成未作明确的规定、推免项目与类别的标准未做出区分。学生和教师普遍认可推免制度的设立目的和实施成效、申请标准设置需科学权衡和量化各项指标、合理设定名额切勿盲目提高推免比例等。接着,基于学生发展质量是制度实施效果的真切反应,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高校104名推免生与336名统考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了描述性和差异性的对比分析,以对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统考生和推免生在学习态度上无明显区别,但统考生更愿意花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统考生无论是科研兴趣上、科研成果或写文能力方面,从整体上都高于推免生;推免生综合素质略高于统考生,但学术活动的兴趣和所取成绩低于统考生;统考生与推免生在创新能力上无明显区别。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继而剖析了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主要问题包括申请标准与实际考察标准的错位、推免考核方式多元性的忽视、推免名额分配科学性的缺失、考评成员构成合理性的欠缺、推免类别标准差异性的忽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推免实践缺乏经验、考核内容难以量化、评定指标协调度难、招生单位交流缺乏。最后,提出了广西高校应重视遴选标准的多元性,以全面判断申请者综合素质;提高考核内容的科学性,以准确衡量遴选者各项能力;提升人才选拔的广泛性,以推进推免遴选的公平竞争;推动招生单位的自主性,以提升组织交流与发展活力;注重考评成员构成的规范性,以科学开展推免遴选工作等改进对策与建议。
林雪雪[9](2020)在《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地提升,想要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的致辞中强调:应继续扩大教育开放,完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格局,继续适应各国民众学习中文热情持续高涨的现实,配合支持各国各类中文教育项目,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1]这也要求我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的培养能力,本文选取了十所在日本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校,这十所高校的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发展都较为完备,对我国各高校培养汉语国际教师这一专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日本的十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十所高校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录取条件、以及核心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得出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启发与建议,从而使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说明选题的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综述,概述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现状、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了日本十所高校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第四部分介绍了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第五部分将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第六部分是在对比分析后,得出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启发与建议,建议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培养时,应增加语言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增加音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及文化传播类案例教学。
孟志宇[10](2020)在《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这确立了新型城镇化的地位。中部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扩大内需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城市建设不合理、城市区域发展不协调、城市生态恶化、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突出、“土地的城镇化”与“人口的城镇化”的不同步等问题,因此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解决中部地区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对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从不同角度找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了解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人口、社会、城乡统筹、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6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中部地区总体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及中部六省的新型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在2014年—2018年期间在全国四大区域中排名第二,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增速全国第一,五年来与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在中部地区内部,2014年—2018年中部六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湖北省发展水平最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省份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中部各省五年来的排名基本稳定,其中湖北稳居第一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评价结果以及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存在问题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且质量不高、人口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不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且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并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社会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事业。
二、2003 Graduate School Ranking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 Graduate School Rankings(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选题来源 |
2.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四)概念界定 |
1.硕士生国家奖学金 |
2.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 |
3.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 |
4.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制度 |
(五)理论基础 |
1.社会治理体系理论 |
2.激励理论 |
3.归因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践要素分析 |
(一)评审的组织机构 |
(二)评审的制度细则 |
(三)评审的主要流程 |
(四)评审的主要机制 |
二、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现状调查——以A大学为例 |
(一)选取A大学作为个案研究的缘由 |
1.研究生教育形成规模 |
2.具有较好的地区代表性 |
3.个人教育经历 |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问卷设计 |
3.访谈设计 |
4.调查实施及回收情况 |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硕士生对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回应程度 |
3.硕士生对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的认知 |
4.硕士生对国家奖学金评审过程的评价 |
5.硕士生国家奖学金最终的实施成效 |
6.其他分类指标在评审实施效果上的差异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三、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
1.评审细则不够科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
2.评审过程不够规范,降低了满意程度 |
3.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削减了激励的有效性 |
4.评审成效不够显着,未充分发挥激励育人效果 |
(二)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1.硕士生综合表现各有特点,细则权重协调难度较大 |
2.评审组织机构任务比较重,强调评判效率而忽视效果 |
3.高校未能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二级学院仅靠自我摸索 |
4.相关宣传不够全面到位,未能营造潜心学术的浓厚氛围 |
四、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改进措施 |
(一)制定科学的评审细则 |
1.均衡分配各项指标权重 |
2.细则的制定体现差异性 |
3.细则的制定体现民主性 |
4.细则的制定体现可操作性 |
(二)促使评审过程更加规范 |
1.增强评审流程的合理性 |
2.扩大评审过程的透明公开度 |
3.评审过程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
(三)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
1.完善监督和申诉机制 |
2.健全评估和反馈机制 |
3.健全获评后的评价机制 |
(四)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激励育人效果 |
1.扩大国家奖学金的影响力,增强榜样示范辐射作用 |
2.加大学术成果奖励力度,着力提高参评者的整体水平 |
3.加强评审后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学历提升的意义—以专业型研究生院的教育和学习为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实践项目简介 |
2.2 翻译实践过程简介 |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1.1 文本类型 |
3.1.2 文本特点 |
3.2 译前准备 |
3.3 理论选择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中日同形词的翻译 |
4.1.1 同形近义词 |
4.1.2 同形异义词 |
4.2 长句的翻译 |
4.2.1 长定语句的翻译 |
4.2.2 长状语句的翻译 |
4.3 语篇衔接的处理 |
4.3.1 照应 |
4.3.2 连接 |
第5章 结语 |
5.1 翻译实践总结 |
5.2 问题与不足 |
5.3 翻译实践收获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4)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 |
2.关于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 |
3.关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结论与探讨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设置 |
第一章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生课程设置历史演进 |
一、探索与起步阶段(1891—二战时期) |
(一)“仿英效德”且非制度化 |
(二)“实用主义”成为主流 |
(三)“学生需求”为核心 |
(四)课程种类丰富且系统化 |
二、发展与完善阶段(二战时期—1970) |
(一)“社会科学的方法”得到重视 |
(二)“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成为热点 |
(三)“学校课程变革、教育实践课程”成为重点 |
三、繁荣与成熟阶段(1970—至今) |
(一)“创新+国际化”发展趋势 |
(二)“跨学科、跨专业”新发展 |
(三)多样性,公平与政策 |
第二章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
一、设置依据 |
(一)课程理论 |
(二)社会背景 |
(三)学生群体 |
二、课程要求 |
(一)课程的学分要求 |
(二)课程的时间和年限要求 |
三、课程内容 |
(一)课程研究与教师教育(CTE) |
(二)国际比较教育(ICE)/国际教育政策分析(IEPA) |
(三)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联合学位(MA/JD) |
(四)学习、设计和技术(LDT) |
(五)政策、组织和领导力研究(POLS) |
四、课程实施 |
五、课程评价 |
第三章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
一、课程设置的基础:GPD框架课程 |
二、课程设置的核心:研究方法课程和创造力课程 |
三、课程设置的前沿: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 |
第四章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
一、课程设置理念:“核心+前沿”的课程价值取向 |
(一)以创新为方向 |
(二)以跨学科课程为途径 |
(三)以实践课程为手段 |
二、课程设置结构:“GPD模式”支持型学习环境 |
(一)必修课: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
(二)选修课: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5)日本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以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问题提出 |
1.治理之于大学至关重要 |
2.日本一流大学治理成效显着 |
3.我国大学治理改革的客观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一流大学 |
2.大学内部治理 |
3.内部治理结构 |
(四)文献综述 |
1.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分析框架 |
2.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等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
3.日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
4.对现有相关研究评论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一.日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演化 |
(一)日本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演化 |
1.1877年东京大学成立,试行总理领导下咨询会审议的治理结构 |
2.1886年《帝国大学令》颁布将大学治理结构法制化 |
3.1947年《学校教育法》确定教授会自治治理模式 |
4.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确定现行校长领导下的三会制 |
(二)日本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演化 |
1.1918年《大学令》承认私立大学法律地位 |
2.1949年《私立学校法》确定私立大学自主运营,多种治理结构并存 |
(三)小结 |
二.东京大学与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
(一)东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
1.东京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历史沿革 |
2.东京大学现行内部治理结构 |
(二)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
1.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历史沿革 |
2.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
(三)东京大学与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比较 |
1.两校学术权力治理结构及职能比较 |
2.两校行政权力治理结构及职能比较 |
3.两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配置状态 |
4.两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配置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小结 |
三.东京大学与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征 |
(一)东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征 |
1.分工明确、相互制衡 |
2.校外参与、民主管理 |
3.制章立法、与时俱新 |
(二)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征 |
1.权力分配:经营与教学相对分离 |
2.治理特色:法制性、公共性、自主性 |
3.治理模式:教授会自治 |
(三)小结 |
四.东京大学与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实现效果分析 |
(一)东京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实现效果分析 |
1.东京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的有效发挥 |
2.东京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实现面临的挑战 |
(二)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的实现效果分析 |
1.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的有效发挥 |
2.庆应义塾大学内部治理机构功能实现面临的挑战 |
(三)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韩国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治理对于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
2.韩国大学治理的现状 |
3.中国大学治理改革的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大学治理 |
2.大学内部治理 |
(四)文献综述 |
1.美国、英国和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研究 |
2.关于韩国大学内部治理研究 |
3.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的历史沿革 |
(一)法人化之前首尔大学内部治理(1946-2011年) |
(二)法人化后首尔大学内部治理(2011年至今) |
二、首尔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
(一)首尔大学现行内部治理结构 |
(二)首尔大学四大内部治理主体 |
1.董事会 |
2.校长与校长推荐委员会 |
3.监事 |
4.大学评议会 |
三、首尔大学的内部治理特征 |
(一)外部力量始终影响着大学的内部治理 |
(二)大学治理过程的参与性和开放性 |
(三)决策过程的严谨和民主 |
四、首尔大学内部治理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 |
(一)首尔大学内部治理取得的成效 |
1.财政收入的多元化 |
2.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
3.研究业绩不断提升 |
4.大学声誉稳中有升 |
5.扩大了社会贡献 |
(二)首尔大学内部治理面临的挑战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位 |
(二)专业硕士学位 |
(三)第一职业学位 |
(四)专业认证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研究生推免制度的意义研究 |
2.关于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发展研究 |
3.关于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研究 |
4.对已有成果的述评 |
(三)研究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硕士研究生 |
2.推免制度 |
(六)相关理论基础 |
1.实践社会学理论 |
2.人才选拔理论 |
一、我国研究生推免政策的有关规定 |
(一)研究生推免政策的设立目的 |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 |
2.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 |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
(二)研究生推免政策的实施要求 |
1.申请对象 |
2.申请条件 |
3.组织管理流程与相应职责 |
二、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内容分析 |
(一)组织机构:校院分设遴选工作领导小组 |
(二)推荐对象:部分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生 |
(三)推荐环节与程序:自上而下并层层推进 |
(四)申请条件与标准:依规定设定基准范围 |
(五)推免名额分配依据:主要看应届毕业生人数 |
(六)接收与录取:按教育部规定集中时间段开展 |
(七)监督与管理:呈现分级管理、二级联动模式 |
三、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实施的个案分析 |
(一)选取HG大学的缘由 |
1.较早实施推免制度 |
2.具有较高的地区典型性 |
3.研究生教育已较为成熟 |
(二)4个二级学院研究生推免制度实施办法的内容分析 |
1.学业、科研与思品均为基准条件 |
2.各个推荐环节与流程大体一致 |
3.监管相关条例较少且不够清晰 |
4.考核人员构成未作明确的规定 |
5.各推免类别类标准未做出区分 |
(三)HG大学研究生推免制度实施情况的质性分析 |
1.访谈对象 |
2.访谈内容与数据采集 |
3.研究发现 |
四、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问卷内容维度设计 |
2.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二)调查对象 |
1.性别构成 |
2.年级构成 |
(三)调查结果 |
1.推免生与统考生学习投入与产出对比的描述性分析 |
2.推免生与统考生学习能力与素质对比的差异性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1.两类学生学习态度无明显区别,统考生更愿花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
2.两类学生读研目均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统考生科研兴趣更加浓厚 |
3.两类学生无论在科研成果或写文能力上,统考生明显优于推免生 |
4.推免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略高于统考生,尤其是合作管理能力方面 |
5.两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明显差异 |
五、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申请标准与实际考察标准的错位 |
2.推免考核方式多元性的忽视 |
3.推免名额分配科学性的缺失 |
4.考评成员构成合理性的欠缺 |
5.推免类别标准差异性的忽视 |
(二)原因分析 |
1.推免实践缺乏经验 |
2.考核内容难以量化 |
3.评定指标协调度难 |
4.招生单位交流缺乏 |
六、改进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实施的对策建议 |
(一)重视遴选标准的多元性,以全面判断申请者综合素质 |
(二)提高考核内容的科学性,以准确衡量申请者各项能力 |
(三)提升人才选拔的广泛性,以推进推免遴选的公平竞争 |
(四)推动招生单位的自主性,以提升组织交流与发展活力 |
(五)注意评审组织构成的规范性,以科学开展推免遴选工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9)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现状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情况 |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 |
第三节 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日本十所高校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 |
第一节 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介绍 |
一、专业整体介绍 |
二、教学对象及学制介绍 |
三、以日本十所高校的日本语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日本十所高校录取条件 |
一、语言要求 |
二、背景专业要求 |
三、入学考试及研究计划要求 |
第三节 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所属学院及培养目标 |
第四节 日本十所高校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 |
一、日本高校核心课程设置情况 |
二、日本高校核心课程设置分析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介绍 |
第二节 中国高校录取条件 |
第三节 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 |
一、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依据 |
二、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
第四章 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培养目标对比 |
第二节 课程设置内容的对比分析 |
一、语言类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
二、教育教学类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
三、文化类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
四、实践类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招生条件对比分析 |
一、语言要求对比分析 |
二、背景专业要求对比分析 |
三、入学申请对比分析 |
第五章 启示与建议 |
第一节 调整招生条件 |
一、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类知识储备 |
二、加强论文研究方向及研究计划的提供的限制 |
第二节 增加语言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 |
一、增加语言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的重要性 |
二、增加语言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的具体措施 |
第三节 增加音声学课程的教学 |
一、增加音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
二、增强音声学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改革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及文化传播类案例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10)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结构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 城镇化 |
二 新型城镇化 |
三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别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
三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四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三章 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一节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系统性原则 |
三 代表性原则 |
四 可比性原则 |
五 动态性原则 |
六 可操作性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确定 |
一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制定的依据 |
二 评价指标的选取 |
三 指标解释 |
第三节 评价方法 |
第四章 中部地区总体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二节 中部地区总体人口发展水平评价 |
第三节 中部地区总体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
第四节 中部地区总体城乡统筹水平评价 |
第五节 中部地区总体环境质量水平评价 |
第六节 中部地区总体基础设施水平评价 |
第七节 中部地区总体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五章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
第一节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二节 中部六省人口发展水平评价 |
第三节 中部六省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
第四节 中部六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 |
第五节 中部六省环境质量水平评价 |
第六节 中部六省基础设施水平评价 |
第七节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六章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经济发展水平低且质量不高 |
二 人口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不高 |
三 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且社会资源供给不足 |
四 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
五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第二节 提高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并优化产业结构 |
二 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
三 社会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 |
四 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 |
五 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事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2003 Graduate School Rankings(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赵军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学历提升的意义—以专业型研究生院的教育和学习为例》翻译实践报告[D]. 刘奎.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3]韩国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计划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 张雷生,朱莉,魏莲莲. 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论文集, 2020
- [4]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D]. 赵欣茹.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日本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以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为例[D]. 孟园园.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韩国首尔大学内部治理研究[D]. 南淞馜(Nam Songyi).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8]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D]. 廖月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日本语教育硕士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D]. 林雪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 孟志宇.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