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MEX IOP608期间台湾海峡及邻近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HUAMEX IOP608期间台湾海峡及邻近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一、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NEIGHBORING AREAS DURING IOP608 OF HUAMEX(论文文献综述)

冯文[1](2020)在《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由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是造成海南岛大范围洪涝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2000年、2008年和2010年10月份海南岛东半部的三次重大洪涝灾害就是由该类暴雨引发的。为了系统研究此类暴雨形成、加强和维持的机制,增进对热带地区暴雨的认识,本文利用海南省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NCEP、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深入探讨了暴雨过程中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深对流触发、发展和维持的机制,以及中尺度系统的动力、热力学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从气候统计上发现,海南岛降水随时间变化分布形态与越南中北部地区较为相似,但与华南其他各区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结构不明显,随着暴雨级别的提高,单峰现象愈加显着。全年降水峰值出现在秋汛期内,且近50%的大范围极端降水事件都出现在秋汛期,其中由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日占全年总数高达58%。秋汛期特大暴雨降水强度地理分布非常有规律性,整体呈一致的东多西少的态势。40年平均风场分析发现低空偏东强风带在南海北部的出现和逐候加强是秋汛期内最显着的环流特征,其形成的机制是秋季南北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导致海陆之间相对涡通量的增大,于南海中北部对流层低层诱导出强的辐合风速,形成带状偏东风急流。(2)从多个个例的合成场上发现,南亚高压、中纬西风槽、副热带高压和南海热带扰动的相互作用,是秋汛期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暴雨发生期间,北半球亚洲区内ITCZ异常活跃,南海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南撤速度缓慢,比常年平均异常偏北偏强。南亚高压的位置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东偏南,东亚中纬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也比常年明显偏强。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支流,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和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3)从不同强度个例的对比分析发现,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天气系统配置均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正好位于南海北部上空,高层存在稳定的辐散区;对流层中、低层,热带扰动、中纬槽后冷高压和副高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海北部地区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梯度加大,海南岛上空锋区结构建立,涡旋增强和维持,同时诱发偏东低空急流。海南岛正处这支偏东低空急流的出口区左侧,风向风速辐合明显。强的秋汛期暴雨降水个例的急流核强度、长度、厚度,以及急流上方的风速梯度远大于弱个例。最强降水日中强个例的低空急流核正好位于海南岛东部近海上空,在水平方向上稳定少动,垂直方向和风速上则脉动剧烈,有利于强降水激发。弱个例的急流核在水平方向上东西振荡明显,在垂直高度和风速上变化很小,不利于强降水在固定区域的维持。(4)从个例的模拟分析中发现,湿中性层结、非绝热加热和水平运动导致的锋生以及不同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对深对流的形成、发展和维持至关重要。中性层结的形成是弱冷锋后的稳定层结区向热带扰动外围偏南风所带来暖湿气团的不稳定层结区过渡带来的垂直层结变化的结果。暴雨过程中非绝热加热项和水平运动项在局地锋生的过程中贡献最大。低层和中层风切变影响下的回波结构变化和移动方向、速度有助于解释回波“列车效应”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惯性重力内波方程组的线性和非线性求解,发现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中中尺度涡旋生成和加强,与水平风切变、积云对流潜热释放、垂直风切变或低空急流以及冷空气有关。其中强盛的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对热带中尺度涡旋垂直运动振幅的增强起主要作用,有利涡旋的发展和维持。(5)地形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海南岛地形高度的变化对东部暴雨量级有显着影响。由于地形存在,迎风坡前强烈抬升的气流凝结形成降水导致大量凝结潜热释放,潜热释放又反馈增强对流区暖心结构,进而加强其垂直运动,对对流形成正反馈效应,这也是海南岛东部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姜勇强[2](2011)在《风场扰动激发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由于其突发性和灾害性,对其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是中尺度气象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形成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有中尺度低涡、飑线等中尺度系统,并可以大致把它们分为点状系统和线状系统。中尺度低涡主要出现在切变线和鞍型场中,并在许多中尺度观测和数值模拟中得到证实,但其形成原因还不是很清楚。飑线中尺度地面气压系统的形成原因争论也比较多。为此,本工作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着重研究中尺度低涡和飑线地面中尺度气压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了“98.7”鄂东特大暴雨和2001年7月6日上海特大暴雨过程中两种典型鞍型场内形成β中尺度低涡的观测事实。利用点涡形成的涡旋对的理论分析了中尺度涡旋形成的动力机制。将点涡产生的涡旋偶流场与不同的背景流场叠加,结果表明:当背景西风风速较大,为10ms-1时,西风流线产生了一定的弯曲,看不出涡旋的存在;当西风风速较小为2ms-1时,可以明显看到尺度很小的涡旋,涡旋直径不超过50 km;当背景场为鞍型场膨胀轴时,涡旋直径可以达到80 km左右;而当背景场为鞍型场时,涡旋直径超过100km。因此,从动力学角度来说,弱的背景风场是中尺度涡旋形成的有利环境场,且鞍型场鞍点区域最有利于中尺度涡旋的形成。利用二维浅水模式模拟了不同中尺度风场扰动在鞍型场背景下激发β中尺度涡旋的过程,结果表明:各种中尺度风场扰动,‘都可以形成p中尺度涡旋偶。当背景场为鞍型场时,除了东风和西风扰动的涡旋偶不能得到发展以外,其它风场扰动形成的涡旋偶(或其中一个涡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北风、南风扰动可以形成很强的涡旋偶。而当存在南北两个扰动,且扰动错开一些位置时,其形成的涡旋在鞍点附近合并,形成尺度接近200 km的强气旋性涡旋。通过数值模拟,提出了鞍型场在β中尺度涡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鞍型场外围的大风速区域(急流)产生脉动,形成的中尺度扰动激发涡旋偶的形成;鞍型场的特殊流场使得形成的涡旋偶向膨胀轴(或鞍点)移动;鞍点和膨胀轴附近的小风速区有利于涡旋偶的发展;膨胀轴迫使涡旋偶移动速度减慢,并使得涡旋偶停留在鞍点附近或改变原来的移动方向而大致沿膨胀轴移动,有利于涡旋偶在膨胀轴或鞍点附近停留更长的时间而得到发展。计算了热带低压(TD)造成“010805”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经向风的瞬变涡动,表明TD登陆台湾减弱后,东南风急流进入台湾海峡鞍型场,使得TD重新发展,并沿着鞍型场北部的膨胀轴移动发展,证实了鞍型场及其膨胀轴对低发展的作用。利用平分辨率约18 km的改进REM模式,对“98.7”鄂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关闭凝结潜热释放反馈,得到单纯的鞍型场背景场,在鞍型场鞍点南侧加入一个理想的中尺度风场扰动,模拟了低空中尺度急流激发β中尺度低涡的过程,结果表明:低空大尺度和中尺度急流和降水凝结潜热释放反馈关系密切,在不考虑凝结潜热反馈的情况下,急流明显减弱,特大暴雨和p中尺度低涡无法形成;在鞍型场背景场中,不考虑凝结潜热反馈的情况下,人工加入的低空扰动可以在700 hPa鞍点附近激发动力性p中尺度低涡的形成,但这种动力性低涡强度弱,且不容易维持。而在考虑凝结潜热释放反馈的情况下,降水强度大,β中尺度低涡发展更强,维持时间也更长。通过分析模拟的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结果表明:激发β中尺度低涡形成的低空中尺度急流是在强降水区大量释放凝结潜热产生局部强降压产生强非地转风而形成的。广义锋生函数分析表明,在变形场中,变形流场的作用促进水汽的辐合,在层结不稳定暖湿空气里,扰动激发降水的产生,凝结释放的潜热增暖气团,产生低空风场的辐合,总变形和正涡度加大,正涡度的加大激发了中尺度气旋的形成,又促进了锋生函数的加强,进一步加强降水。概括了“98.7”鄂东特大暴雨形成的概念模型:在稳定的鞍型场背景场和有利的热力条件下,低空中尺度扰动激发强降水,自低层向高层发展的凝结潜热释放促进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加强,而低空中尺度急流的加强激发了p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和发展,暴雨、低空中尺度急流和p中尺度低涡之间形成正反馈机制。将点涡形成的流场理论推广到线涡,推导了不可压缩流体中线涡形成的椭圆状流场,利用二维浅水模式,模拟了弱背景风场下,类似雷暴高压外流的风场扰动(线状扰动)形成的流场和气压场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可压缩流体中,对应正、负线涡分别是椭圆形的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当只考虑向前的出流时,在出流前部和后部对应正线涡和负线涡分别模拟出一个狭长的气旋性环流和反气旋性环流;当同时考虑向前和向后的出流时,存在三条线涡,对应形成三个环流;气压场对应正、负线涡也模拟出中尺度高压和中尺度低压;这几个气压系统和飑线的雷暴高压、尾流低压、飑前中尺度低压类似,可能和飑后强下沉气流造成的涡度带通过动力激发作用有关,可以部分解释飑线地面中尺度气压系统的形成原因。用尺度分离方法分析了1974年6月17日中国华东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成熟阶段的涡度场、流场和气压场,验证了上述动力机制。进一步采用中尺度REM模式对2003年4月12日江西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飑线中中尺度气旋族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和低空急流的关系,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对中尺度地形、地表状态、太阳辐射对降水及飑线的影响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切变线上中尺度气旋族的形成和其南北两侧的两股低空急流有密切关系。除了低空急流的热力作用,两支急流的耦合动力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急流核左侧的强水平风速切变形成的正涡度有利于中尺度气旋的形成,南北两支急流核形成的正涡度区在切变线上耦合,促进了正涡度的加强,在不稳定层结环境下扰动激发强对流的发生,降水凝结潜热释放形成的热力效应对动力场的反馈,使得急流的强度得以维持并触发新的涡旋的形成。敏感性试验表明,当在没有中尺度地形和太阳辐射,以及改变地表状态的情况下,降水和地面中尺度气旋显着减弱。三个因子不仅单独对降水和地面中尺度气旋及地面气温有重要影响,而且存在相互作用,相对来说,地表状态及其和太阳辐射的相互作用对江西弋阳的降水有更大的贡献,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可以很好地判断各个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降水的强度和位置的影响。

黄明策,李江南,农孟松,黄嘉宏[3](2010)在《一次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反演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一次低涡切变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空槽经向度加大并东移南压,中低层低涡沿切变线东移,低空西南急流建立以及地面浅薄冷空气活动等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展,造成暴雨。(2)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大暴雨中心水平尺度都小于200 km,雨团持续时间5—7 h。(3)特大暴雨中心主要是由MCS移入造成的。柳江特大暴雨中心由两个MCS产生,一个沿低涡切变南侧的偏南气流移到暴雨中心上空;另一个沿切变线东移到暴雨中心上空。沿海暴雨中心则由一个MCS发展引发的。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的中部冷云区内或云团边缘TBB梯度最大处。与MCS的生消过程对应,柳江暴雨区包含两次中尺度降水过程,第1次降水以热对流云团造成为主,第2次降水以低涡云系激发的MβCS产生强降雨为主;而沿海暴雨区是1次短时间持续性的MβCS强降水产生。暴雨主要由不断发展旺盛的对流单体引起,暴雨发生伴随着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2—3 km高度上低空急流风速脉动增强了MCS的发展。(4)暴雨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舌中,湿层厚度超过400 hPa,暴雨区层结具有位势不稳定或中性层结。(5)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深厚的垂直环流结构,低层涡度柱在暴雨发生过程明显抬升,增强低层水汽辐合,锋区的动力强迫上升运动加强低层能量和水汽的往上输送,高层辐散气流增强MCS的发展。同时,暴雨区地形的作用增强了锋面强迫上升运动。

黄明策,李江南,农孟松,黄嘉宏[4](2010)在《一次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各种观测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一次低涡切变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高空槽东移南压,中低层低涡沿切变线东移,西南急流建立以及地面浅薄冷空气活动等这些天气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2)地面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暴雨中心的水平尺度都小于200km,暴雨中心的持续时间约5-7小时。3)暴雨中心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舌中,湿层厚度达到400hPa以上,层结不稳定。4)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由MCS移入造成的。柳江特大暴雨中心由两个MCS云团产生,一个沿低涡切变南侧的偏南气流移到暴雨中心上空;另一个沿切变线东移。沿海那丽暴雨中心则由一个MCS发展引发的。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的中部冷云区内或云团边缘TBB梯度最大处。与MCS的生消过程对应,柳江暴雨区包含两次中尺度降水过程,第一次降水以热对流云团造成为主,第2次降水以低涡云系中激发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所产生的特大暴雨为主;而沿海暴雨区是1次短时间持续性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强降水产生的。暴雨的产生伴随着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低空西南急流的脉动激发了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5)低空强水汽和能量的辐合、高层强辐散形成深厚的涡度柱以及锋面和有利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形成的强烈上升运动,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并引发强降水。

赵玉春,王叶红[5](2009)在《近3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近30年来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主要介绍了华南前汛期暴雨发生时中高纬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等大尺度环流背景,亚洲夏季风、南半球冷空气活动以及越赤道气流在华南暴雨中的作用,华南暴雨的天气系统及主要特点,华南和南海北部低空急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暴雨的关系和对暴雨的作用,引发华南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机理及其物理图像,地形、海陆差异及下垫面特性等对华南暴雨的影响,有利于华南暴雨发生的主要云微物理过程等。最后,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华南前汛期暴雨形成的多尺度物理过程和概念模型,并提出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科学问题。

张晓美[6](2008)在《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与诊断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广东省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资料CMORPH、高空常规观测资料以及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并结合日本逐时0.05°×0.05°MTSAT卫星Tbb资料、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广东省闪电定位仪资料等,分析研究了2007年5月25-26日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及其偏北地区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通过对直接引发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特征的分析,加深理解了暖区暴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区别于一般暴雨过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LAPS综合分析系统对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进行了融合分析,采用这一分析系统输出的数据和诊断分析的方法,对有利于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场条件及暖区暴雨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对暖区暴雨的动力学、热力学特征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文章的主要结论有:(1)本次暖区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对流性质,降水强度大、时效性短,大部分降水主要集中在3个小时内降落。降水区有自北向南移动的特征,与三个连续生消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直接相关。(2)对流云团主要形成于地面倒槽中,在变性冷高脊后部、地面倒槽的辐合气流中发展起来;暴雨区受比较一致的西南气流影响、斜压性小,具有“回流暴雨”的特征,是一次比较典型的对流性质明显的暖区暴雨过程。(3)暴雨形成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境中。但高层200 hPa的辐散流型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区上空对应为南亚高压东侧向外辐散的“西北气流+东北气流”的流型不同,本次暖区暴雨位于入海南亚高压西侧的偏东和偏南气流的辐散区下方。高层的辐散气流起到了良好的“抽吸作用”,是暴雨区上升气流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4)连续生消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表现为后向次第发展的形式,与华南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前向次第发展类型不同,新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原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后部形成。除了有利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之外,前一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在低层引发的向外流出与局地流场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新的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5)暴雨及对流系统的形成与低空急流有密切关系。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暖湿空气,有利于中低层高不稳定能量存储区形成,相应的暖空气平流对对流系统的形成可能有更直接的作用。对流发展区域与温度差动平流正值中心具有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温度差动平流对对流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作为有组织对流系统发展的一种触发机制,暖平流的作用值得关注。(6)环境场螺旋度的诊断分析表明,暴雨形成于低层平均螺旋度ASRH1正值中心与高层负平均螺旋度ASRH2对应良好的位置上。总螺旋度大值中心的移动可大致反映暴雨及其影响系统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趋势,对暴雨的落区有更好的指示意义,这也说明了垂直旋转机制的形成对暖区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维持发展是重要的。(7)湿位涡分析表明,暴雨过程中强降水的落区基本位于850 hPa MPV1负值中心与MPV2正值中心相互配合的区域。在大气为对流不稳定的条件下, MPV1与MPV2的这种配置十分有利于垂直涡度发展,环境流场的对流不稳定特征是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重要条件。而MPV2比MPV1小一个量级以上,则进一步表明了暖区暴雨形成于斜压性较小环境中的事实。

曾瑾瑜[7](2008)在《一次福建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同化试验》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TBB资料,对2006年6月6日至7日的福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天气诊断分析。为了深入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机制,本文利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36小时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比较成功地再现了高低空环流形势的演变及暴雨带的分布特征,低层切变线及切变线上低涡等中尺度系统的活动过程;低空急流的存在为水汽输送起到关键性作用,维持了暴雨区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低空急流维持了低空对流不稳定形势,高低空急流维持了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有利形势,造成暴雨区高空有利的辐散形势,触发强烈的上升运动,高低空耦合是此次强降雨爆发的重要机制;暴雨区域850hPaθse场呈现典型的“Ω”型,高湿能条件的维持,高能舌的加强也与大暴雨的最强时段相一致,保证了强降雨过程的能量供给,是强降雨持续的重要条件;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暴雨区两侧存在垂直的次级环流,对流层中低层负湿位涡区、高层正湿位涡区的配置有利于造成较强烈的中尺度上升运动。本文还通过同化红外通道和水汽通道的云导风资料,验证同化系统的性能和云导风资料的效果。同化本次福建暴雨个例,所得的结果不是很理想,而换取2005年7月11日至12日江浙一带的暴雨个例,则取得了显着性的同化效果,也证明了不同个例对背景场同化的随机适应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选取最合适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有待于对多个个例做进一步的同化对比试验,从而设计出更合理的同化方案。

赵玉春[8](2007)在《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多种观测资料,通过天气学分析、位涡反演、动力学和热力学诊断,并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一次热带扰动引发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典型个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探讨了热带扰动及其伴随着的深厚湿对流系统的动力热力结构、热带扰动发展的物理原因以及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1)热带扰动中心为高假相当位温结构、辐合和涡旋特征主要位于对流层低层、正涡度柱和非绝热加热柱向北倾斜,加热柱两侧存在热力直接或间接的中尺度次级环流,低层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区位于热带扰动的北侧或东北侧。深厚湿对流发生在扰动系统的北侧或东北侧,强上升气流在对流层中下层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上升,达到对流层高层之后以西南气流的形式向外辐散。湿对流系统在700-400hPa平均气流的动力引导下向下游移动。(2)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并不能导致热带扰动快速发展,而非绝热加热才是热带扰动和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降水凝结加热反馈对热带扰动系统发展和暴雨的形成最为重要,其次为边界层过程加热,地面热通量的作用次之,辐射的直接加热作用最小。(3)非绝热物理过程对热带扰动发展影响的主要物理途径为:非绝热加热制造了对流层中、低层(边界层)的位涡,使对流层中、低层高度场降低,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升高,形成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低压和中高层中尺度高压的耦合发展,中低层辐合的气旋性环流和中高层辐散的反气旋性环流相配合,在对流降水区强迫出上升运动,使热带扰动系统进一步发生发展。(4)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物理机制为: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对流层低层南支槽区的正涡度分离影响南海热带洋面(或南海热带洋面有残留的正涡度扰动),在南海北部洋面形成弱的气旋性扰动。之后在南海洋面潜热、感热通量以及边界层的热通量作用下,热带扰动进一步发展,天气尺度强迫加强,促使热带扰动区爆发深厚的湿对流,对流爆发后对热带扰动存在正反馈效应。热带扰动增强后在对流层中层引导气流的作用下快速向北推进影响华南地区,此时低空急流增强、水汽输送加大,天气尺度强迫的上升运动使中尺度对流发生、发展和维持,从而引发华南暴雨。当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到华南中尺度地形上空时,地形迎风坡的动力强迫抬升以及喇叭口地形的机械夹挤作用形成的地形性辐合增强暴雨,降水凝结加热对热带扰动和中尺度暴雨系统存在正反馈作用。(5)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暖湿区暴雨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如下:首先要关注华南以南低纬地区低层的气旋性风向和风速扰动,扰动系统的大风轴是否与大气可降水量高值带相重合;其次分析天气尺度环境场是否有利于扰动系统快速发展,警惕扰动系统在伴随有深厚对流系统活动时可能快速增强;最后分析对流层中层环境气流的方向,了解是否存在热带扰动和深厚湿对流系统北上影响华南的引导机制。湿对流暴雨发生在低层扰动系统大风轴前端的辐合区中。

田秀霞[9](2007)在《一次华北低涡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东频渤海,西倚太行山,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在实际天气预报业务中,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成为预报员预报、决策服务的难题之一,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尺度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比较大。本文首先利用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云图和雷达资料,对于2004年7月11日~12日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局地大暴雨个例进行了观测分析。进一步采用NCEP的粗网格(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大暴雨过程从动力、热力和水汽三方面进行大尺度初步诊断。最后又用MM5V3.7模式对大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成功的模拟结果对该暴雨触发机制及低涡垂直结构做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地形进行敏感实验。通过观测分析、粗网格诊断和细网格模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华北低涡的结构认识和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观测分析表明:200hPa西风槽、500hPa华北低涡和中低层偏东风,是这场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云图上可以看到太行山地形阻挡,使得中小尺度云团长时间维持,造成太行山东麓出现大暴雨;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显示该大暴雨对流较弱,是层、积混合性降水,3小时累积降水图用于分析站点降水强弱,对短时、定点、定量的降水预报有积极作用。诊断分析表明:华北低涡是低层冷心、高层暖心的深厚系统,具有随高度向西北倾斜的特征,涡度场特征明显,暴雨区对应着深厚的正涡度区,散度场结构零乱,非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暴雨区上空上升运动较强。冷空气来源于500hPa以下的东北地区,发生对流的高度较低,水汽的源地来自于渤海,低层偏东风可能是暴雨区所需水汽的主要携带者。模拟分析表明:MM5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出河北中南部太行山东簏的强降水区,再现了华北低涡移动发展的特点,说明该模式对华北低涡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模拟的低涡流场显示降水初期是偏南气流和东北气流汇合遇太行山阻挡在山前聚集,强盛期,偏南低空急流减弱,东北气流起主要作用,东北冷空气受太行山阻挡在山前长时间停滞形成稳定性降雨导致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垂直结构分析中发现500hPa以下存在小范围的强上升气流,影响降水的动力因素主要发生在中低层。局地螺旋度的大值预示未来暴雨,其锋区与暴雨落区相对应,总螺旋度与降水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在位涡正压项的高值区东北侧,位涡移向预示强暴雨落区方向,位涡斜压项在落区和强度方面是很好的预报参考指标,高位涡下传与低相对湿度区配合,存在干侵入现象。湿位涡中MPV1和MPV2的发展演变同低层天气系统和暴雨中心演变基本一致,MPV1的零等值线位置演变与降水强弱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落区位于MPV1零等值线内偏暖侧;正MPV2的移动可示踪着低涡的活动,暴雨落在MPV2移动方向右侧的锋区里。锋生函数中辐散项和倾斜项有利于锋生,锋生带的中心位置与雨区相接近,雨区主要位于锋生区的前方,这为未来的降水落区预报提供了参考。地形高度降低为原地形的40%后,降水落区偏东、强度明显减弱,低层偏东风加强,上升气流减弱,天气系统和常用物理量如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东移较快。

倪允琪,周秀骥,张人禾,王鹏云,仪清菊[10](2006)在《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50年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几代科学家致力于暴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了3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开展我国南方暴雨研究,其中包括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试验与研究,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试验与研究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的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试验与研究。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在华南前汛期暴雨与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三维结构、形成机理、遥感监测与探测中尺度暴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自主发展配有三维同化系统的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系统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在我国各级业务部门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973项目,针对引发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β-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开展更为深入的试验与研究,通过这些努力,有望在提高我国暴雨的监测与预报、预警能力,增强我国减灾防灾的总体实力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二、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NEIGHBORING AREAS DURING IOP608 OF HUAMEX(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NEIGHBORING AREAS DURING IOP608 OF HUAMEX(论文提纲范文)

(1)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东亚低纬地区暴雨研究进展
        1.2.1 夏季风的撤退对东亚低纬地区暴雨的影响
        1.2.2 华南暖区暴雨
        1.2.3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资料、方法和定义
        1.5.1 资料
        1.5.2 方法
        1.5.3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定义
第二章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2.1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总体特征
        2.1.1 概况
        2.1.2 海南岛降水与华南各区及周边邻近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
        2.1.3 海南岛秋汛期不同量级强降水的分布特征
        2.1.4 海南岛秋汛期不同类型强降水的分布特征
        2.1.5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分布的地域特征
    2.2 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2.2.1 年代际分布
        2.2.2 月际分布特征
        2.2.3 特大暴雨日空间分布特征
        2.2.4 最大降水量极值空间分布特征
        2.2.5 秋汛期特大暴雨短、中、长过程的频数分布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3.1 海南岛秋汛期逐候环流特征
        3.1.1 对流层上层
        3.1.2 对流层中、低层
    3.2 秋汛期南海中北部偏东低空急流形成的机理
        3.2.1 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特征
        3.2.2 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形成的热力、动力学机制
        3.2.3 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对海南岛降水的影响
    3.3 典型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的天气学特征对比分析
        3.3.1 个例降水概况
        3.3.2 天气系统配置
        3.3.3 典型个例的环流异常特征
    3.4 不同强度秋汛期暴雨个例的对比分析
        3.4.1 不同强度秋汛期暴雨个例过程概况
        3.4.2 环流形势和动力特征对比分析
    3.5 1971-2010 年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合成场分析
        3.5.1 合成方法
        3.5.2 环流合成场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典型个例的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制
    4.1 过程概况
        4.1.1 雨情
        4.1.2 环流系统配置
    4.2 暴雨过程中热带中尺度涡旋系统发生发展的热力、动力学分析
        4.2.1 热带中尺度涡旋的云图演变
        4.2.2 热带中尺度涡旋生成发展的热力、动力学分析
    4.3 深对流触发、发展、维持的机制
        4.3.1 最强降水日中尺度雨团与地面流场演变特征
        4.3.2 湿中性层结对深对流形成、维持的影响机制
        4.3.3 局地锋生过程及其对对流组织发展的影响
        4.3.4 垂直风切变对对流发展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形对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影响
    5.1 地理分布特征
    5.2 个例挑选和模拟方案设计
        5.2.1 个例暴雨实况和环流形势
        5.2.2 模式和试验设计
        5.2.3 模拟结果检验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降水量的差异
        5.3.2 水平风场的差异
        5.3.3 大气垂直结构的差异
        5.3.4 地形变化对水平局地锋生的影响
        5.3.5 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度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风场扰动激发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尺度天气系统及暴雨研究综述
        1.2.1 中尺度天气系统触发暴雨机制的研究
        1.2.2 中尺度气旋研究
        1.2.3 低空急流的研究
    1.3 飑线研究的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5 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鞍型场内点源扰动激发涡旋的动力机制:二维模拟
    2.1 引言
    2.2 鞍型场形成β中尺度低涡和暴雨观测事实
        2.2.1 "987"鄂东特大暴雨
        2.2.2 2001年7月6日上海特大暴雨
        2.2.3 其它鞍型场暴雨个例
        2.2.4 鞍型场暴雨和中尺度低空急流
    2.3 二维模式理想试验
        2.3.1 二维浅水模式介绍
        2.3.2 模式初始场
        2.3.3 数值模拟
        2.3.3.1 北风扰动
        2.3.3.2 南风扰动
        2.3.3.3 西南风扰动
        2.3.3.4 其它风场扰动
        2.3.3.5 同时加北风和南风扰动
        2.3.3.6 西南风扰动且扰动不平衡
        2.3.3.7 试验对比分析
        2.3.3.8 讨论
    2.4 动力机制分析
    2.5 "010805"上海特大暴雨个例分析
    2.6 涡旋与变形场相互作用指数
    2.7 结论
    附录 基于Lanczos窗口函数的数字滤波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鞍型场内点源扰动激发涡旋的动力机制:三维模拟
    3.1 引言
    3.2 模式及方法介绍
        3.2.1 模式介绍
        3.2.2 方法介绍
    3.3 数值试验
        3.3.1 1998年7月21-22日鄂东特大暴雨真实模拟
        3.3.1.1 降水量模拟
        3.3.1.2 β中尺度低涡和中尺度急流的模拟
        3.3.2 理想试验
        3.3.2.1 无潜热反馈试验(EXP1)
        3.3.2.2 加入风场扰动而不考虑潜热释放试验(EXP2)
        3.3.2.3 加入风场扰动且考虑潜热释放试验(EXP3)
        3.3.2.4 对比分析
    3.4 中尺度急流形成机制分析
        3.4.1 温度场演变
        3.4.2 环流分析
    3.5 广义标量锋生函数分析
    3.6 "98.7"鄂东特大暴雨概念模型
    3.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线状扰动激发飑线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动力机制分析
    4.3 数值模拟
        4.3.1 模式和方法
        4.3.2 双线涡
        4.3.3 三线涡
    4.4 "740617"飑线个例分析
    4.5 讨论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飑线系统内中尺度气旋族的形成和低空急流的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030412"飑线过程介绍
    5.3 模式及目标区域地形简介
    5.4 数值模拟
        5.4.1 控制试验
        5.4.1.1 带状降水
        5.4.1.2 地面中尺度气旋强烈发展
        5.4.1.3 低空β中尺度气旋和两支低空急流耦合
        5.4.1.4 涡度、散度、垂直速度与θ_(se)分布特征
        5.4.1.5 倾斜涡度发展
        5.4.2 敏感性试验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和拟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一次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说明和方法
3 暴雨过程概述及天气尺度背景条件
4 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
    4.1 地面降水时空分布的中尺度特征
    4.2 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5 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环境条件特征
    5.1 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
    5.2 热力条件
    5.3 地形作用
6 结论

(6)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华南暖区暴雨
    1.2 华南暖区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
        1.2.1 低空急流与暖区暴雨的关系
        1.2.2 高层辐散流场对暖区暴雨的影响
    1.3 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研究
    1.4 本文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2007 年5 月26 日暖区暴雨特征及天气形势背景
    2.1 引言
    2.2 暖区暴雨的降水变化特征
        2.2.1 暴雨过程概括
        2.2.2 降水的时间演变
    2.3 暴雨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
        2.3.1 高层环流背景
        2.3.2 中低层环流背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华南暖区暴雨对流云团活动的特征
        3.2.1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特征
        3.2.2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3.3 雷电活动特征的分析
        3.3.1 闪电频数分布及演变的总体特征
        3.3.2 对流不同发展阶段闪电频数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流系统形成的环境场条件及触发机制诊断分析
    4.1 引言
    4.2 LAPS 系统及分析方法介绍
        4.2.1 LAPS 系统
        4.2.2 分析方法
    4.3 有利于对流系统形成的中尺度环境条件
        4.3.1 水汽输送
        4.3.2 水汽收支
        4.3.3 散度分布及垂直运动的发展
        4.3.4 不稳定能量的积累
        4.3.5 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暖区暴雨的动力与热力学特征
    5.1 引言
    5.2 螺旋度的诊断分析
        5.2.1 螺旋度分析的方法介绍
        5.2.2 螺旋度分析的计算方案
        5.2.3 平均螺旋度分析
        5.2.4 总螺旋度分析
    5.3 湿位涡的诊断分析
        5.3.1 湿位涡基本理论
        5.3.2 湿位涡的水平结构
        5.3.3 湿位涡的垂直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一次福建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同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暴雨研究回顾
    1.3 华南暴雨研究进展
    1.4 暴雨灾害的数值模拟研究
    1.5 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和资料说明
        1.5.1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1.5.2 资料说明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暴雨实况与天气诊断
    2.1 雨情概况
    2.2 系统概况
    2.3 暴雨时段的对流云团分析
    2.4 水汽条件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尺度WRF模式简介
    3.1 引言
    3.2 WRF中尺度模式介绍
        3.2.1 基本动力框架
        3.2.2 主要物理方案
        3.2.2.1 微物理过程
        3.2.2.2 积云对流方案
        3.2.2.3 其他物理方案
        3.2.3 模式的流程结构
        3.2.4 模式的计算流程
第四章 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式试验设计
    4.2 模式的流场与实况分析场对比
        4.2.1 粗网格输出结果分析
        4.2.2 细网格输出结果分析
    4.3 高低空急流的影响作用分析
        4.3.1 低空急流的动力、热力作用
        4.3.2 高空急流诱发高空辐散
        4.3.3 垂直运动和高低空急流耦合
    4.4 湿位涡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关于云导风的资料同化研究
    5.1 云导风资料同化的研究进展
    5.2 本次个例的云导风资料同化试验
    5.3 其它个例的云导风资料同化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8)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引言
    2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主要科学问题之研究现状
        2.1 大尺度背景场的研究
        2.2 华南暴雨的天气尺度研究
        2.3 华南暴雨中尺度研究
        2.4 下垫面和地形对暴雨的作用
        2.5 华南暴雨的云微物理过程研究
    3 华南暴雨之综合物理概念模型
    4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的科学难点问题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4.1 问题的提出
        4.2 本文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4.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暴雨的诊断分析
    1 引言
    2 暴雨个例和天气背景
        2.1 降水实况和灾情简述
        2.2 天气尺度系统
    3 中尺度环境场
        3.1 中尺度环境场特征
        3.2 暴雨暖湿环境的形成
        3.3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
    4 暴雨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
        4.1 热带扰动的结构特征
        4.2 中尺度涡旋的结构特征
    5 暴雨的形成机制
        5.1 大尺度强迫作用
        5.2 地形的作用
        5.3 风垂直切变的作用
        5.4 非绝热加热的作用
    6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暴雨的位涡诊断
    1 引言
    2 位涡及位涡异常演变
        2.1 暴雨前位涡与位涡异常
        2.2 暴雨初始阶段位涡与位涡异常
        2.3 暴雨盛期位涡与位涡异常
        2.4 暴雨后期位涡与位涡异常
    3 暴雨系统的扰动位涡反演
        3.1 方法简介
        3.2 位涡反演诊断
        3.3 扰动位涡分离反演诊断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暴雨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1 引言
    2 模式简介
    3 模拟验证
        3.1 环流形势模拟
        3.2 物理量的模拟
        3.3 降水模拟
    4 中尺度分析
        4.1 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
        4.2 中尺度涡旋的结构特征
    5 扰动系统发生发展和北上的主要物理原因和动力机制
        5.1 扰动系统发展的物理原因
        5.2 扰动系统北上的动力机制
    6 暴雨成因分析
        6.1 位涡与暴雨的关系
        6.2 暴雨区高水汽条件的形成和水汽辐合
        6.3 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
        6.4 不稳定机制
        6.5 地形作用
    7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边界层和非绝热物理过程对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1 引言
    2 数值试验设计
    3 结果分析
        3.1 非绝热物理过程对暴雨的影响
        3.2 降水凝结加热反馈的影响
        3.3 边界层过程的作用
        3.4 地面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影响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初始位涡扰动对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1 引言
    2 数值试验设计
    3 结果分析
        3.1 高层扰动位涡的作用
        3.2 对流层中低层与非绝热加热有关的正扰动位涡的作用
        3.3 对流层中低层与非绝热加热无关的其它扰动位涡的作用
        3.4 对流低层(边界层)扰动位涡的作用
        3.5 下边界位温扰动的作用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天气尺度环境场对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研究
    1 引言
    2 数值试验设计
    3 结果分析
        3.1 对流层中低层北支槽的作用
        3.2 对流层中低层南支槽的作用
        3.3 对流层中低层副热带高压的作用
        3.4 对流层中高层北支槽的作用
        3.5 对流层中低层天气尺度环境场的作用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杂地形和下垫面对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1 引言
    2 试验设计
    3 结果分析
        3.1 云雾山的作用
        3.2 莲花山和青云山的作用
        3.3 珠江三角洲喇叭口地形的作用
        3.4 海陆差异的作用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和讨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讨论
附录
致谢

(9)一次华北低涡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研究进展
    1.2 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的研究进展
    1.3 中小尺度地形对暴雨影响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暴雨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
    2.1 降水过程概述
    2.2 大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及其演变
    2.3 云图演变特征分析
    2.4 多普勒雷达图演变分析
        2.4.1 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
        2.4.2 3小时累积降水图分析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初步诊断分析
    3.1 动力结构分析
        3.1.1 涡度
        3.1.2 散度
        3.1.3 垂直速度
        3.1.4 低涡所在区域的平均动力状况
        3.1.5 风场分布
    3.2 热力结构分析
        3.2.1 温度场分布
        3.2.2 假相当位温θse分析
    3.3 水汽分析
        3.3.1 湿度场分布
        3.3.2 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分布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M5数值模式和设计方案
    4.1 模式简介
    4.2 模式总体设计方案
    4.3 模式输出资料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模式模拟结果及诊断分析
    5.1 数值模拟结果和客观分析比较
        5.1.1 同时段的24小时模拟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比较
        5.1.2 500hPa环流形势场比较
        5.1.3 850hPa流场比较
        5.1.4 小结
    5.2 低涡的流场结构分析
    5.3 低涡的垂直结构分析
    5.4 螺旋度诊断分析
        5.4.1 螺旋度的有关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4.2 诊断结果分析
    5.5 位涡诊断分析
        5.5.1 等压面上的位涡分析
        5.5.2 等压面上的湿位涡分析
    5.6 锋生函数分析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太行山地形对降水的敏感性实验研究
    6.1 敏感性试验设计
    6.2 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6.2.1 地形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影响
        6.2.2 地形对风场的影响
        6.2.3 地形对气象物理量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全文总结
    7.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华南暴雨的试验和研究
    1.1 华南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三维结构的概念模型
    1.2 应用遥感资料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研究
2 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试验与研究
    2.1 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的多尺度物理模型
    2.2 建立梅雨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
    2.3 中尺度暴雨的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理论和技术研究
    2.4 实施对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多普勒雷达的同步探测
    2.5 自主发展了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2.6 成功组织了2001/2002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锋
3 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3.1 进一步开展与暴雨有关中尺度动力学研究
        3.1.1 高、低空急流耦连与暴雨前后锋区环流演变概念模型的建立
        3.1.2 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研究
        3.1.3 强迫流和不稳定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3.2 开展与中尺度暴雨有关的长期动力过程研究
        3.2.1 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
        3.2.2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异常对后期我国南方汛期雨带和暴雨的影响研究
        3.2.3 大气低频热源与江淮流域旱涝
    3.3 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影响机理研究
    3.4 在南方暴雨预报中的初值不确定性及其克服办法的研究
        3.4.1 南方暴雨的模式初值敏感性及误差分析的研究
        3.4.2 利用历史资料的变分同化方法克服初值不确定性研究
    3.5 利用卫星遥感估测降水研究
    3.6 中尺度资料的同化研究
    3.7 高分辨、非静力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
    3.8 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设
4 结语

四、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NEIGHBORING AREAS DURING IOP608 OF HUAMEX(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冯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2]风场扰动激发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D]. 姜勇强. 南京大学, 2011(05)
  • [3]一次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黄明策,李江南,农孟松,黄嘉宏. 气象学报, 2010(05)
  • [4]一次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A]. 黄明策,李江南,农孟松,黄嘉宏. 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5]近3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概述[J]. 赵玉春,王叶红. 暴雨灾害, 2009(03)
  • [6]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与诊断研究[D]. 张晓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8(10)
  • [7]一次福建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同化试验[D]. 曾瑾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09)
  • [8]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机理研究[D]. 赵玉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9]一次华北低涡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 田秀霞. 兰州大学, 2007(04)
  • [10]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J]. 倪允琪,周秀骥,张人禾,王鹏云,仪清菊. 应用气象学报, 2006(06)

标签:;  ;  ;  ;  ;  

HUAMEX IOP608期间台湾海峡及邻近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