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新求变——区级广电局永恒的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于港[1](2021)在《空间文化视阈中的街舞中国化研究》文中提出
张楚[2](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当代博物馆主要包括征集与收藏、保护与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等特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趋向多样化,博物馆高投入低产出问题严重。对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进行分析与策略研究,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精神需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随着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基层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基层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作为广州市首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及效能关系着广州市增城区的文化发展。本文首先对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现状进行阐述,通过问卷调查与设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效能评估,得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不高、管理服务理念落后、供给方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宣传推广渠道狭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成为影响其效能发挥的主要原因。其次,通过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经验及其启示,统筹研究促进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通过对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推动广州市增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韩加君,周兆鑫[3](2016)在《青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西海岸新区模式”》文中提出青岛西海岸新区,一片活力迸发的土地,一片改革创新的土地。自2014年6月获批国家级新区之后,青岛西海岸新区便立足问题导向,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列入全区"十大改革"攻坚项目,自2014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以改革创新的魄力,积极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执法改革,逐步建立起了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锻造出了一支作风过硬、一专多能的综合执法队伍,破解了行政执法部门权责
张心[4](2016)在《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城市问题频发的时期:城镇规模的扩大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社会矛盾加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特色和民俗文化严重流失;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大量见证城市发展、塑造城市风貌并维系市民认同感的城市遗产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各界对城市遗产价值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都有所提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遗产保护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加大,各项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有序进行,城市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另一方面,过度追求规模与速度、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急进式”建设和改造加速了城市中承载集体记忆的场所的大量消失,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日渐被通俗化、雷同化的城市风貌所取代:缺乏人文关怀的保护手段和过度消费的利用方式将城市遗产隔离于绝大多数公众的生活之外,日益严重的“孤岛化”“绅士化”现象加剧了蕴含于城市遗产中的传统人文生态的丧失和社会适应性的衰退。以人为核心、注重文化内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使城市遗产保护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被赋予了缓解城市特色危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使命。本论文基于人本视角对城市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回答“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城市遗产保护”“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以及“怎样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三个问题,结合实例为处理好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探索可行的途径与方式。在城市遗产保护中,以人为本意味着坚持保护的公益属性,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突出公众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意味着满足公众全面发展的合理需求,推动遗产保护与公众生活的衔接,促进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基于对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的这一解读,本论文主体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主题与选题背景进行介绍,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中的第一、二章内容,分析了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的应然性与现实意义,回答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这一问题。首先,城市遗产保护是城市治理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作为国家层面所明确的社会发展战略核心,理应成为开展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准则。其次,城市遗产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由人创造、传承,并能够反作用于人。其所具有的“城市”属性体现在分布的集聚性、价值的公共性、功能的日常性以及应对外界冲击的脆弱性,历史信息价值、文脉传承与情感寄托价值、科学教育价值、可持续发展价值等也都与人的生活和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对城市遗产进行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关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以人为本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保护城市遗产的应然要求。第三,当前我国城市遗产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既由于历史遗产所不得不经受的自然损耗和寿命时限,更在于一些“人为”的毁损行为。“建设性破坏”、扭曲遗产价值的利用及不当的保护方式即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市建设与遗产管理中的人本观念薄弱,特别是忽视广大普通民众在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作用和全面发展需求。因此,以人为本也是破解现实困局、实现“遗产保护-城市发展-民生改善”多赢的现实抉择。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四章,论述了如何在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及城市遗产保护机制中针对现实问题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即回答了“怎样实现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城市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广大普通民众,这些群体或个人的立场、诉求和参与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产生的作用和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普通民众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参与较少且缺乏实质性参与,保护意识和能力仍待提升,合理需求与合法权益时常难以得到保障。增强普通民众与政府部门的良性、有效互动是尊重民生诉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并协调各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具体方式。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规则不明、政府态度模糊及民众无力的症结,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到实处有赖于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动力保障,适度“授民以权”并吸收第三部门的力量引导、规范公众的参与行为。同时,灵活开展文化遗产教育,通过媒体、文物展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及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培养、提升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能力,推动城市遗产保护真正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部分。论文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总结。以人为本的城市遗产保护并非一味地只讲保护不讲发展,或是消极、笼统地对城市范围内的历史遗存进行保存,而是促进城市遗产保护与公众生活真正衔接,使“活起来”的城市遗产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勇[5](2013)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带来了媒介生态变迁,三网融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时代所趋。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广电媒体的传播方式、盈利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传播渠道的贬值、受众行为模式的变迁以及广告营销方式的转型,传统广电媒体需要向全媒体转型以便更好的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广电全媒体是一种独特的媒体形态,其在传播方式、信息秩序、内容生产、服务对象、盈利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广电媒体都存在显着差异。以数字广播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广电新媒体发展为契机,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起步期(1996年—2002年)、发育期(2003年—2007年)、成长期(2008年至今)等三个时期,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具有渠道扩张、渠道融合、构建全媒体平台等三个维度,并初步形成了融合式、扩张式、联合式、应用式等四种广电全媒体发展模式。从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实践出发,本文从产业链层面、业务组织结构层面和发展层面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特征。从产业链层面看,传统广电媒体正在经历产业链的纵向分离和横向分解,渠道模式正在向开放平台模式转变。从业务组织结构层面看,广电全媒体将带来业务结构及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业务结构可分为内容生产、集成播控和媒体营销三个层次,其组织结构可分为内容生产中心、集成播控中心和营销运营中心三大组织单元。从发展层面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具有滞后性、政策性、复杂性和开拓性等特征。广电全媒体是个世界性课题。英国的BBC、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探索了全媒体运营的不同方向。我国以上海文广、深圳广电为代表的广电媒体也在积极尝试全媒体发展,并积累了初步经验。在分析中西广电全媒体发展个案的基础上,本文从制度层面、产业层面、业务层面,对中西方的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广电全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生存、体制、资源、文化等发展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行业性的,也有广电机构自身的,需要广电媒体认真分析解决。结合我国广电媒体发展实际,本文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并提出我国广电全媒体三个发展方向:区域化门户、产业链平台和差异化竞争。媒体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媒体的诸多特性。本文从外部环境、市场环境、内部环境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并提出环境优化建议。最后,本文从行业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具体策略。行业策略是从宏观行业层面着眼,从监管体系、市场机制、网络建设、平台战略等方面提出行业发展策略,其本质是广电行业如何应对三网融合;组织策略是从媒体组织层面着眼,从内容、平台、资源、机制、品牌等方面提出媒体发展策略。
孙玉英[6](2000)在《求新求变——区级广电局永恒的主题》文中研究表明 适应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的新形势,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预料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对电视事业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以至各地(市)、各区(县)的电视台,都在依照国家广电局的安排进行改革。区级广播电视局(台)也不能例外。在全国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总体格局中,区级广播电视局(台)与相对独立的县(市)广播电视局(台)一样处于最基层。然而区级广电局(台)更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与地(市)级广电局(台)和兄弟区(县)级广电局(台)同处一城,所以在职能上的独立性相对较弱,而竞争压力则相对较大。但是也应当看到,区级广电局(台)作为一级党委政府的舆论工具,在宣传本区
二、求新求变——区级广电局永恒的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新求变——区级广电局永恒的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2)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博物馆的含义与功能 |
(一)博物馆的含义 |
(二)博物馆的功能 |
二、公共文化服务与效能 |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内涵 |
三、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文化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现状分析 |
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基本情况 |
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 |
(一)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
(二)四个常设专题展及各类临展 |
(三)拓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
(四)搭建志愿者平台 |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博物馆 |
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调查分析 |
(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
(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
(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情况调查 |
(四)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
四、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 |
五、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不利的原因 |
(一)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不高 |
(二)管理、服务理念落后 |
(三)供给方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 |
(四)宣传推广渠道狭窄,力量薄弱 |
(五)专业人才匮乏 |
第四章 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
一、国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经验 |
(一)多元化供给模式,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
(二)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
(三)以观众为中心,激活休闲娱乐功能 |
二、国内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经验 |
(一)故宫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
(二)上海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延长开馆时间,提升服务水平 |
(三)广东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拓宽展览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
三、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启示 |
(一)政府在博物馆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二)多元化发展是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 |
(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 |
第五章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对策 |
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目标 |
(一)总体思考 |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
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 |
(一)转变管理、服务理念 |
(二)建立需求反馈机制 |
(三)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
(四)拓宽宣传渠道,提升文化影响力 |
(五)以科促文,多元化提升内生动力 |
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保障 |
(一)组织保障 |
(二)资金保障 |
(三)强化监督考核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青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西海岸新区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锻造合力之剑 |
彰显创新魅力 |
改革效应凸显 |
(4)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生存危机 |
二、 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诉求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成果概述 |
二、 国内研究成果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以人为本:城市遗产保护的应然要求 |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与当代内涵 |
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 |
二、 以人为本的当代内涵 |
第二节 城市遗产属性的人本特征 |
一、 城市遗产的分类 |
二、 “城市”属性的具体内涵 |
三、 “城市”属性的人本特征 |
第三节 城市遗产价值的人本解读 |
一、 历史信息价值 |
二、 文脉传承与情感寄托价值 |
三、 科学、艺术与教育价值 |
四、 使用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价值 |
第二章 以人为本: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现实抉择 |
第一节 城市遗产保护的当代发展 |
一、 保护视野不断扩大 |
二、 保护内涵日益深化 |
三、 保护方式和成果逐渐与公众生活衔接 |
第二节 城市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 |
一、 城市遗产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
二、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尖锐 |
三、 城市遗产保护方式存在误区 |
四、 城市遗产保护困境背后的人本缺失 |
第三章 以人为本与城市遗产保护利益相关者 |
第一节 政府 |
第二节 营利性组织 |
第三节 非营利性组织 |
第四节 公众 |
一、 “本地型”公众 |
二、 “外地型”公众 |
第四章 走向以人为本的城市遗产保护 |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兴起、内涵与目标 |
一、 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兴起 |
二、 公众参与的目标 |
第二节 公众参与的基本形式及特征 |
一、 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 |
二、 舆论参与 |
三、 志愿服务参与 |
四、 民间资本的投资参与 |
第三节 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 |
一、 增强公众的实质性参与 |
二、 适度“放权”与“维权” |
三、 灵活开展文化遗产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媒介转型 |
1.2.2 广电全媒体 |
1.3 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视角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2 媒介融合与广电全媒体 |
2.1 媒介融合的涵义及其发展趋势 |
2.1.1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
2.1.2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 |
2.1.3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
2.2 广电全媒体的涵义及其生态逻辑 |
2.2.1 广电全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
2.2.2 广电全媒体与传统广电媒体比较 |
2.2.3 广电全媒体的生态逻辑 |
2.3 媒介融合与广电全媒体的关系 |
2.3.1 媒介融合是广电全媒体的依据和基础 |
2.3.2 广电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发展阶段 |
2.3.3 广电全媒体是应对媒介融合的策略选择 |
3 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
3.1.1 起步期(1996年-2002年) |
3.1.2 发育期(2003年-2007年) |
3.1.3 成长期(2008年至今) |
3.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三个维度 |
3.2.1 渠道扩张,拓展新的媒体渠道 |
3.2.2 渠道融合,建立全媒体传播平台 |
3.2.3 以内容和业务主导,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
3.3 当前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基本形态 |
3.3.1 有线数字电视 |
3.3.2 IPTV |
3.3.3 互联网电视(OTT TV) |
3.3.4 网络电视台 |
3.3.5 手机电视 |
3.3.6 移动电视 |
4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特征与模式 |
4.1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特征 |
4.1.1 基于产业链层面的特征 |
4.1.2 基于业务组织结构层面的特征 |
4.1.3 基于发展层面的特征 |
4.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模式 |
4.2.1 台网合一模式:融合式全媒体 |
4.2.2 台网分立模式:扩张式全媒体 |
4.2.3 联合发展模式:联合式全媒体 |
4.2.4 终端创新模式:应用式全媒体 |
5 广电全媒体发展的个案研究 |
5.1 西方广电全媒体的个案研究 |
5.1.1 BBC的全媒体发展 |
5.1.2 坦帕新闻中心的全媒体发展 |
5.2 我国广电全媒体的个案研究 |
5.2.1 上海广电的全媒体发展 |
5.2.2 深圳广电的全媒体发展 |
5.3 广电媒介融合发展的中西比较 |
5.3.1 制度层面 |
5.3.2 产业层面 |
5.3.3 业务层面 |
6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困境及原因 |
6.1 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困境 |
6.1.1 生存困境: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
6.1.2 体制困境: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
6.1.3 资源困境:所有与所需的关系 |
6.1.4 文化困境:传统媒体文化与新媒体文化的关系 |
6.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6.2.1 监管不统一,行业结构分散 |
6.2.2 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 |
6.2.3 缺乏有效盈利模式 |
6.2.4 媒体运营理念落后 |
6.2.5 缺乏关键核心资源 |
7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对策研究 |
7.1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路径思考 |
7.1.1 要处理好跨媒体与全媒体的关系 |
7.1.2 要处理好线性传播与互动传播的关系 |
7.1.3 要处理好内容与渠道的关系 |
7.1.4 要处理好“专”与“全”的关系 |
7.1.5 要处理好“合力”和“活力”的关系 |
7.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方向选择 |
7.2.1 区域化门户 |
7.2.2 产业链平台 |
7.2.3 差异化竞争 |
7.3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环境分析 |
7.3.1 广电全媒体的宏观环境——基于PEST分析 |
7.3.2 广电全媒体的市场环境——基于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
7.3.3 广电全媒体的内部环境——基于SWOT分析 |
7.3.4 广电全媒体发展环境优化 |
7.4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具体策略 |
7.4.1 行业策略 |
7.4.2 组织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求新求变——区级广电局永恒的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文化视阈中的街舞中国化研究[D]. 于港. 北京舞蹈学院, 2021
- [2]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D]. 张楚. 兰州大学, 2020(01)
- [3]青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西海岸新区模式”[J]. 韩加君,周兆鑫. 中国经贸导刊, 2016(34)
- [4]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D]. 张心. 山东大学, 2016(10)
- [5]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D]. 王勇. 武汉大学, 2013(12)
- [6]求新求变——区级广电局永恒的主题[J]. 孙玉英. 当代电视, 2000(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