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旧干电池的回收”活动课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霞[1](2016)在《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与其他学科逐渐交叉、渗透,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化学有共通之处,结合两者的特点开展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积极的实践价值,本文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杜威的实用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现代科学的综合性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与可行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本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以及以化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制订活动方案设计,并以“厨房中的化学”和“节约用水—关爱生命之源”两个具体案例探讨“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王玲[2](2014)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人口的持续不断增长,使得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及现状,并结合教材、案例从不同方面探索了采取渗透环境教育的表现形式。各章具体内容分布如下:第一章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课程要求进行了梳理,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第二章对南京市区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对国内苏科版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所涉及的环境教育素材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即课堂理论教学中、实验过程中、物理习题解答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结合环境教育的几种表现形式,我们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三类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案例,最终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最后,我们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反思,对渗透环境教育及设计的相关渗透案例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林开富[3](2011)在《复习课习题教学慎用中考试题》文中研究指明只有合理有效地实施化学复习课的习题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何利用中考试题上好复习课习题教学?教师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复习课的习题就很必要.一、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设计中考复习课的习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兴趣能克服学习惰性,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复习课的习题时,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朱岚[4](2011)在《高中文科学生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文中提出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科学素养却不像科学知识一样能够直接“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文科化学教学中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当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又要适合文科学生的己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科学素养的内涵,整理了近期国内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概况和我校文科教学的现状和分科情况并对我校高二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第二部分梳理了在化学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关基础理论。第三部分在理论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文科教学中培养高中文科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第四部分进行了一定量的教学实践,设计了相关教学案例,从科学探究、情景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方面展开了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探索。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思考,在实践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化学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必要且可行的。本课题的研究表明,在中学文科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
陈学姝[5](2008)在《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文中指出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是指将三年职业高中(中专)和两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专)合并,即初中毕业后用五年的时间连续完成大专学历教育(也称五年制大专班)的一种教育模式。职业学校中作为文化基础课的化学一度受到冷落,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文化课的改革起步晚,受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都将文化课粗暴地删减。笔者在进行广泛的调查之后,认识到化学在职业学校中的重要作用,尝试开发了针对电子专业的化学校本课程,对课程的模式、目标、内容进行精心地选择、慎重地确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笔者开发的电子专业化学校本课程受到学生的喜欢和专业课老师的认可。实践证明,该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程的评价方式的改良,都体现了职业学校着重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特点。本论文分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校本课程的理论;第二部分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分析;第三部分化学课程开发的理论;第四部分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五部分校本课程的实施;第六部分实施效果的分析。
邹劲[6](2008)在《中师化学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化学作业是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但是不少化学教师片面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而忽略了对作业的改革与设计,作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化学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作业的改革,不仅能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化学教学中去,而且与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相符,从而使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以中师作业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指导,结合中师化学改革需要,经过一年多中师化学改革的教学实践,总结探索出在中师化学作业上的一些有用的策略和方法,试图在化学作业中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本文分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本课题的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了作业改革的具体方法和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说明了如何实施中师化学作业改革,第四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第五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
陆小燕[7](2008)在《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在对国内外课程资源研究概况综述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理论思辨等方法对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进行了定义、分类、特性以及理论基础方面的探讨,分析了适合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策略和方法途径。将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筛选整合并列出了资源清单;根据专题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三种教学方式,设计了将课程资源融于实际教学的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化学与生活模块电子版教学参考。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探索了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策略,即制作资源表、列资源清单。(2)提出了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的教学建议,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容,通过教案设计展示了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进入课程实施现场提供了范式。(3)开发设计了化学与生活模块电子版教学参考,为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及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刘国柱[8](2008)在《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化学实验课教学是大学化学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实验教学不仅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科研能力和素质的早期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吉林大学医药专业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为依托,对研究型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评价等教学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教育背景、化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和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理论;然后对研究型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创新设计,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指导材料,对研究型实验课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也进行了创新设计和改进;最后介绍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效果。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途径和方法,也可为其他学科的相关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和研究提供借鉴。
沈峥[9](2008)在《化学研究性学习在师范职前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作为师范学校为了培养适合新时代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任务艰巨重大。本文在对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以及林崇德教授关于教师素质的“三层次五成分”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师化学教学实际,通过对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和中师生化学创新学习素养的调查,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师范生的素质要求。进而通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渗透两种方式在无锡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段学生中进行了实践研究。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师化学学科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必要和可行的。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使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初步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习化学的兴趣及自主性得到提高。但是,在目前学科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对于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更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孙维昌[10](2008)在《中学化学教学融合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人性化以及人文精神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教育,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论文共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课题提出的缘由,并对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分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第二部分则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化学课程从课程标准和教材两个方面,就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化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等多个层面要求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而且化学教材从内容呈现方式到栏目设置、再到内容的选取和安排都支持通过化学教学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第四部分就在化学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教育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和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注重过程、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三原则,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并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途径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另外,笔者对于在化学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研究。以期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最后,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废旧干电池的回收”活动课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旧干电池的回收”活动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任务 |
1.3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出与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
3.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3.3 建构主义理论 |
3.4 现代科学的综合性 |
4 问卷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时间 |
4.3 问卷设计 |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 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5.1 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
5.1.1 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
5.1.2 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
5.2 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
5.2.1 教学目标设计 |
5.2.2 教学内容设计 |
5.2.3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
5.3 案例 1——厨房中的化学 |
5.3.1 案例详情 |
5.3.2 实施情况 |
5.3.3 活动评价 |
5.3.4 教学反思 |
5.4 节约用水—关爱生命之源 |
5.4.1 案例详情 |
5.4.2 实施情况 |
5.4.3 活动评价 |
5.4.4 教学反思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尾注 |
致谢 |
(2)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环境教育及其特点 |
1.1.2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
1.1.3 我国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现状 |
1.1.4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有关渗透环境教育的课程要求 |
1.1.5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 |
2.1 初中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 |
2.2 初中环境教育教学现状的访谈与分析 |
2.3 国内初中物理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 |
2.3.1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环境教育素材 |
2.3.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环境教育素材 |
2.4 国外中学阶段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 |
3.1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目标 |
3.2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 |
3.3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形式 |
3.3.1 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环境教育内容 |
3.3.2 实验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
3.3.3 通过习题的设计,渗透环境教育 |
3.3.4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
3.4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案例分析 |
3.4.1 典型课案例 |
3.4.2 渗透课案例 |
3.4.3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
第4章 总结和反思 |
附录 |
附录1 青少年环境意识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心得 |
附录3 南京市供电公司参观 |
附录4 学生环保小论文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文科学生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0.1 研究背景介绍 |
0.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0.2.1 提高科学素养是社会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
0.2.2 提高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
0.2.3 从教学实践看,化学教学是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
0.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科学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 |
1.1.1 素养的本意 |
1.1.2 科学素养包含的维度 |
1.1.3 大众的科学素养 |
1.1.4 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具体涵义 |
1.2 文理科学生科学素养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1.2.1 我校文理科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 |
1.2.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1.2.1.2 调查对象和过程 |
1.2.1.3 调查结果 |
1.2.1.3.1 对科学信息来源调查的结果 |
1.2.1.3.2 对科学基础知识调查的结果 |
1.2.1.3.3 对科学方法调查的结果 |
1.2.1.3.4 对科学素养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态度)调查的结果 |
1.2.1.3.5 对基本现状调查的结果 |
1.2.1.4 调查结果分析 |
1.2.2 文理科学生科学素养的差异原因的分析 |
1.2.2.1 选课现状 |
1.2.2.2 教学现状 |
1.2.2.3 学业水平测试现状 |
1.2.2.4 文科学生思维特点 |
第二部分 科学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心理学 |
2.2 STS教育观 |
第三部分 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
3.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 |
3.2.1 以化学实验设计情境 |
3.2.1.1 回归生活的化学实验教学法 |
3.2.1.2 立足于课本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
3.2.2 以典型案例设计情境 |
3.2.2.1 诊所式教育法 |
3.2.2.2 Seminar 教学法 |
3.2.3 以课题研究设计情境 |
第四部分 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实践 |
4.1 实践目标 |
4.2 对象分析 |
4.3 个案分析 |
4.3.1 实例一:回归生活的化学实验教学法:自制咸鸡蛋 |
4.3.2 实例二:立足于课本的实验探究教学法:VC 性质的探究实验 |
4.3.3 实例三:诊所式教育法:三聚氰胺案件庭审纪实 |
4.3.4 实例四:Seminar 教学法:课堂辩论 |
4.3.5 实例五:课外活动:调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
4.4 科学素养成果调查成果统计分析 |
4.4.1 文科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评价 |
4.4.2 学业水平成绩的统计分析 |
4.4.3 教学实践后文科学生科学素养成果调查 |
第五部分 结论和思考 |
5.1 结论 |
5.2 思考 |
5.3 制约文科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因素和展望 |
5.3.1 学科角度 |
5.3.2 社会角度 |
5.3.3 教师角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论文作者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校本课程的理论 |
1.1 校本课程的涵义 |
1.1.1 课程的涵义 |
1.1.2 校本课程的涵义 |
1.2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
第二部分 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分析 |
2.1 “高职教育”的涵义 |
2.2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涵义 |
2.3 五年制高职的发展 |
第三部分 对高职化学课程开发的思考 |
3.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3.2 高职化学课程目标的确定 |
3.3 高职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
3.3.1 化学课程内容的构成 |
3.3.2 确定化学课程内容的原则 |
3.3.3 确定化学课程内容的方法 |
第四部分 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
4.1 课程开发的环境背景 |
4.1.1 课程改革的现状 |
4.1.2 我校的课程改革的现状 |
4.1.3 化学在五年制高职中的作用 |
4.1.4 我校化学课的开设现状 |
4.1.5 我校五年制高职新生化学学习基础 |
4.2 课程开发模式的确定 |
4.3 课程目标的确定 |
4.4 课程内容的确定 |
第五部分 校本课程的实施 |
5.1 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
5.1.1 理论教学部分 |
5.1.2 学生课外实践部分 |
5.2 校本课程的考核方法 |
5.3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
第六部分 结论与思考 |
6.1 结论 |
6.2 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后记 |
(6)中师化学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一、作业的含义 |
二、国外对作业的研究 |
三、国内对作业的研究 |
四、研究的问题、对象及方法 |
第二章 作业改革的具体方法及遵循原则 |
一、有效的作业形式 |
二、多样化的作业反馈方式 |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第三章 作业改革的实验设计 |
一、本实验性质 |
二、实验对象 |
三、本实验的效能指标及其测查方法 |
四、实验过程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学习主体性、兴趣、态度、方法的比较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与后测化学成绩比较 |
三、学生对实验效果的反馈 |
四、个案研究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一、研究结果支持本研究假设 |
二、作业改革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影响 |
三、作业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
四、作业改革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影响 |
五、作业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和两极分化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价值 |
二、缺陷与不足 |
三、几点注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0.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0.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0.4 研究策略与方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课程资源的起源与发展 |
1.1.1 课程资源的产生 |
1.1.2 课程资源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
1.1.3 课程资源的层面分析 |
1.1.4 课程资源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及趋势 |
1.1.5 我国课程资源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
1.2 化学课程资源概况 |
1.2.1 化学课程资源国内外研究成果 |
1.2.2 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资源的阐释 |
1.2.3 我国化学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
1.3 化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二部分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的理论研究 |
2.1 化学课程资源概论 |
2.1.1 化学课程资源的定义 |
2.1.2 化学课程资源的分类 |
2.1.3 化学课程资源的特点 |
2.1.4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含义及特性 |
2.1.5 课程标准对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阐释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
2.2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
2.2.2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策略 |
2.2.3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
2.2.4 建设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需注意的问题 |
第三部分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 |
3.1 化学与生活模块内容与相应的课程资源 |
3.1.1 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利用 |
3.1.2 教科书实验资源的整合 |
3.1.3 社区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
3.1.4 互联网资源的链接 |
3.2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案例 |
3.2.1 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建议 |
3.2.2 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设计 |
3.3 开发化学与生活模块电子版教学参考 |
3.3.1 开发的意义和理念 |
3.3.2 关于电子版教参建设的几点建议 |
3.3.3 化学与生活模块电子版教参内容及页面图例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反思 |
4.1 研究结论 |
4.2 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化学与生活模块图书馆期刊资源表 |
附录 2 化学与生活模块教科书实验资源表 |
附录 3 社区研究性学习资源表 |
附录 4 互联网课程资源表 |
附录 5 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清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调查与分析 |
1.1.1 高等教育应当培养研究型、复合型的新型人才 |
1.1.2 研究型、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新型教育 |
1.1.3 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 |
1.2 研究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发展和教学现状 |
2.1 研究型教学的界定 |
2.1.1 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延承 |
2.1.2 研究型教学的界定 |
2.2 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2.2.2 交往教学论 |
2.2.3 萨奇曼研究训练模式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2.5 布鲁纳发现教学模式 |
2.2.6 新教育观念 |
2.2.7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2.3 研究型教学现状 |
2.3.1 国外研究型教学方案 |
2.3.2 国内研究型教学方案 |
2.3.3 启示与借鉴 |
第三章 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
3.1 化学实验教学的现有地位和作用 |
3.1.1 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化学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 化学实验教学的现有模式 |
3.2.1 演示讲授模式 |
3.2.2 实验归纳模式 |
3.2.3 实验演绎模式 |
3.2.4 实验探究模式 |
3.2.5 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式 |
3.3 化学实验教学尚存的主要问题 |
3.3.1 重视程度问题 |
3.3.2 教学模式问题 |
3.3.3 评价模式问题 |
第四章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构想与设计 |
4.1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4.1.1 大学学生特点 |
4.1.2 大学教师特点 |
4.1.3 大学教学特点 |
4.1.4 化学实验特点 |
4.2 研究型化学实验的选取和设计的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创新性原则 |
4.2.4 自主性原则 |
4.2.5 绿色化原则 |
4.2.6 安全性原则 |
4.3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指导材料的设计 |
4.3.1 设计研究型实验课教学指导材料的理性思考 |
4.3.2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指导材料的设计 |
4.4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
4.4.1 学生主体评价 |
4.4.2 教师主体评价 |
4.5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模式的设计 |
4.5.1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模式的设计原则与理论指导 |
4.5.2 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模式 |
第五章 研究型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 |
5.1 研究型实验课教学的实施过程 |
5.1.1 学生实验的选题与资料的查阅和收集 |
5.1.2 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修改与完善 |
5.1.3 实验方案的实施 |
5.1.4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记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5.1.5 实验结论、实验报告与实验评价 |
5.1.6 学生实验结果的后期延续 |
5.2 教学实验的效果 |
5.2.1 学生实验设计的案例展示 |
5.2.2 教学实验的综合评价结果 |
5.2.3 调查结果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9)化学研究性学习在师范职前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概念的界定 |
0.2 问题的由来 |
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的启示 |
0.2.2 研究性学习呼唤研究型教师 |
0.2.3 当前职后培训的模式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
0.2.4 对传统化学教学的反思 |
0.3 研究意义 |
0.4 研究目的 |
0.5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概述 |
1.1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
1.2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
1.3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1.3.1 知识与技能方面 |
1.3.2 过程与方法方面 |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
1.4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
1.5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
1.6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素质内涵 |
2.1 教师的素质定义 |
2.2 教师素质的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 |
2.2.1 教师的职业理想 |
2.2.2 教师的教育观念 |
2.2.3 教师的知识水平 |
2.2.4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
2.2.5 教学行为与策略 |
2.2.6 总结 |
第三章 小学教师和师范生适应研究性学习素质的调查 |
3.1 小学教师素质适应研究学习的调查 |
3.1.1 小学教师素质适应研究学习的调查途径 |
3.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2.1 数据统计 |
3.1.2.2 各维度分析 |
3.1.3 总结 |
3.2 在校师范生学习能力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调查研究 |
3.2.1 调查方案的总体设计 |
3.2.2 中师生学习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
3.2.3 结论与思考 |
第四章 中师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
4.1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
4.1.1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特点 |
4.1.2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
4.1.3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一般模式 |
4.1.4 实施化学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检验 |
4.1.5 课外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
4.2 课外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
4.2.1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原则 |
4.2.2 课题实验 |
4.2.3 课题研究初步成果介绍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5.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
5.2 本课题研究的存在问题 |
5.3 本课题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案例 |
案例一 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研究 |
案例二 废旧电池的污染和回收利用 |
附录二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案例 |
案例一 “苯酚性质的探究” |
案例二“离子反应” |
附录三 “研究性学习”在师范职前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研究性学习”在师范职前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五 学生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选) |
致谢 |
(10)中学化学教学融合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中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
2 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 |
2.1 人文精神的内涵 |
2.2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
2.2.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2.2.2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
2.3 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的教育学依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3 化学课程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从课程标准看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3.2 人文精神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材研究 |
3.2.1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影响分析 |
3.2.2 教材的栏目设置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影响分析 |
3.2.3 教材的内容安排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影响分析 |
4 化学教学融合人文精神的原则、途径探讨 |
4.1 化学教学融合人文精神的原则 |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4.1.2 注重过程的原则 |
4.1.3 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原则 |
4.2 化学教学融合人文精神的途径 |
4.2.1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尊自信发展 |
4.2.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寻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
4.2.3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人文关怀 |
5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废旧干电池的回收”活动课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化学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D]. 蒋晓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2]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王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3]复习课习题教学慎用中考试题[J]. 林开富.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11)
- [4]高中文科学生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D]. 朱岚. 苏州大学, 2011(06)
- [5]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D]. 陈学姝. 苏州大学, 2008(04)
- [6]中师化学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D]. 邹劲.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7]化学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 陆小燕. 苏州大学, 2008(11)
- [8]研究型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验研究[D]. 刘国柱. 吉林大学, 2008(11)
- [9]化学研究性学习在师范职前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D]. 沈峥. 苏州大学, 2008(11)
- [10]中学化学教学融合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孙维昌.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