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及其铀成矿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余辉[1](2021)在《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产出我国规模最大、品位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是国内最为重要的铀矿生产基地之一,但其铀矿成因模式依然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相山火山盆地深部新发现垂向蚀变幅度达千米的铅-锌-银矿化,深部铀多金属找矿潜力凸显。由于深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是制约内生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关键,且成矿作用是岩浆演化的阶段或最终产物。因此,采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对相山火山盆地深部结构进行探测,揭示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空间展布和物质状态,研究岩浆活动对铀成矿深部过程与富集形式的制约,可以从电性学的角度为研究区岩浆地球动力学和铀成矿作用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对相山火山盆地深部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山火山盆地大地电磁原始时间序列数据经过傅里叶变换和一系列去噪处理后获得了高质量的阻抗张量数据,进一步的相位张量和感应矢量分析表明,研究区浅部和下地壳没有明显的构造走向,但在中地壳可见近北东东向的构造走向,整体呈现明显的三维地电特征。为了获得相山火山盆地深部三维电性结构,首先通过建立既能保证空气电阻率固定不变又能保证模型平滑约束的协方差矩阵统一表达式解决起伏地形的问题,实现了基于L-BFGS法的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反演,并采用正则化因子冷却法和基于Wolfe条件的步长搜索策略,提升了反演的稳定性。该算法与开源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算法的对比试算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靠性。然后采用该反演方法对研究区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对比分析了不同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并通过改变反演参数和数据分量进行了大量反演试算,最终获得了相山火山盆地稳定可靠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相山火山盆地三维电性结构模型显示研究区中上地壳范围内整体表现出高阻特征,对应着该地区致密稳定的变质岩基底。位于相山主峰附近的古火山通道表现出高导特征,这与古火山通道内的高渗透率有关。岩浆在上升侵入过程中产生的水力压裂作用致使岩浆流经处的渗透率大幅度提高,为含盐流体下渗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古火山通道内的高导属性。该火山通道在空间上向盆地北西方向下倾,控制着岩浆从深部岩浆房向上喷出-溢流。盆地西北侧的高导侵入岩体是研究区古老岩浆通道系统的重要组成,其高导特征被解释为富碳火成侵入岩体的电性反映。研究区多阶段岩浆活动产生的火成碳以及红盆有机物被构造运动输送到地壳深部形成石墨并在后续岩浆活动中被重新活化造就了该侵入岩体的高导属性。该深成岩体的侵位方式受北东向区域深断裂产生的次级断裂控制,反映了区域伸展构造环境,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有关。整体来看,研究区古老岩浆通道系统表现为垂向伸展、穿地壳的网络格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揭示了相山火山盆地的构造体系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指出区域性深断裂控制着相山火山盆地岩浆活动的就位,为铀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架,并推断切基底的深断裂为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浅层的裂隙网络、组间界面、不整合面及其与断裂复合的有利空间保证了铀元素沉淀富集。在电性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进一步提出了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模型,该模型完整地刻画了研究区铀成矿作用中“源-运-储”的概貌,指出相山火山盆地的断裂构造体系和古老穿地壳岩浆系统共同构成了研究区的构造-岩浆系统,前者是盆地内热液对流循环的有利场所,后者是驱动该热液对流循环的主要热源并提供了丰富的铀成矿物质来源。
汤谨晖[2](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张川[3](2020)在《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文中研究表明蚀变是热液型矿床重要的找矿要素,长期以来,针对深部蚀变信息的精细探测和反演仍缺少有效的新技术支撑。成像光谱技术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在蚀变矿物填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将其引入深部钻孔岩心蚀变信息识别和探测方面,以我国最大的火山热液型铀矿田——江西相山铀矿田西部的河元背、邹家山两个重要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心成像光谱扫描、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了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提取、编录和三维建模等一整套技术方法,实现了深部高光谱蚀变信息半定量二维、三维可视化。在此基础上,综合成矿动力学、成因矿物学及X衍射分析等手段,探讨了相山深部热液蚀变过程及其与铀成矿的联系,为深部蚀变信息精细探测提供了新的应用示范,也为铀矿勘探提供了参考。本次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HySpex地面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方法、光谱相似性匹配方法、蚀变信息相对含量统计方法,建立了“图谱合一”高分辨率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蚀变信息半定量编录技术,能够弥补传统地质编录在精细化和定量化程度方面的不足,提高了深部蚀变信息分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地质矿产勘探钻孔岩心编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2)结合地质统计学理论,以连续型随机变量描述深部蚀变发育,以序贯高斯随机模拟为手段,建立了基于岩心成像光谱编录的深部蚀变信息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了相山西部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5类高光谱蚀变信息三维模型,实现了深部蚀变信息三维精细反演和可视化,为深部蚀变空间特征和成矿环境综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3)钻孔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的三维建模反映了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具有不同的蚀变规模和蚀变类型,河元背矿床可能处于相山西部的另一个火山通道附近。与铀矿密切相关的伊利石化具有Al-OH吸收峰波长偏短波和偏长波的两种亚型,短波伊利石与高岭石-地开石空间相关,空间上具有上-短波伊利石、下-长波伊利石的分带特征。与水云母-萤石型铀矿化相关的伊利石主要是短波伊利石。(4)结合相山火山盆地晚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成因矿物学理论、XRD分析和碱交代成矿机制,分析和预测了火盆结构形成之后的相山深部一系列蚀变矿物形成环境和演化进程,建立了钠交代期→钾交代期→酸交代期3阶段铀成矿蚀变演化模式。相山深部碱交代作用具有先钠后钾、先碱后酸、下碱上酸的演化特征。
李晓光[4](2020)在《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远景分析》文中指出满洲里地区与着名的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田及蒙古的多尔诺特铀矿田同处于中蒙-额尔古纳前寒武纪中间地块上。该区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作用与区域铀成矿关系密切。本文以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为主线,开展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总结研究区铀成矿规律并分析成矿前景。厘定了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岩浆岩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存在中-晚三叠世(241-208Ma)、早-中侏罗世(208-171Ma)和中侏罗-早白垩世(166-112Ma)三个阶段,分别形成于伸展-挤压-伸展构造背景。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伊利克得组基性岩浆源于受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俯冲流体可能来自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壳;上库力组酸性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印支期花岗岩岩浆源区以陆壳组分为主;燕山早期花岗岩具有地壳熔体的特点。印支期岩浆活动形成于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在晚古生代末期碰撞造山后伸展作用下引起张性构造环境;燕山早期的岩浆作用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早期闭合产生的挤压构造环境有关;燕山晚期大规模岩浆作用是在西伯利亚板块与额尔古纳地块沿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开展了境内外铀成矿地质环境对比研究。境内外火山活动过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基底岩石及演化特征和火山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断裂分布特征类似,但断裂发育程度以及火山机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铀矿化程度和矿化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研究表明,满洲里地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条件。研究区铀成矿规律总结如下:在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下,伴随大规模盆地形成和次火山岩的侵入,在火山期后热液作用下,形成火山热液型铀矿床。对满洲里地区火山岩型铀矿成矿远景进行了圈区和预测,筛选A级预测区4片,B级预测区8片和C级预测区4片,指出满洲里地区下一步的铀矿找矿工作应聚焦在灵泉火山喷发区、哈拉胜格陶勒盖火山喷发区、大青山火山喷发区的西部和巴扬山火山喷发区。
常成操[5](2019)在《吉林省磐石-辽源地区铀矿找矿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磐石-辽源地区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缝合部位,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增生带北东端,古生代和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分布广泛,在花岗岩与地层接触带或断裂构造发育地段形成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矿床;在晚侏罗世火山岩带内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形成火山热液型、(隐)爆发角砾岩型矿床。矿产种类包括U、Mo、Au、Cu、Pb、Zn、Sb及W等,找矿前景较好。本文依托“吉林省辽源地区铀矿地质调查”项目,在系统收集、分析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对磐石-辽源地区铀矿成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及区域铀矿找矿潜力进行室内外系统研究。根据化学分析样品品位圈定出Ⅰ号和Ⅱ号矿化体,其中Ⅰ号矿化体平均品位0.0443%,厚度0.46m,赋存于蚀变闪长岩内,蚀变主要以绢英岩化、钾长石化为主。Ⅱ号矿化体品位为0.0332%,厚度0.50m,赋存于矽卡岩带蚀变花岗岩中。基于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认为LS铀矿化类似于中基性脉岩型铀矿,BX铀矿化为矽卡岩型铀矿。对区域化探数据重新处理,认为研究区成矿元素Sn、W、La、Th、Pb、Be、Nb、K2O、U和Mo等均具有高背景含量特征,成矿元素La、W、Sn和U、Mo存在多期热液活动富集叠加特征,尤其是U、Mo、W等元素发育有大面积异常;成矿元素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显示,本区存在W-Mo、Cu-Zn及Nb-Y-U-K2O组合叠加成矿标志。对区域伽玛总量测量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圈出有找矿潜力地段两处,空间分布与化探组合元素异常区基本一致;根据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圈出异常区11处,表明研究区内有较好的成矿潜力。根据已知矿化特征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在研究区圈出两处成矿远景区,分别为远景区YJ-1(Ⅱ)和YJ-2(Ⅲ);又在YJ-2远景区(Ⅱ)中圈定2处C类找矿靶区,分别为BQ-1找矿靶区和牛BQ-2找矿靶区,为后续勘查工作部署提供选区和依据。
陈峰,颜丹平,邱亮,杨文心,汤双立,郭庆银,张翼西[6](2019)在《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铀矿床,又有后期叠加的新生代铀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控制。华南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特点,以往对单个铀矿床成矿地质和赋矿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铀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体制及其剪切转化关系的系统研究则较为薄弱,造成对矿床成因认识很不统一,制约了对这一区铀成矿作用的深入理解。为深入了解这类铀矿床的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摩天岭穹隆376矿床和374矿床两种不同地质特征的代表性铀矿床开展研究。通过详细地构造解析,我们认为摩天岭穹隆至少发育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东西向褶皱与同构造岩浆侵位、加里东期顶部向NW的逆冲(453~426Ma)(D2期)、后加里东期NE走向的正向韧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脆-韧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与剥蚀(47Ma~至今)(D5期);结合显微构造与电子探针分析,认为D3期和D4期为关键铀成矿期。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以构造地质解析为主线,对新元古代三防花岗岩体及其周缘主要含矿构造与典型铀矿床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提出了摩天岭两种类型铀矿床由脆韧性递进变形控制的统一铀成矿模式,以期对华南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黎广荣,郭福生,金腾瑞,张炜强,张运涛,杨庆坤,陈留勤,周万蓬,于玉帅[7](2019)在《江西省峡江-广丰地区白垩纪红盆-火山盆地对铀成矿的制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峡江-广丰地区产铀盆地常具有特殊的三元结构:含铀火山岩发育在燕山早期的断陷区内,火山岩之下为一(几)套煤系地层,火山岩系之上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层,构成"黑-灰-红"特色三层结构的叠合式盆地。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叠合式盆地的空间分布、组成结构、形成演化和矿化等特征,并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对铀成矿富集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研究区铀矿勘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1)叠合式盆地主要由多旋回的火山岩及其上部的巨厚红层组成,发育在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及较薄的峡山群(D2X)、安源群(T3A,含煤层)和林山群(J1L)之上。下白垩统武夷群(K1W)与火把山群(K1H)之间存在构造挤压事件,时限约为132~110 Ma,主要表现为近SN向的挤压和区域性抬升剥蚀,并导致NE和NW向两组共轭断裂分别发生左行和右行压扭,派生的近SN向断裂以张性为主。这些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赋矿构造,特别是近SN向张性断裂,富大矿体均赋存其中;(2)铀矿化时代晚于火山岩围岩的成岩时代,与红层沉积时代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暗示红盆发育过程对区内铀成矿起重要控制作用;(3)与铀矿物相伴生的萤石、石英中H、O、C同位素指示大气水对铀成矿的贡献,大气水对红层中的Fe3+、F、Cl、H2S、(U)等进行淋滤,并携带至火山岩的构造裂隙中,在与深部来源流体共同作用下,使火山岩普遍发育水云母化、铀矿化等,因而成矿作用应滞后于火山作用。
郭恒飞[8](2019)在《北武夷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时序的厘定及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位于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拼接带南侧,武夷隆起带西北部的天华山火山盆地内,是北武夷中生代火山岩带中独具特色的斑岩型矿床。矿田内的火山岩分布广泛,前人对熔结凝灰岩、凝灰岩以及侵入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但其岩浆活动时序仍存在争议,年龄数据显示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有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两种不同的结果,致使对该火山岩系的地质时代归属产生分歧;而且,矿田内侵入火山岩系的斑岩年龄与火山岩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甚至出现斑岩年龄大于火山岩年龄的问题。上述存在的年龄问题致使前人对冷水坑铅锌银矿田的成矿规律缺乏进一步的认识。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在对矿田火山岩系的地层层序和岩性、岩相特征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择火山岩系中的三件流纹岩样品LSK301、LSK302和LSK401,两件熔结凝灰岩样品LSK701、LSK201,两件凝灰岩样品LSK601、LSK602和一件含矿花岗斑岩样品LSK501,两件钾长花岗斑岩样品LSK001、LSK002,两件石英正长斑岩样品LSK101、LSK102进行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⑴三件流纹岩样品LSK301、LSK302和LSK401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9.5±1.1)Ma(N=17,MSWD=1.16)、(137.8±1.3)Ma(N=13,MSWD=1.6)和139.4±1.2Ma(N=16,MSWD=1.2),指示冷水坑铅锌银矿田流纹岩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⑵熔结凝灰岩LSK701样品中14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137141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9.2±0.98)Ma(MSWD=0.96);熔结凝灰岩LSK201样品中有12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150164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57.8±3.2)Ma(MSWD=1.5),有8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131145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5.0±3.2)Ma(MSWD=1.6)。若以样品中最小年龄作为熔结凝灰岩形成年龄的下限,那么熔结凝灰岩LSK701和LSK201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⑶凝灰岩LSK601样品有中14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153164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59.0±1.4)Ma(MSWD=1.6);凝灰岩LSK602样品14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年龄数据中,有1个颗锆石的年龄为(413.2±4.4)Ma,有3颗锆石的年龄为246230 Ma,有5颗锆石的年龄为153158 Ma,有5颗锆石的年龄为135144 Ma。若以样品中最小年龄作为凝灰岩形成年龄的下限,那么凝灰岩LSK601的地质时代属晚侏罗世,LSK602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⑷含矿花岗斑岩LSK501样品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7.3±3.4)Ma(N=12,MSWD=1.26),指示地质时代属晚侏罗世。⑸钾长花岗斑岩LSK001样品和LSK002样品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4.6±1.3)Ma(N=12,MSWD=0.24)和(135.1±1.2)Ma(N=13,MSWD=0.067),指示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石英正长斑岩LSK101样品和LSK102样品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4.0±1.1)Ma(N=13,MSWD=0.51)和(134.5±1.1)Ma(N=12,MSWD=0.34),指示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可见,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指示冷水铅锌银矿田火山岩系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因此,冷水坑铅锌银矿田的火山岩系属早白垩世早期火山活动的产物,与北武夷山中生代火山岩带其它火山盆地的火山岩系形成时代一致。根据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的岩相学特征,结合火山碎屑岩碎屑物质来源分析,熔结凝灰岩LSK701、LSK201和凝灰岩LSK602可能是普利尼式和乌尔卡诺式火山喷发的产物,它们的最小年龄代表火山碎屑岩的形成年龄,而凝灰岩LSK601可能是斯通博利式火山喷发的产物,它的最小年龄是捕获晚侏罗世花岗斑岩的锆石年龄,不能代表火山碎屑岩的形成年龄。这样一来,可以对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作出合理的地质含义解释。在处理火山—侵入杂岩年龄数据时,应剔除捕获的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系锆石的年龄,然后再进行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处理,与未经筛选之前的年龄相比,样品的MSWD明显变小,表明数据更真实可靠,加权平均年龄也小于剔除之前的年龄,对比火山岩系的年龄,能够区分出火山—侵入杂岩的岩浆活动时序。综上所述,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时序为:第一期岩浆活动形成含矿花岗斑岩,发生于晚侏罗世;第二期第一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岩系,发生于早白垩世早期,矿田内发生不同喷发形式的火山活动,形成以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少量长英质火山熔岩的火山岩系,第二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石英正长斑岩、钾长花岗斑岩等次火山岩,发生于早白垩世早期,但晚于火山岩系。结合前人已有认识,矿田内可分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次成矿事件,两期成矿事件分别与两期斑岩侵入活动有关。
邓一潇[9](2019)在《安徽黄梅尖地区基性脉岩特征及其铀成矿关系》文中认为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黄梅尖岩体及其周缘地带是我国重要火山岩型铀成矿区之一,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以往工作成果、综合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工作基础上,对黄梅尖基性脉岩系统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结合矿石地球化学等研究,进行了基性脉岩厘定等并探讨了基性脉岩与铀成矿作用的时间及成因关系。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认识如下:(1)年代学研究表明,黄梅尖地区辉绿玢岩的成岩时代为107±Ma,铀成矿年龄为108.7±Ma(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玢岩属钾玄岩。SiO2含量介于51.93%58.87%之间,具有富碱、高钾、贫钛等特征;岩石富集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强不相容元素,无Eu亏损现象,显示出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锶同位素初始值(Isr)介于0.705750.70588,ΔSr值介于57.4658.80;(143Nd/144Nd)i介于0.5121240.512188,εNd(t)值范围为-6.1-7.3。其源区性质表现出富集地幔(EMI型)特征。(3)矿石微量元素研究,同位素研究表明,铀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富集地幔或与之相关的壳幔作用源区,成矿物质具有幔源或深源性。(4)自早白垩世以来,庐枞地区岩石圈发生了明显的减薄作用,黄梅尖钾玄岩限定了岩石圈减薄的时限;庐枞盆地岩浆作用形成和演化与扬子陆块-华北陆块间陆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有关;推测岩石圈减薄动力学演化过程对热液型铀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5)基性脉岩与铀成矿时间及成因关系研究表明,基性脉岩在时间、成因上与铀矿关系密切,基性脉岩可作为铀成矿远景区识别预测上的重要依据。
李鑫石[10](2019)在《松辽盆地泰康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松辽盆地西北部泰康地区是松辽盆地油气藏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是砂岩型铀矿重点勘查地区,已发现多个铀矿工业孔,具备良好的找矿潜力。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勘查基础上,通过光(薄)片观测,XRF、ICP-MS等分析对泰康地区重点钻孔的含矿层砂岩的砂体特征、围岩蚀变、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总结了铀成矿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探讨了构造背景、物源环境,成矿流体的性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目的层砂岩碎屑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和岩屑,含有少量重矿物,多为锆石和金红石。岩屑主要按照母岩性质可分为:火山岩岩屑、沉积岩-变质沉积岩岩屑,且前者大于后者,部分样品可见到少量的中-酸性深成岩和变质岩的岩屑,研究区目的层砂岩在埋藏之后到成矿期之前,遭受过多种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等。泰康地区目的层砂岩组分中SiO2、Al2O3、K2O等从围岩到铀矿石含量逐渐减少,而CaO、MgO、MnO等元素的含量从围岩到铀矿石为升高趋势,说明在矿化过程中,Si、Al等元素迁出,Ca、Mg等元素随流体迁入,发生了水解作用。矿石中主要富集的元素有:Pb、Rb、Ba、Hf、U、Mo;Mo、Cr、Rb、Ba、Ga元素与U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其中Mo、Cr与U呈正相关,Rb、Ba、Ga元素与U呈负相关;从围岩到铀矿石U、Mo、Cr、V等元素趋于富集,而Ba及高场强元素Zr、Hf、Nb、Ta相对亏损。砂岩整体的δEu和δCe值波动较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Eu异常或Ce异常,黄色砂岩到铀矿石LREE逐渐降低,HREE由黄色砂岩到铀矿石趋于富集,可以较好的指示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形式与大陆地壳完全一致,成矿流体表现出壳源性质,受地幔影响较小,具有低温热液流体特征。通过研究区砂岩的镜下特征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断,砂岩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个别为大陆岛弧,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成熟的岩浆弧和不成熟的大陆边缘岩浆弧,可能为研究区西部蚀源区中发育的铀含量偏高的中生代火山岩、海西期及燕山期花岗岩。
二、中国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及其铀成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及其铀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球物理方法在岩浆通道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1.2.2 相山火山盆地岩浆通道系统研究现状 |
1.2.3 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相山火山盆地地质背景及地球物理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地层 |
2.1.2 岩浆岩 |
2.1.3 构造 |
2.1.4 矿产 |
2.2 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岩石物性特征 |
2.2.2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2.3 区域磁场特征 |
2.2.4 区域航空放射性异常 |
2.3 本章小结 |
3 起伏地形下大地电磁L-BFGS三维反演 |
3.1 基于L-BFGS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 |
3.1.1 目标函数构建 |
3.1.2 大地电磁L-BFGS反演 |
3.1.3 模型协方差 |
3.1.4 算法流程 |
3.2 反演算法适用性分析 |
3.2.1 带山峰地形的单个异常体模型 |
3.2.2 峰-谷组合地形下“棋盘”模型 |
3.3 观测数据影响研究 |
3.4 反演参数影响分析 |
3.4.1 初始模型的影响 |
3.4.2 网格剖分的影响 |
3.4.3 模型协方差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相山火山盆地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 有效探测深度分析 |
4.3 相位张量分析 |
4.4 感应矢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相山火山盆地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三维反演 |
5.1 不同反演算法对比分析 |
5.2 实测数据三维反演试算 |
5.2.1 不同初始模型电阻率 |
5.2.2 不同模型协方差 |
5.2.3 不同网格剖分 |
5.2.4 不同反演分量 |
5.3 三维反演结果 |
5.3.1 典型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
5.3.2 平面电性结构特征 |
5.4 主要电性特征不确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相山火山盆地岩浆侵位机制与铀成矿作用研究 |
6.1 岩浆通道系统的三维结构 |
6.2 岩浆上升和侵位过程及其动力学意义 |
6.3 构造-岩浆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
6.3.1 构造体系及其控矿特征 |
6.3.2 岩浆演化对铀成矿的制约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和认识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2)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2.4 区域地质演化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遥感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
3.1 地层 |
3.1.1 寒武系(?) |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
3.1.3 白垩系上统(K_2) |
3.1.4 古近系(E) |
3.1.5 第四系(Q)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构造 |
3.2.3 火山构造 |
3.3 岩浆岩 |
3.3.1 侵入岩 |
3.3.2 火山岩 |
3.3.3 次火山岩 |
3.4 变质岩 |
3.4.1 区域变质岩 |
3.4.2 动力变质岩 |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特征 |
4.1.2 矿体地质 |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1.4 控矿因素分析 |
4.2 麻楼矿床 |
4.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 矿体地质 |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2.4 控矿因素分析 |
4.3 鹅石矿床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矿体地质 |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3.4 控矿因素分析 |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
5.2 成矿要素 |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5.3.1 成矿物质来源 |
5.3.2 成矿流体来源 |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
5.3.4 成矿模式 |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
6.1.2 异常信息提取 |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
7.1 成矿潜力分析 |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
7.2 地质模型建立 |
7.2.1 找矿标志 |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
7.6.3 综合信息分析 |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
8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3)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山铀矿田勘查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实物工作量 |
1.5 创新点与新认识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大地构造 |
2.3 区域构造 |
2.3.1 基底构造 |
2.3.2 盖层构造 |
2.3.3 火山构造 |
2.4 区域地层 |
2.5 次火山岩及脉岩 |
2.6 铀矿化蚀变特征 |
3 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
3.1 钻孔岩心成像光谱扫描 |
3.1.1 数据源介绍 |
3.1.2 数据采集 |
3.2 HySpex数据预处理 |
3.2.1 辐射校正 |
3.2.2 反射光谱重建 |
3.2.3 噪声滤除 |
3.2.4 岩心图像裁切 |
3.3 岩矿光谱学机理 |
3.4 岩心蚀变信息提取 |
3.4.1 蚀变类型 |
3.4.2 光谱分析 |
3.4.3 信息提取方法 |
3.4.4 岩心蚀变矿物填图 |
3.5 小结 |
4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与应用 |
4.1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 |
4.1.1 技术思路 |
4.1.2 实现过程 |
4.2 深部钻探编录应用 |
4.2.1 ZKS1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2.2 ZKS2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3 河元背矿床编录应用 |
4.3.1 河元背矿床概况 |
4.3.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4 邹家山矿床编录应用 |
4.4.1 邹家山矿床概况 |
4.4.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
4.5 小结 |
5 岩心蚀变信息三维建模 |
5.1 三维地质建模简介 |
5.2 蚀变三维建模技术 |
5.2.1 技术思路 |
5.2.2 数据库构建 |
5.2.3 空间插值 |
5.3 河元背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
5.3.1 构造建模 |
5.3.2 蚀变建模 |
5.3.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
5.4 邹家山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
5.4.1 构造建模 |
5.4.2 蚀变建模 |
5.4.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
5.5 小结 |
6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与演化模式 |
6.1 相山矿田成矿动力学 |
6.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
6.1.2 火山岩浆活动 |
6.2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探讨 |
6.2.1 成因矿物学 |
6.2.2 伊利石化XRD分析 |
6.2.3 河元背和邹家山蚀变成因对比分析 |
6.3 相山西部蚀变-成矿演化模式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3.3 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基底和盖层 |
2.3 侵入岩 |
2.4 区域构造特征 |
3 中生代火山岩及其成因 |
3.1 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3.2 主微量元素及铷锶同位素分析方法 |
3.3 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 |
3.3.1 塔木兰沟组火山岩 |
3.3.2 上库力组火山岩 |
3.3.3 伊利克得组火山岩 |
3.4 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3.4.1 塔木兰沟组火山岩 |
3.4.2 上库力组火山岩 |
3.4.3 伊利克得组火山岩 |
3.5 中生代火山岩成因 |
3.5.1 塔木兰沟组火山岩 |
3.5.2 上库力组火山岩 |
3.5.3 伊利克得组火山岩 |
3.6 不同期次火山岩之间的成因关系 |
3.7 中生代火山岩铀含量 |
4 中生代花岗岩及其成因 |
4.1 中生代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4.1.1 印支期花岗岩 |
4.1.2 燕山早期花岗岩类 |
4.1.3 燕山晚期花岗岩 |
4.2 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 |
4.2.1 锆石铀铅同位素分析方法 |
4.2.2 印支期花岗岩 |
4.2.3 燕山早期花岗岩 |
4.2.4 燕山晚期花岗岩 |
4.3 花岗岩岩石组合 |
4.4 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
4.4.1 印支期花岗岩 |
4.4.2 燕山早期花岗岩 |
4.4.3 燕山晚期花岗岩 |
4.5 中生代花岗岩铀含量 |
4.6 花岗质岩浆事件与火山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 |
5 中生代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 |
5.1 满洲里地区区域构造演化 |
5.2 满洲里地区岩浆作用序列 |
5.3 中生代岩浆构造背景 |
5.3.1 印支期 |
5.3.2 燕山早期 |
5.3.3 燕山晚期 |
6 满洲里地区铀矿化特征及与境外邻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对比 |
6.1 满洲里地区铀矿化特征 |
6.1.1 研究区铀矿化异常发育情况 |
6.1.2 与铀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作用 |
6.1.3 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
6.1.4 铀矿化控矿因素 |
6.2 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床 |
6.2.1 地质矿产概况 |
6.2.2 控矿条件与成矿阶段 |
6.3 蒙古多尔诺特铀矿床 |
6.3.1 地质矿产概况 |
6.3.2 控矿条件与成矿阶段 |
6.4 境外邻区铀成矿特征总结 |
6.5 研究区与境外邻区铀矿化特征对比研究 |
6.5.1 铀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的共性 |
6.5.2 铀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的差异性 |
7 满洲里地区铀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
7.1 满洲里地区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
7.1.1 基底条件 |
7.1.2 构造条件 |
7.1.3 中生代火山岩地层条件 |
7.1.4 中生代花岗岩条件 |
7.1.5 热液蚀变条件 |
7.2 铀成矿模式 |
7.3 找矿判据和找矿标志 |
7.4 远景区预测 |
7.4.1 预测成矿远景区的基本原则 |
7.4.2 预测模型建立与信息提取 |
7.4.3 预测区圈定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和博士期间论文及获奖情况 |
(5)吉林省磐石-辽源地区铀矿找矿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1.2.1 自然地理 |
1.2.2 经济概况 |
1.3 勘查研究现状 |
1.3.1 以往勘查与研究工作程度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质背景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变质岩 |
2.2 地球物理背景 |
2.2.1 岩石物性特征 |
2.2.2 区域航磁场特征 |
2.2.3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3 区域矿产 |
第3章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
3.1 统计参数及特征 |
3.2 元素分布特征 |
3.3 元素组特征合 |
3.3.1 聚类分析 |
3.3.2 因子分析 |
3.4 元素异常 |
3.4.1 单元素异常 |
3.4.2 组合异常 |
第4章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4.1 地面伽玛总量特征 |
4.1.1 磐石分区地面伽玛总量特征 |
4.1.2 辽源分区地面伽玛总量特征 |
4.2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 |
4.2.1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参数特征 |
4.2.2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异常下限的确定 |
4.2.3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异常特征 |
第5章 铀矿潜力评价 |
5.1 成矿远景区圈定 |
5.1.1 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 |
5.1.2 成矿远景区特征 |
5.2 找矿靶区圈定 |
5.2.1 找矿靶区划分依据 |
5.2.2 找矿靶区特征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摩天岭穹窿构造样式与构造序列 |
2.1 D1期构造变形特征 |
2.2 D2期构造变形特征 |
2.3 D3期构造变形特征 |
2.4 D4期构造变形特征 |
2.5 D5期构造变形特征 |
3 摩天岭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 |
3.1 376矿床 |
3.2 374矿床 |
4 讨论 |
4.1 关键铀成矿期构造性质及时间限定 |
4.1.1 加里东期造山后伸展构造事件(D3) |
4.1.2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事件(D4) |
4.2 376与374铀矿床的成矿构造控制与叠加改造 |
4.3 摩天岭铀矿床成矿构造模式 |
5 结论 |
(7)江西省峡江-广丰地区白垩纪红盆-火山盆地对铀成矿的制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
1.1 白垩纪盆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
1.2 铀矿床 (矿化点) 分布特征 |
2 白垩纪盆地的组成及基底 |
2.1 红层 |
2.2 火山岩 |
2.3 基底 |
3 典型白垩纪盆地构造及控矿构造 |
3.1 相山盆地 |
3.2 盛源盆地 |
3.3 鹅公山盆地 |
4 白垩纪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5 灰盆?红盆在铀成矿中的作用 |
5.1 成矿与成岩年龄 |
5.2 成矿流体特征 |
5.3 成矿演化模式 |
6 结论 |
(8)北武夷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时序的厘定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冷水坑铅锌银矿田 |
1.1.2 锆石U-Pb定年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格局与演化 |
2.1.1 前燕山构造阶段 |
2.1.2 燕山构造阶段 |
2.1.3 喜马拉雅构造阶段 |
2.2 区域地层 |
2.2.1 前白垩系 |
2.2.2 白垩系 |
2.2.3 第四系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前燕山期岩浆岩 |
2.3.2 燕山期岩浆岩 |
2.4 区域断裂 |
2.5 区域矿产 |
3 矿田地质特征 |
3.1 地层特征 |
3.2 侵入岩特征 |
3.3 断裂特征 |
3.4 矿化特征 |
4 岩石学特征 |
4.1 花岗斑岩 |
4.2 石英正长斑岩 |
4.3 流纹岩 |
4.4 凝灰岩 |
5 年代学特征 |
5.1 分析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2.1 花岗斑岩 |
5.2.2 石英正长斑岩 |
5.2.3 流纹岩 |
5.2.4 凝灰岩 |
6 问题讨论 |
6.1 火山岩系地质时代 |
6.1.1 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地质含义的解释 |
6.1.2 火山岩形成年龄 |
6.2 侵入岩地质时代 |
6.2.1 MSWD含义 |
6.2.2 火山—侵入杂岩年龄处理 |
6.3 矿田岩浆活动时序 |
6.4 北武夷火山岩带不存在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产物 |
6.5 矿田内斑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安徽黄梅尖地区基性脉岩特征及其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1.2.2 基性脉岩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样品要求 |
1.4.1 采样要求 |
1.4.2 测试要求 |
1.5 完成工作量 |
2 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地质演化史 |
3 岩石学特征及年代学 |
3.1 基性脉岩特征 |
3.2 基性脉岩成岩年龄 |
3.3 成矿年龄 |
4 基性脉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4.3 Sr-Nd同位素 |
5 基性脉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
5.1 钾玄岩厘定及成因 |
5.2 构造环境及其地质意义 |
6 基性脉岩与铀成矿的关系 |
6.1 铀矿地质特征 |
6.2 时间关系 |
6.3 成因联系 |
6.3.1 铀成矿物质来源 |
6.3.2 基性脉岩与铀成矿成因关系讨论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松辽盆地泰康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基底 |
2.2.2 盆地盖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基底构造 |
2.3.2 盖层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3 成岩地质特征 |
3.1 构造条件 |
3.2 地层 |
3.3 岩相学特征 |
3.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3.2 岩石学基本特征 |
3.3.3 成岩作用主要类型 |
3.3.4 成岩演化 |
3.3.5 成岩序列 |
4 元素地球化学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泰康地区目的层主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4.1.2 主量元素变化规律及地质意义 |
4.1.3 风化作用特征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4.2.1 微量元素富集特征 |
4.2.2 微量元素与U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微量元素变化规律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4.3.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
4.3.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 |
5 物源分析及铀成矿作用 |
5.1 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 |
5.2 元素地球化学与铀成矿作用 |
5.2.1 微量元素与铀成矿作用 |
5.2.2 稀土元素与铀成矿作用 |
5.3 沉积环境与铀成矿作用 |
5.3.1 沉积相与铀成矿作用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及其铀成矿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山火山盆地穿地壳岩浆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及动力学背景[D]. 余辉.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3]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D]. 张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远景分析[D]. 李晓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吉林省磐石-辽源地区铀矿找矿潜力评价[D]. 常成操. 吉林大学, 2019(03)
- [6]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J]. 陈峰,颜丹平,邱亮,杨文心,汤双立,郭庆银,张翼西. 岩石学报, 2019(09)
- [7]江西省峡江-广丰地区白垩纪红盆-火山盆地对铀成矿的制约探讨[J]. 黎广荣,郭福生,金腾瑞,张炜强,张运涛,杨庆坤,陈留勤,周万蓬,于玉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3)
- [8]北武夷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时序的厘定及地质意义[D]. 郭恒飞.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9]安徽黄梅尖地区基性脉岩特征及其铀成矿关系[D]. 邓一潇.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10]松辽盆地泰康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 李鑫石.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