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面对WTO(论文文献综述)
范道周[1](2020)在《高速公路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速公路设计理念的变化、征地拆迁费用和物料人机价格的快速增加,高速公路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以“三超”为代表的一系列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造价管理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作为一种正在推广的造价管理理念,全过程造价管理肩负着提高高速公路造价管理水平的责任。区别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高速公路在政府层面上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具有自己独有的造价管理顶层设计;高速公路作为线性工程本身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与一般的建筑工程有所差异。高速公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从理论研究、框架建立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对高速公路全过程造价管理进行了细致的讨论。首先,本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出目前我国公路工程领域应用BIM技术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局限性,但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应用全过程造价管理。第二,应用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和信息理论的方法,分析了高速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和目前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高速公路建设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措施。第三,本文选取某高速公路作为工程案例,将前文提到的管理措施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形成具体的造价管理实践,并最终实现了减少工程造价,极大缩短交竣工时间的效果。虽然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解决,但项目基本达到了造价管理的既定目标。本文的研究指出了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前提下尝试给出了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措施,为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刘刚[2](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齐新炬[3](2019)在《高速公路施工项目中的分包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总承包企业通过项目分包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自身建设资源的间歇性不足,而且更好地履行了公路工程合同。但该分包管理模式下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分包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分包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低、项目违法转包、分包等等,这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声誉。同时,工程分包管理模式下出现的质量问题也给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为了加强并规范高速公路项目的施工分包管理活动,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杜绝工程转包和违规分包,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公路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交公路发【2011】68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等,这些都为高速公路分包管理和分包模式下的质量监控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本文通过相关的理论方法对分包工程的管理与质量监控进行了论述,研究从国内外分包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现状开始。首先,对高速公路项目的分包管理与质量监控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分包管理的内涵、依据、分包管理模式的来源、分包管理的定义及分类、分包质量监控定义、特殊性、分包质量责任及分包质量监控的工具等。其次,对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情况做了重要分析。第一、对目前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分包方和其他责任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第二,为了解决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方案的设计理念,并对优化对策方案设计的原则、人员岗位制定、5W2H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5W2H法的原理对高速公路项目存在问题进行循环反馈,进而得出最终问题优化对策,并编制优化对策方案,之后对方案进行绩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激励保证措施;第三,引入实际案例,将分包管理优化对策方案设计应用在案例中,根据“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原因—5W2H法循环反馈—得出最优对策-编制方案—方案绩效评价—激励措施”的顺序解决了案例中的分包问题。再次,对高速公路项目分包模式下的质量行为、质量问题及分包质量监控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下文论述打下了良好基础。最后,引用实际案例,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分包质量监控方案的变更做了优化选择,对两种方案做了功能分析、成本分析以及价值分析。此外,对选择的优化分包质量监控方案,利用质量控制工具中的排列图法对分包质量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找出了主要、次要和一般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通过研究发现,高速公路分包管理和质量监控对于整个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高速公路分包管理与质量监控的一些方法与其它工程相比还是不够成熟,因此,积极探索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与质量监控具有一定意义。
黄敏[4](2017)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在造价管理中举足轻重,也是工程领域信息化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将来工程造价管理前进的方向。有关于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等呈现出指数增加的趋势,这就带来了造价信息化的巨大挑战。有关公路项目材料的价格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材料价格信息的及时获取以及发布,极大的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整过活动过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促进造价信息化的进程。建立完善的交通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系统,补充交通建设工程计价依据,是交通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和预测,以及公路工程建设材料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我国公路行业造价管理困难、造价预测准确度不高”为研究背景,以“公路工程造价尤其是高速公路造价”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深入调研、实例剖析、系统开发”等方法,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造价预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实证设计”等内容展开了研究,揭示了公路工程造价问题存在的根源,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及造价预测模型,实现了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设计。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分析。对公路工程造价各阶段管理的基本原则,公路项目的造价管理机制以及其主要问题,公路项目造价计价易忽视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明晰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易忽视的重点和关键问题,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全国调研及分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依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依据,为提高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3)公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引起造价变更原因分析。以沪蓉西高速公路为工程研究背景,针对该高速公路项目工程量变更大的特点,收集了该公路不同建设阶段的造价基础资料、公路位于山区的特点引起工程造价变更的资料以及定额基础资料,以此作为基础性造价分析资料,对该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沪蓉西高速公路整个建设过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研究其内在原因,明晰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就引起造价变更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4)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及造价预测模型研究。在公路工程造价现状分析并掌握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量和造价构成情况的基础上,构筑了高速公路工程量和造价的总体指标;在获得合理的桥梁、隧道和路基的指标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工程不同阶段(预可、工可等)和不同层次造价管理人员的需求,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方法和造价预测模型:智能型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并对两类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验算,为正确估算工可及初步设计阶段高速公路工程量和工程造价提供了可能。(5)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分析。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属性、特征、功能、采集、加工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此为基础,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探索,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造价管理工作实践,提供了依据和途径。(6)开发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以“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对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和实现。制定了湖北省统一的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材料价格电子信息地图发布系统。以此为基础,最终建立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湖北省内公路材料价格信息的共享。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有:(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收集了沪蓉西高速公路不同建设阶段的造价基础资料、造价变更的资料以及定额基础资料,对该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高速公路整个建设过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明晰了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就引起造价变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2)构筑了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量和造价的总体指标,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方法和造价预测模型:智能型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并对两类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验算。(3)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属性、特征、功能、采集、加工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和实现,制定了湖北省统一的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材料价格电子信息地图发布系统。建立了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省内公路材料价格信息的共享。
周枫[5](2012)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农村公路造价估算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路是我国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十五”以来,我国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增多,与此同时我国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造价失控的现象也频繁出现。而出现此现象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投资估算的准确程度不够。因此研究出一种适合农村公路的快速准确的造价估算方法显的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渐建立为造价快速估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采用模糊神经网络的系统方法,针对公路工程造价的特点,探讨建立一个适用于农村公路造价快速估算的模型。本次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次把基于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造价快速估算模型,应用于农村公路工程造价估算。把农村公路的工程特点和工程造价通过模型建立起相关联系,从而预测造价;在影响模型的工程特性的选取过程中,我尽可能的贴合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以达到最优效果。
郭海东[6](2009)在《浅述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公路造价的政府管理、社会咨询服务、价格计算模式、造价信息管理、造价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这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造价管理的现状并提出造价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卜长艳[7](2008)在《浅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造价管理观念落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公路造价管理的发展。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宏观调控、加快我国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规范的公路工程造价咨询市场、加快公路工程造价领域的立法监督、提高我国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估算的精度等具体对策措施。
王超[8](2008)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监理企业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类比、归纳和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发展态势、监理企业背景和监理单位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和模式方面进行对比,有选择地提取出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问题,揭示了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出新时期监理企业新态势和新特点,反映了公路监理企业变革和寻求对策的迫切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类比、归纳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模式创新的方法和措施,重点体现了方法和措施的可操作性,旨在加强对监理机构的改革,监理人员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公路工程建设监理模式创新,推进公路工程建设监理由传统的咨询服务性收费模式向为业主提供风险性项目管理服务转化,推动我国公路监理事业由单一的施工阶段监理,实现项目目标控制,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努力创建一批行业性、有公信力的名牌公路监理企业。结合当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公路监理企业发展对策,即企业改制;企业经营策略,尤其是目前国内施工质量监理经营品牌策略,研究与参与“代建制”工程、项目管理等;人才发展战略;在加入WTO的新形式下,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良性发展的可行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张颖[9](2008)在《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且在改革对策研究中考虑与现有体系的过渡。通过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借鉴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经验,分析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首先对政府投资高速公路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国内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通过项目区分理论界定了政府投资高速公路的属性,运用现代控制理论推导了公路工程造价最优控制理论,分析国际上几种主要的计价模式确定了改革经验借鉴的标杆,对建设项目“四制”进行了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最终确定了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接下来,主要从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计价依据的改革,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关键控制点的改革,以及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对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设中的资金控制的作用。最后,本文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明确政府、行业协会、业主及承包商等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公路工程项目的价格形成的全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行为,实现公路项目投资控制目标。我国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除了实践的摸索,更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持,因此本研究对深化公路工程投资体制改革以及提高公路工程投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完整的造价管理体系框架下的深入研究,弥补我国理论界对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研究不足。
贾雅欣[10](2007)在《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原有的公路定额造价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公路交通建设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为了和世界各国争夺公路投资市场,我国也必须按照国际惯例FIDIC规则来办事,但其中的工程量清单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本文建立适合我国的工程量清单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传统的公路定额体系采用的概预算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不适应性,并基于我国公路工程造价实际情况,从本质属性、市场属性、计价特点和政府管理四方面阐述了国际上通用的FIDIC工程量清单体系对公路工程造价改革促进的作用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分析需求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公路建设参与方的特性,得出了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的需求原则,建立了数据—决策分析法的需求分析方法,分析得出了对涵盖设计、概预算体系和工程量清单体系的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的需求:然后运用结构分析法定量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WBS的方法定性分析,建立了双层的WBS工作结构的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并分析了体系中组成部分的构架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和体系的适用范围。最后,介绍了三位一体的工程量清单在广东交通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和本文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二、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面对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面对WTO(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基础 |
2.1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概念定义 |
2.1.1 工程造价 |
2.1.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2.1.3 工程造价管理 |
2.1.4 全过程造价管理 |
2.2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
2.2.1 高速公路工程 |
2.2.2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内容 |
2.2.3 高速公路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主要问题 |
2.3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概述 |
2.3.1 系统理论 |
2.3.2 控制理论 |
2.3.3 信息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造价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
3.1 高速公路全过程造价管理目标 |
3.2 高速公路造价管理影响因素 |
3.3 现行高速公路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项目筹备阶段造价管理问题 |
3.3.2 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管理问题 |
3.3.3 项目交竣工阶段造价管理问题 |
3.4 全过程造价管理解决问题的措施 |
3.4.1 项目筹备阶段全过程造价管理措施 |
3.4.2 项目实施阶段全过程造价管理措施 |
3.4.3 项目交竣工阶段全过程造价管理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全过程造价管理案例分析 |
4.1 高速公路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基本情况 |
4.1.2 项目管理制度设计 |
4.1.3 工程项目造价执行情况 |
4.2 全过程造价管理措施与效果 |
4.2.1 项目筹备阶段造价管理措施实践与效果 |
4.2.2 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管理措施实践与效果 |
4.2.3 项目交竣工阶段造价管理措施实践与效果 |
4.3 造价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
一、行业与事业 |
二、行业与产业 |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
(一)宪法中的“行业” |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
(六)刑法中的“行业” |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
(一)行业规划 |
(二)行业标准 |
(三)行业主体 |
(四)行业协会 |
(五)行业垄断 |
(六)行业自律 |
(七)行业诚信 |
(八)从业人员 |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
一、权利保护理念 |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
二、公平正义理念 |
(一)行业准入公平 |
(二)行业运行公平 |
(三)行业结果公平 |
三、科学发展理念 |
(一)创新理念 |
(二)协调理念 |
(三)绿色理念 |
(四)开放理念 |
(五)共享理念 |
四、自治理念 |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
一、法治发展维度 |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
二、行业发展维度 |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高速公路施工项目中的分包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与质量监控的相关理论 |
2.1 高速公路项目的分包管理理论 |
2.1.1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内涵 |
2.1.2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特殊性 |
2.1.3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依据 |
2.1.4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模式的来源 |
2.1.5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模式的分类及定义 |
2.2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质量监控理论 |
2.2.1 质量监控的内涵 |
2.2.2 分包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
2.2.3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工程质量监控的原则 |
2.2.4 分包工程质量责任分析 |
2.2.5 质量监控的基本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项目的分包管理 |
3.1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现状 |
3.1.1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现状分析 |
3.1.2 建筑工程分包行业现状分析 |
3.2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中的各方关系 |
3.4.1 分包商与总承包商的关系 |
3.4.2 分包商与工程师的关系 |
3.4.3 分包商与业主的关系 |
3.5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优化对策方案设计 |
3.5.1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优化对策方案设计的原则 |
3.5.2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的组织与岗位职责制定 |
3.5.3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管理优化对策方案的编制 |
3.6 分包管理在山东日照至荷泽高速公路项目中的应用案例 |
3.6.1 工程概括 |
3.6.2 分包背景及分包管理模式 |
3.6.3 分包管理优化对策方案在本案例中的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工程的质量监控 |
4.1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模式下的质量行为分析 |
4.1.1 传统模式下质量行为 |
4.1.2 分包模式下的质量行为 |
4.2 高速公路项目分包模式下的质量问题 |
4.2.1 分包工程前的质量问题 |
4.2.2 分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
4.2.3 工程竣工后质量检验的问题 |
4.3 高速公路分包工程质量监控措施 |
4.3.1 对分包质量控制目标进行分解 |
4.3.2 建立分包准入制度 |
4.3.3 建立分包质量验收制度 |
4.3.4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
4.3.5 加强施工过程分包质量 |
4.3.6 进场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及厂作状态的控制 |
4.3.7 做好分包质量跟踪工作。 |
4.3.8 建立分包质量奖惩制度 |
4.4 基于价值工程的高速公路分包工程质量监控方法 |
4.4.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
4.4.2 高速公路价值工程的基本运行程序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价值工程在项目分包质量监控方案变更中的应用 |
5.1 研究背景 |
5.2 本工程实施价值工程的条件 |
5.3 价值工程评价程序 |
5.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3.2 成立价值工程小组 |
5.3.3 收集资料 |
5.3.4 功能分析 |
5.3.5 功能评价 |
5.3.6 方案选取 |
5.4 山东高速公路分包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公路工程造价预测模型及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
1.2.5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调研分析 |
2.1 调研基本情况 |
2.1.1 调研目的和意义 |
2.1.2 调研方法和过程 |
2.2 调研结果分析 |
2.2.1 公路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
2.2.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3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 |
2.3 调研主要结论 |
2.3.1 造价过高 |
2.3.2 造价攀升过快 |
2.3.3 造价信息管理水平低 |
2.3.4 造价与客观真实不符 |
2.3.5 造价失控 |
2.4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2.4.1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
2.4.2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建议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造价分析 |
3.2.1 每公里造价分析 |
3.2.2 造价变更分析 |
3.2.3 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3.3 造价变更分类分析 |
3.3.1 桥梁工程造价变更分析 |
3.3.2 隧道工程造价变更分析 |
3.3.3 路基工程造价变更分析 |
3.4 综合造价分析 |
3.4.1 桥梁工程综合造价分析 |
3.4.2 隧道工程综合造价分析 |
3.4.3 路基工程综合造价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研究 |
4.1 公路工程造价各阶段管理的基本原则 |
4.1.1 投资估算原则 |
4.1.2 概、预算控制原则 |
4.1.3 招标限价(控制价)控制原则 |
4.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4.2.1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参与者 |
4.2.2 公路工程造价行业管理机构 |
4.3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
4.4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关键问题 |
4.5 公路工程造价计价易忽视问题 |
4.5.1 公路工程中关于造价计价的一些准则 |
4.5.2 路基工程中计价易忽视问题 |
4.5.3 桥梁工程计价易忽视问题 |
4.5.4 隧道工程计价易忽视问题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预测模型研究 |
5.1 造价估算方法及预测模型 |
5.1.1 概述 |
5.1.2 估算的方法和原理 |
5.1.3 造价估算方法 |
5.1.4 造价预测模型 |
5.2 智能型预测模型(第一类模型) |
5.2.1 神经网络理论的特点 |
5.2.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
5.2.3 预测模型选取参数 |
5.2.4 预测模型的计算过程 |
5.3 指标体系预测模型(第二类模型) |
5.3.1 桥梁工程预测模型 |
5.3.2 隧道工程预测模型 |
5.3.3 路基工程预测模型 |
5.4 智能型预测模型验算 |
5.5 指标体系预测模型验算 |
5.5.1 桥梁测算模型误差分析 |
5.5.2 桥梁估算模型误差分析 |
5.5.3 隧道预测模型误差分析 |
5.5.4 路基预测模型误差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构建并应用公路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 |
6.1 管理和分析公路工程造价信息 |
6.1.1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属性 |
6.1.2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特征和功能 |
6.1.3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
6.1.4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基本原理 |
6.2 信息系统设计原理 |
6.2.1 信息系统设计目的 |
6.2.2 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
6.2.3 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 |
6.2.4 信息系统实现功能 |
6.2.5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
6.2.6 信息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
6.3 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
6.3.1 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要求 |
6.3.2 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建设要求 |
6.3.3 信息系统安全性要求 |
6.4 信息系统设计内容 |
6.4.1 材料信息编码管理 |
6.4.2 材料价格上报管理 |
6.4.3 流程管理 |
6.4.4 材料价格统计分析 |
6.4.5 材料价格发布管理 |
6.5 信息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
6.5.1 网络系统层 |
6.5.2 数据层 |
6.5.3 数据交换体系 |
6.5.4 支撑层 |
6.6 信息系统结构体系设计 |
6.6.1 系统平台的需求 |
6.6.2 系统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
6.7 信息系统模块功能开发 |
6.7.1 信息系统功能特点 |
6.7.2 材料价格发布系统 |
6.7.3 材料价格信息网站 |
6.7.4 厂商信息平台 |
6.8 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
6.8.1 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的实现 |
6.8.2 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 |
6.8.3 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发布系统的实现 |
6.8.4 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网站的实现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农村公路造价估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工程造价估算的研究综述 |
2.2 国外内研究现状与发展 |
2.2.1 公路工程造价计算的发展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我国研究现状 |
2.3 启示与借鉴 |
第3章 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模型的选择分析 |
3.1 农村公路工程造价特点分析 |
3.1.1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造价估算特点 |
3.1.2 公路工程造价的成分分析和模型工程特性的选取 |
3.1.3 与公路工程造价估算相适应的模型的构建 |
3.2 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的结合 |
3.2.1 选择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的理由 |
3.2.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方法 |
3.3 本章小节 |
第4章 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模型的构建 |
4.1 影响农村公路造价因素的选取 |
4.2 原始数据的处理 |
4.3 基于模糊数学的相似样本选取模型 |
4.3.1 模型隶属函数的选取 |
4.3.2 用贴近度来度量模糊性 |
4.3.3 样本数的确定 |
4.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造价预测模型 |
4.4.1 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 |
4.4.2 激活函数的确定和初始权值的选取 |
4.4.3 样本的规范化处理 |
4.4.4 BP网络训练与测试 |
4.4.5 为提高神经网络泛化能力而做出的改进 |
4.5 模型的计算步骤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的实现 |
5.1 计算的实现 |
5.1.1 MATLAB语言简介 |
5.1.2 计算框图 |
5.1.3 输入输出 |
5.1.4 即神网工具箱与模型函数的确定 |
5.2 数据收集的实现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的案例分析 |
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6.2 用模糊筛选确定训练样本 |
6.3 用神经网络快速估算造价 |
6.4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Matlab的造价模型计算程序 |
附录B 模糊神经和神经网络的相关知识 |
作者简介 |
(6)浅述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
1.1 造价管理观念落后。 |
1.2 法律、法规不健全。 |
1.3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
2 与国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比较 |
2.1 公路工程造价的政府管理 |
2.2 公路工程造价的社会咨询服务 |
2.3 公路工程造价的价格计算模式 |
2.4 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信息系统 |
2.5 公路工程造价的从业人员资格 |
3 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
3.1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
3.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
4 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
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 |
4.2 建立科学、完善的定额管理体系 |
4.3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 |
4.4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
5 结语 |
(7)浅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与国际惯例接轨 |
2 全面加强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 |
3 建立科学、完善的定额管理体系, 推行“工程量清单” |
4 加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 |
5 建立完善工程造价咨询体系 |
6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
(8)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监理企业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公路发展概括 |
1.2 公路工程监理企业发展对策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2.1 研究的意义 |
1.2.2 研究的角度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2.4 研究方法 |
2 管理学基础知识 |
2.1 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1 传统(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 |
2.1.2 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
2.1.3 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 |
2.2 传统(经验)管理 |
2.3 科学管理理论 |
2.3.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2.3.2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
2.4 行为科学理论 |
2.4.1 "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际关系学说 |
2.4.2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
2.5 现代管理原理与职能 |
2.5.1 现代管理原理 |
2.5.2 现代管理职能 |
2.6 小结 |
3 我国公路建设监理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国外建设监理产生和发展 |
3.2 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发展概况 |
3.2.1 建设监理发展历程 |
3.2.2 公路工程监理发展阶段 |
3.2.3 公路工程监理模式 |
3.2.4 我国公路监理行业的主要建设成就 |
3.3 我国建设监理与国外工程咨询业 |
3.3.1 我国建设监理与国外工程咨询业的概念比较 |
3.3.2 我国工程咨询业现状 |
3.4 我国公路工程监理企业存在的问题 |
3.4.1 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立 |
3.4.2 监理单位业务竞争激烈 |
3.4.3 监理企业业务范围狭小 |
3.4.4 监理企业体制不健全 |
3.4.5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3.4.6 职业道德缺失 |
3.5 小结 |
4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现状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4.1.3 WTO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4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4.1.5 科学技术因素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建设监理企业的客户和市场 |
4.2.2 建设监理企业的运作和发展 |
4.2.3 建设监理企业的管理体制 |
4.2.4 我国监理企业人才因素分析 |
4.3 小结 |
5 我国监理企业发展分析 |
5.1 我国建设监理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的对比 |
5.1.1 国外建设监理发展历史长 |
5.1.2 国外建设监理人才高素质化、执业标准高 |
5.1.3 国外建设监理业务宽深化 |
5.1.4 酬金优厚 |
5.1.5 组织模式化 |
5.1.6 职业道德准则化 |
5.1.7 项目管理对监理职能的覆盖 |
5.2 我国监理企业的发展方向 |
5.3 我国监理企业的发展要素 |
5.3.1 监理企业不断获得社会认可 |
5.3.2 监理企业业务向纵深化发展 |
5.3.3 监理企业的多极化发展 |
5.3.4 对监理企业的法律法规约定加大 |
5.3.5 监理人才的高素质化 |
5.3.6 加入WTO对我国监理企业发展的影响 |
5.4 小结 |
6 我国建设监理企业发展对策 |
6.1 监理企业制度改革 |
6.1.1 建立现代监理企业制度 |
6.1.2 国有监理单位改制类型 |
6.2 监理企业经营策略 |
6.2.1 多元化经营 |
6.2.2 规模化经营 |
6.2.3 国际化经营 |
6.3 目前国内市场经营策略 |
6.3.1 工程监理投标程序 |
6.3.2 投标文件的分析与编制 |
6.3.3 监理项目部的构成 |
6.3.4 监理服务费用问题 |
6.3.5 报价成本分析 |
6.3.6 监理单位低报价问题 |
6.3.7 用"五因素分析法"进行投标决策分析 |
6.3.8 研究与参与"代建制"工程 |
6.3.9 研究与参与项目管理 |
6.4 人才发展战略 |
6.4.1 掌握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
6.4.2 重视人才培养及更新 |
6.4.3 完善激励机制 |
6.4.4 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
6.4.5 实行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共同负责制 |
6.5 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 |
6.5.1 加强行业教育引导 |
6.5.2 落实监理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 |
6.5.3 强化监理企业的自律作风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飞速发展 |
1.1.2 高速公路建设中在造价管理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 |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1 国内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研究视角分析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的相关概念界定 |
1.4.2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界定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比较研究方法 |
1.5.2 标杆管理 |
1.6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1.6.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设置 |
2.1 基于项目区分理论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的特点分析 |
2.1.1 项目区分理论 |
2.1.2 基于项目区分理论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属性定位 |
2.1.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应推行项目法人制 |
2.2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内涵 |
2.2.1 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涵 |
2.2.2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最优控制理论 |
2.3 国际主要计价模式的区分 |
2.3.1 国际上主流计价模式的区分 |
2.3.2 目前国内几种不同的计价模式改革方案的比较 |
2.4 建设项目“四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2.4.1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概述 |
2.4.2 “四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2.5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 |
第三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的改革 |
3.1 我国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的现状分析 |
3.1.1 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相关概念 |
3.1.2 由概预算与招标文件计量支付体系的异同看计价依据的改革 |
3.2 发达国家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比较分析 |
3.2.1 英、美、日高速公路计价依据 |
3.2.2 英、美、日高速公路计价依据的比较分析 |
3.2.3 日本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
3.2.4 我国清单计价与英式清单计价的计价依据的差别分析 |
3.3 我国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的改革策略 |
3.3.1 工程造价计价依据改革的突破口 |
3.3.2 关于高速公路定额管理的探讨 |
3.3.3 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改革现阶段目标 |
3.3.4 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改革的长期目标 |
第四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关键控制点的改革 |
4.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前期造价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
4.1.1 投资估算 |
4.1.2 设计概算 |
4.2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交易期造价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
4.2.1 发包限价的测定 |
4.2.2 中标价 |
4.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阶段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
4.3.1 合同文本的选择 |
4.3.2 变更控制 |
4.3.3 支付结算 |
第五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建立 |
5.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需求分析 |
5.1.1 参与者的需求分析 |
5.1.2 高速公路建设市场规制的需求分析 |
5.1.3 造价管理理论发展的需求分析 |
5.2 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分析 |
5.2.1 英国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5.2.2 美国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5.2.3 日本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5.2.4 英、美、日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
5.3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构建 |
5.3.1 目前政府退出条件下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5.3.2 政府对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组织结构设计 |
5.3.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当前造价管理的问题与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思路 |
6.1.2 政府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体系的构建 |
6.2 建议 |
6.2.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改革的建议 |
6.2.2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关键控制点改革的建议 |
6.2.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10)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工程量清单发展概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传统工程量清单体系优势与缺陷 |
2.1 现有的概预算体系 |
2.2 FIDIC工程量清单体系的优势 |
2.3 FIDIC工程量清单体系的缺陷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需求分析研究 |
3.1 需求环境分析 |
3.1.1 外部环境 |
3.1.2 内部环境 |
3.2 需求方特性分析 |
3.2.1 政府部门 |
3.2.2 造价行业管理部门 |
3.2.3 建设单位 |
3.2.4 监理单位 |
3.2.5 设计单位 |
3.2.6 施工单位 |
3.2.7 咨询单位 |
3.3 需求原则 |
3.4 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需求分析 |
3.4.1 数据分析法 |
3.4.2 决策分析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构建研究 |
4.1 设计图纸、概预算体系和工程量清单体系一致性分析 |
4.1.1 设计图纸 |
4.1.2 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与概预算体系的差异 |
4.1.3 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与概预算体系的统一性分析 |
4.2 三位一体公路工程量清单构建原则 |
4.3 三位一体公路工程量清单构建目标 |
4.4 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的构建 |
4.4.1 系统结构分析法 |
4.4.2 WBS原理 |
4.4.3 分项工程量清单的构建 |
4.4.4 工程项目清单的构建 |
4.4.5 工程量清单 |
4.4.6 三位一体工程量清单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
4.4.7 清单体系的编制 |
4.5 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的适用范围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在广东省的应用实践 |
5.1 分项工程量清单的优点 |
5.2 分项工程量清单的作用 |
5.3 新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在广东省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面对WTO(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 范道周. 长安大学, 2020(06)
- [2]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3]高速公路施工项目中的分包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D]. 齐新炬. 南昌大学, 2019(02)
- [4]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黄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5]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农村公路造价估算模型研究[D]. 周枫. 浙江大学, 2012(06)
- [6]浅述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J]. 郭海东. 科技信息, 2009(22)
- [7]浅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J]. 卜长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6)
- [8]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监理企业市场发展研究[D]. 王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11)
- [9]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研究[D]. 张颖. 天津理工大学, 2008(03)
- [10]三位一体的公路工程量清单体系研究[D]. 贾雅欣. 长安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