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改革四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梁和正[1](2021)在《期刊视野中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20年)载文为中心》文中认为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学要始终将“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自身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的形成。散文是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最好的载体,散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约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左右。由此可知,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近五年高考语文卷中散文的分值与占总分的百分比进行一个统计,可以看得出散文如果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会占总分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在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有关语文研究的期刊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于1979年开始创刊,历经41年的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学语文教学和实践研究的重要阵地。将研究视野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清晰的反映中学散文教学的发展脉络,更好的服务中学散文教学。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从新课改背景下人文性回归语文教育、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散文阅读题在近五年语文高考试题中的重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的相对优势、《中学语文教学》在语文新课改中的推动作用五个方面说明选题缘由,然后是界定散文和中学散文教学的相关概念,其次是从中学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学散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中高考散文阅读技巧的研究方面分析相关研究现状,再次说明使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论文开展一个研究,最后是思考本研究的意义。正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正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载文从内容上进行一个梳理,主要从散文阅读教学的探究、散文写作教学的探讨、中高考散文类试题探究和散文教学案例的探讨四个不同的角度对所选的载文进行一个内容归类。散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主要是从文本解读、教学方法、散文教学内容的探讨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散文写作教学的探讨主要是从议论性散文写作教学的方法探讨和抒情性散文写作教学的方法探讨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中高考散文类试题探究主要是从高考散文类阅读试题分析评价、中考和高考散文类阅读试题教学建议、中考和高考散文类试题解题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散文教学案例的探讨主要是以《小石潭记》和《散步》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论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怎么教学”与“教学什么”。正文的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基于内容分析而得出的启示主要是从散文阅读教学、散文写作教学、高考散文类阅读题备考策略还有散文教学实践四个角度展开谈相关的启示。散文阅读教学的基点在语言文字、终点在情感价值。散文创新解读的乱象在过度解读,散文教学方法的重点在自主探究。散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在于,议论性散文写作重在重建思维框架而抒情性散文写作可构建“信息差”。高考散文类阅读题备考策略一方面需要教师和学生注意高考阅卷的标准化,同时在解读高考散文阅读试题须关注出题者。散文教学实践主要是从《小石潭记》和《散步》的相关课例谈论散文教学的些许启发。
朱晨菲[2](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提出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苏雅洁[3](2020)在《现代通用规范汉字非成字部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件是汉字的结构单位,是研究汉字的基础。部件有多种分类方式,按是否能够单独成字可分为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非成字部件指不能单独成字的部件。因大部分非成字部件不能因形知义,且没有固定名称,故未引起广泛重视,研究较为欠缺。而非成字部件在汉字理论研究和应用中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本文以非成字部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作为测查材料,将表中的8105个汉字进行拆分,找出其中所有的非成字部件(共278个),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定名,给出建议名称,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题目来源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二章对非成字部件进行分析,首先确定了汉字的拆分原则和非成字部件的判断标准,然后对非成字部件进行溯源,并总结其功能和演变规律。第三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汉字部位名称和非成字部件的定名原则。第四章讨论非成字部件在中小学汉字教学、字典辞书的编纂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问题,重点探讨非成字部件在小学的教学问题。本文首先调查非成字部件在以上三方面的应用现状,然后提出建议。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文末附《非成字部件表》,列出所有非成字部件在汉字不同发展阶段的形体,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其演变过程,并在表中尝试标注非成字部件的本音,给出称读建议和例字。
罗钰[4](2020)在《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源于英国的戏剧教学法逐步走进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我国一线教师在借鉴国内外戏剧教学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发出本土化教学法,即课本剧教学法。课本剧以课本为素材,将课文的文学性与戏剧性相融合,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但笔者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课本剧在城市中小学应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学校。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以农村小学为研究方向,以课本剧为载体,进行课本剧教学的行动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而探索提升课本剧教学效果的策略。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确定选题,简要阐述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相关文献,通过对国内外的戏剧教学法文献以及国内课本剧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课本剧的特点及农村的地域特征,确定研究思路、研究流程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阐明课本剧在农村小学的应用价值,这部分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阐明课本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意义,并结合农村小学的特殊性,阐述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的实际需求。第三,阐述开展行动研究之前的准备工作,该部分主要是展开基线调查,其中包括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对教师的访谈进行整理分析,了解该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基本情况。第四,开展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研究,主要分两轮行动:第一轮行动主要包括对第一轮行动研究问题进行假设性分析,制定与实施行动计划,分析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典型课例,对第一轮行动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第二轮行动包括对第二轮行动研究问题进行假设性分析,调整和实施行动计划,分析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对第二轮行动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两轮行动研究后,对被试进行后测调查,进而分析被试的喜爱度、参与度、自主度的前后变化情况。最后,对两轮行动研究进行反思以及提出优化建议,该部分首先总结课本剧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其中,所取得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提高了农村小学的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然后简要阐述农村小学语文应用课本剧的四步骤,即解读课文、编写剧本、排演剧本、点评表演,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改进策略。
邓言斌[5](2020)在《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与两岸合编版高中国文教参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教学用书是由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依据教科书共同编纂的教学指导用书,是教材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借助教参理清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明晰教学重难点,从而逐步踏上学科教学的基础路径。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在教材上,相比之下,对于在教师实际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参关注得较少。基于教参的重要功能,本文选取与目前国内使用量最大的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实验)》相配套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和两岸合编高中《国文》相配套的教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试图通过两版教参的对比研究探究两岸在语文教参编写上的异同,拓宽研究视域,继而在比较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参的编写水平。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选题的起因,明晰本次研究对高中语文教参的意义,梳理当前高中语文教参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次研究的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两版教参的整体外观、编写思想依据、编写目标、编写体例进行对比研究。第二章对两版教参中的相同篇目进行举例分析比较。选取两岸教参在诗歌类、散文类和古文类文本中的相同篇目从文本解读、作业练习、教学建议和补充资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更加深入地分析两版教参在编制上的不同,总结出两版教参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加深对两套教参的认识。第三章在前文对两版教参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版教参提出思考与使用建议。指出高中语文教参的编制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深挖教学重点;加强教学建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优化教学资源,丰富相关资料。这一章也是对本研究的概括与提升。
董兆峰[6](2020)在《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立足于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同时兼顾课程改革的进展,在语文学科的育人标准方面整合了原有的三维目标,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有关的教学实践研究,探寻新课标背景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策略。高中语文课程所提及的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也是党的十九大所明确指出的,这与当前文化强国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遥相呼应。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确实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及相关文化内容的分析,在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发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高中语文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更加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更好的传承发展优秀文化,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章共有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新课程标准和时代背景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说明了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三章,是对研究内容的具体论述:第一章主要从教材入手,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不同形式的文化教学内容,在对选文系统、梳理探究、名着导读中蕴含的文化教学内容的分析、特点比较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文化内容与学习任务群的对应梳理,对有关“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有了整体宏观上的把握。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培育现状。通过对体现四个不同方面文化的教学案例分析,就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发表自身看法,总结“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对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在结合自身教育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师生对待文化素养的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其出现原因,为教学改进策略的提出指明方向。第三章是教学改进策略的提出。在第一章以及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主体的双方出发,按照课前、课时、课后的逻辑,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策略。首先,要提高师生双方的文化修养与认知,为文化教学奠定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要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的基础之上,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再次,要注意在对不同的文化学习中,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正确把握传承与理解的关系;最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以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双方的改进。结语部分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总结,指明了论文的不足和待改进之处,同时也表明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都具有推动作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提升师生双方对文化素养的重视,帮助高中语文一线教学科学合理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张树苗[7](2020)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Z市X中为例》文中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具体化,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头戏。但是,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调查看,阅读教学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上的价值还未得到充分体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与语文核心素养相脱节的现象。因此,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高中阅读教学的实践及其策略,成为当前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及语文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关系的研究成果。在明确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的概念,以及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访谈及案例分析等调查方法,分别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及教学资源层面对Z市X中高中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发现,Z市X中高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落实情况不太客观;2.浅层阅读泛化,跨学科教学未得到足够重视;3.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究其根源,乃是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差;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不到位,对自我发展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要求不够高等原因造成的。针对Z市X中高中阅读教学的问题,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本文借助大单元教学理论、情境化教学理论、深度教学及跨学科教学理论,探讨了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阅读教学策略:大单元教学策略、情境化教学策略、深度教学策略、跨学科教学策略,从而为促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提供方法借鉴。
池夏冰[8](2020)在《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突的时代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提出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失具体路径,教育戏剧的体验特性为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是稀缺的。研究者以案例研究为主,收集和分析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实物资料等质性资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等量化数据,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探究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功能及其教学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研究准备,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围绕关键概念回顾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是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并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第六章),将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应用于语文课堂并检验其有效性。第四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特征、感觉偏好和阅读策略。第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在行为方面,它能唤醒学生的运动感觉,改善学生的朗读表现,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在移情中深化文化体验;在认知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理解、分析、创造这三类认知表现。第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文本理解方面,教育戏剧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领会作品的深意;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双重角色能促使学生连接文化和自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参与—描述—阐释—反省”教学循环圈以及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文化体验发展;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戏剧能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创设自由而宽容的开放情境,合作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相互尊重包容有助于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四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本研究顺应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潮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了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探索出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教学活动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将西方教育戏剧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本土化并革新。研究受限于实践条件、教学资源等因素,未来有待通过量化研究、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路径,继续提升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品质。
孙莉[9](2020)在《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预防和纠正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占据重要位置。小学低年级作为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渐渐由口头表达转向书面表达,写字是实现这一过渡的重要桥梁。在部编教材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识字量与书写能力作为大量阅读的前期准备,客观上要求学生减少错别字、提高书写能力。本文论题“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预防和纠正的实践研究”基于一线教学环境,依托部编版低年级教材,以低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多个视角,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调查研究等,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思维方式,分析错别字现象成因,反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与缺漏,探索适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的错别字预防和纠正的有效策略。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对学生三类作业进行调查分析,整理错别字类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二、围绕汉字本身特点、学生层面、教学层面、社会层面,分析错别字的成因。三、收集了教案、课件、学生作业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调查法、访谈法、制表法和问卷调查法,结合一线教学实例,从课堂教学角度、社会语言文字环境探寻错别字预防策略;四、聚焦教学实施者层面、教学主体层面、家庭层面,探求错别字的纠正策略。
颜娟[10](2020)在《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字教学历来为国家所重视,早在殷商时期,习字就被列为“六艺”之一。同样,在今天,写字教学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进行其他形式教学的基础和开端。正确、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字如其人,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一个人的字能折射出这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品格素质。因此,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品格、非智力因素、审美情趣,传承文化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国家出台了各类相关文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写字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对写字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同时伴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的加剧,加之现行考试制度对学生书写能力考察的片面化,学校的写字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基于写字教学在语文中的突出作用,笔者反观课标中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与当前写字教学实施情况相距甚远的现状,对小学写字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查阅了小学写字教学相关文献,梳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和研究空白,明确了写字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成都市成华区四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展开了研究。问卷问题涉及到学生的写字兴趣、态度、习惯、时间、工具、写字困难,教师的写字教学时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效果,家长的重视度、监督,学校的写字课程设置、监督管理、实施情况等;运用访谈法对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关于写字教学的相关问题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与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佐证;运用观察法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认真程度和参与度。从客观上了解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有关写字教学的现状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类。依据语文课标关于写字教学的标准,以收集的实际材料为基础,再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实习经验进行举例,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四个维度对当前出现的写字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终目的让小学生达到各阶段的书写水平,最终做到书写端正、整洁、美观、流畅。这样以调查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支撑,试图为小学写字教学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为全面提高小学写字教学质量和写字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语文教学改革四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改革四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期刊视野中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20年)载文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新课改背景下人文性回归语文教育 |
2.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3.散文阅读题在近五年语文高考试题中的重要地位 |
4.《中学语文教学》的相对优势 |
5.《中学语文教学》在语文新课改中的推动作用 |
(二)概念界定 |
1.散文 |
2.中学散文教学 |
(三)研究现状 |
1.中学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2.中学散文写作教学的研究 |
3.中高考散文阅读技巧的研究 |
4.中学语文教学类期刊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统计分析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载文的数据统计 |
(一)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数据的获取 |
(二)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数据的处理 |
二、载文的内容分类 |
(一)散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
1.文本解读 |
2.教学方法 |
3.散文教学内容的探讨 |
(二)散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
1.议论性散文写作教学的方法探讨 |
2.抒情性散文写作教学的方法探讨 |
(三)中、高考散文类试题探究 |
1.高考散文类阅读试题分析评价 |
2.中、高考散文类阅读试题教学建议 |
3.中、高考散文类试题解题策略 |
(四)散文教学案例的探讨 |
1.古代散文“怎么教学”与“教学什么”——以《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为例 |
2.现代散文“怎么教学”与“教学什么”——以《散步》教学设计为例 |
三、基于内容研究的启示 |
(一)散文教学理论的启示 |
1.散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
2.散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
3.高考散文类阅读题备考启示 |
(二)散文教学实践的启示—以《小石潭记》与《散步》为例 |
1.《小石潭记》的教学实践启示 |
2.《散文》的教学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孟宪军老师《小石潭记》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分析表 |
附录二:王春江老师《小石潭记》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分析表 |
附录三:王帮阁老师《小石潭记》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分析表 |
附录四:戈月素老师《散步》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分析表 |
附录五:余映潮老师《散步》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分析表 |
附录六:袁爱国老师《散步》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分析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 |
1.1.1 几个机缘 |
1.1.2 初步推断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评优课 |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1.4 研究背景 |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
1.5 研究意义 |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3.1 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3.3 出声思维 |
3.3.4 自我反思 |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
3.5.1 研究的效度 |
3.5.2 研究的伦理 |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
3.6.1 论文的结构 |
3.6.2 论文的写法 |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
4.1.3 小结:“烤” |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
4.2.4 小结:“吃橘子” |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
4.3.3 小结:“境与径” |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
4.4.4 小结:“神来之笔” |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
4.5.4 小结:“出彩” |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
4.6.3 小结:“陪伴”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
5.1.5 小结:“名师之智” |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
5.2.5 小结:“教研之慧” |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
5.3.5 小结:“专家之谋” |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
5.4.4 小结:“科研之思”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
(3)现代通用规范汉字非成字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部件 |
1.2.2 部件的拆分 |
1.2.3 成字部件 |
1.2.4 非成字部件 |
第二章 非成字部件的判定及分析 |
2.1 汉字的拆分原则 |
2.2 非成字部件的判断标准 |
2.3 非成字部件的来源 |
2.4 非成字部件的功能及演变规律 |
2.4.1 非成字部件的功能 |
2.4.2 非成字部件的演变规律 |
第三章 非成字部件的定名 |
3.1 部位名称 |
3.2 定名原则 |
第四章 非成字部件的应用 |
4.1 中小学汉字教学应用 |
4.1.1 教学现状 |
4.1.2 教学建议 |
4.1.3 研究意义 |
4.2 非成字部件在字典辞书编纂中的应用 |
4.2.1 编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编纂建议 |
4.3 非成字部件研究在计算机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学科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 |
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观特点 |
四、笔者的实习经历和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课本剧 |
二、角色扮演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与参与人员 |
二、研究流程 |
三、资料收集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课本剧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第一节 课本剧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 |
一、优化学生各项智能 |
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
三、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
第二节 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实际需求 |
一、农村教师方面 |
二、农村学生方面 |
三、农村学校方面 |
第二章 N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准备 |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篇目分析 |
一、篇目分布特点 |
二、篇目选材特点 |
第二节 被试前测反馈及分析 |
一、被试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问卷实施 |
三、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N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本剧的看法 |
一、L教师的看法 |
二、其他教师的看法 |
第三章 N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过程 |
第一节 《穷人》课本剧教学的行动计划及实施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目标 |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案例分析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反馈 |
五、第一轮行动研究小结 |
第二节 《将相和》课本剧教学的行动计划及实施 |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目标 |
二、调整和实施行动计划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案例分析 |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反馈 |
五、第二轮行动研究小结 |
第三节 两轮行动研究结果分析 |
一、被试前后测对比分析 |
二、被试后测效果分析 |
三、学生课后习题检测分析 |
第四章 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反思及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反思 |
一、提高了农村小学的教学效率 |
二、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主意识 |
三、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
第二节 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简化程序 |
一、解读课文 |
二、编写剧本 |
三、排演剧本 |
四、点评表演 |
第三节 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改进建议 |
一、更新教师观念合理安排课时 |
二、简化操作程序引导灵活应用 |
三、开展小组编演鼓励全员参与 |
四、注重多元评价促进个性开发 |
五、挖掘课程特色打造学校社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L教师教学反思 |
附录四 课堂实录 |
附录五 课堂剪影 |
致谢 |
(5)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与两岸合编版高中国文教参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版教参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整体外观的分析比较 |
第二节 编写思想依据的分析比较 |
第三节 编写目标的分析比较 |
第四节 编写体例的分析比较 |
第二章 两版教参相同篇目之举例分析比较 |
第一节 诗歌类文本教参之异同:以《再别康桥》为例 |
第二节 散文类文本教参之异同:以《故都的秋》为例 |
第三节 古文类文本教参之异同: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
第四节 小结两版教参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三章 对两套教材教参对比后的思考与使用建议 |
第一节 明确教学目标,深挖教学重难点 |
第二节 加强教学建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第三节 结合“文本中心”与“作者中心”,丰富教学资源 |
第四节 合理安排版面结构,系统整合教参内容 |
第五节 完善影像资源,增加示范课或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 |
(三)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
(二)对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
第一章 有关“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析 |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学习任务群的体现 |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特征分析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培育现状及分析 |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例分析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例及分析:《陈情表》--忆古思今谈孝道 |
(二)革命文化教学课例及分析:《为了忘却的记念》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学课例及分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四)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教学课例及分析:《瓦尔登湖》 |
二、当前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和学生对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程度不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
(二)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提高,忽视文化素养的培育 |
(三)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 |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
三、在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
(一)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
(三)有利于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教学资源 |
(四)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 |
第三章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策略 |
一、提高师生双方文化修养与认知,奠定课堂文化底蕴 |
(一)增强师生文化意识 |
(二)提高教师文化修养 |
(三)加强教师文化教学技能研究 |
(四)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 |
二、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
(一)基于核心素养,改进教学目标 |
(二)突出语言建构与运用 |
(三)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 |
(四)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 |
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 |
(一)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 |
(二)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
(四)创设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 |
四、关注文化素养的培育,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
(一)着眼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
(三)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
(四)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Z市X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趋势 |
(二)落实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 |
(三)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概况及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状况及其综述 |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阅读教学的概述 |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构成及关系 |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关系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阅读教学的关系 |
一、高中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二、高中语文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
第三节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的实践意义 |
一、深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
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三、提升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水平 |
第二章 Z市X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对学生层面的调查 |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及习惯情况 |
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反馈的情况 |
三、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效果情况 |
第二节 对教师层面的调查 |
一、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与运用情况 |
二、教师阅读教学的能力情况 |
三、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情况 |
第三节 对教学资源层面的调查 |
一、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调查 |
二、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情况的调查 |
第三章 Z市X中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落实情况不太乐观 |
一、学生尚未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
二、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
三、学生尚未具有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较高层次的创新意识 |
第二节 浅层阅读泛化,跨学科知识未得到足够重视 |
一、浅层阅读泛化 |
二、跨学科知识未得到足够重视 |
第三节 教师阅读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
一、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不够深入 |
二、阅读内容与课程资源需进一步拓展 |
三、组织课文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化 |
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
第四章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策略 |
一、敢于取舍,小口切入,聚焦整合单元内容 |
二、拓展阅读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动的教学模式 |
三、立足单元评价反馈,巩固习得成果 |
第二节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
一、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树立跨学科教学观念 |
二、理清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于关联处寻跨学科知识之切入点 |
三、抓住跨学科之阅读本质,优化阅读教学之路径 |
第三节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情境化教学策略 |
一、以兴趣为突破口,设置情境 |
二、以问题为线索,设置情境 |
三、以活动为依托,设置情境 |
第四节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策略 |
一、以深度阅读之特征为基点,集“读”“思”“写”“评”为一体 |
二、以深度阅读教学为目的,构建多重对话 |
三、深度拓展,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序幕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育戏剧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
三、教育戏剧的研究方法 |
四、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 |
五、教育戏剧与情感教育 |
六、教育戏剧与文化传播 |
七、教育戏剧与体验发生 |
八、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
第二节 文化教育 |
一、传统文化教育 |
二、文化体验教学 |
第三节 总结 |
一、探究教育戏剧在文化体验中的价值 |
二、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案 |
三、基于本土语境讨论教育戏剧和文化体验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流程 |
三、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一、长期参与 |
二、三角检验 |
三、自我反思 |
四、外部审查 |
五、深度描述 |
第四章 教育戏剧文化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一节 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分析框架 |
二、体验水平分析框架 |
三、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 |
一、设计理据 |
二、模型建构 |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 |
一、设计理据 |
二、模型建构 |
第五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构建 |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
二、教学模式的系统构成 |
三、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
第二节 思想基础 |
一、释义学的“体验”精神 |
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
三、阅读交互理论 |
第三节 教学模式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策略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示例 |
一、《卖炭翁》 |
二、《背影》 |
三、《愚公移山》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分析 |
一、学生文化体验的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分析 |
三、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分析 |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 |
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
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 |
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得到实践印证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 |
二、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 |
三、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 |
四、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 |
第三节 研究贡献 |
一、理论层面的贡献 |
二、实践层面的贡献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预防和纠正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由和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对三类作业的调查 |
一、以补充习题为例 |
二、以默写能手为例 |
三、以写话为例 |
第二节 低年级学生错别字类型 |
一、错字 |
二、别字 |
第三节 错字与别字统计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错别字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从汉字难学分析 |
一、字音难读 |
二、字形难记 |
三、字义难懂 |
第二节 从学生自身分析 |
一、身心发展特点 |
二、习惯的养成期 |
三、学习态度 |
第三节 从教学层面分析 |
一、教学目标模糊 |
二、教学方法单一 |
三、教学反馈滞后 |
四、教学评价笼统 |
第四节 从社会层面分析 |
一、实体语言环境不规范 |
二、网络媒体语言环境杂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错别字预防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
一、识字方法科学化和趣味性相结合 |
二、笔画结构教扎实 |
三、课堂呈现要正确 |
四、听写方式要科学 |
第二节 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
二、家长言语要规范 |
第三节 净化社会语言环境 |
一、实体语言环境的规范 |
二、网络语言环境的净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错别字纠正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丰富教师纠错手段 |
一、细化纠错方式种类 |
二、直击儿童订正思维 |
三、集中纠错形成系统 |
第二节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
一、自主纠错,形成意识 |
二、同伴互助,攻克难关 |
三、辐射生活,反哺学习 |
第三节 强化家庭辅助作用 |
一、督促检查 |
二、讲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错别字的态度和认识 |
附录B 部编版教材常用笔画名称表 |
参考文献 |
一、课程标准 |
二、专着着作 |
三、期刊文献 |
四、学位论文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调查法 |
1.3.3 观察法 |
1.3.4 访谈法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写字与书法 |
2.1.2 写字教学与书法教学 |
2.1.3 硬笔与硬笔写字教学 |
2.2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依据 |
2.2.1 语文课程课标关于小学写字教学的要求 |
2.2.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教学的编排 |
2.2.3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所独具有的特点 |
2.2.4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与写字教学 |
3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1 问题分析 |
3.1.1 学生硬笔书写技能存在的问题 |
3.1.2 教师教授硬笔写字存在的问题 |
3.1.3 家长配合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4 学校管理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
3.2 原因分析 |
3.2.1 小学生缺乏写字的动机和兴趣 |
3.2.2 写字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 |
3.2.3 家长对写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
3.2.4 学校的写字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
3.2.5 键盘输入取代硬笔书写的危机 |
4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应对策略 |
4.1 端正写字态度,养成学生书写习惯 |
4.1.1 重视双姿养成,避免字体倾斜 |
4.1.2 善用回田字格,改善字体不均 |
4.1.3 学会反复观察,提高写字效率 |
4.1.4 学会选贴—读帖—摹写—临写 |
4.1.5 统一写字工具,规范书写格式 |
4.1.6 增强写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 |
4.2 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 |
4.2.1 整体规划年段写字目标 |
4.2.2 小学低段找准重点难点 |
4.2.3 小学中段注重整合优化 |
4.2.4 小学高段侧重能力提升 |
4.3 重构写字体系,拓宽写字教学内容 |
4.3.1 归类整合教材写字内容 |
4.3.2 合理开发课外写字内容 |
4.4 提高写字效率,丰富写字教学方法 |
4.4.1 巧设情境,寓教于乐 |
4.4.2 教师示范,树立榜样 |
4.4.3 遵循规律,触类旁通 |
4.4.4 联系生活,巧设比喻 |
4.4.5 小组讨论,合作创新 |
4.4.6 及时反馈,建立档案 |
4.5 制定评价体系,注重写字评价过程 |
4.5.1 建立开放的写字评价主体 |
4.5.2 设置明确的写字评价目标 |
4.5.3 囊括全面的写字评价内容 |
4.5.4 采用多样的写字评价方式 |
4.6 家校积极配合,发挥监督协同作用 |
4.6.1 以家长为后盾,发挥家庭协同作用 |
4.6.2 以学校为依托,加强学校监督管理 |
5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语文教学改革四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期刊视野中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20年)载文为中心[D]. 梁和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现代通用规范汉字非成字部件研究[D]. 苏雅洁. 河北大学, 2020(08)
- [4]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研究[D]. 罗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与两岸合编版高中国文教参之比较研究[D]. 邓言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D]. 董兆峰. 鲁东大学, 2020(01)
- [7]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Z市X中为例[D]. 张树苗. 喀什大学, 2020(07)
- [8]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D]. 池夏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预防和纠正的实践研究[D]. 孙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颜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