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根[1](2020)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s)的组织起源、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期进一步提高SPTs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20年1月间不同时期江西省内四家三甲医院数据库中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SPTs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回顾中文文献于2015年1月2020年1月间报道且符合入选标准的3927例SPTs患者的资料。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4024例患者,其中本组97例,文献回顾3927例。其中男性658例,女性3366例,男女比为1:5.1,平均年龄30.9岁(783岁);男性平均年龄37.4岁,女性平均年龄30.0岁。2.总计3219例患者有临床表现记录,其中1845例(57.3%)患者出现症状就诊,1374例(42.7%)为无症状体检发现胰腺占位。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42.0%,1351/3219),其次是恶心、呕吐(9.5%,307/3219)。3.SPTs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都正常,总计11.5%(244/2113)患者出现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本组97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4.4%(14/97)和49.5%(48/97)。总计术前影像学检查对SPTs诊断率为54.5%(414/759),超声内镜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诊断率为61.8%(42/68)。4.总计1763例患者有手术方式记录,手术切除率为98.6%。术式包括: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412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94例,肿瘤局部切除术4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47例,胰腺中段切除术147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例,全胰切除术2例,联合其他脏器/转移灶切除术21例,姑息性切除术7例。术后并发症以胰瘘(13.4%,175/1309)最多见。5.总计3167例患者有肿瘤生长部位记录,其中仅11例(0.3%)患者肿瘤多发,肿瘤生长部位以胰体尾部(55.4%,1762/3178)最为多见。总计2516例有肿瘤大小记录,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3 cm(0.524 cm)。SPTs的病理特点为:肿瘤组织由实性区、囊性区和交界区构成,镜下可见特征性的由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的假乳头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多种蛋白包括β-catenin、Vimentin、a1-AT、CD10、CD56、NSE、CK和PR等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6.SPTs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表现,肿瘤具有侵袭性者占13.9%(205/1480),侵袭主要出现在神经、血管,脏器侵犯主要是十二指肠、脾脏,转移主要发生在肝脏,淋巴结转移少见。7.总计1859例患者有随访信息记录,平均随访40.3个月(1167个月)。随访期内,肿瘤复发18例,肝转移19例,其他部位转移4例,复发/转移率为2.2%(41/1859),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35.1个月。复发/转移患者行再次手术切除6例。17例患者死亡,其中死于SPTs者13例(0.7%,13/1859)。结论:1.SPTs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生机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有关,肿瘤组织可能起源于胰腺多潜能干细胞。但SPTs发生是否与HBV感染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2.SPTs多见于年轻女性,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腹部不适最多见,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SPT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一般都正常,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3.SPTs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假乳头结构。SPTs免疫组化特点:肿瘤兼有外分泌、内分泌和上皮表型。4.SPTs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即便是出现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对于术后复发/转移者也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SPTs患者总体预后良好,患者术后多可获得长期生存。但由于SPTs术后仍有较低的复发/转移率和疾病死亡率,因此建议所有患者都应该长期密切随访。
龚新利,程坤,林海,孙永辉,陈启龙[2](2019)在《影像学和快速病理学检查对胰腺囊性肿瘤诊治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及术中快速病理对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诊治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14日至2018年7月31日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并经病理诊断为PCN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术前影像学和术中快速病理结果与术后常规病理诊断的差异性,并分析术前影像学及术中快速病理对PCN的精确+模糊诊断率及错误诊断率。结果 205例患者中,术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为超声和CT检查,分别为146例(82.95%)和141例(80.11%),MRI检查较少,为54例(30.68%);47例行单项检查,行联合检查共129例,其中超声联合CT检查最常见,为123例(95.35%)。超声、CT及MRI检查对PCN的精确+模糊诊断率分别为81.51%(119/146)、81.56%(115/141)和87.04%(47/54)。超声与CT及MRI检查相比较精确+模糊诊断率较低(χ2=47.747,P<0.001;χ2=11.873,P=0.018),而CT与MRI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12,P>0.05)。超声错误诊断的27例中,未发现明显异常14例(51.85%),其次为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11例(40.74%);CT错误诊断的26例中,误诊为胰腺癌最多,15例(57.69%);MRI错误诊断的7例中,误诊为胰腺癌及胰腺假性囊肿各3例(42.86%)。术中快速病理错误诊断的31例中,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最多,10例(32.26%);其次为SPN误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22.58%)。术前影像学、术中快速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联合术中快速病理对PCN的精确+模糊诊断率分别为81.58%(124/152)、86.84%(132/152)及97.37%(148/152);而错误诊断率分别为18.42%(28/152)、13.16%(20/152)及2.63%(4/152)。结论术前影像学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中,超声有不能发现PCN病变的可能;CT和MRI检查最易误诊为胰腺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最多见。完善术前影像学及联合术中快速病理可提高PCN的正确诊断率,从而避免不合理的外科干预措施。
赵萍[3](2017)在《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胰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胰腺良性肿瘤可分为胰腺内分泌良性肿瘤和胰腺外分泌良性肿瘤[1]。胰腺良性肿瘤以往多被认为是完全无恶变倾向的良性疾病,而部分胰腺良性肿瘤后被证实有恶变倾向。例如,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之前被认为是一类良性肿瘤,而在2010年第4版消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中,则认为所有实性假乳头状瘤均是低度恶性肿瘤[2]。以往认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多为良性,大多数学者建议对其保守观察,但近些年来国内外偶有浆液性囊腺癌的报道[2]。临床上常见的胰腺良性肿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腺泡细胞囊腺瘤、成熟畸胎瘤、囊性淋巴管瘤、神经鞘瘤、血管瘤等,胰腺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高分化(低-中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等。其中SPT、SCN、MCN、IPMN均属于胰腺囊性肿瘤(PCNs)[3]。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相对较低、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又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容易漏诊、误诊,贻误诊疗时机。随着近些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检出率不断升高[4-5]。由于对肿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且部分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侵袭、转移[6-7],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此类疾病的存在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焦虑。而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避免过度治疗或错失治疗良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对此类疾病的诊治经验不足,术前区分各种类型的病变,并确定病变是良性、恶性或潜在恶性是极具挑战性的。故有必要提高认识,重视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目的分析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疗措施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7例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我院病理科医师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12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选择、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数据经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部分不满足χ2检验条件者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7例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年龄为1079(42.6±16.3)岁,男女患者比例1:1.82。PNEN最常见(55%),其次为SPT(26%)。临床表现以上腹痛及上腹不适为主(32%),无症状体检发现者占22%,41例胰岛素瘤均表现为Whipple三联症。16例(12.6%)上腹部压痛阳性,5例(3.9%)可触及腹部包块。9例(7%)术前肿瘤标志物、转氨酶轻度升高,37例(90.2%)胰岛素瘤术前胰岛素释放指数(IRI/G)>0.3。超声、CT及MRI对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73%、93%、92.3%,且CT检出7例转移病灶(7/8)。肿瘤多单发,胰尾及胰体尾部最多见(46.5%),其次为胰头部(33.1%)。肿瘤直径0.212(4.25±2.93)cm,胰腺囊性肿瘤(PCNs)平均直径大于PNEN的平均直径。免疫组化标志物中,CK、Syn、CgA、CD56、CD10、Vimentin、AAT在SPT与PNEN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PR、β-Catenin、CD34在SPT与PNEN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6例行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是胰腺肿瘤剜除术(61.2%)。术后27例出现并发症(23.3%),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是胰漏(44.4%)。本组共9例(7.1%)术前被误诊,其中8例为胰岛素瘤,被误诊为癫痫或精神病,1例SPT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随访96例,1例SPT术后复发转移至胸椎、腰椎,1例浆液性囊腺瘤(SCN)术后新发糖尿病,其余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或因疾病而死亡的证据。结论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是一类好发于女性的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其中胰岛素瘤最易漏诊、误诊。CT是主要的术前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胰腺肿瘤剜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免疫组化有助于SPT与PNEN的鉴别诊断。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好,但部分肿瘤可发生侵袭、转移,影响患者预后。
端传友,王新波[4](2015)在《胰腺良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文中提出胰腺良性肿瘤包括上皮来源的肿瘤、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和良性内分泌肿瘤,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术前主要依靠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胰腺良性肿瘤一经发现需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术中对病灶良恶性的判断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完整地切除肿瘤,并最大程度地保护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季晨[5](2015)在《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3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肿瘤(SCA)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胰腺浆液性肿瘤23例,通过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共2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首发症状腹痛11例(47.83%),体检发现12例(52.17%)。肿瘤位于胰头9例(39.13%),胰颈3例(13.04%),胰体尾11例(47.83%)。超声因简单廉价、无辐射及创伤性等优势,成为腹部体检首选检查方法,肿瘤在超声下显示为界限清楚的液性包块;CT平扫下囊液呈低密度影,小囊之间由肿瘤的实性部分或纤维成分相间隔,间隔厚度<2mm。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包括肿瘤表面轮廓呈多分叶状和中央星状纤维瘢痕,大约30%的中央瘢痕可见到特征性的星芒状钙化。MRI上常表现为体积较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肿块,肿块内可见较多分隔,将其分割为很多个子囊,由于子囊较多,肿块边缘常呈分叶状,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肿块囊壁及分隔常较光整,无壁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分隔内有较丰富的血管成分,故增强后分隔可强化,而肿块内囊性成分则无强化。肿物位于胰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肿物位于胰颈,行肿瘤剜除术1例,行胰腺中断切除术2例;肿瘤位于胰体尾,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8例,胰体尾切除3例。术后相关并发症12例,占全部手术病例52.17%,其中胰漏10例,占83.33%(分别为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胰体尾切除术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胰颈肿物摘除术1例)、胃肠吻合口出血1例,占8.33%(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另外,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5天,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并休克,经急诊行剖腹探查+胃肠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缝扎止血后好转出院。本研究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1个月,中位随访43个月,2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肾恶性肿瘤,其余均无肿瘤复发。结论浆液性囊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SCA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约占胰腺囊性肿瘤30%,大多数发生在女性,可发生于胰腺任何一个部位,多见于胰头颈部,也有极少数病例可发生全胰腺,大小可以从几毫米至几十厘米,平均直径3-5cm。首选无创性检查,例如CT、MRI、超声。目前认为,无症状的SCA无需手术治疗,直径<4cm,应每2年复查1次。直径>4cm,应每年复查1次,如果明显增大或出现症状,应行手术切除,手术应按良性肿瘤原则,尽量保留器官,减少手术创伤。此外,有少量浆液性囊腺癌报道,从组织学上并不能将其区分开来,主要是根据是否具有恶性行为,例如是否有转移,器官、血管或神经的侵犯,若无明显手术禁忌,必须手术治疗。
田锐,郭兴军,王敏,石程剑,陈勇军,朱峰,谢晨成,秦仁义[6](2013)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中男4例,女18例;年龄1674(平均47.0)岁。患者多以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部分无症状。超声诊断灵敏度为86.3%(19/22),CT诊断灵敏度为93.8%(15/16),MRI诊断灵敏度为100%(12/12)。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4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胰腺残端出血,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高,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杨洪生[7](2012)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18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提高对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治认识。方法:对2002年3月-2012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8例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18例,患者年龄34-84岁之间,平均年龄42.6岁,男女比例5:13。其中12例囊腺瘤患者均为女性,且为单发肿瘤,直径在:1.2-11.3cm大小不等,平均为6.7cm。6例囊腺癌患者男性患者5例,女性1例,均为单发肿瘤,直径在:5-14.5cm,平均10.7cm。因上腹部不适隐痛及腰背部疼痛就诊者5例(27.8%),因进食后感上腹部恶心、呕吐就诊4例(22.2%),无明显临床症状者,行体检B超发现胰腺肿块就诊9例(50%)。12例胰腺囊腺瘤病人均行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6例囊腺癌病人均行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6例中发现有3例糖类抗原(CA199)指标不同程度增高。18例病人术前血糖水平,血淀粉酶水平及胆红素水平测定皆在正常范围内。18例病人中有16例行手术治疗,局部肿瘤单纯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远端胰腺切除空肠-Roux-Y吻合1例;胰腺节段性切除术2例;联合脾切除术6例。有2例术前CT发现胰腺囊腺癌发生肝脏转移并伴有腹水,故未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胰漏伴腹腔感染的并发症,经充分引流及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后痊愈。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2个月-10年不等,囊腺瘤手术患者生存满意,肿瘤未见复发。4例囊腺癌术后生存期分别为25个月、36个月、29个月和33个月;2例胰腺囊腺癌伴肝转移未行手术治疗的均于10个月内死亡。结论:1.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多发于女性,发病率低。2.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术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借助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健康体检时也能够早期发现本病。3.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具体的术式选择要根据手术中肿瘤大小、部位、包膜是否完整、周围组织血管及器官侵犯程度和术中冰冻病理结果肿瘤的良恶性来决定。4.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若能通过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李祖雷[8](2010)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7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the pancreas,SPT)最早于1959年由Frantz首先报道了4例患者,术前均误诊为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故该肿瘤又称Frantz肿瘤。国内外学者根据其特征性的实性、囊性及假乳头状结构的病理形态,曾冠以多种不同的诊断名称,如实性乳头状上皮瘤、实性-囊性肿瘤、乳头状囊性肿瘤、实性囊性乳头状腺泡细胞瘤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其定义为形态比较一致的细胞形成实性巢状和假乳头结构的上皮性肿瘤,常有出血及囊性变。SPT常表现为良性,有潜在恶性可能。SPT的患病率低,在所有胰腺肿瘤中占0.13%-2.7%。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上该肿瘤具有与其他胰腺肿瘤不同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的提高,临床诊断病例逐渐增多,但术前仍容易误诊。本文通过对近4年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7例SP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SPT的术前诊断率和治愈率。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后,以提高SPT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7例SP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年龄15-43岁,平均24.3岁,其中男性1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为1:16。5例因触及上腹部包块就诊,8例有腹胀腹痛症状,4例无症状。B超检查发现胰腺混合回声实性或周边低回声而中央无回声的囊实性病变,CT检查发现胰腺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肿瘤周边或实质内出现不规则强化。患者在术前查血清肿瘤标记物为阴性。4例患者术前行B超引导下经腹细针穿刺活检确诊为SPT。肿瘤位于胰头部7例,位于胰体尾部1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式)5例,胰体尾切除4例,胰体尾及脾脏切除6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肿瘤的平均直径为8.2cm(3-20cm)。术后均恢复较好,2例发生术后胰瘘,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行放疗、化疗。对本组患者全部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月(3-47月),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SPT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发于年轻女性。对于发生在儿童或女性患者的胰腺肿瘤,应疑及本病。B超、CT和MRI等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对其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术前行B超或CT引导下经腹细针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可以治愈且预后良好。对于术后患者应严密随访,尤其对病理检查有明显侵袭性的肿瘤更要如此。
吴文铭,廖泉,赵玉沛[9](2008)在《胰腺外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指明
周立新,徐志远[10](2008)在《20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996年10月 ̄2006年10月诊治的20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行B超检查:7例囊腺瘤,影像表现为囊性、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光团;13例囊腺癌,影像表现为多发囊性或囊性与实性共存、单发囊性。16例行CT检查:5例囊腺瘤,影像表现为囊性呈多层状、不均匀的低密度影;11例囊腺癌,影像表现为多发囊性或囊性和实性共存、单发囊肿。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探查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16例行治愈性切除。良性肿瘤中1例囊壁空肠吻合者3年后发生恶变。2例恶性肿瘤分别于术后6和16个月死于肿瘤复发,恶性肿瘤有5年存活者7例。[结论]B超和CT是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有效方法。胰腺囊性肿瘤生长缓慢,应尽快切除。
二、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本组(江西省多中心)资料 |
2.1.2 中文文献回顾资料 |
2.1.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2 资料分析内容与定义 |
2.2.1 资料分析内容 |
2.2.2 相关定义标准 |
2.2.3 术后随访 |
2.3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结果 |
3.1.1 年龄、性别 |
3.1.2 临床表现 |
3.1.3 实验室检查 |
3.1.4 影像学检查 |
3.1.5 术前活检 |
3.2 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 |
3.2.1 手术情况 |
3.2.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3.3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
3.3.1 常规病理 |
3.3.2 免疫组化结果 |
3.4 随访结果 |
附图 |
附表 |
第4章 讨论 |
4.1 命名及流行病学 |
4.2 发病机制与组织起源 |
4.3 临床特点 |
4.4 术前检查 |
4.5 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6 手术及相关治疗 |
4.7 侵袭及复发因素预测 |
4.8 预后 |
第5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研究纳入的129篇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3)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胰腺良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胰腺概述 |
2 胰腺良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及特点 |
3 胰腺良性肿瘤的诊断 |
4 胰腺良性肿瘤的治疗 |
5 小 结 |
(5)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1.4 肿瘤情况 |
1.5 手术方法 |
1.6 手术情况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辅助检查结果 |
2.2 术后情况 |
2.3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
2 结果 |
2.1 治疗方法 |
2.2 病理检查 |
2.3 手术并发症 |
2.4 随访 |
3 讨论 |
(7)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18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二、正文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一)综述 |
(二)参考文献 |
四、致谢 |
(8)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20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室结果 |
2.2 影像诊断结果 |
2.3 病理结果 |
2.4 治疗结果 |
2.5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四、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D]. 孙根. 南昌大学, 2020(08)
- [2]影像学和快速病理学检查对胰腺囊性肿瘤诊治价值的临床研究[J]. 龚新利,程坤,林海,孙永辉,陈启龙.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12)
- [3]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D]. 赵萍. 郑州大学, 2017(02)
- [4]胰腺良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J]. 端传友,王新波. 医学综述, 2015(16)
- [5]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3例报告)[D]. 季晨.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2)
- [6]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J]. 田锐,郭兴军,王敏,石程剑,陈勇军,朱峰,谢晨成,秦仁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03)
- [7]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18例临床诊治分析[D]. 杨洪生.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8]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7例临床分析[D]. 李祖雷. 山东大学, 2010(10)
- [9]胰腺外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J]. 吴文铭,廖泉,赵玉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05)
- [10]20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 周立新,徐志远. 肿瘤学杂志,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