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信息 增强医院对购买医疗设备决策的科学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曌[1](2021)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D医院为例》文中提出2020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疫情充分说明了公立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我国医疗体系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所面对的运营环境越来越严峻,竞争程度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条件下,公立医院管理层意识到公立医院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抓手,这样才能做到健康持续长远地发展。由财政部发布的并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实施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2016年年底,财政部要求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希望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而构建出一整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顺利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本文选取了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为研究对象,并以D公立医院为例展开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概念、相关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其次,着重以风险点为导向,结合公立医院自身的特点,分别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对公立医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了重点论述。并基于单位层面的风险点选取了5个三级指标和13个四级指标,基于业务层面的风险点选取了6个三级指标和19个四级指标。第三,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所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构造出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最后,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于对D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的评价,通过量化评价结果可直观了解D公立医院在总体和局部层次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并相应提出对D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议。
阮嘉杰[2](2021)在《临床科室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方案和指标体系构建及验证分析 ——以S中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拥有更高水平的医疗设备以及更加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医疗设备具有技术水平高、项目功能多样的特点,因此它们的投入能够为高质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同时,从医院的角度看,由于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且医疗设备更新周期在不断地缩短,医院临床科室购置新型医疗设备有助于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满足医院发展需求进而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提高医院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医疗设备购置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利用好每年财政拨款和医院有限的自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地进行购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设备购置得当不仅能避免采购资金的浪费,实现采购资金的最优化配置,而且还可以提高医院的治疗水平,吸引更多病人就医,有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医院需要有科学的设备购置论证方案和指标体系。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总结分析S中医院设备购置论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循证决策树和专家咨询建立一套新的临床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方案及指标体系,并验证分析其有效性,为改进S中医院的临床设备购置决策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对S中医院5名临床科室负责人和5名医院行政科室相关负责人的定性访谈内容,了解他们对当前S中医院临床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的看法和建议,归纳总结出当前方案的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按照申购设备的特点,分别建立新增设备、增配设备和汰旧换新设备的循证决策树,并通过对30位选定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来确定设备购置论证指标体系。为验证本套方案的有效性,通过验证分析,对比正常使用1年后设备的实际效益与购置前的效益评估,实测新方案评估结果是否更接近实际效益;通过对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仪的具体案例分析,展示新方案对设备购置论证的步骤。研究结果通过定性访谈,发现当前S中医院设备论证购置方案的可取之处为:了解同行医院设备使用情况并进行多维度论证。其不足之处为:没有对新购设备进行分类;忽视了设备购置对科室建设的影响;单一部门审核易出现偏差、主观性较强;没有考虑使用科室负责人的意见;论证指标没有考虑设备的科研效益。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共30人。第一轮咨询的专家积极性为93.75%,第二轮为100%。第一轮与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判断程度(Ca)分别为0.93和0.94;熟悉程度(Cs)均为0.83;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8和0.89。两轮专家咨询的W值在0.085到0.132之间,且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设备购置论证指标体系的最后确立:新方案中指标维度涵盖了设备使用的基础条件、科学证据、设备使用基本信息、设备预期效益和原有设备使用效益。新增设备共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增配设备共6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汰旧换新设备共2个一级指标和3个二级指标。验证分析是选取的8款设备放入新的设备购置论证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与设备使用1年所产生的实际效益进行比较;发现除了 1款设备外,其余7款设备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完全相符合。具体案例分析中的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仪,经过新的购置方案论证后,建议购买该款设备。结论及建议结论:(1)S中医院原有的临床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方案存在没有对设备进行分类、忽视设备的科研效益、单一部门论证等问题;(2)新方案以循证决策树的形式呈现,且指标对设备评价维度较多;(3)把S中医院原有方案的评价结果跟2019年设备正常使用1年后产生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部分设备的使用人次数及效益的预测与实际不符;(4)验证分析验证显示,本研究构建的设备购置论证方案具有有效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设备购置论证需要医院多部门参与;(2)要准确地预估设备使用人次数及使用效益;(3)推进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评估。(4)重视对设备科研效益的评价。
庄艳[3](2020)在《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国家医疗制度的变革,医疗投入方向和重点特别是对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单位的资金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也随之转变。当前公立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随着运营环境而变化,医院财务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本文以NH医院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财务风险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预警理论,从筹资、投资及营运资金、资金分配等方面分析得出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即资金浪费,运营成本增大、资金运转困难、应收医疗款回款受限,虚增医院资产、成本资源耗费巨大、内部控制薄弱,效益下降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重视不够、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医院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机制不全面、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缺失。本文针对这些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在全员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加大风险预警和监督力度的方面进行优化,围绕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拓宽筹资渠道、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应收医疗款的管理、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实施措施进行说明,同时认为需要在制度、组织、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方面加强保障。最后对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从而验证该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本文的研究,NH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及其实施能够促进NH医院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强化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对新医改政策实施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尹慧子[4](2020)在《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卫生行业先后经历了数字化医疗、局域网医疗、互联网医疗三个阶段,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应用和服务模式逐步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至此,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步入了第四个阶段-智慧医疗阶段。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围绕智慧医疗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政策,建立多元化技术基础及环境保障,深层次地挖掘医疗信息衍生价值,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助推智慧医疗站上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新风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医疗机构迅速推进线上问诊、随访评估、AI诊断等智慧化便民举措,随着广大患者、医生用户对智慧医疗应用体验认同度的提升,深入了解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在机理,确保信息交互的持续顺畅和良性健康发展,进而缓解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医疗卫生部门和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智慧医疗情境及信息交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明晰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首先,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分析,整合智慧医院情境、区域卫生情境和家庭医生情境构建了智慧医疗综合情境。其次,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从主体、客体、环境和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并对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再次,以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各要素的互动关联为依据,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划分为人-机交互模式、机-机交互模式和人-人交互模式。最后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型。第二,探究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形成机理。首先,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层次划分为生理与安全需求、归属与社交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其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将用户信息交互的动机提炼为健康期望、心理表达、科研创新和经济利益;再次,从信息发布、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分析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最后,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网络拓扑。第三,分析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借鉴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结合智慧医疗的特点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研究问卷获取研究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风险、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信息交互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作用;信息质量和信息交互意愿对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受教育程度和互联网经历对部分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具有调节效应。第四,构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研究。首先,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其次,利用专家访谈法,结合智慧医疗情境下用户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用户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最后,利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提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的优化策略。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机制和框架。基于用户视角提出了针对需求满足用户期望和提升用户信息素养的策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了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机制和完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的策略;基于系统服务视角提出了优化系统功能设计和创新服务模式的策略。本文聚焦于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了应用决策指导,促进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行为的维度化管理。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深度融合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继续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交互服务,推进智慧医疗运营管理不断完善。
程显扬[5](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朱莹[6](2020)在《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构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文中认为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有效地管理大型医疗设备,加强投资效益分析、评价与考核,从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中,医疗设备中价值100万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都过半,只有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大型医疗设备,让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对医院产生巨大的效益,这是公立医院谋求出路的迫切任务。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在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进行考核评价方面,经验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国际先进医疗设备投资效益理论,将笔者实习单位A公立医院作为输入口,在原有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引进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完备的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分析了推行该考核系统的难点,同时也为其他公立医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全文从以下六大章节进行展开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章梳理了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计量相关的理论和文献;第三章以A公立医院为例,立足实际分析了该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分析现状、考核体系现状及推行考核体系存在的困难;第四章是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的具体引入与构建,包含具体设计与实施措施;第五章研究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的具体构建,包括投资效益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以及考评办法。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建议。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视角创新:由于我国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院被公认为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投资效益考核时既考虑经济效益,更关注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二是内容创新:以A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战略地图以及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工具,导入了反映经济效益和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构建了一个科学的适用于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
杨中浩[7](2020)在《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医改核心任务,目的是建立导向清晰的薪酬激励机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薪酬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逐渐形成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以科室为经济核算单元,实行以收减支、按比例提成。医院薪酬总量和人均水平不受约束,医务人员薪酬与所在医院、科室、甚至是个人经济创收挂钩,而经济效益受到医疗行为和政府规制共同影响。由此导致薪酬分配难以体现医疗服务价值,驱使医生流向薪酬较高的专科,加剧急诊、儿科等较低薪酬专科的医生短缺,专科之间医生资源配置更加不均衡,也诱导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对此,医改要求建立体现公益性和医疗服务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破除逐利机制。尽管近年来改革频出,但大多局限在医院内部计薪公式的改变,切断薪酬与经济效益的关联,引入非经济因素,而外部政策层面改革滞后;部分地区探索的薪酬总量规制仍与经济性指标挂钩,引导医院形成逐利性薪酬制度的外部规制环境没有转变,医院间的薪酬差异依旧和经济效益相关,医疗服务价值没有得到重视。现有研究多立足医院外部宏观政策和医院内部微观分配层面,或是分析单项规制对医院薪酬的影响,或从薪酬分配制度、水平、结构等方面论证我国公立医院薪酬体现医疗服务价值不足等问题,但缺乏站在公立医院的机构管理层面中观视角(办医主体)、基于医疗服务价值构建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1)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现状如何,通过什么途径对公立医院薪酬产生什么影响。(2)医疗服务价值如何合理度量,在公立医院机构层面的薪酬水平中是否合理体现。(3)如何构建与经济运营效益脱钩、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既破除逐利性,又不损害医疗服务产出效率。研究目的是,围绕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目标,立足公立医院机构管理的中观视角,剖析现有薪酬规制效应和医疗服务价值体现问题,基于医疗服务价值的合理度量和体现,提出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薪酬规制国内外主要模式、医疗服务价值度量方法,构建回归模型分析薪酬规制效应,利用DEA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医院薪酬的医疗服务价值体现问题,结合理论分析方法提出和论证薪酬规制模型框架。实证研究采用东部某省(市)属30家三级公立医院2008-2018年机构层面的医疗业务和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来源是国家法定财务报表和医院信息系统等。主要研究内容:(1)理论基础。围绕研究问题,重点回顾薪酬相关理论、规制经济、标尺竞争和生产前沿面等理论。(2)现状分析。梳理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历史沿革,归纳比较新医改时期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主要模式,分析借鉴典型国家经验。(3)薪酬规制效应分析。利用样本医院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结合理论推导,分析薪酬规制对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的影响程度和路径。(4)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提出符合医改和薪酬规制需求的医疗服务价值度量方法,利用样本医院数据进行度量,从投入产出角度评价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是否匹配。(5)构建薪酬规制模型框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论证。(6)归纳主要结论和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缺乏清晰导向、总量约束和竞争机制。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经历了规制、放松规制、再规制的过程,从公益性转向逐利性,再回归公益性。再规制不是重回计划经济,而是通过薪酬总量规制,整合医疗价格等相关规制,建立激励性的薪酬规制。从当前改革看,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的收入系数、支出比例、结余奖励、增幅核定四种模式,与改革预期存在差距:薪酬总量核定与医院经济效益依旧挂钩;薪酬规制对薪酬总量约束不强,缺乏配套政策;公立医院之间竞争机制缺失,医院薪酬总量取决于自身绩效,同行绩效提升不会引起自身薪酬总量减少,难以产生激励作用。英国、德国、美国尽管国情不同,但是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均受到政府规制,改革方向也是趋同的:一是薪酬尽量与医疗业务脱钩;二是规制与竞争互相结合,采取有管理的竞争、构建内部竞争市场等改革举措;三是规制协同性强,通过工资制和完善的支付体系、充分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等实现薪酬规制。第二,薪酬规制主要通过干预医院经济运营显着影响薪酬水平,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密切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薪酬总量规制(狭义的薪酬规制)对样本医院薪酬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医疗服务产品市场相关规制中(广义的薪酬规制),诊疗服务、检查化验、药品等价格规制对薪酬水平均达到1%显着水平的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589、0.470、0.084,运营收支平衡、财政投入政策影响不显着,说明规制间缺乏合力;薪酬总量规制削弱了其他薪酬规制的影响程度,但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未完全脱钩。理论分析显示,薪酬规制通过薪酬总量规制、医疗价格规制、财政投入政策和运营收支平衡等四个途径影响医院薪酬总量的形成:医院管理者决定薪酬分配总量时,受到薪酬总量规制和运营收支平衡约束;薪酬分配总量的决定机制影响医院内部分配和诊疗行为;诊疗行为在医疗价格规制等作用下,也对医院经济运营产生影响。第三,以医疗服务项目行业成本度量的相对价值更加符合薪酬规制需求。从度量对象看,医疗服务项目覆盖全部医疗服务活动,细分度高、可比性强、同质化高,与现行支付体系一致,优于病种等其他度量对象。从度量依据看,由于医疗价格调整滞后于实际成本变化,还要考虑患者负担、医保支付、物价等因素,难以动态反映医疗服务供给成本,根据成本度量优于按收费价格度量。从度量标尺看,相对价值可避免价值绝对量难以度量的问题,国际经验也表明基于相对价值的医保支付等领域改革产生了较好的激励机制。从度量结果看,按行业平均成本度量的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与按收费价格度量结果明显不同。如果薪酬规制采用按收费价格度量的医疗服务价值,会诱导医院规避成本高、定价低的医疗服务,而行业成本高的医疗项目往往难度大、风险高,或是开展较少的新项目,反而是政府办医鼓励开展的;以行业实际成本作为“影子价格”度量价值,能引导医院增加此类医疗服务供给,对于能普遍开展的医疗服务,同业竞争会引起行业成本下降,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也相应动态下调。第四,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严重背离。从样本医院DEA模型分析结果看:行业平均效率方面,以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为产出的模型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72,明显低于以运营收入为产出的对照模型效率值(0.88),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也是如此,样本医院总体上达到运营收入产出较高的效率状态,但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发生背离;医院个体效率方面,无论是以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为产出,还是以诊疗服务收入、运营收入、综合服务量作为产出的对照模型,都有样本医院明显偏离生产前沿面,存在投入冗余,医院间的效率差异明显,这也构成薪酬规制的必要性。第五,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薪酬总量规制是薪酬规制框架的核心。在实施薪酬总量规制的同时,整合医疗服务产品市场的相关规制,可以实现医院薪酬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与经济运营效益脱钩的规制目标,其作用机制包括:一是根据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相对价值投入产出效率,直接约束薪酬总量;二是调整面向医疗服务市场的医疗价格规制、财政投入政策等,干预医院投入产出效率,间接影响薪酬总量;三是利用运营收支平衡,约束医院薪酬发放。薪酬规制下,公立医院产生抑制逐利性的内在动力,不再无限扩大薪酬总量和医疗规模,医疗行为发生转变。理论分析显示,以行业平均成本度量医疗服务相对价值实施薪酬规制,可以人为地构建内部竞争市场,形成激励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尤其医疗价格无法动态反映实际成本的情况下,让公立医院业绩评价回归价值。利用DEA模型得到的各医院薪酬总量目标投入占行业薪酬总量比例,可对冗余和高效医院分别核减、核增薪酬总量,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根据上述结论,建议通过薪酬总量规制实现医院薪酬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同时基于实际成本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探索财政投入与医疗服务产出挂钩,薪酬规制的各项措施要相互融合和制衡,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可能的创新点:(1)尝试提出了“依投入产出效率直接核定薪酬总量、从投入产出两侧间接调控薪酬总量、用运营收支平衡约束薪酬总量发放”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实现薪酬总量规制与相关政府规制的整合,解决现有模式下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挂钩、存在医疗服务诱导动机等问题。一方面,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效率核定薪酬总量,实现医院薪酬与经济运营效益脱钩;另一方面,薪酬总量得到规制部门认可和相关规制支持,同时医院根据医生的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支付薪酬,在医院内外部形成一致、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的激励导向。(2)研究提出基于医疗服务项目行业成本度量相对价值更适合薪酬规制需求的观点。根据医疗市场特征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目标,借鉴相对价值理念和改革经验,提出以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以成本为依据、以相对价值为标尺的度量方法,并利用样本医院实际业务数据,对按行业平均成本和现行收费价格两种方法的度量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方法可行性,从供方角度解决医疗服务价值难度量的问题,为薪酬规制提供评价依据。(3)从中观视角系统地研究了公立医院薪酬规制问题。公立医院薪酬研究多关注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和单项规制宏观影响,缺乏中观视角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立足医院机构管理层面,从中观视角,界定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概念,开展薪酬规制现状、规制效应、医疗服务价值度量体现等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整合薪酬相关规制和构建新的薪酬规制框架提出结论建议,既丰富了公立医院规制理论研究,也为深化医改、尤其薪酬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围绕薪酬总量规制核心问题,系统梳理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演进过程,归纳比较我国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的四种典型模式,结合模型简化和逻辑推导,系统分析不同模式的内在机制和优缺点,为薪酬规制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李成[8](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B市M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医院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承担着保障患者健康、挽救生命的社会职责。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主体,承担着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康复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等任务,在卫生人才培养及医学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公立医院的作用更不容小觑。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走过几十年的艰难历程,公立医院的改革也有十年,中国的医改从制度设计到关注医药结构和管理体制变革,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然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当下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本文基于内蒙古B市M医院的管理实践,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以期建立科学的人事结构、监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分级诊疗模式等,推动医院管理趋于合理化、规范化。首先,本文阐述了我国当前的公立医院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M医院的调查研究和及对相关数据分析后得知,当前M医院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管理体制落后,产权制度不够明晰;政府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合理;医患矛盾突出;分级诊疗有待改进;科研工作薄弱等。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对原因进行细致梳理,主要包含财政补偿不足、人才规划及学科发展滞后、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分级诊疗难以有效落实、科研管理水平低下等现实原因。然后,在借鉴西方国家与发达地区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后,针对当前M医院管理体制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革建议:一是,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补偿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权责关系;二是,推动医院“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改革,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三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四是,推动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服务制度;五是,完善科研相关配套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通过M医院管理实践的研究,对于深化B市乃至全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变革、回归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桂蕾[9](2020)在《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大型医疗设备在医疗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医疗技术的改革创新推进了我国医疗水平发展。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相关设备的辅助,并且大型医疗设备给医院带来的收入是医院总体收入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各大医院彼此之间激烈的比拼与竞争里,大型医疗设备可以帮助医院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使得医院可以在医疗市场越发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在医院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带来的多重效益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些医院不考虑设备引进后能否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只是片面注重采购配置高端、技术进步、功能齐全的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实际并不能发挥设备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文章通过结合管理学及财务管理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以作者所在医院的实际运营数据,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评价,最后利用评价得出的结论,希望可以为推进医院的设备购置及运营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解决M医院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中缺乏具有数据支撑的可行性报告的问题。旨在为M医院提出有参考意义的建议,进而降低医院医疗设备运行的成本,提升医疗设备产生的经济利益。文章采用以上研究方法,对M医院的乙类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了成本与效益分析,也对医院进行相关医疗设备的采购提出了相应的意见。本文认为,采购和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要参考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实际角度出发要,也同样要考虑到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陈冉[10](2020)在《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决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上升,患者对创新与专利药物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各国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大学及医药制造企业开始进行医疗创新合作,加快药物研发进程。重大疾病将促进医院与医疗产品供应商的医疗创新水平与深化成员间的合作程度,同时也加强了国际医疗团体的相关合作与共同研发。居民健康意识与自身经济水平的不断增强也是促进医疗产品创新的重要原因。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出现与迅速蔓延,各国政府需要加速疫苗及有效治疗药物及方案的研发与提出,进一步加强国家间的医疗合作成为医疗产品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医疗企业为满足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升级与创新,而医疗创新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本文从医疗供应链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入手,利用反馈信息对市场需求的表征作用,构建一条以医疗产品供应商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为决策主体成员的两级医疗供应链,从而分析考虑反馈信息的新产品市场进入决策、需求偏好与需求不确定性等因素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决策与成员利益协调机制。在不同驱动力情形下,医疗产品供应商需要对一般产品与改善型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投入进行决策,而医院需要对一般性医疗服务与改善型医疗服务的投入进行决策。在研究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的创新决策时,首先分析反馈信息及新产品上市前后市场的反应来预估创新带来的收益,然后引入新产品吸引力来分析创新产品在面临基于消费者对新产品吸引力感知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偏好时的决策变化与分析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对医疗供应链创新的影响。在市场进入决策影响下,引入新产品的上市决策来分析消费者对新产品上市后的反应(对新产品的购买欲望)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并构建考虑反馈信息与新产品上市前后的两阶段的创新决策模型。进一步从消费者偏好入手,研究在新产品吸引力影响下医院与医疗产品供应商的创新合作最优策略与医疗产品供应商生产新产品与一般产品的最优投入策略。在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时,考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对医院与医疗产品供应商的创新合作最优策略的影响,构建随机决策分散策略模型与随机决策集中策略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反馈信息能降低新医疗产品与改善型医疗服务的研发成本,用户对新医疗产品与改善型医疗服务的积极反馈意见能促进医疗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与医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将促进成员的创新合作行为,从而促进医疗供应链产品的吸引力、声誉与整体利润。用户需求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创新程度。
二、注重信息 增强医院对购买医疗设备决策的科学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信息 增强医院对购买医疗设备决策的科学性(论文提纲范文)
(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D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综述 |
二、医院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综述 |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
四、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
三、内部控制评价 |
四、层次分析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控制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节 相关法律规范 |
第三章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
第二节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
一、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不重视 |
二、内部控制评价环境不佳 |
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科学 |
四、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利用率不高 |
第四章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一、全面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重要性原则 |
四、层次性原则 |
第二节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选取 |
一、基于单位层面风险点的指标选取 |
二、基于业务层面关键环节风险点的指标选取 |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构造判断矩阵 |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计算 |
第五章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D公立医院为例 |
第一节 D公立医院概况 |
第二节 D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 |
第三节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
一、评价标准 |
二、计算综合(总目标)评价结果 |
三、计算三级指标评价结果 |
四、计算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
五、评价结果分析 |
六、对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四节 D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
一、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改进 |
二、制度管理体系的优化改进 |
三、加强风险管控机制建设 |
四、财务体系的优化改进 |
五、经济业务活动控制的优化改进 |
六、医院文化建设的优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重要性两两比较调查问卷 |
致谢 |
(2)临床科室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方案和指标体系构建及验证分析 ——以S中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4 研究意义 |
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来源 |
3 研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目前S中医院新购设备的论证方案介绍及分析 |
2 临床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决策指标体系的构建 |
3 临床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方案验证分析 |
讨论 |
1 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
2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3 验证分析结果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特色与局限性 |
1 特色 |
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理论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关于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关于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关于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财务风险理论 |
2.4.2 风险管理理论 |
2.4.3 内部控制理论 |
2.4.4 预警管理理论 |
第3章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NH医院概况 |
3.1.1 NH医院基本概况 |
3.1.2 NH医院基本财务状况 |
3.1.3 NH医院财务风险现状 |
3.2 NH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 |
3.2.1 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 |
3.2.2 财务风险的事中管理 |
3.2.3 财务风险的事后管理 |
3.3 NH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资金浪费,运营成本增大 |
3.3.2 资金运转困难 |
3.3.3 应收医疗款回款受限,虚增医院资产 |
3.3.4 成本资源耗费巨大 |
3.3.5 内部控制薄弱,效益下降 |
3.4 NH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重视不够 |
3.4.2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
3.4.3 医院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机制不健全 |
3.4.4 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缺失 |
第4章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化 |
4.1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化目标和原则 |
4.1.1 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化目标 |
4.1.2 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的原则 |
4.2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化方案 |
4.2.1 全员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
4.2.2 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
4.2.3 加大风险预警和监督力度 |
第5章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措施 |
5.1.1 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
5.1.2 拓宽筹资渠道 |
5.1.3 加强资产管理 |
5.1.4 加强应收医疗款的管理 |
5.1.5 做好成本费用管理 |
5.2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5.2.1 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
5.2.2 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
5.2.3 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
5.2.4 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
5.3 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效果预测分析 |
5.3.1 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 |
5.3.2 资金投放合理 |
5.3.3 财务信息真实有效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智慧医疗 |
2.1.1 智慧医疗的内涵 |
2.1.2 智慧医疗的用户 |
2.1.3 智慧医疗的类型 |
2.2 信息交互 |
2.2.1 信息交互的概念 |
2.2.2 信息交互的动因 |
2.2.3 信息交互的类型 |
2.3 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 |
2.4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5 自我决定理论 |
2.6 社会网络理论 |
2.7 感知风险理论 |
第三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 |
3.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 |
3.1.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 |
3.1.2 智慧医疗情境的特征 |
3.2 智慧医疗情境解构 |
3.2.1 智慧医院情境 |
3.2.2 区域卫生情境 |
3.2.3 家庭医生情境 |
3.2.4 智慧医疗情境 |
3.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及特征 |
3.3.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 |
3.3.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特征 |
3.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 |
3.4.1 主体 |
3.4.2 客体 |
3.4.3 环境 |
3.4.4 技术 |
3.4.5 各组成要素间关系 |
3.5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 |
3.5.1 人-机交互模式 |
3.5.2 机-机交互模式 |
3.5.3 人-人交互模式 |
3.5.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分析 |
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分析 |
4.1.1 生理与安全需求 |
4.1.2 归属与社交需求 |
4.1.3 尊重与自我实现 |
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动机分析 |
4.2.1 健康期望 |
4.2.2 心理表达 |
4.2.3 科研创新 |
4.2.4 经济利益 |
4.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分析 |
4.3.1 信息发布阶段 |
4.3.2 信息传输阶段 |
4.3.3 信息接收阶段 |
4.3.4 信息反馈阶段 |
4.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网络结构 |
4.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形成 |
4.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结构分析 |
4.5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 |
5.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5.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 |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收集 |
5.3 数据分析和模型校验 |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
5.3.3 调节变量效应分析 |
5.4 讨论分析 |
5.4.1 检验模型结论 |
5.4.2 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 |
6.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
6.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 |
6.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
6.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
6.2.2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 |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分析 |
6.3.2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效果评价分析 |
6.3.3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矩阵 |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策略 |
7.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架构 |
7.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7.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路径 |
7.1.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框架 |
7.2 用户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
7.2.1 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
7.2.2 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
7.3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
7.3.1 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保障机制 |
7.3.2 建立友好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 |
7.4 系统服务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
7.4.1 优化系统功能设计 |
7.4.2 创新信息交互服务模式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5)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
1.4.1 文章结构 |
1.4.2 研究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健康 |
3.1.2 健康服务业 |
3.2 相关理论 |
3.2.1 健康需求理论 |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3.2 理论模型构建 |
3.3.3 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 |
5.1.3 结果分析 |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
5.2.1 经济发展水平 |
5.2.2 政策规划 |
5.2.3 人口年龄结构 |
5.2.4 城镇化水平 |
5.2.5 科技创新 |
5.2.6 疾病谱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
6.2.1 美国 |
6.2.2 德国 |
6.2.3 加拿大 |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构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创新点与特色 |
1.3.1 研究视角创新 |
1.3.2 研究内容创新 |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医疗设备投资效益的相关概念 |
2.1.1 医疗设备的涵义 |
2.1.2 投资效益的涵义 |
2.1.3 医疗设备投资效益的涵义 |
2.1.4 大型医疗设备概念 |
2.2 相关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支撑 |
2.2.1 指标体系中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支撑 |
2.2.2 指标体系中战略地图的理论支撑 |
2.3 医疗设备投资效益的计量方法 |
2.3.1 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
2.3.2 社会效益计量方法 |
2.4 文献综述 |
2.4.1 国内文献综述 |
2.4.2 国外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的现状分析 |
3.1 A公立医院概况 |
3.1.1 A公立医院简介 |
3.1.2 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情况 |
3.2 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的现状 |
3.3 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效益分析现状 |
3.3.1 设备申购的效益评估 |
3.3.2 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 |
3.4 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
3.4.1 员工对其的重视和员工之间的配合较弱 |
3.4.2 医疗设备原始资料年久缺失 |
3.4.3 成本分摊与收入核算不清晰 |
3.4.4 投资效益考核周期不稳定 |
3.4.5 医院信息系统间对接不流畅 |
3.4.6 大型医疗设备申购效益评估不充足 |
3.4.7 国有资产管理科没有履行部分职责 |
3.4.8 投资效益分析的情况未留下完整的书面痕迹 |
3.5 本章小结 |
4 平衡计分卡的引入与构建研究 |
4.1 设备投资效益考核目标与平衡计分卡的引入 |
4.2 平衡计分卡的构建 |
4.2.1 使用平衡计分卡的成功经验 |
4.2.2 平衡计分卡的具体设计 |
4.2.3 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步骤 |
4.3 战略地图的创建 |
4.3.1 战略地图的绘制前提 |
4.3.2 战略地图的主题与绘制 |
4.3.3 战略地图的实施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的构建 |
5.1 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指标设计原则 |
5.2 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经济效益考核指标 |
5.2.2 社会效益考核指标 |
5.3 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的考评办法 |
5.3.1 单机考核 |
5.3.2 科室资产效益考核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公立医院推行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
一、公立医院 |
二、薪酬规制 |
三、医疗服务相对价值 |
四、研究范围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医疗服务市场及公立医院规制理论的研究 |
二、政府规制对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影响的研究 |
三、公立医院薪酬对医疗服务价值体现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四、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薪酬相关理论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薪酬公平理论 |
第二节 规制经济理论 |
一、规制的基础理论 |
二、激励性规制理论 |
第三节 标尺竞争理论 |
一、标尺竞争理论的发展 |
二、标尺竞争理论在医疗服务市场的应用 |
第四节 生产前沿面理论 |
一、生产前沿面理论的发展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三章 公立医院薪酬规制进展和国内外模式比较 |
第一节 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历史演进 |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年) |
二、经济转型时期(1978-2008年) |
三、新医改时期(2009年起-至今) |
四、三个时期的薪酬规制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新医改时期我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式比较 |
一、薪酬规制的主要模式 |
二、薪酬规制的内在机制分析 |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三节 典型国家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式比较 |
一、英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 |
二、德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 |
三、美国公立医院薪酬规制 |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薪酬规制对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的影响程度分析 |
一、研究假设 |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三、指标选择和计算方法 |
四、模型构建 |
五、实证结果和分析 |
六、稳健性分析 |
七、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二节 薪酬规制对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的影响路径分析 |
一、理论推导 |
二、实证分析 |
三、路径归纳 |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分析 |
第一节 医疗服务价值度量方法比较 |
一、度量维度分析 |
二、度量方法比较 |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二节 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模拟度量 |
一、数据描述 |
二、度量方法 |
三、度量结果 |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三节 基于DEA模型的薪酬投入和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分析 |
一、模型设定、数据说明和变量定义 |
二、第一阶段DEA结果 |
三、第二阶段SFA环境变量分析和投入松弛量修正 |
四、第三阶段DEA结果 |
五、Malmquist跨期分析结果 |
六、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模型框架构建和论证 |
第一节 薪酬规制目标和模型构建 |
一、薪酬规制目标 |
二、薪酬规制模型构建 |
第二节 薪酬规制模型的理论分析:基于标尺竞争理论 |
一、理论模型设定和分析 |
二、标尺竞争理论引入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适用性 |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三节 薪酬规制模型的实证分析:薪酬总量模拟规制 |
一、薪酬总量模拟规制思路 |
二、从减少投入冗余角度模拟核减薪酬总量 |
三、从鼓励投入有效角度模拟调整薪酬总量 |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缺乏清晰导向、总量约束和竞争机制 |
二、现有薪酬规制通过干预医院经济运营显着影响薪酬水平 |
三、以医疗服务项目行业成本度量的相对价值更适合薪酬规制需求 |
四、公立医院薪酬投入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产出存在背离 |
五、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薪酬总量规制是薪酬规制框架的核心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通过薪酬总量规制实现公立医院薪酬与医疗服务价值挂钩 |
二、应基于医疗服务实际成本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
三、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与医疗服务价值产出的挂钩机制 |
四、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的各项措施要互相融合和制衡 |
五、公立医院薪酬规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方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新医改背景下B市M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公立医院管理有关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公立医院的概念及特征 |
2.2 公立医院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
2.3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
2.4 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管理 |
2.5 理论基础 |
2.5.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2 公共治理理论 |
2.5.3 权变理论 |
3 近年来M医院管理方面的探索及成效 |
3.1 学科建设方面 |
3.2 培养和吸引高水平人才方面 |
3.3 改善患者服务水平方面 |
3.4 医院运行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 |
3.5 分级诊疗政策落实方面 |
3.6 医患纠纷处理方面 |
3.7 财务与内部控制方面 |
3.8 科研管理方面 |
3.9 新医改对M医院管理的影响 |
4 新医改背景下M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总体落后 |
4.1.1 融资渠道单一,补偿机制不健全 |
4.1.2 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构建,责权界定不清晰 |
4.2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整体不高,相关模块工作有待改进 |
4.2.1 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管理队伍职业化水平低 |
4.2.2 人员招聘和人才储备不足,人员流出严重 |
4.2.3 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 |
4.2.4 员工薪酬分配制度不科学 |
4.2.5 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 |
4.3 医患矛盾有待缓解,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
4.4 分级诊疗制度有待改进 |
4.5 科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5.1 科研数量和水平较低,成果推广与转化有待提高 |
4.5.2 医院科研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4.5.3 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间缺乏信息共享 |
4.5.4 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高素质人才匮乏 |
4.5.5 伦理审查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
5 新医改背景下M医院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落后 |
5.1.1 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不足 |
5.1.2 法人治理结构与机制不完善 |
5.2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合理 |
5.2.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失,管理者职业化程度不高 |
5.2.2 人力资源招聘与储备情况有待改善 |
5.2.3 人员培训缺乏规划和考核机制 |
5.2.4 薪酬分配制度落后,激励作用有限 |
5.2.5 缺乏成熟的考评体系,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
5.3 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患者期望值得不到满足 |
5.3.1 医患之间信任缺失 |
5.3.2 医患沟通告知存在问题 |
5.3.3 患者的诉求无法满足且对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 |
5.3.4 医方确实存在损害的后果 |
5.4 分级诊疗制度阻滞 |
5.4.1 医院经济驱动,缺乏下转动力 |
5.4.2 医保差异不足,弱化分级引领 |
5.4.3 下转机制缺位,运行指导不够 |
5.4.4 医院顾虑下级医院的承接能力 |
5.4.5 信息缺乏连通,下转渠道不畅 |
5.5 科研管理水平整体不高 |
5.5.1 学科建设及科研人员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
5.5.2 科研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5.5.3 科研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缺乏信息共享 |
5.5.4 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 |
5.5.5 医学伦理审查不规范 |
6 新医改背景下M医院管理体制优化的对策 |
6.1 完善公立医院管理的相关机制 |
6.1.1 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 |
6.1.2 改革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
6.2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
6.2.1 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理念 |
6.2.2 加大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6.2.3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 |
6.2.4 建立科学公平的薪酬机制 |
6.2.5 创建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 |
6.3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 |
6.3.1 注重患者安全,提高技术水平 |
6.3.2 加强沟通,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
6.3.3 关注患者需求,降低患者就医期望值 |
6.3.4 推广医疗意外险,分散医疗风险 |
6.4 推动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服务制度 |
6.4.1 强化上级医院下转主动性 |
6.4.2 增强医保对患者就医的调节作用 |
6.4.3 健全下转机制、标准与程序 |
6.4.4 改善社区服务能力,培育家庭医生 |
6.4.5 转诊平台信息化建设 |
6.4.6 构建紧密型医联体 |
6.5 完善科研相关配套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
6.5.1 注重学科建设与改善人员结构,促进成果转化和利用 |
6.5.2 加快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管理平台 |
6.5.3 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管理科研经费 |
6.5.4 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 |
6.5.5 提高医院伦理审查能力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和核心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直接效益分析理论 |
2.1.2 间接效益分析理论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大型医疗设备的界定 |
2.2.2 大型医疗设备的分类 |
第三章 M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运营成本效益现状 |
3.1 M医院简介 |
3.2 M医院在设备运营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
3.3 M医院在设备运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
3.3.1 数据记录不完整,缺乏联动性 |
3.3.2 缺乏动态进行实时监控 |
3.3.3 缺乏精准单机或单项目核算 |
第四章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成本效益分析 |
4.1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
4.1.1 数据收集 |
4.1.2 指标分析 |
4.1.3 设备效益分析方法 |
4.2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构成分析 |
4.2.1 设备直接成本分析 |
4.2.2 设备间接成本分析 |
4.3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效益分析 |
4.3.1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直接效益分析 |
4.3.2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间接效益分析 |
4.4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总体评价 |
第五章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
5.1 建议进行设备购入前的市场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
5.1.1 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5.1.2 医院内部条件评估 |
5.2 设备购置前进行规范的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
5.3 加强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之后的运营管理 |
5.4 加强对引入设备的横向比较 |
5.5 做好设备引入后的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与可能的创新点 |
2 医疗供应链的医疗创新模式与反馈信息的促进作用 |
2.1 医疗供应链的医疗创新模式 |
2.2 医疗供应链创新中反馈信息的促进作用 |
2.3 医疗供应链创新中的政府调节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3 市场进入决策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协同机理研究 |
3.1 市场进入决策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博弈研究基础 |
3.2 市场进入决策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博弈模型 |
3.3 市场进入决策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协同效果分析与模拟 |
3.4 市场进入决策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协同路径 |
3.5 本章小结 |
4 需求偏好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策略研究 |
4.1 需求偏好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博弈情境设计 |
4.2 需求偏好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博弈模型构建 |
4.3 需求偏好驱动下的供应链成员最优策略分析与协同效果模拟 |
4.4 需求偏好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博弈路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需求不确定性因素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决策模型 |
5.1 需求不确定性因素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决策的情景设置 |
5.2 需求不确定性因素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博弈过程 |
5.3 需求不确定性因素驱动下的成员最优决策分析与效果模拟 |
5.4 需求不确定性因素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的创新决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医疗供应链创新管理策略 |
6.1 追求创新产品需求的合理化提升 |
6.2 适当采取佣金措施来鼓励医院收集用户信息 |
6.3 想方设法提升产品新引力 |
6.4 充分发挥反馈信息有效性对研发成本的降低作用 |
6.5 政府大力支持医企合作以推进医疗产业发展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注重信息 增强医院对购买医疗设备决策的科学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D医院为例[D]. 杨曌.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临床科室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方案和指标体系构建及验证分析 ——以S中医院为例[D]. 阮嘉杰. 山东大学, 2021(12)
- [3]NH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庄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4]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D]. 尹慧子. 吉林大学, 2020(03)
- [5]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6]A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投资效益考核体系构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D]. 朱莹. 深圳大学, 2020(10)
- [7]基于医疗服务相对价值的公立医院薪酬规制研究[D]. 杨中浩.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新医改背景下B市M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李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 张桂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医疗供应链创新决策研究[D]. 陈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