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Visual Basic连接数据库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恒[1](2021)在《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我国的多年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季节冻土在我国更是占有较大比重。冻土区的合理开发、资源利用等都是典型冻土区需要面对的问题,其与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冻土。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时,由于冻土研究数据采集数据量较大且较为繁杂,导致现阶段对于冻土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仍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对典型季节冻土区的冻土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与大批量存储对季节冻土区冻土研究的发展及推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开发出一套可以自动处理数据并生成冻土发育过程线的系统,并将数据储存到Microsoft Access中便于后期查询。经设计分析得出:1.通过本次设计提供一种简易的、高效的冻土数据处理与储存系统,并可推广使用到其它季节冻土区地点,该程序包含:数据处理、数据库保存、数据查询及生成曲线模块,在进行如上运行时具有效率、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提高效率。该系统基于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在Windows各操作系统上均可运行,具有良好的实用性。2.在程序设计时,建立一个均值及线性插值法结合求解的数学模型,利用软件循环调用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保存时实现了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临界结果、以及最终生成曲线数据查询功能并链接到Access数据库中。3.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监测点及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监测点,两地为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利用这两个研究区内共四个的冻融循环期内冻土监测数据手动处理结果及冻土发育过程线图与自动处理结果对比,经由手动处理与本系统自动处理对比及误差分析得出结论:该系统运行流畅、效率较高,可以保证其在冻土发育过程相关研究中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达到预期目标。
刘卓群[2](2020)在《基于Solidworks的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装备知识库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挤压膨化食品是近年来膨化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品。随着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行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制造企业对设备的生产性能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部分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生产商和制造企业进行加工设备的设计开发时,研发周期长、问题多、效率低、速度慢等问题非常普遍,这些问题都阻碍着我国挤压膨化食品行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部分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作为开发目标,基于SolidWorks三维绘图软件和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开发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装备知识库系统。在对本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对挤压膨化食品加工的工艺流程进行具体分析,构建挤压膨化食品加工生产线,结合挤压膨化食品的特点及原料种类,选择合适的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作为系统的开发目标,并分析了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以此分析并明确系统开发的关键零部件及设计主要参数。其次深入分析了开发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装备知识库系统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对开发系统的主要技术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数据库访问技术、基于Visual Basic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及自动装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通过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的数据库功能。最后基于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自动装配技术的工作流程及Visual Basic的界面设计功能,对各加工设备零部件及整机设备的具体功能开发以及系统各设备模块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从而完成了系统的整体开发。通过本系统,用户能够实现包括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参数化建模、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整机三维模型的自动装配和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的标准件和通用件的三维模型生成三种功能。同时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响应用户的市场需求,提高设计的效率、缩短开发的周期、减少开发的成本。
张明文[3](2020)在《基于CATIA的车身A柱断面快速建模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汽车车身兼顾功能设计、性能设计以及造型设计,为汽车带来创新性、个性化和高性能,整车开发中车身设计非常重要。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有了显着提升,车身研究与智能化、科技化深度融合,自主研发技术逐渐突破,计算机辅助技术(CAX)广泛应用在车身开发流程,在汽车产业革新中,技术方法更精进,产品越来越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主断面设计是车身结构设计的基础,它决定了整车车身的刚度、强度、NVH等性能,对整车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至关重要,车身工程师依据设计经验初步设计主断面,在后期对车身和整车进行工艺验证、性能验证时需对断面结构进行反复修改。本文针对车身A柱主断面,着重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TIA的二次开发,基于VB语言,研究快速建模方法,并将设计后期有限元分析整合到结构设计过程中,有效评估断面。具体研究内容有:本文首先分析CAD软件的开发进展,掌握现有的开发方法方式,研究分析CATIA的二次开发方法,选择Automation API的开发方式,以VB为开发语言通过COM接口对CATIA内部对象访问实现对CATIA命令的调用。阐述CATIA的内部接口和API函数,研究开发原理。然后以车身A柱断面为研究对象,详细解读断面设计的控制要素与结构特点,分析并提取控制断面结构的几何约束、尺寸约束,以车身造型面为输入条件,采用VB语言获取Selection对象通过人机交互形式选取截取断面的造型面,研究参数化设计理论方法,手工建模与程序建模相结合实现参数驱动自动化建模。针对创建的断面模型,按照Application模型树中Working with Space Analysis的Object获取SPAWorkbench对象和Inertia对象测量断面的截面面积、材料面积、质心和惯性矩。同时基于断面程序建模生成A柱的部分实体模型,通过接口调用CATIA的有限元分析功能,求解计算结构的应力与位移。开发出系统的参数快速建模、测量、有限元分析的功能。接着对于断面的控制要素、几何约束、尺寸约束、测量参数、有限元求解结果等数据,采用VB的ADO数据控件访问连接Access数据库建立断面数据库,存储断面参数信息。最后,选择所有用户通用的应用程序安装运行方式完成系统的发布。并且以一个车身造型曲面实例验证系统的适用性、稳定性,结合数据库记录集对断面完成有效评估。
陈永娟[4](2019)在《基于RFID技术的公交优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日益扩大,伴随发生的是城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不仅是出行的交通工具,商用车、私家车的数量都急剧上升。对比而言,城市交通道路的配置和建设情况却很滞后。日常生活随处可见交通拥堵的现象,人们也被拥堵问题困扰了许久。在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的概念出现以后,世界各国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多方位的讨论和深刻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明确的是,公交优先通行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此问题的困扰和焦虑。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了解了目前公交优先的措施,结合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套使用RFID技术来实现的公交优先验证系统框架模型。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各个城市公交优先通行理论和实际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推行该理念的目的及意义。其次,介绍了和公交优先相关的技术和方法的概念。包括RFID技术,C/S技术,MySQL技术等;再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结合模块化与结构化的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对验证系统展开了总体和概念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和功能模块的建立,然后对验证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明确各功能模块与数据结构的关系。最后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编码和界面设计,对验证系统进行了实现,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验证操作。通过测试用例对验证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系统运行良好、稳定,性能达到预期要求,界面清晰可见,运行操作便捷。达到了预定功能设计目标,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实验结果表明:公交优先的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并且直观地演示公交优先的验证内容。
王鹏程[5](2019)在《带式输送机参数化设计及其关键部件研究》文中认为带式输送机是用来输送散装物料的主要设备,因其具有结构简单、输送能力大、投资费用相对较低及维护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厂、煤矿等工业企业。随着工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带式输送机已经向着大运量、高带速、长距离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方法、经验设计等进行设计分析,设计过程多以人工计算为主,设计效率低下、重复设计。针对上述弊端,对带式输送机的整机设计做以分析基础上,使用Visual basic软件开发了一套带式输送机参数化设计系统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带式输送机的整机设计和计算进行研究。分析了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计算及选型等过程,分析了设计的带式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和输送带宽度、圆周驱动力、托辊校核、输送带张力、传动滚筒轴功率、传动滚筒的最大扭矩、电动机功率、织物芯输送带层数、核算传动滚筒直径的计算过程,为带式输送机参数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在充分理解《DTⅡ(A)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内容的基础上,使用VB软件编制了一套带式输送机设计系统,将一些计算公式内置到程序开发里,使用此系统,在进行带式输送机设计时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节省下许多时间,使大量计算、查表、校核等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最后,对带式输送机主要部件传动滚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使用ANSYS软件对传动滚筒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传动滚筒运行时的机械性能参数,为传动滚筒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论文有图48幅,表9个,参考文献89篇。
娄亮[6](2019)在《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工程测量在公路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坐标放样还是水准测量都维系着工程的建设质量,丝毫不能怠慢。对于工程测量的实践应用一方面依赖于高精度测设仪器作为平台支撑,比如全站仪、GPS等高精度测绘仪器的大量普及,就使得坐标测设法在公路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测设放样的精度;另一方面对测设数据的计算也是开展测设工作的必要前提,它需要达到即精确又高效的要求。为此,从工程建设实际角度出发,有必要对现有的测量计算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坐标和高程计算的通用数学模型,并结合电子计算机的高运算能力,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测量计算应用程序,对提高测设数据的计算精度和效率都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回旋线作为载体研究建立了通用坐标计算数学模型,并结合复化辛普森求积公式和高斯—勒让德求积公式在精度和编程难易程度上做了对比分析,发现基于复化辛普森求积公式的通用坐标计算数学模型更加适合高运算能力的计算机语言编程。另一方面利用法线垂距趋近法建立坐标反算数学模型,实现了中边桩对应中桩里程和偏距的反向解算。此外,以传统竖曲线标高近似计算数学模型为基础,总结相邻两坡度的正负性和它们差值的正负性的相关特点,将坡道线高程和纵距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了竖曲线高程计算通用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对坐标和高程计算数学模型的程序化改进后,为测量计算程序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通用数学模型基础。在上述数学模型基础上,本文以Visual Basic6.0语言为平台,通过应用ADO、Common Dialog、DataGrid、Rich Textbox、Tabbed等控件,成功搭建公路工程测量计算应用程序的界面操作平台,在建立10个计算数据库后,采用条件、循环和判断等多种编程语句完成应用程序的编码工作。实现了平曲线坐标单点正算、单点反算和批量计算;竖曲线高程和三维坐标的单点计算和批量计算功能,同时实现了以Word文档格式和Excel报表格式对计算数据结果进行输出和保存的功能,为施工测量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较可靠且高效率、高精度的测量计算辅助工具软件。最后,通过两项工程应用实例,对公路工程测量计算应用程序进行了相关验证,通过计算值与设计值的对比分析,表明以坐标正反算数学模型和高程计算数学模型为基础设计的公路工程测量计算应用程序其计算精度是满足施工要求的,能够适应公路工程测量计算作业的要求。
方运惠[7](2019)在《基于VB6.0的换热器辅助程序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以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为平台,利用程序模块化技术,实现交互式对话及菜单定制功能,开发出套管式、折流杆式和强化管型换热器辅助设计软件,可进行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同时,可根据计算结果,进行CAD二次开发,自动绘制换热器CAD图,精确统计换热管数目,自动布管。此外,对换热器辅助程序与现有商用软件HTRI进行对比,分析其性能特点。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详细介绍了换热器的原理和设计计算过程,主要包括换热器的热计算、阻力计算、结构计算和强度计算;(2)设计了套管式换热器辅助设计软件,可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和换热面积,在计算结果基础上可自动绘制Auto CAD工程图;(3)设计了折流杆式换热器辅助设计软件,可计算折流杆式换热器的换热量、传热面积、管程阻力和壳程阻力,在计算结果基础上可自动绘制Auto CAD工程图,并自动布杆和布管,精确统计换热管数目;同时,针对布管数目与传统的换热器软件进行了对比,传统的换热器软件布管数目较少,随着壳体内径的增加,不同管径的换热管布管平均误差较小。(4)设计了采用强化换热技术的单头螺旋槽管、横纹管和缩放管等强化传热换热器软件,可快速、精确计算换热器的各种参数,包括管数、管心距、壳体内径和壳体壁厚,在计算结果基础上进行自动绘制Auto CAD工程图。(5)针对HTRI软件基于贝尔特拉华法的六边形换热管布管法所造成的布管数较少,换热器辅助程序采用精确布管法,根据换热管在壳体的位置,进行逐层布管。(6)换热器辅助程序与现有商用软件HTRI进行对比,换热器计算模块和计算功能较少,没有物性数据库,通过比较不足,明确了换热器辅助程序进一步的改进及完善方向。
毛磊[8](2019)在《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及BVQCAD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体积较小、重量较轻、操作力矩小、启闭快速、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是各行业广泛使用的机械设备之一。目前该产品已经系列化,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很高。作为国民经济中大量使用并频繁更换的产品,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设计和生产周期越来越短。目前,该类产品的设计大多基于已有产品设计文件进行修改设计,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开发和建立基于3D CAD系统的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系列化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是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数字化设计系统还存在市场空白;产品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还存在盲区;自动化建模,装配及成图方法研究滞后,主要零部件的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的实现方法比较欠缺。理论研究和系统开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本课题以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为研究对象,在形成完善的阀门设计理论基础上,针对其系列化产品的零部件参数化建模方法;产品的虚拟自动装配;产品主要零部件的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方法开展研究,最终开发出集成一体化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系列化产品的3D CAD系统,填补该类产品的建模方法的研究空白,解决市场的迫切需求,有效提升产品的设计效率与质量。本课题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调研,结合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设计实践,全面完善了该类产品的设计理论,并在阀板和阀轴设计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在完善设计理论基础上通过特征分析,拓扑关系规划,参数提取及建立参数计算体系,完成了该类产品所有零件的参数化模型,形成了基于几何模型及数学模型的3D零件参数化建模理论;基于SolidWorks系统,使用VB语言编程,通过API函数为接口调用SolidWorks系统的零件建模、虚拟装配、工程图设计及Simulation模块功能,开发完成集零件自动建模、自动装配、工程图设计及主要零件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系列化产品3D CAD系统,突破了产品设计、分析功能集成的难点及系统集成的技术瓶颈;通过函数传递,功能调用及程序控制,形成了基于零件模型及参数自动传递模式下,调用Simulation功能完成零件自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基于SolidWorks系统实现自动有限元分析的难题。本课题的完成,进一步完善了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设计理论,形成了基于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参数化建模的理论,开发完成了集成一体化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3D CAD系统,并完成了系统集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理论的部分空白,突破了机械产品3D CAD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的诸多难点,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也为相关产品的3D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参照。同时,集成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完成,填补了该类产品集成一体化设计系统的空白,满足了生成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的修改设计效率与质量,改善了设计环境,有效促进阀门产业的发展。
车荣花[9](2017)在《中职院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中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中职院校中原本比较薄弱的信息化综合信息管理的任务逐渐加重。面对繁重的信息管理工作内容的增加,开发完善中职院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成绩管理方面信息化的建设,使得原有的分散在各部门的,与各届学生的各科成绩相关的信息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管理。便于及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命题的合理性以及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等做综合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深入的分析预测和定位,寻找出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需要加强训练的知识点等。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建设可提高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建立规范的学生信息库,对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和迅速的查询等,大大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中职院校中的学生成绩管理工作,大都采用专人手工处理的方式,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工作效率低,保密性差,容易出错,而且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总体情况不了解,使得相关人员对成绩管理工作感到困难重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学生各项成绩的文件会大量增加,有关人员对数据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非常困难,耗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很难避免错误的产生。开发一个适用于普通中职院校,对学校学生成绩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该系统建成后,学生成绩的管理会更加规范,能够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论文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所供职的中职院校的实际需求情况,开发设计了一个实际应用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和研究的出发点以及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现状,并对开发设计的研究的方案和难点以及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分别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相关技术和开发工具,以及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知识做了介绍。详细叙述了本系统中六个主要功能模块的功能,并进一步介绍了每个模块设计的具体过程。通过介绍C/S结构与B/S结构这两种结构的概念及优缺点,确定新系统采用与本学院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C/S结构。在数据库方面介绍了本系统采用的是SQL Server2008,在系统详细设计部分介绍了新系统的实现主要模块采用的代码和最终的系统运行效果,并简单说明对系统的部署和转换。最后一章中对本系统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邹超平[10](2015)在《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工业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是一种用气垫支撑取代传统的托辊支撑的新型带式输送机,将输送带与托辊之间的滚筒摩擦变为输送带与气垫层的流体摩擦,具有节能、环保、高效、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关于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仍然不够完善,极大的限制了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的工业化应用与推广。为了确保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能尽早的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假设推导和实验验证的思想,得到了过渡段输送带截面为圆弧形的变形机理,进而推导出了过渡段输送带曲面的数学表达式;随后,通过对过渡段输送带变形的几何分析,推导出了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过渡段最优长度的计算公式。最后,基于上述理论,设计出了一款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过渡装置,能很好的引导输送带平缓过渡,从而提高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和系统的输送效率。其次,完成了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配套的粉尘治理方案及装备设计研究。通过对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中试装置粉尘污染现状分析,得出了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粉尘析出机理,进而提出了采用局部密闭控制、消除正压、负压引导等措施的粉尘治理方案,并完成了方案所需除尘器、导料槽和复合式缓冲床的设计与计算,实现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绿色环保输送。最后,开发出了一款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辅助设计软件。参考传统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标准与方法,总结出了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通用的设计选型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基于Visual Basic编程语言以及AutoCAD和Word平台,开发出了一款界面友好、功能完整的辅助设计软件,辅助实现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设计过程中关键参数的设计选取、张力的计算、关键零部件的选取与校核以及工程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的自动输出,最大程度地减轻了设计人员的计算量和工作量,大大缩短了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的设计周期,为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工业化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Visual Basic连接数据库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isual Basic连接数据库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项目支撑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计算机曲线自动生成研究进展 |
1.2.2 利用软件及数据库处理分析专业数据 |
1.2.3 冻土发育相关问题的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选择 |
2.1 季节冻土概念、分布及影响 |
2.1.1 季节冻土 |
2.1.2 季节冻土分布特征 |
2.1.3 季节冻土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2.2 监测点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哈尔滨市监测点 |
2.2.2 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监测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 |
3.1 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 |
3.1.1 季冻区土壤冻融机理 |
3.1.2 季节性冻土冻融循环过程 |
3.2 编程语言及运行环境 |
3.2.1 编程语言 |
3.2.2 开发环境 |
3.2.3 设计思路 |
3.3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图线绘制的结构、逻辑和数据流 |
3.3.1 关键技术确定 |
3.3.2 设计逻辑及原理 |
3.3.3 数据库引用 |
3.3.4 软件模块及界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处理、系统运行及评价 |
4.1 常规数据处理 |
4.1.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4.1.2 图线绘制及简单分析 |
4.2 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生成系统运行 |
4.2.1 数据自动处理流程 |
4.2.2 数据保存 |
4.2.3 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 |
4.3 系统的误差及实用性分析 |
4.3.1 误差分析 |
4.3.2 实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Solidworks的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装备知识库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挤压膨化食品的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发展趋势 |
1.2.2 国内发展趋势 |
1.3 参数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 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设备CAD系统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6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2 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装备设计参数 |
2.1 挤压膨化食品的类型 |
2.2 挤压膨化食品生产线设计 |
2.3 锤片式粉碎机 |
2.3.1 锤片式粉碎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3.2 锤片式粉碎机的主要设计参数 |
2.4 食品搅拌机 |
2.4.1 食品搅拌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4.2 食品搅拌机的主要设计参数 |
2.5 单螺杆挤压膨化机 |
2.5.1 单螺杆挤压膨化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5.2 单螺杆挤压膨化机的主要设计参数 |
2.6 带式输送机 |
2.6.1 带式输送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6.2 带式输送机的主要设计参数 |
2.7 其他设备 |
2.7.1 真空干燥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7.2 充气包装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8 本章小结 |
3 基于SolidWorks的装备知识库二次开发方法 |
3.1 SolidWorks二次开发概述 |
3.1.1 SolidWorks二次开发思路 |
3.1.2 COM与 OLE技术 |
3.1.3 SolidWorks API |
3.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3 基于Visual Basic的 SolidWorks二次开发 |
3.3.1 基于VB的二次开发 |
3.3.2 基于VB的参数化建模 |
3.3.3 基于VB的自动装配技术 |
3.4 装备知识库系统的开发流程 |
3.4.1 基于VB的参数化设计工作流程 |
3.4.2 基于VB的装备知识库执行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 装备知识库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装备知识库开发的需求分析 |
4.2 装备知识库的总体方案设计 |
4.2.1 总体体系构建 |
4.2.2 模块化设计 |
4.3 装备知识库的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总体体系结构 |
4.3.2 数据库构建 |
4.3.3 零部件的数据库开发 |
4.4 本章小结 |
5 装备知识库的功能实现 |
5.1 锤片式粉碎机知识库模块 |
5.1.1 粉碎机构的参数化设计 |
5.1.2 锤片式粉碎机的装配模块设计 |
5.2 食品搅拌机知识库模块 |
5.2.1 搅拌桨机构的参数化设计 |
5.2.2 食品搅拌机的装配模块设计 |
5.3 单螺杆挤压膨化机知识库模块 |
5.3.1 挤压机构的参数化设计 |
5.3.2 单螺杆挤压膨化机的装配模块设计 |
5.4 带式输送机知识库模块 |
5.4.1 槽型托辊机构的参数化设计 |
5.4.2 传动滚筒机构的参数化设计 |
5.4.3 带式输送机的装配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装备知识库系统的界面设计 |
6.1 系统的登录界面和主界面 |
6.2 锤片式粉碎机模块界面 |
6.3 食品搅拌机模块界面 |
6.4 单螺杆挤压膨化机模块界面 |
6.5 带式输送机模块界面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CATIA的车身A柱断面快速建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
1.2.2 车身设计软件功能开发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工程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断面建模方法和CATIA二次开发技术 |
2.1 断面建模方法的研究 |
2.1.1 参数化设计方法 |
2.1.2 参数化设计思路及特点 |
2.1.3 CATIA参数化建模及实现方法 |
2.2 CATIA二次开发技术 |
2.2.1 CATIA软件及其开发方法 |
2.2.2 二次开发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2.2.3 VB对 CATIA的二次开发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A柱断面建模与测量分析功能开发 |
3.1 车身主断面结构分析 |
3.1.1 主断面的分布与选取 |
3.1.2 断面设计控制要素 |
3.2 基于VB快速建模功能的开发 |
3.2.1 VB与 CATIA平台接口研究 |
3.2.2 选择Selection对象创建剖切截面 |
3.2.3 程序与参数化方法结合建模 |
3.3 基于VB截面测量功能的开发 |
3.3.1 A柱断面性能参数分析 |
3.3.2 A柱断面性能参数测量 |
3.4 A柱有限元分析功能的开发 |
3.4.1 A柱结构模型创建功能的开发 |
3.4.2 材料库的访问与选择 |
3.4.3 A柱有限元分析功能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断面数据库的研究 |
4.1 数据库技术 |
4.2 断面数据库管理工具研究 |
4.2.1 A柱断面数据库需求研究 |
4.2.2 VB与数据库接口问题研究 |
4.3 断面数据库的建立 |
4.3.1 基于ADO对象访问读取数据库 |
4.3.2 基于ADO控件对参数的数据库存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快速建模系统的发布与实例应用评估 |
5.1 系统的整体结构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2.1 系统界面布局 |
5.2.2 系统的发布 |
5.3 系统实例应用 |
5.3.1 基于造型面建模应用 |
5.3.2 断面测量功能应用 |
5.3.3 有限元工具应用 |
5.3.4 断面参数数据库应用 |
5.4 A柱断面的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RFID技术的公交优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及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及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公交优先控制技术 |
2.2 RFID技术 |
2.3 C/S技术 |
2.4 MySQL技术 |
2.5 Visual Basic语言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2 用户需求和性能需求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系统环境搭建 |
4.3 系统的架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 |
4.4.1 系统管理模块 |
4.4.2 信息读取模块 |
4.4.3 优先判断模块 |
4.4.4 信号输出模块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系统硬件平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置 |
5.1.1 用户登陆 |
5.1.2 密码修改 |
5.1.3 界面设置 |
5.2 信息读取 |
5.2.1 车载单元 |
5.2.2 路边单元 |
5.3 数据库实现 |
5.3.1 创建数据库 |
5.3.2 VB连接数据库 |
5.4 交叉口优先计算 |
5.4.1 优先性能指标 |
5.4.2 优先性能函数 |
5.4.3 乘客延时计算 |
5.4.4 车辆延时计算 |
5.4.5 车辆排队估计 |
5.4.6 到达车辆估计 |
5.4.7 路口通过车辆估计 |
5.5 信号输出 |
5.6 常开常闭控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意义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用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带式输送机参数化设计及其关键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带式输送机的特点 |
1.3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DTⅡ(A)型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计算 |
2.1 带式输送机的种类 |
2.2 DTⅡ(A)型带式输送机组成介绍 |
2.3 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条件 |
2.4 带式输送机设计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带式输送机设计软件的开发 |
3.1 编程平台介绍 |
3.2 软件框图 |
3.3 程序界面及部分程序代码 |
3.4 输入数值返回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带式运输机传动滚筒的结构设计和分析 |
4.1 传动滚筒的结构和分类 |
4.2 传动滚筒传动理论 |
4.3 传动滚筒的受力分析 |
4.4 传动滚筒失效形式和许用应力的分析 |
4.5 传动滚筒的设计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5 传动滚筒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
5.1 传动滚筒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 节点的耦合方法与约束方程的使用 |
5.3 载荷的加载和约束的确定 |
5.4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
5.5 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的优化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2 公路工程测量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平曲线坐标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1 公路平面线形组成及基本特征 |
2.1.2 路线中边桩坐标正算通用数学模型 |
2.1.3 路线中边桩坐标反算通用数学模型 |
2.2 竖曲线高程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公路竖曲线组成及基本特征 |
2.2.2 路线中边桩高程计算通用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 |
3.1 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概述 |
3.2 工程测量程序设计的意义 |
3.3 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应用程序界面设计 |
3.3.1 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原则 |
3.3.2 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 |
3.4 数据库开发技术 |
3.4.1 数据库开发技术的选择 |
3.4.2 ADO数据库访问方案 |
3.4.3 ADO操作数据方案 |
3.4.4 应用程序数据库框架体系 |
3.5 平曲线坐标计算程序设计 |
3.5.1 平曲线坐标计算流程 |
3.5.2 平曲线设计参数的录入 |
3.5.3 坐标正算程序代码编写 |
3.5.4 坐标反算程序代码编写 |
3.6 竖曲线高程计算程序设计 |
3.6.1 竖曲线高程计算流程 |
3.6.2 竖曲线设计参数的录入 |
3.6.3 高程计算程序代码编写 |
3.7 批量计算程序设计 |
3.7.1 坐标、高程批量计算流程 |
3.7.2 坐标、高程批量计算效果 |
3.8 计算数据输出保存方案设计 |
3.8.1 采用Word文档格式输出保存计算数据 |
3.8.2 采用Excel报表格式输出保存计算数据 |
3.9 本章小结 |
4 工程实例应用与验证 |
4.1 公路路线坐标计算应用与验证 |
4.1.1 路线中边桩坐标计算参数的输入 |
4.1.2 路线中边桩坐标计算精度验证 |
4.2 公路路线高程计算应用及验证 |
4.2.1 路线中边桩高程计算参数的输入 |
4.2.2 路线中边桩高程精度的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河北省S235承赤东线改线工程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
附录B:平天高速第七合同段莲花互通式立交A匝道纵断面图 |
(7)基于VB6.0的换热器辅助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换热器概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换热器概况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套管式换热器 |
1.3 折流杆换热器 |
1.4 强化传热换热器 |
1.5 基于VB的 Auto CAD二次开发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VB6.0 的套管式换热器的程序设计 |
2.1 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程序 |
2.1.1 程序算法及流程 |
2.1.2 计算过程 |
2.2 程序介绍 |
2.2.1 程序主界面 |
2.2.2 程序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
2.3 程序算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B6.0 的折流杆换热器的程序设计 |
3.1 折流杆换热器的设计程序 |
3.1.1 程序算法设计 |
3.1.2 计算过程 |
3.2 程序介绍 |
3.2.1 折流杆换热器计算程序介绍 |
3.2.2 折流杆换热器计算程序算例验证 |
3.2.3 自动布管-布杆折流杆换热器子程序介绍 |
3.2.4 自动布管-布杆折流杆换热器子程序算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强化传热换热器辅助程序设计 |
4.1 强化管及其准数关联式 |
4.1.1 单头螺旋槽管 |
4.1.2 横纹管 |
4.1.3 缩放管 |
4.2 程序运行 |
4.2.1 程序初始界面 |
4.2.2 程序结果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换热器辅助程序设计特点分析 |
5.1 换热器辅助程序的不足之处 |
5.2 换热器辅助程序的特色之处 |
5.2.1 布管数 |
5.2.2 换热器计算结果 |
5.2.3 强化换热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及BVQCAD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蝶阀概述 |
1.2 蝶阀参数化设计技术现状 |
1.2.1 参数化设计方法 |
1.2.2 参数化设计国内应用 |
1.2.3 参数化设计国外应用 |
1.3 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5.1 课题的内容 |
1.5.2 课题的意义 |
1.5.3 课题创新点 |
1.5.4 课题研究方法 |
2.三偏心蝶阀设计理论及BVQCAD系统开发方案 |
2.1 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设计理论 |
2.2 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 |
2.2.1 零件参数化建模理论概述 |
2.2.2 零件参数化模型的几何模型 |
2.2.3 零件参数化模型的数学模型 |
2.3 BVQ CAD系统开发方案 |
2.3.1 系统界面开发 |
2.3.2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2.3.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4 蝶阀自动建模设计方案 |
2.3.5 蝶阀自动装配设计方案 |
2.3.6 蝶阀自动出工程图设计方案 |
2.3.7 蝶阀自动分析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三偏心蝶阀零件参数化模型建立 |
3.1 三偏心蝶阀的零件组成 |
3.2 零件参数化模型 |
3.2.1 阀轴参数化模型 |
3.2.2 阀体参数化模型 |
3.2.3 蝶板参数化模型 |
3.2.4 填料压盖的参数化模型 |
3.2.5 后压盖的参数化模型 |
3.2.6 压盖的参数化模型 |
3.2.7 轴套一的参数化模型 |
3.2.8 轴套二的参数化模型 |
3.2.9 密封圈的参数化模型 |
3.2.10 对开环的数学模型 |
3.2.11 垫片的参数化模型 |
3.2.12 垫圈的参数化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BVQCAD系统各模块的开发 |
4.1 系统总界面 |
4.2 零件建模模块 |
4.3 装配体模块 |
4.4 工程图模块 |
4.5 有限元分析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5 三偏心蝶阀系统运行与调试 |
5.1 系统应用 |
5.2 三偏心蝶阀零件建模模块的运行实例 |
5.3 三偏心蝶阀装配体模块运行实例 |
5.4 三偏心蝶阀工程图模块运行实例 |
5.5 三偏心蝶阀有限元分析模块运行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阀体建模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2 蝶板建模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3 阀轴建模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4 自动装配的部分程序代码 |
附录5 阀体工程图部分程序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职院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动态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
1.4.1 技术选型 |
1.4.2 课题难点 |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系统分析与概要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技术知识介绍 |
3.1 B/S和C/S的介绍 |
3.2 Visual Basic简述 |
3.3 数据库简述 |
3.3.1 数据库系统 |
3.3.2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
3.3.3 数据模型 |
3.4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简介 |
3.5 常用的数据访问技术 |
3.5.1 ADO简介 |
3.5.2 Microsoft ADO数据访问组件的优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库的设计 |
4.1 数据库设计 |
4.1.1 数据库设计规则 |
4.1.2 数据库设计步骤 |
4.2 数据库表设计 |
4.2.1 概念模型设计 |
4.2.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4.3 数据库应用系统 |
4.3.1 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 |
4.3.2 数据库的连接 |
4.3.3 数据库安全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
5.1 用户登录验证模块的设计 |
5.1.1 系统的服务对象以及各自权限 |
5.1.2 功能的需求 |
5.2 主窗体模块 |
5.2.1 窗体设计 |
5.2.2 代码设计 |
5.3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
5.4 学生信息添加模块 |
5.5 课程信息管理模块 |
5.6 学生成绩录入模块 |
5.7 有关本系统的其他辅助模块功能的补充介绍 |
5.7.1 教务处职员操作功能模块设计实现 |
5.7.2 新生信息自动导入功能设计 |
5.7.3 按班级打印学生成绩单功能设计 |
5.7.4 输出成绩分析表功能设计 |
5.7.5 教师成绩录入模块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工业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简介 |
1.2 国内外产品研发使用现状 |
1.2.1 国外产品研发使用现状 |
1.2.2 国内产品研发使用现状 |
1.3 课题组研究进展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过渡段设计研究 |
2.1 过渡段输送带变形机理研究 |
2.1.1 圆弧形过渡理论推导 |
2.1.2 理论验证 |
2.2 过渡段最优长度的确定 |
2.3 过渡装置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粉尘治理方案及装备设计研究 |
3.1 粉尘污染现状及危害 |
3.1.1 粉尘污染现状 |
3.1.2 粉尘污染危害 |
3.2 粉尘析出机理 |
3.3 粉尘治理方案 |
3.4 粉尘治理装备设计与计算 |
3.4.1 除尘器的结构设计 |
3.4.2 除尘器关键参数计算 |
3.4.3 导料槽设计 |
3.4.4 复合式缓冲床 |
3.5 本章小结 |
4 工业化应用方案设计与选型方法研究 |
4.1 关键参数的确定 |
4.1.1 带速 |
4.1.2 盘槽边角 |
4.1.3 带宽 |
4.2 驱动计算 |
4.2.1 逐点张力法原理 |
4.2.2 阻力计算 |
4.3 关键零部件选型 |
4.3.1 拉紧装置的选取与计算 |
4.3.2 电动机的选型计算及校核 |
4.3.3 风机的选型计算 |
4.4 工业化应用设计实例 |
4.4.1 原始数据及工作条件 |
4.4.2 设计计算及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5 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
5.1 软件概述 |
5.1.1 软件开发背景 |
5.1.2 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
5.1.3 软件功能结构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数据库分析 |
5.2.2 创建数据库 |
5.2.3 数据库的连接与查询 |
5.3 界面设计实现 |
5.3.1 主界面 |
5.3.2 初始参数界面 |
5.3.3 布置形式界面 |
5.3.4 张力计算界面 |
5.3.5 零部件选型界面 |
5.4 设计文档输出 |
5.4.1 设计说明书输出 |
5.4.2 工程图纸输出 |
5.4.3 工程图纸自动输出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用Visual Basic连接数据库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吴雨恒. 黑龙江大学, 2021
- [2]基于Solidworks的挤压膨化食品加工装备知识库的开发[D]. 刘卓群.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08)
- [3]基于CATIA的车身A柱断面快速建模系统的研究[D]. 张明文.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RFID技术的公交优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永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带式输送机参数化设计及其关键部件研究[D]. 王鹏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基于VB6.0语言的公路路线施工放样测量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研究[D]. 娄亮.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7]基于VB6.0的换热器辅助程序设计[D]. 方运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蝶阀参数化建模理论研究及BVQCAD系统开发[D]. 毛磊.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9]中职院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车荣花.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10]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工业化应用研究[D]. 邹超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