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花菜的冬季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锦连,张哲,马雅敏[1](2021)在《蟠龙种黄花菜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文中指出黄花菜是缙云县的地方特产,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蟠龙种是当地的主栽品种,具有耐瘠、早熟、分蘖力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肉质厚、味甜而糯等特点。本文介绍了缙云黄花菜蟠龙种的品种特性,并从整地施肥、种苗处理、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刘贤军[2](2020)在《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发展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静[3](2020)在《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受纳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但因其排放时间及频率的不确定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发生机理的复杂性以及模拟与控制的困难性等特征,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如何科学地认识并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应用问题。巢湖是我国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其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已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巢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并筛选出适域性的控制技术,是当前最现实和最迫切的任务。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综合运用野外区域调研、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δ15N和δ18O)、室内化验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系中各形态氮浓度及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引入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识别并定量评价了各污染源对硝酸盐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污染源在源头-沟渠-河道迁移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同时,依托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观测基地,系统研究了巢湖流域典型种植模式下农田(坡耕地及水旱轮作田)的水土及不同形态的氮磷迁移特征,明确了其迁移转化规律,深入探讨了不同农艺措施(植物篱、秸秆还田、等高垄作和优化施肥等)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控制效应,并评价了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稳定氮氧同位素(δ15N和δ18O)的定性识别结合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的定量计算表明,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粪肥污水、化肥以及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不同水期河流氮的主要来源具有差异性。丰水期时,上游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肥的施用(贡献率30%)和粪肥污水的排放(贡献率28%),而中下游则主要来源于粪肥污水的排放(36%)和土壤有机氮的矿化(27%);枯水期时,粪肥污水的排放是整个店埠河硝酸盐的主要污染源(上游贡献率38%,中下游则为48%)。综合而言,4类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大气沉降源7%~18%,土壤源24%~29%,化肥源18%~30%,粪肥污水源28%~48%。(2)巢湖典型支流店埠河水体各形态氮浓度及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上游区域水体总氮(TN)、硝态氮(NO3--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4.87 mg/L和2.73 mg/L)显着高于枯水期(3.09 mg/L和1.17 mg/L),铵态氮(NH4+-N)平均浓度则是枯水期(1.10 mg/L)较丰水期高(0.52 mg/L);中下游区域水体TN、NO3--N和NH4+-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6.62 mg/L、3.23 mg/L和1.57 mg/L)显着低于枯水期(10.52 mg/L、4.26 mg/L和3.66 mg/L)。水体无机氮主要以NO3--N形态存在,而污水则以NH4+-N为主。δ15N-NO3-值丰水期(平均值5.02‰)较枯水期(平均值6.38‰)低,而δ18O-NO3-值则是丰水期(平均值9.17‰)高于枯水期(平均值4.50‰)。(3)植物篱(PH)、植物篱+秸秆覆盖(PHS)和等高垄作(CR)3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巢湖流域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在当地常规顺坡耕作条件下(CK),年地表径流量及土壤侵蚀量分别为76.55 mm/a和767.10kg/(hm2.a)。与CK相比,PH、PHS和CR可分别减少24.5%、36.5%和19.7%的径流流失和31.0%、45.6%和25.4%的土壤流失,表现出显着的水土保持作用,且减沙效果大于减流效果。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坡耕地TN、PN(颗粒态氮)和NH4+-N的径流损失。CK条件下,径流TN浓度范围是0.73~22.82 mg/L,其中PN和溶解态总氮(DTN)所占TN的比例基本相当,在DTN中,以NO3--N为主,约占DTN的54.0%~63.7%,DON约占DTN的22.6%~31.3%,NH4+-N仅占12.2%~18.7%。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显着地降低径流PN的浓度,但却提高了DTN、NO3--N、DON(可溶态有机氮)的浓度,而对TN、NH4+-N的浓度无显着影响。CK条件下,氮素地表径流流失负荷为9.35 kg/(hm2.a),占当年作物施氮量的2.83%,其中PN、DTN、NO3--N、NH4+-N和DON的流失负荷分别占TN的50.3%、49.7%、28.6%、8.6%和12.5%。与CK相比,PH、PHS和CR的TN径流损失量分别降低了28.3%、40.7%和21.2%(P<0.05),PN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58.4%、71.1%和44.5%(P<0.05),NH4+-N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32.8%、48.6%和28.3%(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氮素输出的控制效应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和降低颗粒态氮的浓度来实现的。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也显着减少了坡耕地TP(总磷)和PP(颗粒态磷)的径流损失。CK条件下,径流TP的浓度范围是0.61~1.22 mg/L,其中PP约占TP的71.5%~81.7%,PP是磷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形态。在DTP(溶解态总磷)中,D-Ortho-P(溶解态正磷酸盐)所占比例较大,为87.4%~90.7%,DOP所占比例较小,仅占9.3%~12.6%。与CK相比,PHS、PH、CR3种农艺措施显着降低了径流PP和TP的浓度(P<0.05),但与此同时却不同程度的提高了DTP和D-Ortho-P的浓度,而对DOP(溶解态有机磷)的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CK条件下,磷素地表径流流失负荷为706.29 g/(hm2.a),占当年作物施磷量的0.98%。PP、DTP、D-Ortho-P和DOP的流失负荷分别占TP的75.0%、25.0%、22.3%和2.8%。与CK相比,PH、PHS和CR3种水土保持措施TP的径流流失负荷分别降低了38.4%、53.8%和33.4%(P<0.05),PP的降低幅度则分别为49.0%、67.6%和41.0%(P<0.05),同时也不同程度降低了DTP、D-Ortho-P和DOP的径流损失量。与氮相似,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磷素输出的控制效应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和降低颗粒态磷的浓度来实现的。(4)肥料施用后8-10 d内是控制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水稻季氮磷流失的关键时期。连续两年的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试验研究表明,稻田施肥后(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第2天或第4天田面水的TN、DTN、NH4+-N和TP的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下降,至8~10 d后趋于稳定,其中TN、DTN和TP浓度随时间下降的最优拟合回归方程为:Y=C0×e-kt。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这一时期田面水较高的TN、DTN、NH4+-N和TP的浓度,有利于消减整个生育期的氮磷损失,从而能够降低氮磷流失的风险。(5)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氮磷径流损失在水稻季和旱作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连续7季(3季水稻,2季小麦和2季油菜)的农田氮磷流失监测试验表明,水稻季氮磷径流损失风险远高于旱作季。当地常规耕作条件下(CK),水稻季径流TN和T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73~15.33 mg/L和0.07~0.50 mg/L,旱作季则分别为2.12~4.01 mg/L和0.11~0.30 mg/L,几次高浓度的氮磷损失均发生在水稻季。氮主要以DTN的形式进行迁移,PP却是磷迁移的主要方式。NH4+-N和NO3--N所占DTN比例在水稻季的差异比较大,主要与径流-施肥时间间隔以及水稻的生育期有关,而在旱作季DTN则以NO3--N为主,NH4+-N所占比例则较小。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TN和TP径流损失量分别为3.07~7.29 kg/hm2和238.08~376.48 g/hm2,分别占施氮量的0.9%~2.2%和施磷量的0.36%~0.57%,氮磷的径流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由于降雨事件的偶然性以及追肥采用表施的方式,优化施肥对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径流流失风险难以控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磷的损失。秸秆还田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均可有效降低氮素流失负荷,使得氮素流失潜能大大减小。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尽管可以减少旱作季磷的流失,但却显着增加了稻季磷的流失风险。因此,从控制水旱轮作田氮磷养分流失的角度来看,在巢湖流域,秸秆还田与翻耕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氮磷养分的损失风险。整体而言,本研究利用稳定氮氧同位素的定性识别结合SIAR模型的定量计算,较为精确地解析了河道氮素的来源。农田氮素面源污染是河流氮素的主要污染源,从源头上采取不同的农艺措施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是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和最有效的策略。巢湖流域的坡耕地采取植物篱结合秸秆还田,水旱轮作田采取翻耕结合秸秆还田的农艺措施对农田面源污染物具有显着地控制效应,可在研究区域及类似流域进行推广利用。
凌强[4](2020)在《黄土丘陵区红枣林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间作复合系统具有改变土壤微环境、保蓄土壤水分、降低土壤蒸发和改变系统小气候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过度水分消耗和水分竞争的问题,然而在旱地果园实行间作复合经营的可行性研究较为薄弱。在黄土丘陵区,降水是农业和植被生长的唯一来源,雨养枣园的长期清耕管理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了枣园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因此本研究将经济农作物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引入到黄土丘陵区雨养枣园,构建两种农林复合系统,通过连续4年土壤水分、果园蒸散、果树生长的定位监测、以及土壤理化特性和细根分布等测定,系统研究红枣林行间作物间作对果园土壤理化特征、根系分布、剖面土壤水分和果园蒸腾动态过程影响,评价两种间作复合系统枣园水分利用状况和生态效益。(1)厘清了作物间作对红枣林复合系统土壤质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在枣树冠层下,饲料油菜处理和黄花菜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3.4%和2.3%;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31.7%和33.4%;土壤阳离子交换分别提高28.6%和17.0%。在行间,饲料油菜处理和黄花菜处理土壤容重分别降低5.5%和2.9%;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11.9%和9.4%;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增加29.1%和27.2%;土壤速效氮分别增加167.0%和78.7%;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53.4%和36.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了12.3%和降低了3.9%。(2)探明了红枣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水分调控效应与种间水分竞争协同关系。在枣树冠层下,两种间作复合系统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要显着高(p<0.05)于对照处理。在枣树行间,两种间作系统与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在研究期间均显着高(p<0.05)于对照处理;但黄花菜间作复合系统6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着低(p<0.05)于对照处理,饲料油菜间作复合系统则在2015-2017年显着低于(p<0.05)对照。构建了土壤水分相对差分指标(SWDR),判断土壤水分竞争发生与否及其强弱,研究期内枣树与饲料油菜之间不存在显着土壤水分竞争,而枣树与黄花菜之间存在严重的水分竞争:其中,0-60 cm土层平均SWDR在-5.0%以内变化,竞争较弱,60-120 cm土层平均SWDR超过-5.0%,竞争强烈。四年内,土壤储水量变化量(?W)在树冠层下为-23.9%低于行间的-8.8%;干旱年后的两年中,各处理土壤储水量有所恢复,两种间作系统土壤储水量恢复速率(5.8%)快于对照处理(4.8%)。(3)阐明了作物间作对红枣林根系分布和土层干燥层影响。与对照相比,枣树冠层下,两种间作系统枣树细根根长密度在0-60 cm土层均显着增加;在行间,饲料油菜处理中枣树细根根长密度在0-60 cm土层显着增加,而黄花菜处理中,0-60 cm土层枣树根细根长密度显着减少,但是120-300 cm土层枣树细根根长密度显着增加。饲料油菜处理枣树冠层下和行间土壤干燥层相比对照分别降低50 cm和62.5 cm深度;黄花菜处理仅降低了行间土壤干燥层,其深度为65 cm,但相应土层土壤水分与对照处理差异较小。(4)明晰了作物间作对枣树耗水的影响。四年内饲料油菜处理和黄花菜处理枣树蒸腾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了22.0%和20.9%。在干旱年,各处理中枣树蒸腾速率在6-7月份受到明显抑制,但间作系统平均蒸腾速率(1.2 mm d-1)高于对照处理(0.9 mm d-1)。饱和水气压亏缺(VPD)、蒸腾变量(VT)和总辐射(RS)是枣树蒸腾速率重要的气象驱动因子,相比对照,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下枣树蒸腾速率对气象因子反应的临界值更高。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着影响了枣树蒸腾量,间作系统为平水年和干旱年枣树蒸腾提供了更多的可用水分资源。(5)从模型角度,揭示间作复合系统对枣树蒸腾耗水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三年内拟合结果均能满足模型精度要求,随验证年份增加,均方根误差RMSE和一致性系数d分别呈线性增加和降低趋势。平水年,两种间作系统枣树均表现为轻度水分胁迫,对照处理中枣树仍有中度水分胁迫状况;干旱年和干旱年之后的平水年,对照处理中枣树出现重度和中度水分胁迫状况,间作系统显着改善了枣树水分胁迫环境,增加了枣树蒸腾速率和蒸腾量,这与实测结果一致。验证了在间作系统中,枣树水分环境的改善,减轻了枣树受到的水分胁迫程度,最终增加枣树蒸腾量。以上研究表明,间复合系统作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果园管理措施,对半干旱雨养果园改善枣树土壤水分状况,增加枣树蒸腾量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作用。相比黄花菜,饲料油菜对土壤微环境改善程度更高,与枣树土壤水分竞争更弱,同时更明显的降低了果园土壤干燥层,因此,在黄土丘陵区雨养果园,枣树/饲料油菜间作复合系统能够实现水分资源利用最大化(养水)和竞争最小化(争水),有利于实现枣园可持续发展目标。
阿布都瓦斯提·买买提,朱甲明,雷钧杰[5](2020)在《喀什地区露地黄花菜有机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推进脱贫攻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业,有助于加快贫困户增收致富。本文从选地、整地、栽培季节、品种选择、分株繁殖、栽植前准备、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了喀什地区露地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当地菜农提供参考。
韩志平,张海霞,王丽君,张琨[6](2019)在《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黄花菜在我国广泛栽培,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分株、芽块等传统繁殖方法,存在繁殖系数低、周期长、难以实现工厂化育苗等问题,限制了黄花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但目前黄花菜组织培养技术尚不成熟,组织培养体系尚未建立。从组织培养育苗过程、外植体选择和灭菌、试管苗形成途径、培养基和激素对组织培养的影响、试管苗移栽、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方面,综述了目前黄花菜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为黄花菜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在黄花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付强[7](2019)在《黄花菜割叶效应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黄花菜从采摘结束到新叶的萌发,经历90多天的时间,这一时期的叶龄偏大、斑多,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造成光、热等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新老叶提前更新,大大缩短新老叶的更新期。黄花菜通过割叶可以迫使叶片提前更新,增加冬前分蘖,具有延长春化作用、提前现蕾、增强抗逆性、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清理田园等效应。该文重点介绍了割叶时间与方法、配套管理技术以及割叶沤肥过程,从而使新叶的营养面积成倍增加,实现黄花菜增产、增收、优质高效的目的。
余蕾[8](2019)在《大同黄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文中提出笔者实习所在单位,为专注于服务各地政府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规划公司,在笔者实习期间,主笔完成了此《大同黄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本规划从全国黄花菜市场的宏观背景以及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现状出发,顺应品牌化时代趋势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基于大同市云州区的文脉资源、大同黄花的产品特色,对“大同黄花”进行品牌价值的提炼和塑造,构造大同黄花的品牌战略体系。通过对大同黄花农产品价值基础的整理与提炼,形成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支撑体系,并进一步凝练而成品牌口号“大同黄花,大有不同”。通过品牌符号识别体系,将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形象化描绘,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深刻的品牌印象。通过对品牌核心目标消费者的确立、品牌传播内容的构建、品牌传播接触点的设立,形成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战略体系,实现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成为行业领导者的目标。
胡朝辉[9](2019)在《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市民生活观念的改变,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愿求,社区农园应运而生。社区农园不仅可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景观性农产品,也为人们提供休闲、体验、交往的空间。目前我国社区农园已经开始发展,并成蓬勃之势,但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较为滞后。本文在通过文献查阅、归纳总结、栽培实践之后,对基于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植物的生长习性,五感特征,文化特征,构景形式,环境功能,对社区农园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植物材料选择标准;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园林美学理论、可持续景观理论、以人为本理论、自然教育理论得出植物设计理论依据;2、以长沙作为研究代表,筛选观赏性、功能性的草本植物,总结出适合湖南社区农园的39种观赏蔬菜、62种药用草本、32种香草、32种景观作物、16种食用花卉、23种水生植物;3、通过对植物的色彩、高度、株型、季相、共生特征,总结出适合于社区农园植物景观的搭配模式;并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以研究对象,将搭配模式实践于农园景观设计中,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社区农园植物设计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根据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理论,第一次对湖南地区社区农园的习见观赏蔬菜、香草、药草、景观作物、食用花卉、水生花卉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社区农园植物基本搭配模式,为湖南地区社区农园的艺术性、生产性、教育性、永续性提供了设计依据,以期为社区农园在湖南省乃至其他省份的推广提供借鉴。
张原培[10](2019)在《寒区河道生态护坡适宜植物优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道边坡防护是江河治理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传统河道护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行洪能力,但是在工程建设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生态护坡作为新兴技术,在江河治理工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仅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而且能够保证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我国愈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在目前国内针对寒区河道生态护坡植物种选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对现有生态护坡理论及相关实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第十五标段为试验地,选取了紫花苜蓿、黄花菜、委陵菜、食用大黄、草木犀、波斯菊这6种植物进行种植。通过现场调查与室内试验对植物的生长情况、整体美观度、抗冲刷能力等指标进行测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spss25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波斯菊、草木犀、黄花菜在寒区河道生态护坡工程中综合效果良好,可以作为寒区河道生态护坡的适宜植物种。
二、黄花菜的冬季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花菜的冬季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蟠龙种黄花菜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蟠龙种品种特性 |
2 栽培技术 |
2.1 整地施基肥 |
2.2 种苗处理 |
2.3 合理栽植 |
2.4 田间管理 |
2.4.1 春季管理。 |
2.4.2 夏季管理。 |
2.4.3 秋季管理。 |
2.4.4 冬季管理。 |
2.5 病虫害综合治理 |
2.6 适时采收 |
(3)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面源污染概况 |
1.2.2 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研究 |
1.2.3 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
1.2.4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与策略研究进展 |
1.3 巢湖水环境研究现状 |
1.3.1 巢湖流域概况 |
1.3.2 巢湖水环境现状 |
1.3.3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
1.4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基于稳定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区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 |
3.2.4 样品分析 |
3.2.5 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 |
3.3.2 店埠河潜在硝酸盐污染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 |
3.3.3 店埠河水体的水化学特征 |
3.3.4 店埠河硝酸盐来源的定性解析 |
3.3.5 店埠河水体硝酸盐来源的定量解析 |
3.3.6 不同污染源不同形态氮及氮氧同位素特征值沿沟渠的迁移转化特征 |
3.4 讨论 |
3.4.1 店埠河水体氮素的时空特征 |
3.4.2 利用SIAR模型定量解析面源氮素各污染源贡献率 |
3.5 小结 |
4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巢湖流域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调控效应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区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的采集 |
4.2.4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4.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径流的防控效果 |
4.3.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流失的防控效果 |
4.3.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各形态氮浓度的影响 |
4.3.4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
4.3.5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氮磷流失的防控效果 |
4.3.6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作物产量分析 |
4.4 讨论 |
4.4.1 巢湖流域坡耕地氮磷径流流失现状 |
4.4.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 |
4.4.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氮磷径流损失的调控作用 |
4.5 小结 |
5 保护性耕作和优化施肥对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氮磷流失的调控效应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研究区概况 |
5.2.2 试验设计 |
5.2.3 试验方法 |
5.2.4 样品采集 |
5.2.5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5.2.6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监测期间的降雨产流情况 |
5.3.2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 |
5.3.3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径流氮素浓度及形态分析 |
5.3.4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径流磷素浓度及形态分析 |
5.3.5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氮素径流损失负荷 |
5.3.6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条件下磷径流损失负荷 |
5.3.7 保护性耕作与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关键期 |
5.4.2 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
5.4.3 优化施肥对水旱轮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基于稳定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研究 |
6.1.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调控效应 |
6.1.3 保护性耕作和优化施肥对巢湖流域水旱轮作田养分流失的调控效应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学研究情况 |
致谢 |
(4)黄土丘陵区红枣林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林复合系统发展与现状 |
1.2.2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
1.2.3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
1.2.4 农林复合系统根系分布研究进展 |
1.2.5 农林复合系统蒸腾规律研究进展 |
1.2.6 农林复合系统中水分模型研究进展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案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3 试验方案 |
2.4 试验指标观测和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时空特征 |
3.1 枣树冠层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
3.1.1 枣树冠下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变化 |
3.1.2 枣树冠下土壤孔隙率变化 |
3.1.3 枣树冠下土壤全量和速率氮磷钾变化 |
3.1.4 枣树冠下土壤有机碳、土壤酸碱度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 |
3.2 行间作物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
3.2.1 行间作物下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变化 |
3.2.2 行间作物下土壤孔隙率变化 |
3.2.3 行间作物下土壤全量和速率氮磷钾变化 |
3.2.4 行间作物下土壤有机碳、土壤酸碱度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 |
3.3 间作系统中土壤径流和土壤溅蚀特征 |
3.3.1 间作系统径流和泥沙量变化 |
3.3.2 间作系统土壤溅蚀能量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土壤水分格局和水分竞争关系 |
4.1 试验区降雨量气温变化 |
4.2 不同处理枣树休眠期和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
4.2.1 枣树休眠期和生育期枣树冠层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
4.2.2 枣树休眠期和生育期作物行间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
4.3 间作系统中不同位置土壤水分年际变化特征 |
4.3.1 枣树冠层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规律 |
4.3.2 作物行间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
4.3.3 间作系统枣树与作物的水分竞争探讨 |
4.4 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变化量特征 |
4.4.1 枣树冠层下土壤储水量变化量的规律 |
4.4.2 作物行间土壤储水量变化量的规律 |
4.4.3 不同处理中可提取土壤储水量的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根系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两种经济作物根系分布特征 |
5.2 果园0-180cm土层细根根系、土壤水分和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
5.2.1 枣树0-180cm土层根系分布特征 |
5.2.2 行间0-180cm土层根系分布特征 |
5.2.3 0-180cm细根根系、土壤水分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分析 |
5.3 果园枣树0-500cm土层细根根系和水分分布规律 |
5.3.1 枣树剖面细根根系分布特征 |
5.3.2 行间树木细根分布规律 |
5.3.3 果园剖面土壤水分、DSLT和 SWSL的变化 |
5.3.4 果园剖面枣树细根根长密度与土壤水分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间作系统条件下枣树蒸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6.1 不同年份各处理中枣树蒸腾量变化特征 |
6.1.1 不同处理平水年(2014年)枣树蒸腾变化规律 |
6.1.2 不同处理干旱年(2015年)枣树蒸腾变化规律 |
6.1.3 不同处理平水年(2016年)枣树蒸腾变化特征 |
6.1.4 不同处理平水年(2017年)枣树蒸腾变化特征 |
6.2 不同处理枣树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6.2.1 降雨集中期枣树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6.2.2 非降雨集中期枣树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6.3 不同处理下枣树蒸腾量与土壤储水量的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红枣林间作系统水分动态模拟 |
7.1 红枣林间作系统水分动态模拟方案的构建 |
7.2 模型结果评估 |
7.2.1 不同年份累计降雨量特征 |
7.2.2 率定年和验证年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
7.2.3 率定年和验证年枣树蒸腾实测和模拟值变化规律 |
7.2.4 模拟情境下平水年和干旱年枣树土壤水分与蒸腾速率的关系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喀什地区露地黄花菜有机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种植季节 |
二、品种选择 |
三、分株繁殖 |
四、栽植前准备 |
1. 地块选择 |
2. 整地施基肥 |
五、移栽定植 |
1. 定植方式 |
2. 定植方法 |
3. 灌定根水 |
六、田间管理 |
1. 中耕除草 |
2. 施肥 |
3. 灌水 |
4. 培土 |
七、病虫害防治 |
1. 叶斑病 |
2. 蚜虫 |
八、采收加工 |
1. 采收 |
2. 加工 |
(6)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菜组织培养育苗过程 |
1.1 洗配 |
1.2 接种 |
1.3 培养 |
1.4 移苗 |
2 黄花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和灭菌 |
2.1 外植体的选择 |
2.2 外植体的灭菌 |
3 黄花菜组培试管苗的形成途径 |
4 培养基和激素对黄花菜组培效果的影响 |
4.1 基本培养基对黄花菜组培效果的影响 |
4.2 激素种类和配比对黄花菜组培效果的影响 |
5 黄花菜组织培养试管苗的移栽 |
6 黄花菜组织培养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6.1 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6.2 组培苗的老化、褐化和玻璃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6.3 组培苗移栽的成活率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7 黄花菜组织培养的前景 |
(7)黄花菜割叶效应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割叶的效应 |
1、迫使叶片提前更新 |
2、增加冬前分蘖 |
3、延长春化作用时间 |
4、提前现蕾 |
5、增强植株抗逆能力 |
6、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
7、清洁田园 |
二、割叶技术 |
1、割叶时间 |
2、割叶方法 |
3、清洁田园 |
三、配套管理技术 |
1、突出“三早一重” |
(1)早追芽肥 |
(2)早追蘖肥 |
(3)早追蕾肥 |
(4)重施有机肥 |
2、坚持“五控” |
(1)控水蹲苗 |
(2)控氮保壮 |
(3)控氯提质 |
(4)控药避污 |
(5)控旺促壮 |
3、践行“三改” |
(1)改中耕为深耕 |
(2)改普遍防治为重点防治 |
(3)改漫灌为喷灌 |
4、落实“四保” |
(1)保蘖安全越冬 |
(2)保抽苔 |
(3)保营养平衡 |
(4)保叶强叶 |
5、恪守“五禁” |
(1)蕾期高温时段浇水 |
(2)追肥后浇透水 |
(3)废水污染 |
(4)化学除草 |
(5)滥用农药 |
四、割叶沤肥 |
1、粉碎 |
2、补喷氮肥 |
3、拌撒鲜牛粪或桔杆腐熟剂 |
4、沤制 |
(8)大同黄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策划背景 |
1.2 策划目标及意义 |
1.3 策划思路 |
1.4 策划方法及工具 |
2. 宏观趋势 |
2.1 黄花菜产业背景 |
2.2 黄花菜产业竞争环境 |
2.3 黄花菜产业品牌发展现状 |
3. 现状分析 |
3.1 产业基础 |
3.2 品牌现状 |
4. 策划目标 |
4.1 总体目标 |
4.2 阶段目标 |
5. 具体策划方案 |
5.1 品牌价值塑造 |
5.2 品牌形象设计 |
5.3 基于品牌形象的品牌传播策略 |
6. 预算方案 |
7. 总结 |
7.1 创新价值 |
7.2 提升空间 |
8.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黄花菜消费者问卷调查表 |
附件二 大同黄花调研报告 |
一、调研行程 |
二、调研报告 |
(9)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都市农业的发展 |
1.1.2 市民生活观念的转变 |
1.1.3 社区农园种植意愿的兴起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社区农园 |
1.2.2 草本植物 |
1.2.3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
1.3.3 研究概况总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
2.1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
2.1.1 基本特征 |
2.1.2 功能 |
2.2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
2.2.1 生态学理论 |
2.2.2 园林美学理论 |
2.2.3 可持续景观理论 |
2.2.4 以人为本理论 |
2.2.5 自然教育理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湖南城市社区农园草本植物种类筛选 |
3.1 观赏蔬菜类 |
3.2 香草类 |
3.3 景观农作物类 |
3.4 药草类 |
3.5 食用花卉类 |
3.6 水生花卉类 |
3.7 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搭配模式 |
4.1 色彩设计 |
4.1.1 尺度 |
4.1.2 情感 |
4.2 立面设计 |
4.2.1 尺度 |
4.2.2 高度 |
4.2.3 株型 |
4.3 季相设计 |
4.4.1 春季 |
4.4.2 夏季 |
4.4.3 秋季 |
4.4.4 冬季 |
4.4 共生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农园植物配置实践探索—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 |
5.1 项目概况 |
5.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5.1.2 场地概况 |
5.2 设计思路 |
5.2.1 设计原则 |
5.2.2 功能考虑 |
5.3 社区农园植物设计 |
5.3.1 花菜共生区 |
5.3.2 芳香植物区 |
5.3.3 可食花药区 |
5.3.4 植物森林区 |
5.3.5 荫生药草试验区 |
5.3.6 水生植物区 |
5.4 成本估算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寒区河道生态护坡适宜植物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生态护坡的主要类型 |
1.2.4 不同种类生态护坡的对比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2 气候特征 |
2.3 水文特征 |
2.4 试验地概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河道生态护坡植物种初选 |
3.1.1 河道生态护坡常用植物 |
3.1.2 植物种初选原则 |
3.1.3 植物种初选结果 |
3.2 现场试验段建设 |
3.3 植物优选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建立指标体系原则 |
3.3.2 植物优选指标的确定 |
3.4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量 |
3.5 植物抗冲刷能力的测量 |
3.5.1 试验设计 |
3.5.2 试验步骤 |
3.6 植物优选指标权重的确定 |
3.7 植物优选流程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植物生长状况和实验指标分析 |
4.1 生长状况分析 |
4.1.1 植物盖度分析 |
4.1.2 植物高生长分析 |
4.1.3 植物成坪速度分析 |
4.1.4 植物生物量分析 |
4.2 最大截留率分析 |
4.3 根系生长状况分析 |
4.4 植物抗冲刷能力分析 |
4.5 景观美观度 |
第5章 适宜植物优选 |
5.1 适宜植物优选计算 |
5.2 试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5.3 植物生长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
5.4 植物生长指标主成分识别 |
5.5 主成分系数及表达式 |
5.6 计算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黄花菜的冬季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蟠龙种黄花菜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J]. 周锦连,张哲,马雅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1)
- [2]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发展风险管理研究[D]. 刘贤军. 南华大学, 2020
- [3]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源解析及农艺控制技术研究[D]. 王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黄土丘陵区红枣林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D]. 凌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喀什地区露地黄花菜有机栽培技术[J]. 阿布都瓦斯提·买买提,朱甲明,雷钧杰. 农村科技, 2020(02)
- [6]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韩志平,张海霞,王丽君,张琨.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2)
- [7]黄花菜割叶效应的研究与应用[J]. 付强. 农业工程技术, 2019(35)
- [8]大同黄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策划案[D]. 余蕾. 浙江大学, 2019(01)
- [9]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D]. 胡朝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寒区河道生态护坡适宜植物优选研究[D]. 张原培. 黑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