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K磷酸化与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关系

MAPK磷酸化与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关系

一、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MAPK磷酸化与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自浩[1](2021)在《结直肠癌中LINC00595抑癌功能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也成为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而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成为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提高生存预后的关键。近十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长链非编码RNA被检测出来,并被研究发现广泛参与到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LINC00595是由人类染色体10q22.3位置编码的全长860nt的长链非编码RNA,我们最初在TCGA数据库的中注意到该分子,随后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发现LINC00595显着差异低表达,并与结直肠癌病人生存预后显着关联。由于该分子尚未有研究报道,我们便将其作为研究的中心,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综合阐明了LINC00595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子功能和抑癌机制。通过TCGA、GEO生信分析LINC00595在结直肠癌中表达较低,低表达LINC00595的病人有较差的生存期。细胞表型实验发现上调LINC00595能够抑制LoVo和HCT116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侵袭功能,并抑制裸鼠成瘤能力,敲降LINC00595则会促进上述细胞活动。c-Fos和c-Jun是AP-1转录因子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迅速并短暂激活,能够调控细胞生长、细胞信号转导等,并广泛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研究发现,c-Fos和c-Jun能够分别独立的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综合分析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体外实验验证,扰动LINC00595能够调控c-Jun、c-Fos的mRNA表达,并进一步抑制二者下游的促癌信号通路。核质分离实验显示LINC00595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FISH原位杂交结合RNA pull down实验证实LINC00595能够和c-Jun mRNA在细胞质中共定位,进一步构建截断体我们发现LINC00595的588-624nt结合在c-Jun mRNA3’UTR的401-463nt区间。通过RNA pull down质谱分析结合RIP实验验证,我们发现LINC00595能够结合STAU1的第2、3 DSRM结构域,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LINC00595与c-Jun mRNA的结合促进了其降解。综合实验结果发现,LINC00595通过蛋白支架的作用,形成LINC00595/STAU1/c-Jun mRNA三元复合体,介导c-JunmRNASMD途径降解。和STAU1的研究方法一致,我们发现LINC00595的383-426 nt靶向结合c-Fos mRNA的5’UTR(5-50nt)和CDS(327-348nt)区间。同时LINC00595 能够在细胞质中锚定到AUF1的第1、2 RRM结构域。AUF1能够靶向结合到c-Fos mRNA 3’UTR 的 AU 基序。LINC00595 同c-Fos mRNA 的结合促进了其 ARE 途径降解。综合实验结果发现,LINC00595通过形成LINC00595/STAU1/c-FosmRNA三元复合体,介导c-Fos mRNAARE途径降解。而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的 c-Fos、c-Jun 通过调控 CDKN1A/P21、CTGF、CYR61、NR4A1 等转录表达介导癌症的进程。综上所述,LINC00595作为分子支架的角色分别通过STAU1和AUF1扰动结直肠癌细胞中c-Jun mRNA及c-Fos mRNA的存量,并进一步影响AP-1转录因子复合体下游的促癌通路,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提示LINC00595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雪晶[2](2020)在《肝脏缺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导致脂代谢紊乱和肝癌的发生》文中指出SETD2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催化组蛋白H3K36三甲基化(H3K36me3)修饰的甲基转移酶。H3K36me3修饰是从酵母到哺乳动物中最保守的表观遗传标记之一,其主要定位于基因的转录区域,在维持转录保真度、RNA可变剪接以及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SETD2在多种癌症中经常发生突变,扮演着抑癌基因的角色。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借助TCGA上的癌症数据库分析发现SETD2在肝癌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突变率为4-5%,并且发现SETD2突变的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更低。为了研究SETD2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我们构建了Setd2肝脏特异性敲除的小鼠模型,发现Setd2缺失会诱导小鼠自发形成原发性肝癌(HCC)。同时在DEN诱导的HCC小鼠模型中,肝脏缺失Setd2的小鼠的肿瘤数目和大小显着增加。在研究Setd2抑制肝癌的分子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DEN处理的条件下,肝脏中Setd2缺失会抑制p53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通过组织转录组测序和H3K36me3 ChIP-seq分析,我们发现在肝脏中Setd2与脂代谢稳态平衡密切相关。基因表达验证的结果显示Setd2缺失会抑制Abca1、Abcg5/8和Cyp7a1等胆固醇代谢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p53野生型的细胞中,SETD2基因沉默导致p53蛋白水平下调,进而抑制ABCA1的表达;然而,在p53突变的细胞中,p53的靶基因不能响应上游信号,SETD2敲低依然会导致ABCA1表达下调,并且通过ChIP-qPCR实验证明了 SETD2通过介导H3K36me3修饰直接调控ABCA1的表达。ABCA1的正常表达对于维持体内脂质稳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脂质含量的测定,我们发现肝脏和血清中的脂质水平在Setd2肝脏特异性缺失的小鼠中显着上调。此外,小鼠实验表明高脂饮食会显着地促进Setd2缺失相关的HCC的发展进程。通过H3K27ac ChIP-seq分析,我们预测了 c-Jun/AP-1在Setd2缺失的肝癌中被激活。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和小鼠水平上证明了 Setd2缺失通过促进脂质累积进而诱导c-Jun/AP-1高表达。c-Jun在肝癌中起着癌基因的作用,在Setd2缺陷的细胞中,高表达的c-Jun会抑制DNA损伤应答信号通路以及ATM的磷酸化,进而抑制p53的表达,最终促进癌症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了 Setd2缺失是肝癌的驱动因素之一,揭示了 Setd2调节胆固醇稳态和c-Jun/AP-1信号传导的潜在机制,为SETD2突变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段昆朋[3](2020)在《LncRNA LINC00978通过MAPK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细胞癌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癌症死亡率里排在第三位。在世界范围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而着称。HCC形成特点是由多种因素、分多个阶段、协同作用所致。HCC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目前未被全部研究清楚。因此,彻底研究清楚HCC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对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精确治疗HCC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Lnc RNAs被证实通过MAPK传导通路在肝细胞癌的形成过程中起调控作用。因此,深入探究Lnc RNAs的致癌机制对于HCC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新靶点的开发,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对HCC组织、癌旁组织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检测。利用统计软件,论证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2)采用q RT-PCR技术,对正常肝细胞和不同肝癌细胞系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实验结果选取构建Lnc RNA LINC00978敲低细胞模型的HCC细胞系为Hep3B及Huh7。运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集落形成实验等技术对细胞模型进行检测。探究敲除Lnc RNA LINC00978对Hep3B及Huh7的HCC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提取模型的总蛋白,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nc RNA LINC00978敲除后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1)运用q RT-PCR检测49例收集的临床样本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情况。在HCC组织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水平增高;在癌旁肝组织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水平相对明显降低。临床晚期HCC患者的Lnc RNA LINC00978表达明显高于早期HCC患者。Lnc RNA LINC00978高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2)Lnc RNA LINC00978在肝细胞癌细胞系中比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3)sh RNA介导的Lnc RNA LINC00978敲低细胞模型显示:敲低Lnc RNA LINC00978后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显着降低;敲低Lnc RNA LINC00978后癌细胞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细胞的周期阻滞。(4)蛋白质印迹显示Lnc RNA LINC00978的敲低可降低肝细胞癌模型中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ERK,p38和JNK转化为磷酸化的P-ERK,P-p38和P-JNK的进程,影响通路活性。结论(1)Lnc RNA LINC00978是促癌基因,在HCC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促进HCC的发生、发展。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与病情的分期呈正相关。高表达的Lnc RNA LINC00978与HC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2)Lnc RNA LINC00978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ERK、p38和JNK的磷酸化进而影响HCC的发生发展。

杨懿[4](2020)在《肝细胞源性MANF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指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影响肝脏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虽然已知缺血再灌注会造成肝脏不可逆的损伤,但受限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杂的机制,目前尚没有完全避免再灌注损伤的方法。然而越发明确的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的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功能出现了紊乱。于是,ER应激逐渐被认为是IRI发生发展的又一诱因。中脑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MANF)是一种ER应激敏感蛋白,实验室前期研究显示缺血性脑损伤中MANF上调表达。虽然早期研究中MANF的功能研究主要是针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和非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ANF对细胞凋亡和增殖具有调控作用,尤其是对足细胞、软骨细胞、胰腺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均具有保护作用。然而,MANF对肝脏IRI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探究MANF蛋白如何影响小鼠肝脏IRI,并探究MANF影响肝脏IR的潜在机制。方法:为了研究MANF在IRI过程中的影响,我们使用了肝细胞特异性敲除MANF的基因敲除鼠(MANF hep-/-)和同窝出生的野生型小鼠(WT)。通过对肝门静脉部分夹闭,我们构建了70%IR模型,并且向干预组小鼠注射了MANF重组蛋白进行预处理。再灌注处理后我们对小鼠肝脏的细胞凋亡程度和凋亡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同时我们用AST、ALT、肝脏损伤面积以及Suzuki评分对各组小鼠的损伤情况进行了评估。体外实验中我们用小鼠的肝原代细胞进行了糖氧剥夺实验,在体外模拟了I/R过程。同时我们对MANF hep-/-鼠和WT鼠的原代肝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寻找MANF敲除与相关信号通路的关联。我们还对肝脏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实验,对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定位进行了检测。最后,我们运用CO-IP和质谱实验,检测并验证了潜在的可能与MANF结合的蛋白。结果:1.肝脏I/R损伤过程伴有MANF蛋白的上调表达首先我们通过对建模后小鼠的AST、ALT进行检测,鉴定了70%I/R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通过对造模后WT小鼠肝脏的MANF蛋白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三小时的再灌注处理即已经可以看见显着的MANF表达上调。通过HE和IHC实验,我们观察到MANF主要在损伤区域周边大量表达。2.肝细胞MANF敲除加重了I/R损伤我们用Western blotting和PCR实验验证了肝细胞MANF敲除的效率,在肝脏组织中MANF几乎被完全敲除。造模后,我们对小鼠进行了AST、ALT检测和HE染色,结果显示,相比较于WT小鼠,MANF hep-/-小鼠的AST和ALT在再灌注3 h和6 h后均显着上调,相一致的是在对HE结果进行Suzuki损伤评估后,我们观察到MANFhep-/-小鼠相比较于WT小鼠显示出更严重的肝脏损伤3.肝实质细胞MANF的敲除加重了肝脏I/R损伤造成的肝细胞凋亡为了探究MANF蛋白是否影响I/R损伤后肝细胞的存活,我们从WT和MANFhep-/-小鼠中分离了原代肝细胞,并进行糖氧剥夺实验(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处理,同时检测MANF和Annexin V的共定位。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膜上Annexin V的表达与细胞MANF的表达呈相反关系,MANF高表达的细胞胞膜上的Annexin V表达较少。TUNEL荧光实验结果也显示,MANFhep-/-小鼠与WT鼠相比显着增加原代肝细胞和肝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数量。通过对凋亡相关标志物Bcl-2、BAX和c-caspase-3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我们发现与WT小鼠相比,MANF hep-/-小鼠中Bcl-2/BAX比例较低,而剪切型caspase-3水平较高。4.重组MANF蛋白在肝脏I/R过程中可以通过抑制细胞的凋亡来保护肝细胞为了证明MANF对I/R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我们通过尾静脉向MANFhep-/-小鼠注射了(His-tagged)rh MANF。结果显示注射rh MANF可以显着的减轻了MANF hep-/-小鼠肝脏的I/R损伤。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我们在肝组织中检测到了rh MANF的存在。并且我们在注射rh MANF后发现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显着减低,由此验证了rh MANF的保护作用。同时,rh MANF还增加了Bcl-2/BAX的比例,降低了肝组织中剪切型caspase-3的水平5.MANF参与肝脏I/R诱导的非折叠蛋白反应首先我们观察到内质网敏感指标BIP和CHOP在肝脏组织I/R后上调表达。表明I/R会诱导ER应激的发生。肝细胞特异性敲除MANF后,BIP和CHOP的表达上调,且在肝脏I/R损伤后进一步显着上调。这些结果表明,肝细胞中MANF的缺乏会引起ER应激。I/R后与WT小鼠相比,MANFhep-/-小鼠肝组织中的p-IRE1α、ATF4、ATF6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这一结果同体外原代肝细胞OGD实验相一致。MANF hep-/-小鼠的原代肝细胞在经过OGD处理后的24小时内显着上调了p-IRE1α、ATF4、ATF6和BIP的表达水平。同时这些结果也表明,无论有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MANF敲除均可激活UPR信号通路,尤其是ATF4/CHOP通路。为了了解MANF能否能缓解MANF敲除的影响,我们将纯化的rh MANF蛋白用于MANF hep-/-小鼠。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rh MANF处理组BIP、p-IRE1α、ATF6和ATF4的表达均显着下调。所以我们认为MANF参与了组织I/R诱导的ER应激和UPR信号的激活。6.肝细胞特异性敲除MANF激活了JNK/c-Jun/CHOP信号通路我们通过对WT和MANF hep-/-小鼠的原代肝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了65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48个基因上调表达,204个基因下调表达。通过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聚类分析我们发现,差异基因在主要集中在内质网蛋白加工途径和MAPK信号途径。其中Hsp A5(BIP)、Ddit3(CHOP)、JUN等重要伴侣分子和转录因子在MANF敲除的肝细胞中均上调表达,而JNUB、JUND、FOS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这一结果表明,JNK/c-Jun的激活可能在MANFhep-/-小鼠I/R引发UPR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JNK、Jun和CHOP的活化,我们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p-JNK、c-Jun、CHOP表达水平与定位。与WT小鼠相比,在MANFhep-/-小鼠中我们发现了p-JNK、c-Jun和CHOP表达水平升高。本结果提示,MANF敲除通过激活肝细胞中JNK/c-Jun/CHOP通路参与到了I/R诱导的肝损伤过程中。7.MANF通过与GRP75相互作用调节其蛋白折叠功能为了进一步探究MANF对UPR通路的直接影响,我们对CO-IP实验得到的蛋白溶液进行了质谱检测,结果发现MANF可以和GRP75结合。我们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验证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并且在I/R后的肝脏中也发现两者的共定位,说明肝脏I/R损伤过程中存在MANF与GRP75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再灌注组织中的GRP75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小鼠再灌注损伤显着的上调了GRP 75的表达,说明GRP 75同BIP一样参与I/R损伤过程。并且经过I/R损伤后,MANF hep-/-肝组织中的GRP 75表达水平显着高于WT肝组织。且线粒体非折叠蛋白反应的标志物CLPP在敲除MANF后也显着上调,说明了敲除MANF后可能会影响GRP 75的生物活性,进而加重了内质网和线粒体的非折叠蛋白反应。结论:总结以上结果,肝脏I/R过程上调MANF的表达。MANF参与肝脏I/R过程并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UPR反应减少凋亡蛋白的表达,同时肝细胞敲除MANF激活了JNK/c-Jun/CHOP通路,进一步加重了I/R造成的细胞凋亡。MANF还可能通过结合GRP75参与肝脏I/R产生的非折叠蛋白的处理过程。

孙璐[5](2020)在《MicroRNA-133a通过靶向FOSL2调控TGF-β/Smad3通路抑制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低于20%。因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很强,加上目前缺乏有效的肿瘤早期标志物,很多患者被发现时已为晚期,预后较差。虽然治疗方法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因此寻找新的肝癌标志物和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长约21-25个核苷酸(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s。大约50%的人miRNAs位于与肿瘤相关的位点上,这意味着miRNAs与肿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MiR-133a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最具特征的miRNA之一。MiR-133a在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虽有报道表明miR-133a可以通过下游靶基因IGF-1R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潜在的功能和相关的信号通路仍不清楚,同时miR-133a可能存在其他下游靶点。鉴于miR-133a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深入研究miR-133a和肝癌的关系,找出潜在的作用靶点和与其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验证miR-133a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第一部分 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功能学的研究目的研究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和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特征的相关性,同时探讨miR-133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1.从 TCGA(http://cancergenome.nih.gov/)和 GEO(https://www.ncbi.nlm.nih.gov/geo/)公共数据库中下载microRNA肝癌表达谱信息,分析miR-133a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收集34例肝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RT-PCR检测miR-133a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研究miR-133a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3.应用RT-PCR检测miR-133a在人正常肝细胞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4.分别用miR-133a mimics和miR-133a inhibitors转染肝癌细胞,通过CCK-8、EdU、克隆、划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iR-133a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1.根据TCGA和GEO数据分析得出miR-133a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癌患者标本结果显示,与临近的癌旁组织相比,miR-133a的表达量在肝癌组织中显着下降(P<0.001)。MiR-133a的表达量与肿瘤大小(P=0.017)、TNM分期(P=0.035)和转移情况(P=0.032)密切相关。此外,miR-133a表达量低的患者生存周期短(P<0.05)。3.MiR-133a在6种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均低于其在正常肝细胞株的表达量(P<0.05)。4.上调miR-133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下调miR-133a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结论MiR-133a在肝癌中低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且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第二部分miR-133a与FOSL2靶向关系的研究目的预测miR-133a可能的靶基因;研究靶基因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参与miR-133a调节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 TargetScan、starBase、miRTarbase 和 miRWalk 分别预测 miR-133a可能的潜在靶基因,RT-PCR筛选出FOSL2最有可能是miR-133a的靶基因。2.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3a与FOSL2的靶向调控关系。3.RT-PCR检测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FOSL2表达水平,同时分析FOSL2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4.共转染miR-133amimics和FOSL2过表达质粒,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5.FOSL2干扰质粒转染SMCC-7721和Huh7细胞,通过生物学行为研究观察si-FOSL2的作用是否与miR-133a已致,同时检测AP-1家族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1.MiR-133a能与FOSL2的3’-UTR特异性结合。2.FOSL2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Spearman分析得出FOSL2和miR-133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01)。FOSL2的表达水平和TNM分期(P=0.047)、是否有转移(P=0.017)密切相关。此外,FOSL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周期短,预后较差。4.过表达FOSL2可逆转miR-133a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而干扰FOSL2则表现为抑癌作用,与miR-133a的作用一致。5.肝癌细胞转染si-FOSL2后c-Jun,JunB,c-Fos和FosB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而FOSL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FOSL2是miR-133a的下游靶基因。MiR-133a通过抑制FOSL2的表达来调节肝癌的进展和转移。第三部分TGF-β/Smad3通路参与miR-133a调控肝癌增殖和转移过程的研究目的验证TGF-β/Smad3通路参与miR-133a调节肝癌的进展过程。方法1.GSEA分析预测参与FOSL2调控肝癌的信号通路。2.TGF-β刺激24h后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处理组的蛋白水平。3.检测TGF-β对转染的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1.GSEA分析预测到TGF-β通路高度富集在高表达FOSL2组中。2.加入TGF-β后,p-Smad3在miR-133a组中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在FOSL2 组中升高(P<0.05)。3.MiR-133a抑制了 TGF-β在肝癌细胞中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MiR-133a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过程是通过FOSL2/TGF-β/Smad3轴实现的。第四部分miR-133a抑制裸鼠移植瘤增殖的研究目的验证miR-133a在裸鼠体内的抑癌作用。方法1.转染miR-NC和miR-133a mimics的SMCC-7721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体内,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2.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动态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3.测量两组裸鼠肿瘤体积和重量。4.RT-PCR检测miR-133a和FOSL2的表达水平,并描绘其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FOSL2的蛋白水平。5.免疫组化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1.MiR-133a抑制裸鼠移植瘤的增殖。2.MiR-133a过表达组中miR-133a表达量明显增加,FOSL2表达水平降低(P<0.05);miR-133a 与 FOSL2 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R=-0.94,P=0.017)。3.过表达miR-133a后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miR-133a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促进细胞凋亡;FOSL2与miR-133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全文结论1.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iR-133a表达量低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2.MiR-133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推断miR-133a作为抑癌基因在肝癌中发挥作用。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FOSL2受miR-133a的靶向调控,且两者的表达量为负相关,提示FOSL2参与miR-133a对肝癌的调控作用。4.FOSL2在肝癌中高表达,FOSL2高表达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表明FOSL2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标志。5.在肝癌的进展过程中,miR-133a靶向FOSL2并抑制TGF-β/Smad3信号通路,此调节轴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林欣[6](2020)在《miR-452-5p调控ERK/MAPK正反馈环路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深入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寻找其治疗靶点及改善患者预后。miRNA是小的单链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3’非翻译区的互补序列结合而与mRNA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基因负性调控的作用。miR-452-5p已被报道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研究miR-452-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索miR-452-5p是否能够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miR-452-5p在结直肠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验证1)公共数据库TCGA分析明确miR-452-5p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肠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qRT-PCR实验检测miR-452-5p在结直肠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结直肠癌细胞系及正常肠上皮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2.miR-452-5p促进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1)体外增殖:将miR-452-5p mimics和inhibitors瞬时转染至结直肠癌细胞中,验证效率后进行CCK8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2)细胞周期:通过细胞周期实验验证miR-452-5p对结直肠癌细胞周期的影响;3)化疗抵抗:通过IC50、细胞凋亡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miR-452-5p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以及对5-氟尿嘧啶化疗抵抗的影响;4)体内增殖:miR-452-5p过表达慢病毒感染结直肠癌细胞进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3.miR-452-5p—PKN2/DUSP6—c-Jun 正反馈环路机制验证1)将测序结果中表达下调基因与预测靶基因数据库交集明确靶基因,并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2)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明确miR-452-5p对ERK/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3)通过恢复实验(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验证PKN2/DUSP6轴参与miR-452-5p调控结直肠癌的过程。4)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qRT-PCR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c-Jun对miR-452-5p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1.与正常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miR-452-5p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且在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细胞系HT29细胞中表达较高,在恶性程度较低的细胞系RKO、SW480中表达水平较低,且FHC中表达水平最低。2.miR-452-5p过表达后体外及体内增殖能力增强,且促进结直肠癌细胞G1/S期转化。3.miR-452-5p过表达的细胞5-氟尿嘧啶IC50值升高,凋亡率下降,5-氟尿嘧啶处理细胞后凋亡率趋势与之相同,提示miR-452-5p可以降低凋亡并且增强结直肠肿瘤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化疗抵抗作用。4.miR-452-5p直接靶向PKN2、DUSP6,促进ERK/MAP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5.恢复性实验证明,PKN2、DUSP6过表达可抵消miR-452-5p对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6.c-Jun对miR-452-5p的表达水平起转录调控作用。结论本研究证实miR-452-5p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上调,过表达miR-452-5p可通过靶向PKN2/DUSP6轴来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miR-452-5p—PKN2/DUSP6—c-Jun正反馈环路机制促进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李乾赫[7](2020)在《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由皮肤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当前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在已知的非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中,皮肤鳞癌发病率仅次于皮肤基底细胞癌[1]。在欧美的皮肤肿瘤的研究中,皮肤鳞癌发病率占据皮肤恶性肿瘤的20%,男、女比例约为3:1[2]。皮肤鳞癌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与人种[3]、年龄[4]、长期紫外线的照射[5]等因素有关,也有文献报道,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基因的异常表达,使皮肤的鳞状细胞发生癌变[6]。在最近的研究中,皮肤鳞癌有侵袭性增强、转移和恶化程度增加的趋势,一旦有神经血管的侵袭,会引起重要脏器的转移,甚至危及生命[7]。在皮肤鳞癌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蛋白的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少,其作用机制目前仍然在研究中。Ezrin蛋白分布于各类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内,可以起到支架作用,协助连接细胞骨架的肌动蛋白和细胞的膜蛋白,使肌动蛋白和膜蛋白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运动和正常形态[8]。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Ezrin蛋白在多种肿瘤中,利用与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介入信号传输过程,参与到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中,是部分肿瘤中一个重要的靶分子[9]。c-fos基因是一类原癌基因,它所表达的产物c-fos蛋白呈现在细胞核内,它可以对癌基因进行重新编码,并产生出各种转录因子,通过调控其它基因的表达及转录来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10]。近年来研究发现,c-fos蛋白多数是在肿瘤的早期细胞周期中发挥作用,诱导上皮性肿瘤细胞向间充质肿瘤细胞转变,导致肿瘤行为的变化[11]。研究目的:本文通过研究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以及两种蛋白的表达与皮肤鳞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来阐述这两种蛋白在皮肤鳞癌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变化。探讨Ezrin蛋白、c-fos蛋白在皮肤的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这两种蛋白与肿瘤病理分化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Ezrin蛋白和c-fos蛋白是否可以作为皮肤鳞癌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因子,最终为研究蛋白在皮肤鳞癌的早期诊断、肿瘤转归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9年1月四年内,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病理确诊为皮肤鳞癌,并接受肿瘤组织切除术的患者的组织样本,其中包括皮肤鳞癌组织23例、配对的癌旁组织23例,以及正常的皮肤组织20例作为空白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分别检测Ezrin蛋白、c-fos蛋白在23例皮肤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使用Image-J软件,分析Ezrin蛋白、c-fos蛋白的光密度的平均表现值和阳性颗粒表达面积的大小。采用χ2检验对两种蛋白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以及在不同分化皮肤鳞癌中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采用r检验对两种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Ezrin蛋白、c-fos蛋白在正常的皮肤组织中阴性表达或者表达较低。研究中发现,Ezrin蛋白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中,阳性颗粒的表达率可达到78.3%,明显超出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4.3%)和正常皮肤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P<0.05)。Ezrin蛋白在低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高分化和中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在中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高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皮肤鳞癌组织分化的程度越低,Ezrin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中,c-fo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检测结果可达73.9%,这个表达结果显着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4.3%),以及正常的皮肤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P<0.05)。c-fos蛋白在高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中分化和低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c-fos蛋白在中、低分化皮肤鳞癌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还发现,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中,Ezrin蛋白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呈正相关(r=0.887,P<0.05),即Ezrin蛋白表达越高,c-fos蛋白表达越高。研究结论:Ezrin蛋白、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二者在皮肤鳞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887,P<0.05),且Ezrin蛋白、c-fos蛋白的表达率和皮肤鳞癌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蛋白可能在皮肤鳞癌的产生、侵袭、转移等过程中有协同性,可能影响皮肤鳞癌的进展和预后,为评估皮肤鳞癌的肿瘤转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何彬[8](2019)在《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单药和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在我国高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三位。我国每年新发肝癌46.6万,每年因肝癌死亡42.2万,两者均占全世界总数的50%以上。肝细胞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肝切除术后容易复发转移和晚期治愈率低等特点,对我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因此,早期肿瘤标志物的寻找、个体化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实施、预后复发转移预警标记物的确立是目前肝癌诊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1.比较HDAC1、HDAC2、HDAC4在肝细胞癌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HDAC1、HDAC2、HDAC4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验证HDAC1、HDAC2、HDAC4在肝细胞癌中作为新型分子标志物的潜在价值。2.明确JNJ-26481585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体内成瘤的抑制作用,并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JNJ-26481585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进一步探究JNJ-26481585促进肝癌细胞G0/G1期阻滞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3.明确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可以呈协同方式,抑制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体内成瘤,进一步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在体内外协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4.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的毒副作用。方法1.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评估HDAC1、HDAC2、HDAC4在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评价HDAC1、HDAC2、HDAC4在这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评分结果,分析111例肝细胞癌组织中IHEDAC1、HDAC2、HDAC4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2.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评估HDAC1、HDAC2、HDAC4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永生化肝细胞QSG-7701中mRNA的表达水平。3.通过CCK-8细胞活力检测、平板克隆形成、EDU实验,评估JNJ-26481585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探究JNJ-26481585对肝癌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评估JNJ-26481585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4.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KT抑制剂MK2206 2HCL对JNJ-26481585诱导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索JNJ-26481585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的分子机制。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索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6.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NK抑制剂SP600125对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JNJ-26481585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7.利用CompuSyn软件计算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的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明确 JNJ-26481585 与 Sorafenib 联合应用呈协同方式,并且确定两药联合应用的最佳搭配浓度。8.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评估JNJ-26481585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9.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NK抑制剂SP600125对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协同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10.在裸鼠HCC-LM3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评估JNJ-26481585在体内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以及与Sorafenib联用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11.利用HE染色法检测裸鼠HCC-LM3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重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究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的毒副作用。12.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裸鼠瘤体组织的磷酸化JNK、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Tunel染色检测瘤体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从而在体内探索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协同促进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1.HDAC1、HDAC2、HDAC4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要高于相应癌旁组织。2.HDAC1、HDAC2、HDAC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关系,即HDA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越高,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就越大,门静脉血管就越容易被肿瘤侵犯,TNM分期就越高以及更低的组织学分化程度;HDAC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越高,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就越大,组织学分化程度就越差;HDAC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越高,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就越大,TNM分期就越高以及更低的组织学分化程度。3.HDAC1、HDAC2、HDAC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存在着密切关系,即低表达HDAC1、HDAC2、HDAC4蛋白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要明显长于高表达患者。4.HDAC1、HDAC2、]HEDAC4在肝癌细胞系中的mRNA表达水平要高于正常肝细胞。5.JNJ-26481585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下调磷酸化AKT,上调p21,促进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周期阻滞。6.JNJ-26481585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JNK,促进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Bax 的表达,抑制抗凋亡蛋白Bcl-xl、Bcl-2、Survivin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7.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在体内外均能够协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8.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在体内外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 JNK,促进促凋亡蛋白 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9.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体内重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HDAC1、HDAC2、HDAC4 在肝癌组织显着高表达,HDAC1、HDAC2、HDAC4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关系,高表达HDAC1、HDAC2、HDAC4蛋白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要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2.HDAC1、HDAC2、HDAC4对患者预后具有预警价值,未来有希望作为肝细胞癌术后新型预警分子标记物。3.JNJ-26481585通过调控PIBK/AKT通路,下调磷酸化AKT,上调p21,促进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周期阻滞。4.JNJ-26481585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JNK,促进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5.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在体内体外通过调控JNK/c-jun通路,激活磷酸化 JNK,促进促凋亡蛋白 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6.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合应用后对裸鼠体内重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

陈钶[9](2019)在《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每年无论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均占了全球肝癌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肝癌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各种分子机制异常改变的复杂疾病。虽然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肝癌患者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寻找能够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NCoA6是诸多核激素受体和重要转录因子基因活化所必须的一种多功能的共激活因子,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创伤愈合以及维持能量平衡等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NCoA6在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众多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但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和具体作用仍不明确。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检测NCoA6在肝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详细阐述NCoA6在肝癌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索该基因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如前所述,手术仍是目前肝癌综合治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被认为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两大方向之一。近些年来腹腔镜肝脏手术发展迅猛。但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往往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这类患者易出血、对手术的耐受性差。若肿瘤位于右肝需行右半肝切除,对这类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肝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而相关的研究报道甚少。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因肝细胞性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将病例分为腹腔镜和开腹右半肝切除组,并使用倾向性指数配对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间围手术期临床病理指标、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肿瘤远期根治效果等,以探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手术经验、安全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第一节: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Oncomine和TGCA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运用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CoA6在肝癌细胞株以及临床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NCoA6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物学分析发现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显着升高,并且与患者预后有显着相关性。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NCoA6在肝癌细胞株和临床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对103例肝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发现NCoA6的高表达与患者的肝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04)。结合患者的随访数据,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发现NCoA6表达高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显着低于表达较低的患者(p=0.01)。COX多因素分析发现,NCoA6为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CoA6在肝癌细胞系以及患者肿瘤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第二节: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转染小干扰RNA和感染慢病毒构建NCoA6敲减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EdU、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流式细胞凋亡试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并结合Western blot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观察和分析NCoA6对肝癌细胞周期、凋亡、增殖、迁移等能力的影响。结果:敲减NCoA6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株Huh7和HCC-LM3的增殖,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并改变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但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无影响,不改变EMT特征蛋白的表达。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发现敲减NCoA6能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NCoA6参与调控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体内成瘤能力,但对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第三节: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NCoA6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经qR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可靠后,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挑选可能受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这些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我们发现NCoA6可能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肝癌的发生发展。Western blot检测上述两条通路相关蛋白,结果发现敲减NCoA6可以抑制这些通路的活性。结论: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周期进程,并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第二部分: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普外科于2007年5月至2019年2月因肝细胞性肝癌行标准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基于年龄、性别、术前治疗、肿瘤大小和个数的1:1倾向性得分用来配对两组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分别对比两组间在配对前和配对后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共131例因肝细胞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腹腔镜组51例,开腹组80例。腹腔镜组中转开腹8例,中转开腹率15.7%;总体术后并发症率19.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经倾向性得分配对后,两组各44例纳入本研究。两组间总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8.4±88.7 231.6±44.4 min,p=0.26)。但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显着减少[300(100-1200)500(200-2000)mL,p<0.01]。虽然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8.2 29.5%,p=0.21)。腹腔镜组中位随访17(2-68)个月,开腹组中位随访15(3-103)个月。两组间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在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上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效果。腹腔镜右半肝切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还有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的结论需要在将来被设计严谨的更高质量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徐梦婕[10](2015)在《E2F1、RAGE及其下游因子在2型糖尿病合并肝细胞癌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 E2F1、RAGE 及其下游因子 Rac1、AP-1(c-Jun、c-Fos)、MMP-2、MMP-9在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的肝细胞癌之间表达的差异,并探讨2型糖尿病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并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48例,分为合并糖尿病组(DM+HCC)和不合并糖尿病组(HCC),其中DM+HCC组1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测定两组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RAGE、Rac1、AP-1(c-Jun、c-Fos)、MMP-2、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因子表达与肿瘤分化和转移的相关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两组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DM+HCC 及 HCC 组癌组织中,RAGE、Rac1、AP-1(c-Jun、c-Fos)、MMP-2、MMP-9的表达均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DM+HCC组癌组织中上述因子的表达均较HCC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M+HCC 及 HCC 组癌组织中,RAGE、Rac1、AP-1(c-Jun、c-Fos)、MMP-2、MMP-9在转移组的表达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RAGE、Rac1在低分化和高分化组中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AP-1(c-Jun、c-Fos)、MMP-2、MMP-9在低分化组表达均高于高分化组(P<0.05)。DM+HCC及HCC组间比较,上述因子在两组转移癌组织间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在两组低分化癌组织间的表达亦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3)DM+HCC及HCC组癌组织中,E2F1的表达均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且DM+HCC组E2F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HCC组(P<0.05)。结论:1、RAGE、Rac1、AP-1(c-Jun、c-Fos)、MMP-2、MMP-9在DM+ HCC及HCC两组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在两组组间是否转移、分化高低上亦无差异,表明RAGE可能并不参与高血糖影响糖尿病致肝细胞癌发生风险增高的主要机制。2、E2F1在DM+HCC组及HCC组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着性升高,且在DM+HCC组中,E2F1的表达较HCC组进一步上调,表明E2F1可能参与糖尿病促进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机制。

二、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MAPK磷酸化与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MAPK磷酸化与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结直肠癌中LINC00595抑癌功能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和部分专有名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结直肠癌长链非编码RNA筛选
    2. LINC00595在CRC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
    3. LINC00595影响结直肠癌细胞恶性表型
    4. LINC00595主要定位于细胞质
    5. LINC00595转录组测序
    6. c-Jun和c-Fos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
    7. LINC00595 pull down质谱分析
    8. LINC00595通过STAU1-UPF1介导c-Jun mRNA的SMD途径依赖性降解
    9. LINC00595通过AUF1介导c-Fos mRNA的ATTTA途径依赖性降解
    10. c-Fos和c-Jun影响结直肠癌细胞恶性表型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基金支持
文献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及其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肝脏缺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导致脂代谢紊乱和肝癌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肝癌表观遗传学概述
        1.1.1 表观遗传学概述
        1.1.2 肝癌概述
        1.1.3 DNA甲基化与肝癌
        1.1.4 组蛋白修饰与肝癌
        1.1.5 非编码RNA与肝癌
    1.2 SETD2蛋白
        1.2.1 概述
        1.2.2 SETD2的蛋白结构
        1.2.3 SETD2的表达调控
        1.2.4 SETD2的生物学功能
        1.2.5 SETD2与癌症
    1.3 c-Jun/AP-1
        1.3.1 概述
        1.3.2 c-Jun/AP-1的表达与活性调控
        1.3.3 c-Jun/AP-1与癌症
    1.4 脂质代谢
        1.4.1 概述
        1.4.2 胆固醇稳态调控机制
        1.4.3 脂代谢的转录调控机制
        1.4.4 脂代谢与癌症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细胞系和小鼠
        2.1.2 质粒、抗体和试剂
        2.1.3 实验器材
        2.1.4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2.1.5 引物
        2.1.6 siRNA和gRNA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模型构建
        2.2.2 小鼠基因组提取
        2.2.3 小鼠基因型鉴定
        2.2.4 小鼠肝脂提取
        2.2.5 小鼠血清收集方法
        2.2.6 细胞培养
        2.2.7 细胞转染
        2.2.8 稳定敲低/敲除细胞系的构建
        2.2.9 质粒提取
        2.2.10 RNA提取与反转录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2 蛋白质免疫印迹
        2.2.1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2.14 免疫组化
        2.2.15 苏木精-伊红染色
        2.2.16 油红O染色
        2.2.17 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测定
        2.2.18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2.2.19 高通量测序建库方法
        2.2.20 常用的数据分析平台与软件
        2.2.21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肝脏缺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导致脂代谢紊乱和肝癌的发生
    3.1 基于肝癌数据库分析SETD2与肝癌的关系
        3.1.1 SETD2在临床肝癌样本中具有较高突变率
        3.1.2 SETD2突变的肝癌患者生存率较低
    3.2 构建Setd2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
        3.2.1 Setd2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
        3.2.2 Setd2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鉴定
    3.3 Setd2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易发生原发性肝癌
        3.3.1 Setd2肝脏特异性敲除对小鼠的生长无影响
        3.3.2 Setd2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易发生原发性肝癌
    3.4 Setd2肝脏特异性敲除促进DEN所诱导的肝癌的发生发展
        3.4.1 肝脏缺失Setd2对DEN诱导的肝癌模型小鼠的生长无影响
        3.4.2 肝脏缺失Setd2促进DEN所诱导的肝癌的发生发展
        3.4.3 肝癌相关标志物的检测
    3.5 高通量测序预测Setd2在肝脏中参与调控的生物学功能
        3.5.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5.2 肝脏缺失Setd2影响胆固醇稳态平衡
        3.5.3 Setd2缺失导致H3K36me3整体水平下降
        3.5.4 Setd2在肝脏中参与调控脂代谢通路
    3.6 肝脏缺失Setd2导致脂质累积增加
        3.6.1 肝脏缺失Setd2使小鼠肝重增加
        3.6.2 肝脏缺失Setd2使小鼠脂质累积增加
    3.7 肝脏缺失Setd2通过抑制胆固醇外排从而促进脂质累积
    3.8 Setd2调控脂代谢的分子机制
        3.8.1 Setd2缺失抑制p53信号通路
        3.8.2 Setd2介导p53的表达调控脂代谢
        3.8.3 SETD2在p53突变的细胞系中调控脂代谢
        3.8.4 H3K36me3修饰是胆固醇外排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必需的
        3.8.5 SETD2与胆固醇外排相关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
    3.9 Setd2缺失促进转录因子AP-1激活
        3.9.1 预测Setd2缺失的肝癌中活跃的转录因子
        3.9.2 转录因子AP-1在Setd2缺失的肝癌组织中高表达
        3.9.3 转录因子AP-1在Setd2缺失的多种细胞系中高表达
    3.10 胆固醇调控转录因子c-JUN/AP-1的活性
        3.10.1 无胆固醇培养条件抑制c-JUN/AP-1的激活
        3.10.2 胆固醇水平上升促进c-JUN/AP-1的激活
    3.11 SETD2与c-JUN共敲低可恢复p53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3.12 脂质累积促进Setd2缺失相关的肝癌的发生发展
        3.12.1 高脂饮食小鼠模型中Setd2缺失促进脂质累积
        3.12.2 体内实验证明脂质累积促进c-Jun/AP-1的激活
        3.12.3 高脂饮食促进Setd2缺失相关的肝癌的发生发展
        3.12.4 DEN&HFD小鼠模型中Setd2缺失导致脂质累积增加
    3.13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缩略词表

(3)LncRNA LINC00978通过MAPK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简述
        1.1.1 LncRNA的结构与分类
        1.1.2 LncRNA的生物学功能
        1.1.3 LncRNA LINC00978 简介
    1.2 LncRNA与恶性肿瘤
        1.2.1 LncRNA在恶性肿瘤形成中的促进作用
        1.2.2 LncRNA在恶性肿瘤形成中的抑制作用
        1.2.3 LncRNA与肝细胞癌
    1.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
        1.3.1 MAPK信号通路的简介
        1.3.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与LncRNA
        1.3.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与肝细胞癌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目的、方法设计及意义
    2.1 前期实验研究的结果及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
        2.1.1 前期实验研究结果
        2.1.2 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
    2.2 实验研究的方法设计
    2.3 实验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sh-RNA干扰Lnc LINC00978 后对HCC细胞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2 细胞株的选择
        3.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质粒的提取
        3.2.3 质粒转染
        3.2.4 细胞总RNA提取
        3.2.5 逆转录PCR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7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3.2.8 细胞增殖测定
        3.2.10 细胞凋亡检测
        3.2.11 细胞总蛋白提取
        3.2.12 Western blot检测
        3.2.13 实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nc RNA LINC00978 促进肝细胞癌增殖及侵袭
        3.3.2 LncRNA LINC00978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致病因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肝细胞源性MANF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细胞株、菌株
    2.3. 质粒
    2.4. 抗体
    2.5. 主要试剂
    2.6. 引物
    2.7. 实验仪器设备
    2.8. 常用试剂配方
3.实验方法
    3.1. 质粒转化
    3.2. 质粒小提
    3.3. 质粒鉴定
    3.4. 质粒大提
    3.5. 细胞免疫荧光
    3.6. 细胞DAB染色
    3.7. MANF~(hep-/-)小鼠鉴定
    3.8. 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
    3.9. ALT检测
    3.10. AST检测
    3.11. 肝组织HE染色
    3.12. 免疫组化
    3.13. 肝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3.14. TUNEL染色
    3.15. 肝癌细胞株转染
    3.16. 免疫共沉淀
    3.17. 考马斯亮蓝染色
    3.18. 蛋白质质谱分析
    3.19. 免疫印迹
    3.20. RT-PCR
    3.21. 原代肝细胞提取
    3.22. 糖氧剥夺实验
    3.23. 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 人肝脏组织存在MANF表达
    4.2. 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小鼠肝细胞MANF表达
    4.3. 肝细胞敲除MANF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4.4. 肝细胞敲除MANF加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内质网应激
    4.5. rhMANF蛋白可以通过缓解内质网应激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凋亡
    4.6. MANF通过JNK/c-JUN/CHOP通路调控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4.7. MANF与GRP75直接相互作用并影响其生物活性
5.讨论
    5.1. 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MANF的表达上调
    5.2. 肝细胞敲除MANF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
    5.3. MANF影响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凋亡
    5.4. 内质网应激与凋亡
    5.5. 内质网应激与MANF
    5.6. MANF蛋白的治疗作用
    5.7. JNK/c-Jun/CHOP信号通路的激活
    5.8. MANF与GRP75、BIP的结合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UPR和MAPK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5)MicroRNA-133a通过靶向FOSL2调控TGF-β/Smad3通路抑制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功能学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iR-133a与FOSL2靶向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TGF-β/Smad3通路参与miR-133a调控肝癌增殖和转移过程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miR-133a抑制裸鼠移植瘤增殖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调控肝癌进展及判断预后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miR-452-5p调控ERK/MAPK正反馈环路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miR-452-5p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miR-452-5p表达异常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转录组测序初步探讨miR-452-5p促进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miR-452-5p调控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MIR-452与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恶性肿瘤的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8)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单药和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HDACs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HDAC1、HDAC2、HDAC4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2.2 HDAC1、HDAC2、HDAC4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3 HDAC1、HDAC2、HDAC4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差异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DAC抑制剂JNJ-26481585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HDAC1、HDAC2、HDAC4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永生化肝细胞(QSG-7701)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2.2 JNJ-26481585能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2.3 JNJ-26481585能够抑制肝癌细HDAC1、HDAC2、HDAC4的表达
        2.4 JNJ-26481585能够阻滞肝细胞癌细胞周期进程
        2.5 JNJ-26481585能够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2.6 JNJ-26481585通过调控PI3K/AKT和JNK/c-jun通路来影响细胞周期和凋亡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用能够协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2.2 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用通过调控JNK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2.3 JNJ-26481585与Sorafenib联用对裸鼠成瘤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〇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绪论
    第一节 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E2F1、RAGE及其下游因子在2型糖尿病合并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RAGE及其下游因子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E2F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E2F1与肿瘤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四、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MAPK磷酸化与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结直肠癌中LINC00595抑癌功能机制的研究[D]. 李自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肝脏缺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导致脂代谢紊乱和肝癌的发生[D]. 李雪晶. 武汉大学, 2020(06)
  • [3]LncRNA LINC00978通过MAPK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D]. 段昆朋. 河北大学, 2020(08)
  • [4]肝细胞源性MANF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D]. 杨懿.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MicroRNA-133a通过靶向FOSL2调控TGF-β/Smad3通路抑制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 孙璐. 郑州大学, 2020(02)
  • [6]miR-452-5p调控ERK/MAPK正反馈环路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林欣.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7]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D]. 李乾赫.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HDAC抑制剂JNJ-26481585单药和协同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何彬. 浙江大学, 2019(03)
  • [9]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D]. 陈钶. 浙江大学, 2019(03)
  • [10]E2F1、RAGE及其下游因子在2型糖尿病合并肝细胞癌中的研究[D]. 徐梦婕.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MAPK磷酸化与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