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管理对策

福建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管理对策

一、福建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管理对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薛保铭[1](2021)在《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塑料污染防治已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将塑料污染治理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是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联合国环境大会多次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开展专题研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是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全球范围有关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环境行为的研究仍面临众多挑战:对于“源”的研究大部分均局限于陆源污染,海源污染被严重忽视,但人类渔业活动大量使用了塑料制品,渔业来源的微塑料污染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进一步开展;对于“汇”研究,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污染最重要的“汇”,但大部分研究聚焦在表层沉积物,微塑料在深层沉积物中的归趋以及针对红树林、珊瑚礁等独特的“汇”的研究有待深入;微塑料污染研究作为引领海洋塑料污染有效削减的前提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有待向务实管用的管控对策转化。针对现状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四大传统渔场之一、中国-中南半岛沿海几何中心的北部湾为基底,重点研究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研究对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包括5条入海河流)沉积物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开展调查,发现观测的8种不同聚合物类型的微塑料在表层沉积物中均被检出,其中,PP(聚丙烯)的丰度最高,占比达68.7%,其次为PE(聚乙烯),占比为18.5%,微塑料形态研究表明,纤维状微塑料达检出的微塑料总量的69.6%。表层沉积物微塑料丰度均值为405±336个/kg,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微塑料在不同环境功能区的污染分布呈现以下特征:市区河段>海洋养殖区>郊区河段>潮间带>近岸海域>港口区。(2)研究针对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主要的微塑料类型污染物(PP纤维、PE纤维)的来源开展了来源解析工作,通过不同塑料纤维的用途、进入环境的途径以及将检出的微塑料纤维与几个不同来源的渔具塑料纤维进行比对,证明研究区域PP纤维、PE纤维很可能来源于渔具的磨损。此外,PP纤维和PE纤维的整体丰度与不同渔业活动强度的相关度较高(R2=0.8586,p=0.015),既表明了渔业活动对微塑料污染的重要影响,也验证了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纤维来源于渔业活动的论断。(3)研究发现珊瑚礁、红树林这两个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也是海洋微塑料的“汇”。珊瑚礁一般分布在洁净度较高的海域,但本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区域所有的珊瑚礁区沉积物均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包括沿陆地海岸发育珊瑚礁以及沿海岛边缘发育的珊瑚礁,平均丰度为363±476个/kg。红树林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要高于本研究的其他沉积物类型,平均丰度为655±526个/kg。红树林沉积物是微塑料集聚度很高的“汇”,同时也起到滞留微塑料颗粒的作用。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红树林尤其是小型红树林容易受到周边人类活动的破坏或侵占,其积累的微塑料可能会重新释放到外环境中,有从微塑料的“汇”转变为“源”的可能。(4)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长度60 cm)的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410±329个/kg,证明了微塑料可以赋存于深层沉积物中,而且可“隐藏”在深度达60 cm的深层沉积物中(丰度为167个/kg)。沉积柱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和尺寸分布表明微塑料可长期埋藏于深层沉积物中,是被忽视的、微塑料重要的“汇”。沉积柱中微塑料的丰度水平与表层沉积物相近,研究区域“藏于”深层沉积物的微塑料总量(185吨)是表层沉积物的5倍,由于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表层沉积物,因此,微塑料储量水平可能普遍被低估。(5)本研究采用210Pb和137Cs的定年法构建沉积柱的年代框架,分析选定海域微塑料污染历史记录,结果显示1933年以及年龄更大的沉积物(深度≥22 cm)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然而常用的塑料在二十世纪40年代才被发明并且70年代才被普及使用,这表明微塑料在沉积物中会垂直向下迁移。本文认为研究区域的生物扰动以及深层沉积物的尺寸分布可能是微塑料在沉积物中垂向迁移,导致“新塑料”埋藏于“老沉积物”中的重要原因。(6)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尤其是渔业来源的微塑料污染,本研究对我国现时塑料污染防治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并结合微塑料污染“源-汇”关系研究成果,识别削减污染的关键性控制因素,提出了“整体保护性开发、局部开发性保护”的发展策略,以及渔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建立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务实管用的管控措施。同时提出北部湾要充分发挥东联广东、海南,西接东盟的区位优势,在海洋塑料污染防治上,率先探索跨省(区)、跨国境的协同共治,打造可持续发展标杆。

张静[2](2020)在《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然保持在每年300多件,环境风险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天津港“8·12”事件发生后,我国全面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同年新《环保法》颁布,要求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并且颁布了多项环境应急管理相关办法、制度、指南,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开始逐步提升。2018年机构改革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3部门工作职责划归于应急管理部门,其中并不包含环境应急管理的工作,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仍为生态环境部门。完善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负面影响。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作为最直接和全面实施环境应急管理的主体,其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我国较早的工业城市、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其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对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因此,本文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为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梳理了环境应急管理方面相关理论、制度,以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为基础,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为研究案例,将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先进做法与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重点对应急防范机制、预警机制、协同处置机制、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事后追责、赔偿、奖励机制5个方面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孙境蔚[3](2020)在《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全球有20多亿人饮茶。长期饮用金属污染物超标的茶叶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选择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和茶树为研究对象,开展铁观音茶叶受金属(Li、V、Cr、Co、Ni、Cu、Zn、Sr、Mo、Cd、Sb、Ba、Tl、Pb)污染的调查研究,分析土壤—茶树体系的金属总量、生物有效性并进行评价;研究茶树在典型金属胁迫条件下,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分布及茶叶品质的变化;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壤—茶树体系中的金属来源,为铁观音种植区的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铁观音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总有机碳在大部分采样点为优良水平;茶园土壤中Cd、Pb、Tl为主要污染因子,Cd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湖头镇和剑斗镇的3个采样点(HT1、HT2、JD1)及2个垂直剖面(HTp、JDp)的污染严重;金属含量在垂直剖面土壤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根中的Cu和Zn,茎中的Mo、Cd、Sb,新叶中的Cr、Sr、Cd、Ba具有极强变异;茶树新叶从土壤中富集金属的能力较弱。(2)茶园土壤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表明:Cd、Pb、Cr、Zn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土壤酸性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金属的生物活性越强;金属总量对金属活性态的影响不显着。(3)Pb、Cd、Zn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Pb、Cd主要富集在根部,当基质中Pb、Cd的含量较高时,叶片的累积也不容忽视;根吸收的低含量的Zn主要累积在茎,当Zn浓度增加时,叶片的累积超过茎;当金属胁迫浓度较高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均迅速下降,影响茶叶品质。(4)茶叶的浸泡实验表明:泡茶用水的水质影响茶汤中金属的浓度。茶园土壤和茶汤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不会出现非致癌和致癌的健康风险;饮用茶汤不存在致癌风险,金属Tl存在一定的非致癌风险。(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主要为母质层和工农业生产;垂直剖面土壤金属均以母质层来源为主;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沉降在根;农业生产对茎的影响最大;新叶则受母质层的影响最大;各因子的空间分布与安溪县的工业布局有关。(6)Pb、Sr同位素示踪及同位素混合模型的研究表明:表层土壤的铅锶同位素比值落在母质层和燃煤范围内,母质层的平均贡献率为88%;垂直剖面土壤主要受到母质层的影响,贡献率在90%以上;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中根主要受母质层和燃煤影响,茎和老叶受燃煤、农业源、钢铁厂飞灰的影响,新叶则主要受工业源与交通源影响。

刘悦婷[4](2020)在《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建筑始于人们对生活健康的重视和关注,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绿色建筑在健康方面的更深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健康建筑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的试点发展阶段,识别健康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识别出来的关键制约因素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对推动健康建筑的快速落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分析绿色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成果,并结合健康建筑特性,从健康建筑供给端、健康建筑需求端、政府和健康建筑自身四个角度提出33个制约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因素框架;通过专家访谈进行因素修正,确定了13个健康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专家打分法将13个制约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量化表达;利用DEMATEL模型分析各制约因素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从而确定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原因度最大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技术因素—健康建筑设计难度大;中心度最大的关键制约因素为经济因素—健康建筑成本高。其次,针对健康建筑设计难度大这一关键技术因素展开进一步研究,根据健康建筑评价标准选取健康建筑评分占比较高的空气指标展开模拟及优化分析。以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某地块项目为研究案例,利用CFD软件Airpak建立建筑模型,并从窗口送风速度、室内温度、污染物释放量三个角度分析室内空气扩散规律。并提出健康建筑室内空气优化设计的流程。最后,针对健康建筑成本高这一关键经济因素展开进一步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将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划分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四个阶段,再分析各阶段健康建筑相较于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构成,构建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增量成本的计算模型,并提出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对策。论文通过提取出健康建筑技术设计难度大和成本高两大关键制约因素,并对关键技术指标室内空气进行了模拟和优化分析,同时对全生命周期内的增量成本构成、计算模型、成本控制对策展开研究。将为健康建筑相关参与主体优化和推广健康建筑提供决策依据,为健康建筑的开发商和购买者提供价值参考。

庄锶锶[5](2018)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研究》文中提出本篇论文是以美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公众健康优先原则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法律规定的静态诠释到司法实践的动态考察,由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的生成到具体适用及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该项原则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从美国空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中获得改进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启示。除第一章“引言”和最后的“结论”部分外,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用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二章在厘清空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的内在联系基础上,分析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健康从关切对象到重要目的的转变,进而使公众健康保障构成中心目的与基本原则的嬗变过程。在中美两国空气污染治理的今昔对比中发现,我国空气污染治理虽已由保障人体健康转变为保障公众健康,但若要像美国一样获得成功的治理效果,未来不得不向优先保障公众健康的方向前进。第三章追溯公众健康优先原则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的生成法源。首先阐明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的生成背景。接着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律到《国家环境政策法》及《清洁空气法》,梳理该原则的制定法渊源。最后通过剖析1970年《清洁空气法》确立该原则后,从地区法院到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系列案例中,梳理该原则的判例法渊源。第四章剖析公众健康优先原则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具体适用。一是:公众健康优先原则下的政府空气污染治理责任,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清洁空气,保障公众健康;二是:公众健康优先原则下的空气质量标准制度,是由联邦环保局着手创设一体两翼的国家空气标准制度。三是:通过1976年联合电力公司诉联邦环保局案剖析公众健康压倒经济成本和技术可行性考虑。第五章分析公众健康优先原则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有四大保障机制:一是以公众健康为基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作为基石;二是以公众健康为中心追求的州实施计划作为支柱;三是以公众健康为基本考虑的公民诉讼作为支撑;四是以公众健康为终极目标的惩罚措施作为后盾。整个部分的论述都是紧密围绕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哪些机制能为公众健康优先原则落实提供保障而展开的。第六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以公众健康优先原则为主线,从基本理念的变革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两个方面,借鉴美国空气污染治理具有显着意义的基本经验,为我国改进空气污染治理提供重要启示。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6](2017)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闽政办[2017]13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7年11月13日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开展第二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7](2017)在《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泉州市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泉政办[2017]13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泉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泉州市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城市大气重污

齐澍晗[8](2016)在《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清晰”的环境风险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德国社会学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者,通过对现代化困境的反思、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出现的、相互之间还有“某种”关联的社会风险展开深入研究;创造性的形成了“风险社会”这一系统而完整的社会学理论。当前,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高风险社会状态:改革开放过程中迅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在短时间的急剧转型——别的国家在近百年逐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将一次性在当代中国集中爆发出来;而环境风险,则是风险社会里最典型的风险。从食品安全视角来看,环境风险通过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因素,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初级农产品;环境风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迁移、传递,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的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借鉴和吸取,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某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也不是国家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风险社会”理论是针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困境的全面描述;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一种自省与反思;“风险社会”理论是通过描述风险现象和风险特征,以探寻能够改善社会关系、完善现代化制度的发展路径。如前所述,中国正处于高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日益复杂,且具备“潜在性”和“不可预估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吸取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分析中国环境风险的分配现状、并对我国现行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寻求法律手段规制环境风险的具体路径。通过分析,本文指出对环境风险予以法律规制时具体存在着三个法学困境:是关于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困境;二是关于法律规则确定性的困境;三是关于风险责任分配的困境。随后,本文将风险社会理论引入环境法学、传统法理学,指出能够克服上述三个困境的法学理论。最后,通过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或地区现行的风险法律规制手段进行考察,本文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具体路径:一是确立风险法治原则,以该原则作为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运行原则;二是建立环境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以此制度体系实现应对风险的科学理性;三是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以此机制确保对环境风险的法律规制更及时、更精准;三是完善指引性公共政策,通过推动指导性的公共政策法制化,实现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引导,形成社会共同治理环境风险的良好社会运行模式。

任舒平[9](2015)在《莆田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气质量的恶化愈演愈烈。而大气质量优劣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产生着很大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空气,而空气质量不好,人类的生存也十分堪忧,更不提怎样营造快乐的生活。因此大气环境的好坏就决定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文明的进步。本课题经调研莆田的大气污染状况,将收集到的大气质量监测结果作为基础,对当地的大气环境污染情况作了深切的研究,找到导致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物和其源头。除此之外,笔者就莆田市的大气环境在时、空上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参考其他国家在此方面的改善治理措施,综合当地的现状,从科技、经济以及管理规定等方面入手,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举措,以求从根本上降低或消除大气污染。第一,将这五年来的大气质量信息作为研究依据,推算当地的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大气质量变化特征。第二,对莆田市进行自然地理以及经济人文方面的调研,发现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治理既有自然方面造成的客观缘由,也有人文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因素,像是城区规划不科学,区域性保护的法律规定缺失,环保观念很弱等等。第三,就当地的大区质量以及管理机制实情,由科技、经济以及管理规定等入手,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举措。

蒋宏伟[10](2014)在《福建省尤溪县有机茶油发展策略》文中指出茶油(Camellia Oil)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油茶(CamelliaolejfferaAbel.)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是中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本研究全面深入的分析福建省尤溪县有机茶油发展现状,通过分析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制约福建省尤溪县有机茶油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充分利用国内茶油主产省份发展茶油的经验,提出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的策略。为福建省尤溪有机茶油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的优势:(1)自然资源、环境优势;(2)区位交通优势;(3)人力资源优势;(4)历史条件优势;(5)具有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6)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存在的问题:(1)油茶林经营管理粗放,油茶单产低;(2)资金扶持力度不足,科技投入欠缺;(3)茶油经营规模小,产品商品化水平低;(4)消费者对茶油认识不够,市场推广难;(5)有机食品市场尚待规范,市场扩大受阻。3、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产业的对策:(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2)加强茶油资源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3)坚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原则;(4)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5)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6)强化资金筹措,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7)加强有机茶油技术体系建设;(8)建立有机茶油生产加工的HACCP体系;(9)建立有机茶油产品可追溯系统。4、福建省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发展壮大表明,发展有机茶油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十分有利的。

二、福建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管理对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管理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海洋塑料污染概况
    1.3 海洋微塑料的“源”
        1.3.1 陆源污染
        1.3.2 海源污染
    1.4 微塑料的入海途径
        1.4.1 人工排水系统和地表径流
        1.4.2 固体废物海洋倾倒
        1.4.3 风力运输
    1.5 海洋微塑料的“汇”
        1.5.1 沉积物
        1.5.2 海洋生物
        1.5.3 其他可能的“汇”
    1.6 源-汇相互转化
    1.7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7.1 研究内容
        1.7.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研究区域
        2.1.1 区域概况
        2.1.2 研究的主要港湾
        2.1.3 沿海主要河流
        2.1.4 珊瑚礁区
    2.2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
        2.2.1 微塑料的分类
        2.2.2 样品采集方式
        2.2.3 样品的前处理
        2.2.4 微塑料的鉴定与定量
    2.3 分析方法的选取和建立
        2.3.1 样品采集
        2.3.2 微塑料分析方法的选取
        2.3.3 实验分析步骤
        2.3.4 ~(210)Pb定年方法及模型
        2.3.5 沉积柱样品粒度测定
        2.3.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微塑料在北部湾近海沉积物的水平分布和特征
    3.1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水平分布和特征
        3.1.1 总体成分特征
        3.1.2 总体丰度水平
        3.1.3 水平分布特征
        3.1.4 表观特征
    3.2 红树林沉积物微塑料水平分布和特征
        3.2.1 丰度水平和组分特征
        3.2.2 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
        3.2.3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对比
    3.3 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水平分布和特征
        3.3.1 丰度水平和组分特征
        3.3.2 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
        3.3.3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柱微塑料垂向分布与年代学分析
    4.1 垂向分布
        4.1.1 垂向丰度水平
        4.1.2 组分和形态特征
    4.2 微塑料在沉积柱中的污染记录
        4.2.1 放射性同位素的垂直分布
        4.2.2 沉积柱的沉积速率及年代学研究
    4.3 微塑料的垂向迁移
        4.3.1 垂向迁移观点的提出
        4.3.2 微塑料垂向迁移观点的论证
        4.3.3 微塑料向下迁移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塑料污染源-汇机理解析
    5.1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微塑料污染来源解析
        5.1.1 微塑料溯源方式
        5.1.2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沉积物微塑料来源分析
    5.2 微塑料的渔业来源及其影响
        5.2.1 渔业强度与微塑料污染相关性分析
        5.2.2 污染削减关键控制因素识别
    5.3 红树林和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来源分析
        5.3.1 红树林沉积物微塑料来源
        5.3.2 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来源
    5.4 北部湾微塑料的“汇”
        5.4.1 “汇”的分析判断方法
        5.4.2 表层沉积物
        5.4.3 红树林沉积物
        5.4.4 珊瑚礁沉积物
        5.4.5 深层沉积物
        5.4.6 “汇”的生态风险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6.1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6.1.1 看待塑料污染客观性不足
        6.1.2 塑料管控对策科学论证不足
        6.1.3 海洋保护法规执行力不强
        6.1.4 海岸带开发合理度不高
    6.2 塑料防治政策应遵循科学原则
        6.2.1 生命周期评价原则
        6.2.2 源头减废原则
        6.2.3 产业布局服从环境容量原则
    6.3 北部湾染塑料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6.3.1 科学布局海洋产业和开发区域
        6.3.2 削减渔业来源的塑料污染
        6.3.3 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6.4 区域环境共治和协同发展建议
        6.4.1 区域协同的必要性和机遇期
        6.4.2 发展现代海洋养殖业
        6.4.3 珊瑚礁和海岛保护开发
    6.5 效果预期(愿景)
第七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当前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与思路
        2.创新之处
一、环境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一)环境应急管理概念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
    (三)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和依据
    (四)环境应急管理的特征
        1.管理系统性、联动性
        2.政府主导性
        3.常态化管理与非常态化管理相结合
        4.协同管理
        5.公开性
        6.原则性
    (五)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
        1.全过程理论
        2.风险理论
        3.协同管理
    (六)环境应急管理机制
二、包头市环境事件和环境风险的特点
    (一)包头市概况
    (二)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职能划分
    (三)包头市近年发生环境事件的特点
    (四)包头市环境风险特点
        1.环境风险底数不清,风险隐患较大
        2.企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单调
        3.部分企业工艺落后,环境压力较大
        4.企业排污种类多,环境风险复杂
        5.企业自身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三、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
    (一)基本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2.开展了属地隐患排查
        3.开展了重点风险源的日常监管和汇报工作
        4.开展了应急物资调查和统计工作
        5.开展了环境应急演练
    (二)基本建立了应急预警机制
    (三)基本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
    (四)基本建立了信息报送、信息公开机制
    (五)基本建立了事件调查和问责、追责、奖励机制
四、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应急防范机制还不完善
        2.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水平较低
        3.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4.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5.问责、追责和奖励机制设置不细致
    (二)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危机意识不足
        2.对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认识不足
        3.人员、物资、资金、技术等保障机制不完备
        4.法制保障不健全
五、完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建设
        1.完善急预案备案制度和风险源管理制度
        2.建设与共享环境应急物资库、专家库
        3.提升各主体应急能力建设,推进环境应急演练常态化
        4.完善风险源的监督管理制度
        5.及时处理、处置各类环境信访事件
    (二)建设科学快速的预警机制
    (三)政府主导的事件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
        1.建设政府主导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
        2.完善信息报送机制
    (四)建立专业高效协同处置机制
    (五)构建公平、有效的事后追责、赔偿、奖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土壤中金属的含量分布及评价方法
        1.2.2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1.2.3 茶树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1.2.4 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及迁移
        1.2.5 茶叶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1.2.6 土壤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7 植物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8 土壤—茶树体系中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分析方法
        2.4.1 土壤pH值的测定
        2.4.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4.3 金属全量的提取及测定
        2.4.4 土壤中金属赋存形态的提取及测定
        2.4.5 茶汤中金属含量的测定
        2.4.6 茶树盆栽实验
        2.4.7 茶叶品质的测定
        2.4.8 同位素组成的分离提取及测定
    2.5 实验质量控制
        2.5.1 实验器具的质量控制
        2.5.2 金属全量分析的质量控制
        2.5.3 金属赋存形态分析的质量控制
        2.5.4 铅、锶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及作图
第3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铁观音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
        3.2.1 pH值
        3.2.2 总有机碳
    3.3 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4 铁观音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5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6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6.1 评价标准及背景值
        3.6.2 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7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研究
        3.7.1 茶树与表层土壤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3.7.2 生物富集系数法
        3.7.3 转移系数法
        3.7.4 胁迫控制实验法
        3.7.5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1 前言
    4.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1 表层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2 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4.3.1 风险评价编码法
        4.3.2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
        4.3.3 讨论
    4.4 铁观音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有效性与茶树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4.4.1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4.2 土壤金属总量的相关性
        4.4.3 茶树根、茎、老叶、新叶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胁迫条件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金属胁迫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
        5.2.1 Cd胁迫
        5.2.2 Pb胁迫
        5.2.3 Zn胁迫
    5.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3.1 茶多酚
        5.3.2 咖啡碱
        5.3.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及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1 前言
    6.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2.1 暴露评估
        6.2.2 风险表征
        6.2.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3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3.1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浓度
        6.3.2 泡茶方式对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4 铁观音茶汤中的金属Tl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7.1 前言
    7.2 主成分分析法
        7.2.1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2.2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3 聚类分析法
    7.4 APCS-MLR法
        7.4.1 表层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3 茶树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5 基于GIS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7.5.1 表层土壤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5.2 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6 讨论
        7.6.1 研究方法
        7.6.2 需进一步讨论的金属(Tl、Cd)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铅锶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8.1 前言
    8.2 潜在源的Pb、Sr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8.2.1 潜在源的Pb、Sr含量
        8.2.2 潜在源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1 茶园表层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3 茶树各部位Pb、Sr同位素组成
    8.4 基于Pb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Pb来源解析
        8.4.1 茶园表层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3 茶树中Pb来源解析
    8.5 基于Sr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Sr来源解析
        8.5.1 茶园表层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3 茶树中Sr来源解析
    8.6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
        8.6.1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2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3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树中金属的来源
    8.7 基于同位素混合模型的各潜在源贡献率
        8.7.1 茶园表层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3 茶树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1.2.2 建筑室内空气模拟研究
        1.2.3 建筑经济研究
        1.2.4 健康建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健康建筑的基本概念
        2.1.1 健康建筑的定义
        2.1.2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2 DEMATEL模型理论
        2.2.1 方法介绍
        2.2.2 计算步骤
    2.3 CFD模拟的相关理论
        2.3.1 CFD简介
        2.3.2 CFD模拟原理
        2.3.3 CFD软件Airpak
    2.4 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相关理论
        2.4.1 全生命周期概念
        2.4.2 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概念
第3章 健康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识别
    3.1 制约因素的提出原则与方法
        3.1.1 制约因素的提出原则
        3.1.2 制约因素的提出方法
    3.2 制约因素的提出
        3.2.1 制约因素的初步提出
        3.2.2 制约因素的修正及确定
    3.3 制约因素的DEMATEL分析
        3.3.1 制约因素分析模型
        3.3.2 制约因素间交互影响关系分析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健康建筑发展的关键技术因素—室内空气模拟及设计优化研究
    4.1 健康建筑设计难度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思路
    4.2 健康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对象的选取
        4.2.1 健康建筑关键技术指标的选取
        4.2.2 健康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的选取
    4.3 建筑概况
    4.4 基于Airpak的室内甲醛扩散模拟
        4.4.1 模型简化
        4.4.2 边界条件设置
        4.4.3 计算网格
        4.4.4 求解参数设置
        4.4.5 模拟工况设置
    4.5 模拟结果分析
        4.5.1 研究界面及采样点的选取
        4.5.2 基准工况的甲醛浓度分布
        4.5.3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甲醛浓度分布
        4.5.4 不同窗口送风速度下的甲醛浓度分布
        4.5.5 不同甲醛释放量下的甲醛浓度分布
        4.5.6 不同工况下的室内空气分布规律总结
    4.6 室内空气优化设计的流程
        4.6.1 健康建筑咨询顾问全程指导设计工作
        4.6.2 借助专业模拟软件展开优化设计
        4.6.3 室内空气优化设计的优先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健康建筑发展的关键经济因素—全生命周期内的增量成本研究
    5.1 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的构建原则
    5.2 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增量成本构成
        5.2.1 准备阶段增量成本
        5.2.2 施工阶段增量成本
        5.2.3 运营维护阶段增量成本
        5.2.4 拆除回收阶段增量成本
    5.3 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增量成本计算模型
    5.4 健康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对策
        5.4.1 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
        5.4.2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健康建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访谈纪要
附录B 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问卷调查
附录C 健康建筑指标重视程度及支付意愿调研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美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公众健康保障在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地位演变
    2.1 空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的内在联系
        2.1.1 空气污染带来公众健康问题
        2.1.2 空气污染治理保障公众健康
    2.2 公众健康保障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地位的嬗变
        2.2.1 公众健康由关切对象向重要目的的转变
        2.2.2 公众健康保障构成中心目的与基本原则
    2.3 公众健康保障在我国空气污染治理中地位的演变
        2.3.1 保障人体健康阶段
        2.3.2 保障公众健康阶段
        2.3.3 公众健康优先阶段
第三章 公众健康优先原则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的生成法源
    3.1 美国环境治理现代转向与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的生成背景
        3.1.1 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3.1.2 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
        3.1.3 环境法律体系的诞生
    3.2 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与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的制定法渊源
        3.2.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律
        3.2.2 《国家环境政策法》
        3.2.3 《清洁空气法》
    3.3 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与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的判例法渊源
        3.3.1 国家资源保卫委员会诉联邦环保局案
        3.3.2 美国肺脏协会诉联邦环保局案
        3.3.3 惠特曼诉美国货物运输协会案
第四章 公众健康优先原则在美国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具体适用
    4.1 公众健康优先原则下的政府空气污染治理责任
        4.1.1 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
        4.1.2 政府责任的法律依据
        4.1.3 政府责任的创新执行
    4.2 公众健康优先原则下的空气质量标准制度
        4.2.1 一体: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2.2 两翼:国家危险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新源运行标准
    4.3 公众健康压倒经济成本和技术可行性考虑
        4.3.1 技术强制实现公众健康
        4.3.2 联合电力公司诉联邦环保局案
第五章 公众健康优先原则在美田空气污染治理中的保障机制
    5.1 以公众健康为基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作为基石
        5.1.1 以最新科学知识为基础
        5.1.2 以可量化的数据为尺度
        5.1.3 以定期更新标准为保障
    5.2 以公众健康为中心追求的州实施计划作为支柱
        5.2.1 “合作性联邦制”在《清洁空气法》中的实践创新
        5.2.2 州制定和执行州实施计划
        5.2.3 联邦环保局审批和监控州实施计划
    5.3 以公众健康为基本考虑的公民诉讼作为支撑
        5.3.1 美国公民诉讼的起源与性质
        5.3.2 美国公民诉讼的法律构造
        5.3.3 美国公民诉讼的基本功能
    5.4 以公众健康为终极目标的惩罚措施作为后盾
        5.4.1 民事诉讼制裁
        5.4.2 惩戒性的罚款措施
        5.4.3 严厉的刑事处罚
第六章 公众健康优先原则对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启示
    6.1 基本理念的变革
        6.1.1 公众健康优先理念
        6.1.2 政府环境责任理念
        6.1.3 绿色GDP发展理念
    6.2 法律制度的完善
        6.2.1 以公众健康为本位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6.2.2 以州实施计划为参照实现限期达标规划制度化
        6.2.3 以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并重原则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6.2.4 针对相关违法行为健全制裁措施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内容
第一章 风险社会理论观概述
    第一节 “风险是什么”
    第二节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
        一、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理论归纳
        二、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三、卢曼的风险社会理论
        四、道格拉斯、拉什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风险社会理论的确立
        一、辩证唯物观看待西方风险社会理论
        二、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批判与借鉴
        三、本文风险社会理论观的建立
        四、总结
第二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现状及界定
        一、“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现状
        二、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一、现有法律体系
        二、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三、主要制度及总结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一、“风险预防”的发展
        二、现有法律体系
        三、监管主体与监管模式
        四、主要制度及总结
    第四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不足
        一、监测方面的不足
        二、评估方面的不足
        三、标准方面的不足
        四、管制方面的不足
        五、应急方面的不足
第三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问题
    第一节 实践上的困境
        一、立法、执法、司法路径上的困境
        二、原因分析
        三、总结
    第二节 理论上的困境
        一、政府“双重”风险地位
        二、政府与亚政治(次政治)的关系
        三、“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四、外部性的责任制度失灵
    第三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存在问题
第四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问题解决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特征
    第二节 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
        一、“宪法”赋予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权力
        二、四种价值取向
        三、规制、管制及服务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法律规制的确定性
        一、原因推定原则的适用
        二、民主共治
        三、成本效益分析与软法路径
    第四节 风险责任分配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适用
        二、商业判断规则的借鉴
第五章 国外风险规制措施的经验考察
    第一节 欧盟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一、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情况介绍
        二、食品安全风险法律规制情况介绍
        三、小结
    第二节 美国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一、立法情况
        二、具体措施
        三、小结
    第三节 日本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第六章 完善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
    第一节 确立一个新原则:风险法治原则
    第二节 建立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
        一、确立风险分析制度体系
        二、建立国家风险管理制度
        三、建立专家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制度
        四、建立风险交流制度
    第三节 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
        一、“回应型”立法理论
        二、风险立法机制的组成和作用
        三、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中的风险评估机制
        四、建立立法的回应型程序机制
    第四节 完善指引性的公共政策
        一、推广“绿色发展引导基金”
        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
        三、构建“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莆田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开展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经济评价技术
    第二节 环境经济政策
第三章 莆田市大气污染现状与变化趋势
    第一节 莆田市大气污染现状
    第二节 莆田市大气环境污染趋势分析
    第三节 莆田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
第四章 莆田市大气污染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气候方面
    第二节 工业和能源方面
    第三节 城市发展方面
    第四节 管理体制方面
    第五节 公众参与方面
第五章 国内外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经验启示
    第一节 英国伦敦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二节 日本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三节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四节 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节 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启示
第六章 莆田市经济转型升级中大气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一节 发挥政府统筹功能
    第二节 坚持依法治理
    第三节 发挥市场经济职能
    第四节 落实部门保障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福建省尤溪县有机茶油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中国食用植物油发展现状
        1.2 茶油
    2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3 国内外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3.1 国外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3.2 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4 中国茶油的发展现状
    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方法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福建省尤溪茶油产业发展现状
    1 福建省尤溪县油茶种植面积及产量
        1.1 油茶种植规模与分布
        1.2 品种结构情况
        1.3 产期结构情况
        1.4 新植油茶情况
    2 福建省尤溪县茶油加工企业
第三章 福建省尤溪有机茶油产业发展分析
    1 普通茶油产业与有机茶油产业的差异
    2 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的优势
        2.1 自然资源、环境优势
        2.2 区位交通优势
        2.3 人力资源优势
        2.4 历史条件优势
        2.5 具有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
        2.6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3 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存在的问题
        3.1 油茶林经营管理粗放,油茶单产低
        3.2 资金扶持力度不足,科技投入欠缺
        3.3 茶油经营规模小,产品商品化水平低
        3.4 消费者对油茶认识不够,市场推广难
        3.5 有机食品市场尚待规范,市场扩大受阻
第四章 福建省尤溪县发展有机茶油产业的对策
    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2 加强油茶资源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 坚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原则
    4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5 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6 强化资金筹措,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
    7 加强有机茶油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
        7.1 有机油茶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7.2 有机油茶品种选择及栽植
        7.3 有机油茶幼林抚育管理
        7.4 有机油茶树病虫害预防
        7.5 有机油茶果采收、处理
        7.6 有机茶油的加工与贮藏
    8 建立有机茶油生产加工的HACCP体系
        8.1 有机茶油生产工艺流程
        8.2 潜在危害分析
        8.3 确定关键控制点
        8.4 确定各关键控制点(CCP)的关键限值(CL)
        8.5 建立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制度
        8.6 建立纠偏措施
    9 建立有机茶油产品可追溯系统
        9.1 有机油茶基地管理
        9.2 茶籽油制取、精炼追溯
        9.3 批次代码设定
第五章 实例分析(以福建省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为例)
    1 福建省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概况
    2 福建省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成功的主要做法
        2.1 科学决策,坚持走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道路
        2.2 科学规划,建设有机油茶基地
        2.3 统一思想,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
        2.4 加工技术设备先进
        2.5 强化科技支撑,大力研发专利技术
        2.6 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参考文献
附件1 有机茶油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附件2 有机茶油加工的HACCP计划表
附件3 沈郎有机油茶基地管理制度
附件4 沈郎有机油茶基地原料溯源管理制度
附件5 沈郎有机油茶可追溯性测试报告
附件6 沈郎有机茶籽油加工工艺流程图
附件7 沈郎车间总平面布局图
附件8 沈郎压榨车间平面布局图
附件9 沈郎精炼车间平面布局图
附件10 沈郎灌装车间平面布局图
附件11 沈郎有机成品茶籽油质量指标
附件12 沈郎有机茶籽油检验计划
附件13 沈郎有机油茶林基地图片
附件14 沈郎有机山茶籽油认证证书
附件15 沈郎有机山茶籽油产品图片
附件16 沈郎有机山茶籽油项目获奖照片
附件17 沈郎有机产品再认证调查表(野生植物采集和初加工)
附件18 沈郎有机产品再认证调查表(有机产品加工)
附件19 沈郎COFCC内部监督检查报告
致谢

四、福建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管理对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D]. 薛保铭. 广西大学, 2021(01)
  • [2]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为例[D]. 张静.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D]. 孙境蔚. 华侨大学, 2020
  • [4]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D]. 刘悦婷. 华侨大学, 2020(01)
  • [5]美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公众健康优先原则研究[D]. 庄锶锶. 福州大学, 2018(03)
  • [6]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34)
  • [7]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泉州市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J].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9)
  • [8]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D]. 齐澍晗. 武汉大学, 2016(01)
  • [9]莆田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D]. 任舒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10]福建省尤溪县有机茶油发展策略[D]. 蒋宏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福建省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管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