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operative inhibitory effects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imetidine on cancer cell adhesion(论文文献综述)
马雨水[1](2020)在《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仅7%。肝癌发生隐袭,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大约90%的肝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而丧失外科手术切除机会,导致肝癌的预后非常差。常规化疗药物治疗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不能明显缓解疾病进展或延长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开发新型肝癌治疗药物,提高肝癌治疗疗效,延缓肿瘤复发与转移,改善患者预后。据报道,lnc RNA OIP5-AS1在几种癌症中表达增加。然而,lnc RNA OIP5-AS1在肝癌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证实lnc RNA OIP5-AS1在肝癌组织标本中上调,其过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低生存率有关。细胞和裸鼠的体内外功能实验也表明,lnc RNA OIP5-AS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lnc RNA OIP5-AS1与hsa-mi R-26a-3p,EPHA2之间的结合位点。回复实验进一步证实lnc RNA OIP5-AS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实验探讨,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lnc RNA OIP5-AS1可能通过调节hsa-mi R-26a-3p/EPHA2信号轴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实验证据表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肝癌干细胞(LCSCs)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小RNA(mi RNA)在LCSCs诱发的肝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mi RNA-302家族在LCSCs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却鲜为人知。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应用Mi RNAs微阵列技术,检测参与LCSCs维持和分化的mi RNAs;进而我们探讨mi R-302a/d及其靶基因E2F7在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同时,我们采用定量PCR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检测mi R-302a/d和E2F7在HCC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我们的结果显示:mi RNA-302家族成员在HCC细胞球形形成过程中下调,mi R-302a/d表达低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较短。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mi R-302a/d直接靶向抑制E2F7。过表达mi R-302a/d抑制E2F7 m RNA和蛋白表达。而且mi R-302a/d的低表达和E2F7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OS和PFS较短显着相关。进一步的细胞功能分析也表明mi R-302a/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E2F7及其下游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负调控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细胞周期转换。因此,我们的结果提示:E2F7是mi R-302a/d的直接靶点,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抑制LCSCs的干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在论文第三部分中,我们通过条件性c Myc转基因小鼠与Alb-Cre工具小鼠杂交,在肝脏内形成自发肝癌,用于肝癌模型的建立与后续的机制研究,以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我们的结果发现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组的小鼠肝表面癌结节明显减少、体重恢复,中位生存期延长,提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对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机制上,我们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lb-c Myc组样本中发现2655个dif-m RNAs、96个dif-mi RNAs以及158个dif-lnc RNAs。对与m RN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证实参与染色体稳定性和蛋白质降解过程的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与对照组相比,lnc RNA OIP5-AS1和E2F7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上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降低;相关mi R-26a-3p,mi R-302a/d和EPHA2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下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升高。这些结果暗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其机制涉及对lnc RNA OIP5-AS1,mi R-26a-3p,EPHA2,mi R-302a/d和E2F7表达的调控效应。总之,本论文揭示肝癌中lnc RNA OIP5-AS1通过hsa-mi R-26a-3p/EPHA2轴和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以上两部分机制研究加深我们对第三部分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肝癌治疗效果作用的理解,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刘丽娟[2](2019)在《USPIO-PEG-sLeX监测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本课题组以sLeX与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连接的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在裸鼠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移植瘤模型中的价值。测量USPIO-PEG-sLeX在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结合后造成的T2*值改变差异。用西咪替丁抑制裸鼠体内E-selectin的表达,再次使用分子探针靶向成像,判断分子探针对机体E-seletcin的靶向效果。方法:培养鼻咽癌细胞株SUNE1-亚株5-8F细。Balb/c雌性裸鼠共12只进行左侧爪垫造模。接种后8周常规麻醉,尾静脉注射USPIO-PEG-sLeX前(平扫)、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2h行磁共振T2*mapping扫描,比较分析注射前后各时间点T2*值、T2*差值(ΔT2*值)及增强后各时刻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扫描完成后处死裸鼠并行详细解剖检查,观察肿瘤以及有无转移情况,取移植瘤及可疑转移结节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对组织行HE染色判断有无转移,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移植瘤E-selectin表达。另皮下造模裸鼠24只,使用西咪替丁注射液抑制E-selectin的表达。造模后8周行磁共振T2*mapping扫描,分析分子探针注射前后T2*值变化。验证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对E-selectin的靶向能力。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荷瘤裸鼠E-selectin相比较,转移组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明显高于非转移组(0.52±0.24 VS 0.08±0.01,P<0.05)。两组裸鼠爪垫移植瘤平扫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5±8.08 VS27.01±9.45,P>0.05)。两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和2h的三个时刻点,转移组T2*值均低于非转移组,其值分别为11.57±4.02 VS24.82±7.84、10.09±4.88 VS 24.15±8.74、12.46±5.63 VS 23.42±7.12,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和2h三个时间点的T2*值变化,转移组ΔT2*均高于非转移组,其值分别为10.69±6.23 VS 3.86±2.20、12.17±8.67 VS 2.87±1.37、9.80±3.03 VS 4.32±2.28,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和2h,转移组ER均高于非转移组,其值分别为45.98±14.03 VS7.10±5.18、51.15±22.70 VS 11.04±6.01、44.05±13.92 VS 12.09±7.54,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西咪替丁抑制E-selectin表达后,经西咪替丁干预后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E-selectin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低(0.040±0.009VS 0.6805±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鼠爪垫移植瘤平扫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7.61 VS 29.54±9.52,P>0.05)。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后0h、1h、2h后行MRI扫描,两组裸鼠在各时刻点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9±5.38 VS 16.81±6.08、13.44±4.57 VS 12.27±3.49、12.30±3.69 VS 12.18±3.98),P值均>0.05。两组裸鼠在注射造影剂0h、1h、2h各时刻点Δ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8±5.65 VS 13.04±9.83、8.96±6.54VS 17.28±9.52、10.11±6.07 VS 17.37±9.57),P值均<0.05。两组裸鼠在注射造影剂后0h、1h的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3±14.68 VS 40.79±20.05、36.39±20.26 VS 55.37±15.54),P值均小于0.05。两组裸鼠在注射造影剂后2h的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12±16.14 VS 55.69±16.08,P>0.05)。结果:结论:E-selectin在NPC移植瘤中高表达,且与鼻咽癌的转移密切相关,是鼻咽癌转移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分子探针目标靶点。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可以成功靶向至移植瘤E-selectin,有望成为NPC的一种特异性MRI分子探针,临床用于NPC早诊断、早发现转移灶、动态监测评估E-selectin变化情况,可为临床制定NPC治疗方案、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王威[3](2018)在《Src和GSTA1在肺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意义肺癌是全球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1年全球癌症统计资料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所有癌症类型中排名第一,占新增癌症病例总数的17%,占癌症相关死亡总数的23%。此外,近年来女性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肺癌已成为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肺癌的发生可能是由室内外空气污染以及职业或环境致癌物的暴露引起的。肺癌由正常肺上皮细胞产生,经历多重基因损伤并最终转化为肺部气道中具有异常生长和侵袭行为的不受控制的增殖细胞。肺癌有两种主要的类型:约占85%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约占肺癌患者的15%的小细胞肺癌(SCLC)。NSCLC有三种主要的组织学类型: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约占NSCLC病例的一半,起源于细支气管肺泡干细胞、棒状细胞或Ⅱ型肺泡细胞,肺腺癌也是女性和不吸烟患者的主要类型。肺鳞状细胞癌约占NSCLC的30%,主要发生在大气道和段支气管以上,并与吸烟史密切相关。小细胞肺癌,起源细胞尚未确定,但已被推测为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或获得神经内分泌分化的非神经内分泌细胞。肺癌是世界范围内临床负担逐渐加重的疾病,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17%,治疗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转移,肺癌远处转移造成的绝对损伤超过局部病变,转移是肺癌癌症相关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统计发现转移相关的死亡高达所有肺癌死亡率的90%。不幸的是约70%的肺癌患者首次诊断时被发现具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大约65%适合手术的NSCLC患者将在两年内复发,并随后死于癌症转移。转移是癌细胞和微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既往认为这是晚期事件,只有当原发病灶在局部进展时才会发生。然而,最近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的扩散,在肺癌早期阶段也会发生。在NSCLC的远处转移中,脑、骨、肝和肾上腺转移排在发病率前四位。其中,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脑,多达68%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最终表现出脑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转移已成为成功治疗肺癌的重要障碍。然而,肺癌转移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仍然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治疗。因此,了解调节肺癌转移的潜在分子基础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Src被报道参与非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几种Src抑制剂正处于临床前阶段或临床试验阶段。Src激酶是Src家族的成员,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参与调节多种细胞信号转导,在肿瘤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作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靶点。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经常检测到Src激酶上调,尤其是频繁吸烟的肺癌患者。60-80%的肺腺癌,以及50%的肺鳞状细胞癌中观察到Src的表达升高。有研究发现Src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侵袭中的作用由细胞表面受体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 Fnl4介导。Fn14是目前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最小的成员,是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剂(TWEAK)的受体,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增殖的作用,参与炎症反应并可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另外,Fn14还参与细胞的迁移及分化的调控。可以通过连接不同的含有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RAF)结构域的受体蛋白或胞浆蛋白,启动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诱发相应的基因活化。NF-κB是一种包含5个亚基的蛋白复合物:p105,pl00,Rel-A,Rel-B和c-Rel。NF-κB控制着超过400个参与正常生理和病理状况的基因,NF-κB控制DNA转录、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存活,以及调节对感染的免疫应答。NF-κB的不正确调节可导致癌症及癌症的转移、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Src可以调节NF-κB信号传导已经在多种肿瘤中被证实。又鉴于Fn14可以通过NF-κB信号调节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生长,由此我们推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Src通过Fn14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以促进肺癌的转移,并在本研究第一部分中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得到了验证。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是一种主要的GSTs的同型,主要通过结合谷胱甘肽参与对亲电化合物的解毒作用。新发现的证据表明,改变GST基因的表达增加了癌症的风险。最近,Pan等人指出了 GSTA1在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力。研究表明,在肺癌组织和细胞中GSTA1的表达比正常组织和细胞高得多,并且抑制GSTA1可以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然而,GSTA1在肺癌转移中的潜在作用直到现在尚未被研究。肺癌及大多数实体瘤的转移的共同步骤是:(1)从细胞外基质脱离,(2)局部迁移和侵入,(3)渗入血液或淋巴系统,(4)循环系统中的存活,(5)转移部位的外渗和(6)增殖和新肿瘤的形成。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转移细胞需要特殊的特性来克服障碍,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大多数癌症细胞转移的重要特征。EMT是上皮细胞失去上皮细胞特征并发展为间质细胞表型的过程。在肺癌中,EMT的异常激活导致肿瘤侵袭、转移性播散和获得治疗抗性,导致预后不良。EMT的特征在于上皮标志物(例如E-钙粘蛋白和角蛋白)的丧失,间充质标志物(例如波形蛋白和N-钙粘蛋白)的上调,以及移动性、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增加。在本研究第二部分中,我们用GSTAl-siRNA转染A549细胞,以敲减GSTA1的表达,研究了 GSTA1对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粘附的影响,并分析了 GSTA1通过EMT这一与肺癌转移密切相关的过程来促进肺癌转移。我们研究了 Src/Fnl4/NF-κB和GSTA1/EMT两个途径在肺腺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旨在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了解调节肺癌转移的潜在分子基础,在相关的信号途径中探索潜在的治疗价值,以期为未来的肺癌治疗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下是本课题的两部分研究的摘要情况。第一部分Src通过Fn1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的转移研究目的:Src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参与调节多种细胞信号转导,在肿瘤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有研究证实Src在NSCLC细胞的侵袭中的作用由细胞表面受体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 Fn14介导。而Src可以调节NF-κB信号传导已经在多种肿瘤中被证实。Fn14可以通过NF-κB信号调节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生长,由此我们推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Src可能通过Fn14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以促进肺癌的转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Src/Fn14/NF-κB信号通路在肺腺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通过MTT、Transwell-Matrigel实验和划痕实验等检测敲减Src对HCC82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RT-qPCR和Ww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Src敲减的HCC827细胞中Fn14的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标志物的表达。通过在Src敲减的肺腺癌细胞中过表达Fn14研究Fn14在调节细胞的迁移、侵袭以及激活NF-κB信号的作用。此外,建立小鼠肺癌转移模型,在小鼠模型中验证Src促转移作用。研究结果:Src敲减抑制HCC82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Fn14、p-IκBα、p-IKKβ和核NF-κB p65的表达水平降低,说明Src敲减抑制了 Fnl4的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Fn14的过表达恢复了 Src敲减的NSCL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NF-κB信号的活化。此外,体内实验表明Src沉默抑制了肺癌HCC827细胞小鼠肺转移,并抑制体内Fn14的表达和NF-κBp65核转移。结论:Src在肺腺癌的发生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Src的敲减抑制了人类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降低NF-κB信号传导。Fn14在Src敲减的NSCLC细胞中的过度表达恢复了细胞表型及NF-κB途径的活化,说明Fn14在Src/NF-κB途径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了 Src/Fnl4/NF-κB轴在非小细胞肺癌生长和转移中的关键作用,并且该轴的潜在治疗价值在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GSTA1通过介导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肺腺癌的转移研究目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是一种主要的GSTs的同型,改变GST基因的表达增加了癌症的风险。在肺癌组织和细胞中GSTA1的表达比正常组织和细胞高得多,并且抑制GSTA1可以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大多数癌症转移的显着特征。在肺癌中EMT的异常激活导致肿瘤侵袭、转移性播散和获得治疗抗性,导致预后不良。在本研究中,我们敲减A549细胞GSTA1的表达,旨在探讨GSTA1对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粘附的影响,并且重点研究了 GSTA1对EMT这一与肺癌转移密切相关的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癌A549细胞中GSTA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为了降低GSTA1的表达,把GSTAl-siRNA转染到A549细胞中。MTT、Transwell-Matrigel侵袭和细胞粘附分析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侵袭性和粘附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A549细胞中上皮细胞标记物CE-cadherin和Keratin-pan)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和N-cadherin)的表达。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尼古丁处理A549细胞可诱导GSTA1的表达。抑制GSTA1的表达能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粘附。GSTA1敲减后,肺癌细胞的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和keratin水平显着增加,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和N-cadherin 水平显着降低。研究表明,GSTA1通过EMT促进了肺癌细胞的转移。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GSTA1可促进肺癌细胞的侵袭和粘附,同时也介导了尼古丁对肺癌细胞转移的影响。我们还证明了 GSTA1通过促进EMT对肺癌细胞的转移产生影响。
王志强[4](2018)在《2型糖尿病LncRNAs差异表达谱的筛选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2型糖尿病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初步探索差异表达的lncRNAs在2型糖尿病中的分子机制。(2)筛选出差异倍数FC(abs)在2.0倍以上并且P≤0.01的lncRNAs,最终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取MEG3、MALAT1和MIAT基因。在2型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检测其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MEG3、MALAT1和MIAT基因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潜在的意义。(3)深度了解内皮细胞的lncRNAs,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可能提供了全新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理解糖尿病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确定全新的治疗靶点对于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非常重要。目前,MEG3在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障碍中发挥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EG3是否可以作为高糖诱导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潜在调控者和分子生物标记物。方法:(1)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及非2型糖尿病患者各5例,抽取各自血液样本,分别提取RNA后,利用基因芯片对lncRNAs和mRNAs进行表达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Pathway、Disease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分析2型糖尿病外周血中lncRNAs及mRNAs的表达谱。同时,进一步分析差异基因可能调控的相关通路,进而发现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的lncRNAs,构建lncRNAs和mRNAs的共表达网络,预测差异表达的1ncRNAs可能参与的生物功能。(2)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0例非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中MEG3、MALAT1和MIAT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探讨外周血中MEG3、MALAT1和MIAT的表达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诊断的价值。(3)运用MEG3的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和scrambled si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HUVECs,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GFβ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TGFβ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68条,其中上调的有44条,下调的有24条;差异表达的mRNAs有74条,其中上调的有56条,下调的有18条。(2)表达差异的mRNAs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包括突触小泡周期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通路、癌症的micro RNA通路、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异生素代谢通路和化学致癌作用通路等。显着富集的疾病包括Keutel综合征、遗传性混合性息肉病综合征、其他体液免疫缺陷疾病、脑脓肿黄瘤症和色素性视网膜炎(RP)等。(3)在生物过程中,显着富集的Gene Ontology功能包括可见光的检测、检测光的刺激、骨矿化的调节、生物矿物组织发育的调节和解剖结构排列等。在细胞组件中,显着富集的Gene Ontology功能包括内吞囊泡膜、细胞质小泡膜、囊泡膜、神经元投影和神经元的一部分等。在分子功能中,显着富集的Gene Ontology功能包括脂蛋白转运蛋白活性、胆固醇羟化酶活性、胆甾烷三醇单加氧酶活性、微管蛋白-谷氨酸连接酶活性和骨的结构成分等。(4)与对照组MEG3基因的表达量相比,2型糖尿病组MEG3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MALAT1基因的表达量相比,2型糖尿病组MALAT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MIAT基因的表达量相比,2型糖尿病组MIAT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在2型糖尿病组全体人群和男性中,MEG3高表达组血糖水平低于MEG3低表达组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女性中,MEG3高表达组血糖水平低于MEG3低表达组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全体人群、男性和女性中,MALAT1高表达组血糖水平高于MALAT1低表达组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全体人群和女性中,MALAT1高表达组血糖水平高于MALAT1低表达组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全体人群、男性和女性中,MIAT高表达组血糖水平高于MIAT低表达组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男性中,MIAT高表达组舒张压水平低于MIAT低表达组舒张压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女性中,MIAT高表达组血糖水平高于MIAT低表达组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2型糖尿病组全体人群和男性中,MEG3基因的表达量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女性中,MEG3基因的表达量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全体人群和女性中,MALAT1基因的表达量与血糖、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男性中,MALAT1基因的表达量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全体人群中,MALAT1基因的表达量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女性中,MALAT1基因的表达量与血糖和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全体人群、男性和女性中,MIAT基因的表达量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全体人群和男性中,MIAT基因的表达量与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MEG3表达量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0.818(95%CI:0.777-0.859,P<0.001),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94.4%;MALAT1表达量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0.838(95%CI:0.723-0.954,P<0.001),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95.2%;MIAT表达量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0.805(95%CI:0.666-0.944,P=0.001),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5.0%。(8)分别与48、72、96小时正常糖(Control,5 mM D-glucose)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相比,高糖(HG,30 mM D-glucose)刺激48、72、96小时后,MEG3的表达水平以时间依赖方式表达下降。(9)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MEG3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MEG3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α-SMA、VEGF、TNF-α和IL-6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α-SMA、VEGF、TNF-α和IL-6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TGFβ1、SMAD2和SMAD7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TGFβ1、SMAD2和SMAD7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β-catenin和Cyclin D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β-catenin和Cyclin D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TCF7L2基因的表达量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TCF7L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TCF7L2基因的表达量相比,HG+MEG3siRNA组TCF7L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在48、72和96小时,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的细胞OD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的细胞OD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与control组相比,HG组Bax、Caspase 3和P5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Bax、Caspase 3和P5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相比,HG组Bcl-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Bcl-2蛋白的表达量相比,HG+MEG3siRNA组Bcl-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与control组相比,HG组和HG+MEG3siRNA组SMAD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组相比,HG+MEG3siRNA组SMAD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2型糖尿病中,lnc RNAs和mRNAs有大量的差异表达,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s参与了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与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通过进一步的生物功能信息探索,差异表达的lncRNAs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多种疾病和多项生物功能,为后续2型糖尿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MEG3表达水平降低、MALAT1和MIAT表达水平增加,ROC曲线分析表明MEG3、MALAT1和MIAT可以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本研究证明了MEG3参与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MEG3在高糖血症的内皮细胞模型中表达下调。此外,MEG3基因敲除能够加剧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有趣的是,MEG3基因敲除会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Caspase-3和P53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细胞的凋亡。值得注意的是,MEG3基因敲除通过上调TGFβ1、SMAD2和SMAD7基因和SMAD2蛋白的表达激活TGFβ信号通路,MEG3基因敲除通过上调β-catenin和Cyclin D1基因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以及下调TCF7L2基因的表达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MEG3可以作为全新的治疗靶点和分子生物标记物。
左志超,苏丹柯,邓文娟,金观桥[5](2016)在《ELAM-1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E选择素(Endothelial 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1,ELAM-1)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中的一类,研究表明,ELAM-1与其配体sLe(x)和sLe(a)的相互作用,在肿瘤远处转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将ELAM-1运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众多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对ELAM-1生物学作用的调控,如ELAM-1及其配体抑制剂、单克隆抗体、靶向基因,以及其他介导等路径阻断疗法等,从而抑制或阻断肿瘤的远处转移,达到治疗肿瘤、改善预后的目的。因此,ELAM-1有望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ELAM-1在肿瘤相关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孙见微[6](2012)在《Integrinβ3,Survivin在CINⅢ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对宫颈鳞癌化疗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CINⅢ及宫颈鳞癌中Integrin β3,Survivin的表达,以及它们在宫颈鳞癌NACT前后的变化,了解其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观察化疗药物作用后二者的表达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研究方法1.选取CIN Ⅲ20例,宫颈鳞癌组织62例(31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各取材一次),按FIGO2000年修订的临床分期标准,ⅠB期5例,ⅡA期11例,ⅡB期15例,另外取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对照。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CINⅢ及宫颈鳞癌组织(NACT前后)Integrinβ3,Survivin的表达。Integrinβ3阳性表达为肿瘤细胞膜或细胞质呈棕黄色。Survivin表现为肿瘤细胞浆及部分细胞核出现淡黄至棕黄色颗粒,凡胞质或胞核与背景无明显差异者均为阴性。3.通过图象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6.0对组织标本中的Integrinβ3,Survivin阳性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其阳性表达采用OD值,用±S形式表示。采用SPSS-17.0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Integrinβ3在CINⅢ及宫颈鳞癌(NACT前)组织的中表达逐渐增强,有统计学意义(F=12.731,P=0.000)。Integrinβ3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及淋巴结状态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相关(P>0.05)。Survivin在CINⅢ及宫颈鳞癌(NACT前)组织的中表达逐渐增强,((F=12.877,P=0.000)。Survivin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2. Integrinβ3、Survivin在NACT后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t=2.112,P<0.05;t=2.118,P<0.05)。3.21例临床有效组病例中,NACT后Integrinβ3、Survivin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2, P<0.05;t=2.648, P<0.05);10例临床稳定组化疗后二者下降不明显。NACT后有效(CR+PR)组Integrinβ3,Survivin下调的比例均要明显高于NACT稳定组(S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40)。4. Integrinβ3与Survivin阴性患者化NACT后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应的阳性患者。5.NACT后,组织学Ⅰ、Ⅱ级分化组,Integrinβ3表达降低(P <0.05)。NACT后Integrinβ3阳性表达变化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Ⅲ级分化、淋巴结状态无关(P>0.05)。Survivin在Ⅰ、Ⅱ级分化组及淋巴结无转移组NACT后表达降低(P <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Ⅲ级分化、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1.Integrin β3从CINⅢ到宫颈鳞癌的阳性表达增强,其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有关。2.Survivin从CINⅢ到宫颈鳞癌的阳性表达也是增强的,其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有关。3. NACT后Integrinβ3,Survivin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化疗后二者表达明显下调的,相应的临床疗效好。
曹永倩[7](2010)在《紫杉醇及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最具侵袭性的皮肤肿瘤,具有发病年龄早,转移率高的特点,并对目前临床各种治疗方法极不敏感。化疗是黑素瘤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低且易产生耐药。肿瘤细胞对凋亡的抵抗性可降低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凋亡及其调节因子是决定黑素瘤耐药的重要机制。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IAP)家族的新成员,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它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一个双功能蛋白质,既影响有丝分裂器装配,维持细胞倍性和胞质分裂时间,又通过其磷酸化作用在细胞分裂中调节凋亡。反义核酸技术能够选择性抑制靶基因表达,起到负调控靶基因的作用,因此被用于研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研究和开发能封闭有害基因表达的反义核酸药物。反义核酸技术作为一种选择性封闭目的基因表达的基因治疗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恶性黑色素瘤研究和治疗手段。紫杉醇是从紫杉(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的一种化合物,目前是临床上治疗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的一线用药,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报道国内很少。研究紫杉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的作用,并将其与应用survivin的基因治疗相结合,必然会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提供新的尝试。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观察紫杉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然后检测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检测二者联合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从而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化学联合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探索和尝试。方法1、取对数生长期人黑色素瘤A375,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紫杉醇(10、50、100、1000nmol/L)作用细胞24、48、72h后,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双变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存活素蛋白的表达,检测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2、取对数生长期人黑色素瘤A375,分为对照组(不行转染)、正义链组(转染存活素正义寡脱氧核苷酸)、错义链组(转染存活素错义寡脱氧核苷酸)、脂质体组(仅用脂质体处理)、反义链组(转染survivin ASODN,并根据转染物浓度再分为200、400、600 nmol/L 3个组),利用脂质体进行转染。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双变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存活素蛋白的表达,激酶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活性。3、联合应用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和紫杉醇作用于细胞,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双变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存活素蛋白的表达,检测二者的联合作用。结果1、紫杉醇作用于A375细胞(1)、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分别作用24h、48h和72h对A375细胞生长抑制结果表明:①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有显着的剂量依赖关系,但当浓度增加至1000n m o l/L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增加不显着。②同一浓度的药物有时间依赖关系,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降低,以作用48h时最显着。(2)、F C M结果显示10n m o l/L紫杉醇作用24h后G2/M期细胞即增多,同时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从5.23%增至1 5.23%,表明紫杉醇具有显着的周期阻滞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低浓度范围内(10~100 nmol/L),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呈浓度依赖性,而浓度进一步增加,凋亡率增加不显着(P>0.05)。相同浓度的紫杉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呈时间依赖关系。(3)、不同浓度紫杉醇作用24h后,survivin的表达是逐渐增加的,有浓度依赖关系。而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至48h后survivin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是减弱的,survivin的表达呈现出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survivin ASODN转染A375细胞(1)、反义链600 nmol/L组细胞转染率大于80%。(2)、与脂质体组[(4.7±0.4)%]、正义链组[(5.2±0.3)%]比较,反义链200、400、600 nmol/L组细胞增殖抑制率[(10.3±0.6)%、(16.7±0.6)%、(24.7±0.7)%]显着增加(F=3662.0,P<0.05)。(3)、反义链200、400、600 nmol/L组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5±1.9)%、(20.1±1.5)%、(32.1±2.9)%,显着高于对照组、正义链组、错义链组、脂质体组的(6.5±0.6)%、(5.6±0.7)%、(6.4±1.0)%、(6.5±1.3)%(F=139.9,P<0.05),细胞被阻滞在G2/M期。(4)、与对照组比较,反义链各浓度组存活素蛋白表达量减少,caspase-3活性显着增高(F=63.1,P<0.05);正义链组、错义链组、脂质体组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2,P>0.05)。3、survivin ASODN和紫杉醇共同作用A375细胞(1)、细胞增殖抑制率ASODN+ taxol组各组24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ASODN 200 nmol/L+taxol 50 nmol/L组34.29±0.85%、ASODN 400 nmol/L+taxol 50 nmol/L组36.22±0.26%、ASODN 600 nmol/L+taxol 50 nmol/L组40.42±0.58%、ASODN 200 nmol/L+taxol 100 nmol/L组40.15±1.39%、ASODN 400 nmol/L+taxol 100 nmol/L组44.65±0.37%、ASODN 600 nmol/L+taxol 100 nmol/L组48.55±0.88%,与相应浓度ASODN转染组、taxol组相比,细胞增殖抑制率显着提高。48h比24h抑制率抑制率进一步提高。(2)、细胞凋亡率ASODN+taxol组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组(F=88.7,P<0.05),且随转染浓度增加而增加。同一浓度紫杉醇组,随ASODN浓度的增高,凋亡率增高,有显着剂量依赖关系。相同浓度组细胞48h凋亡率比24h显着增高,有时间依赖关系。(3)、Survivin蛋白的表达ASODN+ taxol组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随着转染物浓度的提高,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1、紫杉醇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有显着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紫杉醇对A375的作用有时间-剂量依赖性。2、低剂量长时间作用和高剂量短时间的作用模式对于黑素瘤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相差不大,而后者的细胞毒性要高于前者,应用低剂量延长作用时间可作为临床给药的一种参考。3、抑制survivin的表达是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survivn的表达也与细胞对紫杉醇产生抗药性有关。4、Survivin ASODN转染A375细胞,能够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有显着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5、Survivin ASODN转染能够在翻译水平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降低目的蛋白的含量,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ASODN作用于目的基因具有高特异性。6、抑制caspase-3的活性是survivin抑制A375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7、Survivin ASODN和紫杉醇联合应用可与单一用药相比可显着抑制A375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8、Survivin ASODN转染细胞可显着降低A375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提高敏感性。9、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是A375细胞对紫杉醇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意义紫杉醇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多种肿瘤的一线用药,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报道国内很少。我们的实验不仅证实了紫杉醇对A375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而且对其抗肿瘤的机制做了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的作用机制将为如何提高紫杉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提供联合用药的新思路。Survivin基因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是肿瘤靶基因治疗的热点。本实验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转染黑素瘤细胞,进一步探讨了Survivin基因的功能及作为靶点在恶性黑色素瘤基因治疗中的意义。目前,联合基因治疗和传统化疗成为肿瘤治疗中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将较为先进的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和经典的化疗药物相结合,率先应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检测二者的联合作用效果,发现了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对紫杉醇耐药的新机制,并且首先在体外将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和紫杉醇相结合从而更为有效的诱导细胞凋亡,为恶性黑色素瘤新的治疗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
陈泓[8](2008)在《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己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与粘附和渗出等肿瘤浸润转移必须过程密切相关的物质,乙酰肝素酶(HPSE)在卵巢癌的浸润转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对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构建了HPSE基因慢病毒表达和RNAi载体,为今后的基因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扩增和携带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扩增出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构建其真核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乙酰肝素酶与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选取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作为模板提取人卵巢癌组织总mRNA,RT-PCR技术扩增cDNA,利用PCR技术进行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的扩增。将其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进行克隆及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全长,并经测序验证其同源性达100%。结论:成功从恶性卵巢癌组织中扩增出HPSE全长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目的:了解乙酰肝素酶对卵巢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其作为早期诊断、治疗靶向的价值。方法:成功构建HPSE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后,将其转染无HPSE基因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A2780,G418筛选后经RT-PCR及western-blot鉴定确认获得稳定转染的HPSE/A2780细胞株。然后进行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变化、黏附能力、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实验。结果:通过转染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HPSE蛋白的卵巢癌细胞株。流式细胞仪对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2780-HPSE组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为46.5%,G1期为53.5%,对照组则相应为54.5%和45.6%,其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有减少的趋势。HPSE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几近重合。两组的克隆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780细胞在转染前后粘附率分别为0.5183±0.0796和0.7283±0.0893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Transwell小室实验发现转染HPSE基因后的A2780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其迁移能力未受影响(p=0.618)。结论: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HPSE能够增强卵巢癌A2780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其黏附能力;对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无影响。RNAi阻断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体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人乙酰肝素酶(HPSE)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检测其对HPSE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反面验证HPSE基因的功能。方法:针对HPSE mRNA的不同区域构建不同的shRNA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HPSE高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实时定量PCR检验干扰效率,选择抑制率最高的一组细胞进行抗性筛选,获得稳转细胞株,western-blot检验HPSE蛋白受抑制情况,然后进行细胞功能实验。结果:用荧光定量PCR对不同shRNA干扰载体的干扰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GPU6/GFP/Neo-HPSE-1222组相对拷贝数为0.936±0.417,与其他3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为48.63%。获得的该组稳定干扰表达株western-blot检验其HPSE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延长。干扰组与对照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0.0433±0.0451和0.0397±0.00687,p=0.059,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侵袭能力实验中,干扰组吸光值为0.5697±0.106,对照组为0.8097±0.333,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233)。细胞粘附能力检测,干扰组0.7533±0.07685,对照组0.5833±0.11994,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侵袭能力实验干扰组为0.69±0.085,对照组为1.091±0.27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采用构建shRNA干扰载体对HPSE基因进行干扰,有效地抑制了HPSE基因的活性,使卵巢癌细胞侵袭和黏附能力降低。HPSE重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和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目的: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HPSE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和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首先扩增HPSE全长序列,将其与慢病毒载体pWPI连接后测序BLAST检索,并将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细胞,48小时后提取mRNA,RT-PCR检验HPSE基因表达情况。其次,选取干扰效果最佳的siRNA,设计shRNA结构,退火反应形成双链后与慢病毒载体pSico连接并送测序。结果:重组慢病毒质粒HPSE-pWPI测序结果经BLAST,与HPSE基因的同源性达99%。转染293T后有HPSE基因的表达。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pSico/HPSE测序结果与设计的sh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成功的构建了HPSE基因的重组慢病毒系统和慢病毒干扰系统。为今后的HPSE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吴红涛[9](2008)在《△Np73基因对大肠癌侵袭性的影响及其反义基因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大肠癌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很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大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p7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和生长都有着密切的关系。ΔNp73基因是p73基因的一个亚型,缺乏NH2末端反式转录激活区域,是“缩短”了的p73基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ΔNp73基因作为p73基因的异构体,的确参与了肿瘤的发生机制,但ΔNp73基因在大肠癌中与抑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明了,主要是:(1)ΔNp73基因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均很少有突变发生,但在大肠癌中却发生了突变;(2)ΔNp73基因在大肠癌中与周围正常组织比较表达明显增强;(3)ΔNp73基因敲除鼠并不发生自发性的肿瘤。因此,ΔNp73基因作为抑癌基因p53基因家族成员p73基因的异构体究竟是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至今尚未明了。虽然研究已表明,ΔNp73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呈高表达,但ΔNp73基因的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起着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机制?迄今有关文献鲜见报道。有鉴于此,这也正是本研究想要进一步阐明的课题。目的:研究ΔNp73基因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阐明ΔNp73在人类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反义ΔNp73基因作为临床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的潜在价值。方法:将ΔNp73基因构建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通过脂质体基因转染的方法将外源性ΔNp73基因转染人类大肠癌细胞株LOVO,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ΔNp73基因的细胞克隆,RT-PCR和western blot对所筛选的细胞克隆进行鉴定。将筛选得到的稳定表达ΔNp73基因细胞株放大培养,观察ΔNp73基因对LOVO细胞株生长的影响。以转染ΔNp73基因后大肠癌细胞株的生长情况、凋亡率、侵袭性、肿瘤血管生长调节因子的变化作为切入点,利用MTT、流式细胞术、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肿瘤MVD测定以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等多种实验室技术检测大肠癌细胞生物学指标及侵袭性的变化,并利用反义技术构建反义ΔNp73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反义ΔNp73基因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并反证ΔNp73基因对大肠癌的侵袭性的影响。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ΔNp73基因以脂质体法转染LOVO细胞后,经G418成功的筛选出稳定表达ΔNp73基因的细胞株。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发现转染了ΔNp73基因后的LOVO细胞生长速度较未转染ΔNp73的LOVO细胞明显加快(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表达ΔNp73的细胞株凋亡率降低,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显示, LOVO-ΔNp73细胞穿膜数较空白对照组和LOVO-pcDNA3组增多,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LOVO-ΔNp73细胞中VEGF表达较未转染ΔNp73基因的细胞明显增高(p<0.01)。RT-PCR半定量法检测LOVO细胞中的VEGFmRNA表达,发现ΔNp73基因显着增加了VEGFmRNA的表达(p<0.01);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发现ΔNp73基因同样增强了LOVO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p<0.01)。在体内实验中,ΔNp73基因同样促进了裸鼠种植瘤的生长,并增加了肿瘤的MVD(p<0.05)。利用反义技术构建反义并转染LOVO细胞后,检测以上指标,结果提示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侵袭性降低,血管生成减少,说明反义ΔNp73基因对大肠癌具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反证了ΔNp73基因在大肠癌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更类似一个癌基因。结论:ΔNp73基因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癌基因的角色。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大肠癌组织血管增生,从而促进了大肠癌细胞的增殖生长及增强了大肠癌的侵袭性。利用反义技术构建的反义ΔNp73基因,通过封闭ΔNp73基因的表达,可有效抑制大肠癌细胞的生长,促进大肠癌细胞的凋亡,可作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马凯峰[10](2008)在《二烯丙基三硫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18,IL-10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基础病变,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在肺脏的表现,其本质是由各种原因直接或间接损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血管渗漏综合征。ALI和ARDS是性质相同但程度不同的连续病理生理过程的不同阶段,ALI是ARDS的早期阶段。ALI/ARDS发病急,病情凶险,尽管机械通气等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但至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仍高达40~60%。二烯丙基三硫(diallyl trisulfide, DATS)是大蒜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生蒜(Allium satirum.L)的鳞茎,其中DATS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 DADS)在大蒜提取物中含量最高,是大蒜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朱桂军博士首次从蛋白激酶、转录因子、炎性介质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多个层次系统研究了DATS对LPS诱导ALI小鼠的防治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大蒜提取物能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生成,预防性应用DATS对LPS引起的ALI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L-18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NF-α,IL-1β,IL-8,GM-CSF的分泌,产生IFN-γ。可以认为IL-18在感染所引发的瀑布样炎症级联反应中处于上游位置。而IL-10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炎因子。因此,本研究用LPS复制小鼠ALI模型,观察了大蒜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DATS对ALI小鼠血清IL-18和IL-10浓度变化,以期为临床积极治疗ALI/ARDS提供合理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选择健康昆明小鼠90只,随机分为5组:(1)ALI组,腹腔注射LPS 10mg/kg;(2)DATS预防组,每天腹腔注射DATS 30mg/kg一次,连续注射7天后,腹腔注射LPS 10mg/kg;(3)DATS治疗组,腹腔注射LPS后30min,腹腔注射DATS 30mg/kg一次;(4)DATS组,每天腹腔注射大蒜素30mg/kg一次,连续注射7天;(5)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HE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HE stain),光镜观察12h点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测定血清中IL-18、IL-10在2h和6h含量。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均数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肺组织形态学变化肺大体观察,对照组及DATS组肺外观均无明显异常改变;ALI组肺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散在有大小不一的红色斑点,切面疏松,有淡红色液体溢出;DATS预防组较ALI组病变明显减轻,但DATS治疗组较ALI组无明显变化。光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发现,对照组及DATS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间隔无水肿,肺泡腔清晰;ALI组肺泡间隔增宽,腔内有少许出血、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充血水肿,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ATS预防组肺组织中炎细胞浸润、渗出及出血等形态学变化较ALI组明显减轻;DATS治疗组无明显改善。2血清中IL-18含量变化ALI组,2h时血清中IL-1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h时IL-18含量有所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1)。DATS预防组,2h及6h血清中IL-18含量均明显低于ALI组(P<0.01),但6h时含量明显低于2h时(P<0.01)。DATS治疗组,血清中IL-18含量较ALI组无明显降低(P>0.05)。DATS组血清中IL-18含量和相应的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3血清中IL-10含量变化ALI组,2h及6h时血清中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h时IL-10含量较2h时有所升高。DATS预防组,2h及6h时均可升高血清中IL-10含量(P<0.01),但6h时IL-10含量明显高于2h时( P<0.05)。DATS治疗组,血清中IL-10含量较ALI组无明显升高(P>0.05)。DATS组中血清中IL-10含量和相应的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预防性应用DATS可减轻LPS诱导的ALI小鼠肺水肿程度及肺组织炎症反应。2 LPS诱导的ALI小鼠血清中IL-18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LPS诱导的ALI小鼠能够产生大量的IL-18。3预防性应用DATS能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8的生成。4预防性应用DATS能促进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生成。5 DATS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的ALI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含量,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调节机体细胞因子促炎与抗炎作用间的平衡,减轻肺脏炎性反应,从而对LPS诱导的ALI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Cooperative inhibitory effects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imetidine on cancer cell adhes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operative inhibitory effects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imetidine on cancer cell adhesion(论文提纲范文)
(1)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癌的现状 |
1.2 非编码RNA概述 |
1.2.1 lnc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1.2.2 Micro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1.3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
1.4 洛那法尼与Degrasyn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lncRNA OIP5-AS1 在肝癌中的作用与机制 |
2.1 引言 |
2.1.1 lncRNA OIP5-AS1与肝癌 |
2.1.2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2.1 肝癌中明显表达失调的lncRNAs鉴定 |
2.2.2 lncRNA OIP5-AS1敲低细胞系 |
2.2.3 lncRNA OIP5-AS1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
2.2.4 探讨lncRNA OIP5-AS1对hsa-miR-26a-3p的调控 |
2.2.5 lncRNA OIP5-AS1参与hsa-miR-26a-3p对EPHA2调控机制 |
2.2.6 明确lncRNA OIP5-AS1、hsa-miR-26a-3p和EPHA2相互关系 |
2.2.7 lncRNA OIP5-AS1和hsa-miR-26a-3p体内成瘤实验 |
2.2.8 验证肝癌中三者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试剂与耗材 |
2.3.2 主要实验设备 |
2.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
2.3.4 实验方法 |
2.3.5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肝癌中失调lncRNA的鉴定 |
2.4.2 肝癌中lncRNA明显失调的验证 |
2.4.3 肝癌组织和细胞系lncRNA OIP5-AS1 的表达 |
2.4.4 干扰lncRNA OIP5-AS1抑制细胞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 |
2.4.5 lncRNA OIP5-AS1 是调节hsa-miR-26a-3p的分子海绵 |
2.4.6 hsa-miR-26a-3p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评估 |
2.4.7 lncRNA OIP5-AS1 负调控hsa-miR-26a-3p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 |
2.4.8 lncRNA OIP5-AS1 充当hsa-miR-26a-3p ce RNA调控EPHA2 |
2.4.9 敲低lncRNA OIP5-AS1 抑制体内肿瘤发生 |
2.5 讨论 |
第三章 miR-302a/d在肝癌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
3.1 引言 |
3.1.1 miR-302家族与肝癌 |
3.1.2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体外形成和鉴定 |
3.2.2 miR-302a/d,RNAi和E2F7过表达细胞系构建与鉴定 |
3.2.3 miR-302a/d作用体外实验检测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
3.2.4 miR-302a/d和E2F7相互关系裸鼠体内成瘤实验 |
3.2.5 验证肝癌中miR-302a/d和E2F7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试剂与耗材 |
3.3.2 主要实验设备 |
3.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
3.3.4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的体外形成和鉴定 |
3.4.2 miRNA芯片分析表明,miR-302 家族参与LCSC干性维持 |
3.4.3 LCSC的分化和CSC标志物表达 |
3.4.4 miR-302a/d抑制HCC细胞的增殖和球体形成并促进细胞凋亡 |
3.4.5 miR-302a/d直接靶向HCC细胞E2F7 |
3.4.6 E2F7在LCSC形成和分化中的表达 |
3.4.7 miR-302a/d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入来抑制LCSC干性 |
3.4.8 E2F7激活AKT1细胞周期蛋白D1信号和下游细胞周期 |
3.4.9 miR-302a/d协同E2F7 调控β-catenin/CCND1 信号转导 |
3.4.10 miR-302a/d和E2F7 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
3.4.11 miR-302a/d和E2F7在LCS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
3.4.12 miR-302a/d和E2F7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
3.5 讨论 |
第四章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作用初探 |
4.1 引言 |
4.1.1 肝癌治疗 |
4.1.2 研究目标 |
4.2 研究内容 |
4.2.1 繁殖和鉴定自发成瘤肝癌小鼠 |
4.2.2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HCC自发成瘤小鼠疗效的观察 |
4.2.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作用于HCC自发成瘤小鼠机制探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试剂与耗材 |
4.3.2 主要实验设备 |
4.3.3 实验动物 |
4.3.4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Alb-c Myc小鼠基因型鉴定 |
4.4.2 Alb-c Myc小鼠表型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效果探讨 |
4.4.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小鼠器官组织的影响 |
4.4.4 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分子检测 |
4.4.5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对相关分子的影响 |
4.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癌非编码 RNA 调控机制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2)USPIO-PEG-sLeX监测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USPIO-PEG-sLeX在监测鼻咽癌转移瘤模型E-selectin的 MRI成像研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USPIO-PEG-sLeX监测经西咪替丁干预后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价值研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Src和GSTA1在肺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Src通过Fn14介导的NF-kB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的转移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STA1通过介导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肺腺癌的转移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Ⅰ |
外文论文Ⅱ |
(4)2型糖尿病LncRNAs差异表达谱的筛选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LncRNAs差异表达谱的筛选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MEG3、MALAT1和MIAT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
1.3 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MEG3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ELAM-1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LAM-1的生物学特点 |
2 针对ELAM-1相关肿瘤靶向治疗的策略 |
2.1 ELAM-1及其配体抑制剂 |
2.2 ELAM-1相关单克隆抗体 |
2.3 ELAM-1基因靶向调节 |
2.4 其他ELAM-1介导的转移路径阻断疗法 |
3 小结与展望 |
(6)Integrinβ3,Survivin在CINⅢ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对宫颈鳞癌化疗的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Integrin β3,Survivin与宫颈鳞癌的关系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Integrinβ3,Survivin 在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致谢 |
(7)紫杉醇及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紫杉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体外抑制作用 |
前言 |
文献综述一 紫杉醇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一部分 结果 |
第一部分 讨论 |
第一部分 结论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存活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文献综述二 Survivin与黑素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二部分 结论 |
第三部分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联合紫杉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三部分 前言 |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 |
附图与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8)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
1.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
1.1 原发恶性肿瘤的浸润 |
1.1.1 细胞的转化和肿瘤细胞的增殖 |
1.1.2 肿瘤细胞的分离 |
1.1.3 粘附并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 |
1.1.4 肿瘤细胞运动 |
1.2.恶性肿瘤细胞的迁移 |
1.2.1 恶性肿瘤细胞粘附到脉管基底膜 |
1.2.2 穿过脉管壁进入循环系统 |
1.3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 |
1.3.1 逃脱免疫监视在循环系统中生长 |
1.3.2 锚定粘附并破坏脉管壁 |
1.3.2.1 锚定粘附 |
1.3.2.2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
1.3.3 转移灶的形成 |
1.3.4 转移的休眠 |
1.3.5 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
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
2.1 腹腔种植 |
2.2 淋巴转移 |
2.2.1 卵巢的淋巴系统 |
2.2.2 恶性卵巢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 |
2.2.3 卵巢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规律 |
2.3 影响卵巢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
2.3.1 临床期别 |
2.3.2 病理分型 |
2.3.3 细胞分化程度 |
2.3.4 原发病灶大小 |
2.3.5 腹水性状 |
3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主要分子机理 |
3.1 基因调控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1.1 肿瘤转移基因 |
3.1.2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3.2 黏附因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2.1 钙粘蛋白家族 |
3.2.2 整合素 |
3.2.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3.2.4 选择素家族 |
3.2.5 CD44 |
3.3 血管的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3.3.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3.3.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3.4 蛋白溶解酶与卵巢恶性肿瘤 |
3.4.1 基质金属蛋白酶 |
3.4.2 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 |
3.4.3 组织蛋白酶 |
3.4.4 乙酰肝素酶 |
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
4.1 盆、腹腔种植转移 |
4.1.1 子宫及附件 |
4.1.2 腹膜 |
4.1.3 肠道 |
4.1.4 肝、脾 |
4.1.5 大网膜 |
4.2 淋巴结转移 |
5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物理诊断 |
5.1 超声检查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2 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3 MRI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4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5.4.1 PET-CT的原理 |
5.4.2 PET-CT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诊断 |
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诊断 |
6.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基因诊断 |
6.1.1 C-erbB-2 |
6.1.2 nm23基因 |
6.1.3 p53基因 |
6.2 肿瘤标志物 |
6.2.1 肿瘤相关抗原 |
6.2.2 激肽释放酶家族 |
7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治疗 |
7.1 手术 |
7.1.1 原发卵巢恶性肿瘤FIGO分期 |
7.1.2 术后残余灶与预后的关系 |
7.1.3 大网膜切除术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3.1 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的发生率 |
7.1.3.2 卵巢癌大王膜切除与预后的关系 |
7.1.3.3 大网膜切除范围 |
7.1.4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4.1 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率 |
7.1.4.2 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 |
7.1.4.3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的意义 |
7.1.5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意义 |
7.1.5.1 卵巢癌阑尾转移率 |
7.1.5.2 卵巢癌阑尾切除与预后 |
7.1.6 脾等远处转移灶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
7.1.6.1 脾切除术 |
7.1.6.2 横膈膜手术 |
7.1.6.3 卵巢癌肠道转移瘤手术 |
7.2 卵巢癌的化学治疗 |
7.2.1 晚期卵巢癌化疗的适应症 |
7.2.1.1 先期化疗 |
7.2.1.2 术后化疗 |
7.2.1.3 腹腔化疗 |
7.2.2 化疗药物、方案及途径 |
7.2.2.1 化疗药物 |
7.2.2.2 化疗方案及给药途径 |
7.3 晚期卵巢癌化疗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的临床验证 |
7.3.1 铂类+紫杉醇 |
7.3.2 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 |
7.3.3 表柔比星 |
7.3.4 拓扑替肯 |
7.4 晚期卵巢癌的靶向治疗 |
7.4.1 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
7.4.2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 |
7.4.3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7.4.4 抗血管生成药物 |
7.4.5 基因治疗 |
7.4.5.1 多重耐药基因 |
7.4.5.2 启动子 |
7.4.5.3 抑癌基因 |
7.4.5.4 分子化疗 |
7.4.6 光动力学治疗 |
8 乙酰肝素酶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8.1 乙酰肝素酶的分子结构 |
8.1.1 HPSE基因结构及定位 |
8.1.2 HPSE蛋白质结构 |
8.2 乙酰肝素酶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
8.2.1 细胞外基质的结构 |
8.2.2 HPSE的生物学功能 |
8.3 乙酰肝素酶的分子调节机制 |
8.3.1 细胞因子调节 |
8.3.2 启动子去甲基化 |
8.3.3 转录因子调控 |
8.3.4 微环境的PH值 |
8.3.5 HSPG内化调控 |
8.3.6 激素 |
8.4 乙酰肝素酶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生物学作用 |
8.4.1 HPSE在各种恶性肿瘤的表达情况 |
8.4.2 HPSE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9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理 |
9.1 HPSE在卵巢癌中的表达 |
9.2 HPSE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分化的关系 |
9.3 HPSE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 |
9.3.1 HPSE降解细胞外基质 |
9.3.2 HPSE促进卵巢癌血管生成 |
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乙酰肝素酶基因全长扩增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标本 |
1.1.2 质粒与菌株 |
1.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3.1 试剂 |
1.1.3.2 试剂的配制 |
1.1.4 仪器 |
1.1.5 器具的处理 |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1 HPSE引物 |
1.2.2 内参基因β-actin引物 |
1.3 实验方法 |
1.3.1 卵巢癌组织总RNA的提取 |
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3.3 HPSE全长扩增 |
1.3.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1.3.5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
1.3.6 PCR产物的酶切反应及回收 |
1.3.7 质粒的制备 |
1.3.8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1.3.9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 |
1.3.10 挑选阳性克隆 |
1.3.11 质粒的快速提取 |
1.3.12 PCR鉴定 |
1.3.13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1.3.14 重组质粒测序 |
1.3.15 测序结果的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卵巢癌组织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2 β-actin内参检测cDNA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3 HPSE全长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4 HPSE全长PCR产物测序结果 |
2.5 携带HPSE基因的pcDNA3.1与原质粒pcDNA3.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6 重组质粒HPSE-pcDNA3.1的PCR鉴定及酶切鉴定结果 |
2.7 携带HPSE基因的pcDNA.1测序结果 |
3 讨论 |
3.1 HPSE基因的结构特点及测序结果分析 |
3.2 pcDNA3.1载体选择的意义 |
3.3 HPSE-pcDNA3.1真核载体构建的意义 |
第三章 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癌上皮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与细胞株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2.1 试齐 |
1.1.2.2 试剂的配制 |
1.1.3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转染细胞系的选择 |
1.3.2 脂质体介导的HPSE-pcDNA3.1质粒的转染 |
1.3.3 携带HPSE基因的A2780细胞的筛选 |
1.3.4 携带HPSE基因的A2780细胞的克隆 |
1.3.5 RT-PCR检测转染后A2780细胞的HPSEmRNA表达 |
1.3.6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 |
1.3.7 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 |
1.3.7.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1.3.7.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
1.3.7.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1.3.7.4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1.3.7.5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1.3.7.6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 |
1.3.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HPSE基因表达情况 |
2.2 转染条件的确定 |
2.3 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EGFP-N1阳性对照结果 |
2.4 筛选A2780细胞的G418浓度的确定 |
2.5 G418筛选结果 |
2.6 筛选出的A2780细胞RT-PCR检测HPSE表达情况 |
2.7 筛选出的A2780细胞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结果 |
2.8 筛选出的A2780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结果 |
2.9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10 筛选出的A2780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2.11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2.12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2.13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RNAi阻断乙酰肝素酶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 |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1.4 shRNA载体的设计与合成 |
1.2 实验方法 |
1.2.1 转染细胞系的选择 |
1.2.2 脂质体介导的shRNA载体转染SKOV3细胞 |
1.2.3 对HPSE沉默效果最佳的shRNA的筛选 |
1.2.3.1 转染后SKOV3细胞总RNA提取 |
1.2.3.2 SYBR GREE1实时定量PCR检测六种干扰载体转染SKOV3细胞后HPSE基因表达 |
1.2.4 转染shRNA载体的SKOV3细胞的筛选 |
1.2.5 筛选出的SKOV3细胞的克隆 |
1.2.6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 |
1.2.7 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 |
1.2.7.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
1.2.7.2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1.2.7.3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1.2.7.4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1.2.7.5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HPSE基因表达情况 |
2.2 shRNA转染SKOV3细胞48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结果 |
2.3 构建好的GADPH-pTG-T质粒测序结果 |
2.4 不同shRNA干扰载体对SKOV3细胞HPSE抑制效果的检测结果 |
2.5 标准品QRT-PCR扩增标准曲线结果 |
2.6 标准品测定的实时荧光扩增融解曲线结果 |
2.7 转染不同shRNA载体后QRT-PCR检测HPSE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
2.8 转染不同shRNA载体后QRT-PCR检测HPSE基因表达的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
2.9 转染后SKOV3细胞筛选后14天结果 |
2.10 western-blot检测HPSE蛋白表达结果 |
2.11 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
2.12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
2.13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
2.14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2.15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HPSE重组慢病毒转基因系统和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2 HPSE引物的的设计与合成 |
1.3 实验方法 |
1.3.1 HPSE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
1.3.1.1 HPSE全长的扩增 |
1.3.1.2 PCR产物的纯化和回收 |
1.3.1.3 SpeI酶切PCR产物及回收 |
1.3.1.4 PCR产物磷酸化 |
1.3.1.5 载体的准备 |
1.3.1.6 HPSE与pWPI的连接 |
1.3.1.7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HB101_ |
1.3.1.8 挑选阳性克隆 |
1.3.1.9 质粒DNA的提取 |
1.3.1.10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1.3.1.11 重组质粒的测序 |
1.3.1.12 测序结果分析 |
1.3.1.13 HPSE-pWPI转染293T |
1.3.1.14 转染后mRNA提取并转录为cDNA |
1.3.1.15 HPSE-pWPI转染的293THPSE表达 |
1.3.2 HPSE 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1.3.2.1 shRNA的设计 |
1.3.2.2 插入片段的退火 |
1.3.2.3 HpaI和XhoI双酶切pSico |
1.3.2.4 连接反应 |
1.3.2.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1.3.2.6 挑选阳性克隆 |
1.3.2.7 质粒DNA的提取 |
1.3.2.8 重组质粒的测序 |
2 结果 |
2.1 HPSE全长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2.2 HPSE和pWPI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后涂板生长结果 |
2.3 阳性克隆提取的质粒电泳结果 |
2.4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2.5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2.6 HPSE-pWPI转染293T结果 |
2.7 HPSE-pWPI转染后HPSE表达结果 |
2.8 RNAi重组质粒提取结果 |
2.9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9)△Np73基因对大肠癌侵袭性的影响及其反义基因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ΔNp73 基因对大肠癌侵袭性的影响及其反义基因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肠癌细胞的培养、ΔNp73 基因转染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ΔNp73 基因对大肠癌侵袭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实验一 ΔNp73 基因对大肠癌细胞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ΔNp73 基因对大肠癌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反义ΔNp73 基因对大肠癌细胞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ΔNp73 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大肠癌的基因治疗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着 |
(10)二烯丙基三硫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18,IL-1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Cooperative inhibitory effects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imetidine on cancer cell adhesion(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D]. 马雨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2]USPIO-PEG-sLeX监测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应用价值研究[D]. 刘丽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3]Src和GSTA1在肺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威. 山东大学, 2018(12)
- [4]2型糖尿病LncRNAs差异表达谱的筛选及功能研究[D]. 王志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2)
- [5]ELAM-1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左志超,苏丹柯,邓文娟,金观桥.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6(05)
- [6]Integrinβ3,Survivin在CINⅢ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对宫颈鳞癌化疗的意义研究[D]. 孙见微. 暨南大学, 2012(10)
- [7]紫杉醇及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 曹永倩. 山东大学, 2010(08)
- [8]乙酰肝素酶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机理研究[D]. 陈泓.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9]△Np73基因对大肠癌侵袭性的影响及其反义基因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研究[D]. 吴红涛.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10]二烯丙基三硫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18,IL-10的影响[D]. 马凯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