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年型皮肌炎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璐,胡秀芬[1](2021)在《幼年型皮肌炎特异性抗体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幼年型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以近端肌无力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亦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与JDM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高度相关。抗Mi-2抗体阳性患者预后较好,临床症状典型;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多伴发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及皮肤溃疡,肌炎症状轻;抗NXP2抗体阳性患者易合并钙质沉着,该抗体与胃肠出血及穿孔相关;抗TIF1-γ抗体阳性患者有弥漫、顽固的皮损表现;抗SAE抗体在儿童中检出率较低,相关报道较少。该文综述了5种MSA亚型JDM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为JDM患儿的临床治疗和随访管理提供依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 (10):1064-1068]
孙磊[2](2021)在《两种分类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回顾性队列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2017年EULAR/ACR标准和1975年B/P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uvenile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JII M)回顾性队列中的分类能力。方法:对近10年内在我院就诊的189名疑似JIIM的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资料,以医师临床诊断为标准,分别计算EULAR/ACR标准和B/P标准的敏感度。结果:189例患儿,女86例,男103例,发病年龄6月~17岁7月(7.0±3.6岁),其中140名最终临床诊断为JIIM患儿(JDM 130例(92.9%)、ADM 5例(3.6%)、JPM 5例(3.6%)),另49名被诊断为非JIIM;B/P标准将117例患儿(83.6%)分类为可能/确定的JIIM,EULAR/ACR标准将121例(86.4%)患儿分类为可能/确定的JIIM,两个分类标准一致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κ=0.497,p<0.001);进行JIIM亚组分类时,EULAR/ACR标准可准确分类出96例JDM患儿,敏感度为71.1%,B/P标准可准确分类出80例JDM患儿,敏感度为59.2%,两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差,EULAR/ACR标准优于B/P标准,有统计学意义(κ=0.366 p<0.001);25例患儿可获得肌活检完整数据且阳性,其中24例(96.0%)根据B/P标准可进行分类,而EULAR/ACR标准仅可对其中22例(88.0%)患儿进行分类,经卡方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种标准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7年EULAR/ACR标准在中国JIIM患儿中显示出更高的敏感度和分类率,尤其在进行JDM亚组分类时更有优势;在有肌活检情况下,两种分类标准的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
宿凯笙[3](2021)在《成人特发性炎性肌病与肌炎自身抗体:诊断、疾病活动性及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探讨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 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及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 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MAA)与IIM患者诊断、疾病活动性及肌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究肌炎自身抗体在IIM疾病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住院的176例初治II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2017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学会(European league of anti-rheumatism/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LAR/ACR)IIM诊断及分类标准、肌炎活动性评价工具(myositis disease activity assessment tool,MDAAT)及MSA、MAA检测结果,对患者的病程、年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肌肉MRI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在纳入研究的176例IIM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123例,男女比例为4.3:10.1,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8.4(±13.5)岁,病程13.4(±8.2)个月。根据2017年EULAR/ACR诊断分类标准,83例患者(47.1%)为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79例(44.8%)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4例患者(7.9%)为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无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患者。有148例(84.1%)患者接受了肌肉活检,其中DM患者63例(79.7%),PM患者74例(89.1%),ADM患者11例(78.6%),三组间活检结果显示,DM患者的肌肉活检中更多出现肌周膜单核细胞浸润,PM患者的肌肉活检中更多出现肌内膜及微血管旁单核细胞浸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DM及PM亚组中肌无力和肌痛较ADM亚组中更为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及ADM亚组中皮疹(如包括V字征和披肩征的红斑疹,Heliotrope皮疹,Gottron征和Gottron疹)较PM亚组更为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诊断标准相符。有17例(9.7%)患者在随访或确诊时发现了肌炎相关恶性肿瘤,但在3个亚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299)。(2)在研究队列中,有146例(82.9%)患者在血清中检测到了至少一种MSA或MAA。抗Jo-1抗体为最常见的MSA,抗Ro-52抗体为最常见的MAA。根据IIM分类标准,包括抗Ro-52抗体、抗PM-SCL75抗体、抗PM-SCL100抗体及抗Ku抗体在内的MAA在PM、DM、ADM三个亚组中的分布无差异(P=0.202,P=0.130,P=0.135,P=0.569);抗Mi-2α抗体、抗Mi-2β、抗TIF1γ抗体、抗MDA5抗体、抗SAE1抗体及抗SRP抗体在PM、DM、ADM三个亚组中的分布有差异;应用Logistical回归分析后发现,抗Mi-2α抗体、抗Mi-2β抗体及抗SAE1抗体与DM有相关性,而抗SRP抗体与PM有相关性,抗TIF1γ抗体与DM和ADM有相关性,抗MDA5抗体与ADM有相关性(P值均<0.05)。(3)根据MSA及MAA的阳性情况将研究队列分为4组:MSA(+)MAA(+)、MSA(+)MAA(-)、MSA(-)MAA(+)、MSA(-)MAA(-)。根据IIM分类标准中的诊断评分,有23例(13.1%)患者为可疑IIM,48例(27.2%)患者为可能IIM,105例(59.6%)患者为肯定IIM。根据MSA、MAA阳性情况进行分组后,各组间的诊断可能性分布有显着差异(P<0.001)。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显示,MAA的阳性情况在肯定IIM、可能IIM、可疑IIM三个亚组中的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P=0.298,P=0.58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MSA阳性的患者更多分布于肯定IIM亚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MSA与更高的诊断可能性有相关性。(4)根据MSA、MAA的阳性情况将研究队列分为4组:MSA(+)MAA(+)、MSA(+)MAA(-)、MSA(-)MAA(+)、MSA(-)MAA(-)。根据MDAAT评价每个患者于确诊时的疾病活动性,并按照该评价工具评估肌肉相关疾病活动性及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肌炎自身抗体阳性与否与肌肉系统疾病活动性无明显相关性(P=0.549);肌炎自身抗体与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有相关性(P<0.001,RR=4.277,95%CI 3.293–5.260);通过亚组分析发现,MSA阳性的患者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显着高于MSA阴性患者(P=0.02,P=0.003);MAA的阳性情况则与肌肉外疾病活动性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832,P=0.365)。(5)研究队列中有50例患者完善了大腿肌肉MRI,其中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皮下组织水肿、肌肉脂肪化及萎缩4种肌肉MRI表现分别占72.4%、20.1%、8.9%、18.4%。上述4中表现在DM、PM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420,P=0.887,P=0.337,P=0.616)。(6)根据MSA、MAA的阳性情况将研究队列分为4组:MSA(+)MAA(+)、MSA(+)MAA(-)、MSA(-)MAA(+)、MSA(-)MAA(-)。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及肌肉脂肪化和肌萎缩在各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31,P=0.04),通过亚组分析发现,MSA阳性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及肌肉脂肪化和肌萎缩(P=0.004,P=0.041,P=0.003,P<0.001,P<0.001,P<0.001),而MAA则与这种分布差异无关。结论:(1)MSA有助于IIM的诊断。在2017 EULAR/ACR IIM诊断及分类标准的诊断评分下,MSA阳性与更高的诊断评分,即更高的、更确定的诊断可能性有相关性。(2)在MDAAT评价体系下,MSA与更高的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度相关,MSA阳性的患者相较于MSA阴性的患者有更高的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度。(3)MSA阳性与大腿肌肉MRI所显示的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及肌肉脂肪化和肌萎缩有相关性。
梁琳[4](2021)在《肌炎相关血清学标志物anti-Mi-2和Galectin-9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肌炎特异性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合并快速进展性肺间质纤维化(rapid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P-ILD)的 IIM 患者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Gal-9)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多种功能。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一类IIM特异性抗体——抗Mi-2抗体相关的临床表型及预后;第二部分探讨一类新型IIM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Gal-9在IIM患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第一部分抗Mi-2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预后研究目的:探讨抗Mi-2抗体阳性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抗体水平与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患者的治疗反应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57例DM患者血清中的抗Mi-2β抗体。在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中分析抗Mi-2β抗体相关的临床特征。结果:在DM患者中,有40例(11.2%)患者血清抗Mi-2β抗体阳性。抗Mi-2β+DM患者合并“V”形疹(P=0.001),披肩征(P=0.003)和肌无力(P=0.013)的比例显着升高,但合并ILD(P=0.005)和恶性肿瘤(P=0.041)的比例显着下降。抗Mi-2β抗体水平与医师对疾病活动度的整体评估评分(r=0.33,P=0.039,n=40),血清肌酸激酶水平(r=0.52,P<0.001,n=40)呈正相关,与徒手肌力检查评分呈负相关(r=-0.34,P=0.029,n=40)。在纵向研究中,抗Mi-2β抗体水平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β=0.039,P<0.001,n=16)。在长期随访中,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有97.0%的患者出现临床缓解。此外,有26例患者的病程超过2年,其中有61.5%(16/26)的患者在患病过程中没有出现复发。有5例(15.1%)患者病情缓解的时间超过3个月,且停止服用药物。与抗Mi-2β-DM患者相比,抗Mi-2β+DM患者的死亡率显着降下降(log-rank P=0.035)。在长期随访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缓解期的患者血清中的抗Mi-2β抗体都转为阴性。结论:抗Mi-2β抗体阳性患者是DM的一类特殊亚型,该亚型表现为典型的近端肌肉以及皮肤受累,较少合并ILD及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好,预后好。患者的血清该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但在长期随访中,患者血清中的抗体较少转阴。第二部分Galectin-9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的研究目的:检测Gal-9在DM患者中的表达;探究Gal-9在DM-I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途径。方法:用ELISA法检测154例IIM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Gal-9水平。采用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分析患者血清Gal-9水平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检测Gal-9在IIM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和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ular cells,PBMCs)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 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MDA5)抗体阳性DM患者肺组织中Gal-9及其配体Tim-3和CD44的表达。此外,本研究探索了Gal-9对人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作用。结果:IIM 患者[median 19.8 ng/mL,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10.0-33.6,n=154]的血清 Gal-9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median 4.9 ng/mL,IQR 3.5-6.3,n=30)(P<0.001)。分层分析显示,DM 患者(median23.7 ng/mL,IQR 12.3-35.9,n=129)的血清Gal-9水平显着高于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患者(median 7.4 ng/mL,IQR 5.2-10.8,n=25)(P<0.001)和健康对照(P<0.001)。抗 MDA5+DM 患者(median 33.8 ng/mL,IQR 21.9-44.7 ng/mL,n=56)的血清 Gal-9 水平显着高于抗 MDA5-DM 患者(median 16.2 ng/mL,IQR 10.0-26.9 ng/mL,n=73)(P<0.001)。在抗MDA5+DM 患者中,合并 RP-ILD 的患者(median 42.4 ng/mL,IQR 34.9-68.5,n=20)血清Gal-9水平显着高于不合并RP-ILD的患者(median 26.4 ng/mL,IQR 17.0-39.8,n=36)(P<0.001),且血清Gal-9水平与RP-ILD的严重程度相关。在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中,血清Gal-9水平与抗MDA5+DM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抗MDA5+DM患者PBMCs产生Gal-9的水平显着高于IMNM患者(P=0.022)和健康对照(P=0.045)。此外,抗MDA5+DM患者PBMCs中Gal-9 mRNA的水平与I型干扰素诱导基因MX1(r=0.659,P=0.020,n=12)和IFIH1(r=0.787,P=0.002,n=12)的mRNA水平呈正相关。免疫组化显示,合并RP-ILD的DM患者肺组织中Gal-9和Tim-3的表达增强。体外培养的肺成纤维细胞MRC-5经Gal-9蛋白刺激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表达增加(P=0.024)。结论:Gal-9是抗MDA5+DM,特别是合并RP-IL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一个潜在的血清学志物。Gal-9/Tim-3通路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 DM-ILD的发病机制。
章懿[5](2021)在《抗TIF1-γ抗体阳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分析了抗TIF1-γ抗体阳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好的认识疾病的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264例炎症性肌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肌炎特异性抗体,以抗MDA5抗体、抗Jo-1抗体阳性、所有抗体阴性组患者为对照,比较抗TIF-γ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结果1.抗TIF1-γ抗体、抗MDA5抗体及抗Jo-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23%、31.22%、19.83%,为炎症性肌病患者最常见的三种肌炎特异性抗体,且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差异。2.抗TIF1-γ抗体阳性组患者眶周皮疹、吞咽困难及技工手、恶性肿瘤发生率较抗TIF1-γ抗体阴性组发生率显着升高(P<0.05)。抗TIF1-γ阳性组血清CD3(%)、CD3+CD4+(%)、补体C3水平显着低于所有抗体阴性组(P<0.05)。抗TIF1-γ抗体阳性组患者吞咽困难,“V”字征、Gottron征及肿瘤发生率较抗MDA5抗体阳性组患者显着升高(P<0.01);而发热、关节痛以及ILD显着低于抗MDA5阳性组(P<0.05)。抗MDA5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ESR,CEA,及IgG及C3水平较抗TIF1-γ阳性组患者显着升高(P<0.05),而CK水平显着低于抗TIF1-γ阳性组(P<0.05)。抗TIF1-γ抗体阳性组患者吞咽困难、呛咳、眶周皮疹、V形疹及肿瘤发生率较抗Jo-1抗体阳性组患者显着升高(P<0.05);而ILD发生率显着低于抗Jo-1抗体阳性组(P<0.01)。抗JO-1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IgG及C3较抗TIF1-γ抗体阳性组患者显着升高(P<0.05)。3.抗TIF1-γ抗体阳性合并肿瘤患者肌痛、眶周皮疹的发生率显着升高(P<0.05)。血清CK、IgG水平较不合并肿瘤的TIF1-γ抗体阳性患者显着降低(P<0.05)。4.抗TIF1-γ抗体阳性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3%、79%和74%。抗MDA5抗体阳性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7%、69%和66%;抗Jo-1抗体阳性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97%;抗TIF1-γ抗体阴性组患者24个月生存率96%。四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MDA5抗体阳性组患者预后最差,抗TIF1-γ抗体阳性组次之,抗Jo-1抗体阳性组及抗体阴性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抗TIF1-γ抗体、抗MDA5抗体及Jo-1抗体为最常见的MSAs,且易合并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与MDA5抗体、Jo-1抗体阳性患者不同,抗TIF1-γ抗体阳性患者更易合并皮疹、肌痛及恶性肿瘤,少见ILD。这提示临床有显着肌痛、眶周皮疹,实验室检查有CK和IgG水平低的抗TIF1-γ抗体阳性患者伴发恶性肿瘤风险高,应尽早的进行肿瘤的全面筛查,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异性肌炎抗体有助于指导炎症性肌病更精确的诊断,更好的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樊志丹,马慧慧,郭翼红,张雅媛,俞海国[6](2020)在《肌炎特异性抗体在幼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中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幼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JIIM)患儿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及肌炎相关性抗体(MAAs)与临床亚型的相关性,探讨MSAs在JIIM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JIIM患儿53例,采用欧蒙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16项肌炎抗体(MSAs和MAAs)的阳性率,分析肌炎抗体与JIIM患儿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其中MSAs包括抗染色体-解旋酶-DNA结合蛋白(Mi-2)α抗体、抗Mi-2β抗体、抗转录中介因子(TIF)1-γ抗体、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抗核基质蛋白2(NXP2)抗体、抗小泛素样修饰物活化酶抗体、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和抗合成酶(ARS)抗体。结果 53例JIIM患儿肌炎抗体(MSAs和MAAs)阳性率为69.8%(37/53例),MSAs阳性率为66.0%(35/53例),最常见MSAs为抗NXP2抗体(10例),其次为抗TIF1-γ抗体(9例)、抗MDA5抗体(7例)、抗ARS抗体(7例)。抗NXP2抗体阳性患儿以中度肌肉损害(7例)和中度皮肤损害(7例)为主,抗TIF1-γ抗体阳性患儿5例出现持续性皮疹,抗MDA5抗体阳性患儿有严重皮疹(2例)和肺间质病变(5例)。与抗NXP2抗体阴性患儿比较,抗NXP2抗体阳性患儿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肌酸激酶(CK)水平明显升高,抗TIF1-γ抗体、抗MDA5抗体和抗ARS抗体阳性患儿的CK水平均明显降低,抗MDA5抗体阳性患儿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NXP2抗体与皮疹(r=0.360,P=0.008)和吞咽困难(r=0.504,P<0.001)呈正相关。抗MDA5抗体(r=0.497,P<0.001)和抗ARS抗体(r=0.621,P<0.001)与肺间质病变呈正相关。抗TIF1-γ抗体(r=-0.542,P<0.001)和抗MDA5抗体(r=-0.446,P<0.001)与CK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MSAs在JIIM患儿中阳性率较高,部分MSAs与JIIM特征性临床表型相关。MSAs可为JIIM患儿的临床亚类分型和疗效针对性评价提供指导。
廖娟[7](2020)在《幼年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幼年皮肌炎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病,以皮疹和近端肌病为特征。与本病相关的肺部并发症包括间质性肺病、吸入性肺炎、呼吸肌受累、气道受累、胸膜受累、肺动脉高压和纵膈气肿等。其中间质性肺病是幼年皮肌炎肺部受累中最常见的,往往影响患儿预后。成人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在文献中已有较好的描述,但对幼年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描述尚匮乏。该综述就幼年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类型、生物学标志、诊断、治疗及监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布力布丽·巴哈提,朱洪涛[8](2020)在《24例幼年型皮肌炎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幼年型皮肌炎患儿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的特点。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4例幼年型皮肌炎儿童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的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以及有无合并肺间质病变、患儿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性。结果 24例幼年型皮肌炎儿童中,男女比例为1∶2.43,女孩的构成比明显高于男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 <0.05);汉族和少数民族比例为1∶1,汉族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年龄平均为(9.34±2.72)岁,其中以学龄期(7~11岁)儿童的构成比最高(54.17%);平均病程为(1.47±0.36)个月;幼年型皮肌炎最常见的并发症状为肌肉损害;肌无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患儿的肌力为3~5级;患儿经治疗后,22例(91.67%)皮炎、肌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2例(8.33%)合并肺间质病变转入我院相关科室继续治疗。结论幼年型皮肌炎的患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多于男孩,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儿童居多,肌无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损害,应引起重视,及早诊断并积极治疗。
李柳冰[9](2020)在《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是一组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炎症为主要特征。ⅡM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发病。本研究在基因水平上对中国汉族人群IIM进行研究。方法:(1)采用候选基因关联研究方法,在中国汉族1017例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和1280例健康对照中研究其他自身免疫病易感位点与PM/DM的关联性。(2)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方法,对中国汉族645例ⅡM和1588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3)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sequencing,WES)方法对中国汉族60例ⅡM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并在318例ⅡM和241例健康对照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发现PM/DM组的TNFSF4rs844648 AG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显性模型中,TNFSF4rs844648-A与DM、PM/DM相关。ANKRD55 rs7731626-G的频率在DM和PM/DM组中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M/DM组的ANKRD55 rs7731626 GG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加性和显性模型中,ANKRD55 rs7731626-A与DM、PM/DM相关。PM患者的GLIS3 rs7020673-G和rs10758593-A的频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加性和显性模型中,GLIS3 rs7020673-G和rs10758593-A均与PM相关。TYK2基因的rs280519、rs17000730和rs28050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PM、DM、PM/DM和健康对照中无统计学差异。(2)GWAS首次发现rs35953215和rs7770370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中国汉族ⅡM易感性显着相关(P<5×10-8)。(3)WES结果发现DDX58存在与DM相关的稀有突变,MUC5B和RINT1存在与DM合并恶性肿瘤相关的突变,WDFY4存在与幼年型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相关的稀有突变。结论:中国汉族ⅡM与其他自身免疫病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首次发现与中国汉族ⅡM易感性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显着相关的基因位点(rs35953215和rs7770370),两位点均未在高加索人群和日本人群的ⅡM GWAS研究中报道,是中国汉族ⅡM特异性位点;DDX58、MUC5B、RINT1和WDFY4中发生的突变为潜在引起ⅡM的稀有突变,推测这些基因突变对基因功能影响较大。本研究对深入了解ⅡM的遗传特征,进一步探讨ⅡM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自身抗体对于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具有重大意义。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s)和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myositis-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MAAs)是 IIM 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评估已知的肌炎自身抗体对IIM的价值,并采用人类蛋白芯片的方法,发掘新型的肌炎自身抗体。方法:(1)采用免疫膜条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252例ⅡM、10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以及120例健康对照血清/血浆中的MSAs和MAAs。(2)对免疫膜条和ELISA法检测抗MDA5和抗TIF1γ自身抗体的Kappa一致性进行分析。(3)采用包含21148种蛋白的人类蛋白芯片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鉴定新型的ⅡM自身抗体。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纳入40例ⅡM、3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和20例健康对照。第二阶段纳入397例ⅡM、197例疾病对照和98例健康对照。并在美国高加索人群176例ⅡM、43例疾病对照和26例健康对照中进一步验证所鉴定出的新型IIM自身抗体。结果:(1)免疫膜条和ELISA结果表明: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MDA5)和抗 Ro52 自身抗体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组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PM/DM不合并ILD组中的阳性率;抗转录中介因子1γ(transcription intermediary factor 1γ,TIF1γ)和抗核基质蛋白 2(nuclearmatrixprotein2,NXP2)自身抗体在PM/DM合并ILD组中的阳性率显着低于PM/DM不合并ILD组中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Mi-2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肌压痛的比例高于抗Mi-2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但出现ILD的比例低于抗Mi-2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MDA5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皮肤破溃、ILD和发热的比例高于抗MDA5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但出现胃食管反流的比例低于抗MDA5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TIF1γ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甲周红斑和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抗TIF1γ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但出现关节痛、ILD和发热的比例低于抗TIF1y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合成酶(aminoacyl-transfer RNA synthetase,ARS)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技工手和胃食管反流的比例较抗ARS自身抗体阴性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膜条和ELISA法检测抗MDA5和抗TIF1γ自身抗体的结果一致性一般。(3)采用人类蛋白芯片方法在中国汉族人群和美国高加索人群中,确认抗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glycine N-methyltransferase,GNMT)自身抗体是一种新型的ⅡM相关自身抗体。结论:MSAs和MAAs具有重要的ⅡM诊断价值,MSAs与特定临床特征相关。免疫膜条和ELISA法检测ⅡM自身抗体的结果具有差异性。抗GNMT自身抗体是一种新型的ⅡM相关自身抗体,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贺[10](2020)在《肌炎合并恶性肿瘤新型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特发性炎性肌病(ⅡM),统称肌炎,是一组以慢性骨骼肌炎症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非常强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是肌炎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既往国内外的研究显示ⅡM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0.9%—35.8%,尤其是新近发病的成人皮肌炎(DM)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显着升高。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了肌炎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对肿瘤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改善ⅡM患者预后的关键。研究发现某些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如抗转录中介因子1γ(TIF-1γ)抗体,与合并恶性肿瘤相关。血清抗TIF-1γ抗体是诊断肿瘤相关性DM的有效工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然而,部分抗TIF-1γ抗体阳性患者并不发生肿瘤;同时,MSAs检测阴性的患者也会发生恶性肿瘤。因此,寻找现今未被识别的、能早期预测和诊断肿瘤发生的血清学标志物,以指导肌炎患者风险分层和个性化诊疗,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是抑制性协同刺激分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具有抑制、减弱甚至终止T细胞反应的作用,避免效应性T细胞过度激活,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维持免疫稳态和诱导免疫耐受。因而PD-1/PD-L1通路在自身免疫应答和抗肿瘤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包括肝癌、肾癌、鼻咽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里存在高浓度的可溶性PD-L1蛋白(sPD-L1),sPD-L1表达水平升高与肿瘤远处转移侵袭以及预后不佳有关。然而,目前肌炎患者中s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尚不清楚。钙网蛋白(CRT)是一种主要定位于内质网的高度保守的钙结合伴侣蛋白,作为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发生、转移和侵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以及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针对CRT的自身抗体存在(抗CRT抗体),表明抗CRT抗体可能在自身免疫应答和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潜在作用。然而,目前肌炎患者中抗CRT抗体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目的1.探索成人DM患者外周血和骨骼肌组织PD-L1的表达水平,评估sPD-L1对于肿瘤相关性DM的诊断价值。2.探索成人ⅡM患者血清抗CRT抗体的阳性率及其关联的临床表型,并评估抗CRT抗体是否可作为ⅡM合并恶性肿瘤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1.采用商业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88例普通DM(sDM),40例肿瘤相关性DM(CRDM)患者以及30例健康对照血清sPD-L1浓度。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DM患者血清抗TIF-1γ抗体。依据肿瘤所处状态将CRDM患者分为新发组和稳定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分析sPD-L1对新发CRDM的诊断价值,比较联合检测sPD-L1和抗TIF-1γ抗体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收集10例抗TIF-1γ抗体阳性DM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的骨骼肌组织进行RNA测序(RNA-seq),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DM转录组特征。体外培养商业化成肌细胞和DM患者原代成肌细胞,加入重组Ⅰ型干扰素(IFN-β)蛋白(浓度50ng/mL)刺激24小时后,使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成肌细胞PD-L1 mRNA表达水平。2.研究纳入469例成人ⅡM,224例疾病对照(包括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70例类风湿关节炎,5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28例恶性肿瘤),以及81例健康对照。469例成人ⅡM患者中64例合并恶性肿瘤,依据肿瘤所处状态进一步分为新发组、缓解组和复发组。通过包被人CRT重组蛋白构建ELISA体系检测血清抗CRT抗体,使用免疫沉淀法对ELISA阳性血清进行验证。通过横断面研究和纵向随访研究分析血清抗CRT抗体滴度与肌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median 1.3ng/mL,IQR 0.4-2.2)相比,sDM患者血清sPD-L1水平显着升高(median 12.3ng/mL,IQR 8.4-16.2,P<0.001)。极高浓度的血清 sPD-L1 见于新发 CRDM 患者(median 18.5ng/mL,IQR 13.8-22.4),远高于稳定 CRDM 患者(median 8.5ng/mL,IQR 6.8-11.8)。4 例新发 CRDM 患者在治疗肿瘤后血清 sPD-L1浓度相比治疗前显着下降。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PD-L1对于诊断新发CRDM具有价值(曲线下面积0.72±0.04,P<0.001),当sPD-L1临界值取16.1ng/mL时诊断效能最优,此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和76%。联合血清sPD-L1和抗TIF-1γ抗体对于诊断肿瘤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则分别提升至95%和70%。RNA-seq结果显示抗TIF-1γ抗体阳性DM患者肌肉组织PD-L1 mRNA水平相比正常对照显着上调,PD-L1转录本丰度与肌肉病理炎症浸润得分(r=0.68,P=0.031)显着正相关。而且,DM患者IFN得分与PD-L1转录本丰度(r=0.79,P=0.006)和血清sPD-L1浓度(r=0.84,P=0.002)显着正相关,DM患者上调的干扰素诱导基因与PD-1/PD-L1信号通路基因存在互作关系。体外培养下IFN-β刺激商业化成肌细胞和DM患者来源的成肌细胞PD-L1 mRNA表达水平上调。2.469例ⅡM患者中81例(17.3%)经ELISA检测抗CRT抗体阳性。在ELISA阳性血清中检测到分子量约为60 kDa的免疫沉淀条带,与CRT蛋白相对应。与抗CRT抗体阴性患者相比,该抗体阳性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比例更高(22.2%vs.11.9%,P=0.013),出现关节炎/关节疼痛的比例更低(17.3%vs.30.4%,P=0.020)。抗CRT抗体阳性率因肿瘤状态而异,肿瘤复发患者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缓解患者(62.5%vs.18.2%,P=0.032)。横断面研究和纵向随访研究显示抗CRT抗体滴度与肌炎疾病活动度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DM患者血清sPD-L1浓度相比HC显着升高,而极高浓度的sPD-L1可作为DM伴发恶性肿瘤的新型血清学标志物。肿瘤活动期和缓解期之间,以及肿瘤治疗前后血清sPD-L1水平的动态变化表明监测sPD-L1浓度可能有助于评估肿瘤相关性DM患者的肿瘤负荷及治疗反应。联合检测sPD-L1和抗TIF-1γ抗体对诊断新发肿瘤相关性D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升高。DM患者肌肉组织PD-L1表达水平异常上调,并与IFN通路活化程度和肌肉病理炎症浸润程度呈显着正相关。Ⅰ型IFN在体外可诱导成肌细胞PD-L1表达上调。2.本研究系首次报告血清抗CRT抗体在成人ⅡM队列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469例ⅡM患者中81例(17.3%)经ELISA法检测抗CRT抗体阳性,该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更常发生恶性肿瘤,更少出现关节炎/关节疼痛。抗CRT抗体阳性率因肿瘤状态而变化,肿瘤复发患者的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肿瘤缓解患者。抗CRT抗体可作为ⅡM合并恶性肿瘤的新型候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抗CRT抗体对监测有实体瘤病史的ⅡM患者肿瘤复发可能具有一定价值。横断面和纵向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抗CRT抗体滴度与肌炎疾病活动度呈显着正相关,血清抗CRT抗体滴度可作为反映肌炎疾病活动度的潜在标志物。
二、幼年型皮肌炎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年型皮肌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幼年型皮肌炎特异性抗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JDM的发病机制及MSA的产生 |
2 JDM患者的MSA |
2.1 抗Mi-2抗体 |
2.2 抗TIF1-γ抗体 |
2.3 抗MDA5抗体 |
2.4 抗NXP2抗体 |
2.5 抗SAE抗体 |
3 结语 |
(2)两种分类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回顾性队列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分类比较结果 |
2.3 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患儿的亚型分类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变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成人特发性炎性肌病与肌炎自身抗体:诊断、疾病活动性及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IIM诊断分类标准及疾病活动性评价 |
2.1.1 IIM诊断分类标准 |
2.1.2 IIM疾病活动性评价工具 |
2.2 IIM诊疗共识及新进展 |
2.2.1 IIM的诊疗共识 |
2.2.2 IIM治疗的新进展 |
2.2.3 IIM辅助检查的新进展 |
2.3 肌炎自身抗体在IIM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
2.3.1 MSA及 MAA的定义 |
2.3.2 抗合成酶抗体 |
2.3.3 DM相关的MSA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及患者评价 |
3.2.1 IIM 诊断评分、IIM 诊断可能性分类及IIM亚组 |
3.2.2 MDAAT疾病活动性评价 |
3.3 排除标准 |
3.4 方法 |
3.4.1 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
3.4.2 一般辅助检查 |
3.4.3 肌肉MRI |
3.4.4 肌炎自身抗体的检测 |
3.4.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IIM亚组分布、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
4.1.1 一般资料 |
4.1.2 IIM亚组及临床资料 |
4.1.3 IIM亚组分布及肌肉活检结果 |
4.2 IIM亚组与肌炎自身抗体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
4.2.1 肌炎自身抗体的总体分布 |
4.2.2 IIM亚组与MSA的相关性分析 |
4.2.3 IIM亚组与MAA的相关性分析 |
4.3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
4.3.1 IIM疾病诊断可能性与肌炎自身抗体的分布 |
4.3.2 IIM疾病诊断可能性与MSA |
4.3.3 IIM疾病诊断可能性与MAA |
4.4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 |
4.4.1 IIM疾病活动性与肌炎自身抗体 |
4.4.2 IIM疾病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与肌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
4.5 IIM与肌肉MRI表现 |
4.5.1 IIM亚组与肌肉MRI表现 |
4.5.2 肌炎自身抗体与大腿肌肉MRI表现 |
4.5.3 MSA、MAA与大腿肌肉MRI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诊断 |
5.2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活动性 |
5.3 IIM亚组、肌炎自身抗体与肌肉MRI表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肌炎相关血清学标志物anti-Mi-2和Galectin-9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抗Mi-2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预后研究 |
前言 |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Galectin-9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
前言 |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肌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抗TIF1-γ抗体阳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校获奖情况 |
教育经历 |
论文情况 |
致谢 |
综述 皮肌炎/多肌炎与自身抗体 |
参考文献 |
(8)24例幼年型皮肌炎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JDM的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治疗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性别分布 |
2.2 民族分布 |
2.3 发病年龄分布 |
2.4 病程分布 |
2.5 临床表现 |
2.6 实验室检查 |
2.7 预后 |
3 讨论 |
(9)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自身抗体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特异性自身抗体谱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 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方法临床评估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 特发性炎性肌病新自身抗体筛选和验证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自身抗体、遗传因素及环境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肌炎合并恶性肿瘤新型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皮肌炎外周血和骨骼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血清抗钙网蛋白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分布和临床表型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成人皮肌炎中抗转录中介因子1γ抗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学术经历 |
四、幼年型皮肌炎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年型皮肌炎特异性抗体研究进展[J]. 何璐,胡秀芬.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1(10)
- [2]两种分类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回顾性队列中的对比研究[D]. 孙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成人特发性炎性肌病与肌炎自身抗体:诊断、疾病活动性及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宿凯笙. 吉林大学, 2021(01)
- [4]肌炎相关血清学标志物anti-Mi-2和Galectin-9的研究[D]. 梁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抗TIF1-γ抗体阳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D]. 章懿.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肌炎特异性抗体在幼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中的意义[J]. 樊志丹,马慧慧,郭翼红,张雅媛,俞海国.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24)
- [7]幼年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研究进展[J]. 廖娟.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10)
- [8]24例幼年型皮肌炎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J]. 布力布丽·巴哈提,朱洪涛. 中国处方药, 2020(08)
- [9]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研究[D]. 李柳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肌炎合并恶性肿瘤新型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D]. 陈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