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竹浆产业可弥补中国中高档纸浆缺口(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威[1](2013)在《风景公共利益及保护》文中指出本文归纳并分析了我国损害风景公共利益的典型现象及相关法制、资源战略存在的缺陷,认为公共利益侵害现象的多样性、严重性、普遍性及法律保护的乏力使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损害风景公共利益现象与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缺乏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风景价值认知、风景资源国家战略与全方位的法律保护,所以对风景公共利益及保护进行系统化、框架性的理论研究是当务之急。本文综合运动价值分析、公共利益理论与历史方法,论证风景价值的正当性及价值观念的社会化使风景具有公共利益属性。在风景公共利益内容的识别方面,本文对风景公共利益内容的界定定位于宏观层面,根据风景的使用主体(民众)、供给与管制主体(国家)和风景资源客体的三元作用规律,将风景公共利益分为4项内容,也是其保护目标与战略的出发点,以及保护结构的基础:1)国家保护风景资源本体;2)强化资源公益性,保证公众正当使用的权益;3)公民科学认知风景;4)风景资源民主化管理。通过综合经验事实验证、逻辑实证、历史考察、综合、比较等方法,本文归结出以上4项利益的保护结构:1)对于风景资源本体保护,不同国家建立了公共财产的公共信托制度和公物制度,以私有财产限制的国家征收、警察权、保护地役等法律工具作为实施保障,通过多样的保护区系统、人类聚居环境中的土地利用控制来实现;2)对于公众使用风景的正当性,国家保障公民户外游憩权益并提供游憩设施公共服务,设立(风景)进入权作为一种社会权,通过公益性门票价格、价格监管和政府财政投入保证公民在享用风景资源上的经济可承受性;3)对于公民科学认知风景资源,应建立保护区的科学解说教育项目,并在基本教育中加入环境教育,实施与保障风景资源科学研究;4)在公民参与风景资源管理方面,风景信息公开与知情权,公民决策监督权、参与决策权,环境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保证公共参与的途径。此外,本文论述了每项保护结构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制度。最终,本文以对策法学、规范法学与制度比较方法,对我国风景公共利益及保护提出15项风景资源国家战略,以及法制化途径——制定本领域基本法《风景资源法》,并从建构可救济的社会权视角提出风景权,探讨其权利要素。
雷鸣[2](2013)在《云杉高白度ATMP制浆工艺及其漂白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品质的高得率浆由于其独特性能,被用以取代阔叶木硫酸盐浆,在多种高附加值纸种中得以应用。因此,提高高得率浆浆料的品质成为高得率制浆的主流发展方向。新型制浆和漂白工艺方面,ATMP由于施加了合理的预处理工艺,成浆品质优越,因此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而OBA由于其在改善纸浆光学性能方面优良的效果,也逐渐在高得率浆的漂白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首先,本论文以红皮云杉为原料,采用三种不同的制浆工艺(TMP、ATMP和CTMP)对原料进行制浆,然后对各制浆工艺的不同制浆工段浆料的纤维特性、制浆废液进行检测,再对三种机械浆的浆料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TMP经过温和的化学预处理后,原料的纤维化程度没有CTMP的好,但相比起TMP,其纤维表面有一定程度的细纤维化,磨浆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碎片较少。因此,ATMP成浆手抄片的匀度和成浆物理强度得到改善。ATMP在光学性能上优越于CTMP和TMP,成浆手抄片白度为58.38%ISO,比TMP提高11.6%,比CTMP提高57.4%。三种高得率浆中,CTMP的光散射系数最低,TMP最高,ATMP介于两者之间。此外,随着制浆工段的累积,制浆废液的污染负荷逐渐增加;CTMP制浆工艺所得的废水色度和浊度较大,阴离子垃圾含量较高,TMP最低,ATMP介于两者之间。其次,本论文以云杉ATMP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的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和优化的“低碱”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对纸浆进行漂白。通过改变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的用量配比,对该工艺自身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低碱/高过氧化氢”的优化漂白工艺可以取得与传统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相近光学性能,以略微损失纸浆的强度为代价,获得传统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无法比拟的高松厚度、高光散射系数和高得率等特性。浆张白度达到75%ISO时,相比传统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经过“低碱”漂白工艺的浆张松厚度提高了15.4%,漂白得率增加了4.2%。与传统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相比,经过“低碱/高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漂白所得废液的COD、阴离子垃圾含量和漂白成本大大降低。再次,研究了OBA在红皮云杉ATMP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分别对常规过氧化氢漂白和加入OBA的过氧化氢漂白的纸浆得率、手抄片性能进行比较。采用OBA的两种不同用量(0.5%和1.0%),以两种加入方式(过氧化氢漂白中加入和过氧化氢漂白后加入),对红皮云杉ATMP进行漂白。结果表明:与传统碱性过氧化氢漂白相比,结合使用过氧化氢和OBA进行高得率浆漂白,可以在相对较低过氧化氢用量下,取得相对较高的白度和白度稳定性。这种“化学/物理”增白相结合的漂白方式,不仅保持了高得率浆高松厚度和高光散射系数等特性,还可以显着节约漂白成本。通过比较OBA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两种应用方式,漂中添加OBA无论在对纸浆的光学性能上还是强度性能上都要优于漂后添加。在相同的漂白成本下,漂中添加OBA的过氧化氢漂白的效果较好。最后,针对红皮云杉ATMP浆进行结合过氧化氢/OBA漂白工艺的用量优化实验,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做出成本估算。结果表明:红皮云杉ATMP经传统过氧化氢漂白后可达到的“技术白度”值为75.45%ISO,经过加入OBA优化的过氧化氢漂白,纸浆的技术白度可以提高到85.98%ISO。当目标白度较低时,OBA并不适合用于过氧化氢漂白,或者用量不宜过高;当目标白度较高时,OBA在过氧化氢漂白中具有显着优势,随着目标白度的提高,OBA的最优用量逐渐提高。将OBA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和不同目标白度的最优经济成本用三维坐标点表示,则在目标ISO白度为60%、65%、70%、75%、80%和85%时的最佳“接力点”分别为:(0,0.7,134.7)、(0.12,1.0,159.7)、(0.20,1.6,197.0)、(0.35,2.0,229.5)、(0.60,2.57,280.2)、(1.07,4.0,392.3)。随着目标白度的提高,“最优”经济成本逐渐提高,目标白度在80%ISO以下时,经济成本较为合理。
王喜文[3](2012)在《银鸽集团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纸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十大支柱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银鸽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集团之一,是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百强企业和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企业。尽管集团发展势头良好,但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把所握正确的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长期良性发展,以成为银鸽集团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虽然银鸽集团已经认识到战略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其整体战略的构建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大了企业管理成本,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拟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理论出发,借助SWOT矩阵、波特的五力模型等战略规划工具、方法,结合银鸽集团的实际,对银鸽集团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银鸽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明确目标及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未来的挑战。
刘胜俊[4](2011)在《以竹代木、棉,推动经济发展》文中认为以竹代木、以竹代棉是原材料紧缺情况下的紧迫任务,竹原纤维是替代木、棉、麻、棕的佳选,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理顺"以竹代木"、"以竹代棉"、"以竹代麻、棕"新思路,扶持、帮助竹原纤维产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繁荣。
姚锄强,徐士琴,陈顺民,章友鹤[5](2010)在《转杯纺开发非棉针织纱是调整产品结构的重要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浙江省近几年来利用转杯纺纱技术开发非棉针织纱的经验及其积极意义,从生产实践总结了开发转杯纺非棉针织纱的技术要点。
吴君琦[6](2009)在《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安排国内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世界贸易中最具价值的非木质林产品,竹资源自古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森林资源。世界竹子看中国,与其它产竹国相比,中国竹产业已发展到相对较高的层次,无论是竹林经营水平,或者是竹资源加工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其规模和水平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竹产业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世界做出了榜样,促进了人们关注竹子补充木材资源消耗与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也带动了世界各地竹产业的发展。由于竹资源是短期内可更新的森林资源,在木材供给量连年递减的情况下,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竹资源的开发利用。毋庸置疑,全球竹产业正在迎来天时地利的黄金机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竹资源培育及开发利用都将成为广大产竹国和竹产品消费国的发展重点,竹产品开发领域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引发世界竹产业的发展浪潮。对中国竹产业而言,一方面,一些竹资源和劳动力富足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注重国内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竹产业的发展,在国际竹产品市场中崭露头角,对中国竹产业形成全面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竹资源生长周期短,资源优势很容易在较短时间被突破,欧美发达国家通过领先世界的资源培育技术和进出口贸易,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先天条件,而且以强大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为支持,同样对中国竹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构成有力竞争。本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以主要竹产品为考察对象,以竹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为主线,以中国竹产业竞争力评价为主要目标,从全球背景对中国竹产业面临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贸易壁垒等竞争压力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反映竹产品竞争力的各种指标进行测算、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竹产业竞争力作出定量的、系统的综合评价,为中国竹产业巩固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从暂时的垄断性的比较优势向长久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转换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全球视角,分析世界竹产业发展和竹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总结中国竹产业发展和竹产品贸易的特点,从而对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作出评估。第二部分对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现有要素条件的优弱势进行综合评价,特别从技术壁垒对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从产品到企业、从企业到政府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在全面总结中国竹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的基础上,对反映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各种显示性指标进行测算和比较,从而对中国主要出口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定量的、系统的整体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反映净出口状况、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实力等各种竞争力显示性指标的测算,均得出一致结论,即中国竹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绝大部分竹产品为净出口、市场份额可观、竞争力实力不断提升,优势地位短期内不可撼动。其中编织品竞争力最强,其次依次为笋竹食品、深加工制品、家具和原竹。通过对影响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的分析,说明以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中国竹产业,已经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产业基础,但仍处于要素驱动主导、逐步向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竹产业的迅速崛起,中国竹产业面临来自资源、技术以及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中国竹产业发展既有资源丰富、基础优厚的传统优势,又有科技水平超前、工业化开发利用领先世界的创新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产业结构、规模经营、资本投入等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以及来自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可谓优弱势并存,暂时而言,优势强于弱势,长远来看,挑战多于机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全球角度,以竹产品为考察对象,通过产品竞争力指标定量反映中国竹产业的竞争力,并在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对影响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由于暂时的数据不可获得性,有关指标未能纳入测算体系,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调整和深入。
周小玲[7](2009)在《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造纸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造纸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波特假说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在环境规制不断加强的同时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就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论是:在我国,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技术创新的刺激达到了初期的效果;要想更好地发挥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仍然需要一个政策调整与产业适应的过程。本文认为,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不合理以及产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了这一结果,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应当各负其责,进一步通过环境规制刺激造纸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徐声星[8](2008)在《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产业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造纸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我国造纸产业的现有国际竞争力状况,评述我国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力图在现有的造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分析和评价影响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和提出提高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作为研究的起点,本文首先对有关国际竞争力及其理论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内涵和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评述,梳理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对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之前,先就造纸产业的特点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国际造纸产业和中国造纸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造纸产业的现状。论文指出,国际纸业市场呈全球化趋势,林浆纸一体化,生产清洁化、经济规模化、产品功能化、布局全球化和资源集约化成为国际造纸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造纸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造纸生产量及消费量和国家GDP保持同步增长,其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我国GDP的增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指出中国造纸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在分析中国造纸的产业结构时,评述了五种作用力对造纸产业格局的影响。通过对潜在进入者的分析,叙述了造纸工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外资金投向造纸业。通过对我国主要造纸产业区域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分析,评述了我国造纸产业的优劣势,分析显示,我国主要造纸区域优势明显,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规模经济不发达,我国造纸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分析构建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后,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列举了对于产业竞争力有数量表征的指标,我国造纸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显示,虽然我国纸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是和国际纸业出口强国相比,差距明显。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贸易竞争不具优势。通过对中国造纸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显示我国部分造纸产品不具显示性比较优势和显示性竞争优势。在分析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时,对造纸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论述,我国造纸产业的要素禀赋分析显示,我国的森林资源不发达,可用森林资源不足,对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从产业政策来看,国家对造纸工业给与了大力支持,对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拉动作用。本文以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活用纸调查为例,结果显示,商家经营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对我国生活用纸的销售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造纸产业的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造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为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产业集中度对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产业集中度越大,其经济规模优势明显,促进作用大,竞争力越强。其次影响因素为环境保护、资本密集度和企业规模,其中环境保护对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1)政府应该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举的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框架,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2)企业应该树立长远明确的战略目标,注重人才的培养,鼓励技术创新,通过重组和兼并,提高企业的经济规模,获取竞争优势;(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杨加猛[9](2008)在《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 ——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产业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多个门类,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以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为主体的产业链雏形已逐步形成。但总体而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和拓展。因此,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出林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测度工具,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多种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林业产业链的理论和实证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对林业产业链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模型。通过分析林业产业链的系统构成,明确林业产业链各产业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联。综合供应链、价值链、产业组织、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对林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界定,探讨林业产业链拓展的多重动因。从林业产业的特点和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包括产业集聚化、产业纵向集成化、产业横向集成化和产业网络化的林业产业链演进模型。其次,对林业产业链的测度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借鉴有关林业产业链测度的研究基础,基于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模型,提出由长度(Length、)、宽度(Breadth)、关联度(Correlativity)和厚度(Thickness)组成的林业产业链LBCT测度模型,为林业产业链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测度工具。以测度模型为依据,设计了林业产业链的主客观综合测度方法、流程和测度指标体系,并分别给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林业产业链主观测度和基于代用属性的林业产业链客观测度的模型及一般步骤。再者,对林业产业链的多维拓展模型及其途径进行研究。从林业产业链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出发,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了林业产业链的多维静态拓展模型——四面体模型和林业产业链的多维动态拓展模型——蛛网模型,从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角度探讨了林业产业链的多维拓展途径。最后,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进行产业链测度与拓展模型的应用研究。基于江苏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运用前述林业产业链测度模型和方法,对江苏林业产业链进行主、客观测度,根据综合测度结果,分析江苏林业产业链各个测度要素的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基于多维拓展模型的江苏林业产业链拓展的具体途径。
吴鹏[10](2008)在《黔北山区撑绿竹3号纸浆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是广西柳州林科所1980年以撑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f.)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来,2003年贵州省黔北地区作为纸浆林进行了引种栽培。本文以人工林培育、无性系种群生态学、植物构件等理论为基础,面上调查和固定样地测定相结合,对撑绿竹3号在黔北山区的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和竹丛立竹结构调整进行了观测和试验研究。通过对撑绿竹3号出笋和退笋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出笋期间,尤其是在一些坡度比较大的竹林,应注意适时对竹丛进行松耕培土。留养竹笋时,应多留出笋高峰期前出土的优良竹笋。出笋后期应适当加大疏笋力度,减少林分的养分消耗,有利于竹笋生长。通过对撑绿竹3号幼竹104天的观测,可以将它的高生长的过程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盛期是竹子生长的主要时期,占整个高生长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撑绿竹3号幼竹的高生长存在昼夜差异,总的趋势是夜生长量大于昼生长量。通过幼竹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认为,相对湿度过大、最高气温过高、日照时数对高生长的影响达显着水平或者极显着水平,而降雨量、日均温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则不显着。经撑绿竹3号生物量的分析,得出:(1)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等因子之间相关关系达到极显着水平;(2)秆生物量与胸径拟合方程为:W=0.0849D2.0036;(3)地上不同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是竹秆>枝条>叶子;(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竹林分成超低产林、低产林、中产林、高产林和超高产林。撑绿竹3号不同年龄竹秆的含水量不一样,Ⅰ龄竹>Ⅱ龄竹>Ⅲ龄竹;不同部位亦不相同,为下部>中部>上部。撑绿竹3号胸径与叶面积的最优模型为三次模型:M=91974.8-50277D+10460.2D2-56.144D3,R2=0.9012。目前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大部分在6以下,还未达到丰产结构。通过对撑绿竹3号31样地的实地调查,从6个主要立地因子对其生长影响的分析来看: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的生长影响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是影响撑绿竹3号生长的主导因子;结合t-检验的结果:最适宜撑绿竹3号生长的立地类型是Ⅰzb5、Ⅰzb6、ⅠSb5和ⅠSb6(海拔800m以下、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坡中下部、缓斜坡厚层土);较适宜的是Ⅰzb3、Ⅰzb4、ⅠSb3和ⅠSb4(海拔800m以下、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坡中下部、缓斜坡中层土);不适宜的是低中山立地类型区(≥800m),以及坡上部立地类型组和薄土层立地类型。从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拓展的调查情况来看,6个立地因子中,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的拓展影响较大,存在显着差异或极显着差异。所以,即使在适宜栽培撑绿竹3号的立地,由于立地条件的分异,对其造林密度的选择,也不宜都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造林密度可采用目前的833株/hm2(3m×4m)。但立地条件相对差一些的造林地,如中层土立地,其造林密度应由833株/hm2(3m×4m)提高到952株/hm2(3m×3.5m),或1111株/hm2(3m×3m),甚至更高,这样才能尽快郁闭成林,并使纸浆林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撑绿竹3号结构调整的试验初步表明,竹林在生产过程中应保留一定数量的老竹,当地“四年一刀砍”的传统习惯是不合理的,而采伐强度不宜超过60%。
二、发展竹浆产业可弥补中国中高档纸浆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竹浆产业可弥补中国中高档纸浆缺口(论文提纲范文)
(1)风景公共利益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南京“紫金山观景台”案引发的思考 |
1.2 议题产生的现实基础 |
1.2.1 损害风景公共利益典型现象及保护不力的原因 |
1.2.2 保护不力的其它深层原因 |
1.2.3 风景公共利益保护不力的实质 |
1.3 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风景的价值与公共利益 |
2.1 风景价值论 |
2.1.1 价值与真理 |
2.1.2 风景价值的类型 |
2.2 风景价值向风景公共利益转化 |
2.2.1 公共利益概念、内涵与内容判断 |
2.2.2 价值正当性与价值主体社会化使风景表现出公共利益属性 |
2.2.3 风景公共利益内容识别 |
2.3 风景公共利益的保护结构与法律途径 |
2.3.1 风景公共利益的保护结构 |
2.3.2 风景公共利益的法律保护 |
2.4 我国风景公共利益保护的战略构想 |
2.4.1 我国正处于风景公共利益保护的战略机遇期 |
2.4.2 实施风景利益保护国家战略的必要性与应然性 |
2.5 小结 |
第3章 国家保护风景资源本体 |
3.1 国家管制风景资源本体的法理基础 |
3.1.1 治权所包含的国家征收权与警察权 |
3.1.2 公物制度——公共信托理论与公物法理论 |
3.1.3 对私有财产权的经济法控制——保护地役 |
3.2 风景资源保护区体系制度特征——以美国为例 |
3.3 人类聚居环境中的土地利用控制 |
3.3.1 遵循生态原则的城市区划制度——城市生态基本控制线 |
3.3.2 兼顾审美质量的城市建设法治实践 |
3.4 我国风景资源本体保护现状 |
3.5 我国风景资源本体保护的战略 |
3.5.1 统筹风景资源的勘察、评估与资源信息建设 |
3.5.2 确立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 |
3.5.3 完善风景资源保护地体系化建设 |
3.5.4 加强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风景质量控制 |
3.5.5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对风景资源质量的控制 |
3.5.6 风景园林师执业注册制度 |
3.6 小结 |
第4章 公民使用风景资源的正当性 |
4.1 风景使用行为的正当性——户外游憩行为及其制度保障 |
4.1.1 户外游憩作为公共利益的理论基础 |
4.1.2 户外游憩资源供给的法制保障——以美国为例 |
4.2 保障正当使用风景的基本权利——进入权 |
4.2.1 进入权产生的制度基础及其实质 |
4.2.2 英国创建公民乡村进入权 |
4.2.3 挪威进入权的法律保障 |
4.3 国家控制公民享用风景资源的经济可承受性 |
4.4 我国保护公民正当使用风景资源现状 |
4.5 我国加强风景资源社会公益性的战略 |
4.5.1 转变以旅游经济为重的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游憩行为 |
4.5.2 确立风景资源国家所有权并建立风景公物制度 |
4.5.3 确立风景进入权为一种法定权利 |
4.5.4 加大政府经济投入,保障风景资源管理的正常运行 |
4.6 小结 |
第5章 公民科学认知风景资源 |
5.1 风景资源的科学解说教育 |
5.1.1 科学解说是一种法定义务或职能 |
5.1.2 科学解说(scientific presentation)制度 |
5.1.3 青少年通识教育 |
5.2 风景资源科学研究是风景公共利益实现的必要途径 |
5.3 我国公民对风景的科学认知的现状 |
5.4 我国公民对风景的科学认知战略 |
5.4.1 重视发挥风景资源的教育功能 |
5.4.2 加强政府的政策研究职能 |
5.4.3 鼓励社会科研,完善制度保障 |
5.5 小结 |
第6章 公民参与风景资源管理 |
6.1 风景资源信息公开——知情权的实质性保障 |
6.1.1 信息公开的由来与历史 |
6.1.2 风景资源管理信息公开的内容与特征 |
6.1.3 政府的信息公开基础设施建设 |
6.2 决策监督权、参与决策权 |
6.2.1 法律对公众参与的明确规定——以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为例 |
6.2.2 行政部门的政策及制度设计——以美国和新西兰保护地规划为例 |
6.3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风景资源行政侵害的司法救济 |
6.3.1 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新途径——环境公益诉讼 |
6.3.2 诉讼制度的三个台阶——环境美学品质纳入公益诉讼 |
6.4 我国公民参与风景资源管理现状 |
6.5 我国公民参与风景资源管理战略 |
6.5.1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受案范围 |
6.5.2 加强行政管理信息公开的范围与深度,完善知情权的保障 |
6.6 小结 |
第7章 实现风景公共利益的立法途径 |
7.1 制定风景资源保护基本法——《风景资源法》立法建议 |
7.1.1 风景资源法的目的与功能 |
7.1.2 风景资源法框架的体系化及对其它法律的制度需求 |
7.2 实现风景公共利益的社会权——风景权 |
7.2.1 风景权利要素 |
7.2.2 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权利形态的风景权——与环境权关系辨析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与局限性 |
8.2.1 创新点 |
8.2.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摩尔(Roger L.Moore)和翟沃(B.L.Driver)的游憩效益分类 |
附录 B 我国风景园林相关法律法规对风景权的相关规定 |
附录 C 保护地役实例——《保护弗农山风景地役契约》(Scenic Easement Protecting Mount Vernon) |
附录 D 城市景观立法例——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城市法典》相关内容摘录 |
附录 E 《风景资源法》建议稿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云杉高白度ATMP制浆工艺及其漂白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制浆造纸行业的发展现状 |
1.2 制浆原料的发展及红皮云杉概述 |
1.2.1 我国制浆造纸纤维原料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
1.2.2 红皮云杉概述 |
1.3 高得率浆的发展及现状 |
1.4 新型的高得率制浆方法 |
1.4.1 传统TMP制浆 |
1.4.2 ATMP理念的提出 |
1.4.3 ATMP制浆工艺特点 |
1.5 高得率浆的漂白 |
1.5.1 高得率浆的传统漂白 |
1.5.2 高得率浆的碱性过氧化氢漂白机理 |
1.5.3 高得率浆碱性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及发展 |
1.6 结合OBA的过氧化氢漂白工艺 |
1.6.1 荧光增白剂概述 |
1.6.2 传统荧光增白剂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 |
1.6.3 荧光增白剂在含高得率浆高级纸中的应用 |
1.6.4 荧光增白剂在高得率浆漂白中的应用 |
1.7 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7.3 课题来源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流程 |
2.2.1 ATMP制浆工艺流程 |
2.2.2 ATMP漂白实验 |
2.2.3 漂白废液的收集及漂白得率的测定 |
2.2.4 手抄片的制备及检测 |
2.3 分析及检测方法 |
2.3.1 浆料水分的测定 |
2.3.2 浆料游离度的测定 |
2.3.3 浆料保水值的测定 |
2.3.4 制浆废液及漂白废液的分析检测 |
2.3.5 纸浆纤维质量评价 |
2.3.6 纸浆手抄片性能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红皮云杉ATMP制浆性能适应性的研究 |
3.1.1 红皮云杉三种制浆方法纤维形态分析 |
3.1.2 红皮云杉三种制浆方法成浆物理性能差异 |
3.1.3 红皮云杉三种制浆方法的光学性能比较 |
3.1.4 红皮云杉三种制浆方法的废液分析 |
3.1.5 小结 |
3.2 红皮云杉ATMP的过氧化氢漂白的工艺优化研究 |
3.2.1 漂白浆的光学性能 |
3.2.2 漂白浆的物理性能 |
3.2.3 优化工艺对漂白浆得率的影响 |
3.2.4 漂白废液污染负荷和漂白成本 |
3.2.5 小结 |
3.3 红皮云杉ATMP传统过氧化氢漂白和“过氧化氢/OBA”漂白的比较 |
3.4 OBA在红皮云杉ATMP过氧化氢漂白中的两种应用方式的比较 |
3.4.1 光学性能的比较 |
3.4.2 OBA的两种应用方式对物理性能的影响 |
3.4.3 OBA的两种应用方式与HYP特性的联系 |
3.4.4 OBA的两种应用方式对漂白废液COD的影响 |
3.4.5 OBA的两种应用方式对OBA的增白效率的比较 |
3.4.6 小结 |
3.5 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添加OBA的工艺优化 |
3.5.1 漂白浆的光学性能 |
3.5.2 漂白浆的物理性能 |
3.5.3 高得率浆特性的优化 |
3.5.4 两种漂白方式对漂白废液COD的影响 |
3.5.5 小结 |
3.6 OBA与过氧化氢结合漂白中两种药品的“接力棒效应” |
3.6.1 结合过氧化氢和OBA漂白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
3.6.2 结合“过氧化氢/OBA”漂白中过氧化氢和OBA的协同作用 |
3.6.3 不同目标白度下过氧化氢和OBA的用量配比的获得 |
3.6.4 不同目标白度下的漂白经济成本核算 |
3.6.5 小结 |
4 结论 |
4.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4.1.1 三种制浆工艺比较 |
4.1.2 红皮云杉ATMP过氧化氢漂白工艺优化的研究 |
4.1.3 红皮云杉ATMP过氧化氢漂白中OBA的两种应用方式研究 |
4.1.4 红皮云杉ATMP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添加OBA的工艺优化研究 |
4.1.5 OBA与过氧化氢结合漂白中两种药品的“接力棒效应” |
4.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 致谢 |
(3)银鸽集团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规划基本理论 |
2.1.1 战略规划基本理论 |
2.1.2 战略规划工具 |
2.2 其他相关理论 |
2.2.1 环境容量理论 |
2.2.2 环境价值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银鸽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资源环境 |
3.1.3 经济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
3.2.1 行业现状概况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2.3 市场需求分析 |
3.2.4 竞争者分析 |
3.2.5 替代品分析 |
3.2.6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2.7 供应商分析 |
4 银鸽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4.1 产品结构分析 |
4.2 经济效益分析 |
4.3 资本运营分析 |
4.4 技术创新分析 |
4.5 环保节措施分析 |
5 银鸽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
5.1 银鸽集团发展规划的 SWOT 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挑战分析 |
5.2 银鸽集团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
5.2.1 总体及战略定位 |
5.2.2 阶段目标规 |
5.3 银鸽集团具体发展战略选择 |
6 银鸽集团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6.1 组织机构保障 |
6.2 技术支撑保障 |
6.3 融资机制保障 |
6.4 管理体制保障 |
6.5 品牌经营保障 |
6.6 营销网络保障 |
6.7 企业文化保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以竹代木、棉,推动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寻找替代木材、棉花的材料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
2 竹原纤维是建材、纺织原料的佳品 |
2.1 竹原纤维与木、棉、麻、棕制品的优劣对比 |
1)竹子的种植择地优于木、棉、麻、棕 |
2)竹原纤维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特性优于木、棉、麻、棕等制品 |
3)竹原纤维的杀菌性值、抑菌性值均比木、棉、麻、棕等高 |
4)竹原纤维的防水、透湿性远超木、棉、麻等制品 |
5)竹原纤维制品冬暖夏凉,保温隔热功效好于木、棉、麻等制品 |
6)竹原纤维的除臭、排汗性大于木、棉、麻等制品 |
7)竹原纤维耐磨性和抗老化性高于木、棉、麻等制品 |
8)竹原纤维抗紫外线、防辐射功能大超木、棉、麻等制品 |
9)竹原纤维防静电功效大大高于木、棉、化纤等制品 |
10)竹原纤维防火阻燃功能特优于木、棉、麻等制品 |
11)竹原纤维色泽稳定性和染色性胜于木、棉、麻等制品 |
12)竹原纤维保健、护肤功能多于木、棉、麻等制品 |
13)竹原纤维防蚊、蝇、虫叮咬是木、棉、麻等制品不可相比的 |
2.2 竹原纤维制作工艺是精纺高特性被服面料的佳选 |
2.3 竹原纤维已成功制成竹绒、竹棉 |
3 竹原纤维精纺高支丝 |
3.1 竹原高强精纺纤维 |
3.2 离子液体再生精纺竹原纤维 |
4 纯纺或混纺竹原纤维 |
4.1 与麻纤维混纺 |
4.2 与羊毛纤维混纺 |
4.3 与真丝纤维混纺 |
4.4 与腈纶纤维混纺 |
4.5 与丙纶纤维混纺 |
5 竹原纤维产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 |
5.1 可部分替代棉、麻服装面料市场 |
5.2 可部分代替棕制品市场 |
5.3 可部分替代化纤服装面料市场 |
5.4 可部分替代木质材料市场 |
5.5 可部分代替塑钢市场 |
5.6 可部分代替铝合金市场 |
5.7 可部分代替管道,尤其是供排水管市场 |
5.8 可部分替代玻璃纤维市场 |
5.9 可部分替代汽车外壳、内饰市场 |
5.1 0 可部分代替造船材料市场 |
5.1 1 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产品和化妆品市场的前景广阔 |
6 理顺“以竹代木”、“以竹代棉”、“以竹代麻、棕”新思路,扶持、帮助竹原纤维产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繁荣 |
6.1 树立“以竹代木”、“以竹代棉”新观念 |
6.2 建立和发展竹原纤维龙头科研产业的独特优势 |
6.3 加强竹产业资源的发展对策 |
6.3.1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国人对发展竹资源和使用竹产品重要性的认知度 |
6.3.2 制定竹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竹产业扶持政策 |
6.3.3 加强科技协作,搞好成果转化、应用与扩展 |
6.3.4 建立和推广竹原纤维“合作社”模式,拓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
6.3.5 推广种植技术、加强竹产业人才培养 |
6.3.6 拓创知名品牌,打造品牌效益 |
6.3.7 开展“竹子外交”,扩展国内外绿色舞台 |
6.3.8 发展绿色文化,促进竹原产业强劲崛起 |
(6)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贸易理论 |
2.1.1 绝对优势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评价 |
2.1.4 竞争优势理论 |
2.1.5 国内有关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国际竞争力 |
2.2.2 林业产业与竹产业 |
第三章 世界竹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3.1 全球竹资源 |
3.1.1 世界竹资源分布 |
3.1.2 竹资源经营和开发利用 |
3.2 全球竹产业 |
3.2.1 竹产业发展现状 |
3.2.2 竹产业发展特点 |
3.2.3 竹产业国际合作 |
3.3 中国竹产业 |
3.3.1 中国竹资源分布 |
3.3.2 发展中的中国竹产业 |
3.3.3 主要竹产业省区 |
3.3.4 主要竹产品的开发利用 |
3.4 发展竹产业的意义 |
3.4.1 竹产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3.4.2 竹产业的生态环境价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
4.1 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竹产品 |
4.1.1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
4.1.2 协调制度中的竹产品 |
4.1.3 中国海关的竹产品 |
4.2 世界竹产品贸易 |
4.2.1 全球竹产品贸易结构 |
4.2.2 全球竹产品贸易变化趋势 |
4.2.3 全球竹产品贸易进出口流向 |
4.3 中国竹产品进出口贸易 |
4.3.1 进出口贸易结构 |
4.3.2 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
4.3.3 主要竹产品的贸易结构和趋势 |
4.3.4 竹产品主要贸易伙伴 |
4.3.5 主要竹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 |
4.4 全球竹产品国际贸易评价 |
4.4.1 贸易数据评价 |
4.4.2 全球竹产品贸易特点 |
4.4.3 中国在世界竹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评价 |
5.1 关于竞争力要素的定义 |
5.1.1 生产要素 |
5.1.2 需求要素 |
5.1.3 相关支撑产业 |
5.1.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
5.1.5 机会 |
5.1.6 政府 |
5.2 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 |
5.2.1 生产要素条件 |
5.2.2 需求要素条件 |
5.2.3 相关支撑产业的现状 |
5.2.4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现状 |
5.2.5 机会因素 |
5.2.6 政府作用 |
5.3 竹产业竞争力要素的评价 |
5.3.1 基于资源禀赋的竞争优势显着 |
5.3.2 要素驱动产业发展阶段的弱势突出 |
5.3.3 竞争力要素的综合评价 |
5.3.4 关于产品与企业的策略 |
5.4 竹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探讨 |
5.4.1 生产要素与产业资源基础 |
5.4.2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产业集聚 |
5.4.3 同业竞争、需求条件与产业组织 |
5.4.4 木材产业竞争力模型的验证 |
5.4.5 竹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壁垒与中国竹产业竞争力 |
6.1 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 |
6.1.1 贸易技术壁垒的概念 |
6.1.2 技术壁垒的主要内容 |
6.1.3 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6.2 中国出口贸易与贸易技术壁垒 |
6.2.1 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壁垒 |
6.2.2 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 |
6.3 与竹产品有关的贸易政策 |
6.3.1 相关的林产品贸易问题 |
6.3.2 竹产品的国内贸易政策 |
6.3.3 竹产品与技术壁垒 |
6.4 相关策略研究 |
6.4.1 加强应对技术壁垒的意识和能力 |
6.4.2 引导竹产品国际标准的制定 |
6.4.3 开展竹产品认证工作 |
6.4.4 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力 |
6.4.5 发挥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的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主要竹产品的竞争力评价 |
7.1 相关概念解释 |
7.1.1 竞争力指标 |
7.1.2 数据来源 |
7.2 中国主要竹产品的竞争力 |
7.2.1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现状 |
7.2.2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
7.3 主要竹产品出口国的竞争力 |
7.3.1 原竹产品的竞争力比较 |
7.3.2 编织品的竞争力比较 |
7.3.3 家具产品的竞争力比较 |
7.4 竹藤产品的竞争力 |
7.4.1 UN Comtrade 数据测算的竞争力比较 |
7.4.2 中国海关数据测算的竞争力比较 |
7.5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7.5.1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现状评价 |
7.5.2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趋势评价 |
7.5.3 主要竹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评价 |
7.5.4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案例研究 |
8.1 安吉竹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
8.2 安吉竹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
8.2.1 竹林栽培的拉动作用 |
8.2.2 竹加工产业的带动作用 |
8.3 安吉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分析 |
8.3.1 基本生产要素 |
8.3.2 需求市场要素 |
8.3.3 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 |
8.3.4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
8.3.5 机遇条件 |
8.3.6 政府的推动作用 |
8.4 安吉竹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的评价 |
8.4.1 优势非常明显、基础优厚 |
8.4.2 弱势不容忽视、亟待加强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1.1 世界竹产业的发展机遇 |
9.1.2 中国竹产业的重要地位 |
9.1.3 中国竹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 |
9.1.4 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 |
9.1.5 中国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9.1.6 竹产品贸易的技术壁垒问题 |
9.2 讨论 |
9.2.1 选题创新 |
9.2.2 研究对象创新 |
9.2.3 研究方法创新 |
9.2.4 研究思路创新 |
9.2.5 结论创新 |
9.3 展望 |
9.3.1 金融危机对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9.3.2 竹产业竞争力模型评价 |
9.3.3 拓宽数据来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7)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2.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环境 |
2.1.2 环境规制 |
2.1.3 竞争力 |
2.1.4 技术创新 |
2.2 波特假说的主要内涵 |
2.2.1 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两种观点 |
2.2.2 波特假说的主要内涵 |
2.2.2.1 环境保护与竞争力不一定相互抵消 |
2.2.2.2 以动态观点分析环境保护与竞争力的关系 |
2.2.2.3 政府扮演的角色 |
2.2.2.4 适当的环保标准 |
2.3 波特假说的经验证明 |
2.3.1 国外研究回顾 |
2.3.2 国内研究回顾 |
2.4 相关研究的评论 |
2.4.1 国外研究的评论 |
2.4.2 国内研究的评论 |
3.我国造纸产业环境规制的情况 |
3.1 环境规制的类型及其特征 |
3.2 我国造纸业环境规制的情况 |
3.3 我国造纸产业环境规制的特点 |
4.技术创新对我国造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4.1 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 |
4.1.1 节约水资源 |
4.1.2 降低能源消耗 |
4.2 减少污染物排放 |
4.3 扩大造纸企业规模 |
4.4 降低企业环境成本 |
5.我国造纸业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5.2 研究指标的选取 |
5.2.1 环境规制指标的选取 |
5.2.2 技术创新指标的选取 |
5.2.3 控制变量的选取 |
5.3 引入数据的实证分析及其结果 |
5.4 实证研究的结论 |
6.制约环境规制更好促进我国造纸产业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 |
6.1 政策及制度设计因素 |
6.1.1 环境政策 |
6.1.2 科技政策 |
6.1.3 产业政策 |
6.2 产业自身因素 |
6.2.1 企业规模不合理 |
6.2.2 资金短缺 |
6.2.3 人才短缺 |
6.2.4 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 |
7.通过环境规制进一步刺激造纸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建议 |
7.1 政府层面 |
7.1.1 环境政策 |
7.1.2 产业政策 |
7.1.3 科技政策 |
7.1.4 原料政策 |
7.1.5 外资政策 |
7.2 行业层面 |
7.2.1 环境标准的修订 |
7.2.2 推动技术创新 |
7.2.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7.2.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7.3 企业层面 |
7.3.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
7.3.2 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
7.3.3 科研联盟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国际竞争力及其理论基础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内涵 |
2.3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造纸产业的现状分析 |
3.1 造纸产业的特点 |
3.2 国际造纸产业的发展状况 |
3.3 中国造纸产业的发展状况 |
3.4 中国造纸企业的现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竞争格局分析 |
4.2 竞争优势分析 |
4.3 竞争劣势分析 |
4.4 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5.1 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2 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提高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
6.1 政府的对策和建议 |
6.2 企业的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2 居民生活用纸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居民生活用纸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全国纸及纸板主要产品生产量统计 |
附录4 全国纸及纸板主要产品消费量统计 |
附录5 全国纸浆、废纸、纸及纸板、纸制品进口统计 |
附录6 全国纸浆、废纸、纸及纸板、纸制品出口统计 |
附录7 1980-2006年中国纸及纸板总产量与总消费量水平及图示 |
附录8 全国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统计数据 |
(9)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 ——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林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
二、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
三、林业产业链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的产业链研究综述 |
二、国内的产业链研究综述 |
三、总结与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林业产业链的系统分析与演进模型研究 |
第一节 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 |
一、林业产业的系统结构 |
二、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 |
第二节 林业产业链的系统原理 |
一、林业产业链的内涵界定 |
二、林业产业链的形成动因 |
第三节 林业产业链发展的演进模型 |
一、产业集聚化 |
二、产业纵向集成化 |
三、产业横向集成化 |
四、产业网络化 |
第三章 林业产业链的测度模型与主客观综合测度方法研究 |
第一节 基于演进模型的林业产业链LBCT测度模型 |
一、林业产业链测度研究的现状与LBCT测度模型的提出 |
二、林业产业链长度(Length) |
三、林业产业链宽度(Breadth) |
四、林业产业链关联度(Correlativity) |
五、林业产业链厚度(Thickness) |
第二节 林业产业链主客观综合测度流程与测度体系设计 |
一、林业产业链主客观综合测度的流程 |
二、林业产业链的测度体系设计 |
第三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林业产业链主观测度 |
一、模糊评判矩阵构造 |
二、模糊合成和综合测度 |
第四节 基于代用属性的林业产业链客观测度 |
一、指标量化处理 |
二、计量模型建立 |
三、测度及验证 |
第四章 林业产业链的多维拓展模型及其途径研究 |
第一节 多维拓展模型构建及测度、拓展模型的关联性分析 |
一、林业产业链拓展的维度确定及依据 |
二、林业产业链的多维静态拓展模型——四面体模型 |
三、林业产业链的四维动态拓展模型——蛛网模型 |
四、林业产业链四维拓展模型与LBCT测度模型的关联性分析 |
第二节 供需维拓展途径 |
一、林产品延伸与拓展 |
二、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 |
三、政策、法律需求与供给 |
第三节 空间维拓展途径 |
一、影响林业产业布局的因素 |
二、实例分析——江苏林业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
第四节 价值维拓展途径 |
一、林业产业链的生产环节拓展 |
二、林业产业链的技术环节拓展 |
三、林业产业链的营销环节拓展 |
第五节 组织维拓展途径 |
一、循环型林业产业链构建 |
二、循环型林业产业链拓展模式 |
三、实例分析——“江苏林浆纸一体化生态产业园”构建方案 |
第五章 江苏林业产业链测度与拓展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江苏林业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
一、江苏林业产业的基本状况分析 |
二、江苏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
三、江苏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
四、江苏银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二节 江苏林业产业链测度结果分析 |
一、江苏林业产业链的主客观测度 |
二、江苏林业产业链测度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江苏林业产业链拓展的具体路径 |
一、产业集聚化的实施路径 |
二、产业纵向集成化的实施路径 |
三、产业横向集成化的实施路径 |
四、产业网络化的实施路径 |
第六章 结语 |
一、本文所做的工作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三、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详细摘要 |
(10)黔北山区撑绿竹3号纸浆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竹类资源概况及研究背景 |
1.2 竹类科研概况 |
1.3 撑绿竹3号研究简介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地区概况、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2 技术线路 |
2.2.1 研究思路 |
2.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案 |
2.3.1 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 |
2.3.2 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测定 |
2.3.3 适地适竹与造林地选择 |
2.3.4 竹丛营养空间拓展与造林密度 |
2.3.5 竹丛立竹结构调整与新竹生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 |
3.1.1 出笋数量分布 |
3.1.2 退笋数量分布 |
3.1.3 幼竹高生长期的划分 |
3.1.4 幼竹高生长的数学模型 |
3.1.5 幼竹日高生长节律 |
3.1.6 幼竹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
3.1.7 小结与讨论 |
3.2 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 |
3.2.1 含水量 |
3.2.2 生物量 |
3.2.3 叶面积 |
3.2.4 小结与讨论 |
3.3 适地适竹与造林地选择 |
3.3.1 主要立地因子对撑绿竹3号生长的影响 |
3.3.2 各立地因子与撑绿竹3号生长的多元回归分析 |
3.3.3 撑绿竹3号栽培区的立地分类 |
3.3.4 撑绿竹3号纸浆林的造林地选择 |
3.3.5 小结与讨论 |
3.4 竹丛营养空间拓展与造林密度 |
3.4.1 主要立地因子与竹丛营养空间拓展的多元回归分析 |
3.4.2 主要立地因子对竹丛营养空间拓展的影响 |
3.4.3 撑绿竹3号纸浆林的造林密度 |
3.4.4 小结与讨论 |
3.5 竹丛立竹结构调整与新竹生长 |
3.5.1 立竹不同龄级结构试验(试验A) |
3.5.2 立竹不同采伐强度试验(试验B) |
3.5.3 不同龄级立竹保留比例试验(试验C) |
3.5.4 小结与讨论 |
4 初步总结与问题建议 |
4.1 撑绿竹3号纸浆林的培育技术措施 |
4.1.1 造林地选择 |
4.1.2 造林密度 |
4.1.3 出笋期培育 |
4.1.4 幼竹生长期培育 |
4.1.5 竹丛立竹结构调整 |
4.1.6 竹林经营管理 |
4.1.7 竹林采伐利用 |
4.2 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发展竹浆产业可弥补中国中高档纸浆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景公共利益及保护[D]. 张振威. 清华大学, 2013(07)
- [2]云杉高白度ATMP制浆工艺及其漂白性能的研究[D]. 雷鸣.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6)
- [3]银鸽集团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王喜文. 河南大学, 2012(10)
- [4]以竹代木、棉,推动经济发展[J]. 刘胜俊. 未来与发展, 2011(05)
- [5]转杯纺开发非棉针织纱是调整产品结构的重要途径[J]. 姚锄强,徐士琴,陈顺民,章友鹤. 现代纺织技术, 2010(04)
- [6]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研究[D]. 吴君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7]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D]. 周小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8]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徐声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9]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 ——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D]. 杨加猛.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10]黔北山区撑绿竹3号纸浆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D]. 吴鹏. 贵州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