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30MW机组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袁亮,韩会亮,衡永宏,王新勇[1](2021)在《循环冷却水压力比对循环水系统同步降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炼油厂循环水系统,通过调节循环水系统给回水压力,以提高循环水压差以及降低循环水综合能耗,考察不同工况下循环水压力比(β)对循环水系统运行及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β的下降,各装置循环水回水温度均会有所上升,整个过程硫磺装置温度变化较小;当β小于1.61后,焦化装置、加氢装置、循环水回水总线的温度斜率变化较大,出现飞温现象且不可控,当β小于1.62时,则不利于其他装置的稳定运行;通过循环水同步降压能有效降低循环水的负荷量,减少能耗,当β减小至1.55时,加氢装置高压回水点压力接近于0 MPa;当β小于1.55时,该处循环水回水压力为负数,形成负压腔,其他支线循环水窜入该区域,需使用抽真空泵或管道增压泵才可以维持运行;在管道脉冲实验时,当β为1.62时,为最稳、最优运行点,在考虑循环水同步降压时,需综合考虑循环水运行、换热情况、余压上塔等综合能耗,建议将β控制在1.62~1.67,以保证节能平稳运行。
许海根,陈国杰,金楠,顾伟飞[2](2021)在《600 MW火电机组循环水系统联通改造方法及分析》文中认为循环水系统是发电厂主要的耗能系统之一,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厂用电率。嘉兴电厂一期300 MW机组循环水系统存在运行效率下降、取水口堵塞和暖流的问题,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现以电厂二期4×660 MW机组建设工程为契机,对一、二期循环水系统进行联通改造,取消一期循环水泵。对比分析改造前后的机组运行状态可知,此次改造提高了机组运行安全性,降低了机组厂用电率,较好地解决了一期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宪东,张菂儿,刘建航[3](2019)在《330 MW机组循环水联络改造及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某发电厂两台330 MW机组设计为单元制运行的循环水系统,在运行调节上和经济运行存在优化和挖潜的空间。为了节能降耗,合理利用循环水泵的出力,对循环水系统进行了联络改造。通过真空对煤耗的影响试验及不同工况下真空变化试验,对改造后的循环水运行调节方式、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两台机组循环水泵的灵活搭配,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
杨童凯[4](2019)在《调顺电厂厂用电节能改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价形成机制逐步完善,相继开展了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方面试点及探索;电力市场化迫使发电厂从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经营型;受西电东送及增速迅猛的新能源发电影响,火力发电供电份额不断减少,机组发电小时数逐年降低,火力发电形势严峻。如何提高供电经济性及可靠性,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竞争力成了火力发电厂急需解决的问题。发电厂用电率是发电厂最直观的经济性指标,代表了发供电效率,直接反映出发电企业的创效能力。我国电耗过大己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发电企业,也是电力消耗高的重点企业。我们国家的电力供应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都是靠火力发电来完成的,所以节能增效、降低发电成本是每个发电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在火电厂单元机组均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的现状下,节能增效的两个主要途径为:火电机组的优化运行和对辅机进行节能改造。而降低厂用电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节能方式,因此,不断深入挖掘降低厂用电的措施是节能降耗的大方向。降低厂用电率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厂用电率的计算原则入手,对主辅机设备参数的匹配以及设备的选型进行了创新和优化,这些措施极大的降低了厂用电负荷从而使厂用电率得以降低。本文对调顺电厂的厂用电系统的构成、大负荷耗能情况进行分析,对大功率设备实施节能改造。通过研究循环水泵电机双速改造、凝结水泵用此涡流柔性装置变频调速改造、增引合一改造等技术来进一步降低厂用电率,提高厂用电系统经济性。
王琦[5](2017)在《宣化热电330MW机组#1#2机冷端优化运行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环保形式,雾霾的阴影笼罩在京津冀的上空,电力行业又是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行业,为了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的任务,电力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宣化热电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由于张家口市即将在2022年与北京联合举办奥运会,这就使宣化热电的节能减排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节能减排首当其冲就是提高机组的运行经济性,而提高机组的运行经济性不仅与主机设备有关,也与辅机设备也有重要的关系。本文以宣化热电#1#2机组为例,通过对一些辅助系统如:循环水系统、凝汽器系统、汽轮机低压系统等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得出汽轮机功率与凝汽器压力的对应值,循环泵运行方式变化后的功率增量等参数。以此为基础得到循环水泵的最优运行方式,同时编制循环水泵的最优运行工况图,为科学的指导宣化热电的生产工作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基础。最终实现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做到节能减排。
王玺[6](2016)在《汽轮机组冷端系统在线性能监测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组冷端系统在线性能监测与优化研究对于掌握汽轮机组冷端系统的运行特性、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300MW汽轮机组冷端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机组运行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冷端设备性能计算模型,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了循环水泵优化运行工作,同时将机理模型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相融合,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选,建立了基于凝汽器真空特性和冷却塔热力特性的性能计算模型,为后续章节模型的修正和循环水泵优化运行提供模型支持。其次,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构造方法,建立了开式循环水系统静扬程软测量模型,为开式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流量修正提供了数据支撑。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与机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混合灰箱模型,弥补了纯机理模型的不足,提高了预测精度。建立了综合经济最优的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目标函数,并采用枚举法在全工况范围进行了优化计算。再者,基于数据挖掘理论,通过关联规则挖掘提供了循环水泵优化运行建议。结合机理模型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的优点,构建了中间变量融合预测模型,充分发挥了机理模型优化方法具有全工况推广性强并能达到理论最优以及数据挖掘优化结果能考虑更多现场实际的优势,并完成了优化效果分析。最后,基于Visual Studio.Net平台和eDNA数据库开发了冷端系统性能监测及优化运行软件系统。
李大才[7](2015)在《潮汐变化下1000MW海水直冷机组循环水泵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研究沿海大型火力发电厂海水直冷机组的循环水泵经济运行方式,通过试验研究和在线计算优化方法建立了循环水系统受潮汐因素影响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建立数据池的方法,逐步对循环水泵运行方式进行优化,以在线煤耗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循环水泵运行优化模型,得出不同潮汐、海水温度和负荷条件下的循环水泵最佳运行方式;同时,结合机组负荷对未来时段内不同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下的单元机组节煤量进行预测,得到未来时段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用以指导机组实际运行。潮州发电公司循环水系统采用所研制的在线优化方法后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
王建刚[8](2015)在《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冷端系统是火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机组冷端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对提高机组效率具有非常大的工程意义,是保证机组经济性运行的重要措施。而凝汽器真空对机组能耗和发电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为保证机组运行的效益,往往需要凝汽器真空维持在最佳值,鉴于冷端系统对机组运行的重要作用,对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的研究十分重要。因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结合换热过程以及经验公式对凝汽器传热系数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基于相似理论获得标定工况的无量纲数,并利用变工况数据确定了计算该机组凝汽器传热系数的kc—M模型。结果表明,此计算模型避免了经验公式对特定凝汽器修正带来的计算偏差,也避免了试验方法不能获得所有可能工况的局限性,能够较好的描述凝汽器换热强度,与试验数据相比相对误差不超过1.41%,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然后,根据机组运行调度的实际情况,将凝汽器最佳真空进行重新定义,提出了定功率条件下,汽轮发电机组供电热效率最大的最佳真空确定标准。另外,针对此最佳真空指标,利用等效焓降法获得凝汽器压力—机组发电功率计算模型,并据此建立了机组发电功率一定时的热耗量与凝汽器压力计算模型。最后,利用本文凝汽器真空优化模型,对实际机组循环水泵进行优化,确定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循环水泵进行优化调度后,与各工况全部采用A、B(高速)、C循环水泵并联运行方式相比,机组供电热耗率最多可减少151.8 kJ/(k W?h);与各工况全部采用A、C循环水泵并联运行方式相比,机组供电热耗率最多可减少97.5 kJ/(kW?h)。经过优化后的机组可以收到较为可观的机组供电热耗率减少量。
徐星,黄启龙,戴维葆,秦慧敏,蔡培[9](2015)在《考虑汽轮机工况变化的凝汽器最佳真空的确定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汽轮机与凝汽器之间相互影响的运行特性,提出了汽轮机工况变化下的凝汽器变工况特性计算方法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确定了汽轮机工况变化下的凝汽器最佳真空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实际运行工况偏离基准工况时对凝汽器最佳真空的影响模型,并以某330 MW机组为例给出了机组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循环水系统优化运行方案.结果表明:当汽轮机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不同工况下的凝汽器最佳真空也发生变化,新模型能够确定其变化影响,使循环水系统优化运行方案更加实用.
张宇,刘卫平,杜岩,李恒凡,张利,钱江波[10](2014)在《应用改进型HEI公式的循环泵变频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确定循环水泵的最优运行方式的重点,在于计算循环水泵在不同运行方式时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的估计值。现有文献在计算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时,通常采用美国传热学会标准中的经验公式,通过实例发现该公式中凝汽器蒸汽负荷和循环水流量对传热系数修正不足,造成该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存在偏差,最大偏差可达40%,针对该公式在循环水流量和蒸汽负荷偏离设计值时产生的偏差给出了改进的修正系数,计算证明改进的修正系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偏差小于2%。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某330 MW机组变频循环水系统中,运用枚举法搜索不同负荷、不同循环水温度下循环水泵的最佳运行方式,对火电厂循环水系统的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330MW机组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30MW机组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冷却水压力比对循环水系统同步降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装置循环水系统 |
2 β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 |
2.1 T |
2.2 S与B |
2.3 P |
2.4 回水总线管道脉冲实验 |
3 结论 |
(2)600 MW火电机组循环水系统联通改造方法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组问题概述 |
2 循环水联通改造实施方案 |
2.1 机务方面 |
2.2 电控方面 |
3 循环水运行方式 |
3.1 循环水大联通运行方式 |
3.2 循环水小联通运行方式 |
3.3 循环水大联通与单机循环水独立运行方式 |
3.4 循环水双机联通运行方式 |
4 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 |
4.1 安全性分析 |
4.2 经济性分析 |
5 结论及展望 |
(3)330 MW机组循环水联络改造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概况 |
2 改造方案 |
3 结果分析 |
3.1 机组联络后运行方式 |
3.2 经济性分析 |
3.2.1 真空对煤耗的影响试验 |
3.2.2 循环水联络后不同工况下真空变化试验 |
3.3 机组联络后安全性分析 |
4 结语 |
(4)调顺电厂厂用电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厂用电率的定义 |
1.1.2 研究降低厂用电率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调顺电厂降低厂用率改造目标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调顺电厂厂用电构成、现状分析及改造思路 |
2.1 调顺电厂厂用电构成 |
2.2 调顺电厂厂用电率现状分析 |
2.3 调顺电厂厂用电率的节能改造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双速改造 |
3.1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改造设计原则 |
3.1.1 循环水系统阻力特性 |
3.1.2 循环水泵电动机工频运行时冷却水流量和耗功计算结果 |
3.1.3 循环水泵电动机高低速运行时冷却水流量和耗功计算结果 |
3.2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双速改造方案 |
3.2.1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双速改造简述 |
3.2.2 循环水泵节能双速改造设计要求 |
3.2.3 循环水泵节能双速改造绕组分布及连接 |
3.3 循环水泵电机双速改造后节能分析 |
3.3.1 运行工况说明 |
3.3.2 情况分析 |
3.3.3 数据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装置节能改造 |
4.1 凝结水泵电机节能改造设计原则 |
4.2 凝结水泵电机高压变频改造 |
4.2.1 动力系统改造设计 |
4.2.2 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4.3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调速节能改造 |
4.3.1 凝结水水电机永磁调速节能的方法及原理 |
4.3.2 凝结水水电机永磁调速节能的方案 |
4.3.3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调速节能的优缺点 |
4.4 凝结水泵电机绕组永磁调速装置节改造 |
4.4.1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原理 |
4.4.2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的可靠性 |
4.4.3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与中高压变频器的技术对比 |
4.4.4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与涡流盘式耦合器的技术对比 |
4.5 凝结水泵电机节能改造方案论证 |
4.5.1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节能技术与高压变频节能技术对比 |
4.5.2 凝结水泵电机绕组永磁调速节能技术与高压变频节能技术对比 |
4.5.3 凝结水泵电机绕组永磁节能技术与永磁涡流节能技术对比 |
4.5.4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节能选取分析 |
4.6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装置改造后节能分析 |
4.6.1 试验过程及数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引增合一节能改造 |
5.1 大型风机高压电机节能改造设计原则 |
5.1.1 大型风机高压电机厂用电率分析 |
5.1.2 大型风机高压电机设备参数 |
5.1.3 增引合一改造分析 |
5.2 引增合一节能改造方案 |
5.3 引增合一改造后节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组节能综合升级改造后性能试验研究 |
6.1 机组节能综合升级改造后性能试验 |
6.1.1 试验目的 |
6.1.2 试验方法 |
6.1.3 试验数据汇总 |
6.2 机组改造后节能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宣化热电330MW机组#1#2机冷端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概况 |
1.1.2 我国电力现状 |
1.1.3 环保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凝汽器真空优化 |
1.2.2 冷却水塔优化 |
1.2.3 循环水系统优化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凝汽器热力特性研究 |
2.1 凝汽器工作原理 |
2.2 凝汽器设备规范 |
2.3 凝汽器热力特性 |
2.3.1 凝汽器压力Pk |
2.3.2 凝汽器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 |
2.4 宣化热电凝汽器设备冷端优化 |
2.4.1 设备信息及运行现状 |
2.4.2 收球率低的原因分析 |
2.4.3 改进措施 |
2.4.4 改造后的效果以及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却水塔的优化研究 |
3.1 冷却水塔概述 |
3.1.1 冷却水塔的作用 |
3.1.2 冷却水塔的原理 |
3.1.3 冷却水塔的结构 |
3.2 冷却水塔的热力计算 |
3.2.1 假设条件 |
3.2.2 麦克尔方程 |
3.2.3 空气获得的热量 |
3.2.4 循环水与空气的焓差公式 |
3.2.5 冷却水塔的冷却特性数的计算 |
3.2.6 冷却水塔的交换数的计算 |
3.2.7 出塔水温计算 |
3.3 冷却水塔的空气动力计算 |
3.3.1 基本原理 |
3.3.2 冷却水塔的通风量计算 |
3.4 宣化热电冷却水塔#1、#2 塔冷却性能 |
3.4.1 宣化热电冷却水塔参数 |
3.4.2 评价方法 |
3.4.3 利用焓差法计算结果 |
3.5 宣化热电水塔运行维护问题 |
3.5.1 填料损坏严重 |
3.5.2 设备陈旧老化 |
3.5.3 维护不到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循环水泵的优化研究 |
4.1 循环水泵的基本特性 |
4.2 循环水泵性能 |
4.2.1 循环水泵的扬程计算 |
4.2.2 循环水泵的有效功率计算 |
4.2.3 循环水泵的轴功率计算 |
4.3 循环泵管道特性计算 |
4.3.1 静压头 |
4.3.2 沿程损失 |
4.3.3 局部损失 |
4.3.4 管道阻力 |
4.3.5 凝汽器水阻 |
4.4 循环水管道系统阻力 |
4.5 单泵运行工作点 |
4.6 同型号循环水泵并联工作点 |
4.7 宣化热电循环水泵参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轮机特性研究 |
5.1 研究意义 |
5.2 功率增量的确定 |
5.2.1 末级为亚临界工况功率增量确定 |
5.2.2 末级为超临界工况功率增量计算 |
5.2.3 汽机背压对机组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宣化热电 330MW机组冷端优化研究 |
6.1 冷端优化的运行原理 |
6.2 最佳真空的确定 |
6.3 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计算以及判定 |
6.3.1 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计算 |
6.3.2 循环水泵优化运行的判断方法 |
6.4 宣化热电循环水泵优化实例计算 |
6.4.1 循环水泵功耗计算 |
6.4.2 凝汽器变工况特性 |
6.4.3 汽轮机微增功率特性 |
6.5 宣化热电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确定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汽轮机组冷端系统在线性能监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冷端设备性能计算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冷端系统主要设备 |
2.3 凝汽器性能计算模型 |
2.4 冷却塔性能计算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循环水泵优化调度研究 |
3.1 引言 |
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 |
3.3 开式循环水系统水位软测量模型 |
3.4 基于LSSVM和机理的混合灰箱模型 |
3.5 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循环水泵优化调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关联规则基本概念 |
4.3 Apriori算法及关联规则产生 |
4.4 基于关联规则的循环水泵优化 |
4.5 机理和数据挖掘融合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冷端系统在线性能监测及优化软件开发 |
5.1 引言 |
5.2 冷端系统性能监测及优化运行软件设计与开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的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凝汽器压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2.1 冷端系统概述 |
2.2 凝汽器变工况模型 |
2.2.1 冷却水入口温度 |
2.2.2 冷却水温升 |
2.2.3 凝汽器传热端差 |
2.2.4 凝汽器压力 |
2.3 凝汽器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循环冷却水入口温度的影响 |
2.3.2 循环冷却水量的影响 |
2.3.3 汽轮机低压缸排汽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凝汽器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
3.1 凝汽器总传热系数概述 |
3.2 工程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
3.2.1 美国传热学会HEI标准 |
3.2.2 别尔曼经验公式 |
3.2.3 英国BEAMA公式 |
3.2.4 三种方法比较分析 |
3.3 试验方法确定kc |
3.4 基于相似理论的传热系数确定 |
3.4.1 相似理论 |
3.4.2 汽轮发电机组凝汽器的传热分析 |
3.4.3 标定工况的参数确定 |
3.5 无量纲量M与kc关系模型的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汽器真空优化 |
4.1 凝汽器最佳真空及其确定 |
4.2 汽轮机背压—发电功率计算方法 |
4.2.1 常规热平衡法 |
4.2.2 热力学法 |
4.2.3 汽轮机原理法 |
4.2.4 等效焓降法 |
4.2.5 等效焓降法与常规热平衡法比较分析 |
4.3 汽轮机背压—热耗量计算模型 |
4.3.1 基于汽轮机特性曲线的热耗量求取 |
4.3.2 基于等效焓降法的热耗量求取 |
4.3.3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4.4 凝汽器真空优化 |
4.4.1 循环水泵流量—耗功计算模型 |
4.4.2 凝汽器真空优化流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循环水泵的优化调度 |
5.1 汽轮机及冷端设备技术规范 |
5.2 不同机组负荷下的变工况计算 |
5.2.1 循环水泵耗功的计算 |
5.2.2 凝汽器压力的确定 |
5.2.3 汽轮机热耗量的确定 |
5.2.4 不同工况计算结果 |
5.3 循环水泵运行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考虑汽轮机工况变化的凝汽器最佳真空的确定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系统实际运行特性分析 |
1.1 汽轮机运行参数变化对凝汽器压力的影响 |
1.2 凝汽器压力变化对汽轮机运行状态的影响 |
2 考虑汽轮机工况变化的凝汽器变工况计算 |
2.1 凝汽器热负荷计算 |
2.2 总体传热系数计算 |
2.3 凝汽器压力计算 |
3 机组状态变化对凝汽器最佳真空的影响 |
4 研究应用 |
5 结 论 |
(10)应用改进型HEI公式的循环泵变频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热系数计算模型 |
1.1 美国传热学会 (HEI) 标准经验公式 |
1.2 实际传热系数计算 |
1.3 实例计算分析 |
1.3.1 传热系数的比较 |
1.3.2 结果分析 |
1.4 对传热系数计算模型的修正 |
1.4.1 循环水流速修正的改进公式 |
1.4.2 汽轮机蒸汽负荷修正的计算 |
1.4.3 传热系数的计算式 |
2 凝汽器饱和蒸汽温度和饱和压力估计值的计算 |
2.1 凝汽器饱和蒸汽温度估计值的计算 |
2.2 凝汽器压力估计值的计算 |
3 凝汽器最佳真空的计算 |
4 应用实例 |
5 结论 |
四、330MW机组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冷却水压力比对循环水系统同步降压的影响[J]. 袁亮,韩会亮,衡永宏,王新勇.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21(05)
- [2]600 MW火电机组循环水系统联通改造方法及分析[J]. 许海根,陈国杰,金楠,顾伟飞. 电站系统工程, 2021(03)
- [3]330 MW机组循环水联络改造及经济性分析[J]. 张宪东,张菂儿,刘建航. 山东电力技术, 2019(09)
- [4]调顺电厂厂用电节能改造研究[D]. 杨童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宣化热电330MW机组#1#2机冷端优化运行研究[D]. 王琦.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6]汽轮机组冷端系统在线性能监测与优化[D]. 王玺. 东南大学, 2016(03)
- [7]潮汐变化下1000MW海水直冷机组循环水泵运行优化研究[J]. 李大才. 中国电力, 2015(05)
- [8]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的研究[D]. 王建刚. 上海电力学院, 2015(03)
- [9]考虑汽轮机工况变化的凝汽器最佳真空的确定及应用[J]. 徐星,黄启龙,戴维葆,秦慧敏,蔡培. 动力工程学报, 2015(01)
- [10]应用改进型HEI公式的循环泵变频优化分析[J]. 张宇,刘卫平,杜岩,李恒凡,张利,钱江波.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