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mplementation of an 8ch GbE Multiplexing Transponder(论文文献综述)
冯立鹏[1](2021)在《少模光纤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光纤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能够实现特殊功能的光纤层出不穷。光纤技术的发展为以光纤为基础的多个行业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例如通信系统和传感系统。本文重点关注少模光纤(FMF)特性及其应用,包括,模分复用(MDM)系统中弱耦合少模光纤的设计以及基于少模光纤实现对模式的操控。在光纤通信技术中,单模光纤已经不能满足通信容量的需求。应用少模光纤的MDM系统因为能够与之前提出的各种复用结构兼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FMF的模式可控性和数量确定性,所以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传输波导扩展通信容量,还可以被用来制成各种操控模式的器件。基于FMF的模式操控器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转换效率高、与光纤系统兼容性好等优点,在光操控、光学显微成像、激光材料处理以及MDM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在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弱耦合光纤结构,解决了椭圆芯光纤与商用圆形芯光纤模式转换器(MC)模场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提出的光纤支持前四个模式群的六个空间模式,在1310nm~1550nm波长下相邻模式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均大于3.87×10-4。与椭圆光纤相比,该光纤与圆形芯MC相连时,插入损耗最大降低了 2dB,模间串扰最大降低了 12dB。此外,还利用S2法测量了圆芯两模光纤和椭圆芯弱耦合光纤的模场强度分布、相位分布、差分模式群时延以及多路径干涉值。(2)类比描述偏振态的二维琼斯矢量,构建了四维琼斯矢量来表示少模光纤中非对称高阶模式。该琼斯矢量可以以线性偏振(LP)模或者圆偏振轨道角动量(OAM)模式为基底,推导了两种模式基底之间的转换矩阵。接着,分析了模式在受到应力的FMF中的传输原理,并用LP模式为基底的四维琼斯矩阵在数学上描述了该过程。(3)基于四维琼斯矩阵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偏振态控制LP模式方向的方案。该方案由一个MC、一段受到应力的FMF以及一个起偏器组成。理论上,当应力下FMF本征模式之间的相位差满足一定条件时,输入模式的线偏振方向角与输出模式的模式方向之间呈线性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输入线偏振得到了模式方向360度可调的一阶LP模式和180度可调的二阶LP模式。基于上述方案,还实现了混合光网络中全光纤型偏分复用到MDM信号的转换。(4)提出了一种产生一阶标量模式邦加球(PS)对应的所有模式的方案。以偏振PS和一阶标量模式PS为辅助工具,分别表示一段应力下FMF的输入偏振态和输出模场分布。利用四维琼斯矩阵分析方法,理论分析了该光纤本征模之间的相位差是如何影响输入PS和输出PS的映射关系的。基于上述分析,得到了使输入和输出PS呈线性映射关系的相位差方程。并证明,在给定的相位差下,表示输出模式的一阶标量模式PS可以通过将偏振PS依次绕着S2轴、S1轴和S3轴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实验中,通过改变输入偏振态,产生了位于一阶标量模式PS赤道上和一条经线上对应的模式。所有模式的转换效率均大于80%,并且模式的变化规律和在一阶标量模式PS上的位置都与仿真结果一致。(5)同样,利用四维琼斯矩阵分析方法,首次提出了一种产生所有一阶柱矢量(CV)模式的全光纤方案。该方案的结构为一个MC与两段不同应力下的FMF级联。在理论分析中,使用一阶矢量模式PS表示输出的一阶CV模式。并将琼斯矢量的模式基底由LP模式转换圆偏振OAM模式,便于寻找两段光纤中合适的相位差。实验中,通过改变输入偏振态,产生了一阶矢量模式PS中赤道上和一条经线上的十六个CV模式。
何天宇[2](2020)在《基于SATA端口多路器芯片的固件研究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代,人们对于数据存储的需求日益剧增。面对庞大又复杂的数据传输和存储问题,急需研究一款芯片可以实现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对于一款芯片来说,固件尤其重要。固件(Firmware,FW)是写入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中的程序。固件就是硬件设备的灵魂,一些硬件设备除了固件以外没有其它软件,因此固件决定了硬件设备的性能。本文在基于SATA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PM)芯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固件设计。本文首先从存储设备接口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入手,选择了最成熟的SATA技术作为研究重点。接着对SATA接口以及协议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还介绍了RAID(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技术和Jbod模式。充分了解SATA技术之后,对芯片的固件设计有了初步的思路,并草拟了固件的工作流程,也简单介绍了SATA端口多路器硬件模块部分。之后对芯片进行固件实现,从SATAD(SATA Device)模块、数据缓冲区(Mubffer)模块、自动命令传输(Auto Command Transport,ACT)模块、命令界面(Command Interface,CI)模块、SATAH(SATA Host)模块的寄存器进行相应功能的配置,通过SPU和SMU两个CPU处理器,协调各硬件模块之间命令的传递和数据的传输,保证其可靠性。完成固件设计后,烧录到芯片,进行板上调试。最终测试的结果表明,SATA端口多路器芯片在命令功能的实现、读写速度以及可靠性等性能方面都达到预期。本文的固件设计基于SATA端口多路器芯片,固件作为芯片的灵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命令和数据在各模块之间的桥梁。本文结合芯片中SATAD和SATAH模块用于接收和发送命令和数据的特性,使用SPU(Systerm Process Unit)和SMU(Systerm Memory Unit)两个处理器进行管理,保证命令请求顺利传递给设备,大大提高了执行速度。对于数据的传输,利用RAID0(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 0)、RAID1(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 1)、Jbod(Just a Bunch Of Disks)三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了存储数据的容量,而且还实现了一次性大数据量的数据存储,存放数据的地模块还设置了安全保密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从软件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可以是实现命令和数据的传递,而且在速度测试结果分析,可以达到行业的标准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天林,吴长丽,沈雪峰[3](2019)在《天地一体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天地一体信息网服务平台,以及为远程教育服务案例。该系统使用先进的HDTV中继传送R2TP系统,便捷低价的整合各地教育资源,数字压缩高效复用技术,构建高效卫星传送平台,将多套HDTV信号传送各地,提高卫星频率资源利用率,减低了成本,系统基于IP,扩展了卫星电视网应用空间,优质廉价的接收端可将接收信号链接到校园网,拓展教育,支持固定端和移动端设备接收;综合利用4G、互联网、PSTN通信设备支持教育实时双向互动。
黎泽[4](2018)在《中短距离光联网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应对这种需求,作为支撑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光通信网络向着更高速率和更大容量的方向发展。数据中心光互连、光接入网、城域光互连等典型的中短距离光联网是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输距离由几米到几百公里不等,与长距离数据传输不一样,其对系统的成本和能耗更加敏感。研究中短距离光联网的信号处理技术,特别是光接入与光互连的信号处理技术,对未来光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光通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光接入与光互连的信号处理技术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尚待解决,如光接入和光互连节点缺乏灵活可重构的光信号处理子系统,导致网络自适应性和灵活性差,功能单一,缺乏并行多波道、多功能、混合调制格式处理功能,系统光功率受限造成系统实际容量小于理论值的问题等。论文围绕中短距离光联网中信号处理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波分复用(WDM)光接入网电域组播方案复杂、带宽小、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中四波混频(FWM)效应的可重构下行多波长光域组播方案,该方案无需改变WDM光接入网结构而将一个组播模块配置在光线路终端(OLT)或者远端节点(RN)即可提供组播服务。实验中实现了下行10 Gbps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号1路到6路可重构的多波长组播,各路组播信号的误码率(BER)性能优于前向纠错(FEC)阈值(BER=3.8×l0-3)。2、针对现有光互连节点带宽无弹性、系统不可重构因而灵活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两种城域光互连中软定义可重构的光信号处理方案:a)利用国内合作单位自主研制的基于硅基液晶(LCoS)的可调带宽波长选择开关(TB-WSS),提出了一种软定义可重构的滤波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带宽设置的滤波形状,如高斯滤波器、贝塞尔滤波器、巴特沃斯滤波器等;b)提出了一种城域光互连中软定义可重构的多波长组播方案,解决数据源与首跳网络节点间以及光互连节点波长冲突和组播需求的问题,实现可重构的多波长组播功能。以上方案都通过实验验证,可应用在软定义光互连架构中,实现软定义可重构的光交换、滤波、多波长组播等功能,使光互连网络具有更强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3、针对光互连节点中混合调制下多路光信号处理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非线性光纤(HNLF)中FWM效应的三通道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BPSK、正交相移键控(QPSK)混合调制光信号异或运算兼波长变换和多波长组播的多功能光信号处理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输入两路10 Gbps BPSK信号与一路10 Gbaud/s QPSK信号,可生成五路混合调制格式异或门信号、两路波长变换信号和两路多波长组播信号,生成信号的BER性能都优于FEC阈值,光信噪比(OSNR)代价均不超过0.7dB(@BER=10-3)。4、为了提高光互连中混合调制光信号并行传输时物理层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HNLF中FWM效应的三通道BPSK、BPSK、QPSK混合调制光信号光域加密/解密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无需专门的泵浦光,输入两路10 Gbps BPSK信号与一路10 Gbaud/s QPSK信号,可以实现对两路BPSK信号的光域加密/解密,解密信号的BER性能优于FEC阈值,OSNR代价小于0.8 dB(@BER=10-3)。该方案保证光信号业务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光互连节点信号处理的效率。5、实际光互连系统因光功率受限无法达到很高的OSNR,从而实际容量小于理论值。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概率整形算法和4阶脉冲幅度调制相结合(PS-PAM4)的光互连方案,仿真分析了不同接收光功率、传输距离、速率下PS-PAM4信号和均匀分布PAM4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当光纤互连系统光功率受限、信噪比(SNR)低的情况下,该方案能有效改善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容量;此外,实验验证了两种PS-PAM4信号与均匀分布PAM4信号在可见光通信(VLC)信道的传输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降低VLC系统误符号率(SER)、提高系统的容量,与均匀分布PAM4信号相比,这两种PS-PAM4信号分别使VLC系统的传输速率提升了 18.6%和 22.6%(@SER=10-3)。
刘金[5](2016)在《数字卫星传输技术及DSNG卫星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数字卫星传输技术的原理,并介绍了江西电视台DSNG卫星车系统的设计。
彭保基[6](2014)在《基于蓝牙及Android的便携式心电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压力的增加,极易引起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而对心血管类疾病的诊断,测量并观察心电图是最为有效和直观的方法。准确地提取心电信号并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研究,能有效地辅助医生对心血管类疾病的分析和诊断。传统的心电信号监测仪器的体积比较大且价格昂贵,不利于病人随身携带和进行长时间的监测,成本的高昂也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为此,需要设计一款低功耗、小体积、低成本的便携式心电仪。传统的心电仪之所以存在这些缺点,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体化的专用设备。考虑到这些因素并结合目前智能终端设备迅猛的发展的趋势,可把传统的心电仪的系统结构一分为二,一部分为信号采集单元,另一部分为信号处理及显示单元。信号采集单元和信号处理及显示单元通过蓝牙技术来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传输;信号处理及显示单元采用人们平时都会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来实现。用智能终端来进行信号的处理及显示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极大地降低心电仪的成本、减少体积和降低功耗,二来智能终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很强、可扩展性非常好。这样一来,一台低功耗、小体积、低成本的心电仪应运而生。本文设计的心电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信号的失真,采用了医用电极作为采集电极。采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的ADS1292来实现对心电信号的调理;ADS1292内置了可编程放大器(PGA),可灵活地调整放大倍数;内置的右腿驱动放大器可以有效的抑制工频干扰;内置的高分辨率的24位模数转换器(ADC)可非常精确的对信号进行采集,从而把模拟的心电信号数字化。心电信号预处理单元采用宏晶科技(STC)的STC15系列51内核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根据需求对ADS1292进行初始化,把ADS1292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处理之后,再通过蓝牙模块把数据发到到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接收到心电数据之后,用数字滤波器把心电数据中的基线漂移、工频干扰及肌电干扰等各种干扰滤除,然后对心电信号的R波进行检测,得到心率值。最后把完整的心电图和心率值等信息显示到智能终端上;同时可以把心电波形以图片或数据的格式进行保存,以便日后的分析和诊断。最后对心电仪分别从功耗、传输距离、误码率、兼容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测试结果均能达到设计要求。本系统操作简单,可扩展性好,如果能得到更好的完善和推广,对防治和诊断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燕[7](2014)在《1830系列光业务交换机的系统认证测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3G业务的广泛普及和4G浪潮来袭,宽带业务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运营商承载的业务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以往以语音为主的业务模式,到现在数据业务的持续攀升并逐渐成为通信业务的主流,容量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数据业务将成为未来光传输的核心业务,这些变化表明未来整个通信行业将往大宽带方向发展。一种全新的光传送网络体制OTN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进行波长级和光纤级灵活重组,特别是波长级可以提供端到端的波长业务,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恢复、管理以及维护,形成一个以传送大颗粒宽带业务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阿尔卡特朗讯1830光业务交叉机(PSS)提供了一个完整的OTN/WDM平台。它在单个波长水平具有完整的可见度,支持最高100Gb/s单波长传输速率,简化业务传递并加速投资回收。通过使用独特的零干预光技术和高度可扩展的多功能组合,提供先进的CWDM/DWDM传输能力和完全无色并与方向无关的可调ROADM功能,同时1830PSS支持电层的OTN交叉,进一步增强业务调度汇聚功能。1830PSS系列覆盖城域网接入到骨干网的应用场景,提供完整的组网解决方案。这一突破性的产品满足了电信运营商对于下一代光网络中成本控制的要求。本论文首先从光传输网技术发展和OTN技术的优势切入,介绍了阿尔卡特朗讯光业务交换机,分析了行业发展情况及阿尔卡特朗讯光业务交换机的优势所在。接着介绍了阿尔卡特朗讯系统集成测试策略,包括公司的测试粒度,测试覆盖率和四大测试团队UT、HWIT、 SWIT、SVT的测试内容分工。然后介绍了系统认证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界面WebUI/CLI的功能测试,传输业务盘(以4DPA4为例)的回归测试,SCOT测试,DCC测试,网元初始安装和ISUG及测试过程中出现MR and AR的分析处理方法。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自己在阿尔卡特朗讯实习的感悟,分析了自己对测试工程师岗位的理解,并对公司产品发展进行了展望。
耿强[8](2012)在《内蒙移动省级干线呼市—丰镇段波分系统优化》文中认为节约成本,延长使用年限,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将现有网络利用最大化,是每个运营商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网络的运营和发展,系统的性能、单板性能下降等问题逐渐显现,各项性能参数处于门限值,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对内蒙移动省级干线呼市-丰镇段波分系统进行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波分复用技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光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其中光传输原理包括光纤、光收发信机、光复用解复用器和光放大器的原理;接下来介绍了光纤网络的组成、设备特性,并阐述了光传输系统调测的要求和方法、参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最后对在网运行近10年的呼市-丰镇段密集波分系统的安全性、运行质量、业务资源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提高上层业务运行质量为前提,优化相应网络,提高传输网的各项运行指标,使光功率、信噪比、平坦度等能达到或接近开局时的最佳值,消除了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年限。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观测,网络运行平稳,系统性能大幅提升,因此,本文的优化方案合理、可行。
刘政春[9](2012)在《数字电视前端数字内容管理器FPGA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是数字电视节目及其他数据等相关业务信息采集、调度、信号形成、分配以及传输的中心。传统的数字电视前端平台都采用基于ASI(异步串行接口)的传输方式。近年来,随着数字电视内容的增多和新兴业务的发展,传统的以ASI为基础的传输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电视新业务,尤其在功能扩展和数据处理速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内容管理器(DCM)是新一代数字电视前端核心处理设备。它是一种能接收多路从以太网端口和传统ASI端口输入的MPEG-2传输流,并对其进行复用、加扰和本地信息插入,然后在通过以太网端口进行输出的设备。数字内容管理器使用千兆以太网口接收原始节目码流,可替代传统数字电视系统中复用器、解复用器、加扰机和矩阵分配器等设备。从而大大精简了整个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复杂度,增强了系统的处理速度、拓展性和稳定性。木文经过充分的调研后,针对数字内容管理器的FPGA模块的系统要求,硬件上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III EP3C120FPGA芯片,在基于Quartus II的开发环境下,完成了对数字内容管理器FPGA系统的系统级设计、模块划分和软件实现、功能仿真、以及最终上板调试和实现。并且在后续的系统功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中,对代码和一些具体的功能设计作出了一定的优化和改进。经过实验测试,本文设计的数字内容管理器的FPGA系统能够基本满足其设计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这些成果将为将来数字内容管理器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储备。
高斌[10](2012)在《一种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据业务的高速增长和高性能光网络设备的出现,WDM技术已经成为了下一代核心网络的关键技术。由于IP网络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现在的光网络能够根据IP流量的大小提供动态的带宽,有效的业务提供能力和故障业务的快速恢复能力。为了促进新型光网络业务的发展,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的概念就应运而生。然而,在目前的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在网络的保护倒换中,冗余业务的分布和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采用“快速恢复”机制的网络的可靠性;在业务的路径选择中,采用最短路径选路算法无法确保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中的资源有较高的利用率。那么怎样建设一个新的网络呢?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如何保证基于ROADM的光网络中的用户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如何对网络进行优化来满足已经开通业务和未来新增业务的动态平衡?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在ROADM的相关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在对基于ROADM的智能光网络的体系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支持端口无关,方向无关和波长无竞争方式上下的ROAMD结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PXC和WSS的ROADM系统,而且完成了对该结构可行性的验证和优化工作。第一章讲述ROADM技术的起源,相关技术标准的简介,ROADM技术的演进方向。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种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关键组成器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几种ROADM设备方案,以及这些设备的应用场景。在第四章中,由于在目前的大多数ROADM设备还不具备无竞争方式的波长上下功能,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XC和WSS的ROADM结构。第五章对基于PXC和WSS的ROADM结构的可行性,性能,子系统选择以及成本上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二、Implementation of an 8ch GbE Multiplexing Transpond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plementation of an 8ch GbE Multiplexing Transponder(论文提纲范文)
(1)少模光纤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少模光纤 |
1.2 少模光纤在模分复用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
1.2.1 模分复用系统的研究背景 |
1.2.2 少模光纤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
1.3 模式操控器件的研究现状 |
1.3.1 模式操控器件的分类 |
1.3.2 光纤型模式操控器件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少模光纤的模式理论及色散特性 |
2.1 光纤本征模式理论 |
2.1.1 矢量亥姆霍兹方程 |
2.1.2 矢量模式 |
2.1.3 线性偏振模 |
2.1.4 矢量模和线性偏振模的关系 |
2.2 光纤中的轨道角动量模式 |
2.2.1 光纤中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定义 |
2.2.2 轨道角动量模式与光纤本征模式之间的关系 |
2.3 光纤中的柱矢量模式 |
2.4 少模光纤的色散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弱耦合光纤的测试与设计 |
3.1 弱耦合光纤的模场特性测量 |
3.1.1 S~2方法的简介 |
3.1.2 S~2方法理论及模式恢复方法 |
3.1.3 两模光纤的测试 |
3.1.4 椭圆弱耦合光纤的测试 |
3.2 弱耦合光纤设计 |
3.2.1 光纤的结构与设计原理 |
3.2.2 光纤的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少模光纤中模式演变的表达方法 |
4.1 描述偏振态的二维琼斯矢量表达方式 |
4.1.1 二维琼斯矢量 |
4.1.2 二维琼斯矩阵 |
4.1.3 偏振邦加球 |
4.2 高阶模式的四维琼斯矢量表达方式及模式邦加球 |
4.2.1 四维琼斯矢量 |
4.2.2 高阶模式邦加球 |
4.2.3 四维琼斯矩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式方向可调谐的线性偏振模式的产生及其应用 |
5.1 模式方向可调的线性偏振模式的产生 |
5.1.1 基本原理 |
5.1.2 实验装置 |
5.1.3 性能分析 |
5.2 全光纤型PDM到MDM的转换 |
5.2.1 转换原理 |
5.2.2 实验验证及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式邦加球上所有模式的产生 |
6.1 一阶标量模式邦加球上的模式产生 |
6.1.1 应力型少模光纤输入偏振态与输出模式的邦加球映射关系分析 |
6.1.2 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
6.2 一阶矢量模式邦加球上模式的产生 |
6.2.1 产生原理 |
6.2.2 实验验证及性能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与成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索引表 |
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课题 |
(2)基于SATA端口多路器芯片的固件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存储设备接口的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结构 |
2 SATA协议分析以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SATA协议分析 |
2.1.1 物理层分析 |
2.1.2 链路层分析 |
2.1.3 传输层分析 |
2.1.4 应用层分析 |
2.1.5 端口多路器 |
2.2 RAID技术 |
2.2.1RAID0 |
2.2.2RAID1 |
2.3 Jbod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芯片固件设计 |
3.1 固件设计思想 |
3.2 固件的工作流程 |
3.2.1 读操作 |
3.2.2 写操作 |
3.3 芯片硬件模块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4 芯片固件实现 |
4.1 SATAD模块实现 |
4.2 SPU固件实现 |
4.3 自动命令传输模块实现 |
4.4 命令界面模块实现 |
4.5 SATAH模块实现 |
4.5.1 物理层寄存器 |
4.5.2 传输层寄存器 |
4.6 SMU固件实现 |
4.6.1 Offline模式 |
4.6.2 Online模式 |
4.7 数据缓冲区模块的实现 |
4.8 DMA命令传输和FPDMA命令传输 |
4.8.1 DMA命令传输 |
4.8.2 FPDMA命令传输 |
4.9 RAID技术和Jbod模式实现 |
4.10 本章小结 |
5 芯片固件测试 |
5.1 实验平台介绍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1.3 测试环境 |
5.2 软件功能测试 |
5.3 读写速度测试 |
5.3.1 是否连接芯片的速率对比 |
5.3.2 固件优化前后的速率对比 |
5.4 可靠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4)中短距离光联网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接入与光互连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1 光接入与光互连的主要分类和现状 |
1.2.2 光接入与光互连中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
1.3 光接入与光互连中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需求 |
1.3.1 光接入与光互连中信号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
1.3.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1 论文结构 |
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非线性效应和概率整形的信号处理技术原理 |
2.1 基于非线性效应的光信号处理技术原理 |
2.1.1 光信号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
2.1.2 基于非线性效应的光信号处理的实现 |
2.1.3 基于FWM效应的光信号处理的应用示例 |
2.2 基于概率整形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原理 |
2.2.1 概率整形的研究意义 |
2.2.2 互信息 |
2.2.3 光通信系统概率整形的理论基础 |
2.2.4 概率整形的实现方法 |
2.2.5 CCDM技术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接入与光互连中灵活可重构的光信号处理 |
3.1 WDM光接入网的多波长组播方案 |
3.1.1 WDM光接入网下行多波长组播的意义 |
3.1.2 WDM光接入网下行多波长组播方案设计 |
3.1.3 仿真分析 |
3.1.4 实验结果分析 |
3.2 城域光互连中软定义可重构的光信号处理方案 |
3.2.1 软定义可重构光通信子系统的意义 |
3.2.2 基于TB-WSS软定义可重构的滤波方案 |
3.2.3 城域光互连中软定义可重构的多波长组播方案 |
3.2.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光互连中多路混合调制光信号的并行多功能处理 |
4.1 两通道BPSK、QPSK光异或门兼波长转换方案 |
4.1.1 混合调制光逻辑门的意义 |
4.1.2 两通道BPSK、QPSK光异或门兼波长转换方案 |
4.1.3 仿真分析 |
4.2 三通道BPSK、BPSK、QPSK光异或门兼波长变换和多波长组播方案 |
4.2.1 多路混合调制光信号并行多功能处理的意义 |
4.2.2 三通道BPSK、BPSK、QPSK光异或门兼波长变换和多波长组播方案 |
4.2.3 仿真分析 |
4.3 三通道BPSK、BPSK、QPSK混合调制光信号光域加密/解密方案 |
4.3.1 光域加密/解密的意义 |
4.3.2 三通道BPSK、BPSK、QPSK混合调制光信号光域加密/解密方案 |
4.3.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光互连中基于概率整形的数字信号处理 |
5.1 PS-PAM4信号的互信息 |
5.1.1 概率整形的意义 |
5.1.2 PS-PAM4信号的互信息 |
5.2 基于PS-PAM4的光纤互连系统 |
5.2.1 PS-PAM4信号对于中短距离IM-DD光纤互连系统的意义 |
5.2.2 基于PS-PAM4信号的光纤互连系统设计 |
5.2.3 仿真分析 |
5.3 基于PS-PAM4的可见光互连系统 |
5.3.1 PS-PAM4对于IM-DD短距离可见光互连系统的意义 |
5.3.2 基于PS-PAM4信号的可见光互连系统设计 |
5.3.3 实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缩略语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5)数字卫星传输技术及DSNG卫星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字卫星传输系统及其原理 |
1.1 卫星传输上行链路 |
1.1.1 信源编码与复用 |
1.1.2 信道编码与调制 |
1.1.3 射频发送 |
1.2 下行链路系统 |
2 DSNG卫星车系统设计 |
2.1 编码调制一体机 |
2.2 高功率放大器(HPA) |
2.3 天线系统 |
2.4 下变频低噪声放大器(LNB) |
2.5 数字卫星接收机(IRD) |
2.6 频谱分析仪 |
3 视音频系统 |
3.1 摄像机讯道 |
3.2 视频切换系统 |
3.3 音频系统 |
3.4 同步系统 |
3.5监听设备 |
3.6 周边设备 |
4 结束语 |
(6)基于蓝牙及Android的便携式心电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心电信号简介及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心电信号简介 |
2.2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硬件设计 |
3.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总体硬件方案 |
3.2 采集电极及导联的选用 |
3.2.1 采集电极的简介及选用 |
3.2.2 导联的简介及选用 |
3.3 心电信号调理单元的设计 |
3.3.1 心电信号调理单元的方案设计 |
3.3.2 信号输入及右腿驱动电路 |
3.4 心电信号预处理单元的设计 |
3.5 心电信号调理单元与主控芯片的连接 |
3.6 无线收发单元的设计 |
3.6.1 常用无线通信技术介绍 |
3.6.2 蓝牙技术及蓝牙模块介绍 |
3.6.3 蓝牙模块与主控芯片连接 |
3.7 电源管理单元的设计 |
3.7.1 电池电压检测电路 |
3.7.2 稳压电路 |
3.7.3 充电电路 |
3.7.4 电子软开关电路 |
3.8 原理图的整体设计 |
3.9 PCB 的整体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1 采集模块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2 主控芯片与 ADS1292 的通信 |
4.2.1 SPI 接口通信协议 |
4.2.2 ADS1292 的 SPI 接口 |
4.2.3 STC 单片机的 SPI 接口的配置 |
4.3 对 ADS1292 的控制 |
4.3.1 上电时序 |
4.3.2 时钟选择 |
4.3.3 测量通道及放大倍数选择 |
4.3.4 转换命令及转换模式 |
4.3.5 ADC 数据格式 |
4.3.6 SPI 命令定义 |
4.3.7 ADS1292 初始化流程 |
4.4 主控芯片与蓝牙模块之间的通信 |
4.5 数据打包及校验 |
4.6 数据包的发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Android 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设计 |
5.1 Android 系统架构及应用程序组件 |
5.1.1 Android 系统架构 |
5.1.2 Android 应用程序组件 |
5.2 应用程序的设计 |
5.2.1 显示界面的设计 |
5.2.2 程序框图及流程图 |
5.3 Android 平台蓝牙通信的实现 |
5.3.1 蓝牙协议栈 |
5.3.2 蓝牙权限及其基本类 |
5.3.3 蓝牙连接配对流程 |
5.3.4 蓝牙的数据传输 |
5.4 命令发送及数据接收的实现 |
5.5 心电信号的降噪 |
5.5.1 基线漂移的消除 |
5.5.2 工频干扰的抑制 |
5.5.3 高频干扰的滤波 |
5.6 心电信号的识别 |
5.6.1 R 波的检测 |
5.6.2 心电数据的分析 |
5.7 心电波形的显示 |
5.8 心电数据的保存 |
5.8.1 图片格式保存 |
5.8.2 原始数据保存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心电仪测试结果及分析 |
6.1 心电仪实物 |
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1 功耗测试 |
6.2.2 传输距离及误码率测试 |
6.2.3 兼容性测试 |
6.2.4 准确性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1830系列光业务交换机的系统认证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 |
1 绪论 |
1.1 传送网技术发展 |
1.2 OTN优势 |
1.2.1 多种客户信号封装和透明传输 |
1.2.2 大颗粒调度和保护恢复 |
1.2.3 完善的性能和故障监测能力 |
1.2.4 FEC能力 |
1.3 本论文的安排 |
2 阿尔卡特朗讯光业务交换机 |
2.1 光业务交换机行业分析 |
2.1.1 HuaWei OSN 6800 |
2.1.2 Cisco ONS 15454 |
2.1.3 Ericsson MHL 3000 |
2.2 1830系列产品优势 |
2.3 1830系列产品部署现状 |
2.4 1830系列产品介绍 |
3 系统集成测试策略 |
3.1 测试粒度 |
3.2 测试覆盖率 |
3.2.1 UT |
3.2.2 SWIT |
3.2.3 HWIT |
3.2.4 SVT |
3.3 SVT五层测试活动 |
3.4 系统认证测试的目的 |
4 系统认证测试 |
4.1 用户接口界面WEBUI/CLI的功能测试 |
4.2 4DPA4测试 |
4.2.1 4DPA4业务盘简介 |
4.2.2 网络规划,物理拓扑和光交叉建立 |
4.2.3 4DPA4 OT测试 |
4.3 SCOT测试 |
4.4 网元的数据通信测试 |
4.4.1 DHCP |
4.4.2 GCC |
4.4.3 Multi-Area OSPF |
4.4.4 Virtual link |
4.5 网元初始安装 |
4.5.1 降级准备 |
4.5.2 网元初始安装 |
4.6 ISUG |
4.6.1 ISUG升级准备 |
4.6.2 ISUG |
4.6.3 FPGA升级 |
5 系统MR和AR的处理 |
5.1 AR1-4333585 |
5.2 AR 1-4018070 |
5.3 AR 1-4363760 |
5.4 AR 1-3789011 |
5.5 MUXMH03739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感悟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成果附录 |
(8)内蒙移动省级干线呼市—丰镇段波分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光网络传输的技术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波分复用技术 |
2.1 波分复用 |
2.2 密集波分复用 |
2.3 DWDM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光传输原理 |
3.1 光纤 |
3.1.1 光纤分类 |
3.1.2 衰减系数 |
3.1.3 色散系数 |
3.1.4 单模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
3.2 光收发信机 |
3.2.1 光源 |
3.2.2 激光器的调制方式 |
3.2.3 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 |
3.2.4 光电检测器 |
3.3 光复用解复用器 |
3.3.1 复用器类型介绍 |
3.3.2 主要性能指标 |
3.4 光放大器 |
3.4.1 光放大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3.4.2 掺铒光纤放大器 |
第四章 内蒙移动省级干线呼市-丰镇段波分系统优化 |
4.1 当前光网络设备特性 |
4.1.1 概述 |
4.1.2 ZXMPM900系统特点及功能 |
4.2 当前系统调测要求和方法 |
4.2.1 光放板调测要求 |
4.2.2 波长转换板的调测要求和方法 |
4.3 系统参数计算 |
4.3.1 传输通道参考点的定义 |
4.3.2 系统光功率计算 |
4.3.3 系统的平坦度 |
4.3.4 系统的信噪比 |
4.4 呼市-丰镇段DWDM的分析及优化 |
4.4.1 网络现状分析 |
4.4.2 优化方案 |
4.4.3 优化效果 |
4.5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数字电视前端数字内容管理器FPGA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3 数字内容管理器(DCM)的研究背景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字内容管理器(DCM)系统方案设计 |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总体框图 |
2.2 基于数字内容管理器(DCM的数字电视系统及典型应用 |
2.3 数字内容管理器(DCM)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
2.4 数字内容管理器(DCM)系统的FPGA方案设计 |
2.5 木章小结 |
第3章 QuartusⅡ开发环境 |
3.1 QuartusⅡ开发环境简介 |
3.1.1 概述 |
3.1.2 QuartusⅡ开发环境主要特点 |
3.2 QuartusⅡ开发流程简介 |
3.2.1 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概述 |
3.2.2 典型的FPGA开发流程 |
3.2.3 基于QuartusⅡ的FPGA开发流程 |
3.3 FPGA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
3.3.1 可读性 |
3.3.2 可重复性 |
3.3.3 可测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内容管理器(DCM)的系统与模块划分 |
4.1 数字电视系统的部分术语和缩写 |
4.2 数字内容管理器(DCM)FPGA系统方案 |
4.3 数字内容管理器FPGA系统设计 |
4.3.1 数据处理板的功能 |
4.3.2 FPGA系统基本模块划分 |
4.3.3 FPGA系统各模块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内容管理器(DCM)FPGA设计及实现 |
5.1 概述 |
5.2 数据内容管理器的FPGA系统结构和各模块实现 |
5.2.1 FPGA系统的模块结构 |
5.2.2 数据接收模块 |
5.2.3 基于PID的解复用/复用模块 |
5.2.4 PCR校验模块 |
5.2.5 基于TS流的数字电视系统节目信息处理模块 |
5.2.6 外部存储DDR2 SDRAM的读写操作模块 |
5.2.7 加扰模块 |
5.2.8 内部通信协议模块 |
5.2.9 数据输出模块 |
5.2.10 各级缓存之间的存取关系 |
5.3 数据内容管理器FPGA系统的功能特点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一种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ROADM 技术的发展背景 |
1.2 ROADM 主要技术简介 |
1.3 ROADM 产品方案简介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关键器件的分析与研究 |
2.1 集成阵列波导光栅 |
2.1.1 基于 InP 材料的 AWG |
2.1.2 基于 SiO2 材料的 AWG |
2.2 光纤布拉格光栅 |
2.2.1 FBG 可调谐滤波器的原理 |
2.2.2 FBG 可调谐滤波器的应用 |
2.3 薄膜干涉滤波器 |
2.3.1 薄膜滤波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入射角对薄膜干涉滤波器滤波特性的影响 |
2.4 微型机械式光开关 |
2.5 小结 |
第3章 现行网络中的可重构光分插复用设备 |
3.1 ROADM 的功能 |
3.2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设备的方案 |
3.2.1 基于波长阻塞器的 ROADM 设备 |
3.2.2 基于平面光波电路的 ROADM 设备 |
3.2.3 基于波长选择器的 ROADM 设备 |
3.3 ROADM 设备在网络中的应用 |
3.3.1 线路方向的波长重构 |
3.3.2 本地波长可配置上下 |
3.4 小结 |
第4章 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设计 |
4.1 基于光交叉连接的四向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设计 |
4.2 基于波长选择开关的四向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设计 |
4.3 基于波长选择开关和光交叉连接的四向可重构分插复用器设计 |
4.4 成本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性能分析和结构优化 |
5.1 性能分析和结构优化 |
5.1.1 链路指标分析 |
5.1.2 下路功率代价分析 |
5.1.3 直通功率代价分析 |
5.2 基于 OTN PLANNER 的仿真 |
5.2.1 OTN Planner 简介 |
5.2.2 基于可重构的光分插复用器的仿真 |
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2 主要英文缩写 |
四、Implementation of an 8ch GbE Multiplexing Transponder(论文参考文献)
- [1]少模光纤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冯立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SATA端口多路器芯片的固件研究和实现[D]. 何天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天地一体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A]. 张天林,吴长丽,沈雪峰. 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中短距离光联网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黎泽.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1)
- [5]数字卫星传输技术及DSNG卫星车系统设计[J]. 刘金. 江西通信科技, 2016(01)
- [6]基于蓝牙及Android的便携式心电仪的设计与实现[D]. 彭保基. 吉林大学, 2014(09)
- [7]1830系列光业务交换机的系统认证测试[D]. 陈燕. 浙江大学, 2014(10)
- [8]内蒙移动省级干线呼市—丰镇段波分系统优化[D]. 耿强.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9]数字电视前端数字内容管理器FPGA系统设计[D]. 刘政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1)
- [10]一种新型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研究与设计[D]. 高斌.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