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企业家文化到企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永[1](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籍锡军[2](2020)在《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激烈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竞争的重要法宝。本文对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简要介绍H公司基本情况,并从四个维度剖析H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现状;从四个维度总结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梳理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外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的原则和目标,并制定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的核心内容;构建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的改进方向。首先,分析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现状,从H公司基本情况、各维度企业文化内涵和实践等展开分析。总结发现:H公司在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维度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均取得较大成就,形成了“弘毅胜重、达道致远”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包含质量控制、财务会计、生产保障、后勤保障等各类内控制度,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实施中示范作用明显,采购一批核心业务设备等。其次,对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挖掘。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挖掘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研究发现:H公司在各维度文化建设上表现最好的是制度文化,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上的表现次之,在物质文化的得分最低。从四个维度挖掘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精神文化上,没有充分发挥引领员工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不健全;公司在企业文化在制度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各项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但领导层级之间效率低下;行为文化上,部门双向反馈机制不完善、员工对岗位满意度偏低;物质文化上,H公司在物质文化维度上的得分相对偏低、公司对硬环境的建设不足。然后,设计针对H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化方案。总结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形成对H公司的经验借鉴;确定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其中原则包括系统性、长期性和全员参与等原则,目标主要分为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形成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的核心内容,涵盖形成企业文化新认知、培育企业文化新理念和构建企业文化新机制等。最后,建构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的实施和保障机制。实施步骤包括梳理现有成果、设计优化方案和落实实施责任等;分别从组织、制度和人员三个角度设置保障机制,有效保障企业文化优化方案顺利推行;在四个维度上提出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的后续改进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在公司内部被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建设人本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各级管理者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改进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沟通机制等。
徐静[3](2019)在《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探讨了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形成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等视角的企业成长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个体文化资本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和企业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作用机理是什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改革开放41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创造经济奇迹的“1.0版”、“2.0版”、“3.0版”的三次飞跃,极大彰显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突出地位。这当中,中国企业家队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不断成长壮大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中也出现了大量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行为甚至犯罪。尽管产生这些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制度的缺失、监管的疏漏、决策的失败、资金链的断裂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企业家行为失当甚至犯罪的诸多诱因中,占比最多的是道德失范、诚信和责任的缺失。法国着名学者布迪厄认为个体价值观、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知识技能等均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文化资本,是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内生力量。中国企业家缺失的道德、信仰、诚信和责任正是企业家文化资本缺失的显现。文化价值观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持续积累。作为企业的核心,企业家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长,因此从文化资本的视角探讨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对新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企业家队伍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企业家和企业成长理论,通过对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相关文献的梳理,深刻挖掘了企业家文化资本概念的内蕴,解构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功能作用,剖析了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的异同性,同时基于企业家创新行为中介作用的视角阐释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有待于检验的研究假设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提出问题,阐明学术观点,解释本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说明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路径及本研究的创新。第二章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在简要概述文化资本理论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梳理出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强调了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理论贡献,以文化价值观为视角从宏观上剖析了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具体表现,探究了作为经济增长理论重要解释变量的文化资本的度量,并基于价值观、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企业家个体特质等层面,从微观上分析了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结合企业成长的诸多理论,明确了新人力资本理论、企业家、企业家创新行为等相关概念,归纳出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论并对现有研究做出评述。第三章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界定和明确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概念内涵,剖析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功能作用和结构维度。在探究企业家文化资本内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解构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通过构成要素的差异性,比较分析了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的区别与联系,以厘清彼此的理论边界;探讨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影响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章研究假设和变量选择。本章基于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探讨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通过企业家文化资本的结构维度,提出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假设、企业家创新行为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假设,以及企业家创新行为在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中的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在借鉴现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量的选择,以此构建出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概念模型。第五章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和相关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主要的研究结论。第六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分析存在的局限,进而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及管理的启示。本研究的创新首先是从文化资本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企业家资本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概念,阐明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功能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企业家理论的研究范畴;其次揭示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路径,构建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将企业家文化资本、企业家创新行为和企业成长纳入同一研究的框架之中,探究了企业家创新行为在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从而丰富了企业家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贾敬远[4](2018)在《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一代企业家已陆续到了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新生代企业家能否担负起“创新一代”的历史使命,成长为推动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新生代企业家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国际视野广,与老一代企业家相比,最大的特质是创新,因而,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新生代企业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然而,新生代企业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严峻、市场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其创新行为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风险,也必然需要面对更大的阻力和更多的约束与挑战。如何培养新生代企业家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有效规避传统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带领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对于我国“新常态”下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新生代企业家群体的特殊性及创新环境的复杂性,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结构方程模型、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等方法,从现状分析和演化模拟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深刻剖析内外部因素对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与路径,揭示不同情景下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演化规律,提出推动新生代企业家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企业家创新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经济租金理论,结合对样本地区新生代企业家的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经过录音资料整理、编码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等阶段,得到了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2)在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提出了相关假设,开发了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并对开发的测量量表进行了结构分析;通过预调研及信度和效度分析对初始问卷进行了完善。(3)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正式调研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及路径分析,探索了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作用路径,并通过苏商与浙商新生代企业家个性特质与创新行为的对比,分析了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及个性特质的地域差异。(4)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计算实验方法,从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微观动因及企业创新绩效实现的动态过程出发,构建了多智能体演化模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不同类型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演化过程,揭示了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演化规律。(5)综合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及计算实验研究结果,从影响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出发,探索了激发新生代企业家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突破创新瓶颈,实现创新构想的具体策略。通过以上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生代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认知社会资本等内部因素是影响其创新行为的最直接原因,对于创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家是否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对于企业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创新行为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而认知社会资本虽然能够显着影响企业家创新行为,但其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因此,提升新生代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动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根本。(2)影响新生代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风险偏好和善于学习以及开拓精神等个性特质,因此,提高新生代企业家的管理工作经验、建立更好的创新风险保障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及社会网络开拓新生代企业家视野、接受新知识等,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3)影响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企业家受教育程度、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风险偏好、善于学习、开拓精神等,因此,应从提高新生代企业家文化素养及管理经验,正确认识创新风险,构建更加健全的创新风险保障制度,拓宽企业家知识面和知识获取来源等方面提高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能力。(4)结构社会资本和制度环境等外部因素通过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同时,创新行为的实施也依赖于结构社会资本和制度环境等提供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条件等。由于企业创新绩效反过来也会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因此,新生代企业家应客观评价与对待创新风险,避免创新风险对持续创新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通过提升社会网络的结构,为创新实施及成功提供条件。
李丹丹[5](2018)在《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导致企业面临外部不确定因素递增,创新变革成为企业的生存法则。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浪潮中,企业更期望员工“眼光向内”,表现出更高的组织公民行为,但由于企业组织结构和雇佣关系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员工的定位和角色向自创业者、自组织者和合伙人、社会人转变,员工更多的表现出“眼光向外”,组织承诺和忠诚度仍在下降,员工的流失率也居高不下。同时90后、95后员工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其在工作中更加关注价值观念匹配、工作体验、公司文化氛围和领导者的个人魅力等软性因素。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在领导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企业家精神等内在的德性,才是赢得员工信任和追随根基所在。因此,本文聚焦企业家群体,基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利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其对员工组织公民的作用机制。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梳理,提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假设,基于价值观领导理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以及目前实证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究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通过对298名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1.0、MPLUS7.0等统计工具进行实证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促进文化价值观理论在微观层面的延伸,拓展了文化价值观的研究视角,丰富其研究内容。引导企业家关注自我精神信仰等深层次的特质;转变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为员工赋能;从文化价值观、文化建设和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角度,为解决员工“眼光向外”、提高组织公民行为提供了新的调整思路。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家文化价值观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着的相关性,长期主义、集体导向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权力距离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负相关,不确定性规避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不显着。第二,企业文化在企业家文化价值观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宗族式企业文化在长期导向、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市场式、灵活式和等级式企业文化在文化价值观的长期导向、集体主义维度对员工组织公民的影响机制具有中介效应。第三,企业家精神能够强化市场式和灵活式企业文化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在宗族式、等级式文化中,企业家精神对二者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辛杰,兰鹏璐,李波[6](2017)在《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双元影响效应研究——以企业家精神为中介》文中提出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长久的影响。笔者对431位中国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的文化价值观能通过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双元价值(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各个构成维度中,不确定性规避对企业财务价值产生正向影响效应,长期导向对企业财务价值、企业社会价值、员工满意度、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集体主义对企业财务价值、企业社会价值、员工满意度、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效应,权力距离对企业社会价值、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负向影响效应,这些影响效应都通过企业家精神这一中介来发挥作用。中国组织情境下,长期导向、集体主义等文化价值观是被提倡的,而权力距离则是需要被摒弃的。本研究及其结论有助于中国企业家群体从双元价值视角重新审视文化价值观,甄选并培育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基于文化价值观重塑企业家精神,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开月[7](2017)在《上海新亚发展中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员工就是要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情智潜能,使其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让企业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为这个家的兴旺发达甘愿奉献自己的力量。
辛杰,房林林[8](2015)在《企业家政治参与动机的文化价值观前因》文中指出以往研究大多从外部制度环境入手研究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动机,而很少从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然而内生性的价值观的驱动作用不容忽视。以587位中国企业家为研究对象,考察企业家的文化价值观对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及企业文化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影响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五个维度中,长期导向对政治参与动机的四个维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集体主义对"提高个人地位""促进企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有显着正向影响,不确定性规避仅对"履行社会责任"、"规避制度风险"有显着正向影响,面子关系仅对"提高个人地位"有显着正向影响,权力距离对政治参与动机的四个维度均无显着影响,因而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动机应更具有战略思维,更重视远景规划、长期收益、集体收益和团队精神,应通过"去权力化"回归政治参与的正道。企业文化的四个构成维度在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企业家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完全中介或是部分中介效应,因而应培育良好、正当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家个人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刘睿智[9](2015)在《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万众创新”离不开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根据最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被归类为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小、人员数量少、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生存能力普遍偏低,但是这类企业数量众多,在我国实体企业总数中占据了多数,且创新意愿和平均创新能力强,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稳定经济环境、提高民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类型;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另一个目的则在于广泛提高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创新资源的涌现和就业难题的解决,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实现;此外,从企业个体成长轨迹的角度来看,企业存在生命周期,许多成功的企业都经历过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而当前也很多有创新创意的企业正在经历从小微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蜕变的过程,故小微企业往往是大中型企业的初级阶段或者后备力量,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小微企业就很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得成长,从而成为优秀企业。因此,研究小微企业的成长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小微企业本身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弱、资源短缺、缺乏人才、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都困扰着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成长问题成为政策制定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小微企业的成长问题也是在企业成长研究的演化过程当中出现的新的课题。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对小微企业的成长困境分析中,研究人员往往把企业的成长困境总结为融资难题,这固然是阻碍小微企业成长的一个方面,但是从企业的生命本质来说,更重要的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要素是小微企业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当中创新和冒险职能的担当者,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灵魂,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大量的文献研究成果阐述了企业家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并从企业家精神、能力、社会资源网络等多个方面研究了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因此在小微企业的成长成为新的研究议题后,企业家对小微企业的成长的作用也应该受到重视。企业家是企业内部制度、资源的制定者、获取者和控制者,或者对企业成长资源的配置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家在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财务、组织、管理控制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小微企业的企业家相比较大型企业,具有担当企业多项职能、全面引导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多种功能的建立和实现均依靠企业家,因此研究企业家对促进小徽企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企业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本身的成长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历了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化历程,采用企业基因的视角研究企业已经被学者们普遍接受,这种类比生命成长历程和作用路径的研究方式更加有助于揭开企业内部的关键要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方式和作用路径以及强度。基于此,探索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的要素组成、作用机理,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性的提高就非常有必要。在对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及总体成长情况进行梳理的背景下,对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基因理论和企业家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提出了“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这一主题,沿着“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构建→基因作用机制构建和分析→基因作用路径的实证检验”的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小微企业的成长特征和小微企业的企业家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对小微企业的成长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家对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基于企业基因的“生命人性”的特征明确了对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索是促进小微企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为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的甄别奠定基础。第二,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参考,从企业家基础素质、企业家人力资源意识、企业家财务资源意识、企业家组织资源意识、企业家市场与产品意识、企业家创新资源意识等角度出发选择指标构成企业家基因要素池,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甄别并检验基因要素划分的合理性;随后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家基因所包含的四个碱基要素进行了分类,并且结合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要素---知识和资源,构建了双链和四个碱基结构,形成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第三,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作用机制的分析。基因的两种重要的作用机制,表达与调控机制、变异机制分别对应了企业的成长和应对变化的过程,结合生命体的基因两种机制的作用过程构建并分析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的两种作用机制,从而厘清了企业家基因要素如何引导企业的成长,以及企业家基因要素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并吸收外部知识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变革,也就是企业家如何对资源进行重新的获取、配置从而促进企业成长性的提高。第四,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小微企业的问卷调研的数据分析,在获得小微企业的企业家要素数据之外,对企业家构建企业文化的成效以及企业家对外部环境的感知程度进行了问卷调研,基于上述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的实证方法,对前文鉴别的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的两种作用机制进行了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对企业成长性存在表达效应和变异效应,但是不同要素经过表达机制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不同,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家基因要素影响企业的调节方向也存在多样性。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第一,小微企业存在企业家基因。基于企业家在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家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企业的多个方面的资源获取、配置和企业的整体运营都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小微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多数小微企业都是由企业家亲自创办,企业家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理念注入、资源掌控、人员调配等权利,这些决定了企业家本身的特质决定了企业的功能实现方式。因此,这种企业家的素质综合就是企业家基因的基础。第二,通过选取33个企业家要素指标,并结合因子分析等实证方法的甄别,确定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四个碱基要素,分别是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家经验、企业家资源配置能力和企业家创新意愿,分别对应企业家所拥有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源,因此,最终构成了由知识和资源双链组成的包含上述四种碱基的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第三,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对企业的创新成长性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个别基因要素对企业的财务成长性的作用并不显着,从而说明了在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家的要素更加有助于小微企业创新性的提升,这符合小微企业的创新性本质以及小微企业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适应性变革的特点,但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先进生产掌控能力、外部资源获取三个要素对企业的财务成长性产生了负向影响,说明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财务指标的稳健性与创新成长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企业家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需谨慎考虑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合理配置资源在创新项目和原有项目中的配置比例;此外,企业文化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会通过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构建推动员工的认同感上升和创新意愿强化,从而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成长性和财务成长性的提高,这是企业家的一种理念注入,也是企业家在创建企业过程中和之后不断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形成的,这种机制我们认为是企业家在企业功能产生过程中的一种中介机制,也就是表达机制;最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变革的动因,企业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影响了企业家对企业所需资源的判断,因此,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家基因要素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方向,这是企业家在感知外界环境下对企业进行资源获取、配置调整的变异机制,但是实证结果显示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和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资源的能力不足,外部环境要素对企业家影响企业成长性过程多数不存在调节作用,小微企业的企业家需要加强适应外部环境发展和主动搜寻外部环境资源的能力。主要创新点:(1)从仿生学视角出发研究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企业家对于企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从生命科学的观点来看,企业家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大脑,指挥着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而这种指挥作用对应了基因对生命体的作用机理,从这个角度出发更直观、全面地认识企业家的作用,并且能够揭示企业家对小微企业成长这种复杂性过程的影响。(2)全面地构建企业家要素体系。通过对企业家影响企业成长的要素进行回顾,将过去研究中得到的对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进行整合,并在小微企业的企业成长特征基础之下进行筛选,形成一套合理的、完整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体系,用以指导企业的成长与发展。(3)实证检验结合理论分析甄别影响中国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模型。结合对已经成功的企业的企业家要素的归纳和总结,使用选择的企业家要素构成要素池,借助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实证手段甄别得到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由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家经验、企业家资源获取配置能力、企业家创新意愿四个碱基组成,分别构成了知识和资源双链,构成了小微企业企业家基因的双链四碱基结构,甄别了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的关键要素。(4)实证分析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于小微企业成长的两种作用机制---表达和变异机制。分别采用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确定了企业基因通过两种机制作用于小微企业成长的路径,这就为小微企业的企业家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供了更为切实和可靠的依据,并且这些作用的路径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家基因要素,具有针对性和确切性。
辛杰,吴创[10](2015)在《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正式制度的局限性促使我们考虑基于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非正式制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深层次解决问题。通过对587位企业家的调查,证实企业家文化价值观五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集体主义都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着正向影响,面子关系、权力距离不具有显着影响。不确定性规避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需完全通过企业文化、高管团队行为整合来发挥作用;长期导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需完全通过宗族式、等级式企业文化以及高管团队行为整合来发挥作用,部分地通过灵活式、市场式企业文化来发挥作用;集体主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向影响需部分地通过企业文化、高管团队行为整合来发挥作用。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家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文化、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应积极培育中国企业家阶层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使其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和提升企业价值。
二、从企业家文化到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企业家文化到企业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2)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文化 |
2.1.2 企业文化建设 |
2.1.3 企业文化优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文化Z理论 |
2.2.2 企业文化层次理论 |
2.2.3 企业文化要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H公司企业基本情况 |
3.1.1 H公司企业简介 |
3.1.2 H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
3.1.3 H公司企业家文化建设现状 |
3.2 H公司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
3.2.1 精神文化内涵 |
3.2.2 精神文化实践 |
3.3 H公司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
3.3.1 制度文化内涵 |
3.3.2 制度文化实践 |
3.4 H公司行为文化建设现状 |
3.4.1 行为文化内涵 |
3.4.2 行为文化实践 |
3.5 H公司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
3.5.1 物质文化内涵 |
3.5.2 物质文化实践 |
3.6 本章小结 |
4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及统计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查结果统计描述 |
4.2 H公司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精神文化维度问题 |
4.2.2 制度文化维度问题 |
4.2.3 行为文化维度问题 |
4.2.4 物质文化维度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化方案设计 |
5.1 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
5.1.1 优秀企业文化的实践 |
5.1.2 经验总结及借鉴 |
5.2 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的原则与目标 |
5.2.1 优化方案的原则 |
5.2.2 优化方案的目标 |
5.3 H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核心内容 |
5.3.1 形成企业文化新认知 |
5.3.2 培育企业文化新理念 |
5.3.3 构建企业文化新机制 |
5.3.4 树立企业文化新层次 |
5.4 本章小结 |
6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的实施及保障机制 |
6.1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的实施步骤 |
6.1.1 梳理企业文化建设现有成果 |
6.1.2 设计企业文化优化方案 |
6.1.3 长期落实企业文化实施责任 |
6.1.4 评估企业文化优化效果 |
6.2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的保障机制 |
6.2.1 组织保障 |
6.2.2 制度保障 |
6.2.3 人员保障 |
6.3 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
6.3.1 精神文化层面改进措施 |
6.3.2 制度文化层面改进措施 |
6.3.3 行为文化层面改进措施 |
6.3.4 物质文化层面改进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
2.1.2 企业家概念界定 |
2.1.3 企业家创新行为 |
2.2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理论 |
2.2.1 企业家理论概述 |
2.2.2 企业成长理论概述 |
2.2.3 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论 |
2.3 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 |
2.3.1 文化资本理论研究概述 |
2.3.2 文化资本理论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分析 |
2.3.3 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宏观层面的影响:文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2.3.4 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微观层面的影响:企业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 |
2.4 个体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 |
2.4.1 个体价值观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2.4.2 个体认知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2.4.3 个体心理特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2.5 研究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内蕴 |
3.1.1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基本定义 |
3.1.2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主要类型 |
3.1.3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主要特征 |
3.2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结构维度与功能作用 |
3.2.1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 |
3.2.2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 |
3.3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
3.3.1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主要区别 |
3.3.2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主要区别 |
3.3.3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在联系 |
3.4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
3.4.1 主要区别 |
3.4.2 内在联系 |
3.5 企业家文化资本影响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假设 |
4.1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1.1 价值性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1.2 认知性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1.3 情感态度性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2 企业家创新行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2.1 企业家创新行为需求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2.2 企业家创新行为动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2.3 企业家创新行为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4.3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影响 |
4.4 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 |
4.5 概念模型与变量选择 |
4.5.1 概念模型 |
4.5.2 变量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调查的对象 |
5.1.2 问卷设计过程 |
5.1.3 问卷设计内容 |
5.2 问卷发放及调查 |
5.2.1 问卷发放 |
5.2.2 预调查和正式调查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1 测量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测量问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信度分析 |
5.5 效度分析 |
5.6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5.7 假设检验与结果 |
5.7.1 企业家文化资本、企业家创新行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检验 |
5.7.2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关系检验 |
5.7.3 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检验 |
5.7.4 主要研究结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新生代企业家的概念内涵及特质 |
1.3.2 企业家创新行为研究 |
1.3.2.1 企业家创新行为理论 |
1.3.2.2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特点 |
1.3.3 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1.3.3.1 企业家创新精神 |
1.3.3.2 企业家创新能力 |
1.3.3.3 经营业绩与创新期望 |
1.3.3.4 社会资本与制度环境 |
1.3.4 企业家创新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家创新理论 |
2.1.1 企业家精神 |
2.1.2 企业家风险偏好 |
2.1.3 企业家创新动机 |
2.1.4 企业家创新网络 |
2.2 社会资本理论 |
2.3 经济租金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探索 |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及分析工具 |
3.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3.1.3 资料准备 |
3.2 访谈资料编码与模型构建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编码及主范畴 |
3.2.3 选择性编码与理论模型构建 |
3.3 模型要素解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量表开发与结构分析 |
4.1 模型构建与相关假设 |
4.1.1 影响创新行为的内部因素 |
4.1.2 影响创新行为的外部因素 |
4.1.3 新生代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 |
4.2 量表设计 |
4.2.1 量表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2 变量测量与题项设计 |
4.2.3 预调研与量表提纯 |
4.3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5.1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内部因素与创新行为的假设检验 |
5.2.1 传记性特征的方差分析 |
5.2.2 传记性特征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5.2.3 内部因素与创新行为和组织创新绩效 |
5.2.3.1 关系模型 |
5.2.3.2 主效应分析 |
5.2.3.3 中介效应分析 |
5.2.3.4 调节效应分析 |
5.3 外部因素与创新行为和组织创新绩效的假设检验 |
5.3.1 外部因素与创新行为和组织创新绩效的结构方程分析 |
5.3.2 外部因素对创新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
5.4 苏商与浙商个性特质与创新行为的对比分析 |
5.4.1 苏商与浙商个性特质对比分析 |
5.4.2 苏商与浙商创新行为对比分析 |
5.5 实证研究结论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情景的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演化研究 |
6.1 情景描述与相关假设 |
6.2 模型设计 |
6.2.1 主体属性及工作流程 |
6.2.2 主体决策规则 |
6.2.3 主体进化规则 |
6.3 参数设置与讨论 |
6.3.1 参数设置 |
6.3.2 属性参数讨论 |
6.4 新生代企业家自发创新行为演化分析 |
6.5 结构社会资本情景下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演化分析 |
6.6 创新政策情景下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演化分析 |
6.6.1 低结构社会资本情景下的演化分析 |
6.6.2 高结构社会资本情景下的演化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引导策略 |
7.1 基于认知社会资本的创新精神培养策略 |
7.1.1 将传统商业文化传统融入现代创新精神 |
7.1.2 营造有利于弘扬创新精神的社会文化环境 |
7.1.3 塑造企业创新文化 |
7.1.4 通过青年商会组织提高创新共识 |
7.2 提升新生代企业家结构社会资本的策略 |
7.2.1 社会网络联系的紧密化策略 |
7.2.2 社会网络联系的差异化策略 |
7.3 突破新生代企业家风险规避偏好的应对策略 |
7.3.1 创新过程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 |
7.3.2 创新产品市场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 |
7.3.3 定向制定激励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访谈纲要 |
附录B 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5)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化价值观 |
2.2 组织公民行为 |
2.3 企业文化 |
2.4 企业家精神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模型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变量测量 |
4.2 预调研样本特征分析 |
4.3 预调研信效度检验 |
4.4 正式调研问卷概况 |
第5章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
5.1 研究样本分析 |
5.2 同源误差检验 |
5.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5.4 主效应:企业家文化价值观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
5.5 中介效应:企业文化 |
5.6 调节效应:企业家精神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分析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双元影响效应研究——以企业家精神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
(一)企业家文化价值观 |
(二)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双元影响效应 |
(三)企业家精神的中介效应 |
(四)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一)变量测量 |
1. 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测量。 |
2. 因变量的测量。 |
3. 企业家精神的测量。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二)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财务价值的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 |
(三)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社会价值的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 |
(四)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 |
(五)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 |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7)上海新亚发展中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上药新亚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背景 |
2 上药新亚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
3 上药新亚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
3.1 持续提升上药新亚家文化建设, 积极推动家文化的落地。 |
3.2 在助推上药新亚家文化落地工作中, 注重家文化与企业重点工作有机结合。 |
(1) 注重上药新亚家文化落地与生产经营、夯实企业基础有机结合。 |
(2) 注重上药新亚家文化落地与管理再造相结合。 |
(3) 注重上药新亚家文化落地与努力打造学习型雁式团队, 和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员工素质有机结合。 |
(4) 注重上药新亚家文化落地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
(5) 注重上药新亚家文化落地与崇尚产品质量相结合。 |
(6) 注重上药新亚文化落地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 |
(7) 注重上药新亚家文化落地与加强职代会建设有机结合。 |
(8) 注重上药新亚家文化建设与公司150周年活动有机结合。 |
4 上药新亚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成效、存在不足 |
5 上药新亚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
5.1 积极推进和深化上药新亚家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体员工应当积极参与, 党员和干部必须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
5.2 加强组织和领导, 突出重点, 完善上药新亚家文化建设的责任保障体系。 |
5.3 紧紧围绕“三三三+一”发展规划和企业经济工作重心, 在打造“用心、责任、担当, 以服务意识服务发展大局”工作目标中, 确保企业稳定、和谐发展, 增强上药新亚家文化的软实力。 |
(8)企业家政治参与动机的文化价值观前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企业家政治参与行为与动机的涵蕴 |
2.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涵蕴 |
3.企业文化的涵蕴 |
4.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 |
5.企业文化在链接企业家文化价值观与政治参与动机关系时的中介作用 |
三、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及数据处理方法 |
2.研究测量工具 |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
1.信度与效度分析 |
2.相关性分析 |
3.层次回归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9)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论文技术路线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企业成长理论 |
2.1.1 企业的“机械性”成长理论 |
2.1.2 企业的“生命性”成长理论 |
2.2 企业基因理论 |
2.2.1 生物学基因理论概述 |
2.2.2 企业基因的模型构建理论 |
2.2.3 企业基因作用机理理论 |
2.2.4 企业家基因理论的萌芽和发展 |
2.3 企业家理论的研究综述 |
2.3.1 企业家精神研究 |
2.3.2 企业家能力研究 |
2.3.3 企业家社会资本及网络研究 |
2.3.4 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研究 |
2.4 综合评述 |
第3章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研究框架构建及作用机理分析 |
3.1 小微企业成长与企业家:企业家是小微企业的构成基因之一 |
3.1.1 小微企业的成长性特征 |
3.1.2 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要素特征 |
3.1.3 小微企业家扮演了企业的基因物质的角色 |
3.1.4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体现“生命人性”特质 |
3.2 成功企业家影响小微企业的要素分析 |
3.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研究框架 |
3.3.1 企业基因学的演化研究基础 |
3.3.2 企业家基因概念、要素与结构 |
3.3.3 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分析框架 |
3.4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的表达与调控机制分析 |
3.4.1 企业家要素信息的转录机制 |
3.4.2 企业家要素信息的翻译机制 |
3.4.3 企业家基因要素的调控机制 |
3.5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的基因变异机制分析 |
3.5.1 企业家要素的基因变异的内涵界定 |
3.5.2 企业家要素的基因变异的驱动因素 |
3.5.3 企业家要素的基因变异过程分析 |
第4章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及模型构建 |
4.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设计 |
4.1.1 企业家基因要素池的构建 |
4.1.2 研究取样与描述 |
4.1.3 研究方法选择 |
4.2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过程 |
4.2.1 企业家基因要素构成识别 |
4.2.2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3 企业家基因要素差异性检验 |
4.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结果及基因模型构建 |
第5章 企业家基因对小微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
5.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作用机制分析及假设构建 |
5.1.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机制分析 |
5.1.2 小微企业家文化构建的中介作用分析 |
5.1.3 外部环境因素调节作用机制分析 |
5.2 指标选择及变量测量 |
5.2.1 小微企业家文化建设因子构成及因子分析 |
5.2.2 企业家利用外部环境资源要素及因子分析 |
5.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实证分析 |
5.3.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于小微企业成长性的实证分析 |
5.3.2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表达机制的实证分析 |
5.3.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调控与变异机制实证分析 |
5.4 实证结果分析及主要结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管理启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状况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文化价值观 |
2.企业社会责任 |
3.企业文化 |
4.高管团队行为整合 |
5.企业家精神 |
(二)研究假设 |
1.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
2.组织文化的中介作用 |
3.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中介作用 |
4.企业家精神的调节作用 |
四、实证分析 |
(一)变量测量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
(四)假设检验 |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六、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四、从企业家文化到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研究[D]. 籍锡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研究[D]. 徐静.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4)
- [4]新生代企业家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研究[D]. 贾敬远. 江苏大学, 2018(02)
- [5]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李丹丹. 山东大学, 2018(12)
- [6]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双元影响效应研究——以企业家精神为中介[J]. 辛杰,兰鹏璐,李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04)
- [7]上海新亚发展中深化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王开月. 赤子(上中旬), 2017(04)
- [8]企业家政治参与动机的文化价值观前因[J]. 辛杰,房林林.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5(05)
- [9]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D]. 刘睿智. 山东大学, 2015(12)
- [10]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J]. 辛杰,吴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