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V固化塑料涂料用梳型聚酰胺预聚物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许延卿[1](2020)在《以生物基二聚酸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氨酯丙烯酸酯作为光固化体系的低聚物,因其具有柔韧性好、附着力好、耐磨性能好和固化速率快,且性能可调等优点,故在油墨、涂料、弹性体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二聚酸为植物油高温催化而成,当其作为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原料时,可提供树脂良好的柔顺性、防水性。本文采用可再生二聚酸代替石油产物二酸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使得植物油得到充分利用,减缓石油资源的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采用生物基二聚酸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具体研究如下:1、用二聚酸分别与乙二醇(EG)、丁二醇(BDO)、己二醇(HDO)以基团比为1:4反应制得了三种相同羟值的聚酯多元醇A-1、A-2、A-3,然后依次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丙烯酸羟乙酯(HEA)反应制备了三种可光固化的聚氨酯丙烯酸酯B-1、B-2、B-3。首先对三种聚酯多元醇的酸值、羟值、粘度、分子量进行了测试。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产物B-1进行了结构的分析,实时红外对聚氨酯丙烯酸酯B-1的固化条件进行了探索。通过DSC、TGA、拉伸试验测试了树脂漆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同时考察了涂膜的硬度,附着力等性能。结果表明:聚氨酯丙烯酸酯B-1的最佳固化条件为光引发剂1173的质量分数为3%,光照强度为30 mW/cm2。随着二元醇碳链的增长,聚氨酯丙烯酸酯B-1、B-2、B-3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拉伸强度、硬度都随之下降,热性能、附着力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得出聚氨酯丙烯酸酯B-1性能相对较好的结论。2、用二聚酸和乙二醇分别以不同的基团比反应合成了三种具有羟值梯度的聚酯多元醇A-1、A-4、A-5,以此原料制得了三种聚氨酯丙烯酸酯B-1、B-4、B-5。对三种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性能、拉伸性能进行了考察,并进行了涂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聚酯多元醇羟值的降低,固化后树脂交联密度的降低,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拉伸强度、硬度的下降,但断裂伸长率、接触角会随之增大,且树脂由亲水转变为疏水,提高了其防水性能。对树脂进行耐酸碱盐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树脂耐盐性基本不变,耐酸碱性能下降
毛伟[2](2017)在《蓖麻油改性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全球石油化工能源的紧缺,寻找可再生、低毒、低成本的生物质能源来探讨制备一系列聚氨酯、环氧和不饱和树脂等功能型聚合物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蓖麻油作为一种常见的非粮油料作物,在我国年产量近20万吨,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性的双键、酯键和羟基进而使其颇受关注,目前已应用于塑料、涂料、胶黏剂和橡胶等领域。本文正是以蓖麻油为原料合成了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阻燃型环氧、阻燃型乙烯基酯等功能型聚合物,为其在高性能功能型树脂开发应用领域提供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蓖麻油(CO)为原料,经环氧化反应后制得环氧蓖麻油(ECO),再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在80和150℃2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固化得到2种不同的互穿网络聚合物材料,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各项性能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2种IPN材料较未改性蓖麻油基聚氨酯相比,其拉伸强度、硬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有明显提高;热重分析表明,2种IPN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初始分解温度均在280℃左右;结构分析表明高温150℃固化得到的材料中含有典型的聚氨酯-恶唑烷酮双重固化交联结构。2.以天然产物蓖麻油酸为原料,经环氧开环、闭环、开环加成、再酯化反应得到一种新颖的阻燃型生物基环氧固化剂(IDRAE)。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氢谱(1H-NMR)表征生成产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非等温扫描量热法来研究IDRAE的环氧固化行为;然后将IDRAE与甲基纳迪克酸酐(MNA)按照一定的配比与E51环氧树脂固化并得到一系列结构融合阻燃型环氧聚合物材料;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IDRAE60/MNA40配比固化的环氧聚合物具有最佳的综合拉伸力学性能(34.21MPa,93.87%),且随着IDDRA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其断裂伸长率则逐渐升高,环氧固化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由22.5%增加至23.8%,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60.40降到17.33℃,由此证明环氧固化剂IDRAE的添加可显着提高固化材料的韧性和阻燃性能。固化行为研究表明IDRAE/E51固化体系表观活化能Ea为113.21kJ/mol,其最佳反应条件为130℃/2h+160℃/3h,在130℃固化15min固化度高达86.40%。3.以蓖麻油为原料合成一种新颖的阻燃型乙烯基酯树脂单体(MDRAE),为提高树脂固化物刚性并扩展其应用领域,又合成了一种全新的阻燃型双戊烯基乙烯基酯树脂单体(MDDMD),FT-IR和1H-NMR结构分析表明目标产物均已成功制备,进而将2种树脂单体按照特定比例与稀释剂PDA混合,通过热固化方式得到系列乙烯基酯共聚物,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共聚物的极限氧指数均高于23%,MDRAE20/MDDMD50/PDA30配比固化的共聚物具有最佳的综合拉伸力学性能(8.7MPa,20.3%),且随MDRAE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其断裂伸长率则逐渐升高,最高可达35.5%,硬度从40.2降到5.1HD;TGA结果表明所有共聚物均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其初始分解温度均达到270℃;由此证明MDRAE的添加可明显提高共聚体系的韧性,且共聚体系均具有优良的阻燃和热稳定性能。
王云云,杨建军,张建安,吴明元,吴庆云[3](2015)在《塑料用环保功能化涂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塑料作为3大合成材料之一,在建筑、家电、汽车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但自身的缺陷需要功能化涂料进行装饰和改善;综述了塑料用水性、UV固化、粉末、抗菌、防火、导电等环保功能化涂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塑料涂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吴娇[4](2011)在《水性仿金属塑料涂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广泛应用的聚苯乙烯类塑料基材,研究与其附着性优良的水性仿金属涂料。文章综述了水性塑料涂料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研究水性仿金属塑料涂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聚氨酯-丙烯酸-环氧树脂(PUEA)乳液为成膜物质,加入附着力改善剂,提高涂层附着力;加入具有优异抑泡性和消泡性的消泡剂解决体系发泡问题;选用可在塑料制品表面实现华贵气派的仿金属装饰效果的铝银浆颜料;选择对铝颜料具有优异分散稳定性的润湿分散剂,改善涂料分散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利用蜡乳液对铝颜料微观上的定向排列作用,加强铝颜料的屏蔽效果,提高涂膜的耐水性。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成膜物质、颜料、主要助剂等关键组分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加料顺序、分散速度等制备工艺及塑料表面处理方法等因素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优化配方与制备、涂装工艺。根据相关标准,对涂料和涂膜性能进行了全面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涂料外观、稳定性,涂膜附着力、遮盖力、耐水性、光泽度等主要性能良好;扫描电镜测试涂膜微观形态,结果表明铝颜料在基材表面规整定向排列。本研究制备的水性仿金属塑料涂料,适用于聚苯乙烯类塑料,包括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高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等塑料表面涂装。不仅能满足环保要求,具有性能优良,还使塑料能满足人们对金属质感的追求。
廖阳飞[5](2009)在《HIPS塑料涂料用聚氨酯—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高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塑料涂料用乳液主要有聚丙烯酸酯(PA)乳液和聚氨酯(PU)乳液。聚丙烯酸酯(PA)乳液及涂膜具有优良的耐候性,可提供很高的硬度和优异的耐水耐醇性,但成膜性差。聚氨酯(PU)乳液具有优良的成膜性,涂膜具有优异的弹性、光泽度、耐磨性和低温抗冲击性,但其硬度、耐水和耐醇性不足。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能够很好地结合PU乳液和PA乳液的优点,避免各自缺点。但作为HIPS塑料涂料基料,其附着力和硬度等仍然不足。因此,本文依据HIPS塑料表面粘附理论,以“结构相似、极性相近”原理研究了一种核壳结构的交联型PUA复合乳液。本文通过加入双官能团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采用溶液聚合法和原位乳液聚合法结合的混合聚合法,把聚氨酯与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等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合成了PUA共壳、PA为核的交联型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先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元醇(N210)、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主要原料制备PU预聚体,接着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交联剂引入PU分子链端制备含端烯基的PU预聚体,然后滴加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等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得到壳层PUA预聚体。再用水分散和乙二胺(EDA)扩链,与乙烯基单体形成PUA/A中间分散体。最后进行核单体自由基乳液聚合形成PUA为壳、PA为核的PUA复合乳液。研究了此核壳结构合成过程中三个阶段各工艺因素和配比因素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即制备壳层PUA预聚体的因素:NCO/OH总摩尔比、亲水基团(-COOH)含量、HEMA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用量、阻聚剂种类、乙烯基单体加入量及加入方式和速度、引发剂加入量等;制备PUA/A中间分散体的因素:中和度、乙二胺含量和分散工艺等;核单体乳液聚合的因素:核单体种类和含量等。对乳液合成过程及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和分析。测试得到乳液及涂膜附着力、硬度等性能良好,红外光谱跟踪分析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核壳结构确实生成。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综合热分析测试得到一组工艺合理、配比正确且呈窄粒径分布(平均粒径为100nm左右)的PUA为壳、PA为核的PUA核壳乳液。
廖阳飞,张旭东[6](2008)在《塑料涂料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塑料涂料除了传统的保护和装饰作用之外,多样化、功能化和环保化正成为其发展趋势。首先以附着力为主线综述了近年来一些常用塑料涂料的研究进展,然后介绍了防火涂料、导电涂料、防静电涂料和抗划耐磨涂料等功能性塑料涂料的发展状况,最后讨论了水性塑料涂料的进展。
高虹[7](2007)在《脂环族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光引发剂的选择及聚合动力学的研究》文中指出光聚合反应是利用光(紫外光或可见光)引发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液态物质快速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具有固化速度快、污染少、节能和固化产物性能优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印刷制版、立体光刻、油墨、涂料、胶粘剂,以及齿科、骨科修复材料、隐形眼镜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本文利用环氧树脂EPC与α-甲基丙烯酸开环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有刚性骨架结构的脂环族双甲基环氧丙烯酸酯(EPCDMA)。探讨了引发剂Darocur 1173的浓度、光强、单体对其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并在相同的条件下与常用的芳香族双甲基丙烯酸树脂进行对比,由DMA曲线可以看出,所合成的树脂体系机械性能较好。胡椒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芝麻、胡椒等天然可食用植物中,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本文利用天然可食用植物化学成分的模型化合物胡椒环(BDO)作为紫外光引发剂引发丙烯酸酯单体体系进行紫外光聚合。结果表明,胡椒环可以作为紫外光引发剂引发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单体进行光聚合反应。光源辐射能量、BDO浓度、单体的结构对该聚合体系的动力学性质影响较大。此外,胡椒环分子结构中两个氧原子之间的亚甲基上含有可提取的活泼氢,可以替代叔胺类助引发剂用于夺氢型光引发体系。当胡椒环作为助引发剂与二苯甲酮及其衍生物配合使用时发现,2wt%胡椒环与2wt%二苯甲酮共同引发HDDA单体进行光聚合反应,体系最终双键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二苯甲酮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对光引发体系的引发效果影响较大。
李欢[8](2004)在《UV固化塑料涂料的综述》文中指出
崔锦峰,周应萍,李贵贤,杨保平[9](2004)在《UV固化塑料涂料用梳型聚酰胺预聚物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酰胺树脂和丙烯酸乙酯氨基甲酸酯基一异氰酸酯通过加成反应制得以聚酰胺为主链、丙烯酸乙酯二氨基甲酸酯为侧链的梳型预聚物。将此预聚物与适宜的活性稀释剂、光引发剂、颜填料和助剂复配 ,可以制得满足塑料 (PE、PP、PS、PET、PA、ABS)应用要求的UV固化涂料。讨论了聚酰胺相对分子质量、活性稀释剂、颜填料、光敏剂和助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二、UV固化塑料涂料用梳型聚酰胺预聚物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V固化塑料涂料用梳型聚酰胺预聚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以生物基二聚酸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聚合技术 |
1.1.1 紫外(UV)光固化技术原理 |
1.1.2 UV光固化技术的应用 |
1.2 聚氨酯丙烯酸酯简介 |
1.2.1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
1.2.2 异氰酸酯的简介 |
1.2.3 多元醇 |
1.2.4 羟基丙烯酸酯 |
1.3 二聚酸简介 |
1.3.1 二聚酸的结构和性质 |
1.3.2 二聚酸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测试方法与原理 |
2.3.1 酸值的测定 |
2.3.2 聚酯的羟值 |
2.3.3 聚酯粘度的测定 |
2.3.4 聚酯相对分子质量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6 实时红外(RT-IR)分析 |
2.3.7 接触角测量仪 |
2.3.8 差热-热重同步分析仪(DTG)分析 |
2.3.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
2.3.10 拉伸性能 |
2.3.11 涂膜吸水率测定 |
2.3.12 涂膜耐化学药品性测定 |
2.3.13 涂膜铅笔硬度测试 |
2.3.14 涂膜附着力测试 |
2.3.15 涂膜T弯测试 |
第三章 相同羟值的聚酯多元醇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 |
3.1 引言 |
3.2 B-1、B-2、B-3树脂的制备 |
3.2.1 A-1、A-2、A-3的制备及反应速率的监测 |
3.2.2 聚酯的羟值,粘度,分子量分析 |
3.2.3 B-1、B-2、B-3树脂的制备 |
3.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3.3 B-1树脂的UV固化 |
3.3.1 不同引发剂浓度对B-1固化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光强对B-1固化性能的影响 |
3.4 固化的PUA树脂性能表征 |
3.4.1 固化膜的制备 |
3.4.2 固化膜的表面接触角 |
3.4.3 固化膜的热稳定性 |
3.4.4 固化膜的Tg |
3.4.5 拉伸性能 |
3.4.6 吸水率和耐水性测试 |
3.5 涂膜性能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羟值梯度的聚酯多元醇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 |
4.1 引言 |
4.2 B-1、B-4、B-5树脂的制备 |
4.2.1 A-1、A-4、A-5的制备及反应速率的监测 |
4.2.2 聚酯的羟值,粘度,分子量分析 |
4.2.3 B-1、B-4、B-5树脂的制备 |
4.3 固化的PUA树脂性能表征 |
4.3.1 FT-IR测试分析 |
4.3.2 固化膜的制备 |
4.3.3 固化膜的表面接触角 |
4.3.4 固化膜的热稳定性 |
4.3.5 固化膜的Tg |
4.3.6 拉伸性能 |
4.3.7 吸水率和耐水性测试 |
4.4 涂膜性能测试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老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蓖麻油改性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聚氨酯及其IPN的研究进展 |
1.2.2 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
1.2.3 生物基乙烯基酯树脂单体的研究进展 |
1.2.4 设计思路 |
1.2.5 研究内容 |
1.2.6 技术路线 |
1.2.7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蓖麻油基聚氨酯-恶唑烷酮结构IPN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环氧蓖麻油(ECO)的制备 |
2.2.3 固化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样条的制备 |
2.2.4 环氧蓖麻油的红外光谱分析和氢谱检测 |
2.2.5 蓖麻油基聚氨酯-恶唑烷酮IPN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解析 |
2.3.2 原料及产物的核磁氢谱解析 |
2.3.3 固化材料的机械性能研究 |
2.3.4 固化材料的动态热机械分析 |
2.3.5 固化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蓖麻油基环氧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阻燃型蓖麻油基环氧固化剂(IDRAE)的制备 |
3.2.3 环氧固化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样条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解析 |
3.3.2 产物的核磁氢谱解析 |
3.3.3 环氧固化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
3.3.4 环氧固化材料的凝胶含量及阻燃性能研究 |
3.3.5 环氧固化材料的动态热机械分析 |
3.3.6 IDRAE/E51固化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蓖麻油基乙烯基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阻燃型蓖麻油基乙烯基酯树脂单体的制备 |
4.2.3 固化样条的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原料及产物的红外光谱解析 |
4.3.2 原料及产物的核磁氢谱解析 |
4.3.3 固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4.3.4 固化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 |
4.3.5 固化材料的动态热机械分析 |
4.3.6 固化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塑料用环保功能化涂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保型塑料涂料 |
1.1 水性涂料 |
1.2 UV固化涂料 |
1.3 粉末涂料 |
2 功能型塑料涂料 |
2.1 防火塑料涂料 |
2.2 抗菌塑料涂料 |
2.3 导电塑料涂料 |
3 展望 |
(4)水性仿金属塑料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塑料涂料及其研究进展 |
1.2.1 按基料分类的水性塑料涂料 |
1.2.1.1 水性丙烯酸涂料 |
1.2.1.2 水性聚氨酯涂料 |
1.2.1.3 UV 固化水性涂料 |
1.2.2 按基材分类的水性塑料涂料 |
1.2.2.1 PS 塑料涂料 |
1.2.2.2 ABS 塑料涂料 |
1.2.2.3 聚烯烃塑料涂料 |
1.3 水性塑料涂料的特点 |
1.3.1 塑料涂料及其附着理论 |
1.3.2 水性塑料涂料配方组成 |
1.3.2.1 成膜物质 |
1.3.2.2 助剂 |
1.3.3 水性塑料涂料存在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 |
2.2.1 树脂乳液 |
2.2.2 成膜助剂 |
2.2.3 助溶剂 |
2.2.4 颜料 |
2.2.5 助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制备工艺 |
2.5 正交试验法设计 |
2.6 产品测试技术指标 |
2.7 产品最优配方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引言 |
3.2 关键组分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3.2.1 成膜物质的影响 |
3.2.2 成膜助剂的影响 |
3.2.3 颜料的影响 |
3.2.4 颜料润湿分散剂的影响 |
3.2.5 附着力促进剂的影响 |
3.2.6 蜡助剂的影响 |
3.2.7 消泡剂的影响 |
3.2.8 其它助剂的影响 |
3.3 制备涂装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3.3.1 加料顺序的影响 |
3.3.2 分散速度的影响 |
3.3.3 塑料表面处理的影响 |
3.4 正交试验法综合评价 |
3.5 性能检测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HIPS塑料涂料用聚氨酯—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塑料涂料的特殊性 |
1.3 塑料涂料用乳液研究进展 |
1.3.1 聚丙烯酸酯(PA)乳液 |
1.3.2 聚氨酯(PU)乳液 |
1.3.3 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 |
1.3.4 其它乳液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的选择 |
2.2.1 异氰酸酯 |
2.2.2 低聚物多元醇 |
2.2.3 扩链剂与交联剂 |
2.2.4 乙烯基单体 |
2.2.5 有机溶剂 |
2.2.6 中和剂 |
2.2.7 水 |
2.2.8 引发剂 |
2.3 合成路线设计 |
2.3.1 合成体系设计 |
2.3.2 合成方法设计 |
2.3.3 合成工艺设计 |
2.4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2.4.1 实验原料 |
2.4.2 主要分析仪器 |
2.5 实验设计 |
2.6 实验步骤及原理 |
2.6.1 实验步骤 |
2.6.2 实验原理 |
2.7 分析测试方法 |
2.7.1 -NCO 含量的测定 |
2.7.2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2.7.3 乳液性能测定 |
2.7.4 涂膜性能测定 |
第3章 实验结果讨论 |
3.1 引言 |
3.2 制备壳层PUA 预聚体各因素的影响 |
3.2.1 -NCO/-OH(总)值的影响 |
3.2.2 壳层PA/PU 的影响 |
3.2.3 -COOH 的影响 |
3.2.4 HEMA 的影响 |
3.2.5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2.6 阻聚剂的影响 |
3.2.7 乙烯基单体的影响 |
3.2.8 壳层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3.3 制备PUA/A 中间分散体的影响因素 |
3.3.1 中和剂用量的影响 |
3.3.2 胺扩链剂用量的影响 |
3.3.3 分散工艺的影响 |
3.4 核单体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3.4.1 核单体种类对 PUA 核壳复合乳液的影响 |
3.4.2 核单体含量对 PUA 核壳复合乳液的影响 |
3.5 乳液及涂膜的表征 |
3.5.1 涂膜综合热分析(TG-DSC) |
3.5.2 乳液的粒径分析 |
3.5.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5.4 涂膜的透射电镜(TEM)观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6)塑料涂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塑料表面粘附理论 |
2不同塑料底材用涂料的研究进展 |
2.1聚烯烃塑料涂料 |
2.2 ABS塑料涂料 |
3塑料用涂料的发展趋势 |
3.1功能性塑料涂料的研究进展 |
3.1.1防火塑料涂料 |
3.1.2导电塑料涂料 |
3.1.3防静电塑料涂料 |
3.1.4耐磨耗和耐划伤塑料涂料 |
3.1.5其它功能性塑料涂料 |
3.2水性塑料涂料的发展 |
4结语 |
(7)脂环族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光引发剂的选择及聚合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聚合(光固化)概况 |
1.1.1 光聚合反应体系的组成 |
1.1.1.1 预聚物 |
1.1.1.2 活性稀释剂 |
1.1.1.3 光引发剂 |
1.1.2 光固化技术的应用 |
1.1.2.1 光固化涂料 |
1.1.2.2 光固化胶粘剂 |
1.1.2.3 光固化油墨 |
1.1.3 光固化技术发展趋势 |
1.2 环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 |
1.2.1 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 |
1.2.2 酚醛环氧丙烯酸酯 |
1.2.3 环氧化油丙烯酸酯 |
1.2.4 改型的环氧丙烯酸酯 |
1.3 自由基型光引发剂的研究 |
1.3.1 裂解型自由基光引发剂 |
1.3.2 夺氢型自由基光引发剂 |
1.3.3 胺助引发剂研究进展 |
1.3.3.1 胺助引发剂的大分子化 |
1.3.3.2 可聚合胺 |
1.3.4 光引发剂的发展方向 |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目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脂环族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双甲基丙烯酸酯预聚物的合成 |
2.3.2 实时红外 |
2.3.3 动态力学分析(DMA)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引发剂1173浓度变化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2.4.2 光强实验 |
2.4.3 不同结构的引发剂对体系的影响 |
2.4.4 单体的影响 |
2.4.5 DMA |
2.5 结论 |
第三章 引发剂BDO的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紫外光谱 |
3.3.2 FTIR(实时傅立叶红外光谱)监测聚合动力学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紫外光谱 |
3.4.2 BDO浓度对聚合体系的影响 |
3.4.3 光强对聚合体系的影响 |
3.4.4 不同单体对聚合体系的影响 |
3.4.5 BDO作为助引发剂的性质 |
3.4.6 BP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对引发体系的影响 |
3.4.7 PCBP.BDO和PCBP/BDO引发体系对光聚合反应的影响 |
3.4.8 PCBP/BDO和PCBP/EDMAB引发体系的光聚合反应 |
3.5 结论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UV固化塑料涂料的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塑料涂饰的目的和要求 |
1.目的:改善塑料表面质感, 通过涂饰使塑料表面具有金属感和木质感; |
2.要求:对塑料表面有良好的附着; |
3.塑料用涂料的配制基本原则: |
二.实验部分 |
1.原料: |
2.梳型聚酰胺预聚物的合成: |
3.UV固化涂料基料的制备: |
4.UV固化涂料的配制: |
5. 涂料性能指标: |
三.分析讨论 |
1.聚酰胺树脂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2.光敏剂的选择: |
3.活性稀释剂的作用: |
4.颜填料的混配: |
5.颜料与溶剂和树脂混配的一般原则: |
6.助剂的功能: |
四.结语 |
四、UV固化塑料涂料用梳型聚酰胺预聚物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生物基二聚酸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其性能研究[D]. 许延卿.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蓖麻油改性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毛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3]塑料用环保功能化涂料的研究进展[J]. 王云云,杨建军,张建安,吴明元,吴庆云. 粘接, 2015(03)
- [4]水性仿金属塑料涂料的研究[D]. 吴娇. 湖南大学, 2011(06)
- [5]HIPS塑料涂料用聚氨酯—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研究[D]. 廖阳飞. 湖南大学, 2009(08)
- [6]塑料涂料研究进展[J]. 廖阳飞,张旭东. 上海涂料, 2008(08)
- [7]脂环族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光引发剂的选择及聚合动力学的研究[D]. 高虹.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5)
- [8]UV固化塑料涂料的综述[J]. 李欢. 广东科技, 2004(12)
- [9]UV固化塑料涂料用梳型聚酰胺预聚物的制备[J]. 崔锦峰,周应萍,李贵贤,杨保平. 涂料工业,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