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型钛板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1例(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龙[1](2020)在《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人体内源性植入手术治疗的感染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到的并发症,特别是在骨内牙种植体植入手术后的感染,在减缓了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失败的风险,并造成了医用材料的浪费。牙种植手术中的内源性感染一般是由于细菌的粘附和增殖造成的,在其形成生物膜后,增殖的性能则大大提升,甚至可达到在细菌游离状态时的1000倍。因此,避免细菌在内源性植入物表面的粘附,是人体内植入物手术成功的关键,而钛合金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理化性能及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作为内源性植入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的:本论文以TC4钛合金为基础,通过材料表面改性及加载生长因子后促进成骨的角度出发,改进植入材料诱导成骨作用,并借助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模型体外研究该材料细胞相容性和成骨性能。方法:1.两步阳极氧化法在TC4钛基材表面制备出Ti O2纳米管形貌,并将BMP2及BMP2/7以聚多巴胺为载体通过化学预修饰的方法外接枝偶联,分别制备Ti O2纳米管-聚多巴胺/BMP2和BMP2/7复合层实验样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及接触角表面能测量分析其表面形貌。2.制备的复合层实验样本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模拟人体的复杂内环境,以期取得客观的实验数据。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1、3、5d MTT法检测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黏附及增殖情况。细胞与材料共培养5、7、11d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ALP)来研究加载BMP2/7的Ti O2纳米管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可见成功在TC4钛表面构建Ti O2纳米管及各组复合涂层,X射线光谱元素分析提示BMP2/7成功加载于Ti O2纳米管表面,接触角及表面能分析可见加载BMP2及BMP2/7实验组疏水性较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2.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得知经BMP2/7修饰的Ti O2纳米管表面细胞黏附较光滑对照组多,且分布均匀。MTT结果示3d后实验组细胞黏附增殖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SNK法两两对比示各组间也呈现明显差异(P<0.05),5d后显示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SNK法两两对比显示各实验组彼此之间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具有明显增加成骨性能的作用。结论:本研究经系列实验在TC4钛基材表面制备出管径均一的Ti O2纳米管/PDOP/BMP2/7复合涂层,有效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材料的吸附性能,可作为良好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对比显示加载了BMP2/7的Ti O2纳米管材料能显着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内源性植入物表面改性方法,具有良好的医疗应用前景。
邱东日[2](2020)在《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为上颌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上颌骨骨折治疗的患者,共80例,随机将样本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常例组各40例,常例组采用小钢板固定法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和软垢指数均与常例组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菌斑指数和软垢指数均低于常例组,研究组牙龈指数高于常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常例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上颌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型钛板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彭静[3](2019)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将42例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开口和咀嚼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开口和咀嚼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开口和咀嚼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效果显着,患者颌面部功能恢复良好,并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
李宏,王岳森,王新娟[4](2018)在《半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38例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半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38例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行半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38例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半冠状切口均Ⅰ期愈合,37例患者面型恢复正常,且颧面部突度对称,张闭口功能、咬合关系正常,1例患者颧面部突度不对称,存在颧骨下缘与对侧不对称,张口度<2. 5 cm。结论:半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切口隐蔽,固定牢靠,可恢复患者正常面型、张闭口功能及咬合关系。
陈中[5](2017)在《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颌骨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术,对照组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55.0%(P<0.05);2组患者术后伤口全部愈合拆线,并无感染。对照组有1例钛钉移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姚兆友,王栋,尹颂豪,梁淑玲[6](2017)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采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5月来本院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微型钛板及螺钉进行固定,治疗组采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进行固定,观察两组的固定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张口度、咀嚼效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年行二次手术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采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效果更明显,不仅能扩大张口度、改善咀嚼效能,还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避免二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痛苦,可推广应用。
胡超,肖金刚,胡文健,王雯,潘庆,曾昕[7](2016)在《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颌骨骨折常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相对于传统的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单独治疗,存在治疗时间短、固定效果好等优点,能帮助颌骨骨折患者改善所受颌面部等功能障碍,助其早日完成治疗。目的:通过试验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相对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治疗的优势,探究其对于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4-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按照显效、有效及总有效率评价,观察各项颌面部功能,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总结分析试验数据,评判其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1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各项颌面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牙周情况对照组治疗前后菌斑和软垢指数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牙龈指数无显着变化,但对照组有明显上升(P<0.05);3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4结果证实: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效果较好,安全可靠。
冯智强,陈旭锋,曹丰弟,林强,赖仁发[8](2016)在《微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使用微型钛板治疗A型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7月,采用经耳前切口入路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A型髁突囊内骨折22例(26侧)。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632岁,平均22.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坠跌伤4例,重物撞击伤1例。单纯髁突囊内骨折5例,余均伴上、下颌骨等其他部位骨折。患者均伴不同程度开口受限、咬合关系紊乱及关节区疼痛,最大开口度为516 mm,平均8.6 mm。伤后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4 d。术后采用Helkimo指数中的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clinical dysfunction index,DI)评价下颌运动功能,根据1999年下颌骨髁突骨折国际共识性会议提出的4项最基本髁突骨折治愈标准及何冬梅等提出的最大开口度范围综合评价效果。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1周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骨折均对位良好,髁突位于关节窝内。术后6个月复查最大开口度为3342 mm,平均35.7 mm。术后3例出现开口型偏患侧,侧向运动受限。末次随访时,根据Helkimo指数中的DI评价方法,DI 0级7侧,DIⅠ级18侧,DIⅡ级1侧。根据髁突骨折治愈标准评价:恢复外伤前咬合关系19例(86.36%),最大开口度≥35 mm 20例(90.91%),关节无症状或与创伤前相仿19例(86.36%),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2例(100%);以上4项均符合者17例(77.27%)。结论微型钛板治疗A型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切实可行。
陈勇军,王翔,唐小荣[9](2015)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颧上颌骨骨折48例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颧上颌骨骨折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微型钛板内固定方式,必要时辅以颌间牵引进行治疗的颧上颌骨骨折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以既往钢丝骨尖结扎方式进行治疗的颧上颌骨骨折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外观良好,两侧颜面部对称,张口度均在3cm以上,咬合功能较好,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两侧颜面部不对称3例、张口度<3cm患者4例、咬合功能不正常2例,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62.1%。两组患者治疗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92,P<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颧上颌骨骨折效果显着,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王恩军,晓晖,刘佳[10](2015)在《颌骨骨折患者行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术18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颌骨骨折采用口内切口方式行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口腔外科收治的18例颌骨骨折的患者经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后口内咬合切口恢复情况,并观察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7例(94.4%)术后软组织Ⅰ期愈合,临床未出现感染情况,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咀嚼功能正常,术后开口度恢复正常,颌面部无畸形。1例(5.6%)患者术后软组织Ⅱ期愈合,伴有轻微感染,临床进行对症修复与抗炎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半年经X线复查,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钛板、钛钉断裂现象,无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颌骨骨折采用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值得在颌骨骨折临床治疗中推广。
二、微型钛板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型钛板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TiO_2纳米管及TiO_2纳米管/BMP2/BMP7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面性状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
1.2 材料 |
1.2.1 试剂与设备 |
1.2.2 部分试剂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钛片的前期处理 |
2.2 TiO_2纳米管制备 |
2.3 TiO_2纳米管/PDOP复合层制备 |
2.4 TiO_2纳米管化学接枝BMP2 及BMP2/7 复合涂层制备 |
2.5 实验分组 |
2.6 试样灭菌 |
3 复合材料表面性状分析 |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复合材料表面形貌 |
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 |
3.3 表面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 |
3.4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材料表面形貌观察 |
4.2 材料元素分析 |
4.3 表面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钛种植体表面TiO_2 纳米管/BMP2/BMP7 复合层细胞相容性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
1.2 材料 |
1.2.1 试剂与设备 |
1.2.2 部分试剂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2.2 细胞接种 |
2.3 细胞粘附及形态学观察(SEM) |
2.4 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 |
2.5 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ALP)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 |
3.2 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 |
3.3 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ALP) |
4 本章小结 |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病例一 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的下颌骨缺损个性化功能重建1例 |
病例二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1例 |
病例三 面部多发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1例 |
致谢 |
(2)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指标 |
1.3.2 并发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开口和咀嚼功能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4)半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38例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38例单 |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半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 |
1.3 观察指标随访6个月, 观察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术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5)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咀嚼效能相比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2.4 两组二次手术情况比较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7)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 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设计 |
1.2时间及地点 |
1.3对象 |
1.4材料 |
1.5干预方法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6.1疗效 |
1.6.2功能恢复 |
1.6.3 牙周情况 |
1.6.4不良反应 |
1.7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患者数量分析 |
2.2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
2.3两组患者术后各功能变化 |
2.4两组患者牙周情况变化 |
2.5不良反应分析 |
3 讨论Discussion |
(8)微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患者选择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1.5 疗效评价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9)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颧上颌骨骨折48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颌骨骨折患者行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术1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疗效观察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微型钛板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D]. 马小龙. 兰州大学, 2020(04)
- [2]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 邱东日.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10)
- [3]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效果观察[J]. 彭静.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06)
- [4]半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38例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的疗效[J]. 李宏,王岳森,王新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8)
- [5]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 陈中.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9)
- [6]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J]. 姚兆友,王栋,尹颂豪,梁淑玲. 中国医学创新, 2017(08)
- [7]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J]. 胡超,肖金刚,胡文健,王雯,潘庆,曾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11)
- [8]微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评价[J]. 冯智强,陈旭锋,曹丰弟,林强,赖仁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03)
- [9]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颧上颌骨骨折48例效果观察[J]. 陈勇军,王翔,唐小荣. 交通医学, 2015(06)
- [10]颌骨骨折患者行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术18例疗效观察[J]. 王恩军,晓晖,刘佳.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