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病病原体在超高倍显微镜系统与普通显微镜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雨[1](2020)在《反射式共聚焦与受激拉曼散射系统显微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生物化学、工业材料、医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探寻物质的微观结构,越来越需要高分辨率(微米、纳米级)、大视场、视频级成像速度、实时、低成本、易搭建、可三维成像、生物免标记、生物活体成像等特点的光学显微镜。围绕这些问题,本文最终搭建了含有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荧光成像、共聚焦光谱采集的生物活细胞显微成像平台,本文开展的相关研究如下:1.研究了共聚焦显微镜系统结构组成,介绍了光学成像原理特点,研究了光路的4f结构,分析了系统光学放大倍数、光学分辨率、扫描角度、成像面积、针孔大小,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与推导过程,简要描述了zemax的光学设计过程,同时在变尺度方法评价整机性能方向进行了理论探索与仿真。2.研究了共聚焦显微镜的二维扫描成像机制,以关键器件高频共振振镜和多面体转镜Polygon实现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共振振镜与检流计振镜组合完成x-y扫描成像,另一种是Polygon转镜与检流计振镜组合完成x-y扫描成像,并详细了数据采集卡的双触发工作模式(行信号+帧信号)的优点、时序同步关系。3.为了获取较大视场范围图像拼接,共聚焦显微镜中,在x-y面使用了两个步进电机扩大视场,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中,x-y面使用了高精度位移台。4.研究了共聚焦显微镜系统中的高频噪声消除、激光器等特殊器件的散热等工程技巧问题。5.研究了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使用商业器件和开源软件二次开发完成了整套系统的搭建,实现了受激拉曼显微镜的活细胞长时间成像装置。本文共聚焦显微镜的研制与受激拉曼显微镜成像平台的搭建过程,在相关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工程实用价值。
杨艳婷[2](2020)在《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肘部疼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肌肉骨骼超声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分析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等超声特征,并结合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以期探索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疾病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在院内骨科、康复科及风湿免疫科就诊的慢性肘部疼痛患者699例为研究对象,共730个肘部关节进行肌骨超声检查。通过对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组织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特点进行记录,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影像学分析。其中75例患者行实时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慢性肘部疼痛699例患者,按国际年龄分组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分别占36.0%、50.4%和13.6%。超声诊断中,以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47.2%,肘关节炎发病率为22.9%,肱骨内上髁炎发病率为3.3%,关节周围囊肿发病率为9.8%,肘管综合症发病率为4.7%,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发病率为5.8%,副韧带损伤发病率为6.3%。在年龄分组比较中,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伸肌总腱肌腱病变和肘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P<0.05)。在性别组中,肘关节炎男女发病率有差异性(P<0.05),在患肘的左右侧对比中,肱骨内上髁炎、肘管综合症及滑车上淋巴结肿大有差异性(P<0.05)。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疾病的同时,可以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抽液、针刺松解及注射药物等多种治疗。在本组699例患者,共有75例患者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治疗术。其中对45例LE患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注射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例OB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抽吸并注射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例GuTS患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骨骼超声技术在慢性肘部疼痛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超声清晰简便的检查,有助于明确肘部疼痛的疾病诊断,对于慢性肘部疼痛的患者,其二维超声图像、病灶内彩色多普勒血流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疾病诊断、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及治疗后的评估、停药时机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同时超声引导下的疼痛介入治疗,可以实时精准的在超声直视下进行,降低以往临床医师仅凭盲穿或定位不精准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因此,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慢性肘部疼痛疾病中,不仅可以做到疾病的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能量多普勒技术治疗随访及疗效评估中有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陈立[3](2020)在《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通腑理肺汤(TFL)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03月-2019年09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应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分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TFL组)及非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NTFL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及入住ICU后7天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基本生命体征、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感染指标、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肠功能损伤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危重程度及预后等,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探测肠屏障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分析都采用双测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基础研究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3.6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3.6g/kg TFL)及7.2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7.2g/kg TFL),共4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诱导建立脓毒症肠屏障损伤大鼠模型,TFL治疗组通过灌胃接受TFL煎剂,剂量为3.6或7.2g/kg体重,每天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通过灌服给予蒸馏水(10ml/kg),每天1次。实验为7天。取血及回肠组织用于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肠组织RNA中胞质附着蛋白-1(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表达,免疫组化(IHC)及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所有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进行,使用Prism 8.0(Graph Pad软件)进行统计作图。所有分析都采用双侧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显示,TFL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N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腹腔压力(IAP)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资料比较显示: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NTFL组,而APACHEII评分及IAP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频率及SOFA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基线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TFL组Ⅰ级、Ⅱ级所占比例更高(P<0.05)。3.以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为因变量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矫正平均动脉压、体温、白细胞计数、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及PCT后,结果显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使患者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增加Ⅰ级的可能性是未使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的0.30倍(OR=0.30,P=0.015)。4.TFL组与NTFL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且TFL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中位数均明显高于NTFL组(P<0.05),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二、基础研究1.TFL组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下降(P<0.05)。假手术组大鼠肠组织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对于回肠组织IL-10水平来说,模型组、3.6g/kg和7.2g/kg TFL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其他因子不同,模型组IL-10水平显着低于TFL组、3.6g/kg和7.2g/kg TFL组(P<0.05,P<0.01)。3.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下,假手术组回肠组织结构完整,肠粘膜绒毛排列整齐,周围血管结构正常,无明显出血,肌纤维排列整齐,浆膜正常。模型组肠粘膜破坏,肠黏膜上皮组织水肿、变性,绒毛严重受损,肠绒毛紊乱,在血管周围观察到粘膜肿胀和出血,上皮细胞从固有层分离,基底层破裂,出血、水肿、坏死,有大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在给药治疗后,3.6g/kg TFL治疗组和7.2g/kg TFL治疗组,在血管周围观察到中度粘膜肿胀和出血,粘膜组织水肿、出血给药后均明显减轻,粘膜上皮细胞轻度水肿,肠粘膜绒毛中度受损,绒毛顶部被破坏,基本绒毛结构完整,并观察到破裂的基底层,固有层轻度水肿,出血坏死不明显,有少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ZO-1蛋白表达(IOD:2549±786)低于假手术组(IOD:15809±1566);模型组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低于假手术组(IOD:14088±1808);模型组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3±161.8)低于假手术组(IOD:6572±704)。与模型组相比,TFL处理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ZO-1蛋白表达(IOD:3.6 g/kg TFL,5089±846;7.2 g/kg TFL,7094±1465)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7.2 g/kg TFL治疗上调了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至6632±704)和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162至4385±671)。6.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治疗后,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大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P<0.01)。结论通腑理肺汤能够降低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腹腔压力及肠功能损伤分级,减少患者APACHEII评分,改善患者预后,其直肠滴入是肠功能损伤的独立保护因素,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腑理肺汤能够提高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存活率,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减少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TNF-α、IL-1β和IL-6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IL-10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能够恢复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上调Occludin、Claudin-1及ZO-1的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这有可能成为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治疗的新方法。
王洋[4](2020)在《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文中指出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是可以感染哺乳类动物和鸟类的人兽共患寄生线虫。人类通常感染伪旋毛虫是因为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和其它含有伪旋毛虫感染性肌幼虫的动物。幼虫在宿主肌纤维中不能形成保护性胶原囊,由于可以感染鸟类,在自然界中呈全球性分布。伪旋毛虫无包囊这一形态上与旋毛虫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幼虫和成虫的大小、幼虫在肌纤维中运动模式、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杆细胞颗粒的形态和分泌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在免疫特异性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伪旋毛虫在入侵及寄生过程中,会排泄、分泌一些产物(ES)。由于ES产物直接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因此被认为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靶向抗原。目前研究发现ES产物在虫体穿透组织、幼虫的移行、参与免疫细胞调控、减缓凝血、消化、蜕皮、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在伪旋毛虫和宿主相互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伪旋毛虫目前主要有三个代表性分离株(T4RUS、T4 AUS和T4 USA),有研究表明对最适宿主(猪)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别,推测不同分离株ES产物对宿主免疫调控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本实验首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猪感染伪旋毛虫不同分离株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水平变化,以期观察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对宿主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其次,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对比分析伪旋毛虫肌幼虫和旋毛虫肌幼虫之间ES产物中显着差异表达蛋白,并对这些功能蛋白进行分析,阐述这些功能蛋白在参与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期找到哪些ES蛋白参与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并导致伪旋毛虫抑制宿主炎症能力强于旋毛虫的可能原因。最后,采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伪旋毛虫成虫和新生幼虫阶段期特异性蛋白,作为潜在的早期诊断抗原或疫苗的候选。为了观察伪旋毛虫对宿主免疫系统调控能力,我们采用了流式细胞术对感染伪旋毛虫(T4 RUS和T4 AUS)两个分离株猪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CD3+T细胞、CD21+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变化及Th1和Th2型特异性细胞因子IL-2和IL-4进行检测,观察伪旋毛虫入侵对宿主体内免疫反应调控。结果显示,伪旋毛虫感染猪在早期(0-17天)主要诱导的Th2型免疫反应,特异性细胞因子IL-4显着升高。从感染第17天开始B细胞发挥了主要调节作用。Treg细胞从感染第11天开始增多,展现了对宿主免疫反应强的调节抑制作用。伪旋毛虫入侵宿主猪抑制了炎症细胞Th17水平,但在感染后期(45-60天)略有升高。T4 RUS和T4 AUS两个分离株相同剂量(10000条/头)感染猪,猪外周血中上述免疫细胞在不同感染时间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引起相同的宿主免疫反应。T4 RUS不同感染剂量(1000条/头和10000条/头),引起猪体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基本无差异。应用iTRAQ串联质谱技术,对伪旋毛虫三个分离株(T4 RUS、T4 AUS和T4 USA)以及旋毛虫(T1 ISS534)之间肌幼虫ES产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2,591个蛋白,其中535个为可信蛋白。每两组对比分析(T4 RUS:T4 USA、T4 AUS:T4USA、T4 RUS:T4 AUS和T1:T4 USA)共有65(146)、72(98)、43(103)和28(147)显着上调(或下调)差异表达蛋白被鉴定出来,并对鉴定出来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中,我们发现差异蛋白参与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小分子代谢过程、前体代谢和能量生成和蛋白折叠。参与的主要KEGG通路富集在与糖代谢相关的糖酵解和糖异生、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等通路;与氨基酸代谢相关包括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缬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等通路;与脂肪代谢相关包括丙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等通路。差异蛋白参与的这些生物学过程及通路都主要集中在能量的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这些都为寄生虫的长期寄生提供支持。此外,我们发现T4 RUS:T4 USA和T4 AUS:T4 USA两组富集在溶酶体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通路的差异表达蛋白均下调。溶酶体在信号转导、细胞适应、质膜修复、免疫应答和许多其它基本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溶酶体介导的降解作用有助于吞噬细胞快速清除凋亡细胞,调节宿主炎症反应。而过氧化物酶体与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相关。所有参与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通路的差异蛋白在分离株T4 USA中表达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搜索STRING数据库我们绘制了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图查找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蛋白,并发现F23B12.5、Hsp83、calr、T0111246、MDH1和Nom1等为互作网络图中重要节点与多个蛋白具有紧密的互作关系,协同行使功能。对鉴定出来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分析发现了一些参与抗氧化、抗压力、宿主免疫调节和信号传导相关的蛋白。如抗氧化的二硫键异构酶(PPI)和过氧化物酶、抗压力的热休克蛋白HSP70、HSP83、HSP beta-1和alpha-crystallin B chain(small HSP)、参与宿主免疫调节的DNaseⅡ和Ca2+信号传导、稳态的钙调蛋白、钙网蛋白和钙同线蛋白-1等。对比这些功能差异蛋白表达量,我们发现T4 USA分离株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高于其它三组。此外,我们发现伪旋毛虫分泌的RW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B蛋白与能够参与宿主免疫调节激发宿主Th2型反应,抑制Th1型反应的53kDa糖蛋白(rTsP53)同源度较高(query cover为97%),伪旋毛虫这个蛋白是否也行使相似的蛋白功能,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验证。最后,我们利用2DE-Western blot结合MALDI-TOF/TOF-MS/MS鉴定伪旋毛虫成虫和新生幼虫ES产物,通过肽指纹图谱PMF共识别出大约24个匹配的蛋白点,并确定为12种不同的蛋白。GO注释分析其主要的分子功能为DNase II活性和丝氨酸型肽链内切酶活性。对其蛋白功能分类分析发现与免疫调节相关的DNase II和丝氨酸蛋白酶、运输或储存金属离子的PCHTP蛋白、利于成虫对宿主免疫应答逃避的venom allergen 5蛋白和可以作为侵入宿主的毒力因子烯醇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在马来丝虫微丝蚴ES产物中确认其具有抑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及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介导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本实验在成虫和新生幼虫ES产物中发现的多个丝氨酸蛋白酶推测可能也参与宿主免疫抑制作用,后续研究我们会继续验证。此外,筛选出的这些蛋白也可以作为潜在的早期诊断或疫苗的候选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ML、Ad和NBL)ES产物,并对其功能蛋白进行分析。对理解伪旋毛虫对宿主免疫抑制能力、寄生虫与宿主互作关系、早期潜在诊断蛋白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李翔英[5](2019)在《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比较》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真菌(fungus)是一大类真核细胞类微生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可以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还可以引起中毒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及糖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知道,对于疾病的治疗,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真菌病也是如此。随着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应用于真菌检测,包括传统真菌检验方法,如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等,近年来,为了弥补KOH湿片法成片背景杂乱,KOH溶液作用时间及条件不易控制,易致角质溶解不充分或过度等不足,荧光染色法因其简便、迅速、结果易判读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临床真菌检测中;其他,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质谱法、血清学检验等在真菌的鉴定及深部真菌的早期诊断上也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将视角放在浅部真菌病的诊断上,通过比较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试图为临床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找到简单、方便、易操作而又敏感性高的最适检验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真菌化验室716例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379例,女性患者343例,男女比例约为1.12:1,其中实验组548例,采用的是荧光染色法,;对照组168例,采用的是KOH湿片法。所有患者均为浅部真菌病患者,两组均包含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及甲癣患者数名。研究结果荧光染色组共548例,阳性患者309例,阳性率为56.4%;KOH湿片组共168例,阳性患者50例,阳性率为29.8%。本研究采用SAS9.1系统,对两组试验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5,P值<0.001),而且在浅部真菌病的应用中,荧光染色法要优于KOH湿片法。研究结论真菌直接镜检在在浅部真菌病的应用中,荧光染色法明显优于KOH湿片法,为临床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简便、可靠的诊断依据。
樊彦青,杨清华,晨东平[6](2019)在《儿童难治性肺炎的早期识别与诊断》文中研究说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约占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5%~20%,在流行年可达30%。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是指常规大环内酯类等药物治疗1周后无效,症状持续加重的MPP,具有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后遗症危害等特点。如何有效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和诊断作一综述。
贾婷[7](2019)在《中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鹤科鸟类(Gruidae)大多处于濒危状况,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旗舰物种”。北京动物园和全国各地区多有血孢子虫致死幼鹤,前期研究鉴定出鹤类血孢子虫病原种类,本论文进一步开展我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血涂片、病理切片镜检观察、PCR检测、测序分析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等方法确定了不同地区血孢子虫分布及流行特点,制定了建立防蚊虫大棚的防控措施,效果显着,为我国珍稀鹤类种群疫病的科学防控奠定基础。对2007~2014年北京动物园10种104只鹤类样品血孢子虫的纵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血孢子虫感染率23.08%(n=104);血孢子虫病主要发生在夏季,每隔1-2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幼鹤易感,病死率较高,存在疟原虫和住白细胞原虫的混合感染,残疟原虫(Plasmodium relictum)是优势虫种。对2013年度我国6省8市城市动物园以及自然保护区鹤类种群血孢子虫的横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血孢子虫感染率高达37.99%(n=379),夏季高发,幼鹤的感染率显着高于成鹤,湿地自然保护区鹤类血孢子虫感染率显着高于城市动物园,鹤血变原虫Haemoproteus antigonis(GRUAME01)为优势虫种。调查共鉴定出11个血孢子虫进化支,包括5种疟原虫、2种血变原虫、4种住白细胞原虫。其中可以鉴定出5个物种,分别为残疟原虫(P.relictum)、似嗜核疟原虫(Plasmodium homonucleophilum)、长疟原虫(Plasmodium elongatum)、鹤血变原虫(H.antigonis)以及住白细胞原虫(Leucocytozoon majoris)。病理学观察发现,病死鹤肝脏有大量黑色或褐红色坏死灶以及白色钙化灶。肝、脾、肺和肾等脏器出血、坏死严重,存在大量血孢子虫裂殖体增殖。本研究还调查了北京动物园、扎龙、向海和德令哈自然保护区4种5118只253份吸血昆虫和31种216只水鸟血孢子虫流行情况,以分析血孢子虫病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情况。吸血昆虫血孢子虫的检出率为2.4%(n=253),隶属3个进化支:残疟原虫pSGS1、疟原虫PXK13、血变原虫hOCHCAS01。血变原虫hOCHCAS01与向海和扎龙丹顶鹤中所检测出的血变原虫进化支相同。水鸟血孢子虫的检出率为2.3%(n=216),隶属4个进化支:疟原虫SW5、残疟原虫pSGS1、血变原虫GRUAME01、住白细胞原虫YY8。我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为易感幼鹤建立防蚊虫隔离饲养大棚的物理隔离法是保护幼鹤预防血孢子虫感染的有效方法;圈养鹤类大种群以及高饲养密度单位需加强血孢子虫的监测,建成监测体系;根据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城市动物园圈养种群血孢子虫的流行差异,因地制宜制定防控策略。本论文首次开展12种珍稀鹤类血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孢子虫鹤类新宿主,进行防控措施探索,取得良好效果,并制定出鹤类血孢子虫诊断操作规程。采用防蚊虫隔离饲养大棚的物理隔离是保护幼鹤预防血孢子虫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城市动物园具有推广意义。
陈凯[8](2019)在《延展显微镜在细胞膜蛋白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超分辨荧光显微镜不仅可以对原位细胞膜上的蛋白进行特异性标记,而且还可以达到单分子精度,实现纳米级的成像,这对于研究细胞膜上的蛋白分布特点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细胞膜上的蛋白分布紧密,这对蛋白标记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最近提出的延展显微镜将生物样品机械性放大进而突破了光学衍射,这就使得原本排列紧密的生物分子距离增加。本论文将延展显微镜(Expansion microscopy,ExM)与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STORM)两种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扩展后的细胞膜上蛋白进行STORM成像,研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特点。采用延展显微镜操作方法将A549-GFP细胞黏附于凝胶上,利用转盘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凝胶扩展前后的细胞进行成像对比。结果显示,A549-GFP细胞随着凝胶的扩展,细胞也随之增大。细胞的增大倍数与扩展溶液中离子含量以及扩展时间都有关系,在去离子水中,细胞可获得最大倍数的扩展,各方向可达2.51±0.47倍。为了对细胞膜上蛋白质进行观察分析其分布特点,本论文分析对比了多种不同思路来制备扩展后的细胞膜,最终发现将细胞膜与凝胶共价靶向相连后,可以在扩展后的凝胶上撕取扩展后的细胞膜。利用上述制备的扩展后细胞膜经抗体特异性标记后,使用dSTORM进行成像发现,扩展后的细胞膜上Band III蛋白定位点密度从475.4±27.73μm-2减小到386.9±40.86μm-2,簇密度从1.373±0.0898μm-2减少到1.126±0.1066μm-2,扩展前较大的蛋白簇变小,细胞上蛋白簇的平均面积从11866±649.8 nm2减少到5749±546.4 nm2,簇内定位点数也减少,簇内平均点数140.1±9.927变为116.1±6.737。单个蛋白间距离也增加从47.61±2.62 nm变为77.81±5.21 nm。利用dSTORM对RNA aptamer标记的细胞膜外侧EpCAM蛋白进行成像也发现相同的结果,随着凝胶的扩展,细胞膜上蛋白簇的直径变小,簇内点数变少。而单个蛋白间距离增加,扩展前39.53±3.53 nm增加到扩展后92.11±6.75 nm,扩大了2.3倍。比抗体而言,RNA aptamer体积小,标记效率更高,荧光探针扩展后距离也增加更大,更有利于成像。这一研究成果证实延展显微镜和单分子定位显微镜两种超分辨显微镜的联合使用,对于研究细胞膜上蛋白的分布特点,阐明蛋白簇的形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赵艳茹[9](2018)在《核盘菌侵染油菜早期光谱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位居油菜三大病害之首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感染核盘菌的花瓣被认为是主要传染源,染菌花瓣可迅速引起油菜茎、叶组织的发病;坏死的茎秆又可造成整株的倒伏,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同时,染病的叶片组织还会影响植株营养物质的传送,对油菜籽粒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进行核盘菌侵染油菜植株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油菜作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检测油菜叶片核盘菌侵染组织处的光谱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来实现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的动态监测;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通过检测不同病斑直径周围组织的拉曼光谱从微观角度进行核盘菌早期侵染的动态诊断;采用近红外高光谱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核盘菌侵染油菜花瓣快速诊断检测;并通过花瓣样本化合物的拉曼成像分布变化实现核盘菌侵染过程中油菜花瓣成分的可视化检测;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通过检测油菜茎秆横截面健康组织与核盘菌侵染组织处化合物的化学成像从微观角度进行核盘菌侵染茎秆的早期诊断。从宏观角度(叶片、花瓣表面)以及微观角度(细胞)出发,运用多种光谱实现了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花瓣和茎秆组织的早期诊断,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寄主-病原物在细胞层面上的互作机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也为农业田间作物的科学施药和精准化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l)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进行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动态发展的快速检测。以健康的和染菌不同阶段油菜叶片的高光谱响应规律出发,通过各四类样本间的反射率差值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发现健康样本与染病不同阶段样本在687nm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发现健康样本与染病不同阶段的样本在主成分-l(principal component,PC-1)和主成分-4(PC-4)组成的二维空间可以形成较好的聚类;采用反射率差值、x载荷系数(x-loadings)和随机青蛙算法(Random frog,RF)选择的特征波段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模型,结果发现由 RF 选出的 630,640,650,757 和 789 nm特征波段所建立的PLS-DA模型判别准确率为71.3%;由RF选出的6条特征波段(565,626,637,640,650和790 nm)与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模型的相关系数达0.663,并基于PLSR模型得到线性公式:y=4.028-2.411x1-2.123x2-2.771x3-0.140x4-2.586x5-2.037x6,(y是预测的叶绿素含量;xi是波长在i nm处对应的光谱反射值),借助以上公式和开发的图像分析算法得到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化学成像,从而实现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动态发展的快速检测。(2)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从微观角度进行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的早期动态诊断。获取核盘菌侵染的三个阶段区域处(健康,染病区1和染病区2)的拉曼光谱,采用小波变换(Warelet transform,WT)与基线校正(Baseline)进行拉曼光谱的预处理;并运用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三类样本位于特征峰1006,1156和1522 cm-1处的拉曼强度值在p<0.05水平处存在显着性差异;三类样本在PC-1和PC-2组成的二维空间以及1006,1156和1522 cm-1构成的三维空间具有较好的聚类效果;基于PC-1,PC-2和特征峰1006,1156和1522 cm-1数据建立的LS-SVM判别模型的识别率分别为100%,66.7%,70.0%,100%和100%;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156 cm-1和1522 cm-1建立的判别模型可以实现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的早期动态诊断。(3)应用近红外高光谱进行核盘菌侵染油菜花瓣的快速检测。应用PCA进行健康花瓣与染菌花瓣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健康花瓣与染菌花瓣在PC-3坐标轴上具有明确分类;ANOVA分析发现,健康花瓣与染菌花瓣在根据主成分-3的x载荷系数选出的1446 nm波段(p<0.05)处具有显着性差异;采用根据x-载荷系数和RF提取特征波段建立LS-SVM判别模型,结果发现根据x-载荷系数和RF挑选的6条特征波段(1190,1460,1463,1524,1446,1656nm)所建立的LS-SVM模型的识别精度达92.7%。(4)采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核盘菌侵染油菜花瓣的快速检测,并通过健康花瓣与染病花瓣组织处化合物的化学成像来实现核盘菌侵染过程中油菜花瓣成分变化的原位在体检测。基于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的压缩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两类样本在PC-1和PC-2组成的空间域有较好的聚类效果,根据x-载荷系数和回归系数法(regression coefficients)进行特征峰的选取并建立LS-SVM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指纹峰识别的5个特征峰(1006,1156,1188,1213和1522cm-1)建立的模型识别率为95.08%,而采用x载荷系数选择的7个特征峰(1006,1077,1156,1188,1271,1392和1526cm-1)建模达到100%的识别率。采用由指纹峰识别的5个特征峰进行单波段化学成像,结果发现健康花瓣上物质分布均匀,而染菌花瓣由于菌丝的侵染造成内部细胞的破损而出现化合物的分布不均。研究结果表明,从微观角度可以进行健康花瓣与染病花瓣组织处化合物的化学成像,进而实现核盘菌侵染过程中油菜花瓣成分的可视化检测。(5)结合表面增强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成像技术进行核盘菌侵染油菜茎秆横截面细胞的微观检测。以银纳米溶胶为表面增强剂,采用中值滤波和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法(Adaptive iterative re-weighted penalized least squares,air-PLS)进行拉曼光谱的噪声以及荧光背景预处理;获取核盘菌侵染茎秆横截面组织处不同位置的拉曼光谱,采用PCA对三类不同染病程度的茎秆细胞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样本在PC-1,PC-2和PC-3组成的三维空间具有较好的聚类效果;采用1122 cm-1处拉曼峰值建立的LS-SVM判别模型的识别率为83.3%;基于特征峰1005,1122,1156,1522,1307和1365 cm-1分别进行单波段成像用于观察细胞化合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采用表面增强拉曼显微成像技术可以从细胞层次实现核盘菌侵染油菜茎秆的早期检测。
王必生[10](2017)在《超高倍显微镜法检测支原体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比较培养法和超高倍显微镜法对阴道分泌物支原体的检测结果。方法采集该中心2015年1月—2016年12月性病门诊高度怀疑支原体感染的218例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无菌拭子各两份,分别采用培养法和超高倍显微镜法检测支原体。结果培养法和超高倍镜检法检测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0.64%(45/218)、26.61%(58/2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6,P<0.01),超高倍镜检法阳性率略高于培养法。超高倍镜检法灵敏度为84.44%(38/45),特异度为88.44%(153/173),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61%(191/218)。结论超高倍显微镜检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对支原体感染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二、性病病原体在超高倍显微镜系统与普通显微镜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病病原体在超高倍显微镜系统与普通显微镜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反射式共聚焦与受激拉曼散射系统显微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显微镜的发展概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显微镜的基础理论 |
2.1 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基本原理 |
2.3 国外竞品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概况 |
2.4 皮肤组织疾病检测相关技术原理比较 |
2.4.1 皮肤镜成像 |
2.4.2 超声成像 |
2.4.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
2.4.4 双光子成像与二次谐波 |
2.4.5 光声成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成像技术 |
3.1 共聚焦光路总体设计 |
3.1.1 基于共振振镜结构的光路设计 |
3.1.2 基于多面镜Polygon的光路设计 |
3.2 远心成像光路与照明光路设计 |
3.3 参数计算与光学设计仿真 |
3.4 变尺度评价方法 |
3.4.1 基本推导 |
3.4.2 数值仿真 |
3.4.3 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聚焦显微镜的声热传导特性研究 |
4.1 结构组成与关键件力学特性分析 |
4.2 热特性分析 |
4.3 噪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成像控制方法研究 |
5.1 组合振镜控制方法 |
5.2 数据信号采集模块 |
5.3 图像算法处理 |
5.3.1 图像畸变校正算法 |
5.3.2 图像重建与拼接算法 |
5.4 多面体转镜Polygon控制方法 |
5.5 成像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系统搭建研究 |
6.1 SRS原理 |
6.1.1 成像机制 |
6.1.2 高光谱与多色成像 |
6.1.3 灵敏度与可探测性 |
6.1.4 穿透能力 |
6.1.5 SRS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6.2 生物光子显微镜系统平台设计与搭建 |
6.2.1 锁相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
6.3 活细胞成像装置设计 |
6.4 活细胞成像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超声图像特征 |
3.2 超声诊断肘部慢性疼痛疾病的发病率 |
3.3 介入超声治疗 |
4.讨论 |
4.1 肘部疼痛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流行病学及超声图像特征 |
4.2 肘部各区疼痛的疾病超声诊断图像特异性及复杂性 |
4.3 介入超声的治疗 |
4.4 不足及展望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在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脓毒症与炎症反应 |
第二节 脓毒症与肠功能损伤 |
一、脓毒症肠损伤动物模型研究 |
二、脓毒症肠黏膜屏障功能研究 |
三、肠黏膜屏障与紧密连接研究 |
四、肠道通透性与肠屏障损伤病理研究 |
五、脓毒症肠功能损伤防治现状 |
第三节 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中医药研究现状 |
一、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的辨证认识 |
二、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中医治法 |
第二章 通腑理肺汤对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第二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基础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三节 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伪旋毛虫及伪旋毛虫病研究进展 |
1.1 伪旋毛虫概述 |
1.2 伪旋毛虫的分类 |
1.3 伪旋毛虫和旋毛虫差异 |
1.4 伪旋毛虫的宿主和分布 |
1.5 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 |
1.6 旋毛虫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
第二章 寄生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2.1 蛋白质组学概论 |
2.2 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 |
2.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领域应用 |
第三章 寄生虫ES产物对宿主免疫反应调节研究进展 |
3.1 寄生虫排泄分泌抗原(ES)免疫调节作用 |
3.2 伪旋毛虫免疫调节特点 |
3.3 伪旋毛虫免疫诊断抗原研究 |
3.4 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猪感染伪旋毛虫的免疫反应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ES产物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伪旋毛虫早期诊断抗原的免疫学筛选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儿童难治性肺炎的早期识别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
2 实验室检查 |
2.1 白细胞 |
2.2 C反应蛋白 |
2.3 降钙素原 |
2.4 血沉 |
2.5 支原体 |
2.6 乳酸脱氢酶 |
2.7 D-二聚体 |
3 病原学检测 |
3.1 抗体检测 |
3.2 病原体培养 |
3.3 聚合酶链反应 |
3.4 超高倍显微镜法 |
4 影像学检查 |
5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7)中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鹤类保护及相关疾病 |
1.2.1 鹤的种类 |
1.2.2 鹤的保护情况 |
1.2.3 鹤类疾病研究进展 |
1.3 鸟类血孢子虫研究进展 |
1.3.1 鸟类疟原虫研究进展 |
1.3.2 鸟类血变原虫研究进展 |
1.3.3 鸟类住白细胞原虫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北京动物园珍稀鹤类血孢子虫流行情况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调查范围 |
2.2.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2.2.3 调查方法 |
2.3 结果 |
2.3.1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种群状况 |
2.3.2 北京动物园2007-2014年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调查结果 |
2.3.3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的病原学鉴定 |
2.4 讨论 |
2.4.1 北京动物园2007-2014年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特点分析 |
2.4.2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原学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2.4.3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病理变化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调查范围 |
3.2.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3.2.3 调查方法 |
3.3 结果 |
3.3.1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
3.3.2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特点 |
3.3.3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原学调查结果 |
3.4 讨论 |
3.4.1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
3.4.2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特点分析 |
3.4.3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原学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传播媒介与传染源调查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样品保存 |
4.2.3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实验器材 |
4.2.4 基因组DNA提取 |
4.2.5 分子生物学PCR扩增测序 |
4.2.6 测序结果分析方法 |
4.2.7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
4.3 结果 |
4.3.1 血孢子虫吸血昆虫传播媒介调查结果 |
4.3.2 血孢子虫非鹤科鸟类传染源调查结果 |
4.3.3 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血孢子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4.3.4 珍稀鹤类血孢子虫潜在传播媒介种类以及分布 |
4.4 讨论 |
4.4.1 鹤血变原虫(H. antigonis)的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分析 |
4.4.2 残疟原虫(P. relictum)的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分析 |
4.4.3 其他血孢子虫的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血孢子虫的预防控制对策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建立防蚊虫隔离大棚饲养实验 |
5.2.2 血孢子虫病的监测 |
5.2.3 血孢子虫病的治疗 |
5.3 结果 |
5.3.1 血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
5.3.2 建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案 |
5.3.3 建立诊断平台 |
5.3.4 案例分析 |
5.4 讨论 |
5.4.1 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
5.4.2 药物防治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延展显微镜在细胞膜蛋白分布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延展显微镜的研究进展 |
1.2.1 延展显微镜原理简述 |
1.2.2 延展显微镜的发展 |
1.2.3 延展显微镜的生物学应用 |
1.2.4 延展显微镜与其他超分辨技术的联用 |
1.3 STORM定位细胞膜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及仪器 |
2.1.1 试剂与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细胞实验基本操作 |
2.2.1 细胞来源 |
2.2.2 玻片清洗 |
2.2.3 细胞培养 |
2.3 细胞膜制备 |
2.3.1 玻片硅烷化(APTES)修饰 |
2.3.2 快速剪切法制备人血红细胞膜 |
2.3.3 低渗涨破法制备人血红细胞膜 |
2.3.4 完整细胞揭开法制备A549 细胞膜 |
2.4 延展显微镜基本操作 |
2.4.1 凝胶的合成 |
2.4.2 凝胶的扩展 |
2.5 共聚焦成像及样品制备 |
2.6 dSTORM成像基本操作 |
2.6.1 成像缓冲液配制 |
2.6.2 制备偶联Alexa Fluor532的Band Ⅲ蛋白抗体荧光探针 |
2.6.3 样品制备 |
2.6.4 dSTORM成像系统与数据采集 |
2.7 dSTORM成像数据分析 |
2.7.1 ThunderSTORM法重构dSTORM成像结果 |
2.7.2 细胞内蛋白定位点密度的计算 |
2.7.3 H-SET法准确定位dSTORM中荧光点位置 |
2.8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章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ExM扩展后的细胞 |
3.1 引言 |
3.2 凝胶扩展时间的确定 |
3.3 延展超分辨显微镜成像A549-GFP细胞 |
3.4 制备适用于延展显微镜成像的人血红细胞膜 |
3.4.1 人红细胞膜制备 |
3.4.2 快速剪切法制备的细胞膜黏附于凝胶 |
3.4.3 低渗涨破法制备的细胞膜黏附于凝胶 |
3.4.4 低渗涨破法制备的细胞膜夹于两层凝胶之间 |
3.4.5 利用GA和 Poly-L-lysine处理增加细胞膜与凝胶的黏附 |
3.4.6 利用凝胶黏附APTES修饰玻片上的细胞 |
3.5 制备适用于延展显微镜成像的体细胞膜 |
3.5.1 利用Triton X-100 处理黏附于凝胶上的细胞 |
3.5.2 利用空白凝胶处理黏附于凝胶上的细胞 |
3.5.3 利用APTES修饰玻片处理黏附于凝胶上的细胞 |
3.5.4 利用6-丙烯酰氨基己酸琥珀酰亚胺酯增加细胞膜与凝胶的黏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dSTORM成像抗体标记的细胞膜内侧蛋白 |
4.1 引言 |
4.2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抗体饱和标记浓度的确定 |
4.3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dSTORM成像 |
4.4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定位点分析 |
4.5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簇分析 |
4.5.1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簇的提取 |
4.5.2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簇个数的分析 |
4.5.3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簇大小的分析 |
4.5.4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簇内点数的分析 |
4.6 A549 细胞内膜Band Ⅲ蛋白间距离的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dSTORM成像aptamer标记的细胞膜外侧蛋白 |
5.1 引言 |
5.2 dSTORM成像HeLa细胞膜上EpCAM蛋白 |
5.3 HeLa细胞膜上EpCAM蛋白簇分析 |
5.3.1 HeLa细胞膜上EpCAM蛋白簇大小分析 |
5.3.2 HeLa细胞膜上EpCAM蛋白簇内点数分析 |
5.3.3 HeLa细胞膜上EpCAM蛋白簇形状分析 |
5.4 HeLa细胞膜上EpCAM蛋白间距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核盘菌侵染油菜早期光谱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菌核病病理和传统诊断方法 |
1.1.3 研究意义 |
1.2 光谱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
1.2.1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植物病害的检测现状 |
1.2.2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植物生理信息检测现状 |
1.3 光谱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2.1 高光谱成像系统 |
2.2.2 激光拉曼显微成像系统 |
2.2.3 显微镜和电镜 |
2.2.4 可见分光光度计 |
2.3 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 |
2.3.1 光谱分析技术 |
2.3.2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
2.3.3 聚类分析 |
2.3.4 光谱特征波段提取 |
2.4 化学计量学建模与分析 |
2.4.1 偏最小二乘回归 |
2.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2.4.3 模型评价指标 |
2.5 化学成像 |
2.6 分析软件 |
2.7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光谱成像技术的油菜叶片核盘菌侵染动态发展的快速诊断 |
3.1 引言 |
3.2 油菜叶片菌核病病斑特性 |
3.3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的快速诊断 |
3.3.1 油菜健康叶片与染菌叶片的光谱特性 |
3.3.2 病斑的纹理值特性分析 |
3.3.3 油菜叶片叶绿素的分布 |
3.4 应用拉曼光谱的油菜叶片菌核侵染不同阶段的快速检测 |
3.4.1 拉曼光谱数据采集 |
3.4.2 拉曼光谱曲线特性 |
3.4.3 判别模型的建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应用光谱技术进行油菜花瓣核盘菌侵染的快速诊断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本准备 |
4.2.2 光谱数据采集 |
4.3 应用高光谱进行油菜花瓣核盘菌侵染的检测 |
4.3.1 高光谱曲线特性 |
4.3.2 特征波段的提取 |
4.3.3 判别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4.4 基于拉曼光谱成像技术的油菜花瓣核盘菌侵染的微观检测 |
4.4.1 拉曼光谱特性 |
4.4.2 判别模型的建立 |
4.4.3 化学物质成像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显微拉曼光谱的油菜茎秆核盘菌侵染微观检测 |
5.1 前言 |
5.2 表面增强剂的制作 |
5.2.1 表面增强原理 |
5.2.2 银溶胶纳米基底制作过程 |
5.3 标准品拉曼光谱的采集 |
5.4 油菜茎秆细胞拉曼光谱曲线及成像 |
5.4.1 油菜茎秆横截面细胞的微观结构 |
5.4.2 油菜茎秆横截面细胞拉曼光谱的获取 |
5.5 不同染病严重度细胞的拉曼光谱 |
5.5.1 油菜茎秆细胞拉曼光谱特性 |
5.5.2 拉曼成像 |
5.6 叶片微观结构拉曼信号获取的探索 |
5.6.1 油菜叶片的细胞结构 |
5.6.2 油菜叶片细胞样本制备 |
5.6.3 油菜叶片拉曼信号的获取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超高倍显微镜法检测支原体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2.1 培养法 |
1.2.2 超高倍镜检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性病病原体在超高倍显微镜系统与普通显微镜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射式共聚焦与受激拉曼散射系统显微成像技术研究[D]. 王方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
- [2]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D]. 杨艳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D]. 王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5]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比较[D]. 李翔英. 深圳大学, 2019(09)
- [6]儿童难治性肺炎的早期识别与诊断[J]. 樊彦青,杨清华,晨东平. 医学信息, 2019(01)
- [7]中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D]. 贾婷.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8]延展显微镜在细胞膜蛋白分布研究中的应用[D]. 陈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核盘菌侵染油菜早期光谱诊断方法研究[D]. 赵艳茹. 浙江大学, 2018(09)
- [10]超高倍显微镜法检测支原体结果分析[J]. 王必生. 系统医学, 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