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皂矾丸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1](2020)在《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分析益髓方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相对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评价分析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相对高危组MDS的疗效,探寻中西医结合分层治疗MDS的有效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法,根据MDS预后分组系统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相对低危组给予益髓方加EPO,益髓方(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服;EPO 10000u,皮下注射,隔日1次。相对高危组给予益髓方(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服;地西他滨10mg ivgttd1-5。分别于患者入组时、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治疗6个月时记录外周血象及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KPS行为能力评分等指标,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评价分析该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自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共纳入病例50例,较低危组29例,死亡6例,脱落2例;较高危组21例,死亡6例,转白3例,脱落1例。共4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较低危组27例,较高危组20例,共脱落3例。较低危组患者中位年龄75岁,总有效率为70.37%;较高危组患者中位年龄78岁,总有效率为35.00%。主要观察指标:(1)外周血象:较低危组MDS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在用药4个月、6个月时较入组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看出血红蛋白水平在入组后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用药4个月内的上升幅度较大,血小板在入组2个月时较入组时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白细胞、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无明显差异,P>0.05。较高危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白细胞、MCV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较低危组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66.67%,较高危组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63.6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明显改善,P<0.05,紫癜症状无明显改善。(3)KPS行为能力:较低危组治疗6个月后总改善率为77.78%,较高危组治疗6个月后总改善率为58.82%,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分层治疗MDS具有一定疗效。较低危组:①益髓方联合EPO治疗4个月后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②益髓方联合EPO可以有效改善MDS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改善明显,但对出血的改善不明显。③益髓方联合EPO治疗6个月后,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较高危组:①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6个月后对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血小板显示出逐渐升高的迹象,但是无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观察。②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有改善,但对出血无改善。③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6个月后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2)中西医结合治疗MDS患者的分层依据可能不受年龄和诊断分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根据修订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的分数高低,染色体核型的好坏,基因突变的种类等因素综合利用进行优化组合,可能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MDS患者的方向。
朱士月,陈志炉[2](2020)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概况》文中提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也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系统中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笔者通过检索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TP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中医药治疗ITP效果显着,且不良反应少,经济负担更小,为中医药治疗ITP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陈蕊[3](201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真实医疗环境,挖掘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药处方和《中国药典》收载相关中药制剂组方药味规律,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的用药情况,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提供参考。同时从整体的循证医学评价中药在该病种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药味频次、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挖掘,分析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处方用药,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用药规律。并对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进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本院临床中西药联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西药主要为环孢素,利可君片、十一酸睾酮等。使用的中药种类较西药多且丰富,涉及320味,常用中药饮片有牡丹皮、白术、白芍、菟丝子等,核心药味配伍组合为牡丹皮-生地黄-白芍,中药类别主要为清热类、补虚类和止血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清热药使用较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补虚药为主。各证型进行药物关联规则挖掘,药味选择有一定差异,但药味组合均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中药制剂主要包括茜蓟生血片、造血再生片、宁血络片等医院自制制剂和益血生胶囊等。63种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与本院用药结果不同。截至2019年1月的文献Meta分析显示:中西药联用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31,95%CI[1.28,1.35],P<0.00001),且能降低患者肝功能异常(RR=0.35,95%CI[0.27,0.46],P<0.00001)、痤疮(RR=0.36,95%CI[0.26,0.50],P<0.00001)、多毛(RR=0.22,95%CI[0.13,0.38],P<0.00001)、声音嘶哑(RR=0.33,95%CI[0.14,0.79],P=0.01)、牙龈增生(RR=0.29,95%CI[0.17,0.49],P<0.0001)、手颤(RR=0.24,95%CI[0.14,0.41],P<0.00001)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是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热、补虚、止血作用的中药及制剂,“扶正袪邪”并施,体现“健脾补肾”、“清热凉血”的疗法。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组方药味的功效类别与本院AA临床使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不同。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AA的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丁皓[4](2019)在《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为MDS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选择。方法采用中央随机、阳性药对照、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法,由6家三甲中医院协同完成。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央随机系统网络,按3: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再造生血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两组病例均连续给药3个月。记录入组后第0天、第14天、第28天、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访视点的外周血象、中医症状与体征、输血、出血、感染情况及安全性指标,比较分析再造生血胶囊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自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共纳入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病例139例。其中,治疗组103例,对照组36例。脱落病例19例,脱落率13.67%。最终进入统计学分析120例,其中,治疗组87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民族、疾病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观察指标:(1)血液学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学指标HI-E、HI-P、HI-N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1.6%与38.5%、44.8%与40.0%、51.0%与68.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RBC及Hb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高危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WBC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对照组治疗后NEUT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总体及低危组患者中,治疗组MCV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2)中医证候:治疗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29.9%、62.1%;对照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30.3%、57.6%。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各单项症状与体征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止血疗效:对有出血症状的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具有一定止血疗效,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染率: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升高。对照组血肌酐有3例患者表现为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升高;余各项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升高。结论(1)再造生血胶囊能够促进MDS患者血液学改善。(2)再造生血胶囊能够降低MCV。(3)再造生血胶囊能改善MDS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4)再造生血胶囊能改善MDS患者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肌肤干燥等症状、体征。(5)再造生血胶囊治疗MDS具有良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陈玙[5](2018)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60岁的非老年组患者12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6.17±12.72岁,男:女为0.61:1,其中新诊断的ITP 89例(69.0%),持续性ITP 11例(8.5%),慢性ITP 29例(22.5%);年龄≥60岁的老年组患者有48例,老年ITP组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全部患者按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诊断明确。分别给予重组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治疗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9.5月(0.5-40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月(0.5-14月)。临床特征比较显示,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2分者占49.6%)(P<0.05),此外,老年ITP患者更易合并高血压(68.2%)、糖尿病(54.5%)等基础疾病,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2.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应密切随访继发血栓疾病可能;3.NK细胞比例减低为老年ITP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蓝轶,王亚磊[6](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分析研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疗效。选择2014年5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51例对照组(强的松治疗)和51例观察组(强的松+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复方皂矾丸治疗),把两组治疗状况对比分析。观察组治疗总疗效(92.1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疗效(78.4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小板指数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指数比对照组血小板指数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84%)略低于对照组(9.80%),但组间数据仍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可给予中西医结合方式,疗效比单一性西药治疗更高,其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应用性较大。
江炳东[7](2011)在《紫茜合剂治疗CITP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TRAIL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紫茜合剂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的临床疗效及对CITP患者外周血TRAIL的影响,以探讨CITP发病机制及紫茜合剂治疗本病的作用环节,为该方进一步应用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例符合CITP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紫茜合剂,口服四个月后做疗效判定,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CITP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的变化情况,设15例正常对照组观察TRAIL水平。结果:1、紫茜合剂治疗CITP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总症状积分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做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O.01).2.CITP患者外周血TRAI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有所上升;对治疗前后TRAIL水平差值做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紫茜合剂是治疗C工TP的有效方剂,总有效率为86.67%。2、CITP组的外周血TRA工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ITP组治疗前低于治疗后,经治疗后有所上升。3、CITP患者TRAIL低表达可能导致了T淋巴细胞的凋亡不足,参与了CITP的发生。4、紫茜合剂可能通过影响CITP患者的TRAIL水平,促进T淋巴细胞的正常凋亡,从而达到治疗CITP的目的。
孙思思[8](2011)在《凉血消斑饮治疗ITP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凉血消斑饮疗法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 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血小板数、IL-18水平的影响以及其对模型小鼠血小板数、出血时间、产板巨核细胞数及IL-18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药疗效的作用机理及IL-18与ITP的关系。方法:临床观察:将4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凉血消斑饮,对照组采用维血宁颗粒,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动物实验:采用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的免疫造模方法,建立BALB/C小鼠ITP的模型,选用凉血消斑饮对造模小鼠进行实验研究,并用维血宁颗粒作为阳性对照组,观察造模小鼠用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小板的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降低血清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8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动物实验:与维血宁颗粒组相比,凉血消斑饮组的ITP模型小鼠血小板数升高,出血时间缩短,细胞因子IL-18水平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升高ITP模型小鼠产板巨核细胞数方面,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模型组相比,凉血消斑饮组的ITP模型小鼠血小板数升高,出血时间缩短,产板巨核细胞数升高,细胞因子IL-18水平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凉血消斑饮可以通过升高血小板数、缩短出血时间、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数及降低细胞因子IL-18的水平,起到治疗ITP作用,提示凉血消斑饮对于ITP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吴晓勇[9](2010)在《探讨益髓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免疫网络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失调关系密切,但导致免疫功能异常的调控因素仍未完全阐明。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术等治疗可使70%以上病例血小板数量维持在安全范围,但还有约30%病例此方案治疗无效,需进一步采用其它治疗措施来维持血小板数量在安全水平,防止严重出血。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脾脏切除术治疗无效的病例为难治性ITP (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RITP)。本研究用外源性抗体注入小鼠体内免疫的方法建立ITP小鼠模型,用益髓颗粒进行干预研究,观察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细胞因子、脾脏和胸腺细胞凋亡指数及凋亡基因表达、脾脏调节性T细胞等指标进行研究,试图从免疫网络调控角度阐明“益髓颗粒”治疗ITP效应机制。2.方法制备豚鼠抗Balb/C小鼠血抗小板血清,予红细胞吸附后备用。造模前将20只Balb/C小鼠依据外周血血小板数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按照100μ1/20g剂量向小鼠腹腔内注入1:4稀释的GP-APS,隔日一次,造模两周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分类,观察胸腺及脾脏病理学改变,以判定疾病模型是否成功。ITP疾病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后,按血小板计数将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治疗组、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组、益髓颗粒大、中、小剂量治疗组,于造模第8天开始各组均按0.2m1/10g体重分别予生理盐水及治疗药物灌胃,每日1次,共7天。通过观察造模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分类、血小板相关抗体、脏器指数及免疫组织器官病理学变化等指标,评价益髓颗粒治疗效果。在确定疗效后,我们按上述造模方法建立ITP,用大剂量益髓颗粒为治疗药进行干预,用ELISA检测与免疫密切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IFN-y/IL-4)及TGF-β1, 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脾脏和胸腺细胞凋亡指数及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调节性T细胞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益髓颗粒治疗ITP可能的免疫调控机制。3.结果3.1 ITP小鼠模型的建立GP-APS稀释倍数为1:128时仍成阳性,说明豚鼠血清中已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即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板抗体。与正常组及造模前比较,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明显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注射APS后24小时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最低。模型组小鼠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明显增加,而产板巨核细胞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凝血时间明显延长,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明显大于正常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胸腺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3.2益髓颗粒对ITP小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血小板数均比模型组有所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以益髓颗粒大剂量组和泼尼松组血小板升高明显。益髓颗粒大剂量组不成熟的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受到抑制,产板巨核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模型组PAIgG水平明显升高低,与正常组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后,益髓颗粒组PAIgG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脾脏均有所缩小,脾脏指数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益髓颗粒大剂量组效果明显。3.3益髓颗粒对ITP小鼠免疫网络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FN-y水平明显升高,IL-4水平明显降低,IFN-γ/IL-4比值升高,Th1/Th2细胞间失衡,提示ITP小鼠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T细胞亚群漂移,表现为Thl细胞优势;Treg细胞比例、TGF-β1水平明显降低,脾脏淋巴细胞凋亡减少,Bcl-2蛋白表达增多,Bax蛋白表达减少,各组胸腺淋巴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而经治疗后ITP小鼠血清INF-y水平降低,IL-4水平长高,IFN-y/IL-4比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益髓颗粒治疗组的IFN-y降低,IL-4升高,IFN-γ/IL-4比值接近正常;Treg细胞比例及TGF-β1水平均有所提高,但Treg仍未达到正常水平,与正常组比仍存在差异,而TGF-β1与正常组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益髓颗粒组脾脏淋巴细胞凋亡增多,Bcl-2蛋白表达减少,Bax蛋白表达增多。4.结论4.1成功制备了GP-APS,IPT小鼠疾病模型建立成功,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下降、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并伴成熟障碍,与ITP临床表现基本相符。4.2益髓颗粒能有效恢复ITP小鼠的血小板计数,并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与醋酸泼尼松疗效相当。4.3 ITP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T细胞亚群漂移,表现为Thl细胞优势,其发病可能与Th1/Th2细胞间细胞因子失衡,Treg细胞及TGF-β1含量降低,淋巴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异常等相关。益髓颗粒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间的平衡,促进Treg细胞增殖及TGF-β1分泌,并能调节脾脏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Bcl-2、Bax的异常表达,进而调节ITP免疫异常,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减少血小板破坏,提高血小板数量,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而达到治疗效果。
唐静[10](2010)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病例的10年回顾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1.了解10年来我院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的流行病学特点。2.通过对不同类型再障患儿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定,并且与国内同期资料进行比较,力争寻求较适宜的治疗方案3.通过大量文献综述的学习,总结再障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方法:1.以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出院登记的第一诊断为统计病种,统计1999.3-2009.3年十年间我院儿内科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病人总例数,对于重复住院的病人以例次计算。2.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环境、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的特点进行统计,并统计不同类型再障患儿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情况,同时与国内外资料进行对比,力争找出治疗不同类型再障的最为理想的方案。2.通过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进行检索。查找近10年来有关再障发病机制研究的文献。结果:1.我院儿内科1999.3-2009.3十年间共收治122例再障患儿,其中三例由于失访原因未进入资料统计,对其余119例再障患儿进行分析。119例患儿中97例(81.5%)患儿居住在农村地区,其余22例(18.5%)居住在城市。男性72例,女性47例,男女之比为1.53/1。年龄从6月-14岁不等,中位年龄7.5岁。病程1天~3年。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既SAA)30例,其中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Ⅰ型,SAA-Ⅰ型)11例,慢性重型再障(重型再障-Ⅱ型,SAA-Ⅱ型)19例;慢性再障(chronic aplastic anemia,既CAA)89例。2.对我院儿科119例再障患儿,体格检查未发现患儿存在多发畸形,色素沉着或牛奶咖啡斑,可除外先天性再障可能的基础上,通过详细了解其既往史,现病史,家族史,居住环境及是否接触过有害的化学或物理因素,同时入院后完善肝炎筛查及病毒系列等辅助检查,发现119例再障患儿中2例曾患乙型肝炎,诊为乙肝相关性再障,其他患儿并未找出明确诱因,均诊断为特发性再障。3.再障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血象联合骨髓象,部分患儿骨髓象不典型,可进一步做骨髓活检以明确诊断。4.再障患儿有皮肤黏膜出血表现者为42例(35.2%),鼻出血27例(22.6% ) ,牙龈出血13例(10.9% ) ,月经过多4例(3.36% ),单纯或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症状45例(37.8% ),有发热或呼吸系统感染症状29例(24.4%)。其他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1例,伴有肺出血及蜂窝组织炎1例。5.血象改变:119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贫血,其中血红蛋白(Hb)<30g/L为9例,30~60 g/ L为41例,60~90g/L为53例,90~120 g/ L为16例;血小板(Plt)计数: <20×109/L53例;网织红细胞计数<1% 27例;中性粒细胞<0.5×109/L为29例。重型再障患儿30例中中性粒细胞<0.5×109/L为27例,血小板(Plt)计数:<20×109/L 29例,网织红细胞计数<1%25例。6.我院慢性再障患儿89例,予以传统雄激素联合复方皂矾丸方法的治疗31例,有效率为67.8%,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治疗58例,有效率75.9%。重型再障共30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1例,效果欠佳,其他患儿均予环孢素为主免疫抑制治疗。环孢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13例,有效率53.9%,环孢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及类固醇类激素16例,有效率56.3%。结论:1.所有再障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1.53/1;慢性再障多于重型再障;农村地区患儿多于城市患儿;先天性再障发病率低,119例均为获得性再障。2.再障的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很重要,再障诊断时光靠胸骨骨穿或单一部位骨穿易造成误诊,故应注意骨穿部位,必要时做骨髓活检联合一些免疫学方法。3.免疫抑制剂治疗再障疗效肯定,慢性再障中以环孢素(CSA)联合雄激素及复方皂矾丸的方法得到认可,重型再障治疗方案中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方案效果最佳。4.再障的发病机制中免疫介导发病占主导地位,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异常、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的失衡及基因水平异常等。
二、复方皂矾丸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皂矾丸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提纲范文)
(1)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西医诊疗进展 |
1 MDS的发病机制 |
2 MDS的分型诊断 |
3 MDS西医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MDS的中医病名沿革与探讨 |
2 现代医家对MDS病机的认识 |
3 MDS的中医辨证论治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MDS的最新临床研究 |
5 东方医院血液科治疗MDS经验 |
6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操作流程 |
6 病例记录 |
7 安全性评价 |
8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临床特征 |
2 疗效统计 |
3 脱落和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益髓方处方分析 |
2 治疗结果分析 |
3 结论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专方论治 |
2.3 单味药及中成药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 |
(3)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中药名称规范及功效分类 |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疾病分类结果 |
2.2 总体用药结果 |
2.3 中医疾病统计结果 |
2.4 中医疾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功效分类结果 |
2.5 中医证候统计结果 |
2.6 虚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
2.7 髓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
3 讨论 |
3.1 常用药味分析 |
3.2 总体用药讨论 |
第二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组方用药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药味名称处理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统计与类别 |
2.2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药味频次 |
2.3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关联规则 |
3 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中医药治疗AA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 |
2.5 中医药改善AA患者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论文发表情况 |
(4)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MDS中医病名 |
2 MDS中医理论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MDS临床研究 |
4 中医药治疗MDS机制研究 |
5 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MDS研究情况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陈信义教授“调平”思想论治MDS经验总结 |
1 病机根本——亢害承制 |
2 治则关键——调平 |
3 治疗大法——益气养阴活血 |
4 分型论治 |
5 验案举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概述 |
2 MDS西医治疗现状 |
3 中成药在MDS中的应用 |
4 受试药物选择 |
5 血液学指标分析 |
6 MCV在MDS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
7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8 出血及感染指标 |
9 安全性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研究生开题申请 |
(5)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临床特征 |
1.1.2 起病时出血表现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疗效评估 |
1.2.3 随访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老年ITP治疗疗效 |
2.2 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疗效 |
2.2 血小板指数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7)紫茜合剂治疗CITP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TRAIL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古代中医学对出血性疾病的认识及研究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中医学关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西医学关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3.1 病因学研究进展 |
3.2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3.3 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入选和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药物 |
4.2 用药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 |
5.1 西医判定标准 |
5.2 中医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与分析 |
7.1 CITP患者疗效 |
7.2 CITP患者总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7.3 CITP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7.4 正常组和CITP组疗前疗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
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对象 |
1.2 试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收集标本 |
2.2 分离血小板 |
2.3 分离CD_8~+细胞 |
2.4 外周血CD_(253)水平测定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CITP的中医病机特点及治疗原则 |
1.1 病变以气阴两虚为本,热毒瘀阻为标 |
1.2 治疗以益气滋阴为主,凉血化瘀为辅 |
2. 紫茜合剂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紫茜合剂对CITP患者外周血TRAIL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凉血消斑饮治疗ITP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观察 |
一、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一) 治疗组:口服中药煎剂 |
(二) 对照组:口服中成药 |
三、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一) 疗效评定标准 |
(二) 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方法 |
五、结果 |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二) 治疗组与对照组症候疗效比较 |
(三) 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 |
(四)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L-18 水平比较 |
动物实验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品 |
(三) 主要试剂 |
(四) 主要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制备 |
(二) ITP 模型建立 |
(三) 分组给药 |
(四) 观察指标 |
三、统计分析 |
四、结果 |
(一) 造模后小鼠的一般状况 |
(二)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
(三) 出血时间 |
(四) 产板巨核细胞计数 |
(五) 外周血血清IL-18 水平 |
讨论 |
一、中医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二、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三、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 |
四、凉血消斑饮对于血清IL-18 水平的影响 |
(一) IL-18 的认识 |
(二) 临床观察与实验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探讨益髓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免疫网络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体液免疫 |
3 细胞免疫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研究概述 |
1 引言 |
2 古典医籍对ITP血证的认识 |
3 现代医家对ITP血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4 临证治疗 |
5 中医药实验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鼠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ITP小鼠模型的建立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髓颗粒对ITP小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益髓颗粒对ITP小鼠免疫网络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病理彩图 |
附录二:免疫组化彩图 |
附录三:电镜图片 |
(10)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病例的10年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病例的 10 年回顾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复方皂矾丸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参考文献)
- [1]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李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概况[J]. 朱士月,陈志炉. 新中医, 2020(01)
- [3]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陈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再造生血胶囊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D]. 丁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陈玙. 山西医科大学, 2018(01)
- [6]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观察[J]. 蓝轶,王亚磊.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23)
- [7]紫茜合剂治疗CITP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TRAIL的影响[D]. 江炳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凉血消斑饮治疗ITP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D]. 孙思思.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探讨益髓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免疫网络调控机制[D]. 吴晓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病例的10年回顾分析[D]. 唐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标签:血小板论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 再障性贫血论文; 益髓颗粒论文; 复方皂矾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