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婷[1](2021)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所向。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课堂应用优势日渐明显,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收集并将视频引进课堂并不困难,但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使用何种方法和策略可以将视频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以此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对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从而促使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以便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就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再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梳理视频资源特点和应用优势,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建立联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针对初中师生就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所呈现出的调查现象和结果提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应用策略和建议。第三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两方面探索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以此验证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让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和建议更具实践意义,提高其可信度。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明确了合理运用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且正向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提出了视频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策略以及筛选、获取和加工处理视频的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旨在能让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视频逐渐成为一套完整且常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王敏[2](2021)在《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文中认为一直以来,机器人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途径,但成本过高、产品规范不一等问题影响着其进一步的普及。随着创客教育的风靡,Scratch编程的开源类机器人的出现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可能,为了使此类机器人在教学中发挥相应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设计研究。本研究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通过梳理文献对4C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相关阐述,将乐高4C教学法中的联系阶段、建构阶段、反思阶段和延续阶段四个环节融入到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基于4C教学法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教学提供借鉴。论文总共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对课题的研究对象4C教学法的概念特征、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进行了相关梳理,为后期的研究做铺垫。第三章是基于4C教学法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教学框架和教学设计,这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包括对初中机器人的教学现状分析、机器人模块教学设计。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教学案例实施与研究结果分析,教学实施部分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三轮行动研究分别选取《感应道闸》、《幸运大转盘》、《智能小车》,将4C教学法引入到三个模块的教学中,旨在修改迭代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的教学设计。研究结果分析则通过对36名同学课堂表现评价、参加机器人社团课程的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和课程满意度的访谈调查,获得实验数据,发现本研究的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以及创新性思维等。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将4C教学法融入初中机器人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模式,希望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赵冰冰[3](2020)在《“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为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它是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汝阳一高)基于校情,借鉴先进教学论提炼而成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关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对所任教的学校进行个例研究,并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等方法,对该模式进行全面论证。论文首先阐述了“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理论依据及操作程序;其次,通过对该模式应用现状的调查,归纳出其在应用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同时也存在学生学习观念落后,自学能力不强,教师课堂引导和掌控能力欠缺,学校评价标准不合理等问题。最后,研究者结合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探索概括出优化该模式教学成效的应用策略。学生增强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师注重自身发展,提升课堂掌控能力;学校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以期“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日益丰满,更好地助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服务于素质教育。
马静[4](2020)在《基于OBE+PBL理念下小学书法创新课堂模式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从此信息技术时代的书法教学创新发展便成为热点话题。国家重视书法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着力搭建书法教学创新发展的实践平台,积极促进区域化、典型化、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紧跟书法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书法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书法教学,打造书法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基于OBE和PBL教学理念展开小学书法创新课堂“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二是解决书法教学过于传统不利于学生书法课堂注意力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桌面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设计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深度对华兴小学的书法教学现状及需求进行前期分析后,选取三年级六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设计实践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开发书法创新课程的校本教材;书法教学的微信辅助平台;构建基于OBE+PBL教学理念的小学书法创新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型。本研究使用行动研究法在初级自主学习活动、中级小组探究活动和高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渐进式书法项目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最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实体课堂,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通过微信平台以投票的方式对学生的书法作业和项目成果进行公众性的评价。实践证明,首先基于OBE+PBL教学模式的书法创新课堂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其次,书法创新课堂是一种师生氛围融洽程度较高的主动延伸型课堂,摆脱了传统书法课堂的无序状态。第三,书法创新课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学科融合的学习能力也有明显改善。这极大提高了书法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基于OBE+PBL教学模式的书法创新课堂也为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教学新途径。书法创新课堂的教学得到了师生相当高的认可。通过本次研究,希望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型可以为日后的书法教学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黄萍[5](2019)在《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地理教学模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地理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进程,对深化研究地理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各种地理教学模式的检验、建立、整理和对比研究,可以为地理教师选择有效的各种教学模式提供借鉴,也为地理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供借鉴。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及对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的梳理,梳理得出目前主流的地理教学模式的分类情况。并对每一类地理教学模式选择了具体的变式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分别是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现状的归纳梳理,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并归纳总结出每种地理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实施的教学程序,接着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对2017年新课标“地理1”的课标内容进行划分与解读,并选择“地理1”的1.4这一条课标来进行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通过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以及实施程序进一步凸显这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本研究的试验阶段,在深圳某中学的高一年级选择了基础能力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验,实验后对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从三个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课堂氛围、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方面是从不同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不同题目类型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成绩结果进行分析;第三方面是对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对本校高中9位地理教师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作为对本次研究的补充。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本研究中的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适用性: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的班级采用,发现地理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地理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从成绩分析中得出不同题目类型的适用性: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类型题目的掌握,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能力提升类型题目的掌握。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及格率,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对班级及格率的提高不显着。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中得出,该校的教师平时喜欢采用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但在这次的成绩分析中,采用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班级反而取的最好成绩。说明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更加适合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说明当今教师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吴玉[6](2019)在《“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高中跨栏跑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技术较复杂、学习效果不理想等实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以实现个人目标为主,与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动;教师对跨栏的技术和主要细节以说教为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等非认知能力,更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将“合作-竞赛法”引入高中跨栏跑教学,设计围绕“合作-竞赛法”的内容进度和练习安排,并以蚌埠市第九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田径选学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一个为实验组,采用“合作-竞赛法”教学,另一个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进行共8次课16个学时的跨栏跑教学实验。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合作-竞赛法”在跨栏跑教学中设计和应用的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合作性”、“因材施教”、“全面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等基本原则,其操作程序应当包括“呈现目标与内容”、“合理分配学习小组”、“集体授课”、“合作小组活动”、“组间竞赛活动”、“测验与反馈”、“评价与总结”等基本环节。在此基础上论证并呈现了“合作-竞赛法”在整个跨栏跑教学单元(8次课)的内容进度以及“合作”与“竞赛”内容的具体安排,通过具体应用与实施,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中成绩优于对照组。(2)“合作-竞赛法”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内容设计兼顾了克服学生心理恐惧、易犯错误、技术环节学习诱导、整体教学贯穿等理念,以每次课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为背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针对性地安排合作与竞赛内容,促进学生跨栏各环节技术的改善,且实验组的技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使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3)“合作-竞赛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对各小组适时地介入指导,合理安排组内合作活动和组间竞赛内容,提高了跨栏跑的教学效果。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跨栏跑的达标成绩上显着优于对照组。(4)“合作-竞赛法”利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组内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和相互借鉴等方式,使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实验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合作-竞赛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潘延双[7](2019)在《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对其应当具有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基础教育阶段,二十一世纪伊始,我国推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基础教育中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就需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抛锚式教学模式依托建构主义理论,以建构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为出发点,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鉴于此,笔者选择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学一线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本课题对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首先,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确立了本研究的内容。其次,论述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操作程序、具备的特征以及研究中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再次,通过学生问卷、教师访谈,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经过探索提出了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策略: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聚力新的教学模式;2.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创设真实教学情境;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机制;4.转变教师课堂角色,引导学生科学探究;5.凝炼核心教学目标,打造开放物理课堂;6.围绕锚点组织教学,创造良好学习氛围;7.关注物理知识应用,倡导理论联系实际;8.多管齐下效果优先,优化教学评价过程。最后,根据以上策略,就高中物理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两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经过教学实践后,得出研究结论:抛锚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了开放性的课堂氛围,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于黎明[8](2019)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疑导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模式能使教师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提升教学效率,学科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指导。“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是作者所在学校课题组针对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广泛的课堂调研、汇集优秀教师的课堂做法提炼出来的教学模式。“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提出后在全校各学科推广使用,但是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索该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完善“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提供借鉴。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概述。阐释了它的来源、内涵、理论依据、操作流程,明确了“四疑导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为目标、以导学案为实施载体的教学模式,它的本质是以疑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其次,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化、习题化,使用流于形式,不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施过程中操作程序机械化,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形式化,教学浅层化。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和策略缺少数学学科针对性,不利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然后,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的编制和“四疑”的操作要点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对导学案的改进是提出其编制要以“以生为本”为宗旨、以发展高阶思维为目标,并从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设定、习题设置、问题设置等方面给出操作方案。对“四疑导学”各环节的操作要点的改进有四个方面:以自学课本、完成尝试练习题的方式进行个体质疑→以快乐探究、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源地质疑;以小组碰撞交流、全班碰撞交流的方式进行碰撞激疑→以体验新知的生成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出有价值的疑问;以学生讲解、师生辨析、全班展演的方式进行师生析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认知加工,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精析;以当堂检测巩固所学新知→利用变式练习题促进学生感悟新知价值、学会迁移运用,在改进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针对改进后的操作要点提出了其实施策略:践行“以疑导学”;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最后,根据改进后的模式,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为例,详细阐释了如何设计导学案,并给出设计结果(见附录2);通过对课堂教学实录中各个环节进行评析阐述如何实施改进后的操作要点;从执教者反思、听课教师评价、课堂观察量表测量评价、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四个维度对其课堂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发现改进后的“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更有学科针对性、可行性,更能促进教师把握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舒琦芬[9](2018)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口语教学是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最为的薄弱环节,英语一线教师们也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与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混合学习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登上历史舞台。混合学习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相融合,弥补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模式的某些不足,发挥两者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与学两方面的绩效。由此,如何利用混合学习的优势以实现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成为本研究的选题。本研究首先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佛山市南海区某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对当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梳理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混合学习理论,该如何构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混合学习模式?基于该模式,该如何对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混合学习模式在教学中应用效果怎么样?其次,通过阅读和梳理国内外混合学习的概念、理论、原理、实践和英语口语教学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的相关文献,继而在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多种混合学习模式,从中提取模式构建要素,进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混合学习模式的初步构建。之后选取佛山市南海区某初级中学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魅力English”为主题的口语教学活动为载体展开三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模式各要素的合理性,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细化模式环节,提高模式操作性,第三轮行动研究中主要目的是检验完善后的模式,探讨模式的应用建议。三轮行动研究之后,最终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混合学习模式。再之,研究者就模式在口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对象英语口语前后测成绩的对比以及相关问卷前后测数据的对比,得出以下实验结论:采用基于混合学习的口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态度以及包括发音、语音语调、对话交际、口语表达等方面在内的英语口语水平,能够提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评价意识与能力。最后,笔者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及反思,得出本研究结论,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王丹丹[10](2018)在《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聚焦到了科技上,科技革命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教育界开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笔者所在的学校适应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探索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核心、创建和谐生态课堂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抓手的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积极参与教研组的学习和研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论坛、沙龙活动,对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思考。基于此,将本研究的题目定为“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首先查阅资料,了解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确立选题,明确研究意义,从理论高度解读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高中化学中适合采用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内容,结合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案例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际中。利用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与分析,得出结论。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合理化的解决策略,让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本论文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五个方面。第二部分为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评价体系四个基本要素着手,构建高中化学“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第四部分是教学案例,包括氨的课堂教学案例和其他内容微课题设置的案例。第五部分是教学实验,将“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观察、成绩、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反思,介绍研究的结论、不足和展望。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而且使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两个方面“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有较明显的提升。此外,“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
1.1.3 初中生物学学科性质的需求 |
1.1.4 “教与学”面临的共同诉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统计分析法 |
1.6.4 教育观察法 |
1.6.5 行动研究法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创新 |
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资源 |
2.1.2 教学资源 |
2.1.3 视频资源 |
2.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特点 |
2.2.1 直观形象性 |
2.2.2 开放共享性 |
2.2.3 再现与穿越性 |
2.2.4 富有感染性 |
2.3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教学作用 |
2.3.1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3.2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
2.3.3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
2.3.4 指导实验演示,实现有效实验教学 |
2.3.5 增添课堂趣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2.4 研究理论基础 |
2.4.1 经验之塔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3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的结构设置 |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5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2.2 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3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态度分析 |
3.2.4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
3.2.5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阶段分析 |
3.2.6 影响教师应用视频资源的因素分析 |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3.2 学生就视频资源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
3.3.3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兴趣分析 |
3.3.4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3.4.1 师生对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持肯定态度 |
3.4.2 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
3.4.3 视频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
3.4.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
4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
4.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策略 |
4.1.1 课前精心选取优质视频资源 |
4.1.2 课中精确把握视频播放策略 |
4.1.3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
4.2 生物学视频资源筛选建议 |
4.2.1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教育性 |
4.2.2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科学性 |
4.2.3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代表性 |
4.2.4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与时俱进 |
4.2.5 筛选视频时注重学生“主体性” |
4.3 生物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建议 |
4.3.1 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 |
4.3.2 自行录制 |
4.3.3 网络下载 |
4.4 生物学视频资源加工处理建议 |
4.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
4.4.2 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 |
4.4.3 视频资源的剪辑截取 |
4.4.4 视频资源的录屏软件 |
4.4.5 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 |
5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思路 |
5.4 实践案例设计 |
5.4.1 实践内容选择 |
5.4.2 编写教学设计 |
5.5 实践实施过程 |
5.5.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部分实施片段 |
5.5.2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1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
5.5.3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2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
5.6 实践结果分析 |
5.6.1 学业成绩分析 |
5.6.2 课堂观察分析 |
5.7 实践结论 |
5.7.1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
5.7.2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
5.7.3 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四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表 |
附录五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部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图片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机器人教育适应时代要求 |
1.1.2 中学机器人教学现实需求 |
1.1.3 创客教育助推机器人教学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4C教学法的概念特征 |
2.2 4C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
2.2.1 自主性原则 |
2.2.2 开放性原则 |
2.2.3 联系性原则 |
2.2.4 创新性原则 |
2.3 4C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
2.3.1 “情景一陶冶”教学策略 |
2.3.2 “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 |
2.3.3 “合作—竞争”教学策略 |
2.3.4 “学习—迁移”教学策略 |
2.4 4C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
2.5 4C教学法的教学评价 |
2.5.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2.5.2 评价内容多元化 |
2.5.3 评价方法多元化 |
第3章 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设计 |
3.1 初中机器人教学现状分析 |
3.1.1 教师调查 |
3.1.2 学生调查 |
3.2 《感应道闸》教学设计 |
3.2.1 教学前期分析 |
3.2.2 教学策略制定 |
3.2.3 教学过程设计 |
3.3 《幸运大转盘》教学设计 |
3.3.1 教学前期分析 |
3.3.2 教学策略制定 |
3.3.3 教学过程设计 |
3.4 《智能小车》教学设计 |
3.4.1 教学前期分析 |
3.4.2 教学策略制定 |
3.4.3 教学过程设计 |
第4章 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实践 |
4.1 教学准备 |
4.1.1 教学设备选择 |
4.1.2 教学内容的准备 |
4.1.3 实验对象选取 |
4.1.4 教学环境 |
4.2 教学实施过程 |
4.2.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2.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第5章 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
5.1 学习效果分析 |
5.1.1 作品成绩分析 |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 教学满意度分析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适应高中政治学科特点的要求 |
1.1.3 自身教学实践的原因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
2.1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
2.2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 |
2.3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人本主义理论 |
2.4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2.4.1 导入新课、诱导自学 |
2.4.2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
2.4.3 当堂检测、反馈达标 |
3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的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学生问卷统计分析 |
3.4.2 教师问卷调查总结 |
4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4.1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应用中取得的成效 |
4.1.1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
4.1.2 发展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能力 |
4.1.3 实施双主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
4.1.4 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
4.2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2.1 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有待转变 |
4.2.2 部分学生的自学习惯有待养成 |
4.2.3 部分教师在运用“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时不够灵活 |
4.2.4 部分教师的课堂引导和掌控能力有待提高 |
4.2.5 学校新课改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
5 优化“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5.1 学生方面 |
5.1.1 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参与意识 |
5.1.2 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
5.2 教师方面 |
5.2.1 注重课后反思改革创新课堂 |
5.2.2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
5.2.3 提高掌控能力突出主导作用 |
5.2.4 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趣味 |
5.3 学校方面 |
5.3.1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
附录2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3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致谢 |
(4)基于OBE+PBL理念下小学书法创新课堂模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重视书法教育发展,书法进入小学课堂 |
1.1.2 小学书法教学现状 |
1.1.3 信息技术助力书法教育创新 |
1.1.4 项目式教学为书法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 |
1.2 研究现状 |
1.2.1 书法教育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书法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桌面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1.4.4 设计研究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成果导向教育 |
2.1.2 游戏化教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PBL项目式教学 |
2.2.2 移动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小学书法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期分析 |
3.1 课程开发背景 |
3.2 课程开发要素的前期分析 |
3.2.1 学习情景分析 |
3.2.2 学习者分析 |
3.2.3 学习目标分析 |
3.2.4 学习需求分析 |
3.2.5 学习内容分析 |
4 基于OBE+PBL教学模型的书法项目式课程教学设计 |
4.1 课程开发的原则与实施流程 |
4.1.1 课程开发的原则 |
4.1.2 课程开发的研究思路 |
4.2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
4.2.1 书法创新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
4.2.2 OBE+PBL教育理念下的“线上+线下”书法课堂教学流程 |
4.3 基于课程要素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
4.3.1 学习目标设定 |
4.3.2 学习支持设计 |
4.3.3 学习资源设计 |
4.3.4 学习内容设计 |
4.3.5 学习活动设计 |
4.3.6 学习评价设计 |
4.4 课程活动分析与实施 |
4.4.1 初级自主学习活动 |
4.4.2 中级小组探究活动 |
4.4.3 高级综合实践活动 |
5 书法创新课堂学习活动案例实施 |
5.1 “新年送祝福”书法课程的实施背景 |
5.2 “新年送祝福”书法课程的教学流程 |
5.2.1 “新年送祝福”问题的提出 |
5.2.2 “新年送祝福”项目的创意设想与方案制定 |
5.2.3 “新年送祝福”的探究实践 |
5.2.4 “新年送祝福”的交流分享 |
5.2.5 “新年送祝福”的反馈评价 |
5.3 课程分组策略 |
5.4 课程奖罚机制 |
5.5 实施效果 |
5.5.1 书法创新课堂互动分析 |
5.5.2 书法创新课堂的实施效果分析 |
5.5.3 线上微信平台学习活动分析 |
5.5.4 书法创新课堂满意度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模型、教学流程与课型环节的设计完善 |
6.2.1 教学模型的设计与完善 |
6.2.2 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完善 |
6.2.3 课型环节的设计与完善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2 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3 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的比较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3 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4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5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6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7 教学效果研究现状 |
第3章 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1.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1.2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3.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2.1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2.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3.3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
3.3.1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3.2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3.4 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4章 教学案例分析 |
4.1 地理新课标要求及解读 |
4.2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4.2.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4.2.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4.2.3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第5章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5.1 实验对象 |
5.2 实验过程 |
5.3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1 调查问卷分析 |
5.3.2 成绩分析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5.4 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效果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下的学案设计 |
附录二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前测试卷和检测试卷 |
附录四 高中地理教师访谈结果 |
致谢 |
(6)“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跨栏跑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3 合作学习法的相关应用研究 |
1.3.4 竞赛法的相关应用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合作-竞赛法”的理论基础 |
2.3 “合作-竞赛法”的教学原则 |
2.4 “合作-竞赛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教学实验 |
4.1 实验时间 |
4.2 实验地点 |
4.3 实验器材 |
4.4 实验对象 |
4.5 实验控制 |
4.6 “合作-竞赛法”的小组分组 |
4.7 “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教学中的设计 |
4.7.1 “合作-竞赛法”的内容进度 |
4.7.2 跨栏跑“合作-竞赛法”教学的流程 |
4.7.3 实验组的练习安排 |
4.8 对照组的练习安排 |
4.9 实验后测中跨栏跑技评与达标的考核办法 |
4.9.1 技术评定 |
4.9.2 成绩达标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两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5.1.2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跨栏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跨栏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两组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分析 |
5.2.5 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的目的 |
1.5 研究的内容 |
1.6 研究的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
2.1.1 抛锚 |
2.1.2 抛锚式教学 |
2.1.3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2.1.4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测 |
3.2.3 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2.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2 访谈对象的选择及访谈的实施 |
3.3.3 访谈结果的整理 |
3.4 调查的总结 |
3.4.1 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总结 |
3.4.2 对教师访谈情况的总结 |
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
4.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聚力新的教学模式 |
4.2 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
4.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机制 |
4.4 转变教师课堂角色,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
4.5 凝练核心教学目标,打造开放物理课堂 |
4.6 围绕锚点组织教学,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
4.7 关注物理知识应用,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
4.8 多管齐下效果优先,优化教学评价过程 |
5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
5.1 《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
5.2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案例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Ⅱ: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疑导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
2 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 |
2.1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来源及理论依据 |
2.2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目标 |
2.3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2.4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3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学科使用现状的访谈调查 |
3.1 访谈的方法和对象 |
3.2 访谈提纲的设置 |
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4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模式的改进及其实施策略 |
4.1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模式的改进 |
4.2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
5 一个“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馈的案例 |
5.1 教学实践: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 |
5.2 教学实践的反馈 |
6 研究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案例展示 |
附录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导学案 |
附录3 :初中数学“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
致谢 |
(9)混合学习环境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英语口语 |
二、英语口语教学 |
三、混合学习 |
四、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一、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
二、混合学习模式研究现状 |
三、混合学习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三章 混合学习环境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模式构建的依据 |
一、理论基础 |
二、几种典型的混合学习模式 |
第二节 模式的建构 |
一、模式的构建要素 |
二、模式初型 |
第三节 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总体目标 |
二、行动研究的总体计划 |
三、行动研究具体开展计划 |
四、模式应用前期准备 |
五、行动研究的开展 |
六、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假设 |
四、实验变量 |
五、实验内容 |
六、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分析 |
一、英语口语成绩对比分析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局限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
1.1.2 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实验法 |
1.4.3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
2.1.2 高中化学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 |
2.2.3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 |
2.2.4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
3 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3.1 目标取向 |
3.1.1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3.1.2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
3.1.3 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 |
3.1.4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
3.2 操作程序 |
3.2.1 呈现背景、提出问题 |
3.2.2 联想激活、寻求方法 |
3.2.3 提出猜想、验证猜想 |
3.2.4 运用新知、巩固内化 |
3.2.5 回顾反思、拓展问题 |
3.3 支持系统 |
3.3.1 学生方面 |
3.3.2 教师方面 |
3.3.3 教学媒介方面 |
3.4 评价体系 |
3.4.1 评价的对象 |
3.4.2 评价的标准 |
3.4.3 评价的方法 |
4 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
4.1 课堂教学案例:氨 |
4.1.1 教材分析 |
4.1.2 学情分析 |
4.1.3 教学目标 |
4.1.4 教学重点、难点 |
4.1.5 教学过程 |
4.1.6 教学反思 |
4.2 微课题设置案例 |
4.2.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
4.2.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4.2.3 元素及其化合物 |
5 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对象 |
5.1.2 实验假设 |
5.1.3 实验的教学内容 |
5.1.4 实验方法 |
5.1.5 实验时间 |
5.1.6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成绩分析 |
5.2.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5.2.3 观察、访谈情况分析 |
5.3 实验结论与反思 |
5.3.1 实验结论 |
5.3.2 实验反思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班(13班)与对照班(14班)三个阶段的化学成绩 |
附录2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基于“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 王敏.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D]. 赵冰冰.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 [4]基于OBE+PBL理念下小学书法创新课堂模式实践研究[D]. 马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D]. 黄萍. 广州大学, 2019(01)
- [6]“合作—竞赛法”在高中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玉.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潘延双. 扬州大学, 2019(02)
- [8]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疑导学”模式研究[D]. 于黎明.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混合学习环境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舒琦芬.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8(05)
- [10]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丹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