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枇杷果实病害及防腐保鲜(论文文献综述)
沈玉婷[1](2021)在《枇杷叶提取物对柑橘绿霉病抑菌机理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柑橘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采后绿霉病害常造成柑橘重大经济损失,而传统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常引起病菌抗药性。近年来,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从植物中提取天然抑菌物质以代替传统杀菌剂的防治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枇杷叶提取物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在果蔬保鲜中应用报道较少,人们对其确切的抑菌机理更是知之甚少。本研究探究了枇杷叶提取物对指状青霉的抑菌机理,并分析了枇杷叶提取物与海藻酸钠复合涂膜对柑橘果实贮藏保鲜的影响。旨在为柑橘绿霉病的防控及柑橘果实保鲜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指状青霉作为目标菌,通过枇杷叶提取物对离体病原菌直接作用效果的测定研究枇杷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枇杷叶提取物对指状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分别是0.625 mg/m L和1.25 mg/m L。枇杷叶提取物对指状青霉的抑菌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效应,且其能抑制指状青霉孢子的萌发以及破坏孢子的正常形态,抑制菌丝的生长。荧光染色情况说明了在枇杷叶提取物的作用下,指状青霉出现大量的细胞凋亡现象。此外,经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后,指状青霉细胞裂解率上升,胞内的电解质以及生物大分子外泄,细胞壁水解酶活性上升,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胞外活性增加,菌丝体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总脂质与麦角固醇含量减少。表现出枇杷叶提取物对指状青霉的细胞壁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具有损伤作用。在能量代谢过程中,枇杷叶提取物处理能降低菌丝体内能量物质ATP、ADP及AMP含量,减弱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三种ATP酶活性以及细胞色素C(CCO)活性。在细胞壁、细胞膜结构与功能以及能量代谢方面阐明枇杷叶提取物对指状青霉的抑菌机理。2.利用对新余蜜橘的活体损伤接种研究,通过对果皮中抗病性物质含量、酶活性以及相应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枇杷叶提取物能减少接种指状青霉后果实的发病率及减少菌斑直径的扩大,有效延缓果皮硬度与木质素含量的下降、MDA与过氧化氢(H2О2)含量的积累,维持果皮较高的抗坏血酸(As A)含量,抑制总酚、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的消耗,并且对果皮中多种抗性防御酶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导作用,促进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达到诱导提高果实对绿霉病抗病性的效果。3.将枇杷叶提取物与海藻酸钠等物质复配制成保鲜剂,对南丰蜜橘进行贮藏保鲜研究。贮藏过程中,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有效降低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与呼吸作用,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As A与可滴定酸(TA)的下降,保持良好果实色泽,维持柑橘果实的商品性。此外,通过减弱MDA与过氧化氢的积累,增加果肉中总酚与类黄酮的含量,诱导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与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及抗病防御酶活性的增加,达到延缓果实衰老、延长柑橘果实贮藏时间的效果。表明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在柑橘保鲜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陈晓晶[2](2021)在《香茅精油对番木瓜果实采后保鲜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番木瓜是广东、海南地区种植最广泛的热带果树之一,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且对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番木瓜是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损失巨大。本研究以‘美中红’番木瓜为试材,研究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和果实采后保鲜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一定浓度的香茅精油处理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能显着减缓果实硬度、维生素C(Vc)含量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下降以及果实颜色转黄速率,其中以15μL/L精油处理保鲜效果最好。15μL/L精油处理有效减缓了果实贮藏前期乙烯释放率,并显着降低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E)和纤维素酶(CL)以及贮藏前期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由此可推测,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的保鲜效果的提高可能与乙烯释放率以及PG酶、PE酶、CL酶和β-GAL酶活性关系密切。2、香茅精油对番木瓜炭疽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25μL/m L和1μL/m L。香茅精油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采后番木瓜果实炭疽病原菌菌丝生长,且精油浓度与抑制效果关系紧密,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但香茅精油处理对致病菌的产孢量有促进作用。15μL/L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菌抑制效果最理想。3、15μL/L精油处理能有效降低了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病情指数,并抑制果实损伤接种后的病斑直径的扩展。15μL/L精油处理能显着提高了番木瓜果实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贮藏中后期降低了木质素含量,但对总酚含量几乎无影响。精油处理还显着提高抗病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β-1,3-GA)活性,并在贮藏前期提高了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CHI)活性。说明香茅精油熏蒸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的防控机理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精油直接抑制了病原菌菌丝的生长,降低了其致病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精油通过提高与苯丙烷代谢途径相关的PAL、PPO酶活性以及积累抗病相关物质H2O2,并协同病程相关蛋白β-1,3-GA酶来诱导果实提高抗病性。4、采用GC-MS并结合计算机联用技术和峰面积归一法鉴定分析了香茅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香茅精油中检测出醇类、醛类、烯类、酯类、酚类等挥发性物质共40种,占总峰面积的90.05%。香茅精油成分中相对含量最多的挥发性物质有香茅醛、香叶醇、香茅醇、D-柠檬烯、[1S-(1π4aπ8aπ]-1,2,4a,5,8,8a-六氢化-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其中香茅醛、香叶醇、香茅醇等是精油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本试验中香茅精油的抑菌作用可能与主要成分香茅醛、香叶醇以及香茅醇的含量及其与其他微量成分协同作用有关。
杨慧慧[3](2020)在《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生防制剂应用及其生防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枇杷是我国东南部的特色水果,在采收和运输中极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从而导致果实腐烂。大量文献证实拮抗酵母菌能够有效防治果蔬采后病害。本课题筛到一株能有效抑制枇杷灰斑病的拮抗酵母菌,并对其生防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之后将其制成冻干粉并应用于枇杷的贮藏保鲜。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腐烂的枇杷果实上分离出一株镇江地区枇杷灰斑病的致病菌P2,经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认定为韦司梅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smiae);从枇杷枝叶和土壤中筛到一株可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酵母菌E1,经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认定为美极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证明该酵母菌属于实际无毒级;对该酵母菌抗菌谱研究,发现其具有广谱抑菌能力;对该酵母菌抗逆性研究,发现其抗逆能力较强,能耐低温、较耐高温、耐氧化、耐酸和较耐渗透压等逆境胁迫。(2)通过对M.pulcherrima E1控制枇杷采后灰斑病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发现:M.pulcherrima E1抑制P.vismiae的最佳浓度为1×108 cells/mL;M.pulcherrima E1能抑制P.vismiae孢子的萌发;M.pulcherrima E1能在枇杷果实伤口和表面快速生长和定殖;M.pulcherrima E1能与P.vismiae竞争铁离子,且能在果实伤口形成生物膜,抑制病原菌的入侵;M.pulcherrima E1能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抑制P.vismiae生长,CG-MS分析VOCs的主要成分包括醇类和酯类,并证实正己醇和苯乙醇等单成分的抗菌活性;M.pulcherrima E1能诱导提高果实抗性相关酶,如PPO、POD、APX、CAT和PAL的活性。(3)通过转录组学研究M.pulcherrima E1诱导枇杷果实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发现:M.pulcherrima E1处理的枇杷果实共有1444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1111个,下调333个。对其进行GO和KEGG分析表明,M.pulcherrima E1通过影响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中重要基因的表达,诱导枇杷果实发生超敏反应,增强细胞壁和影响气孔关闭过程等防御反应;诱导枇杷果实木质素和类黄酮等抗性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枇杷果实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甾醇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果实谷胱甘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枇杷果实的抗病能力。(4)通过代谢组学研究M.pulcherrima E1诱导枇杷果实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发现: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分别鉴定得到25和23个显着差异代谢物,主要分为糖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类脂质分子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涉及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和类固醇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和苯丙烷的生物合成等与植物抗性相关的代谢途径。(5)对M.pulcherrima E1菌液的离心参数优化发现,6000 rpm,10 min条件下酵母菌离心得率最高;对M.pulcherrima E1冻干保护剂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各保护剂的适宜浓度,通过PB设计找出对酵母菌存活率影响显着的4个因素,然后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佳响应值范围,之后采用中心组合试验得到保护剂最佳配方为乳糖3.13g/100mL,谷氨酸钠5.97g/100mL,山梨醇0.94g/100mL和菊粉5.95g/100mL,此条件下酵母菌存活率为95.02%;冻干粉生防效力评价和最适贮藏温度研究表明,冻干粉仍保留较高的生防效力,且冻干粉更适合贮藏于-20℃。(6)将M.pulcherrima E1活性冻干粉以浸泡和喷洒两种方式处理枇杷果实,研究其对枇杷采后贮藏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干粉的两种处理方式均能有效抑制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的发生,减少果实的水分流失,对果实的硬度、TSS含量、T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果皮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维持作用,对枇杷果实采后的贮藏保鲜存在积极作用,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戚雯雯[4](2020)在《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柑橘绿霉病的抑菌机理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安全无毒的天然植物保鲜剂代替化学杀菌剂,用于防治柑橘采后病害成为研究热点。合掌消(Cynanchum amplexicaule)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本文以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为指示菌,采用生物活性追踪的方法,对合掌消中抑制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抑菌富集物,研究了合掌消抑菌富集物的抑菌机理,并探讨了其对柑橘果实的诱导抗病性机制以及在贮藏保鲜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50%乙醇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浸提法提取合掌消。通过萃取粗分离、AB-8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和薄层色谱检测对合掌消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活性,对抑菌活性最强部分进行下一步分离,最终得到五个组分,其中组分1对指状青霉的抑菌圈直径最大,为29.48mm,表明组分1对指状青霉有较强抑菌活性,含有合掌消中较强的抑菌物质,组分1即为合掌消抑菌富集物。2.以指状青霉为供试菌,抑菌圈直径为指标,研究合掌消抑菌富集物的浓度与抑菌效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其对指状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并通过测定抑菌富集物对指状青霉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形态、膜外电导率、脂质与麦角固醇含量、细胞保水性的影响,以揭示合掌消抑菌富集物的抑菌机理,此外还对富集物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掌消抑菌富集物的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处理浓度越大,抑菌圈直径越大,对指状青霉的MIC、MBC分别为0.3mg/m L、0.6mg/m L。温度、p H对抑菌富集物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小,性质较为稳定,能有效抑制孢子萌发,使菌丝畸形生长。作用于细胞膜,菌体脂质含量明显减少和麦角固醇合成受到抑制,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内容物和离子等外泄,导致膜外电导率上升,细胞保水性下降。因此,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抑制指状青霉的菌丝生长和繁殖有显着效果。3.纽荷尔脐橙预处理后,先接种3mg/m L(5MBC)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再接种指状青霉孢子悬浮液,观察记录柑橘发病率与病斑直径,测定柑橘果实品质指标和抗病性相关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合掌消抑菌富集物能显着降低纽荷尔脐橙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对绿霉病有明显抑制作用。接种抑菌富集物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含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果皮中MDA含量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低。在接种72内,处理组果实POD、PPO、PAL活性快速升高,酶活性分别于72h时达到峰值,而对照组果实于96h才达到峰值,并且处理组POD、PPO、PAL活性最大值高于对照组,依次是对照组的1.54、1.99、1.92倍。以上结果说明,合掌消抑菌富集物是通过提前诱导防御酶活性升高,以增强果实抗病性,从而有效抑制柑橘绿霉病害。4.将0.3mg/m L(MIC)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配海藻酸钠等制成复合涂膜剂,分别用复合涂膜剂与未添加抑菌富集物的涂膜剂对南丰蜜橘进行涂膜处理,测定在(5±1)℃贮藏条件下,果实品质和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合涂膜剂处理对南丰蜜橘的防腐保鲜有明显效果,能降低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降低呼吸速率,减少TSS、TA、VC、总糖等营养物质的消耗;同时维持总酚含量,抑制LOX活性,降低MDA含量;在贮藏前期诱导POD、PPO、PAL活性增强,提高抗病性,后期抑制POD、PAL活性,延缓衰老,但对PPO活性抑制效果不明显。
花春阳,李卓烨,金鹏,覃定奎,杜琪珍[5](2020)在《香芹酚-酪蛋白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对枇杷果实炭疽病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制备香芹酚(carvacrol,CL)-酪蛋白(casein,CS)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分析并比较CL-CS纳米颗粒(CL-CS-NPs)与游离CL、酪蛋白+CL混合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留存差异性,以及三者对离体培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接种在枇杷果实上炭疽菌诱发枇杷病斑的抑制作用,考察CL-CS-NPs对枇杷果实炭疽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2 mg/mL CL和20 mg/mL酪蛋白溶液经超声处理可制备稳定的CL-CS-NPs(152.6 nm),CL-CS-NPs组的缓释时间较游离CL组和酪蛋白+CL混合物组分别延长4 d和2 d,表明纳米化CL缓释效果明显,应用CL-CS-NPs可以延长CL对病菌的作用时间;枇杷炭疽菌离体培养实验结果表明,CL-CS-NPs完全抑菌时间达到5 d,酪蛋白+CL混合物组与游离CL组均为3 d;枇杷果实接种炭疽菌实验结果表明,接种5 d后,喷涂CL-CS-NPs分散液的枇杷果实基本没有出现腐烂,接种7 d后CL-CS-NPs的平均病斑直径仅为1.5 mm、发病率仅为10%;而喷涂酪蛋白+CL混合物的枇杷果实接种5 d后病斑直径虽相对较小,但发病率高达80%,接种7 d后的病斑平均直径达到4.8 mm,腐烂比较严重。综上,将CL-CS-NPs分散液直接喷涂在枇杷果实上,能够取得良好的抑制由炭疽菌引起的枇杷果实腐烂的效果。
王潇冉[6](2019)在《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草莓果实色泽诱人,营养丰富,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产草莓13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草莓组织柔嫩,呼吸作用强,极不耐挤压,极易引起腐烂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损失,草莓的防腐保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控制草莓采后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但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本研究从草莓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出发,研究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其贮藏效果及其抑制机理,并进行菌剂研制及探讨其诱导果肉差异表达蛋白,为草莓采后的新型生物保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导致草莓采后腐烂的主要致腐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2)进行了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该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菌丝生长,而且具有广谱性,对果蔬采后其它病原真也有抑制作用。(3)研究了采前喷施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腐烂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发现采前喷施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采前喷施生防菌剂的植株采收以后在贮藏过程中,品质更佳。(4)研究了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情况。表明该拮抗菌可以有效抑制草莓采后病害的发生,无论是自然腐烂病害,还是伤口接种的病害,其抑制效果都很明显。从6种辅助因子中筛选出了可以有效提高拮抗效力的辅助因子壳聚糖和氯化钙。证明了先接种拮抗菌而后接种病原菌的接种方式更利于对病害的控制,说明对果实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更重要。(5)进行了拮抗菌对果实病害抑制机理研究:首先,拮抗菌处理可以导致灰葡萄孢霉结构的变化,使得菌丝生长畸形,亚细胞结构模糊,原生质外流;而且,拮抗菌在果实伤口处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可以与病原菌进行空间与营养竞争;最后,拮抗菌可以诱导果实抗性,参与果实抗病性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活性氧代谢途径过程,还可以引起果实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6)进行洋葱伯克氏菌可湿性粉剂的载体、助剂、稳定剂等的筛选,得研制出洋葱伯克氏菌的最佳配方为拮抗菌发酵液70%,羧甲基纤维素钠4%,净洗剂LS4%,PEG8000 5%,硅藻土补足100%。(7)采用Lable free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草莓果肉组织中抗灰霉病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草莓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568个(FC=1.5时),其中上调表达189个,下调表达379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结合蛋白(binding)、催化活性蛋白(catal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cell part)、膜蛋白(membrane)、细胞过程蛋白(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蛋白(metabolic process)。推测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参与氨基酸代谢和核糖体代谢。
张正敏[7](2019)在《2,4-表油菜素内酯对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桃是我国大宗水果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营养保健功效。味道甘甜爽口,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桃果实皮薄且肉质柔软,采摘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采后极易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发生腐败变质。由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引起的软腐病是桃果实采后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化学杀菌剂处理仍是目前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探索新型高效、绿色环保的方法来替代杀菌剂是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当务之急。本文以“白凤”水蜜桃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EBR)处理对桃果实软腐病的控制效果,筛选出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最佳浓度EBR处理对桃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并从活性氧代谢、能量代谢以及诱导抗病性方面探究EBR处理减轻桃采后软腐病的机理,以期为EBR处理在桃采后防腐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EBR浓度(0、1、5、10 μmol/L)对桃采后软腐病的控制效果,其中5μmol/L EBR对匍枝根霉的抑制效果最好,能最显着的抑制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上升。5μmol/L EBR处理能延缓桃采后硬度、TA、TSS以及VC含量的下降,延缓MDA含量的上升,维持较高的总黄酮、总酚以及绿原酸、新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等酚单体的含量,从而维持桃采后较好的品质。2.研究了 5μmol/L EBR处理对桃果实活性氧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5 μmol/L EBR能提高桃采后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促进总酚含量的积累,延缓VC含量的下降,有效的提升了 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抑制O2·-产生速率,从而维持了桃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同时,5μmol/L EBR能提高能量代谢酶Ca2+-ATPase、H+-ATPase、SDH 和 CCO 的活性,抑制 ATP 和 ADP 的下降和 AMP 含量的上升,保持了桃采后较高的能荷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r=-0.939,P<0.01)和EBR处理组(r=-0.962,P<0.01)桃果实的发病率和能荷水平均呈显着负相关。因此,EBR处理抑制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的发生与其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以及较高的能荷水平有关。3.研究了 5 μmol/L EBR处理对R.stolonifer离体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体外抑菌实验发现,5 μmol/L EBR处理对R.stolonifer离体培养时的出芽率和芽管长度没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5μmol/L EBR处理能显着抑制R.stolonifer在桃果实上的病斑扩展和软腐病的发生率。5 μmol/LEBR能提高桃采后CHI、GLU、POD、PPO等多种抗病酶活性,并能诱导苯丙烷代谢途径中PAL、C4H和4CL活性的提高;同时诱导了H2O2含量的积累。基因表达研究发现,只有EBR处理后接种 R.stolonifer 的果实才展现出 ppNPR1-like、ppPR1-like、ppCHI、ppGLU 和ppPAL等抗病相关基因快速而强烈地表达。这些结果说明,EBR处理主要通过Priming机制来诱导提高桃果实的抗病性,从而降低了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
陈青[8](2018)在《纳米醇质体的抑菌增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香酚属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能在常温下挥发、且具有一定芳香气味,是一类食用安全性较高的物质。丁香酚不仅能够矫正食品的异味、赋予香气,而且具有抗菌生物活性,在果蔬防腐保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纳米醇质体是一种特殊结构的纳米粒,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可以负载丁香酚制备成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纳米醇质体易于在表皮渗透且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从而可以显着提高丁香酚的作用时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最佳工艺为:丁香酚浓度0.5%,磷脂浓度2%,乙醇浓度30%,制备出的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平均粒径44.21 nm、PDI 0.189、电位为﹣40.3 m V。抑菌活性实验表明,44.21 nm粒径的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菌丝的抑菌活性最佳。(2)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表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菌丝的最低抑制浓度为95μL/L,丁香酚处理组为79μL/L。纳米粒的包埋缓释效应使得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最低抑菌浓度略增加。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和非纳米醇质体对对香蕉炭疽菌、草莓炭疽菌、葡萄炭疽菌、枇杷炭疽菌的菌丝及孢子萌发抑菌活性表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菌丝抑制率比非纳米醇质体分别高5.17%、3.93%、6.1%、2.75%。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孢子抑制率比非纳米醇质体分别高11.52%、7.82%、2.54%、10.47%。进一步对枇杷体内的抑菌性进行验证,在接种后6 d,对照组和非纳米醇质体组发病率均为100%,而纳米醇质体组发病率为80%。对病斑直径的抑制结果可知,在针刺接种炭疽菌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处理组病斑直径小于非纳米醇质体处理组。在6 d时,5μL/L的非纳米醇质体熏蒸处理后病斑直径抑制率为52.24%,而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处理组的病斑直径抑制率为85.75%,提高了33.51%。(3)纳米醇质体荧光染料追踪实验表明,纳米醇质体在表皮渗透深度深于非纳米醇质体和丁香酚组。通过GC-MS检测表皮不同部位丁香酚含量,在内表皮,纳米醇质体组的丁香酚含量比非纳米醇质体组和丁香酚组高了31.3%、91.42%。表明纳米醇质体有较好的渗透特性及将药物丁香酚送至组织内部而起抑菌活性作用。利用纳米醇质体较好的渗透特性,通过对香蕉内表皮针刺接种炭疽菌孢子,在培养4 d,非纳米醇质体抑制率为4.5%,而纳米醇质体的抑制率为62.35%,提高了57.85%。因此,纳米醇质体有良好的渗透性,可将药物丁香酚到达病菌寄生部位(内表层)而达到抑菌效果。(4)纳米醇质体的缓释性研究表明,纳米醇质体有效提高了丁香酚对炭疽菌的抑菌时效。将相等丁香酚含量的丁香酚、非纳米混合液和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分别置于空气中暴露0-10 h后,再用于抑制菌丝生长实验,结果表明表明丁香酚和非纳米混合液经4 h挥发后,残余的丁香酚完全失去了抑菌效应,而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在空气中暴露8 h后,残余的抑菌效率还有40.84%以上。孢子生长抑制实验进一步表明,纳米醇质体表现出更好的抑菌效果,对孢子生长的抑制效果达到42 h,且相比较于丁香酚组和非纳米醇质体组抑制孢子时间分别有效延长了18 h和13 h。且12 h后培养基中丁香酚含量持续高于非纳米醇质体组与丁香酚溶液组,从而可以说明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具有较好的缓释性。通过以上内容初步阐明了纳米醇质体的抑菌增效及其机理,并进一步研究其比丁香酚乳化剂防治效应增加的机制,可为植物精油应用于果蔬防腐提供借鉴意义和技术依据。
王靖博[9](2018)在《20种植物精油提取及保鲜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精油是一类植物源次生代谢物质,它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被认为是果蔬保鲜研究领域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以苹果、油桃和圣女果为保鲜对象,对20种植物精油的保鲜活性进行筛选,得到香榧假种皮精油、枇杷叶精油、辣根精油、佛手精油、姜黄精油和柚子精油等6种具较高保鲜活性的植物精油。结合水果保鲜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防腐、保鲜以及植物精油提取率等情况综合考虑,选取了辣根精油和枇杷叶精油进行保鲜剂剂型研究,新产品经质量检测后对其进行了保鲜效果评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20种植物材料中的挥发性油,20种植物精油的平均收率为0.08%,收率范围在0.02%0.17%,其中生姜精油、辣根精油、香榧假种皮精油、佛手精油和枇杷叶精油的得率较高,分别为0.17、0.15、0.14、0.12、0.11%。2.以感官指标(好果率和失重率)为标准,初步筛选了20种植物精油对苹果、油桃和圣女果的保鲜活性,结果表明:柚子、姜黄、辣根、佛手和茴香精油(1000μg·mL-1)对苹果具有较高的保鲜活性,采用浸泡法处理苹果,120 d后的好果率在76.67%以上;香榧假种皮、枇杷叶和佛手精油(200μL·L-1)对油桃具有较高的保鲜活性,采用熏蒸法处理油桃,10 d后的好果率在80.89%以上;香榧假种皮、枇杷叶、佛手、辣根和洋葱精油(200μL·L-1)对圣女果具有较高的保鲜活性,采用浸泡法处理圣女果,30 d后的好果率在66.67%以上。3.在初筛的基础上,以品质指标(硬度、SSC、TA和Vc)、保护酶活性(SOD、POD、PPO、CAT、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MDA含量和总酚含量为标准,对上述具较高保鲜活性的植物精油进行复筛,结果表明:柚子、姜黄和辣根精油在500μg·mL-1浓度下浸泡处理苹果后可以延缓果实TA、Vc含量的降低,并诱导果实中POD、SOD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MDA含量的积累,延缓果实后熟衰老。香榧假种皮、枇杷叶和佛手精油在200μL·L-1浓度下熏蒸处理油桃和圣女果后能较好地维持果实的失重率和硬度,诱导果实中POD、PPO、SOD和CAT活性升高,抑制MDA含量积累,对果实SSC、TA和Vc含量等指标均无明显。4.香榧假种皮、枇杷叶和佛手精油可有效抑制果实贮藏期间常见病原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菌丝的生长,对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81.672、144.046和221.500μL·L-1,对根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209.131、233.602和249.937μL·L-1。这三种精油能有效降低果实贮藏期间的腐烂程度,延长果实贮藏期限。此外,对圣女果人工接种病原菌熏蒸处理后发现,三种精油能有效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提高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5.通过GC-MS对香榧假种皮、枇杷叶、佛手、柚子和姜黄精油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香榧假种皮精油含有71种成分,主要成分为杜松烯和α-萘酚,相对含量为11.76%和11.58%;枇杷叶精油含有63种成分,主要成分为反式-橙花叔醇,相对含量为9.7%;佛手精油含有3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相对含量为23.22%;柚子精油含有43种成分,主要成分为4,4a,5,6,7,8-六氢-4,4a-二甲基-6-(1-甲基乙烯基)-2-萘酮,相对含量为26.37%;姜黄精油含有3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芳姜黄酮和姜烯,相对含量为19.21%和12.27%。6.确定了8.62%辣根精油片剂(有效成分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含量为7.84%)和20%枇杷叶精油油剂(有效成分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为1.85%)的配方及制备工艺。辣根精油片剂的配方组成为:12.5份辣根精油β-环糊精(β-环糊精:挥发油=8:1)粉末、0.5份多孔淀粉、0.5份麦芽糊精、5份80%乙醇、1份硬脂酸镁。枇杷叶精油油剂的配方组成为:甲酸乙酯60%,枇杷精油20%,环氧化大豆油0.5%,柴油19.5%。经质量检测,两种制剂配方各技术指标合格。7.通过对8.62%辣根精油片剂和20%枇杷叶精油油剂保鲜效果验证,发现在25℃下,8.62%辣根精油片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圣女果果实的失重率和好果率,延缓果实SSC、Vc和TA含量的下降,延长圣女果贮藏时间至24 d。20%枇杷叶精油油剂可有效降低油桃和圣女果的腐烂程度,提高好果率,延缓SSC和TA含量降低,延长保存时间至10 d和24 d。两种植物精油制剂对果蔬保鲜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具备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张茜,李洋,王磊明,冯刚,李田田[10](2018)在《生物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生物保鲜剂具有天然、无毒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果蔬保鲜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本研究概述了生物保鲜剂的定义与保鲜机理,然后从植物类、动物类、微生物类和酶类这4个方面详细阐述生物保鲜剂用于果蔬保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生物保鲜剂在果蔬保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生物保鲜剂在果蔬保鲜应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枇杷果实病害及防腐保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枇杷果实病害及防腐保鲜(论文提纲范文)
(1)枇杷叶提取物对柑橘绿霉病抑菌机理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产业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
1.2 柑橘采后绿霉病的概述 |
1.2.1 柑橘采后绿霉病的概况 |
1.2.2 柑橘采后绿霉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
1.2.3 中草药抑制柑橘绿霉病概况 |
1.3 中草药与柑橘贮藏保鲜 |
1.4 枇杷叶提取物研究概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及目的 |
1.5.2 研究的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枇杷叶提取物对指状青霉的抑菌机理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和材料处理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抑制四种常见致病菌效果的测定 |
2.2.2 指状青霉菌孢子萌发率、孢子形态和细胞完整性的测定 |
2.2.3 指状青霉菌细胞膜通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2.4 指状青霉菌可溶性蛋白、还原性糖、麦角固醇、脂质含量的测定 |
2.2.5 指状青霉菌细胞壁组成酶活性的测定 |
2.2.6 指状青霉菌能量代谢物含量的测定 |
2.2.7 指状青霉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 |
2.4.2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指状青霉的抑菌效果 |
2.4.3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指状青霉孢子萌发率、孢子形态和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2.4.4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指状青霉电导率、细胞裂解率、丙二醛含量和核酸泄漏的影响 |
2.4.5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指状青霉β-1,3-葡聚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4.6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指状青霉可溶性蛋白、还原性糖、麦角固醇、脂质含量的影响 |
2.4.7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指状青霉能量代谢物质的影响 |
2.4.8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指状青霉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枇杷叶提取物诱导新余蜜橘抗绿霉病的机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1.2 果皮硬度、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3.1.3 抗坏血酸、总酚与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1.4 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3.1.5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3.1.6 RNA提取及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 |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新余蜜橘绿霉病的防治效果 |
3.3.2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果皮硬度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3.3.3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抗坏血酸、总酚、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3.4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3.3.5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6 枇杷叶提取物处理对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贮藏保鲜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剂的配制 |
4.2.2 南丰蜜橘果实处理 |
4.2.3 腐烂率、失重率、呼吸速率和色差指数的测定 |
4.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
4.2.5 抗坏血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测定 |
4.2.6 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4.2.7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和色差指数的影响 |
4.4.2 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风味品质的影响 |
4.4.3 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抗坏血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4.4.4 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4.4.5 枇杷叶提取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抗氧化性酶活性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2)香茅精油对番木瓜果实采后保鲜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番木瓜营养价值、市场价值及生产现状 |
1.2 国内外番木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化学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植物精油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精油简介 |
1.3.2 植物精油的分布及化学成分 |
1.3.3 植物精油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效果及相关机理研究 |
1.3.4 植物精油对果蔬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
1.3.5 香茅精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验处理及取样方法 |
2.2.2 呼吸速率测定 |
2.2.3 乙烯释放率测定 |
2.2.4 品质指标测定 |
2.2.5 软化相关酶活性测定 |
2.2.6 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测定 |
2.2.7 番木瓜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测定 |
2.2.8 番木瓜炭疽病病斑直径的测定 |
2.2.9 番木瓜炭疽病病情指数的测定 |
2.2.10 番木瓜果实抗病相关物质含量的测定 |
2.2.11 番木瓜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
2.2.12 香茅精油成分测定 |
2.2.1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的保鲜效果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1.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
3.1.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乙烯释放率的影响 |
3.1.3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失重率、硬度和颜色的影响 |
3.1.4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TSS、TA和 Vc的影响 |
3.1.5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软化相关酶的影响 |
3.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菌的抑制效果 |
3.2.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菌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
3.2.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病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3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防治效果及机制分析 |
3.3.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病的抑制效果 |
3.3.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
3.3.3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中抗病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4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中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3.5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中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
3.4 香茅精油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的采后保鲜效果 |
4.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分析 |
4.3 香茅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文章 |
(3)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生防制剂应用及其生防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枇杷概述 |
1.1.1 枇杷简介 |
1.1.2 枇杷主要采后病害 |
1.2 枇杷采后病害主要防治方法 |
1.2.1 物理方法 |
1.2.2 化学方法 |
1.2.3 生物方法 |
1.3 拮抗酵母菌概述 |
1.3.1 拮抗酵母菌的特点和种类 |
1.3.2 拮抗酵母菌主要生防机理 |
1.4 拮抗菌生防制剂 |
1.4.1 液体制剂 |
1.4.2 固体制剂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枇杷灰斑病病原菌及其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和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枇杷灰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2.3.2 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分离与筛选 |
2.3.3 拮抗酵母菌的鉴定 |
2.3.4 拮抗酵母菌的安全性试验 |
2.3.5 拮抗酵母菌的抗菌谱试验 |
2.3.6 拮抗酵母菌的抗逆性试验 |
2.3.7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2.4.2 拮抗酵母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2.4.3 拮抗酵母菌的安全性 |
2.4.4 拮抗酵母菌的抗菌谱分析 |
2.4.5 拮抗酵母菌的抗逆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ulcherrima E1 抑制枇杷采后灰斑病机理初探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M.pulcherrima E1 最佳生防浓度及其生长动态确定 |
3.3.2 M.pulcherrima E1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确定 |
3.3.3 铁对M.pulcherrima E1 色素产生及拮抗效果的影响作用的确定 |
3.3.4 M.pulcherrima E1 寄生作用的试验 |
3.3.5 M.pulcherrima E1对P.vismiae孢子萌发的影响作用的确定 |
3.3.6 M.pulcherrima E1 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研究 |
3.3.7 M.pulcherrima E1 对枇杷果实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
3.3.8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M.pulcherrima E1 最佳生防浓度及其生长动态分析 |
3.4.2 M.pulcherrima E1 生物膜形成能力 |
3.4.3 铁对M.pulcherrima E1 色素产生及拮抗效果的影响 |
3.4.4 M.pulcherrima E1 的寄生作用 |
3.4.5 M.pulcherrima E1对P.vismiae孢子萌发的影响 |
3.4.6 M.pulcherrima E1 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分析 |
3.4.7 M.pulcherrima E1 对枇杷果实抗性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pulcherrima E1 诱导提高枇杷果实抗病性的转录组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枇杷果实组织样品RNA的提取及检测 |
4.3.2 枇杷果实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3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
4.3.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
4.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4.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4.4.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4.4.5 差异表达基因RT-q PCR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pulcherrima E1 诱导提高枇杷果实抗病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枇杷果实组织样品代谢物的提取 |
5.3.2 代谢物LC-MS检测 |
5.3.3 代谢组分析方法 |
5.3.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主成分分析(PCA) |
5.4.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
5.4.3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
5.4.4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
5.4.5 转录组与代谢组的联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pulcherrima E1 活性冻干粉的制备及其评价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生防制剂制备技术路线 |
6.3.2 M.pulcherrima E1 菌悬液离心参数的选择 |
6.3.3 单因素试验 |
6.3.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与最陡爬坡试验 |
6.3.5 响应面优化设计 |
6.3.6 冻干粉生防效力的评价 |
6.3.7 冻干粉贮藏期间活性的变化 |
6.3.8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M.pulcherrima E1 菌悬液离心参数的确定 |
6.4.2 单因素试验分析 |
6.4.3 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 |
6.4.4 最陡爬坡试验分析 |
6.4.5 响应面优化分析 |
6.4.6 冻干粉的生防效力 |
6.4.7 冻干粉贮藏期间的酵母菌细胞活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酵母菌生防制剂对枇杷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 |
7.2.2 仪器与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对贮藏枇杷果实的不同处理 |
7.3.2 贮藏期间枇杷果实品质的测定 |
7.3.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贮藏期间枇杷果实的腐烂情况 |
7.4.2 贮藏期间枇杷果实品质的变化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4)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柑橘绿霉病的抑菌机理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生产概况及主要采后病害 |
1.1.1 柑橘生产概况 |
1.1.2 柑橘采后主要病害 |
1.2 柑橘贮藏保鲜方法 |
1.2.1 物理方法保鲜 |
1.2.2 化学方法保鲜 |
1.2.3 生物技术保鲜 |
1.3 天然保鲜剂对柑橘采后病害的防治 |
1.3.1 动物源保鲜剂 |
1.3.2 植物源保鲜剂 |
1.3.3 微生物源保鲜剂 |
1.4 天然精油与果蔬保鲜 |
1.4.1 天然精油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 |
1.4.2 天然精油的诱导作用 |
1.4.3 天然精油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 中草药提取物与果蔬保鲜 |
1.5.1 中草药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 |
1.5.2 中草药提取物的诱导作用 |
1.5.3 中草药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6 合掌消研究概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液的制备 |
2.2.2 抑菌效果测定 |
2.2.3 合掌消抑菌物质的提取 |
2.2.4 合掌消抑菌物质分离纯化流程 |
2.2.4.1 萃取粗分离 |
2.2.4.2 AB-8大孔树脂分离 |
2.2.4.3 硅胶柱分离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合掌消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 |
2.4.2 AB-8大孔树脂柱层析组分抑菌活性 |
2.4.3 展开剂的确定 |
2.4.4 硅胶柱分离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的抑菌特性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3.2.2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抑制效果研究 |
3.2.2.1 抑菌活性测定 |
3.2.2.2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的最低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 |
3.2.3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3.2.4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5 温度、pH对合掌消富集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
3.2.6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2.7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脂质含量的影响 |
3.2.8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菌麦角固醇的影响 |
3.2.9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菌丝重量和保水性的影响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抑菌效果 |
3.4.2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指状青霉的MIC、MBC |
3.4.3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3.4.4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
3.4.5 温度、pH对合掌消抑菌富集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
3.4.6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指状青霉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4.7 合掌消富集物对指状青霉脂质含量的影响 |
3.4.8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指状青霉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
3.4.9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指状青霉菌丝湿重与保水性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诱导脐橙果实抗绿霉病的生理机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悬液的制备 |
4.2.2 纽荷尔脐橙损伤接种处理 |
4.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4.3.1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4.3.2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4.3.3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4.3.4 防御酶活性测定 |
4.3.4.1 POD酶活性测定 |
4.3.4.2 PPO酶活性测定 |
4.3.4.3 PAL酶活性测定 |
4.3.4.4 LOX酶活性测定 |
4.3.5 MDA含量测定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绿霉病的影响 |
4.5.2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主要品质的影响 |
4.5.3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4.5.3.1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POD酶活性的影响 |
4.5.3.2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PPO酶活性的影响 |
4.5.3.3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PAL酶活性的影响 |
4.5.3.4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LOX酶活性的影响 |
4.5.3.5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脐橙MDA含量的影响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5章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贮藏保鲜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复合涂膜剂配制 |
5.2.2 南丰蜜橘果实处理 |
5.2.3 测定指标 |
5.2.3.1 腐烂率和失重率的测定 |
5.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的测定 |
5.2.5 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5.2.6 总糖含量的测定 |
5.2.7 呼吸速率的测定 |
5.2.8 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
5.2.9 总酚含量和MDA含量的测定 |
5.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腐烂率的影响 |
5.4.2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失重率的影响 |
5.4.3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呼吸强度的影响 |
5.4.4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
5.4.4.1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TSS含量的影响 |
5.4.4.2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TA含量的影响 |
5.4.4.3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Vc含量的影响 |
5.4.4.4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总糖含量的影响 |
5.4.5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5.4.5.1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POD的影响 |
5.4.5.2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PPO活性的影响 |
5.4.5.3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PAL活性的影响 |
5.4.5.4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LOX活性的影响 |
5.4.6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总酚含量的影响 |
5.4.7 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橘MDA含量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香芹酚-酪蛋白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对枇杷果实炭疽病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游离CL、酪蛋白+CL混合物和CL-CS-NPs的制备 |
1.3.2 CL-CS-NPs分散液中CL包埋率测定 |
1.3.3 CL-CS-NPs物理性质的测定 |
1.3.4 CL-CS-NPs纳米粒微观结构观察 |
1.3.5 CL-CS-NPs释放性分析 |
1.3.6 病菌培养 |
1.3.7 CL-CS-NPs离体抗菌活性分析 |
1.3.8 CL-CS-NPs对枇杷炭疽病的抗菌活性分析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L-CS-NPs的制备、表征与相对抑菌活性 |
2.2 CL-CS-NPs的CL释放性 |
2.3 CL-CS-NPs对离体枇杷炭疽菌的抑制作用 |
2.4 CL-CS-NPs在枇杷果实上的防腐作用 |
3 讨论 |
(6)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果蔬采后保鲜方法与应用现状 |
1.1 物理保鲜方法 |
1.2 保鲜剂的应用 |
2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2.1 拮抗菌的筛选途径 |
2.2 拮抗菌的不同来源及其应用 |
2.3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 |
2.4 提高拮抗菌生防效力的途径 |
2.5 果蔬采后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3 灰霉病的研究概述 |
3.1 灰霉病的危害及症状 |
3.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及流行 |
3.3 病原生物学特征 |
3.4 灰霉病的防治 |
第二章 草莓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 |
1.2 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
1.3 病原物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的分离比率及致病性 |
2.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
2.3 rDNA-ITS分子鉴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采后病原菌体外抑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时间对拮抗菌拮抗能力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液的拮抗菌对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 |
2.3 拮抗菌与病原菌平板对峙作用 |
2.4 不同温度条件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2.5 不同p H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2.6 拮抗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 |
2.7 拮抗菌B-1 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果实的生物防治作用 |
1 采前喷施拮抗菌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结论与讨论 |
2 拮抗菌B-1对草莓采后生物防治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病害的拮抗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
1.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
1.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生理学影响 |
1.4 拮抗菌和病原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
1.5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果实抗性诱导机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拮抗菌对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影响 |
2.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
2.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影响 |
2.4 拮抗菌和B.cinerea在果实伤口上的生长动态 |
2.5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采后诱导抗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可湿性粉保鲜剂制备工艺及保鲜效果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1.3 菌株活化 |
1.4 洋葱伯克氏菌B-1 发酵培养 |
1.5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制备 |
1.6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对B.cinerea的抑菌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佳载体筛选结果 |
2.2 助剂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制剂物理特性的影响 |
2.3 助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
2.4 最佳稳定剂筛选结果 |
2.5 可湿性粉剂稳定性 |
2.6 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1.2 蛋白提取和定量质检 |
1.3 蛋白Trypsin酶解 |
1.4 质谱分析 |
1.5 差异蛋白数据分析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 |
2.2 鉴定结果及差异蛋白统计 |
2.3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2,4-表油菜素内酯对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桃果实采后生理 |
1.1 桃采后呼吸生理 |
1.2 桃果实采后褐变及营养品质变化 |
1.3 桃采后主要病害 |
2 桃采后主要的贮藏保鲜技术 |
2.1 物理方法 |
2.2 化学方法 |
2.3 生物方法 |
3 果蔬采后中诱导抗病性的研究 |
3.1 抗病诱导剂 |
3.2 诱导抗病性的机理 |
4 果蔬采后抗病中的Priming现象 |
5 2,4-表油菜素内酯(EBR)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6 立项背景及研究内容 |
6.1 立项背景 |
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BR处理对桃果实采后防腐保鲜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EBR处理对桃果实采后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影响 |
2.2 EBR处理对桃果实硬度、TA、TSS和VC含量的影响 |
2.3 EBR处理对MDA含量的影响 |
2.4 EBR处理对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5 EBR处理对酚单体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BR处理对桃果实采后软腐病、活性氧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EBR处理对桃采后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影响 |
2.2 EBR处理对桃采后DPPH、·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2.3 EBR处理对桃采后SOD和CAT活性的影响 |
2.4 EBR处理对桃采后总酚和VC含量的影响 |
2.5 EBR处理对桃采后ATP、ADP、AMP含量和能荷的影响 |
2.6 EBR处理对桃采后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BR处理对桃果实采后软腐病抗病机理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EBR处理对桃采后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影响 |
2.2 EBR处理对R.stolonifer离体生长的影响 |
2.3 EBR处理对桃采后CHI和GLU活性的影响 |
2.4 EBR处理对PAL、C4H和4CL活性的影响 |
2.5 EBR处理对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
2.6 EBR处理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
2.7 EBR处理对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纳米醇质体的抑菌增效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丁香酚的抑菌活性及机理 |
1.1.1 丁香酚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
1.1.2 抑菌机理研究 |
1.1.3 植物精油抗菌防腐研究现状 |
1.2 醇质体的载药特性 |
1.2.1 醇质体的生物活性 |
1.2.2 醇质体载药特性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制备及抑菌活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不同粒径的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制备 |
2.2.3.2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表征测定 |
2.2.3.3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2.2.3.4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抑菌活性测定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配比对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结构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对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特性的影响 |
2.3.3 不同粒径的丁香酚-纳米醇质体的抑菌活性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炭疽菌的抑菌增效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菌种 |
3.2.3 实验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2.4.1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炭疽菌菌丝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3.2.4.2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不同种炭疽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3.2.4.3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不同种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3.2.4.4 针刺法测定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枇杷的防治效果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炭疽菌菌丝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3.3.2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不同种炭疽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3.3.3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不同种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3.3.4 丁香酚-纳米醇质体对枇杷果实针刺接种炭疽菌发病率和病斑直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醇质体抑菌增效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纳米醇质体的渗透特性 |
4.2.3.2 纳米醇质体对药物的渗透特性 |
4.2.3.3 纳米醇质体对香蕉的针刺接种炭疽菌抑制率的影响 |
4.2.3.4 纳米醇质体对菌丝的抑菌时效 |
4.2.3.5 纳米醇质体对孢子萌发抑菌时效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纳米醇质体的渗透特性比较 |
4.3.2 纳米醇质体对药物的渗透特性比较 |
4.3.3 纳米醇质体对香蕉的抑菌率的影响 |
4.3.4 不同释放时间对菌丝抑制的影响 |
4.3.5 不同释放时间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9)20种植物精油提取及保鲜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蔬采后现状及物理保鲜措施 |
1.1.1 果蔬采后现状 |
1.1.2 果蔬采后物理保鲜措施 |
1.2 植物精油概述 |
1.2.1 植物精油及其提取方法 |
1.2.2 植物精油分析方法及其组成成分 |
1.2.3 植物精油的保鲜活性 |
1.3 果蔬保鲜剂研究概况 |
1.3.1 化学保鲜剂 |
1.3.2 食品添加剂型保鲜剂 |
1.3.3 生物保鲜剂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植物精油提取方法 |
2.3 植物精油对果实保鲜处理方法 |
2.3.1 果实浸泡保鲜处理方法 |
2.3.2 果实熏蒸保鲜处理方法 |
2.4 植物精油对果实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测定方法 |
2.4.1 植物精油对病原菌体外熏蒸抑制效果 |
2.4.2 植物精油熏蒸对圣女果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
2.5 植物精油对果实防腐保鲜效果评价指标 |
2.5.1 感官指标的测定 |
2.5.2 品质指标的测定 |
2.5.3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6 植物精油成分分析方法 |
2.6.1 色谱条件 |
2.6.2 质谱条件 |
2.7 植物精油保鲜剂制剂加工 |
2.7.1 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方法 |
2.7.2 精油片剂制备方法 |
2.7.3 精油油剂制备方法 |
2.8 植物精油保鲜剂保鲜效果验证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精油对苹果防腐保鲜活性的筛选 |
3.1.1 20 种植物精油对苹果保鲜活性初步筛选 |
3.1.2 5 种植物精油对苹果保鲜活性复筛 |
3.1.3 小结 |
3.2 植物精油对油桃防腐保鲜活性的筛选 |
3.2.1 20 种植物精油对油桃保鲜活性初步筛选 |
3.2.2 3 种具保鲜活性植物精油最佳熏蒸浓度的测定 |
3.2.3 3 种植物精油对油桃保鲜活性复筛 |
3.2.4 小结 |
3.3 植物精油对圣女果防腐保鲜活性的筛选 |
3.3.1 20 种植物精油对圣女果保鲜活性初步筛选 |
3.3.2 5 种植物精油对圣女果保鲜活性复筛 |
3.3.3 3种植物精油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4 3种植物精油对圣女果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3.3.5 3种植物精油对人工接种病原菌圣女果的防御性相关酶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
3.3.6 小结 |
3.4 植物精油提取及成分分析 |
3.4.1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精油收率 |
3.4.2 具较高保鲜活性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
3.4.3 小结 |
3.5 辣根精油片剂制备 |
3.5.1 辣根精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
3.5.2 辣根精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3.5.3 包合工艺验证试验 |
3.5.4 辣根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 |
3.5.5 植物精油片剂配方筛选结果 |
3.5.6 植物精油片剂质量检测结果 |
3.5.7 小结 |
3.6 枇杷叶精油油剂制备 |
3.6.1 枇杷叶精油油剂不同配方保鲜活性筛选 |
3.6.2 20%枇杷叶精油油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3.6.3 油剂质量检测结果 |
3.6.4 小结 |
3.7 植物精油制剂保鲜效果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植物精油保鲜活性筛选中,标准供试果蔬及筛选标准亟待建立 |
4.2 水蒸气蒸馏法对植物精油组成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
4.3 香榧假种皮、枇杷叶和佛手等植物材料具备开发植物源保鲜剂潜力 |
4.4 保鲜剂新产品对其他水果的保鲜效果有待研究 |
4.5 植物精油剂型及其处理方式对果蔬防腐保鲜的影响 |
4.6 植物精油保鲜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生物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保鲜剂的保鲜机理 |
2 植物源保鲜剂 |
2.1 中草药 |
2.2 植物多糖 |
2.3 植物精油 |
2.4 酚类物质 |
2.5 生物碱 |
3 动物类保鲜剂 |
3.1 壳聚糖 |
3.2 蜂胶 |
4 微生物类保鲜剂 |
4.1 菌体次生代谢产物 |
4.2 微生物菌体 |
4.3 抗菌肽 |
5 生物酶类保鲜剂 |
5.1 溶菌酶 |
5.2 葡萄糖氧化酶 |
6 结论 |
四、枇杷果实病害及防腐保鲜(论文参考文献)
- [1]枇杷叶提取物对柑橘绿霉病抑菌机理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D]. 沈玉婷. 江西农业大学, 2021
- [2]香茅精油对番木瓜果实采后保鲜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晓晶. 海南大学, 2021(11)
- [3]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生防制剂应用及其生防机理[D]. 杨慧慧. 江苏大学, 2020(02)
- [4]合掌消抑菌富集物对柑橘绿霉病的抑菌机理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D]. 戚雯雯.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香芹酚-酪蛋白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对枇杷果实炭疽病的抑制作用[J]. 花春阳,李卓烨,金鹏,覃定奎,杜琪珍. 食品科学, 2020(15)
- [6]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D]. 王潇冉.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2,4-表油菜素内酯对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张正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纳米醇质体的抑菌增效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青.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2)
- [9]20种植物精油提取及保鲜活性研究[D]. 王靖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10]生物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茜,李洋,王磊明,冯刚,李田田. 食品工业科技,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