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历史及成藏机理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历史及成藏机理

一、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史与成藏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凌冬德[1](2020)在《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资源评价》文中指出阿克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分布最集中、产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新疆油气改革的试验田。塔里木盆地经历过多次油气资源评价,资评的广度及深度逐次加大,未针对阿克苏海相油气做过系统评价。地区人、财、物持续投入后,海相油气勘探成果显着,寒武—奥陶系油气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及勘探重点。在阿克苏地区地理背景、构造及断裂发育、沉积环境及层系成藏机制等前人基础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资料和进展,对阿克苏寒武—奥陶系油气分布、勘探潜力进行研究。本次针对探区各区块海相油气资源现状、勘探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取多种资评方法对研究区资源量进行综合分析。解剖重点油气田成藏机制,调研中石油、中石化刻度区划分方案,结合类比评价单元划分需要,并以此为参考优选出刻度区;解剖典型刻度区,采用统计法估算刻度区资源量,计算运聚系数、资源丰度等类比关键参数,划分类比评价单元后,运用“相似类比”的地质思想计算研究区资源量;收集烃源岩地化参数及部分控制参数,采用有机碳法对各区块寒武—奥陶系烃源岩资源规模和生排烃潜力进行分析,并使用SGRE软件计算生烃资源量,划分各含油层系运聚单元,结合排聚系数计算地质资源量。整理各区块不同评价方法计算的资源量数据,补充中石油库车坳陷资源量数据,特尔菲权重法计算目标层位最终资源量:地质类比得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原油为43.29亿吨,天然气为2.74万亿方;有机碳法计算资源量:石油资源量52.30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43万亿方;研究区最终计算石油资源量46.9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50万亿方。

尚培[2](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个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内的构造高部位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了塔河内不同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盖层分布和断裂发育的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区奥陶系发育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油藏成藏期次平面分布存在较强非均质性。论文基于前人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从成岩观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入手,识别和判断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区和托普台地区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究大气淡水、地层水和热液流体等成岩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从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流体包裹体分析参数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多期断裂活动特征,对比和总结上述地区内成藏要素差异性,厘定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本次研究在岩芯和薄片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在于奇西地区识别出了溶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DFC),该溶缝充填有沥青;早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1);压溶缝合线(Sty),其错断FC1;早期溶洞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VC1);细晶白云石(Dol),大量白云石沿缝合线发育,少量发育于VC1边缘;垮塌角砾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白云石晶体有明显的港湾状,经茜素红浸染方解石胶结物呈红色;石英颗粒(Q),部分溶洞中充填暗河沉积物;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疑似与暗河沉积物同期;晚期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5),该裂缝中充填有大量沥青。艾丁地区识别出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并见示顶底构造,早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晚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示顶底构造和FC1,压溶缝合线(Sty)切割FC1但与FC2无交切关系,晚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分布于缝合线附近,推测为缝合线扩溶形成。塔河主体区识别出早期近地表环境渗流带形成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第二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错段第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然FC1与VC1关系不明,FC1与VC2被压溶缝合线(Sty)切割,同时沿压溶缝合线发生白云石化作用(Dol),第二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3)亦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最晚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4)发育于方解石粗脉FC3中央。托普台地区识别出早期方解石脉(FC1),而后被压溶缝合线(Sty)所错段,沿压溶缝合线发育白云石(Dol),之后发生硅化作用使白云石呈破碎状分布于隐晶硅质中,并于硅质中心发育溶洞充填方解石(VC1),方解石脉(FC2)切割隐晶硅质,VC1和FC2均晚于硅化作用但两者相对顺序暂不明确,FC2和方解石脉(FC3)在白云岩段中发育,FC3呈橘黄色阴极光晚于FC2,重晶石(B)发育在FC3中心为最晚期成岩事件。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结合各期次成岩矿物阴极发光特征、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塔河地区成岩流体主要有同期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深部热流体。其中,于奇西地区大气淡水对奥陶系储层改造贡献最多,塔河主体区大气淡水和地层水对储层改造贡献最为明显,托普台地区奥陶系储层接受大气淡水和深部热流体改造最为明显,为油气提供了更多储集空间。在成岩序次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观察和荧光观察,对油包裹体及其同期盐水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厘定研究区油气充注年龄,结果表明于奇西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2.5-447.8Ma)、燕山期(150.2-100.2Ma)和喜山期(19.8-1.4Ma);艾丁地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5.2-426.6Ma)和海西晚期(289.5Ma);塔河主体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4.8Ma)、印支燕山(259-95Ma)和喜山期(20.4-5.3Ma);托普台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一期天然气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3.7-420.5Ma)、印支-燕山期(249.4-110Ma)和喜山期(20.1-12.1Ma)。基于研究区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平面图,塔河地区奥陶系原油均存在的较强空间非均质性。YQX1和YQX101井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同时具备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和UCM“鼓包”的现象,说明于奇西地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该井区油气充注期次,YQX1井发育三期油气充注,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YQX2等井同样检测到了第三期油气充注的证据,但因晚期油气充注量较少未能改变其重质油藏的现状,而YQX1井奥陶系接受大量轻质油充注从而形成中—轻质油藏。说明研究区主要受输导体系和局部盖层因素影响,有效输导能够保证第三期油气充注到该井区,同时有效盖层的存在保证了第三期油气充注到奥陶系有效聚集。全区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油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构造枢纽带和构造脊以及潜山岩溶储集体,原油金刚烷与原油气相色谱显示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第一期油在后续构造抬升过程中发生了生物降解而稠油化,而托普台地区由于盖层存在而保存了轻质油藏,第三期发育轻质油充注并与早期重质油藏发生混合改造。T74、T50和T24界面断裂平面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在加里东晚、海西晚、喜山期断裂活跃,T81界面相干属性沿层切片显示NE向断裂为重要的沟源断裂,整体具有“断接式”输导体系、统一的海相烃源灶供烃和晚期沿NW、NNE向张扭性断裂带复式聚集规律。

詹兆文[3](2016)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地球化学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研究现状,指出造成目前油源对比和混源解析的认识不一致的主要问题是油源对比指标和混源解析时端元油的选择引起的。相对常规的一元或二元分析方法,以多元统计学为基础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同时处理几乎所有的地球化学参数,可以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地质样品。三端元人工混配实验证实:不同类型的原油混合会导致原油性质和组成的复杂变化,混源油中化合浓度随端元贡献率成线性关系,而化合物比值与之成非线性关系。与比值参数相比,浓度数据更适合用于解析混源油。混源油中端元油的个数、端元油贡献率和组分组成可以通过生物标志物浓度数据的交替最小二乘法(ALS-C)分析得到,端元油的生标比值可以通过ALS-C计算的组分数据间接得到。ALS-C解析结果与实验情况相符,误差小于5%,其可靠性与混源油样品集(数据集)中端元油数据的存在与否无关,而主要与混源油的样品数和比例分布有关,可避免从自然样品中预先假定端元油的不确定性。通过地球化学分析证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古生界海相原油是来自于不同烃源岩、不同成熟度原油的混源油。对41个参数(包括全油碳同位素和40个生物标志物浓度数据)ALS分析,计算出三个端元油的贡献比率和化合物组成。端元油组成分析与烃源岩抽提物的相关参数对比认为:端元油1是塔北海相混源油的最小贡献端元,来自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生烃早期至生烃高峰阶段,是经历了两期混合和降解的残余物;端元油2是次要贡献端元,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烃早期形成的原油,经历了两期混合和一期降解;端元油3是主要贡献者,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高成熟阶段形成的原油,经历了一期混合作用和其它诸如蒸发分馏等次生作用。对来自塔河油田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52个原油样品分析,认为其是海相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不同成熟阶段生成原油的混合油。选取原油中38个生物标志物浓度参数,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计算得出三个端元油的贡献比率和组分组成。在实际地质背景基础上,对比分析原油样品与计算端元油组成,认为端元油1来自于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而端元油2和3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端元油3的成熟度高于端元油2。地质-地化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原油是三期原油充注形成的混合油,第一期充注发生于加里东中晚期,随后发生生物降解;第二期原油充注发生于海西晚期,并与第一次残余油混合后再次经历地壳抬升而受到破坏,第三期原油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期,并与前两期的残余油混合。第二期和第三期原油充注方向有两个,即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运移,北部或西北部是油气充注的指向区。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原油主要作横向或短距离纵向运移后混合;而东部地区第三期原油主要作纵向上的长距离运移后混合,早期下部奥陶系储层的混源油藏可能被破坏后向上部储层运移聚集,也有可能是第三期原油与前期原油混合并且发生差异聚集。对比塔河油田混源油与塔北隆起带其它构造混源油的解析结果认为,各自计算的三个端元油具有较好的对应性。有机质类型参数表明两者的端元油1具有相似的生烃母质类型;而两者端元油2和3在生烃母质类型上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是,在某些反映沉积环境的萜类生物标志物参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烃源岩沉积相带的差异和原油经历的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程度不同。总之,这两区域混源油的解析结果,具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如海相生烃母质、三期充注、两期混合和降解等);在局部存在差异(如端元油的源岩沉积环境相不完全一致)。

方镕慧[4](2016)在《多环芳烃与非烃地球化学:油藏充注途径的示踪标志》文中提出含硫多环芳烃(二苯并噻吩、苯并萘并噻吩)是石油和沉积有机质中一类重要的含杂原子多环芳烃化合物。由于其高电负性和硫原子外环存在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所以硫原子和疏导介质中的氢原子可以形成氢键。因此二苯并噻吩类及苯并萘并噻吩参数可以作为有效的分子示踪参数。本论文所研究的哈拉哈塘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部,勘探前景良好。通过精细的剖析该地区典型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油-油对比的研究,进而划分原油族群,在此基础上,研究典型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选定示踪油藏运移的分子参数,示踪油气藏的运移方向与路径。并结合典型油藏的地质条件,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充注途径和成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本次论文共采集了哈拉哈塘及周缘地区共78口井80件奥陶系原油样品,通过对这些原油样品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发现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油藏的原油样品属于同一原油族群,并与周缘塔河油田样品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表明该地区奥陶系原油源自于同一烃源层/灶,并且具有相似的充注/成藏历史。通过对3口典型井的储层包裹体观测和测温、结合一维数值模拟重建的单井地层埋藏史-热历史曲线,确定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藏存在着两期成藏,相应的成藏时间为:第一期420410Ma,相当于中—晚志留世;第二期成藏时间为206Ma,相当于中新世时期。利用筛选出的二苯并噻吩类含硫多环芳烃分子参数(4-/1-甲基二苯并噻吩,4,6-/(1,4+1,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2,6+3,6)-/(1,4+1,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2,4,6-/(1,4,6+1,4,8+3,4,6)-三甲基二苯并噻吩,(2,4,7+2,4,8)-/(1,4,6+1,4,8+3,4,6)-三甲基二苯并噻吩及苯并萘并噻吩参数)对哈拉哈塘及周缘托甫台、艾丁及跃进区块奥陶系油藏进行了连片示踪,结果表明该区奥陶系油藏整体由南向北运移,推测出该地区烃源灶位于哈拉哈塘凹陷南部的满西低凸起上。并结合该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优势运移通道与缝洞发育情况,原油的产量分布情况之间的关系,发现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示踪得到的优势运移通道均位于缝洞系统上,且优势运移通道上均为油气产量的高产区。通过对分子地球化学示踪参数结合地质特征、油藏分布特征综合分析,推断出哈拉哈塘凹陷南部区域可能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指向区。

施伟军,席斌斌,秦建中,蒋宏[5](2016)在《单体油气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技术——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个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是获得单期次油气充注成分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石油地质地球化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利用193nm准分子激光可以有效剥蚀单个油气包裹体,释放未变化的成分,且富集后高效传输实现了色谱-质谱成分分析。该方法能够检测出单体油气包裹体的分子成分,其化合物种类包括从气态烃类到重质烷烃类组分(C4—C30+),从饱和烃组分到单环、双环和三环芳烃化合物,从分子尺度直观反映了单体包裹体烃的来源及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综合手段分析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不同荧光油气包裹体,确定其分别捕获了不同来源的早期中质原油及晚期轻质原油。通过计算包裹体古压力并结合埋藏史研究判断研究区发生2期主要的油气充注: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单体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的重要突破为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溯源及成藏期次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手段。

陶小晚,张义杰,段书府,张丽娟,郑多明,田瀚,张欣欣,朱文平[6](2015)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原油聚集过程与密度多变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拉哈塘油田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原油成藏期次复杂、部分单井原油密度多变。通过原油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碳同位素值、饱和烃色谱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原油成熟度等研究表明:原油来源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北东构造高部位密度高、降解程度强、成熟度低,南部构造低部位原油密度低、降解程度低、成熟度高的特征。哈拉哈塘油田经历了3期成藏过程,分别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加里东晚期原油成熟度较低(4-/1-MDBT<3.0),遭受强烈降解,在志留系以残余沥青为主,在奥陶系为重质油,一间房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585℃,主要分布在哈拉哈塘地区西侧的艾丁地区。海西晚期原油成熟度中等(4.0<4-/1-MDBT<5.5),以中质油为主,一间房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5115℃,在哈拉哈塘油田东北地区与加里东晚期原油混合,同时也是哈得逊油田和东河塘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的主要油源。喜马拉雅期原油成熟度较高(4-/1-MDBT>6.0)、密度低,一间房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135℃,主要分布在哈拉哈塘地区南部。导致单井原油密度多变的原因主要有3种:1多期充注与降解。不同期次原油成熟度和密度差异明显,且降解程度不同,混合不均匀导致原油密度多变。此类型单井较为常见,多分布在大型断裂附近。2"轻质油洗作用"。轻质油与重质油混合导致原油胶体失稳,产生组分分异,沥青质沉淀,据此提出了"轻质油洗作用"概念以解释此现象。沉淀物中沥青质主要来源于早期重质油,而混染的饱和烃和芳烃组分主要来源于晚期轻质油。此类井主要分布于轻质油和重质油混合带。3原油乳化。原油与地层水混合形成油包水,为假稠油。在中质油井和重质油井区多有发现。

陈红汉,吴悠,丰勇,鲁子野,胡守志,云露,漆立新[7](2014)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年代学》文中研究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研究对油气运聚与圈闭时空匹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综合运用原油/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单个流体包裹体荧光特性和显微测温等油气成藏期次划分方法,获得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发生了3期成藏的认识;接着,运用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及Re-Os和K-Ar直接定年方法,构筑了其奥陶系油气成藏年代学格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第一期成藏发生在加里东中-晚期(463.2414.9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312.9268.8 M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期(224.8 Ma)。其中,塔河主体发生了3期成藏,而塔河外围仅发生了第一期和第2期两期成藏。深入剖析阿克库勒凸起受差异构造演化控制的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在空间上表现出的非均质性,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其它构造带的勘探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吴悠[8](2013)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经历了多期构造旋回的叠合复合盆地,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不同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期迁移,由此导致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多期油气充注成藏和油气藏调整改造的差异性,油气成藏历史极其复杂。论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油气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以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古流体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研究,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期;同时结合研究区古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析古构造脊迁移变化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对油气充注成藏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塔河艾丁地区、于奇地区及塔河主体区油气成藏过程,初步阐述三个不同地区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差异性。结合典型油气藏的解剖和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油气运移路径追踪,分析油气藏的充注和调整改造过程,总结了塔河油田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显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多期充注、多期不连续成藏,早期成熟-高成熟油充注、晚期高成熟油气充注。受构造演化和岩溶储层发育差异性的控制,不同地区油气藏成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艾丁地区存在四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33.3-420.2Ma和18.8-6.8Ma,成藏持续时间短;于奇地区发生五幕三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三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63.2-452Ma、132-94.9Ma和22-7.9Ma,成藏时间较早,且存在一期较弱的燕山期油成藏;塔河主体区存在五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49-411.3Ma和22.5-4.8Ma,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较长,以第一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充注为主。阿克库勒凸起差异构造演化特征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不同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和古岩溶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加里东中期,艾丁地区处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于奇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艾丁-于奇西地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古岩溶,而在于奇东地区和塔河主体区该期古岩溶发育较弱;海西早期,古构造脊开始发生迁移,古构造脊的高部位由艾丁地区向于奇地区迁移,艾丁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古岩溶在于奇和塔河主体区较发育,在艾丁地区发育较弱;海西晚期,古构造脊进一步由于奇地区向塔河主体区迁移,艾丁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于奇地区位于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塔河主体区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印支-燕山期至喜山期,古构造脊未发生大的改变,塔河主体区仍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艾丁和于奇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油气源对比和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表明,塔河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在不同区块也表现较为一致;研究区差异构造演化、岩溶储层发育和流体包裹体系统运移路径追踪等综合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断裂系统、构造裂隙以及多个不整合面构成。根据典型油气藏剖面解剖和流体包裹体所揭示的油气充注微观信息表明,受古构造脊多期迁移影响,塔河油田艾丁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构造破坏改造调整、喜山期充注定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初次破坏、海西晚期调整改造、印支-燕山期微弱充注调整、喜山期再次充注重建的油气成藏模式;塔河主体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气充注成藏期、海西晚期的破坏改造、印支-燕山期的成藏间歇、喜山期的叠加充注定型油气成藏模式。艾丁-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但成藏持续时间较短,加里东中晚期形成的油藏因海西早期构造抬升,奥陶系油藏遭受大气淡水冲洗和生物降解改造强烈,早期正常原油油藏转变为稠油油藏,大量古油藏被破坏形成残留沥青。塔河主体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长,海西早期的构造抬升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奥陶系油藏改造程度逐渐减弱,由此造成了奥陶系油气成藏改造的差异性。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主要用含烃地质流体的微观证据来揭示古构造脊迁移对近地表岩溶和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2)、从宏观和微观,地质综合分析和实验相结合,建立塔河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和具有预测功能的油气成藏模式。

曹连宇[9](2010)在《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库车含油气系统特别是库车前陆逆冲带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发现了克拉2特大型气田和一系列重要含油气构造,从而使库车前陆坳陷成为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有关该油气系统油气藏的形成,特别是成藏期和成藏史方面的研究,赵靖州、张鼐、秦胜飞、李慧莉等开展了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然而,就库车坳陷大北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鉴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进而来研究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在研究方法方面,鉴于库车油气田的油气藏形成的的多期性和复杂性,单-的研究方法很难对其成藏期作出准确判断,因而本项研究运用了生烃史法、包裹体测温法等成藏期研究方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对比分析,以求对库车油气系统的成藏期作出较精细的研究和较准确的判定。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中几种主要方法的分析结果以及大北-克拉苏油气系统的埋藏史、成藏期研究的结论加以简要论述。大北-克拉苏含油气区带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与一般煤成气的成烃特点一致。有机包裹体显示存在2~3期油气充注,充注时间基本连续或部分重合:第Ⅰ期充注为康村组沉积期(11~5Ma),以油为主,包裹体颜色与类型等反映油气成熟度不高。克拉2气藏虽存在该期油包裹体,钻探也发现了少量原油,但未发现油藏,可能与后期大量干气的注入有关,后者使得早期聚集的原油沿断层向上溢出,古油藏遭到破坏,西部拜城凹陷及周缘充注时间为康村组沉积晚期。第Ⅱ期充注以油气为主,油少量,库车组沉积期(5~3.5Ma),大宛齐油田最早可能即形成于这一时期。第Ⅲ期充注以气占绝对优势,出现固体沥青包裹体,说明是高—过成熟气,充注时间主要在库车组沉积晚期—西域组沉积期(距今3.5~1Ma),同样东部稍晚于西部。克拉2、克拉3、大北1等气藏均属该期形成的高—过成熟气藏。

段毅,于文修,郑朝阳,王传远,吴保祥,孙涛[10](2009)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但是原油的油源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异的问题。对塔河油田原油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原油和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和萜烷组成及分布特征,显示了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这与塔河油田长期成藏和多期成藏,从而允许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持续供油的地质事实相符合。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中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差异,可能与它们起源于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有关,这一点应在研究具有高演化有机质特征的油源对比时予以重视。

二、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史与成藏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史与成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现状
        1.2.2 阿克苏寒武—奥陶系油气资评评价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构造单元概况
    2.2 台盆区断裂发育特征
    2.3 沉积环境
    2.4 层系成藏机制
3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3.1 有机碳法
    3.2 类比法
    3.3 统计法
4 重点油气田解剖与刻度区优选
    4.1 重点油气田解剖
        4.1.1 顺北油气田
        4.1.2 塔河油气田
    4.2 刻度区优选
        4.2.1 刻度区的概念
        4.2.2 刻度区的优选
5 刻度区解剖
    5.1 解剖典型刻度区
        5.1.1 塔河主体奥陶系刻度区
        5.1.2 顺北1 断裂带刻度区
    5.2 刻度区类比参数研究
        5.2.1 运聚系数
        5.2.2 资源丰度
    5.3 类比研究区资源量
        5.3.1 类比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5.3.2 类比区资源量
6 有机碳法
    6.1 有机碳法
        6.1.1 烃源岩厚度
        6.1.2 有机质丰度
        6.1.3 热成熟度
        6.1.4 有机质类型
        6.1.5 有机碳恢复系数
        6.1.6 生烃图版
    6.2 有机碳法计算结果
    6.3 研究区资源量计算
    6.4 特尔菲权重法研究区资源评价
7 探区下古生界油气资评结果分析
    7.1 资源的构造单元分布
    7.2 资源的层系分布
    7.3 中石油、中石化矿权区油气资源分配
    7.4 油气资源潜力和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烃源岩分布
        2.3.2 研究区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
        3.2.1 于奇西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2 艾丁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3 塔河主体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4 托普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
    4.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6 油气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
第五章 成岩流体类型
    5.1 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
    5.2 成岩流体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 研究区原油特征
    6.1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6.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
    6.3 原油金刚烷特征
第七章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7.3 油气输导体系
    7.4 油气成藏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地球化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一、论文纲要
        二、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混源油的分类与研究
        一、混源油分类与形成
        二、混源油研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塔里木盆地演化的特殊性
    第三节 塔里木盆地海相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一、烃源岩形成环境及分布
        二、沉积有机相
        三、有机质丰度与类型
        四、烃源岩演化
        五、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节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油源识别
        一、油源对比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化学计量法解析混源油的方法验证
    第一节 化学计量法简介
        一、主成分分析(PCA)
        二、层次聚类分析(HCA)
        三、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第二节 实验设计及过程
        一、实验目的及步骤
        二、仪器分析
        三、重现性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混源油中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
        二、混源油分类对比
        三、混源油端元解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解析
    第一节 塔北隆起石油地质背景
        一、塔北地区构造形成与演化
        二、塔北地区海相油藏地质研究
        三、塔北地区海相油油源研究
    第二节 样品与实验
        一、研究目的
        二、样品与实验
    第三节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一、原油宏观组成
        二、原油链烷烃组成与分布
        三、生物标志物组成与分布
        四、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第四节 原油混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一、25-降藿烷与原油色谱指纹
        二、不同类型的成熟度参数
        三、全油与族组成碳同位素
        四、PCA因子分布图
    第五节 混源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一、塔北混源油解析
        二、端元油的特征
        三、端元油的地质意义
    第六节 三期充注、两期混合和降解的地质模型
    第七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塔河油田混源油解析
    第一节 塔河油田地质概况
        一、构造-沉积演化
        二、石油地质特征
        三、主要的石油地质问题
    第二节 样品与实验
        一、研究目的
        二、样品分布
        三、实验分析
        四、数据处理
    第三节 塔河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一、原油宏观组成特征
        二、原油色谱指纹特征
        三、生物标志物组成与分布
        四、芳烃化合物组成与分布
        五、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第四节 塔河原油地球化学解析
        一、生烃母质
        二、成熟度
        三、生物降解与混合
        四、混源比例计算
        五、端元油解析
    第五节 塔河油田混源油形成
        一、充注及混合时间分析
        二、端元贡献程度及分布
        三、原油充注运移方向
        四、混源油形成模式
    第六节 塔北隆起与塔河油田原油的讨论
        一、原油地球化学性质的异同
        二、端元油组成比较
        三、端元油贡献比较
        四、原油混合模式比较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认识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多环芳烃与非烃地球化学:油藏充注途径的示踪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塔北地区地质背景
        1.3.2 塔北地区石油地质-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1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2.1.1 二苯并噻吩类含硫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油藏地球化学中应用研究进展
        2.1.2 (?)、甲基(?)系列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2.2 原油成藏期次研究
        2.2.1 流体包裹体测温+单井数值模拟方法
        2.2.2 同位素测年方法确定油气成藏期次
        2.2.3 利用分子地球化学研究油气成藏期次
第3章 哈拉哈塘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族群划分
    3.1 区域地质背景
        3.1.1 区域构造演化
        3.1.2 石油地质特征
        3.1.3 实验样品及分布
    3.2 原油物理性质
    3.3 原油族组成
    3.4 原油轻烃组成特征
        3.4.1 C5-C7轻烃组成
        3.4.2 庚烷值-异庚烷值
    3.5 原油链烷烃组成特征
        3.5.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3.5.2 直链类异戊间二烯烃分布特征
    3.6 原油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3.6.1 C_(19)~C_(25)三环萜烷系列
        3.6.2 原油中 25-降藿烷系列
        3.6.3 规则甾烷类分布特征
    3.7 芳烃系列组成特征
        3.7.1 "三芴"系列
        3.7.2 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系列
        3.7.3 (?)和甲基(?)系列
        3.7.4 芘和甲基芘系列
    3.8 全油及馏分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3.9 原油族群划分小结
    3.10 原油成熟度评价
        3.10.1 庚烷值-异庚烷值
        3.10.2 饱和烃成熟度参数
        3.10.3 芳烃成熟度参数
第4章 哈拉哈塘及周缘油气运移方向与充注途径示踪研究
    4.1 示踪研究范围
    4.2 油气运移/充注参数的优选
        4.2.1 分子参数示踪油气运移/油藏充注的理论依据
        4.2.2 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示踪油气运移/油藏充注的理论依据
        4.2.3 三甲基二苯并噻吩参数优选及示踪机理探讨
        4.2.4 分子示踪参数优选
    4.3 哈拉哈塘及周缘奥陶系油气藏充注途径示踪研究
        4.3.1 哈拉哈塘地区断裂系统发育与分布特征
        4.3.2 分子参数Ts/(Ts+Tm)示踪油气运移方向和油藏充注途径
        4.3.3 分子参数 4-/1-MDBT示踪充注方向和途径
        4.3.4 分子参数 4,6-/(1,4+1,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和(2,6+3,6)-/(1,4+1,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示踪充注方向和途径
        4.3.5 三甲基二苯并噻吩参数示踪充注方向和途径
        4.3.6 分子参数[2,1]BNT/([2,1]BNT+[1,2]BNT)示踪充注方向和途径
    4.4 烃源灶方位预测及有利勘探方向
第5章 哈拉哈塘及周缘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与时间
    5.1 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背景及地热历史演化过程
    5.2 哈拉哈塘地区沉积构造背景
    5.3 热普7井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和时间
        5.3.1 热普7井流体包裹体产状
        5.3.2 热普7井流体包裹体测温
        5.3.3 热普7井地层埋藏史?热历史重建
        5.3.4 热普7井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与时间厘定
    5.4 金跃4井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和时间
        5.4.1 金跃4井流体包裹体产状
        5.4.2 金跃4井流体包裹体测温
        5.4.3 金跃4井地层埋藏史?热史重建
        5.4.4 金跃4井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与时间厘定
    5.5 跃满5井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和时间
        5.5.1 跃满5井奥陶系样品岩石学特征
        5.5.2 跃满5井流体包裹体产状
        5.5.3 跃满5井流体包裹体测温
        5.5.4 跃满5井地层埋藏史?热史重建
        5.5.5 跃满5井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与时间厘定
    5.6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成藏史综合分析
        5.6.1 哈拉哈塘地区成藏时间对比
        5.6.2 新垦区块新垦7井第3期油气充注
        5.6.3 油气成藏期次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
第6章 哈拉哈塘奥陶系油藏成藏特征综合分析
    6.1 哈拉哈塘奥陶系原油物性平面变化特征
    6.2 奥陶系原油化学性质平面变化特征
    6.3 奥陶系油藏保存条件及其与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关系
    6.4 奥陶系油藏充注方向与断裂系统分布关系
    6.5 优势运移通道与石油产量关系
第7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单体油气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技术——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和样品
    1.1 地质背景
    1.2 样品
2 方法
    2.1 方法原理
    2.2 样品制备
    2.3 实验与结果
        2.3.1 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荧光分析
        2.3.2 包裹体均一温度测量
        3.3.3 包裹体激光剥蚀色谱-质谱成分分析
        3.3.4 包裹体捕获温度及捕获压力计算
3 讨论
    3.1 油气包裹体成分类型
    3.2 成藏时间与期次
4 结论

(6)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原油聚集过程与密度多变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概况
2原油密度多变特征
    2.1原油密度分布规律
    2.2单井原油密度多变特征
3原油聚集过程
    3.1原油同位素特征
    3.2原油饱和烃色谱特征
    3.3原油成熟度
    3.4包裹体均一温度
4原油密度多变原因
    4.1多期充注和降解
    4.2“轻质油洗作用”
    4.3原油乳化作用
5结论

(7)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年代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岩序次
2 油气成藏期次
    2.1 原油分子地球化学分期
    2.2 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分期
    2.3 油包裹体成熟度和均一温度分期
3 油气成藏年代学
4 结论

(8)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古构造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流体包裹体技术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河油田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与演化特征
    §2.3 盆地地层和沉积充填特征
    §2.4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条件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特征
        2.4.3 输导体系
第三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分析
    §3.1 古构造特征分析
        3.1.1 加里东期古构造特征
        3.1.2 海西期古构造特征
        3.1.3 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特征
        3.1.4 喜马拉雅期古构造特征
    §3.2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及古构造脊迁移
        3.2.1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
        3.2.2 古构造脊迁移特征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思路
    §4.2 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次观察
    §4.3 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
        4.3.1 艾丁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2 于奇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4 塔河主体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4.5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确定
第五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分析
    §5.1 油源对比及生排烃史
    §5.2 差异构造演化对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5.2.1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
        5.2.2 海西期岩溶作用
        5.2.3 差异构造演化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5.3 油气输导体系
        5.3.1 断裂输导体系
        5.3.2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5.4 油气成藏过程
        5.4.1 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5.4.2 油气成藏历史
        5.4.3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工区研究现状
        1.3.2 成藏年代学研究现状
        1.3.3 油气成藏机制研究现状
        1.3.4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作量
    1.6 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第2章 库车坳陷油气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演化
        2.1.1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
        2.1.2 喜山中晚期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3 生储盖特征
        2.3.1 三叠-侏罗系烃源岩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条件
        2.3.2 库车含油气系统盖层条件优越
        2.3.3 库车含油气系统古近系-白垩系储集层物性好、厚度大、分布广
        2.3.4 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藏、油气相态平面分布特征
第3章 埋藏史特征
    3.1 地层分层数据
    3.2 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关系
    3.3 地层的剥蚀厚度
    3.4 古水深
    3.5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埋藏史
第4章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
    4.1 烃源岩生烃演化史
    4.2 烃类流体包裹体分析
        4.2.1 大北地区
        4.2.2 大宛101井
        4.2.3 克拉3井区
    4.3 成藏时间的确定
第5章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藏特征
    5.1 大北构造带成藏作用
        5.1.1 大北井区油气田特征
        5.1.2 大宛油田特征
        5.1.3 大北构造带油气田成藏模式
    5.2 克拉苏构造带成藏作用
        5.2.1 克拉2气田油气藏特征
        5.2.2 克拉2气藏成藏模式
        5.2.3 克拉3气田油气藏特征
        5.2.4 克拉3气藏成模式
第6章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和成藏期次的综合对比研究
    6.1 克拉苏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和成藏期次的比较研究
    6.2 大北气田与克拉2气田油气成藏期次对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本次研究库车坳陷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统计表
图版说明
附录

(10)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
    2.2 甾烷
    2.3 萜烷
    2.4 油源分析
3 结论

四、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史与成藏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资源评价[D]. 凌冬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2]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D]. 尚培.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3]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地球化学解析[D]. 詹兆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4]多环芳烃与非烃地球化学:油藏充注途径的示踪标志[D]. 方镕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5]单体油气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技术——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J]. 施伟军,席斌斌,秦建中,蒋宏. 石油学报, 2016(02)
  • [6]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原油聚集过程与密度多变成因[J]. 陶小晚,张义杰,段书府,张丽娟,郑多明,田瀚,张欣欣,朱文平. 石油学报, 2015(04)
  • [7]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年代学[J]. 陈红汉,吴悠,丰勇,鲁子野,胡守志,云露,漆立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06)
  • [8]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D]. 吴悠.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9]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D]. 曹连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J]. 段毅,于文修,郑朝阳,王传远,吴保祥,孙涛. 沉积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历史及成藏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