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耐力运动员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滥用及其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蓉[1](2020)在《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创新剂型,采用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和男性运动员进行干预,并以淫羊藿提取物为阳性对照,观察大鼠睾酮合成相关酶及HPG轴相关激素变化,并且观察田径和游泳项目运动员睾酮代谢相关因子的变化,从睾酮的合成、分泌和代谢三大方面来探讨该方对防治运动性低血睾酮的有效性和可能分子机制,并比较中药提取物复方和单味中药提取物的干预效果,为临床开发新的运动营养补剂提供可能理论依据。同时,对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测定方中人参皂苷和淫羊藿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光谱检测法(UV法)测定该方中总多糖的含量。将40只SD大鼠(雄性、2月龄)随机分为空白生理盐水(CS)组、模型生理盐水(MS)组、模型淫羊藿干预(ME)组、模型低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LC)组、模型高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HC)组。经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构建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RT、T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超微结构;采用RT-qPCR、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GnRH和FSH、LH,睾丸Leydig细胞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LDL-R和SR-BI)、睾酮合成限速酶(CYP11A1和StAR)以及LH/CG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32位田径项目和游泳项目男性运动员按照双盲原则,随机分为运动安慰剂(MS)组、运动淫羊藿(ME)组、运动低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LC)组、运动高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HC)组,采用UV法测定运动员血、尿标本中睾酮代谢产物17-KS的含量。结果:(1)人参皂苷类、淫羊藿苷等11个成分得到有效分离,根据外标法计算得到复方含人参总皂苷、淫羊藿苷分别为43.57mg/粒、5.03mg/粒;并根据标准曲线法得到复方含多糖0.268g/粒。(2)大强度运动后,MS组大鼠血清T、T/C比值和Hb显着下降(P<0.01),其中T值较CS组下降了38%;BLA、CK却显着上升(P<0.01),BUN明显增加(P<0.05),C无明显变化(P>0.05);而三个给药组T、T/C比值和Hb有不同程度上升,BLA、CK、BUN却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建立成功。(3)透镜下可见MS组出现睾丸Leydig细胞水肿,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内质网扩张,部分线粒体空泡变;给药组在透镜下可见Leydig细胞个别线粒体轻度肿胀,内质网扩张不明显。(4)ME、MLC和MHC组中睾丸Leydig细胞HMG-Co A还原酶,St AR和CYP11A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MS组(P<0.01),但LDL-R和SR-BI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MS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MS组大鼠HPG轴中GnRH、FSH、LH和LH/CG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S组显着降低(P<0.01);而ME、MLC和MHC组组以上4个指标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MS组(P<0.01)。(6)24h尿17-KS含量试验后ME、MLC和MHC组与MS组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但仍有上升的趋势;而血17-KS含量试验后与MS组比较,ME、MLC和MHC组明显依次升高,但仍然低于试验前。结论:1.利用HPLC法能够使补肾益元方中人参皂苷、淫羊藿苷等11个成分得到有效分离,通过方法学考察说明此方法可行,精密度、回收率高,准确性、重复性良好,能够很好地控制补肾益元方的内在质量。2.采用逐级递增负荷跑台的方案能够成功建立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从对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血清学指标检测及睾丸间质细胞形态学观察,证明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防治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症有药效。3.通过构建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模型,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抗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对睾酮合成和分泌的影响上,包括:(1)可通过睾丸Leydig细胞内胆固醇内源性合成以及睾酮合成两个关键步骤来影响血睾酮浓度,但对于由LDL-R转录和/或SR-BI介导的逆转运影响胆固醇合成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2)对HPG轴各环节具有促进作用,从影响睾酮分泌的角度影响血睾酮浓度。
大卫·麦卡德尔,周雄[2](2015)在《生物护照反兴奋剂处罚第一案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德国着名滑冰运动员佩希施泰因(Pechstein)血液筛检结果呈现异常,超出了国际滑联规定的参数范围,国际滑联纪律委员会对其处以两年禁赛。2009年7月佩希施泰因向体育仲裁院(CAS)提出了上诉。案件的争议点是反兴奋剂检测的新技术——血液样本特征记录,亦称生物护照的可信度、可靠性与合法性。最终CAS仲裁庭认定:运动员血液值异常不能合理解释为任何先天性或后天发育异常,其必定来自运动员人为非法操纵血液,运动员败诉。生物护照反兴奋剂处罚第一案,具有深刻的意义,必将影响全球的反兴奋剂斗争。
张立群[3](2013)在《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精准甄别肽类兴奋剂rhEPO/EPO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超灵敏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肽类兴奋剂rhEPO/EPO的快速精准甄别,并通过系列实验验证传感器甄别检测rhEPO/EPO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1.将乙酸锌溶于无水乙醇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加入氢氧化锂,制备ZnO溶胶-凝胶溶液。2.利用电极表面化学修饰技术,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通过ZnO溶胶-凝胶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电极,作为传感器的识别元件。3.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电极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构建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4.以含有2mmol/L K3Fe(CN)6/K4Fe(CN)6的磷酸盐缓冲液(6.29.0,0.05mol/L)为测试底液,采用循环伏安法进行扫描测定,电位扫描范围为-0.9V~0.7V,电位扫描速率为10100mv/s,进修样品检测。5.根据电位0.140.17V处的峰电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溶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和/或根据电位0.060.09V处的峰电流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溶液中rhEPO/EPO的浓度。根据电流的变化和rhEPO/EPO浓度之间对应的关系来确定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及检测范围。6.通过系列实验研究,探索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rhEPO/EPO灵敏度、重复性、稳定性及特异性等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并对rhEPO治疗患者的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进行方法学比较。7.用三明治型“纳米金-ZnO溶胶凝胶-纳米金”为生物信号放大系统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探索并优化两次纳米金电沉积的最佳时间和纳米金的反应浓度。结果:1.当ZnO溶胶-凝胶的贮备液与无水乙醇最佳稀释比为1:2, ZnO溶胶-凝胶与EPOR体积比为1:1,电极的溶胶-凝胶的最优pH值为9.0时修饰的ZnO溶胶-凝胶EPOR电极在杂交反应前后引起的峰电流响应变化值最大。2.自主创建的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电解液的最优pH值为7.4,工作电位为-0.3V-0.7V, EPOR浓度为1μg/L,孵育时间为20min时,传感器杂交反应前后引起的电流响应变化值最大。3.利用ZnO溶胶-凝胶具有多孔性、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及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优点,采用循环伏安法进行扫描测定,由于EPO与rhEPO有等电点的差异,导致EPOR-rhEPO复合物与EPOR-EPO复合物的工作电位略有差异,从而将EPO和rhEPO精确甄别。4.随着EPO/rhEPO浓度从5pg/L到5μg/L变化时,孵育前后所引起的电流响应变化值先上升后趋于饱和,以500ng/L为饱和点;在5pg/L到500ng/L的EPO/rhEPO浓度范围内,rhEP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5737x+14.765,相关系数为0.9935; EP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674x+17.691,相关系数0.9966。5. EPOR浓度分别是0.10、1.00及10.00μg/L时,天内重复性和天间重复性的实验CV值分别为3.99%和7.21%,3.29%和5.15%,6.76%和8.44%。上述三种不同EPOR浓度的天内和天间重复性实验平均CV值分别是4.39%和6.13%,均小于10%。6. EPOR修饰传感器4℃避光放置20天、40天、50天后其响应电流分别为初始值的95%、82%、77%,变异系数分别为是2.79%、7.59%、10.50%。传感器放置60天后的电流响应曲线与裸电极的电流响应极其相似,传感器响应电流的变化较小。7.传感器分别检测EPO、rhEPO和干扰物质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仅含有干扰物质的溶液中孵育的电极在孵育前后响应电流基本保持不变,而在含有EPO和rhEPO溶液中孵育的电极在孵育前后响应电流变化值(I)分别为8.2μA和9.7μA。8. HAuCl4溶液第一次电沉积时间为60s,第二次电沉积时间为30s,HAuCl4溶液浓度为10mmol/L时,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变化值最大(I)。9.通过实验的优化,自主创建的纳米金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rhEPO/EPO线性范围是5pg/L到500n g/L,rhEP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7068x+31.796,相关系数为0.9912,EP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4389x+29.685,相关系数0.9925。10.纳米金/凝胶受体/纳米金修饰电极4℃避光放置10天、30天、50天、70天后其响应电流分别为初始值的97.45%、94.33%、83.29%、75.07%,变异系数分别为是1.83%、2.57%、6.38%、10.48%。传感器放置80天后的峰电流变化较小,电流响应曲线与阴性电极的电流响应极其相似。11.纳米金/凝胶受体/纳米金生物传感器的EPOR浓度为0.1.00μg/L时,其天内和天间重复性实验的CV值分别为2.22%和4.32%;EPOR浓度是1.00μg/L时,天内及天间的重复性实验CV值分别是2.25%和4.17%;当EPOR浓度是100.00μg/L时,其天内和天间重复性实验的CV值分别为2.40%和3.68%%。12.纳米金/凝胶受体/纳米金修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别检测EPO、rhEPO和干扰物质的实验结果表,而在含有rhEPO和EPO溶液中孵育的电极在孵育前后响应电流变化值(I)分别为29.50μA和27.31μA,在含有rhEPO及干扰物质和EPO及干扰物质溶液中中孵育的电极在孵育前后响应电流变化值(I)分别为28.63μA和26.42μA,在仅含有干扰物质的溶液中孵育的电极在孵育前后响应电流基本保持不变。10.根据传感器的线性曲线计算rhEPO治疗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中浓度,将血清样品浓度倍比稀释,rhEPO浓度在0.125ng/L125ng/L的范围内时,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3.647x+13.555,相关系数为0.9893; EPO浓度在0.073ng/L73ng/L的范围内时,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3.180x+12.380,相关系数0.9891。结论:1.自主创建了rhEPO/EPO精确甄别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二者只有等电点的细微差别进行检测,实现rhEPO和EPO的快速精确区分。2. 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达到pg/L级的检测限灵敏度,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其检测灵敏度有了很大提高,并实现了rhEPO/EPO的快速甄别检测。3. ZnO sol-gel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可使电极表面修饰的EPOR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因而确保了传感器的稳定性。4.三种不同EPOR浓度的天间精密性实验的平均CV值为6.16%,略高于天内精密性实验的平均CV值3.89%,但二者均小于10%。因此,ZnO溶胶-凝胶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从而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5.自主构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强,对EPO和rhEPO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能对EPO和rhEPO进行精确甄别。6. 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临床标本中rhEPO/EPO的直接检测。与其他定量方法相比,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法不但对rhEPO/EPO进行了定量检测,而且还精确甄别,所用检测时间更短。7.纳米金颗粒与ZnO溶胶-凝胶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线性范围更宽,并且灵敏度、稳定性、重复性、特异性均较好。
唐波[4](2012)在《小麦肽对模拟高原训练大鼠红细胞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文中指出实验目的:探讨补充小麦肽对高原训练大鼠红细胞生成的干预作用及其交互作用,并通过测量血液中氧自由基的变化来探讨低氧及其补充小麦肽对影响高原训练大鼠红细胞生成的机制。实验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分笼饲养,体重160-180g,适应性喂养两周后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C组,n=10);高原对照组(HC组,n=10);运动训练组(E组,n=10);补充小麦肽+运动训练组(EW组,n=10);高原环境+运动训练组(HE组,n=10);高原环境+小麦肽组+运动训练组(HEW组,n=10)。按实验分组要求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每周大鼠测量体重。每次训练后灌服小麦肽溶液,每只大鼠小麦肽补充量均为500mg/kg·bw。在末次训练后第二天晨空腹取材,检测各组大鼠血常规、红细胞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以及血清EPO含量。油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红细胞形态变化。实验结果:①与C组相比,HC组大鼠RBC数量和HGB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E组大鼠红细胞畸形率显着升高(P<0.05)。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低氧刺激可以使运动训练大鼠RBC数量,HGB含量和HCT极其显着增高(P<0.01),而补充小麦肽能使RBC数量显着升高(P<0.05),对HGB和HCT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氧刺激结合补充小麦肽对运动训练大鼠RBC数量、HGB、HCT含量没有显着性交互作用(P>0.05)。②与C组相比,HC组大鼠EPO含量和红细胞畸形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 E组大鼠红细胞畸形率显着升高(P<0.05)。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低氧刺激、补充小麦肽对运动训练大鼠血清EPO含量均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低氧刺激可以使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畸形率极显着性升高(P<0.01),而补充小麦肽能够使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畸形率极其显着降低(P<0.01),但低氧刺激结合补充小麦肽对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畸形率没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③与C组相比,HC组大鼠红细胞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 E组大鼠GSH-Px活性显示着性升高(P<0.05),而SOD活性和MDA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低氧刺激可以使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SOD和GSH-Px活性极其显着性降低(P<0.01),血清MDA含量极其显着性升高(P<0.01)。补充小麦肽能够使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SOD活性显着性升高(P<0.05),GSH-px和MDA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低氧刺激结合补充小麦肽对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SOD、GSH-Px和MDA含量没有显着性交互作用(P>0.05)。实验结论:(1)高原低氧刺激可使运动训练大鼠RBC数量、HGB含量和HCT极显着性升高,补充小麦肽能使运动训练大鼠RBC数量显着升高。因此,长期的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2)高原低氧刺激使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畸形率显着增多,而补充小麦肽能使红细胞畸形率显着降低。因此,补充小麦肽可以减轻高原训练引起的红细胞损伤。(3)9周的高原训练使大鼠红细胞SOD和GSH-Px活性显着降低,血清MDA含量显着升高,而补充小麦肽能够使高原训练大鼠红细胞SOD活性显着升高。因此,补充小麦肽能够减少高原训练大鼠氧自由基的生成,降低对红细胞的损伤。
赵鹏,路瑛丽,冯连世,徐建方,朱珂[5](2009)在《低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及其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低氧训练及复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的影响。方法经过适应性训练和力竭实验筛选出的60只SD雄性大鼠,分成6组,保证每组大鼠体重,力竭时间、力竭血乳酸等基本一致,双盲抽签确定分组:①低住低练组,②高住高练组,③高住低练组,④低住高练组,⑤高住高练复氧训练组,⑥高住低练复氧训练组。采用水平跑台进行耐力训练,训练强度为常氧下35 m/min,低氧下30 m/min,1 h/d,5 d/周,低氧训练6周,复氧训练1周。最后一次训练后恢复48 h取血和腓肠肌。ELISA法测血清EPO,免疫组化法测定肾脏EPO、骨骼肌EPO、EPOR,实时定量PCR测腓肠肌EPO mRNA和EPOR mRNA表达。结果高住高练组较低住低练组大鼠骨骼肌EPO mRNA和EPOR mRNA表达均有高度显着性升高(P<0.01),高住低练组与低住低练组相比骨骼肌EPO mRNA和EPOR mRNA表达有高度显着性(P<0.01)和显着性(P<0.05)升高。高住高练后复氧训练1周,血清EPO水平有显着性升高(P<0.05),骨骼肌EPO mRNA和EPOR mRNA表达有高度显着性降低(P<0.01),高住低练后复氧训练1周,骨骼肌EPO mRNA表达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变化不大。EPO主要在肾脏皮质的胞浆中弥漫表达,与常氧安静对照组相比,低住低练组、高住高练组和高住低练组EPO表达较强;与高住高练和高住低练相比,高住高练后复氧训练组和高住低练后复氧训练组EPO表达都略有增强,都比常氧安静组强。结论引起EPO水平变化的原因不是缺氧,而是氧浓度的变化,并且可能会有低氧持续暴露时间和氧浓度适当匹配性。骨骼肌EPO-EPOR mRNA系统的表达受血清EPO浓度的影响,当血清EPO浓度较高时,抑制了骨骼肌EPO-EPOR mRNA系统的表达,骨骼肌EPOmRNA表达与血清EPO有显着负关(r=-0.676),同时,骨骼肌EPO mRNA与EPOR mRNA之间有非常显着相关关系(r=0.918)。
苏文涛[6](2008)在《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文中认为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能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广泛被教练员们所采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含量,使红细胞的生成增加,从而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使运动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本文将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加以综述,以便更好的指导运动训练。
卜淑敏,张凡[7](2007)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sis,EPO)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造血因子,因其能提高运动员的耐力而倍受体育界各方人士的关注。为此,国际奥委会已把EPO列为竞技比赛的违禁药物。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从EPO的结构、功能、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EPO的影响和滥用EPO造成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对EPO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最新发展状况及研究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正确认识和使用EPO提供帮助。
田野,王清,张力为[8](2007)在《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科发展报告中将综合性的体育科学进行全方位的介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林喜秀,瞿树林[9](2007)在《常压模拟高住低练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诱导因子-1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常压模拟高住低练训练法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高原训练方法,可以解决传统高原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就高住低练训练法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诱导因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作一综述,旨在促进高住低练训练法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使其更好地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服务。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72-01/2005-12的相关文章,同时根据相关的参考文献检索了部分文章,检索词“simulated living high-training low training(HiLo),indices of red blood cell,effect;erythropoietin(EPO)、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I),Gene”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http://cnki.hunnu.edu.cn1996/2006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高住低练,红细胞相关指标,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诱导因子,基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包括常压模拟高住低练运动模型中关于红细胞相关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低氧诱导因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面的文献,查找相关文献的全文,判断是否确实是相关研究。纳入条件:①随机对照实验研究。②实验包括对照组与干预组。排除条件: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查找到90篇相关研究文章,3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2篇系为同一研究和综述文献。资料综合:Levine在高住低练训练法的试验发现:高住低练训练组最大摄氧量平均增加了5%,红细胞平均增加了9%,运动能力得到改善,而对照组无论是最大摄氧量、红细胞、还是运动能力均无显着性变化。②高住低练训练法能促使低氧诱导因子-1的产生而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控,使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和血红素浓度的变化,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引起红细胞量和Hb浓度的增加;血红素浓度增加可以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和组织氧化能力。居住在适宜高度(大于2000~2500m),通过持续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量,诱导红细胞和血红素浓度的增加,改善氧运输能力、提高最大摄氧量,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③高住低练训练法引起低氧诱导因子-1mRNA表达,其如何对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调控和信号的转达,高住低练训练法导致血液成分变化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高住低练训练法对机体运动能力影响的机制,为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帮助。结论:高住低练训练法可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诱导因子-1基因表达和红细胞的生成,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而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李志朋,徐波,全明辉,薛帅如[10](2006)在《基因兴奋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运用文献综述基因兴奋剂的研究进展,探讨基因兴奋剂的分子机制、基因治疗的基本理论,从基因治疗到基因兴奋剂,基因兴奋剂的操作方法,与有氧耐力相关的基因兴奋剂,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兴奋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兴奋剂;与身体力量相关的基因兴奋剂,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兴奋剂、机械生长因子基因兴奋剂;基因兴奋剂的危害、对策,以加深人们对基因兴奋剂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基因兴奋剂的警惕。
二、耐力运动员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滥用及其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力运动员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滥用及其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中药抗运动性低血睾酮的研究进展 |
1 睾酮简介 |
1.1 睾酮的结构与功能 |
1.2 睾酮的发生发展 |
1.3 睾酮在运动项目中的发生发展 |
1.4 睾酮的化学合成 |
2 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产生机制 |
2.1 睾丸本身的功能障碍导致运动性低血睾酮 |
2.2 对睾酮分泌作用的影响导致运动性低血睾酮 |
2.3 影响睾酮以及睾酮前体胆固醇合成或分泌的限速酶 |
3 中医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认识 |
4 中药抗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作用机理 |
4.1 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 |
4.2 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
4.3 调节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
4.4 调节睾酮合成限速酶 |
5 运动性低血睾酮与运动性疲劳的区别和联系 |
6 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及其判断标准 |
7 中药提取物复方的发展趋势 |
8 存在的问题 |
9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有效成分检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对照品 |
2.2 主要仪器 |
2.3 淫羊藿苷提纯 |
2.4 人参总皂苷提纯 |
2.5 枸杞多糖提取 |
2.6 其它提取物 |
3 实验方法 |
3.1 双波长HPLC法测定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淫羊藿苷及人参皂苷类成分 |
3.2 UV法测定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中多糖的含量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二 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的构建及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的药效观察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 给药方案 |
2.4 运动方案 |
2.5 质量控制 |
2.6 血清测试样品采集与制备 |
2.7 透射电镜样品采集与制备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行为学及体重变化情况 |
3.2 大鼠血清指标变化情况 |
3.3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
4.2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4.3 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的构建 |
5 小结 |
研究三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酮合成相关指标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标本制备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4 指标检测 |
2.5 实验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血清中TC、HDL-CE、LDL-CE含量 |
3.2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中HMG-COA、LDL-R、SR-BI、St AR、CYP11A1的m RNA表达水平 |
3.3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中HMG-COA、LDL-R、SR-BI、St AR、CYP11A1的蛋白表达水平 |
4 讨论 |
4.1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 A、LDL-R和 SR-BI的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Leydig细胞睾酮合成限速CYP11A1和St AR的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小结 |
研究四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酮分泌相关指标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标本制备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4 指标检测 |
2.5 实验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脑组织中Gn RH、FSH、LH及睾丸组织中LH/CG受体的mRNA表达 |
3.2 大鼠脑组织中Gn RH、FSH、LH及睾丸组织LH/CG受体的蛋白表达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五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男运动员睾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对象与分组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 样品收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试验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精神状态和运动状态描述 |
3.2 血清睾酮、皮质醇、肌酸激酶和尿素氮含量 |
3.3 尿、血液中睾酮代谢产物17-KS含量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果及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附表 |
附伦理学审批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或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参编的教材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论文报告会 |
致谢 |
(3)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精准甄别肽类兴奋剂rhEPO/EPO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ZnO 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ZnO 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最佳检测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ZnO 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精准检测甄别肽类兴奋剂 rhEPO/EPO的实验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ZnO 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纳米金生物信号放大系统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小麦肽对模拟高原训练大鼠红细胞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高原训练 |
1.1 高原训练概述 |
1.1.1 高原训练的起源 |
1.1.2 高原训练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 |
1.1.2.1 大气压强 |
1.1.2.2 温度和风速 |
1.1.2.3 空气密度与空气阻力 |
1.1.2.4 高原训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1.1.2.5 高原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1.1.2.6 高原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 |
1.1.2.7 高原训练对内分泌的影响 |
1.2 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 |
1.3 高原训练影响红细胞的机制 |
1.3.1 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
1.3.2 高原训练对红细胞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2 小麦肽的研究进展 |
2.1 小麦肽的抗氧化性研究 |
2.2 小麦肽的ACE抑制研究 |
2.3 小麦肽的免疫调节研究 |
3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动物的分组以及饲养 |
1.3 运动训练方案 |
1.4 总的实验方案 |
1.5 实验取材 |
1.6 指标的测定 |
1.6.1 血常规的测定 |
1.6.2 血清(EPO)的测定 |
1.6.3 红细胞(SOD)的测定 |
1.6.4 血清MDA含量测定 |
1.6.5 红细胞GSH-Px的测定 |
1.6.6 血涂片的制作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实验大鼠的一般表现和体重变化 |
2.2 不同时期大鼠体重的变化 |
2.3 各组大鼠血液中RBC、HGB、HCT含量变化 |
2.3.1 各组大鼠血液中RBC数量变化 |
2.3.2 各组大鼠HGB含量变化 |
2.3.3 各组大鼠HCT含量变化 |
2.4 各组大鼠血清EPO含量变化 |
2.5 各组大鼠红细胞结构变化 |
2.5.1 各组大鼠红细胞结构变化 |
2.5.2 各组大鼠畸形红细胞百分率变化 |
2.6 各组大鼠红细胞中SOD、GSH-Px以及血清MDA含量变化 |
2.6.1 各组大鼠红细胞中SOD活性变化 |
2.6.2 各组大鼠红细胞中GSH-Px含量变化 |
2.6.3 各组大鼠血清MDA含量变化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运动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
3.1.1 运动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 |
3.1.2 运动训练影响红细胞的机制 |
3.2 低氧或补充小麦肽对运动大鼠红细胞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
3.2.1 低氧对运动大鼠红细胞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
3.2.2 补充小麦肽对运动大鼠红细胞的影响和生理机制 |
3.2.3 低氧和补充小麦肽对运动大鼠红细胞的交互作用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致谢 |
第四部分: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
(5)低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及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训练方法 |
1.3 实验取材 |
1.4 实验方法 |
1.4.1 免疫组织化学 |
1.4.2 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Q-PCR) 检测 |
1.4.3 Western blot检测 |
2 结 果 |
2.1 低氧训练对大鼠血清EPO的影响 |
2.2 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EPO mRNA表达的影响 |
2.2.1 不同低氧模式对大鼠骨骼肌EPO mRNA表达的影响 |
2.2.2 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骨骼肌EPO mRNA表达的影响 |
2.2.3 低氧训练后复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EPO mRNA表达的影响 |
2.3 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EPOR mRNA表达的影响 |
2.3.1 不同低氧模式对大鼠骨骼肌EPOR mRNA表达的影响 |
2.3.2 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骨骼肌EPOR mRNA表达的影响 |
2.3.3 低氧训练后复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EPOR mRNA表达的影响 |
2.4 低氧训练对大鼠肾脏EPO、骨骼肌EPO、EPOR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低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系统的影响 |
3.1.1 不同低氧模式对大鼠EPO-EPOR系统的影响 |
3.1.2 有氧运动对大鼠EPO-EPOR系统的影响 |
3.1.3 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EPO-EPOR系统的影响 |
3.1.4 低氧训练后复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系统的影响 |
4 结 论 |
(6)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EPO的体内来源[ 3,4,5,6] |
2 EPO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
3 高原训练与EPO |
4 小结 |
(7)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EPO |
1.1 EPO和rHuEPO概述 |
1.2 EPO的生物学作用 |
1.3 EPO的调节机制 |
2 运动对EPO的影响 |
2.1 长时间运动对EPO的影响 |
2.2 低氧训练对EPO的影响 |
2.3 高住低训 (Hilo训练法) 对EPO的影响 |
3 EPO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
3.1 EPO在运动性贫血中的应用 |
3.2 EPO对运动员的毒副作用 |
3.3 EPO的检测 |
4 小结 |
(9)常压模拟高住低练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诱导因子-1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住低练训练法的产生 |
2 高住低练训练法的优势 |
3 高住低练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
4 高住低练对低氧诱导因子-1 m RNA表达的影响 |
5 小结 |
(10)基因兴奋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兴奋剂的分子机制 |
1.1 基因治疗的基本理论 |
1.2 从基因治疗到基因兴奋剂 |
1.3 基因兴奋剂的操作方法 |
2 与有氧耐力相关的基因兴奋剂 |
2.1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基因兴奋剂 |
2.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ACE基因) 兴奋剂 |
3 与身体力量相关的基因兴奋剂 |
3.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 基因兴奋剂 |
3.2 机械生长因子 (MGF) 基因兴奋剂 |
4 基因兴奋剂的危害 |
5 基因兴奋剂的对策展望 |
四、耐力运动员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滥用及其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王一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生物护照反兴奋剂处罚第一案述评[J]. 大卫·麦卡德尔,周雄. 湘江法律评论, 2015(02)
- [3]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精准甄别肽类兴奋剂rhEPO/EPO的实验研究[D]. 张立群.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4]小麦肽对模拟高原训练大鼠红细胞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D]. 唐波. 扬州大学, 2012(08)
- [5]低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及其表达的影响[J]. 赵鹏,路瑛丽,冯连世,徐建方,朱珂.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5)
- [6]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J]. 苏文涛. 湖北体育科技, 2008(05)
- [7]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J]. 卜淑敏,张凡.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04)
- [8]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A]. 田野,王清,张力为.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7
- [9]常压模拟高住低练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诱导因子-1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与进展[J]. 林喜秀,瞿树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07)
- [10]基因兴奋剂的研究进展[J]. 李志朋,徐波,全明辉,薛帅如. 体育学刊,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