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补水方式的节能效益分析

改变补水方式的节能效益分析

一、改变补水方式的节能效益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威熙[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黄琰麟[2](2021)在《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结构失衡,各种城市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城市中可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是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绿色空间的存量优化提升成为城市环境优化的重要策略,屋顶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有效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然而西安地区屋顶绿化却存在建设及维护成本过高、生态功能性不足、种植模式单一化和贫乏化、植物生境适应性差等严峻的现实问题。针对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概念,并阐述其设计方法,它融合“屋顶生境+地被植物群落”,针对具体的设计目标提出三种设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屋顶绿化的城市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具有推广潜力。首先,本文总结了生境营造的相关理论,对影响屋顶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梳理,还对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概念、典型案例及其设计要点、地被植物群落组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的理论框架。其次,从屋顶承载力与设计形式的匹配性、屋顶绿化应用场地类型划分、屋顶生境类型划分三方面构建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场地评估的理论方法,同时根据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生态及景观功能导向,提取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生态层面和景观层面的三个典型建设目标,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作为指导多目标导向下设计研究的依据。再次,本文在场地评估的基础上,从构造形式、种植基质、浇灌系统、植物选择与配置四方面,通过案例及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基础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并针对多目标导向提出设计方法的选择及优化。最后通过设计方法的总结与归纳,提出雨水滞蓄主导型、生物多样性以及景观效果提升主导型三种典型的设计模式,对其适用的屋顶场地特征进行阐述,并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项目为实践案例,将三种模式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了理论实践应用,还对该方案的目标效益进行预评估。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概念;(2)总结了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场地评估的方法,分析了三类典型目标及其影响因子;(3)总结了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三种目标导向下的设计模式;(4)基于实践案例总结了设计模式应用的技术流程和基本思路。

鱼文宏[3](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郑媛[4](2020)在《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领域,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呈现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认知上“重指标、重技术”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过于依赖、运用高技术,而忽视了人、建筑与自然之间本应具有的调适性。对气候、地貌的应对态度与策略是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出发点,也是形成建筑形态特征的根本缘由。以气候与地貌为视角研究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营建,有益于地域文化与建筑技术的对接融合,对创造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为主要内容,通过“认知框架—地域环境—在地智慧—营建策略—实证研究”五个方面形成逐层推进的研究路径。首先,解析了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作用机制,通过借鉴相关理论的核心概念,建立了整体的认知框架;第二,针对长三角地区的气候和地貌环境特征进行了解读,依托“建筑气候分析”等方法,得出了该地区适宜性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并诠释了各策略的应用效率排序与时空分布规律;第三,从建构方式、空间形态、界面构造三个方面凝炼了长三角地区既有建筑的“在地营建智慧”,进而归纳出其绿色建筑营建模式的“地域基因库”,并围绕着媒介、语境、路径、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地营建智慧”的转译机制;第四,针对建筑群体、基本单元、界面设计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气候与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策略与方法;最后,以浙江德清县张陆湾村绿色农居为例加以论证,以期研究成果对当前地域性绿色建筑实践起到一定的方法指导。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融贯的方式建立了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方法,目的在于对当下以“绝对指标”和“技术控制”为导向的绿色建筑本质的误读进行厘清,强调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地域性绿色建筑适宜的营建策略。

张泽豪[5](2020)在《共生关系下立体绿化在西安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多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西安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城市发展速度大幅提升,民众对于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在人们享受大城市智慧生活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愈加凸显。面对这些需求与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的途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解决,高层住宅建筑与立体绿化的结合就是其中一种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立体绿化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查阅,对先验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以及对西安市建筑立体绿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并梳理了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1)生态及社会效应不显着;(2)对人工养护依赖性大;(3)空间体验不佳;(4)植物状态不佳。继而从功能、空间、构件三个由大到小、逐一递进的层面分析了现状问题的成因。根据现状问题成因并结合西安市住宅建筑朝向、结构类型、屋顶类型几方面特点与要求的分析,对功能、空间、构件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解决与回应。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以及人类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的一般要求综合考量,遵从立体绿化与建筑互利共生的原则,并以需求为导向,以立体绿化生态系统功能需求及人类使用者需求为出发点,反推出适合建筑立体绿化发展的建筑体块、空间、构件的设计策略:(1)建筑体块设计时应预留能容纳多种类型立体绿化的空间;(2)应根据类型需求匹配围合方式与视线通廊;(3)与建筑构件结合的、逐级串联的雨水利用收集系统的介入;(4)屋顶、阳台、屋面电梯间、种植槽等构件的设计优化;(5)适合各类型的建筑立体绿化的植物配植建议等。共同组成了符合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较完整且系统化的共生关系下立体绿化在西安市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理论研究策略能够在推进理想人居环境新模式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方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江浩麟[6](2020)在《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区域内城市水环境经过多年治理得到较大改善,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亟需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展开研究,明确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并制定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这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总结西南地区城市概况,掌握了西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水文水资源、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并选取了区域内的15个城市共计45处断面进行取样检测,选取BOD、TN、NH4+-N、TP四项指标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价,解析污染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有接近半数的水体水质较差,接近六成的水体水质没有达到目标水质类别。区域内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指标为氮、磷。基于西南地区城市的水质目标要求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负荷削减分配,制定西南城市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污染物削减目标。综合考虑技术在西南地区城市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提升和城市节水四个方面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充分考虑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分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结合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设置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未来重点技术方向和阶段性治理目标,实施分期治理。最终形成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指导未来十五年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城市水体开展治理与修复等工作。

刘学[7](2020)在《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水体急需治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城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进行总结,对其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提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及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部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年降雨量几乎是全国的2倍;人口密集,城镇化率高,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人口约占全国的15%;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并重,人均收入几乎是全国的2.3倍,但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城市总体水质达标率为63%,城市水环境总体污染严重。从时空特征分析,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时空特征,大部分城市新老城区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污染空间特性,主要与汛期降雨、人类活动和排水体制有关。空间因子分析与与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污染主控因子为氨氮、总磷和溶解氧,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降雨径流、生活排污、工业排污和老城区合流制溢流。在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不同城市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水环境污染削减负荷分配模型和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依据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分类表单,选取适用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评估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后的方案效益,给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及预期,提出近期与中长期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本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可为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或类似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岳远博[8](2020)在《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及工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热泵技术提取冷水中的相变潜能,可以解决热泵系统热源受限问题,可以缓解暖通空调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仍有两大关键问题有待解决,一是相变换热器连续不断的结冰排冰过程中的传热特性问题,二是热泵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运行效率问题。为此对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传热特性,运行效率、能耗特性、节能性以及经济性做了相关研究,为工程应用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首先,为研究相变换热器非稳态传热过程中影响传热性能的因素,分析了相变换热器连续结排冰条件下准稳态假设的合理性,建立了冷水与中介水侧对流主导前提下的相界面能量守恒方程,利用无因次化解析得到换热器的冰层厚度的准则公式和冰层生长规律;定义了相变换热器凝固传热系数,利用无因次冰厚,推导出相变换热的瞬时与时均换热计算关联式。分析表明:相变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不仅与两侧流体的传热温差、流量有关,还与冰层厚度以及冰层质地有关。然后,针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热泵系统的传热性能,结合实际工程搭建实验台,观察分析了冰层的宏观生长过程,计算了各工况条件下的瞬时传热系数和换热量,并进一步分析了运行工况对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冷水流量、中介水流量、冰层厚度分别通过影响冰层质地、换热温差、传热热阻进而影响换热器传热性能;换热器传热系数呈周期性变化,冰层未形成阶段,传热系数保持在0.54kW/(m2·K)左右;冰层形成阶段,传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最大传热系数在0.64kW/(m2·K)左右,平均传热系数在0.57kW/(m2·K)左右。其次,为明确热泵系统的系统效率和运行能耗,对供暖季和供冷季最不利工况下的机组及系统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传统供暖供冷系统进行节能环保效益比较。结果表明,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在供暖和供冷季皆运行稳定,供暖季系统性能系数COPs在2.76左右,供冷季系统性能系数EERs在3.46左右,与传统的供热供冷系统相比,一次能源利用率为1.06,节能效率可达38%,具有较高的节能性和环保性。之后,针对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建立系统经济性评价标准,将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与直燃机组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市政集中供热+冷水机组、燃煤锅炉+冷水机组进行系统初投资费用和系统运行费用的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与传统供热供冷系统相比,初投资费用可节省15%~35%,年运行费用可节省35%~50%,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最后,以济青高铁红岛清洁能源站为工程基础设计冷水相变热泵(主导)+谷电储能+空气源热泵的多源耦合供热供冷系统,并对系统运行效率、节能环保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供暖时系统平均COPs在3.0左右;供冷时系统平均EERs在3.7左右,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该系统初投资费用在74元/m2左右,年平均运行费用为33元/m2,较传统供暖供冷系统可降低初投资25%左右,降低年运行费用40%左右,节省标煤2801.85吨/年,节能率达41.2%。该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对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供暖供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周浩[9](2020)在《某大学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供热技术发展迅猛,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大多建筑密度大,功能类型众多,使用时间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建筑的热需求也不同,本文以某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二次网端的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设计。首先,校核传统集中供热系统各项数据,计算热负荷为19.11 MW,热源泵功率105.77 kW。利用水力计算结果绘制了水压图,分析能耗情况,通过进一步计算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阀能耗占比,发现水泵总能耗的37.91%被调节阀消耗掉。其次,进行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设计。通过对比几种形式的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特征和适用情况,确定本文设计方案为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运用定步长方法分析以步长1 mH2O设置零压差点时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方案总功率和水泵配置数量随零压差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依据在不同的水力位置设置零压差点设计了多种系统配置方案,探究发现随着零压差点沿热源处后移,在系统产生节流损失前总功率和水泵数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在此之后系统的水泵数量虽然开始减少,但是系统总能耗迅速增加,系统总功率最小为84.05 kW,水泵配置为49台。之后对分时供暖下各系统方案进行节能及经济性分析。节能性分析引入节能率,对比传统集中供热系统发现,随着零压差点由热源向后转移,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节能率逐渐降低,在系统动力负荷集中在热源泵时节能率开始迅速下降,节能率最大为29.2%;经济性分析引入年费用和投资回收期评价指标,由于分时供暖导致两种指标变化趋势与系统总功率变化并不相同,表现为年费用指标在系统动力负荷集中在热源泵之后迅速增加,而在这之前增速缓慢;投资回收期从零压差点位于热源处开始逐渐减少,由4.24年减少为3.78年。最后,经综合分析确定最优动力分布式二级泵系统设计方案为将零压差点设置在热源处时的方案,系统初投资110946元,年净收益26145.2元,年运行费用106281.3元,年费用113677.7元,投资回收期4.24年,符合经济性及节能要求。

张晓霞[10](2020)在《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后评估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支持和引导,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逐年增长。但大部分获得绿色标识项目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果还是未知的,且玻璃幕墙作为围护结构由于本身存在能耗大、保温隔热性能较差和隔声性能不好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玻璃幕墙类的绿色办公建筑进行使用后评估研究。使用后评估即对运营一年以上的建筑的使用状况和性能表现进行评估,倾向于对建筑效能性的评价。论文首先确定本文的后评估方法,再通过现场勘察收集案例建筑的能耗数据,查阅相关标准确定室内环境测试方法、测点与位置。然后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分析总能耗和分能耗数据,得出绿色办公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确实有很明显的节能效果,但是空调部分的能耗依旧偏高,甚至比普通建筑更高;同时对夏季、过渡季和冬季的室内主要功能区进行现场测量,将问卷调查分发给建筑使用者,分析得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现状情况,并且发现室内办公人员对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较高。此部分主要对建筑的能耗和室内环境质量作客观分析。再通过访谈物管人员、查看物业管理资料,对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及运营管理7大指标的评分项实地调研,解析建筑运用的节能技术以及使用情况,并进行评分,带入公式计算现状评估分值,确定案例建筑总评分值处于二星级之列。综合以上现状与评价分析,总结案例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找出所有与建筑能耗相关的评分项,归纳影响因素,计算各影响因素对能耗影响的占比情况,分析得出作为围护结构的玻璃幕墙是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能耗偏高的最大影响因素。再从定量角度分析不同组合形式下的玻璃幕墙其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并得出苏州地区可选用的幕墙性能:对于既有建筑,为减小传热系数可采用在幕墙室内层贴节能膜的方式;对于新建建筑,为实现节能65%的目标,幕墙传热系数宜控制在1.2-2.3 W/(㎡·K)之间,为实现超低能耗建筑,传热系数宜控制在0.7-1.2W/(㎡·K)之间。同时依据玻璃幕墙类型以及建筑形体合理选择采用内遮阳、外遮阳还是中置遮阳形式。然后针对性提出苏州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各个阶段的优化策略。论文最后从建筑的节能角度提出玻璃幕墙合理化设计对于节能的必要性,同时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设计师、施工单位与物管单位需通力合作,相互监督,实现绿色建筑真正的“绿色”化,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改进工作。

二、改变补水方式的节能效益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变补水方式的节能效益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2 Meta分析结果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5.4.1 研究方法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6.2 变量方程赋值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6.4.3 模型检验
        6.4.4 参数情景设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生态问题与屋顶绿化建设概况
        1.1.2 西安地区屋顶绿化生态设计方法的需求
        1.1.3 西安地区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生境营造的潜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屋顶绿化的发展研究
        1.3.2 屋顶绿化微观尺度设计研究现状
        1.3.3 城市生境营造课题研究现状
        1.3.4 生态理念的低维护地被植物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1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概念的界定
        2.1.1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相关概念
        2.1.2 典型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案例
        2.1.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技术要点
    2.2 生境营造理论与方法
        2.2.1 研究视角的确定
        2.2.2 生境营造的概念
        2.2.3 生境营造设计程序
        2.2.4 屋顶绿化植物的主导生境因子
    2.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地被植物群落组构理论
        2.3.1 地被植物群落的概念
        2.3.2 地被植物群落组构设计理论
        2.3.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中地被植物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3.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前期场地评估与目标分析
    3.1 屋顶承载力与设计形式的匹配性分析
        3.1.1 屋顶绿化荷载分类
        3.1.2 屋顶绿化荷载估算
        3.1.3 不同形式的屋顶绿化荷载分析
    3.2 屋顶绿化应用场地类型划分
        3.2.1 按建筑的功能
        3.2.2 按屋顶的使用情况
    3.3 屋顶生境因子的引入与分析
        3.3.1 屋顶绿化场地生境因子的提取
        3.3.2 生境因子影响下的生境类型
        3.3.3 屋顶绿化生境类型划分
    3.4 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建设目标分析
        3.4.1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建设目标总结
        3.4.2 不同主导目标下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不同主导目标下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西安地区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4.1 构造形式
        4.1.1 结构式
        4.1.2 模块式
        4.1.3 预制植物毯式
        4.1.4 不同主导目标下构造形式的选择与优化
    4.2 种植基质
        4.2.1 种植基质理化性质要求
        4.2.2 种植基质类型
        4.2.3 种植基质配比
        4.2.4 不同主导目标下种植基质的选择与优化
    4.3 浇灌系统
        4.3.1 喷灌
        4.3.2 滴灌
        4.3.3 渗灌
        4.3.4 浇灌系统管理方法
        4.3.5 不同主导目标下灌溉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4.4 植物选择与配置
        4.4.1 屋顶绿化地被植物应用调查
        4.4.2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地被植物选择
        4.4.3 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地被植物组构方法
        4.4.4 不同主导目标下地被植物组构的选择与优化
    4.5 本章小结
5.设计模式构建与应用
    5.1 设计模式构建
        5.1.1 雨水滞蓄主导型
        5.1.2 生物多样性主导型
        5.1.3 景观效果提升主导型
    5.2 沣西新城文化公园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应用
        5.2.1 前期场地分析评估
        5.2.2 确定设计目标
        5.2.3 设计模式应用
        5.2.4 目标效益预评估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附图附表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3)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1.2 研究概念辨析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小结
    1.7 研究方案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述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全周期理论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2.3.1 国外评价体系
        2.3.2 国内评价体系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2.5 小结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3.5 小结
    3.4 西安卓越坊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4.5 小结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4.3.1 建筑布局
        4.3.2 自然采光
        4.3.3 自然通风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4.4.1 绿化布局优化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4.6.1 室内健康环境
        4.6.2 室外健康环境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5.1.3 设计策略研究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4)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的缘起: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
        1.1.2 “建筑文脉”的厘清与诠释
        1.1.3 地域性建筑营建现存问题的思考
        1.1.4 长三角地区经济、气候、地貌的特殊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发展动态:系统性方法的产生与多元化实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地域性求解与探索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1.7.1 章节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认知框架
    2.1 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作用机制解析
        2.1.1 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认知图式
        2.1.2 传统风水学的环境观
        2.1.3 人地系统的要素、结构与作用关系
    2.2 建筑气候学视野下的绿色营建
        2.2.1 建筑气候学的概述:追随地方气候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2.2.2 建筑气候调节原理:逐级调整使室内环境趋于舒适
        2.2.3 建筑气候分析方法:气象参数向建筑气候转换的媒介
    2.3 基于地貌学视角的适应性营建
        2.3.1 地貌的成因及其特征
        2.3.2 影响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地貌要素
        2.3.3 基于地貌特征的绿色建筑营建的关键问题
    2.4 基于气候与地貌特征的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目标、原则与基本思路
        2.4.1 目标:动态舒适
        2.4.2 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双极控制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
        2.4.3 基本思路:分析、提炼、转译、建立、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长三角地区地域环境的解读与分析
    3.1 气候环境
        3.1.1 气候特征:夏热、冬冷、潮湿、静风
        3.1.2 气候分区:局地气候的差异
        3.1.3 建筑气候分析:建筑气候调节策略的有效性排序与时空分布规律
    3.2 地貌环境
        3.2.1 地形地貌:平原水网、山地丘陵、滨海岛屿
        3.2.2 整体格局与地貌特征:破碎地貌
    3.3 地形气候与微气候
        3.3.1 地形气候: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中观维度气候
        3.3.2 微气候:与建筑室内环境直接相关的微观维度气候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建筑“在地营建智慧”的凝炼与“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4.1 建筑空间形态、界面构造应对“气候要素”的在地智慧
        4.1.1 群体组合:整体的规模效应与单元的空间层级
        4.1.2 体形系数:形体规整与较小的体形系数
        4.1.3 朝向方位:综合太阳辐射与风向的朝向选择
        4.1.4 空间组织:内聚型的格局与可调节的气候缓冲空间
        4.1.5 生态界面:对不同气候要素的阻隔、渗透与交换
    4.2 建筑建构方式应对“地貌单元”的在地智慧
        4.2.1 群体布局:顺应地形地貌的形态格局
        4.2.2 构成模式:以单元为构成组合的基本要素
        4.2.3 结构体系:灵活的可扩展性、可调整性与适应性
        4.2.4 接地方式:人居单元与地貌单元的契合性
    4.3 绿色建筑营建模式“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4.3.1 “地域基因库”的研选与建立
        4.3.2 “在地营建智慧”对现代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启示
    4.4 “在地营建智慧”的转译机制
        4.4.1 转译的媒介:原型
        4.4.2 转译的语境: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环境、典型个例因素
        4.4.3 转译的路径:结构模式的拓扑转换、实体要素的变更、比例尺度的变换
        4.4.4 转译的评价:转译差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方法
    5.1 营建的对策
        5.1.1 能源:充分把握低品位能源的利用
        5.1.2 资源:建立资源的微循环系统
        5.1.3 形态:建构具有应变性的建筑形态
    5.2 气候、地貌与建筑群体设计
        5.2.1 群体构成与地貌适应
        5.2.2 群体建造与建筑节地
        5.2.3 群体组织与自然通风
        5.2.4 群体布局与太阳辐射
    5.3 气候与建筑节能形态
        5.3.1 平面形态与热环境
        5.3.2 剖面设计与风环境
        5.3.3 自遮阳的形体设计
    5.4 地貌与实体构筑方式
        5.4.1 下垫面的柔性应变
        5.4.2 地形因借的气候适应
        5.4.3 结构体系的技术支撑
    5.5 生物气候界面的建构
        5.5.1 内外界面的属性差异
        5.5.2 气候要素“防”、“适”、“用”的适时调整
        5.5.3 生物气候界面的拓扑转换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浙江德清张陆湾村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营建
    6.1 地域环境解析
        6.1.1 “因地而异”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
        6.1.2 “因时而异”的社会与经济
        6.1.3 “因例而异”的历史缘由
    6.2 建成环境现状分析与原型提炼
        6.2.1 筒屋式民居
        6.2.2 筒屋室内热工环境实测
        6.2.3 现存问题分析
    6.3 现代地域性绿色农居营建方法
        6.3.1 群体的构成与组合
        6.3.2 宅院基本单元的建构
        6.3.3 建筑风貌的传承与创新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概括与总结
    7.2 问题与不足
    7.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建筑气候分析图表
作者简历

(5)共生关系下立体绿化在西安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多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对环境问题提出的挑战
        1.1.2 西安市经济、人口及城市定位
        1.1.3 政策支持立体绿化但力度不足
        1.1.4 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提出及阐释
        2.1.1 共生关系
        2.1.2 立体绿化
        2.1.3 共生关系下的建筑立体绿化
    2.2 共生关系下人类/建筑与立体绿化的相互作用
        2.2.1 生态效应
        2.2.2 社会效益
    2.3 西安市发展建筑立体绿化的基础条件
        2.3.1 西安市干湿状况
        2.3.2 西安市风环境
        2.3.3 西安市温度状况
        2.3.4 西安市气候特征总结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
    3.1 共生关系下屋顶绿化经典案例分析
        3.1.1 日本“ACROS”福冈
        3.1.2 设计原则与方法梳理
    3.2 共生关系下阳台绿化经典案例分析
        3.2.1 米兰垂直森林
        3.2.2 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
    3.3 共生关系下建筑整体立体绿化经典案例分析
        3.3.1 常州树立方
        3.3.2 设计原则与方法梳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安市建筑立体绿化现状调研
    4.1 西安市建筑立体绿化背景概况
        4.1.1 主管部门及政策概况
        4.1.2 民众认知与态度
        4.1.3 实施现状
    4.2 西安市建筑绿化现状调研
        4.2.1 屋顶绿化实例
        4.2.2 阳台绿化实例—九座花园
        4.2.3 垂直绿化实例
    4.3 西安市建筑立体绿化实例小结
        4.3.1 对人工养护依赖性大
        4.3.2 生态及社会效应不明显
        4.3.3 空间感受不佳
        4.3.4 立体绿化植物状态不佳
第5章 西安市住宅建筑立体绿化现状问题分析
    5.1 西安市现状问题分层次分析
        5.1.1 养护问题分析
        5.1.2 生态及社会效应分析
        5.1.3 空间感受分析
        5.1.4 植物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5.2 功能层面问题分析
        5.2.1 景观功能未达标
        5.2.2 生态及社会效应实现状况不理想
        5.2.3 立体绿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5.3 空间层面问题分析
        5.3.1 建筑体块的影响
        5.3.2 建筑空间限定的影响
        5.3.3 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联性分析
    5.4 构件层面问题分析
        5.4.1 屋面电梯间及机房的影响
        5.4.2 阳台布局的影响
        5.4.3 种植槽设计问题
        5.4.4 植物选择问题
        5.4.5 雨水收集系统的缺失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共生关系下西安住宅建筑与立体绿化结合设计策略
    6.1 西安市高层住宅建筑特点
        6.1.1 建筑朝向
        6.1.2 建筑结构类型
        6.1.3 屋顶类型
    6.2 基于功能策划的立体绿化与住宅建筑的共生设计
        6.2.1 满足景观功能
        6.2.2 促进发挥共生关系下的生态及社会效应
        6.2.3 保证立体绿化生态系统功能正常运转
    6.3 基于空间需求的立体绿化与住宅建筑的共生设计
        6.3.1 满足共生设计功能需求的体块生成策略
        6.3.2 满足共生设计功能需求的空间限定策略
        6.3.3 满足共生设计功能需求的空间异质性及关联性策略
    6.4 基于构件特征的立体绿化与住宅建筑的共生设计
        6.4.1 屋面电梯间与阶梯式屋顶的结合设计
        6.4.2 错动式/错层式布局的阳台设计
        6.4.3 可蓄水式种植槽设计
        6.4.4 不同尺寸种植槽的设计及匹配
        6.4.5 植物类型的选择及种植方式
        6.4.6 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以及对各模块的串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西安市建筑立体绿化认知度调查问卷
附录2 :《西安市屋顶绿化技术规范》
附录3 :《屋顶绿化建议性指标》
附录4 :《植物材料平均荷载和种植荷载参考表》
附录5 :《基质理化性状要求》
附录6 :《植物基质厚度参考值》
附录7 :《植物材料平均荷载和种植荷载参考表》
附录8 :《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参考表》
附录9 :表目录
附录10 :图目录

(6)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西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资源和水文
        2.1.4 城市基础设施情况
    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西南地区城市污水排放量
        2.2.2 西南地区城市水功能分类
        2.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表征方法
        2.3.2 西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3.3 西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的构建
    3.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西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3 西南地区城市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研究
    3.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
        3.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4.4 西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第4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步骤
    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5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指标
附录B 西南地区城市水质类别评价结果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7)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我国南部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1.3 人口经济概况
        2.1.4 基础设施概况
        2.1.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分类
    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资源现状
        2.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2.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
        2.3.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内湖污染时空特征
        2.3.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成因解析
        2.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源解析
        2.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诊断
    2.5 本章小节
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
    3.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方法
        3.1.1 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3.1.2 方案目的及适用范围
        3.1.3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5 方案编制的步骤与方法
    3.2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负荷分配
        3.3.1 计算方法及分配模型的选取
        3.3.2 水环境容量方法比选
        3.3.3 污染物负荷削减分配模型比选
        3.3.4 实际案例
    3.4 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
        3.4.1 生态流量核算方法选取原则
        3.4.2 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核算方法
        3.4.3 实际案例
    3.5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
        3.5.1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5.2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5.3 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3.5.4 城市节水方案
    3.6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效益分析
        3.6.1 经济效益分析
        3.6.2 环境效益分析
        3.6.3 实际案例
    3.7 本章小节
4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4.2.2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我国南部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8)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及工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热泵技术应用现状
        1.2.1 热泵的基本原理
        1.2.2 热泵的分类及应用现状
    1.3 冷水相变能热泵技术
        1.3.1 冷水相变能热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相变取热装置的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变换热器的传热理论分析
    2.1 相变换热器固-液界面的几何形状与过冷度
    2.2 准稳态假设与相关简化
    2.3 相变换热器的冻结与换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3.1 实验概况
        3.1.1 实验地理概况
        3.1.2 湖水温度概况
    3.2 实验系统设计
        3.2.1 实验系统运行模式
        3.2.2 实验系统参数及设备选型
        3.2.3 防冻介质
        3.2.4 实验系统工艺流程
    3.3 实验内容
        3.3.1 实验测试内容
        3.3.2 实验数据处理
        3.3.3 实验误差分析
    3.4 实验步骤
    3.5 冷水相变换热器实测结果分析
        3.5.1 水温对相变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
        3.5.2 流量对相变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3.5.3 冰厚对相变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运行效率与能耗分析
    4.1 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4.1.1 制热工况
        4.1.2 制冷工况
    4.2 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节能性分析
        4.2.1 一次能源节能率比较
        4.2.2 一次能源利用率比较
    4.3 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环保性计算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经济性分析
    5.1 系统经济性评价计算方法
        5.1.1 系统初投资费用计算方法
        5.1.2 系统运行费用计算方法
    5.2 系统经济性评价分析
        5.2.1 系统初投资评价分析
        5.2.2 系统运行费用评价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设计
    6.1 济青高铁红岛清洁能源站
        6.1.1 项目概况
        6.1.2 系统设计参数及设备选型
        6.1.3 系统形式及工艺流程
        6.1.4 取水系统
        6.1.5 系统运行效率分析
        6.1.6 系统节能环保与经济效益评估
    6.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某大学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介绍
    2.2 设计热负荷
        2.2.1 计算参数
        2.2.2 热负荷计算
    2.3 水力计算
    2.4 定压补水
        2.4.1 定压补水的要求及分类
        2.4.2 定压点
    2.5 水压图
    2.6 水泵选型
    2.7 本章小结
3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对比分析
    3.1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对比
        3.1.1 系统形式的差异
        3.1.2 水压图差异
    3.2 动力分布式多级泵供热系统
        3.2.1 系统分类
        3.2.2 系统形式
    3.3 本章小结
4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设计
    4.1 与传统供热设计方法的差异
    4.2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设计方法概述
        4.2.1 零压差点位置的确定
        4.2.2 均压管的确定
        4.2.3 水力计算
        4.2.4 定压补水
        4.2.5 调节策略
    4.3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设计
        4.3.1 方案确定
        4.3.2 零压差点的确定及水力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节能性及经济性分析
    5.1 传统供热系统的调节阀能耗
    5.2 节能性分析
    5.3 年费用分析
        5.3.1 年费用法
        5.3.2 初投资
        5.3.3 年运行费
    5.4 投资回收期分析
    5.5 综合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后评估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关键词释义
    1.2 研究目的及创新性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创新性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后评估方法
    2.1 玻璃幕墙发展研究综述
        2.1.1 国内玻璃幕墙发展现状
        2.1.2 国内玻璃幕墙发展趋势
        2.1.3 相关研究及不足之处
    2.2 后评估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 我国评价体系新旧对比
        2.2.3 建筑后评估基础理论
        2.2.4 后评估方法综述
    2.3 本文后评估体系与方法
第三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现状分析及技术评价
    3.1 调研前准备
        3.1.1 调研测量项目概况
        3.1.2 调研测量基本情况
    3.2 能耗现状
        3.2.1 总能耗研究
        3.2.2 分项能耗研究
    3.3 室内环境质量现状
        3.3.1 室内热湿环境分析
        3.3.2 室内光环境分析
        3.3.3 室内声环境分析
        3.3.4 室内空气品质分析
    3.4 技术评价的必要性
    3.5 绿色建筑评价程序
    3.6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大厦
        3.6.1 节地与室外环境
        3.6.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6.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6.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6.5 室内环境质量
        3.6.6 施工管理
        3.6.7 运营管理
        3.6.8 评价小结
    3.7 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大楼
        3.7.1 节地与室外环境
        3.7.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7.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7.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7.5 室内环境质量
        3.7.6 施工管理
        3.7.7 运营管理
        3.7.8 评价小结
    3.8 苏州工业园区月亮湾建屋广场
        3.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3.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8.5 室内环境质量
        3.8.6 施工管理
        3.8.7 运营管理
        3.8.8 评价小结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综合分析
    4.1 外环境设计阶段
    4.2 建筑设计阶段
        4.2.1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4.2.2 水耗影响因素分析
    4.3 施工管理
    4.4 运营管理
第五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围护结构改进设计
    5.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模拟
    5.2 围护结构遮阳措施改进
第六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
    6.1 外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6.2 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6.2.1 建筑幕墙设计优化策略
        6.2.2 建筑节水设计优化策略
    6.3 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6.4 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改变补水方式的节能效益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生境营造的低维护生态式屋顶绿化设计研究 ——以沣西新城文化公园屋顶绿化为例[D]. 黄琰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D]. 郑媛. 浙江大学, 2020(01)
  • [5]共生关系下立体绿化在西安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多案例分析[D]. 张泽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江浩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我国南部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刘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冷水相变能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及工程实验研究[D]. 岳远博. 青岛大学, 2020(01)
  • [9]某大学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设计与分析[D]. 秦周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10]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后评估 ——以苏州地区为例[D]. 张晓霞.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改变补水方式的节能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