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量环境样品中的微量元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胜,屈文俊,漆亮,袁洪林,黄方,杨岳衡,胡兆初,朱振利,张文[1](2021)在《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间我国在岩石与矿物分析测试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元素含量分析、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岩矿标准物质研制和定值、主流分析仪器及关键部件研发等。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上述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出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岩矿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代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需求和人类保护生存环境的责任共同对岩矿分析测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据此对未来岩矿分析测试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彤,沈康俊,朱亚冠,闵红,李晨,刘曙[2](2021)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地质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是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为离子源、以扇形磁场质谱为检测器的元素及同位素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多元素同时分析等优点。作为克服质谱干扰最简单、最有效的技术,HR-ICP-MS已被逐渐应用于地质、环境、冶金、生物等领域。文章对HR-ICP-MS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实验室常用的地质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近10年HR-ICP-MS在地质样品常规元素、稀土元素、稀有稀散元素分析中的应用进展,HR-ICP-MS可以解决大多数同量异位素及多原子离子氧化物的质谱干扰,内标法、基体匹配法、同位素稀释法以及基体分离技术可解决HR-ICP-MS分析中的基体效应,将来HR-ICP-MS与激光剥蚀、形态分离的联用也值得关注。
杨剑[3](2020)在《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硼的分离提纯方法以及硼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是硼同位素应用研究的基石,硼同位素分析方法的优化能够促进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应用的快速发展。本论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进行了盐湖碳酸盐沉积物硼的提取、前处理过程中沉淀的消除、硼同位素测定中有机质影响的消除、以及pH值控制下人工无镁卤水无机碳酸盐沉积的硼同位素分馏特征和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碳酸盐硼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不同溶剂(不同浓度的HCl、HAc和EDTA-2Na)来提取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的硼。实验结果表明1 mol/L的HAc提取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的硼最为合适。相对其它溶剂而言,1 mol/L的HAc能效地溶解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同时对粘土、石膏等矿物影响较小;在用Amberlite IRA 743树脂分离硼时,将溶液pH值调至弱碱性时所用到的亚沸NH3·H2O的量较少,从而引入的本底也较少。2.研究发现,向含硼样品中加入适量饱和EDTA-2Na溶液能与溶液中共存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络合物,可以有效避免酸溶相样品在碱性条件下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用氨水的淋洗树脂床,质谱测定过程中增加电流,持续烧蚀样品,能有效抑制EDTA-2Na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硼同位素标准物质(NIST SRM951)中硼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硼同位素比值范围在4.05146±0.00006~4.05628±4.00003之间;测得的实际样品,包括三亚沉积物、大柴旦湖心沉积物及大柴旦湖心晶间卤水沉积物的硼同位素组成(δ11B值)分别为+17.64‰±0.70‰、-5.74‰±0.14‰及+1.8‰±0.01‰。3.本文采用离子交换和微升华技术联用方法除去硼同位素中EDTA-2Na对硼同位素测定的干扰。首先采用Amberlite IRA 743树脂分离纯化硼,再用微升华方法除去残留的EDTA-2Na,最后使用混合树脂除去残留的以H+和Cl-为主的其它杂质离子。结果表明,离子交换和微升华技术联用方法得到的硼同位素标准物质(NIST SRM 951)中硼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硼同位素比值范围在4.04984±0.00019~4.05124±0.00017之间,其硼同位素组成没有发生分馏。实际样品的δ11B值和三步离子交换法及多次沉淀法得到的值接近。该联用方法的前处理过程简单高效,为硼含量较低的样品进行硼同位素组成的准确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4.进行了不同pH值条件下人工无镁卤水碳酸盐沉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Mg(OH)2生成的情况下,B含量随着母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说明pH值对碳酸盐B含量影响较大。一方面是较高的pH值增加了母液中B(OH)4-的含量,B(OH)4-与碳酸盐共沉淀造成碳酸盐中B含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卤水中Ca2+含量很高,使得碳酸钙沉淀速率变快,从而增加了碳酸盐中硼的含量。沉积碳酸钙δ11B值的结果表明,随着母液pH值的增加,碳酸钙与母液间的分馏系数增大,说明碳酸钙相对富集11B,并且随着pH值的增大,碳酸盐与母液间硼同位素分馏程度降低。碳酸钙的δ11B值与计算的人工无镁卤水的δ11B4并不平行,在高pH值条件下时有轻微偏离,偏离程度约1.1‰~3.3‰,表明pH值越高B(OH)3更容易与碳酸钙结合,导致碳酸盐δ11B值偏离了计算的δ11B4。5.盐湖碳酸盐沉积的δ11B表明,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大苏干湖的pH值降低,B含量增加,沉积碳酸盐的δ11B值也随之增加,说明沉积碳酸盐的δ11B值与盐湖演化过程中的盐度可以保持一致。当水体中B含量较低时,水中只有B(OH)3和B(OH)4-两种形态,B(OH)3/B(OH)4-比值受到pH、B含量、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水体中B含量较高(大于290 mg/L)时水体中的多聚硼酸根离子的量不容忽视。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碳酸盐δ11B值范围为-14.78‰~-0.21‰,平均值为-8.33‰。碳酸盐δ11B值与B含量、Mg/Ca比值等盐度指标变化趋势一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碳酸盐δ11B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盐度指标。碳酸盐δ11B值及其它盐度指标指示了东台盐湖两次成盐期间共经历了四次淡化-浓缩过程。
张晨西[4](2020)在《新一代地质全岩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在元素、硅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岩石、沉积物、土壤或矿物等地质样品中的主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同位素比值信息为研究地球演化、环境变化、矿床成因、矿产资源分布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地质样品中的元素和同位素整体分析是地球化学实验室日常最基本一项工作。测定岩石、沉积物或土壤等地质样品中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都需要首先对地质样品进行制备(消解)。传统的地质样品消解技术不仅过程繁琐,而且要消耗大量的酸、碱等化学试剂。对于同位素分析,为了降低基体效应,溶液分析一般还需要把待分析同位素跟样品基体进行过柱分离。据初步估计,我国境内近万家实验室每年消耗的各种酸碱及有毒有害化学试剂达数万吨,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废液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大量酸碱不可避免会对操作人员身体造成损害。开展无污染和低污染低消耗地质样品消解技术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地质实验测试过程必须符合和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这也是地质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技术(LA-ICP-MS)是一种直接固体进样分析技术,完美的达到了绿色分析方法的要求,避免了湿化学消解流程。但LA-ICP-MS无法较好地直接应用于岩石、沉积物或土壤等地质样品中的主微量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的测定。这主要是因为地质样品基体复杂且非常不均一,LA-ICP-MS是一种微区分析技术,每次分析进样量非常少(小于1μg),剥蚀的样品量太小无法代表实际样品的化学组成,造成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较差(10-40%)。提高激光剥蚀地质样品的均一性(代表性)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因此,如何将全岩粉末样品制备成均一、稳定、可直接用于激光剥蚀的样品靶是该方法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岩石、沉积物、土壤或矿物等地质样品的主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同位素比值分析本身也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估计全国每年完成的样品量应该在4-5千万级,这是一个年产值百亿级的市场。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LA-ICP-MS直接采样分析的地质全岩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将该方法成功的应用于岩石、沉积物、土壤、铝土矿等多种地质样品中主微量元素的测定。基于该样品前处理技术,再结合基体效应抑制技术,成功建立了LA-MC-ICP-MS准确快速测定地质全岩样品中Si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新方法。1、研发绿色高效的激光熔融样品制备技术,突破LA-ICP-MS无法直接应用于全岩样品分析的瓶颈。本文提出使用高能量、长脉宽红外激光器直接熔融地质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这是激光器首次用于全岩地质样品前处理的成功尝试。该技术简单高效,可以把包括富含难熔副矿物的花岗闪长岩在内的硅酸盐岩石样品(包括难熔矿物锆石等)熔融成均一的玻璃,每个样品的熔融过程仅需要几十到几百个毫秒;且全过程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试剂和样品容器装置,绿色环保。相比直接粉末压片的样品制备方法,该技术将玄武岩标准样品BHVO-2中主微量元素的分析精度(RSD)平均提高5.2倍;将花岗闪长岩标准样品GSP-2中主微量元素的分析精度(RSD)平均提高一个数量级。另外,实验采用该技术对五种USGS硅酸盐岩石标准物质(玄武岩BHVO-2、BCR-2,安山岩AGV-2,花岗闪长岩GSP-2,流纹岩RGM-2)进行熔融,使用LA-ICP-MS测定了标准物质中的45种主、微量元素,除了易挥发元素Cu、Zn和Pb,大部分元素的测定值与推荐值的偏差均在10%以内;主量元素的分析精度(RSD)小于5%,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分析精度(RSD)小于15%。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样品在24μm的尺度上元素分布仍然均一,可以满足主、微量元素分析的要求。该法极大地提高了地质样品分析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绿色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的一个典范。2、改进激光熔融前处理技术,把激光熔融玻璃法成功应用于沉积物、土壤、铝土矿等含有高挥发性组分的样品分析。沉积物和土壤等地质样品的基体复杂多变,铝土矿中也通常包含有很多难熔矿物(如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等),这些样品通常含有较高的挥发性组分。对于含有高挥发性组分的样品,直接激光熔融无法较好制备成玻璃熔片。针对这几类地质样品,我们对激光熔融前处理技术进行了改进,先通过高温烧蚀去除挥发分,再对样品进行照射熔融。实验对比了直接粉末压片法、直接熔融法以及改进后的样品熔融技术对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的熔融性能。经过烧蚀去除挥发分的样品与火成岩岩石样品一样,可以被熔融成均一的玻璃,相比粉末压片法,将MSCS-3、MSCS-5和GSS-8中各元素的分析精密度平均提高7.7、3.9和3.9倍。采用该样品熔融技术熔融制备了5个海洋沉积物样品、4个土壤样品和6个铝土矿样品:对于海洋沉积物样品,大部分元素的测试值与参考值的偏差都在10%以内;主量元素的分析精度在5%以内,REEs的分析精度在15%以内,其他微量元素的分析精度通常在10%以内。对于土壤样品,大部分主量元素的测试值和参考值之间的偏差在5%以内,微量元素的测试值和参考值之间的偏差通常都在15%以内;主量元素的分析精密度在5%以内,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分析精密度在10%以内。对于铝土矿样品,元素分析数量达到了44个,首次给出了W元素的测试值;NIST 697、GBW07178和GBW07181样品中大部分元素的分析精度都在10%以内,与文献报道值的偏差在15%以内;NIST 698、NIST 69b和GBW07177中各元素的分析精密度较高,与文献报道值有较大偏差(15-40%),其中NIST 698微量元素的测试值与最近的文献报道值更为接近(15%以内)。3、建立一种适用于全岩地质样品Si同位素高精度分析的新方法。这是目前国际上已知建立的最快捷的地质样品硅同位素分析方法。硅(Si)是地壳中丰度仅次于氧的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也非常广泛,这就使得对其在各大地质储库中丰度和同位素分布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MC-ICP-MS的出现使得快速高精度的Si同位素测试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Si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溶液法进行同位素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流程更加复杂,而目前对于激光剥蚀进样技术应用于全岩地质样品中Si同位素分析的研究很少。基于新的激光熔融玻璃样品前处理技术,我们建立了LA-MC-ICP-MS准确快速测定地质全岩样品中Si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方法。相比粉末压片方法,30Si/28Si的单点测试精度可以提高~5.7倍。实验分别探究了在使用飞秒激光和纳秒激光进行Si同位素测试时的基体效应:飞秒激光测试时,采用基体匹配的岩石标样BHVO-2G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测试结果,但是采用石英标样NBS-28校正时,测试偏移较大(偏移量δ29Si~0.24‰,δ30Si~0.49‰);使用纳秒激光进行同位素测试时,即使标样和样品样品类型匹配,基体元素组成差异较大时仍然无法准确校正。基体效应在“湿”等离子体模式下被有效抑制。在相同的信号强度下,飞秒激光的分析内部精度和外部精度比纳秒激光分别提高1.85和2.4倍。使用fs-LA-MC-ICP-MS对6个国际和国内标准参考物质进行Si分析,测试值与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测试精度较前人的激光分析结果均得到了显着提升,δ29Si的分析精度在0.06‰到0.11‰之间,δ30Si的分析精度在0.10‰到0.17‰之间。该分析流程基于激光熔融玻璃样品制备技术,是目前准确测定全岩地质样品中Si同位素组成最快的方法,极大的简化了分析流程、提高了分析效率。
邵学鹏[5](2020)在《Ce-Nd同位素高精度质谱分析与铀矿石地理溯源研究》文中提出核取证是未来国际核安全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其中核材料的地理溯源技术是核取证的核心内容。微量元素含量或稳定同位素比值被认为能够在核材料的溯源研究中提供重要的特征信息。本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铀矿石样品中14种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测量。采用AG 50W-X12树脂和Ln树脂建立了铀矿石中Nd-Ce的联合化学分离流程,不仅实现了稀土元素与复杂基体的分离,还有效去除了干扰严重的稀土元素。应用热表面电离质谱仪(TIMS)建立了铀矿石中Nd、Ce同位素的高精度质谱分析方法,并利用同位素标准物质及标准岩石样品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新建立的Nd、Ce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对铀矿石样品中的Nd、Ce同位素进行了测量。最后,将获得的铀矿石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信息相结合,应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PCA)、主成分聚类(PCA-CA)分析方法,以及判别分析方法(L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的铀矿石样品进行地理溯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ICP-MS建立了铀矿石中14种稀土元素含量的测量方法。对来自不同国家的25种铀矿石样品进行溶样、消解,得到样品溶液。确定了 ICP-MS的工作参数,考察了方法的检出限、流程空白等指标。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铀矿石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铀矿石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之间差异巨大,为后续铀矿石样品的地理溯源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2)建立了铀矿石中Nd-Ce联合化学分离流程。采用AG 50W-X12树脂洗脱基体杂质及主要干扰元素,采用氧化还原方法洗脱轻稀土元素中的Ce组分,进一步采用Ln树脂淋洗得到Nd组分。实现了一次进样下对Nd、Ce的同时分离,缩短了化学分离流程时间,并且减少了样品用量,显着提高了样品利用率。测量结果表明:Ce本底含量为0.4-2.9ng,Nd本底含量0.02-0.12ng。最终溶液中Ce回收率约为88%-96%,Nd回收率约为81%-90%,且主要干扰稀土元素的浓度极低,去污效果较为理想,满足高精度质谱测量的化学分离要求。(3)建立了基于Nd+测量方式的Nd同位素比值高精度TIMS分析方法。首先制备了新型薄膜多孔离子源(FPIE),并对FPIE条件下的Nd电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双铼带灯丝方法相比,FPIE方法的Nd+离子产额提高了约10倍。通过对同位素参考物质JNdi-1和标准岩石样品中的143Nd/144Nd比值进行测量,验证了新方法的准确性和测量精度。采用新建立的Nd同位素高精度TIMS分析方法,对铀矿石样品中的Nd同位素比值进行分析,143Nd/144Nd比值的外精度可达35ppm,满足铀矿石地理溯源的精度要求。(4)建立了基于Ce+测量方式的Ce同位素比值高精度TIMS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双铼带灯丝相比,FPIE条件下Ce+离子的电离效率显着高于CeO+离子。实验发现使用TaF5作为发射剂可有效降低138Ba对138Ce的同量异位素干扰。研究了不同电流放大器组合对Ce同位素比值测量精度的影响,采用1013-1012-1010Ω电流放大器组合,测得的138Ce/140Ce比值的外精度达到36ppm,与常规Ce+测量方法相比,138Ce/140Ce比值的外精度提高了约8倍,满足核取证溯源的精度要求。(5)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的铀矿石样品进行地理溯源研究。基于获得的铀矿石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信息,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不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铀矿石地理溯源模型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不同的多元统计溯源方法有各自的适用场景。另外,与仅利用稀土元素含量作为溯源信息相比,将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信息结合时,溯源效果得到显着改善。
杨金玲,张生栋,丁有钱,王秀凤[6](2019)在《长寿命痕量核素分离测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放射性污染环境治理、长寿命核素核数据测量、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地球成因研究等方面均涉及到长寿命痕量核素的分离、纯化与测试。长寿命痕量核素的分离测试已成为放射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日益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系统分析介绍了长寿命痕量核素测试过程中的前处理方法、分离纯化方法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等研究进展,并就相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今后研究重点和建议。
李潇,宋盼淑,逯海,张庆合[7](2018)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定奶粉中痕量硒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sotope dilution mass spectrometry,IDMS)测定奶粉中痕量硒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通过IDMS测定奶粉消解液中痕量硒(Se)的含量,建立该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模型并对其不确定度进行评判。结果通过对前处理过程、测定方法流程进行分析,确定不确定度的各个分量,评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以及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得到样品中硒含量为0.1625μg/g,扩展不确定度为0.0118μg/g,扩展因子k=2。结论该模型适用于IDMS法测定奶粉中痕量硒的不确定度评定,为今后使用ICP-MS-IDMS法测定类似基体样品评定不确定度提供重要参考。
王晓康[8](2018)在《异辛烷中硫含量标准物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汽油中硫的存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也会危害人体健康,世界各国对汽油中硫含量的限量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制备汽油中硫元素标准物质,准确测定汽油中的硫含量,对汽油的质量控制具有重大意义。实验首先对油品进行前处理,采用微波酸消解的前处理方式,考察了取样方式、预消解条件、消解条件等,经探索得出,取样量为0.2 g时既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又方便消解,增加预消解能保证油品消解完全,采用微波酸消解法能有效避免污染及损失。本文又探索了异辛烷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异辛烷中不同含硫量的样品进行测定。实验数据证明四种方法测得结果相吻合。为了验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按照相同的实验条件,对汽油中硫元素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测定值均在证书值范围内,说明测量方法准确可靠。以异辛烷为基底,按照国家第四及第五阶段汽油中硫含量限量标准,制备异辛烷中硫含量标准物质,对这两种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定值、均匀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及不确定度评定。这两种标准物质中硫含量的ID-ICP-MS定值结果分别为50.41 mg·kg-1、10.65 mg·kg-1。每种标准物质随机抽取15瓶,用XRF法进行均匀性分析,实验数据证明两种异辛烷中硫元素标准物质的均匀性良好。稳定性考察了标准物质在室温下分别储存0、1、2、3、6、9和12个月后,XRF法测定硫含量,实验结果证明两种标准物质中的硫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是稳定的。经不确定度评定,得出所研制的国IV和国V标准的异辛烷中硫含量标准物质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1.36 mg·kg-1和0.63 mg·kg-1。
唐银[9](2018)在《硼同位素分离过程检测分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苯甲醚作为中间介质的化学交换精馏法是目前最稳定、高效的分离硼同位素的方法。化学交换精馏法分离同位素的过程要求设备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因而对系统内关键因素进行快速、实时的检测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硼同位素分离过程中硼同位素比、络合度、苯甲醚中的杂质及水分的测定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利用红外光谱法在线测定硼同位素比的方法:利用三氟化硼红外光谱中的ν3和2ν3两个吸收带的吸收峰差异,对硼-10和硼-11的同位素比进行了测定,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测定结果的稳定性。考察了硼同位素比测定的最佳实验条件,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测定结果对红外光谱法测定得到的峰面积比进行校正,计算出相应的校正因子;分别利用高斯线型、洛仑兹线型和Voigt线型对所得到的ν3和2ν3吸收带红外光谱曲线进行拟合,借助软件1stOpt实现多峰同时拟合。结果表明,Voigt线型更适合ν3吸收带的拟合,而高斯线型更适合2ν3吸收带的拟合。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拟合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证明了两种拟合方法测定结果比直接面积积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而PLS手段更快速和便捷;利用2ν3吸收带的红外光谱对三氟化硼的同位素比进行在线测定。考察了系统络合和分离两部分中硼同位素比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通过在线测定的方法对系统内部的同位素比变化进行实时的考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考察了络合度-密度-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相应的关系拟合方程用于对络合度精准的测定。选用音叉式密度计分别对化学交换精馏装置的分离和络合两个单元的苯甲醚/络合液的密度进行在线测定,并安装到化学交换精馏塔的分离和络合塔釜,实现了络合度的在线测定;利用气相色谱仪以外标法对苯甲醚中的苯酚、对甲基苯酚和对甲基苯甲醚等主要杂质进行测定以得到其准确的含量。设计了一套苯甲醚的在线水分测定系统,实现了苯甲醚中微量水的在线测定,并对苯甲醚的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张宏康,王中瑗,杨启津,邵丹丹,李笑颜[10](2018)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本文介绍了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在国内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在分析检测研究中的局限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量环境样品中的微量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量环境样品中的微量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主量元素分析 |
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 |
1.3 其他仪器方法 |
2 微量元素分析 |
2.1 全岩样品溶液ICP-MS/ICP-AES分析 |
2.2 矿物样品电子探针分析 |
2.3 矿物及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2.4 传统的样品制备和前处理方法与LA-ICP-MS的结合 |
2.5 矿物微区面扫描技术 |
3 放射成因同位素分析 |
3.1 U-Th-Pb同位素 |
3.2 Rb-Sr同位素 |
3.3 Sm-Nd同位素 |
3.4 Lu-Hf同位素 |
3.5 Re-Os同位素 |
4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1.1 质谱仪稳定性 |
4.1.2 化学提纯流程 |
4.1.3 质谱测量 |
4.2 近期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进展 |
5 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 |
6 岩矿标准物质研制和定值 |
6.1 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研发 |
6.2 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定值 |
7 岩矿分析仪器及关键部件研发 |
7.1 光谱仪器 |
7.1.1 原子吸收光谱(AAS)仪器 |
7.1.2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
7.1.3 原子荧光仪器 |
7.2 质谱仪器 |
7.2.1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器 |
7.2.2 二次离子质谱(SIMS)仪器 |
8 展望 |
(2)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地质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R-ICP-MS简介 |
1.1 工作原理及仪器构成 |
1.2 技术特点 |
2 HR-ICP-MS检测地质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应用 |
2.1 应用场景 |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3 常规金属元素测定 |
2.4 稀土元素测定 |
2.5 稀有稀散元素测定 |
3 结论与展望 |
(3)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硼的地球化学性质概述 |
1.1.1 硼的基本性质 |
1.1.2 硼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1.1.3 硼的地球化学循环 |
1.2 硼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
1.2.1 硼同位素的基本性质 |
1.2.2 不同地质体中的δ~(11)B值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硼的提取、分离、纯化及δ~(11)B值的质谱测定方法 |
2.1 引言 |
2.2 硼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2.2.1 固体样品的分解 |
2.2.2 硼的分离和纯化 |
2.3 B浓度的测定 |
2.4 δ~(11)B值的质谱测定方法 |
2.4.1 热电离质谱法(TIMS) |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4.3 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 |
第3章 不同溶剂对碳酸盐组分硼的提取及对δ~(11)B值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盐湖沉积物的成分分析 |
3.2.3 样品中的水溶性成分分离过程 |
3.2.4 不同溶剂对沉积物碳酸盐组分中硼的提取过程 |
3.2.5 沉积物硼的离子交换分离 |
3.2.6 沉积物δ~(11)B值的测定 |
3.3 不同溶剂溶解沉积物后不溶物残渣的成分分析 |
3.4 不同溶剂对白云石标准样品及石膏试剂的溶解实验 |
3.5 不同溶剂对沉积物样品Y19提取出的B含量以及δ~(11)B值 |
3.6 方法重复性实验 |
3.7 小结 |
第4章 络合剂及微升华法用于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干扰的消除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用于前处理过程中沉淀的消除 |
4.3.1 沉积物样品硼的提取 |
4.3.2 离子交换过程 |
4.3.3 样品δ~(11)B值的测定 |
4.3.4 加入EDTA-2Na后 NIST SRM951 中硼的回收率 |
4.3.5 分离过程中硼的分馏 |
4.3.6 加入EDTA-2Na对天然碳酸盐沉积物硼同位素的影响 |
4.4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消除残留EDTA-2Na对硼同位素测定的影响 |
4.4.1 微升华实验装置及微升华过程 |
4.4.2 微升华对EDTA-2Na的去除效果 |
4.4.3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对NIST SRM951 硼回收率和δ~(11)B值的影响 |
4.4.4 离子交换与微升华联用对实际样品硼的回收率和δ~(11)B值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不同pH值条件下人工无镁卤水无机碳酸盐沉积实验 |
5.1 引言 |
5.2 实验与方法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人工无镁卤水的配制 |
5.2.3 实验装置 |
5.2.4 实验过程 |
5.2.5 样品中硼的分离纯化 |
5.2.6 合成无机碳酸盐δ~(11)B值质谱测定 |
5.3 沉积物的成分 |
5.4 合成碳酸钙沉积的化学组成 |
5.5 合成碳酸钙的δ~(11)B值 |
5.6 小结 |
第6章 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碳酸盐的δ~(11)B值 |
6.1 引言 |
6.2 研究区概况 |
6.3 样品的采集 |
6.4 样品的前处理 |
6.4.1 样品的成分分析 |
6.4.2 样品的预处理 |
6.4.3 样品中硼的分离纯化 |
6.4.4 东台剖面碳酸盐质谱测定 |
6.5 东台剖面矿物组成特征 |
6.6 东台剖面碳酸盐的B含量及δ~(11)B值特征 |
6.7 东台剖面碳酸盐δ~(11)B值与其它盐度指标对东台盐湖盐度的指示 |
6.8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新一代地质全岩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在元素、硅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适用于激光剥蚀进样的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2 硅同位素分析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1.3.1 建立地质全岩样品前处理方法 |
1.3.2 地质全岩样品的Si同位素分析 |
第二章 仪器设备简介 |
2.1 高能量红外激光器 |
2.1.1 仪器概述 |
2.1.2 整机原理及组成 |
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
2.2.1 溶液进样系统 |
2.2.2 等离子体源 |
2.2.3 接口锥区域 |
2.2.4 离子聚焦系统 |
2.2.5 质量分析器 |
2.2.6 检测器 |
2.3 激光剥蚀系统 |
2.3.1 激光剥蚀系统简介 |
2.3.2 激光参数对剥蚀性能的影响 |
2.3.3 元素分馏效应 |
第三章 绿色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2 样品及样品前处理过程 |
3.2.3 元素测定及数据处理 |
3.2.4 实验方案设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激光脉冲宽度和脉冲次数对样品熔融结果的影响 |
3.3.2 与粉末压片法的分析结果对比 |
3.3.3 校正方法结果对比 |
3.3.4 五种国际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 |
3.3.5 小束斑模式下熔融玻璃的均一性评估 |
3.3.6 挥发性元素的挥发行为探讨 |
3.4 小结 |
第四章 样品前处理技术用于各类地质样品元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2 样品及样品前处理过程 |
4.2.3 元素测定及数据处理 |
4.2.4 实验方案设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前处理方法对瞬时信号的影响 |
4.3.2 前处理方法对主微量分析结果的影响 |
4.3.3 海洋沉积物样品元素分析结果 |
4.3.4 土壤成分样品元素分析结果 |
4.3.5 铝土矿样品元素分析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快速熔融技术在同位素测试中的应用——Si同位素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5.2.2 样品及样品前处理过程 |
5.2.3 硅同位素测试及数据处理 |
5.2.4 实验方案设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快速熔融玻璃法和粉末压片法Si同位素分析对比 |
5.3.2 飞秒激光测试Si同位素中的基体效应 |
5.3.3 加水对飞秒激光测试Si同位素中基体效应的影响 |
5.3.4 纳秒激光用于Si同位素分析 |
5.3.5 地质样品标准物质中Si同位素组成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火成岩地质样品标准物质元素分析结果 |
附表2 海洋沉积物地质样品标准物质元素分析结果 |
附表 3 土壤成分地质样品标准物质元素分析结果 |
附表4 铝土矿地质样品标准物质元素分析结果 |
附表 5 地质样品标准物质 Si 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 |
(5)Ce-Nd同位素高精度质谱分析与铀矿石地理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同位素地域指示剂 |
1.2.1 氧同位素 |
1.2.2 铅同位素 |
1.2.3 铀同位素 |
1.3 稀土元素 |
1.3.1 稀土元素的组成 |
1.3.2 稀土元素的性质 |
1.3.2.1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
1.3.2.2 稀土元素的地理溯源性质 |
1.3.3 稀土元素含量在地理溯源中的应用 |
1.3.4 稀土元素同位素在地理溯源中的应用 |
1.3.4.1 Nd同位素分析现状 |
1.3.4.2 Ce同位素分析现状 |
1.4 多元统计方法在地理溯源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设计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铀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测量 |
2.1 引言 |
2.2 铀矿石样品概况 |
2.3 仪器与试剂 |
2.4 样品预处理 |
2.5 稀土元素含量测量方法 |
2.5.1 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原理 |
2.5.2 测量方法 |
2.5.2.1 标准曲线 |
2.5.2.2 检出限 |
2.5.2.3 流程本底 |
2.5.2.4 方法验证 |
2.5.3 铀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d-Ce联合化学分离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干扰元素 |
3.3 仪器与试剂 |
3.4 Nd-Ce联合化学分离方法 |
3.4.1 化学分离流程 |
3.4.2 回收率 |
3.4.3 流程本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铀矿石中Nd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质谱分析 |
4.3.1 质谱涂样方法 |
4.3.2 质谱测量过程 |
4.4 新型薄膜多孔离子源 |
4.4.1 FPIE的制备方法 |
4.4.2 FPIE条件下Nd的电离行为研究 |
4.4.3 离子产额 |
4.4.4 FPIE条件下Nd的电离机理 |
4.5 同位素参考物质中Nd同位素测量 |
4.6 标准岩石样品中Nd同位素分析 |
4.7 铀矿石样品中Nd同位素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铀矿石中Ce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试剂 |
5.3 质谱分析 |
5.3.1 质谱涂样方法 |
5.3.2 质谱分析过程 |
5.3.3 FPIE下Ce电离行为研究 |
5.3.4 Ba的同量异位素干扰 |
5.4 参考同位素 |
5.5 不同阻值放大器组合测量 |
5.6 标准岩石样品中Ce同位素分析 |
5.7 铀矿石样品中Ce同位素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铀矿石地理溯源分析方法 |
6.1 引言 |
6.2 聚类分析 |
6.2.1 层次聚类法的原理 |
6.2.2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6.2.3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同位素的聚类分析 |
6.2.4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Ce同位素的聚类分析 |
6.2.5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聚类分析 |
6.3 主成分分析 |
6.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
6.3.2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6.3.3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同位素的主成分分析 |
6.3.4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Ce同位素的主成分分析 |
6.3.5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主成分分析 |
6.4 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
6.4.1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
6.4.2 基于稀土元素、Eu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
6.5 判别分析方法 |
6.5.1 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 |
6.5.2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判别分析 |
6.5.3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同位素的判别分析 |
6.5.4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Ce同位素的判别分析 |
6.5.5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与Nd-Ce同位素的判别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性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长寿命痕量核素分离测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长寿命痕量核素的分离前处理技术 |
1.1 土壤中长寿命痕量核素的分离前处理 |
1.2 岩石 (熔融体) 中长寿命痕量核素的分离前处理 |
2 长寿命痕量核素的分离技术 |
2.1 高放废液中长寿命痕量核素分离技术 |
2.2 土壤 (岩石) 样品中长寿命痕量核素分离研究 |
3 长寿命痕量核素的分析测试技术 |
3.1 热表面电离质谱 (TIMS) |
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MS) |
3.3 加速器质谱 (AMS) |
3.4 激光共振电离质谱 (RIMS) |
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 环境样品中痕量核素原位化学形态的分析 |
(2) 大体积环境样品的溶解程度判定方法 |
(3) 分离纯化材料的研发 |
(4) 痕量核素分析测试技术 |
(5) 痕量核素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形态研究 |
(8)异辛烷中硫含量标准物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汽油中硫元素的研究现状 |
1.1.1 汽油中硫元素的危害 |
1.1.2 国内外汽油中硫元素的限量标准 |
1.2 汽油中硫成分标准物质研制现状 |
1.3 汽油中硫含量常用检测仪器及方法 |
1.3.1 传统检测方法 |
1.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3.3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
1.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1.3.5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1.4 硫含量定量分析的方法 |
1.4.1 内标法 |
1.4.2 标准曲线法 |
1.4.3 标准加入校准曲线法 |
1.5 硫含量分析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1.5.1 微波酸消解法 |
1.5.2 其他前处理方法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异辛烷中硫含量准确测量方法研究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样品及化学试剂 |
2.2 样品的微波酸消解 |
2.2.1 消解液的优化 |
2.2.2 取样方式的优化 |
2.2.3 样品量的优化 |
2.2.4 预消解条件的优化 |
2.2.5 微波消解条件的优化 |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硫含量 |
2.3.1 仪器工作参数 |
2.3.2 硫含量测定时干扰的消除 |
2.3.3 硫含量测定的内标 |
2.3.4 硫含量测定的标准工作曲线 |
2.3.5 硫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6 硫含量测定的加标回收率 |
2.3.7 硫含量测定的重复性 |
2.4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定硫含量 |
2.4.1 硫含量测定的步骤 |
2.4.2 仪器工作参数 |
2.4.3 硫含量测定时干扰的消除 |
2.4.4 硫含量测定的最佳稀释比 |
2.4.5 硫含量的测定结果 |
2.4.6 硫含量测定的重复性 |
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硫含量 |
2.5.1 仪器工作参数 |
2.5.2 硫含量测定时特征谱线的选择 |
2.5.3 硫含量测定的标准工作曲线 |
2.5.4 硫含量的测定结果 |
2.5.5 硫含量测定的加标回收率 |
2.5.6 硫含量测定的重复性 |
2.6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含量 |
2.6.1 仪器工作参数 |
2.6.2 硫含量测定的标准工作曲线 |
2.6.3 硫含量测定的样品制备 |
2.6.4 硫含量的测定结果 |
2.6.5 硫含量测定的重复性 |
2.7 异辛烷中硫含量准确测定方法的实验验证 |
2.8 不同硫含量测定方法的对比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异辛烷中硫含量标准物质的研制 |
3.1 标准物质的制备 |
3.2 标准物质的定值 |
3.3 标准物质的均匀性考察 |
3.4 标准物质的稳定性考察 |
3.5 标准物质定值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
3.5.1 定值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
3.5.2 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
3.5.3 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
3.5.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3.5.5 扩展不确定度 |
3.6 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硼同位素分离过程检测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硼同位素分离的主要方法 |
1.1.1 化学交换精馏法 |
1.1.2 低温化学交换精馏法 |
1.1.3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 |
1.1.4 激光分离法 |
1.2 硼及其同位素分析法 |
1.2.1 热电离质谱 |
1.2.2 二次离子质谱法 |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2.4 同位素稀释法 |
1.2.5 光谱法 |
1.2.6 毛细管电泳法 |
1.3 硼同位素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
1.3.1 质量歧视效应 |
1.3.2 记忆效应 |
1.3.3 样品的纯化 |
1.3.4 样品中硼元素的提取问题 |
1.4 硼及其同位素测定的主要应用领域 |
1.4.1 医药科学 |
1.4.2 环境科学 |
1.4.3 地质学 |
1.4.4 工业应用 |
1.5 同位素的在线检测方法 |
1.5.1 质谱法 |
1.5.2 气相色谱法 |
1.5.3 光谱法 |
1.6 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
1.6.1 红外光谱仪的类型与应用: |
1.6.2 光谱法测定同位素比及其应用 |
1.6.3 光谱的回归分析及应用 |
1.7 三氟化硼络合物络合度测定的方法 |
1.7.1 容量法 |
1.7.2 分光光度法 |
1.7.3 密度法 |
1.7.4 其他方法 |
1.8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三氟化硼中硼同位素比的红外光谱法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药品 |
2.2.2 实验步骤 |
2.2.3 ICP-MS法测定硼同位素的条件 |
2.2.4 校正因子 |
2.3 窗片材质的选择 |
2.4 基于三氟化硼ν3 振动带同位素比定量计算 |
2.4.1 稀释浓度的考察 |
2.4.2 峰面积的计算 |
2.4.3 校正因子的考察 |
2.4.4 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2.4.5 稳定性的考察 |
2.4.6 实际样品的考察 |
2.5 基于三氟化硼2ν3 振动带同位素比定量计算 |
2.5.1 同位素比的计算 |
2.5.2 校正因子的考察 |
2.5.3 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2.5.4 稳定性的考察 |
2.5.5 实际样品的考察 |
2.6 两种吸收带硼同位素比测定方法的对比 |
2.7 小结 |
第3章 三氟化硼红外光谱的拟合反演及同位素比的计算 |
3.1 引言 |
3.2 光谱的非线性拟合和优化方法 |
3.3 三氟化硼ν3 吸收带红外光谱的非线性拟合 |
3.3.1 天然丰度硼同位素样品的拟合 |
3.3.2富集硼-10 红外光谱拟合实验 |
3.4 三氟化硼2ν3 吸收带红外光谱的非线性拟合 |
3.4.1天然丰度同位素样品的拟合实验 |
3.4.2富集硼-10 红外光谱拟合实验 |
3.4.3 拟合优化计算峰面积和校正因子的计算 |
3.4.4 样品的非线性拟合结果与ICP-MS测定结果的比较 |
3.5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硼同位素比快速分析 |
3.5.1 实验方法 |
3.5.2 平滑与基线消除 |
3.5.3 分量数选择 |
3.5.4 变量的提取 |
3.5.5 预测集光谱数据的预测结果 |
3.6 小结 |
第4章 硼同位素比的在线测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药品 |
4.2.2 在线检测装置流程图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系统压力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4.3.2 置换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4.3.3 化学交换精馏设备分离端变化的考察 |
4.3.4 化学交换精馏设备络合端同位素比变化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密度法的三氟化硼-苯甲醚络合度在线测定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药品 |
5.2.2 络合度的标定 |
5.2.3 离线实验过程及装置 |
5.2.4 在线实验流程与装置 |
5.2.5 苯甲醚的干燥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密度-络合度等温线及其关系的拟合计算 |
5.3.2 三氟化硼-苯甲醚络合度的在线考察及操作优化 |
5.3.3 分离程度的在线检测 |
5.4 小结 |
第6章 苯甲醚纯度与水分分析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和药品 |
6.2.2 苯甲醚纯度的测定 |
6.2.3 苯甲醚中水分的在线测定装置 |
6.2.4 苯甲醚水含量离线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苯甲醚中杂质的测定 |
6.3.2 苯甲醚水含量的在线与线下测定结果对比 |
6.3.3 苯甲醚干燥塔的操作优化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1.1 在农药残留方面的应用 |
1.2 在兽药残留方面的应用 |
1.3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方面的应用 |
1.3.1 氯丙醇酯 |
1.3.2 氨基甲酸乙酯 |
1.3.3 食品添加剂的衍生物 |
1.4 在天然毒素方面的应用 |
1.5 在环境污染物方面的应用 |
1.5.1 重金属 |
1.5.2 多氯联苯 |
1.5.3 多环芳烃 |
1.5.4 高氯酸盐 |
1.5.5 全氟化合物 |
1.5.6 二恶英类化合物 |
1.5.7 双酚类化合物 |
1.5.8 邻苯二甲酸酯 |
1.6 在食品营养活性成分方面的应用 |
1.6.1 微量元素 |
1.6.2 维生素 |
1.7 在食品中不确定性外源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
2 结语 |
四、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量环境样品中的微量元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岩矿分析测试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J]. 刘勇胜,屈文俊,漆亮,袁洪林,黄方,杨岳衡,胡兆初,朱振利,张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3)
- [2]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地质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应用进展[J]. 李彤,沈康俊,朱亚冠,闵红,李晨,刘曙. 冶金分析, 2021(04)
- [3]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分析方法优化及其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剖面中的应用[D]. 杨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4]新一代地质全岩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在元素、硅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D]. 张晨西.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Ce-Nd同位素高精度质谱分析与铀矿石地理溯源研究[D]. 邵学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6]长寿命痕量核素分离测试研究进展[J]. 杨金玲,张生栋,丁有钱,王秀凤.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19(01)
- [7]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定奶粉中痕量硒的不确定度评定[J]. 李潇,宋盼淑,逯海,张庆合.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5)
- [8]异辛烷中硫含量标准物质的研制[D]. 王晓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硼同位素分离过程检测分析技术研究[D]. 唐银. 天津大学, 2018(06)
- [10]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宏康,王中瑗,杨启津,邵丹丹,李笑颜. 食品科学, 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