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峰,曾毅平[1](2019)在《海外华文媒体国内近40年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凝聚华人力量和正确塑造中国形象等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海外华文媒体的有关研究虽短短40年,但成果颇多。论文分两个时期对海外华文媒体的国内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进而推动海外华文媒体研究朝着更加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
邹旋[2](2019)在《新移民时期以来法国华文传媒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于法国华侨华人来说意义重大,这一时期是法国华侨华人社会总体面貌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也是法国华文传媒空前发展的时期。华文传媒与华侨华人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界限,对法国华文传媒进行阶段性和整体性探究,以期理清法国华文传媒的发展脉络,阐明法国华文传媒与华侨华人、祖(籍)国之间的关系,并展望法国华文传媒的未来。法国华文传媒的发展进程及其特征与法国华侨华人的移民浪潮息息相关,而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华侨华人移民法国的背景截然不同,在不同背景下诞生的华文传媒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80年代以前主要的几次的法国华侨华人移民潮与几次战争有较大关联,移民人员以华工和留学生为主,此时的华文传媒也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8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法国华侨华人社会,除了部分与战争因素有关外,更多的华侨华人是在一个和平开放、对外交流的背景下移民法国的,此阶段的法国华侨华人新移民为华文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另外得益于科学技术以及国际国内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80年代以来的华文传媒在创办背景、媒体特征、经营管理、功能作用等多方面有极大突破。且相较于80年代以前的法国华文传媒,80年代以来的华文传媒与华侨华人、祖(籍)国之间呈现出更为密切且日益重要的联系,它在服务于华侨华人在主流社会的生活、帮助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扩大中国的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华文传媒的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创办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之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法国华文传媒的发展前景可观。但同时法国华文传媒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促使华文传媒健康持续地发展,从而进一步发挥华文传媒在助力华侨华人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关注。
郝昱[3](2019)在《美国《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侨报》对于塑造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侨报》从2012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A版中的有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侨报》中关于中国内容的新闻报道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比较《侨报》与西方主流媒体对同一内容的新闻报道的差异,可以看出《侨报》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对比《侨报》与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灾难事故、军事科技、文体教育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西方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基本上都是片面的、带有偏见的,而《侨报》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则具有正面性、积极性、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作为中国本土华文传媒的外延,《侨报》新闻报道能真实客观地体现中国的国家形象。总体来说,《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田忠卿[4](2017)在《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自1990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期间对外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更加适应国际舆论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也还保留着一些中国固有观念的印记。在当下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的环境下,对外传播中话语权的建构也被提上日程,中国的对外传播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尤其是对外传播观念的演变,进行一个梳理。由于中央电视台正是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以央视对外传播为例的考察能够揭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嬗变的全过程。本文从冷战史的视野出发,首先对新中国对外宣传史进行了鸟瞰式的梳理,将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历程以1990年前后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外宣实践中形成较为强劲的“斗争”观念,且形成的话语体系与主流世界的舆论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1990年代中国电视外宣开始迅速发展时所面临的局面。20世纪80、90年代之交是对外传播的重心转移到电视媒体上的时段,这一过程到1992年基本完成。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办和海外节目中心建立为标志,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以后的电视对外传播在不同层面存在不同的观念演进线索,但在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200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从1992年到1997年前后,中国的电视外宣基本是针对国外关于中国报道的“回击”,以一种斗争的姿态进行对外宣传,这种传播方式是基于中国方面自身需求的,在节目的制作、编排上以中方能够迅速有力地回应西方有关报道为目的,而非为了吸引受众;1997年前后,由于认识到中国对外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技术水准相较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严重不足,开始逐渐淡化“回击”式的对外传播,而是开始关注自身“专业化”程度,注重节目内容质量和制播水平的提高,虽然开始重视受众的感受,但追求“专业化”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到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差距,这在客观上也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到2001、2002年,中国的外部舆论压力稍有缓和,对外宣传开始注重“说明中国”,抛开了对西方媒体的单纯回击或竞争,逐步成体系地对国外受众介绍和说明真实的中国,这是有意识地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2003年-201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说明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对传播体系进行自主规划的意识,但仍然建立在颠覆西方建构中国形象的基本思路上,仍然是一种回应,属于“被动宣传”。从2003年开始,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开始成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关注点,提高国际新闻直播能力、搭建海外电视播出平台、建立海外记者站、提高海外家庭和酒店的频道入户率、开设多语种对外频道等,都在有计划、成体系地开展并取得巨大成果。在具有了一定的海外传播能力后,开始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中国文化吸引海外受众、主动拓展海外市场,这已经变成“主动传播”。2013年以后,对外传播观念发展的主线是全面建构话语权。在中国国力增强的情况下,必然寻求与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舆论话语权。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央电视台在本土化和国际深度合作方面有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海外认可度大大提升。全面建构话语权的进程方兴未艾,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在未来进一步建构话语权的时代,最关键的一点是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让西方受众感到疏离,也不能完全融入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中。中国在国际舆论平台上建构自己的话语权时面临着三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对内传播规则束缚对外传播规则、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中国民间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大行其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外宣工作者要在具体工作中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之外,还要吸取国外媒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经验。在外宣决策层面应当确立建立起内外有别的对外宣传机制,中央电视台应该进一步明确在对外传播格局中的定位、以非常手段打开局面、疏导对外传播领域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范思翔[5](2017)在《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综述——兼述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文中提出本研究综述主要将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整理综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涵盖我国华语电视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据此兼顾论述未来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
李曼午[6](2015)在《双重身份下的“三维贴近”澳洲华文传媒发展策略研究 ——以“华厦传媒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外华文传媒”作为一类独特的传媒形式,兼具双重社会文化身份:一重身份是作为当地国文化传播的媒介,为当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沟通服务,并认同其主流文化。另一重身份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族裔媒体,与我们同根同源,饱含一衣带水的乡情和服务桑梓的热情,因而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责任。但是,由于经济及人才条件的限制、当地国主流媒体的挤压、新媒体冲击等原因,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以澳洲为例,目前中澳两国联系日益紧密,关于澳洲华文媒体的研究却笼统而稀少,不利于针对性地加强澳洲华文传媒的发展。由于笔者曾在澳大利亚华厦传媒集团国内分部和墨尔本总部共实习了近5个月,对其各项业务均有涉猎,具备亲身参与观察的所见所感以及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华厦传媒是一家有着20年创办历史的老牌澳洲华文传媒集团,旗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活动全面开花,在墨尔本乃至澳洲华人圈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之于澳洲华文传媒也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华厦传媒集团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系统的分析,提炼出其“贴近中国主流社会”、“贴近广大澳洲华人”、“贴近澳洲主流社会”的“三维贴近”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华文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学者研究和政策支持提供参考。第一章,介绍澳洲华文传媒整体概况。开篇即对本文研究的“华文传媒”进行概念界定,并细数澳洲华文传媒的发展历程:早期“时移势易”、当代“重新繁荣”、现状“群雄并起”,其中穿插介绍华厦传媒集团在此历程中的发展节点。然后,描述本文个案考察的对象---澳洲华厦传媒集团的各大业务板块及其之于澳洲华文传媒的代表性。章末,对“双重身份”和“三维贴近”概念做出解释,为下文详细论述而铺垫。第二章,具体分析澳洲华厦传媒集团如何贴近“中国主流社会”,即采用“自发报道:传播中国社会信息”和“官方交流:合作中国政府、外宣部门”两大方式。通过对《华厦周报》中涉华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其在“报道范围”、“报道主题”和“报道体裁”上的特点。至于华厦传媒与中国政府和外宣部门的官方交流,则体现在活动交流和共建报纸、广播、电视平台的专版专栏、专题节目上。通过报道和交流,华厦传媒获得了国内政策、资金和内容支持。由于华厦传媒与天津《今晚报》合作的“澳洲专版”为英语新闻,较具代表性,笔者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这份英文专版传播中国地区形象的特点。第三章,具体分析澳洲华厦传媒集团如何贴近“广大澳洲华人”,包括“贴近华人个体”和“贴近华人社团”。澳洲华人个体和华人社团不仅是华厦传媒的受众基础、信息来源,更与其同呼吸,共荣辱。对于华人个体,华厦传媒通过固化集体记忆,缓解在澳华人的文化认同困境;通过“信息”与“窄告”结合,服务华人在澳洲的生活。对于华人社团,华厦传媒通过提供媒介平台,与华人社团信息互通,广泛合作;利用自身舆论效应,与华人社团共同支持、培养华人参政议政,维护华人权益,并为社团生存提供保障。第四章,具体分析澳洲华厦传媒集团如何贴近“澳洲主流社会”。采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的角度分析澳洲主流社会为澳洲华文传媒提供的“支持”。并解析华厦传媒为了赢得澳洲主流社会“支持”而承担的四类角色,即“传声筒”---报道澳洲主流社会的新闻、“宣传站”---紧密联系当地政府组织、“带头者”---树立媒体自身正面形象、“润滑剂”---中澳敏感事件“软传播”。第五章,升华“三维贴近”策略的概念:认为它并不仅是单纯的“经营策略”,还发挥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服务澳洲华人生活、维护澳洲社会稳定、促进中澳文化交流、缓解中澳矛盾等作用。这也使本文的研究不仅局限在媒介经营与管理的领域,还具备文化角度的现实关照。笔者秉持客观态度,指出以华厦传媒为代表的澳洲华文传媒存在的困境和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全球化背景和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下,对华厦传媒集团、澳洲华文传媒、乃至全球的华文传媒发展做出前景与展望。最后的结语,再次总结双重身份下的“三维贴近”策略,提出关于澳洲乃至全球华文传媒发展的未尽思索:尽管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但海外华文传媒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奋斗和自我修正中赢得持续发展。
Miss Waranya Traboon(百合)[7](2014)在《华语电视台在泰国的发展及趋势研究 ——以《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为例》文中提出文化交流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的基础,更是维系族人相互认同感的纽带。而海外华语媒体则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肩负着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命。其中电视媒体以其受众广泛、真实感强等较报纸等平面媒体的突出优势,逐渐成为海外华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TCCTV)是泰国首家华语电视台,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其研究价值,了解其在泰国的发展情况能够一点带面的描述出华语电视台在泰国的发展及趋势。泰国是东南亚地区中聚集华人最多的国家,发展华语电视台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其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笔者整理在TCCTV实习了解、收视观众的问卷调查及对公司高层的专访等资料,对其发展历史、栏目内容及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泰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的角色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针对其发展的社会背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能让读者较为深入的了解TCCTV及华语电视台在泰国发展的整体情况。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综述了目前中国及以外学者对华语媒体的研究状况;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发展海外华语媒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华语媒体在世界整体的发展情况及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分析认为华语电视台将成为海外华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对泰国初TCCTV外主要的华语电视台进行了介绍,并就华语电视台在泰国发展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TCCTV的发展历史,主要负责人情况及其栏目内容进行介绍,同时进行了电视台的收视调查分析。第五章则对TCCTV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游江[8](2014)在《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媒体是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他们数量多、分布广、扎根华人社会,是国际舆论格局中一支非常独特的力量。北美是海外华文媒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创刊于1990年的《侨报》(TheChina Press)是美国三大华文日报之一,是美国唯一一份以简体字出版的日报,也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华文媒体之一。作为沟通中美两国、华人社会和主流社会的桥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华人社区的壮大,华人经济地位的提升,《侨报》在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帮助华人华侨融入美国社会,沟通中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侨报》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种种挑战。论文以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为研究对象,整理和分析了美国华文媒体发展概况以及项目战略规划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美国《侨报》的办报特色、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和竞争。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最新和第一手的资料、观点和数据,并结合实际工作,论文从美国《侨报》的现状、特色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对《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从《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布局,以及《侨报》跨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研究《侨报》跨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方案;并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侨报》跨区域发展的四种模式;最后提出《侨报》跨区域发展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刘浩三[9](2013)在《力求合作 共图发展——2013全球华语广播网年度会议暨第三届全球华语广播奖颁奖盛典举行》文中认为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13全球华语广播网年度会议暨第三届全球华语广播奖颁奖盛典8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近30家华语广播机构和亚洲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等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新疆,共话华语广播交流发展的未来。
许燕[10](2013)在《欧洲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文中指出欧洲华文传媒自清代中末期发生,逐渐出现了报刊纸媒为主体的印刷媒介,再到华语广播、电视传播、华文网络等电子媒介工具的应用与发展,再到九十年代末的欧洲华文媒体出现全球协作化趋势,这其间,欧华媒介传播无论传播目的以及传播范围都发生明显变化。
二、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海外华文媒体国内近40年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海外华文媒体研究 |
三、新世纪以来的海外华文媒体研究 |
(一)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 |
1.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
2.研究对象的种类进一步增加 |
(二)对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变化与现状梳理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加 |
(三)对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困境及其策略的探讨大幅增多 |
(四)对海外华文媒体所负载的信息及特点的关注增多 |
(五)海外华文媒体的功能及作用得到进一步关注 |
1.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
2.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准确塑造中国形象,积极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六)出现了新的研究议题与视角 |
1.海外华文媒体与海外华文文学。 |
2.海外华文媒体与语言规划和协调。 |
3.海外华文媒体与信息资源库建设。 |
四、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2)新移民时期以来法国华文传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对象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法国华文传媒的历史演进 |
一、法国华文报刊的诞生 |
二、一战时期法国华文报刊的繁荣 |
(一) 以华工和留学生为读者对象 |
(二) 以政党为依托创办的政治刊物 |
三、抗日战争时期法国华文报刊的转变 |
四、二战后到70年代末法国华文报刊的沉寂 |
小结 |
第二章 80年代以来法国华文传媒空前繁荣 |
一、新移民与法国华文传媒 |
二、法国主要华文传媒的现状 |
(一) 纸质传媒继续发展 |
(二) 电子传媒异军突起 |
三、80年代以来法国华文传媒的主要特征 |
(一) 百花争妍,竞争激烈 |
(二) 中法双语华文传媒增多 |
(三) 华文报刊“大陆化” |
(四) 经营方式多元化 |
(五) 收入以广告收入为主 |
(六) 走上媒介融合之路 |
(七) 受众和报道内容范围扩大 |
小结 |
第三章 法国华文传媒的主要功能 |
一、帮助华侨华人融入法国社会 |
(一) 担当生活向导 |
(二) 为华侨华人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
二、维护华侨华人和祖(籍)国合法权益 |
(一) 报道不平事,为华侨华人发声 |
(二) 建言献策,反映华侨华人诉求 |
三、鼓励法国华人参政议政 |
四、改善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
(一) 倡导“入乡随俗”,提升自身形象 |
(二) 客观介绍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促进法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 |
(三) 与主流媒体合作,提升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 |
五、传播中华文化,架起华侨华人、法国与中国之间的桥梁 |
(一) 增强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二) 促进中法两国的沟通与交流 |
小结 |
第四章 对法国华文传媒的思考 |
一、法国华文传媒发展的经验总结——以欧洲时报为例 |
(一) 始终坚持为华侨华人服务的理念 |
(二) 注重与同行交流合作,整合资源 |
(三) 经营方式网络化、集团化、跨国化 |
二、法国华文传媒发展前景展望 |
(一) 外部发展环境良好 |
(二) 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
(三) 新闻人才专业化 |
(四) 经营管理集团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美国《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学术要点 |
第一章 《侨报》创办前后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侨报》创办前的美国华文传媒 |
第二节 《侨报》在美国的创刊及发展 |
第二章 《侨报》中报道政治、经济方面的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一节 正面报道政治新闻 |
第二节 真实报道经济新闻 |
小结 |
第三章 《侨报》中报道社会生活、灾难事故的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一节 全面报道社会生活 |
第二节 客观报道灾难事故 |
小结 |
第四章 《侨报》中报道军事科技、文体教育的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一节 积极报道军事科技 |
第二节 广泛报道文体教育 |
小结 |
第五章 《侨报》中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特点与作用 |
第一节 《侨报》中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特点 |
第二节 《侨报》中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1.1.1 学术价值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研究状况的不足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2 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与背景 |
2.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基本状况 |
2.1.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定义 |
2.1.2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脉络 |
2.2 新中国对外宣传历史概述 |
2.2.1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的阶段划分 |
2.2.2 新中国前四十年对外宣传的主线与媒介 |
2.2.3 1949年-1989年中国外宣史概览 |
3 电视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战场(1989-1992) |
3.1 1989 年以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
3.2 中国对外宣传反思与调整 |
3.2.1 中国对外宣传暴露出的问题 |
3.2.2 1990年前后中西电视传播能力对比 |
3.2.3 1989年后中国对外宣传观念的进步 |
3.3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创办 |
3.4 小结 |
4 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1992-2002) |
4.1 1992 年-2002年国际形势的变化 |
4.1.1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 |
4.1.2 1992年之后中国的国际环境 |
4.2 变化的形势下外宣观念的不断调整 |
4.2.1 1992-1997:“回击”——针对国外媒体舆论攻势进行反击 |
4.2.2 1998-2000:“专业化”——节目制作精良化 |
4.2.3 2000-2002:“说明”——介绍真实的中国 |
4.3 小结 |
5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2003-2012) |
5.1 2003-2012 年对外宣传的背景 |
5.1.1 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
5.1.2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觉 |
5.3 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方式转变 |
5.3.1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 |
5.3.2 “主动传播”的两条线索 |
5.4 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的实践 |
5.4.1 “传播力”:建设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对外媒体 |
5.4.2 “软实力”:重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
5.5 小结 |
6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2013年至今) |
6.1 政治形势与政治需求的变化 |
6.1.1 当下国际政治环境 |
6.1.2 中国全球经济地位的变化 |
6.1.3 中国对旧体系的“突围” |
6.2 对外传播新需求 |
6.2.1 西方话语体系下中国对外传播的窘境 |
6.2.2 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善 |
6.2.3 建立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
6.3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 |
6.3.1 建构话语体系的理论规划 |
6.3.2 话语权建构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
6.4 小结 |
7 对外传播观念与实践的展望 |
7.1 何为话语权建构 |
7.2 如何进行话语权建构—我者与他者之间 |
7.2.1 “我者”—融入抑或同化? |
7.2.2 “他者”—妖魔抑或彼岸 |
7.2.3 “我者”与“他者”之间 |
7.3 当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问题 |
7.3.1 对内传播规则约束对外传播 |
7.3.2 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 |
7.3.3 最大的障碍: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 |
7.4 “今日俄罗斯”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
7.5 未来电视对外传播的展望 |
8 结语 |
附录: 当事人口述资料七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综述——兼述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华语电视研究的主要方向 |
(一) 关于华语电视在不同国家发展情况的研究 |
1. 大多数文献缺乏受众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
2. 部分文献开始加入受众分析视角进行研究 |
3. 少数文献涉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 |
(二) 关于华语电视自身建设发展的研究 |
(三) 关于华语电视在跨文化环境中功能的研究 |
二、关于华语电视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研究 |
三、关于研究综述的思考 |
(一) 直接涉及华语电视受众与传播效果的研究稀少 |
(二) 间接涉及华语电视相关的传播研究较多 |
(三) 应明确华语电视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的目的性 |
(四) 华语电视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缺乏系统性与主体性 |
(6)双重身份下的“三维贴近”澳洲华文传媒发展策略研究 ——以“华厦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选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一) 有关海外华文传媒的整体研究 |
(二) 有关澳洲华文传媒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及特色 |
第一章 澳洲华文传媒概况 |
第一节 澳洲华文传媒概况总览 |
一、“华文传媒”概念界定 |
二、澳洲华文传媒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个案考察---澳洲华厦传媒集团 |
一、华厦传媒集团概况及其代表性 |
二、双重身份下的“三维贴近”---华厦传媒集团20年经营之道 |
第二章 华厦传媒之“寻根”---贴近中国主流社会 |
第一节 :自发报道:传播中国社会信息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二、《华厦周报》中国新闻报道分析 |
第二节 官方交流:合作中国政府、外宣部门 |
一、合作情况概述 |
二、外宣专版的地区形象塑造---以《今晚报》英文版为例 |
第三章 华厦传媒之“同源”---贴近广大在澳华人 |
第一节 华文传媒与华人个体:相互依赖 |
一、固化集体记忆---缓解华人文化认同困境 |
二、“信息”与“窄告”结合---服务华人在澳生活 |
第二节 华文传媒与华人社团:互助共存 |
一、媒介平台---信息互通与合作 |
二、舆论工具---共同维护华人权益 |
第四章 华厦传媒之“交融”---贴近澳洲主流社会 |
第一节 澳洲主流社会对华文传媒的“支持"---PEST分析法 |
一、政治环境支持(Political Factors) |
二、经济环境支持(Economic Factors) |
三、社会文化环境支持(Sociocultural Factors) |
四、技术环境支持(Technological Factors) |
第二节 赢得“支持”---华厦传媒集团的四类角色 |
一、“传声筒”---报道澳洲主流社会的新闻 |
二、“宣传站”---紧密联系当地政府组织 |
三、“带头者”---树立媒体自身正面形象 |
四、“润滑剂”---中澳敏感事件“软传播” |
第五章 变革与机遇下的澳洲华文传媒 |
第一节 “三维贴近”---不仅仅是经营策略 |
一、有力工具---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
二、沟通桥梁---促进中澳文化交流、避免社会矛盾 |
第二节 澳洲华文传媒的困境与前景 |
一、澳洲华文传媒的发展困境 |
二、澳洲华文传媒的改革措施 |
三、海外华文传媒---前路漫漫,愿景美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华语电视台在泰国的发展及趋势研究 ——以《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分析 |
1.3.1 海外华语媒体的研究状况 |
1.3.2 海外华语电视台的研究现状 |
1.4 理论与方法 |
1.4.1 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海外华语媒体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
2.1 中国发展海外华语媒体的重要意义 |
2.2 全球海外华语媒体发展概况 |
2.3 东南亚华语传媒发展现状 |
2.4 电视媒体将成为海外华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章 泰国华语电视台发展现状及其生存的社会背景 |
3.1 泰国华语电视台发展现状 |
3.2 泰国主要电视台简介 |
3.2.1 泰国国际中文电视台(TCITV)简介 |
3.2.2 东盟卫视(MGTV)简介 |
3.3 泰国华人社会概况 |
第4章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发展现状 |
4.1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概况 |
4.2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主要负责人介绍 |
4.2.1 董事局主席李敏先生简介 |
4.2.2 董事局主席黄创基先生简介 |
4.3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主要栏目介绍 |
4.3.1 TCCTV-1 主要栏目介绍 |
4.3.2 TCCTV-2 栏目介绍 |
4.4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发展现状调查 |
4.4.1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基本情况 |
4.4.2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观众收视调查 |
第5章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发展趋势分析 |
5.1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面临的挑战 |
5.1.1 泰国华侨人口老龄化,华语电视受众规模小 |
5.1.2 电视媒体的优势地位面临挑战,其竞争日趋激烈 |
5.2 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发展趋势分析 |
5.2.1 创新节目内容,注重新兴媒体的运用 |
5.2.2 促进中泰文化交流,积极扩大影响力 |
5.2.3 加大同中国电视媒体的合作 |
5.2.4 在中国落地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北美华文媒体发展概况 |
1.2.2 美国社区报介绍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1 项目的概念及特点 |
2.1.2 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
2.1.3 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 |
2.1.4 企业项目化管理发展趋势 |
2.2 项目管理规划相关理论 |
2.2.1 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
2.2.2 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的一般过程与原则 |
2.2.3 战略规划在战略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3章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
3.1 美国《侨报》的发展情况 |
3.1.1 美国《侨报》的创立和宗旨 |
3.1.2 美国《侨报》简介 |
3.1.3 美国《侨报》和《侨报周末》的内容、版面和特色 |
3.1.4 美国《侨报》读者问卷调查分析 |
3.2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优势 |
3.2.1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政府资源分析 |
3.2.2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媒体资源分析 |
3.2.3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人力资源分析 |
3.2.4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广告资源分析 |
3.2.5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读者资源分析 |
3.3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面临的机遇 |
3.4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挑战 |
3.4.1 竞争对手的挑战 |
3.4.2 中国新闻报道优势渐失 |
3.4.3 人才短缺 |
3.4.4 市场规模有限 |
3.5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5.1 北美《世界日报》分析 |
3.5.2 美南报业传播集团分析 |
第4章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总体规划 |
4.1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指导思想 |
4.2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基本原则 |
4.3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布局 |
4.4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总体目标 |
4.5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 |
第5章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发展模式研究 |
5.1 自设办事处自行印刷模式(华盛顿) |
5.2 自设办事处委托印刷模式(芝加哥) |
5.3 联合出版发行模式(新泽西、费城) |
5.4 合作办报模式(南北卡) |
第6章 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
6.1 统一认识,大力支持项目的实施 |
6.2 解决资金问题,保证项目实施 |
6.3 加强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
6.4 发挥综合优势,整合信息资源 |
6.5 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培养优秀新闻人才 |
6.6 差异性办报 |
6.7 增强服务性 |
6.8 注重市场开发的本地化 |
6.9 报网互动,发挥新媒体功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欧洲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刷媒介起伏跌宕 |
(一) 清代初创 |
(二) 两战期间 |
(三) 壁垒时期 |
(四) 大陆新移民时期 |
二、电子媒介次第生花 |
(一) 华语广播 |
(二) 华语电视 |
(三) 华文网络 |
三、全球协作联动 |
四、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华文媒体国内近40年研究述评[J]. 周志峰,曾毅平. 海外华文教育, 2019(04)
- [2]新移民时期以来法国华文传媒研究[D]. 邹旋.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美国《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 郝昱.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田忠卿. 武汉大学, 2017(06)
- [5]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综述——兼述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J]. 范思翔. 东南传播, 2017(03)
- [6]双重身份下的“三维贴近”澳洲华文传媒发展策略研究 ——以“华厦传媒集团”为例[D]. 李曼午. 安徽大学, 2015(12)
- [7]华语电视台在泰国的发展及趋势研究 ——以《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为例[D]. Miss Waranya Traboon(百合). 重庆工商大学, 2014(09)
- [8]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项目发展规划研究[D]. 游江. 华侨大学, 2014(02)
- [9]力求合作 共图发展——2013全球华语广播网年度会议暨第三届全球华语广播奖颁奖盛典举行[J]. 刘浩三. 中国广播, 2013(10)
- [10]欧洲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J]. 许燕. 华文文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