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种“照顾”要不得(论文文献综述)
丰山钟[1](2020)在《山魈》文中提出我躲在这堵墙下是为了躲避阳光,但是,这堵墙的影子不在我所在的这面,所以我失败了。当然,我躲避阳光,我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墙,而是因为阳光现在是垂直照射的。墙的另一面兴许也没有影子,所以我失败了。但是,我的确见过影子了,在那根电线杆破土而出的马路中央。影子是湿漉漉的。影子湿漉漉地蠕动。
米岚昕[2](2020)在《“V不得”的情态类别与词汇化研究》文中提出
柳真(Yoo Jin)[3](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杨旻旻[4](2020)在《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一个嘉绒村落——大坪村的田野调查,以该村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冬经为切入点,围绕仪式与村落社会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是一篇关于嘉绒地区村落社会的民族志。以期为理解边缘区域文化交汇地带人们多样化的生存方式与族群身份选择、族群认同变迁及社会文化建构间复杂、动态地关系提供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田野点选择,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爬梳,并对文章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作出简要说明。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通过对大坪村自然人文环境和冬经仪式过程的描述,勾勒出其身处的多重文化场域。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探讨了仪式与大坪村人族群认同的关系,指出以冬经为代表的集体宗教仪式是大坪村人建构“安多嘉绒藏族”的基础。第三章、第四章为第三部分,通过观察仪式实践中个体间的互动,探讨村民的互助仪式和村落的互助体系是如何建构起大坪村社会关系网的。第五章、第六章为第四部分,分别对仪式与村政权威建构和仪式与宗教权威建构展开论述,以揭示大坪村村落社会整合的内生逻辑。第七章为正文的第五部分,以冬经仪式变迁为例,叙述大坪村人在资源竞争和利益角逐背景下,是如何对其文化表征展开重构的。结论部分是基于田野调查及国内外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借鉴对全文作出的概括和总结。综上所述,大坪村人的生存空间一直处于多重文化交汇地带,交汇中有碰撞、有互换、有借用、也有创制。在此过程中,在认同的指引下,大坪村人逐渐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自成体系的社会文化。在这一特定场域中,他们通过语言、习俗、信仰、规范等文化的诸多要素既保持了与嘉绒主文化的有机互动,又逐渐树立起独立于嘉绒主文化的自我中心地位。大坪村这样的个案,在边缘区域文化交汇地带并非特例,对它展开探讨能够以小见大,为理解和反思“边缘”群体及其社会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民族志文本。
胡一[5](2020)在《梅山手诀考》文中认为通过信仰源流、手诀特征、手诀分类和手诀图录四个角度对隆回北为主的巫傩坛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梅山手诀在梅山巫傩坛中是神职者进行人、鬼、神沟通的关键宗教艺术形式。其艺术语言表达结合了民间巫傩和道教科仪风格。梅山手诀的使用主体具有“魂归梅山”祖先崇拜的多神信仰。手诀协助“活梅山”猎人和师公借助英雄先祖和鬼神的力量“化”为当世“人神”,“济世”以便“升仙”。其与鬼神的沟通在仪式中主要表现为“和”与“庆”两个方面。梅山手诀贯穿梅山巫教的原始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与梅山教的诸多科仪内容。以拟形和表意的语言形式完成仪式中的化身奉请、祈福驱邪等功能。本文共收录55个不同的梅山手诀,其中有37个与梅山文化研究会已公布手诀完全不同。以供参考。
池莉[6](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指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盛可以[7](2019)在《女工家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我是乡下人,在街上做事,当保姆。我自己没什么好讲的,有点麻烦,但不算个事。做了二十年保姆,有人看不起,有人看得起,一样米养出百样人,这也没什么好讲的。见过很多事,没钱的,各自作孽,有钱的,偷生偷养。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没什么奇怪的。
张林[8](2019)在《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复兴,青年当先。青年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关键。习近平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总书记”,从知青岁月的意志锤炼到领航中国的使命担当,无论是他有关青年的重要讲话,抑或是他对共青团的批示、给青年的回信,都闪烁着他有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智慧光芒。他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关心、教育青年,形成了系统严密的思想体系,堪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理想信念篇”。围绕习近平关于青年“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这一主线,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展开了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价值意义、内涵本质、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贯彻路径等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第一部分阐明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论题的研究价值。理想信念是青年精神之“钙”。如何培育和涵养青年理想信念、凝聚和锻造青年价值,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又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核心问题,关联着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主题,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永续发展。第二部分揭示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及本质。小到办事信念、人生理想,大到政治信念、革命理想,都是习近平关心的对象,基本要素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六个方面,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未来意识教育、价值选择教育和人本教育。第三部分梳理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发端于理想信念迷茫的时代忧思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涵养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承续于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形塑于当代青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形成和成熟四个时期。第四部分归纳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理论体系。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理论体系涵盖地位和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五部分探索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实践特质。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有明确的对象性差异和方法论差别,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实践特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塑造培育作用;在学习先进榜样模范中激励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融会中增强青年理想信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青年理想信念;从全面从严治党中牢固青年理想信念的保障作用等。
付彤[9](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长难句处理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纪录片《我们这五年》为例》文中认为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和文化已经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目前国内有大量介绍中国人文,经济和历史的纪录片。部分纪录片的英文翻译比较粗糙,不能达到有效传播的作用。因此,精准翻译这些纪录片,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了解并带动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中国经济和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本实践报告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人文经济历史类纪录片《我们这五年》为例,选取其中两集进行模拟交替传译。这部纪录片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在这五年内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且制作精良,选取它作为翻译语料具有社会应用及传播价值。译者通过对选取纪录片的翻译,发现汉英交替传译中长难句的处理是解决翻译语义转换,提高翻译有效性的关键。通过研究,发现句子结构松散、缺乏逻辑、部分信息前后重复、句子结构复杂、句子过长、信息冗赘等问题。运用目的论理论,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即增译法、词性转换法、拆分重组法、省译法、意译法、信息整合法、话语阐释、原语信息重组等。通过此次模拟交替传译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对长难句翻译的解决策略,以期对今后的人文经济历史类纪录片口译翻译实践有所借鉴。
古戴[10](2018)在《论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之变迁 ——以《大理院民事判例辑存》为分析文本》文中认为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是法制文明的重要标志之—。当代中国依然处在司法改革与法治建设的道路之上。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回顾历史,清末民初适逢国家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在彼时的转变中,时人通过一系列的变法修律等改革,西方权利、民主、法治等观念进入中国。在中西方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下,私有财产权领域的变迁主要通过四个侧面进行呈现:其一,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观念层面上,呈现出从传统的伦理之私向理性个体之私之转变。其二,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层面上,传统社会是民事法律规范寓于刑事法律条文之中;清末民初以降逐渐形成了独立完备的民事法律体系。其三,国家政府在进行私有财产权保护时,司法体制上也发生了变革。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离与否在不同层级有着不同的样态,另一方面限于涉及私有财产权纠纷的婚田细故案件性质,故而,在私有财产保护的司法体制上传统社会主要呈现出审判权与行政权混同的样态。清末民初以降,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审判庭制度逐渐明晰,不论是清末民初的四级三审制抑或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三级三审制,都逐步将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剥离出来,进一步加强了司法对私权的保护,进而限制了公权对私权的干涉,进而逐步走向以审判独立为核心的司法独立之道路。其四,由于大理院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即政体骤变,法典未备的社会现实,大理院的推事们在审判案件过程中,形成的民事判例制度创造性的以法官造法的方式行使着司法兼营立法的功能,并且使这些推事们得以将代表传统思想的旧学理念与代表西方观念的法学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刻地融合。通过判决例的方式将近代法学观念推广到基层,进而触及社会最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交往之中。透过对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变迁的四个侧面地分析,史实屡屡告诉我们,私有财产权保护无论古今中西都具有同样的时代特征——必然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社会各统治阶级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程度和传统国家的分合状态走向趋于一致。一个统一的时代对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总是于一统江山之初较为重视,随着统治阶级的固化与腐朽、剥削意识的增长和民本思想的淡化,总会逐渐通过增加赋税徭役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侵害人民的私有财产权。在长久剥削压迫下,出于对私有财产权的本能保护就会使得人民走向抗争,一统时代就会走向分裂。此即私有财产权保护之必然性,换言之,对私有财产权的合理保障是现阶段历史时期内任何国家政权都不可回避的议题。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是要保障人民的私有财产权。另一方面,私有财产权具有民族性,表现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场域,私有财产权具有不同的内涵。不能用单一的、机械的概念理论来解构历史事实。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如何更好的认识真实的世界。以概念、理论为代表的普适主义与以特殊经验、应用研究为代表的特殊主义在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变迁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分析大理院之具体案例可以发现,虽然个体权利以及男女平等思想从以宗法伦理为基础的家庭观念中的解放;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公私义利观念、儒家仁和理念影响的特殊性,于商会、典权、佃权以及婚姻家庭财产关系等问题中,个人主义、绝对的产权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接力型家庭观念与中国的历史时空不能融合。在保障私有财产权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为寻找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时代性与民族性中探索平衡点,大理院推事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清末民初,“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观念涌入中国,大理院被赋予了国家最高司法审判的职能。彼时体制初立,国家待兴,无论是政治环境、社会境况抑或是立法技术,都无法建立统一的民事法律体系,形成完备的民法典。然而,法典虽未完备,社会生活并未停滞。立法机关尚未完成的立法任务,顺而行至司法部门。大理院作为当时社会最高的司法审判部门,其作出的判例及其要旨,虽然由于我国成文法传统及至民初的一贯延续,导致判例及其要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既判力,但却在司法实践中大量被下级法院予以援用。产生了“司法兼营立法”的实际功能。在社会治理权力制衡的发展趋势中,民初大理院“司法兼营立法”的这种权力合并的模式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然而,在私有财产权相关案件的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从实践抽象出理论和概念,进而适用于实践中的模式,在法律实施层面更能达到“以资折服”的效果;在法律制度的创设层面,更能够将私有财产权的基本精神和原理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需求合理调和;较大程度地减少制度、概念、理论与特殊的社会生活实践间的冲突,尽可能的降低法律实施的成本,不致法律脱离实践而流于形式。因此,民初大理院在特殊历史时期探索出的这种“司法兼营立法”的模式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是我国法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瑰宝。
二、这种“照顾”要不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种“照顾”要不得(论文提纲范文)
(3)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
2.1 感叹句的界定 |
2.1.1 感叹句的性质 |
2.1.2 感叹句的功能 |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
2.3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
3.3 小结 |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
4.1 句子与语气 |
4.2 语气词 |
4.2.1 语气词的界定 |
4.2.2 具体的语气词 |
4.2.3 语气词的功能 |
4.3 语气副词 |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
4.3.2 感叹标记副词 |
4.3.3 其他语气副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
5.1.1 叹词的界定 |
5.1.2 原生叹词 |
5.1.3 准叹词 |
5.1.4 新兴叹词 |
5.2 疑问词 |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
5.3 小结 |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
6.1 话语标记 |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
6.2 程度补语 |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
6.3.1 了不得 |
6.3.2 要不得 |
6.3.3 不得了 |
6.4 小结 |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
7.1 “你这个NP” |
7.1.1 名词N |
7.1.2 偏正短语NP |
7.2 “都是NP” |
7.2.1 自责 |
7.2.2 责怪听话人 |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
7.3 “这/那+叫一个X” |
7.3.1 “X”为形容词 |
7.3.2 “X”为动词 |
7.3.3 “X”为成语等 |
7.4 “好+一(个)X” |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
7.5 小结 |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
8.1.1 名词独语句 |
8.1.2 动词独语句 |
8.1.3 形容词独语句 |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
8.3 小结 |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
10.1.2 语义特点 |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
10.2 本文的创新点 |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田野事象:大坪村与冬经 |
1.1 大坪村的人文地理 |
1.1.1 小金县概述 |
1.1.2 大坪村人文地理环境 |
1.2 冬经仪式及过程 |
1.2.1 仪式前的准备 |
1.2.2 冬经仪式过程 |
第二章 仪式与大坪村的族群认同 |
2.1 大坪村的族群认同 |
2.1.1 从祖源到族源 |
2.1.2 语言与认同 |
2.2 仪式与族群认同 |
2.2.1 结构性失忆与集体记忆 |
2.2.2 仪式、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 |
2.3 族群认同与寺院权威 |
2.3.1 大坪寺 |
2.3.2 村落公共空间的权威 |
第三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关系(一)——大坪村的社会关系网 |
3.1 仪式与家庭的分、继、合 |
3.1.1 村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户 |
3.1.2 家户的“分”、“继”及仪式的展示方式 |
3.2 互助、仪式——构建村落社会关系网的两个必备要件 |
3.2.1 村落社会关系网的构建、发展和成型 |
3.2.2 人情——仪式中的互助 |
第四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关系(二)——互助圈:大坪村的生活逻辑 |
4.1 大坪村的互助圈 |
4.1.1 亲属互助圈 |
4.1.2 地缘互助圈 |
4.1.3 友缘互助圈 |
4.2 人情圈、互助圈与熟人社会 |
4.3 仪式与互助 |
4.3.1 婚礼仪式体现的人情、互助与社会关系 |
4.3.2 冬经仪式与大坪村社会关系的整合 |
第五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的权力与权威(一)——法理型权威的代表:大坪村的村政权威 |
5.1 权力与权威 |
5.2 大坪村村级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5.2.1 村落组织结构概况 |
5.2.2 非正式组织——“小队”的结构及功能 |
5.2.3 村民小组的结构与功能 |
5.2.4 村两委会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
5.3 村政权威的构建 |
5.3.1 国家认同是建构村政权威的根本来源 |
5.3.2 民主运行是建构村政权威的群众基础 |
5.3.3 能人现象是村政权威实现的因素 |
第六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的权力与权威(二)——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大坪村的宗教权威 |
6.1 大坪寺的组织系统 |
6.1.1 大坪寺的结构 |
6.1.2 一僧一户制度 |
6.1.3 僧人的日常管理 |
6.2 僧俗互动——寺院与村落之间的共生关系 |
6.2.1 寺院与村落的共生空间 |
6.2.2 寺院对村落的依赖 |
6.2.3 寺院对村落的回馈 |
6.3 宗教权威的生成和维系 |
6.3.1 宗教权威的生成 |
6.3.2 宗教权威的维持 |
6.4 仪式与村落权威——以冬经仪式为例 |
第七章 中心-边缘视角下的大坪村 |
7.1 从边缘走向中心 |
7.1.1 被边缘化的大坪村人 |
7.1.2 试图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大坪村人 |
7.1.3 自我边缘化的大坪村人 |
7.2 国家话语下大坪村“安多”文化符号建构——以冬经为例 |
7.2.1 大坪寺的合法身份 |
7.2.2 国家话语下冬经仪式的变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大坪村旅游申请报告(2000年) |
附录2 :大坪村旅游申请报告(2010年) |
附录3 :抚边乡政府藏戏汇报情况 |
附录4 :索朗白登整理萨武神山资料 |
附录5 :大坪村出土格萨尔石刻 |
附录6 :村民自编格萨尔伴奏乐 |
附录7 :僧人自编格萨尔藏戏剧本 |
附录8 :大坪寺财务收支状况(示例) |
附录9 :村民功德明细(示例) |
附录10 :牟喇嘛多次被评为“爱党爱教”先进个人 |
附录11 :大坪村人开的藏家乐 |
致谢 |
(5)梅山手诀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梅山信仰源流 |
第一节 古梅山峒区与蛮族 |
第二节 “三峒梅山”与巫教 |
第三节 “北宋开梅”与师教 |
第二章 梅山手诀的特征 |
第一节 手诀的精神内核 |
一、“魂归梅山”祖先崇拜的多神信仰 |
二、当世“人神”与“济世升仙” |
三、和”与“庆” |
第二节 手诀的传承与派别 |
一、阳传与阴传 |
二、巫、师、道、佛共存 |
第三节 手诀的形意表达 |
一、拟形 |
二、表意 |
第四节 手诀的科仪功能 |
一、化身奉请 |
二、祈福驱邪 |
第三章 梅山手诀分类 |
第一节 梅山神与诀印 |
一、猎神张五郎 |
二、坛神 |
三、桃源仙洞诸仙 |
四、家主与地主 |
第二节 梅山鬼怪与诀印 |
一、下鬼 |
二、中鬼 |
三、上鬼 |
四、四山精怪 |
第三节 梅山神职者与诀印 |
一、登曹升仙 |
二、职品分阶 |
第四章 梅山手诀图录 |
第一节 师公诀印 |
第二节 猎人诀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田野访谈集 |
一、张天师(道佛)访谈录 |
二、罗夹子(猎人)访谈录 |
三、杨猎户(猎人)访谈录 |
四、阳法师(师公)访谈录 |
五、曾丹青(画匠)访谈录 |
六、彭套索(猎人)访谈录 |
七、伍道士(师道)访谈录 |
八、伍法师(师公)访谈录 |
致谢 |
(6)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7)女工家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通知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8)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 |
1.1.2 回应青年成长成才的核心问题 |
1.1.3 契合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现状概要 |
1.2.2 内容解读 |
1.2.3 简要评论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
2.1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
2.1.1 概念梳理 |
2.1.2 内涵界定 |
2.1.3 判断标准 |
2.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 |
2.2.1 具有前瞻意识的未来教育 |
2.2.2 体现价值选择的认同教育 |
2.2.3 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本教育 |
2.3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
2.3.1 语言上的生动性与深刻性 |
2.3.2 理念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
2.3.3 目标上的时代性与引领性 |
2.3.4 视野上的全局性与全球性 |
3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 |
3.1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3.1.1 时代背景 |
3.1.2 理论渊源 |
3.1.3 实践基础 |
3.1.4 主观因素 |
3.1.5 家风向度 |
3.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发展历程 |
3.2.1 萌芽时期(1969—1985) |
3.2.2 发展时期(1985—2007) |
3.2.3 形成时期(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期间) |
3.2.4 成熟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 |
4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理论体系 |
4.1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地位和作用观 |
4.1.1 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
4.1.2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
4.1.3 理想信念是青年精神之“钙” |
4.1.4 “革命理想高于天” |
4.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观 |
4.2.1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教育 |
4.2.3 党史、国情教育 |
4.3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原则观 |
4.3.1 善于教育青年与甘于服务青年相结合 |
4.3.2 坚持根本方向性与教育规律性相结合 |
4.3.3 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相结合 |
4.3.4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4.3.5 虚实结合,“虚功一定要实做” |
4.4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方法观 |
4.4.1 学习经典,“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 |
4.4.2 榜样示范,“要善于学典型” |
4.4.3 实践教育,“修行靠实践,功到自然成” |
4.4.4 网络教育,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 |
4.4.5 “强身健体”,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并举 |
5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实践特质 |
5.1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塑造培育作用 |
5.2 在学习先进榜样模范中激励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
5.3 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融会中增强青年理想信念 |
5.4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
5.5 从全面从严治党中牢固青年理想信念的保障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主研课题目录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目的论视角下长难句处理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纪录片《我们这五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任务描述 |
2.1 任务背景和来源 |
2.1.1 任务背景描述 |
2.1.2 任务来源描述 |
2.2 任务内容 |
2.3 任务意义 |
2.4 翻译任务周期规划 |
三、任务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背景资料准备 |
3.1.2 文本特征分析 |
3.1.3 理论文献综述 |
3.1.4 术语表的制定 |
3.2 译中过程 |
3.2.1 听音频记笔记 |
3.2.2 整理信息 |
3.2.3 译语输出 |
3.2.4 突发事件处理 |
3.3 译后整理与反思 |
3.3.1 音频资料整理 |
3.3.2 文本资料整理 |
3.3.3 译后反思与总结 |
四、交传案例分析 |
4.1 汉英模拟交传过程的难点 |
4.1.1 句子结构松散 |
4.1.2 句子过长 |
4.1.3 句子成分缺失 |
4.2 目的论指导下的解决策略 |
4.2.1 句子结构松散的解决策略 |
4.2.2 句子过长的解决策略 |
4.2.3 句子成分缺失的解决策略 |
五、口译实践总结 |
5.1 长难句英译的问题 |
5.2 翻译经验与不足之处 |
5.3 翻译长难句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论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之变迁 ——以《大理院民事判例辑存》为分析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相关概念辨析 |
五、文献运用与方法 |
第一章 私有财产权保护观念之变迁:个体从家庭中分离 |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私有财产权观念:家庭伦理之私 |
一、传统中国私有财产权的历史沿革 |
二、家庭伦理之私 |
三、特殊主体的私有财产权 |
第二节 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观念:私权与公权的博弈 |
一、清末民初个体权利观念的引进 |
二、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观念的局限性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私有财产权观念:私权社会化 |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私有财产权观念的社会本位特征 |
二、个体权利保障的阶段性成果: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 |
小结 |
第二章 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之变迁:民刑分立 |
第一节 传统中国:民刑合体、契约为辅 |
一、成文法典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
二、契约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
第二节 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法律体系的建构:民刑有分 |
一、《大清民律草案》的提出及其局限性 |
二、《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及其大理院对之适用 |
三、习惯及其适用 |
四、条理的适用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法独立 |
一、民国民法典的立法过程 |
二、民国民法典之立法精神 |
小结 |
第三章 私有财产权保护司法体制之变迁:审判权独立 |
第一节 传统中国:州县官审判权行政权不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司法行政分立 |
一、司法独立——大理院设立缘由 |
二、“寺”、“院”承续:司法独立之局限性 |
三、“院”、“院”裂变:司法体系优化、审行分离深化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独立审判 |
一、依法独立审判的原则 |
二、民事审判机构的变化 |
小结 |
第四章 承前启后:民初司法实践之断面解析 |
第一节 债权——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原则的体现 |
一、择以买卖、雇佣契约两种判例之概述 |
二、所涉及之案例 |
三、案例之分析 |
第二节 物权——社会利益与个人权利的拉锯 |
一、概述 |
二、涉及之案例 |
三、总结分析 |
第三节 亲属、承继——伦理纲常与平等自由的博弈 |
一、概述 |
二、涉及之案件 |
三、总结分析 |
结论 |
一、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变迁之四个面向 |
二、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时代特征——必然性和民族性 |
三、大理院司法兼营立法的历史及时代意义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这种“照顾”要不得(论文参考文献)
- [1]山魈[J]. 丰山钟. 广西文学, 2020(12)
- [2]“V不得”的情态类别与词汇化研究[D]. 米岚昕.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3]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D]. 杨旻旻.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梅山手诀考[D]. 胡一.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6]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7]女工家记[J]. 盛可以. 江南, 2019(06)
- [8]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D]. 张林. 重庆大学, 2019(01)
- [9]目的论视角下长难句处理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纪录片《我们这五年》为例[D]. 付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论清末民初私有财产权之变迁 ——以《大理院民事判例辑存》为分析文本[D]. 古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