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与管理

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与管理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慈树浩[1](2021)在《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饮食观念也从原来的“吃饱饭”向“吃好饭”转变,尤其是最近几年,媒体频繁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食品安全监管能够通过监控与管理手段确保安全的食品流入人们的生活中,进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可以说食品安全监管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要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让食品生产与流通在有效的监管下进行。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调查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流动食品摊点监管执行不够全面、家庭食品小作坊监管机制运行不够高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够完善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有时力度不够。针对以上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深层次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即流动食品摊点的管理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合作效率有待提高、食品安全诚信建设有待加强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有待加强。针对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1)完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的全面监管;(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3)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4)建设力量更强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机率,甚至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需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措施。但是在制定解决措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此推动政府各个监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共同保障食品从源头到进入百姓口中全部过程的安全性。只有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才能筑牢国民的生命健康防线,为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郑玄[2](2021)在《电网企业现代化后勤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企改革对后勤发展的新要求,结合依法治企工作,公司后勤管理模式将面临新一轮变革。本文以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做为研究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现代化后勤保障模式研究为核心,从中央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公司后勤现状为出发点,探究公司现代化后勤保障管理模式;从大后勤角度研究公司后勤业务功能拓展体系。对公司的后勤保障现状与问题、后勤改革发展政策法规、公司现代化后勤核心思想、后勤管理机制、后勤业务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现代化后勤的实现需要构建适应改革与发展的管理模式,而业务拓展体系的构建也必须依附于业务的转型重塑,只有依附于信息技术的深化使用,才更有利于现代化后勤智能技术体系的构建。公司后勤应该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电网发展、公司发展和员工需求”原则,突出“一体化、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导向和要求,深刻理解建设现代化后勤核心思想。在当前新时代形势下,从全业务、全公司角度推进后勤业务的转型重塑是公司构建现代化后勤业务拓展体系的关键。全公司项目管理、房产资源管理、公务用车管理等后勤业务均应统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职工和公司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

梁伟珍[3](2020)在《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邮轮旅游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自2006年以来,市场快速发展,我国邮轮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40%以上。在走过粗放式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后,我国邮轮产业已开始步入市场纵深拓展、产业结构完善、持续创新驱动及本土邮轮培育的另一个黄金发展机遇期。CM公司坚定看好中国邮轮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调整战略布局,主动参与高端邮轮旅游生态圈的建设,将邮轮旅游作为创新性战略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发展。邮轮船员是邮轮全产业链上最重要的支持环节之一,本文以邮轮船员管理作为切入点,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船员管理模式选择及应用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匹配公司初期、中期、远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船员管理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CM公司船队组建所需的邮轮船员队伍筹建、管理提供相应的借鉴,同时为今后的邮轮船员管理标准化制定、管理输出奠定基础。论文的逻辑脉络为:首先,通过梳理CM公司船员管理现状与邮轮船员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CM公司当前船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管理模式、选择性部分外包管理模式、自主管理模式这3种模式应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结合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4个组合维度进行匹配度分析;然后,以SWOT分析为基础,应用专家问卷调查、专家意见一致度分析等方法,对3种管理模式以雷达图的形式从5个维度进行对比,结合3种模式的成本测算,提出匹配公司初期、中期、远期发展的船员管理模式;最后,提出实施保障措施建议。全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1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对邮轮产业、邮轮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及船员管理相关概念进行概述,介绍国际邮轮公司发展概况、国内外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现状。第3章是CM公司船员管理现状及邮轮船员需求分析,结合CM公司邮轮产业发展战略,剖析邮轮船员需求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第4章是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的选择,通过对3种不同的船员管理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匹配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船员管理模式最优方案。第5章是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实施保障措施,为船员管理模式最优方案的达成建立制度基础。建议建立邮轮船员全流程、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丰富邮轮船员招聘渠道、完善绩效考核及反馈机制。第6章是结论,阐明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曹海苓[4](2020)在《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保障需求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给政府老年服务行业治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缓解养老负担压力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指在遵循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下,通过社会途径,由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等在内的多元服务主体为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共担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方式。从提供主体视角讲,社会化养老强调养老资源由传统的家庭、政府的一元或二元向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转化。从社会化养老的客体角度讲,社会化养老面向社会全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普遍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应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作为关系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其解决得程度如何与执政党的执政成效息息相关,决定民心向背,政府作为执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者,应当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本质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控制者,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其重要的施政目标。养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基础性、现实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公共利益,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是衡量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构想以来,养老服务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痕迹,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然而,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缺乏、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市场化运行中监管缺失等缺陷与不足,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未能真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其职能。由于养老服务兼具政府保障特征和社会公益福利性质,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培育和扶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已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借鉴政府职能、准市场、协同治理等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以社会化养老为研究背景,以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为主体框架,以政府职能的完善为研究主线,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回溯、实践形态、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完善路径为叙事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角度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及行动策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内容、边界、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以推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适度、有效职责。这对于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空间,巩固和维护我国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构建了政府养老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政府职能理论,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对政府职能的现实需求,将政府职能界定为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等四个要素,厘清了各要素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设计了针对负责养老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调查与访谈,在系统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2.先行研究中存在重客体研究、轻主体研究的现象,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其他核心主体联动作用的研究视角关注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过程,主体间关系结构复杂,行动逻辑不尽统一。处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政府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抽离出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资源整合与动员,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之一。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提炼出了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新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决策过程是政府行政的核心,政府决策是否科学与公正是决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2)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表明,任何单一供给主体独立提供养老服务都存在供给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重构中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建立供给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强强联合”。(3)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缺位与越位问题,说明政府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作用的边界与范围。因此,本文提出,要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丁潇颖[5](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思博[6](2020)在《市场监管机构管理资源配置研究 ——以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建相对应,临汾主要以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合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期发挥更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但在新机构的具体运行过程中,笔者发现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管理资源配置上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本文针对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合并后的各项管理资源的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与深入的研究。文章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监管理论和管理资源配置理论,全面分析了机构改革后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主要管理资源配置现状,找出主要管理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影响管理资源配置的主要要素,结合国家总体布局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策略性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合并成立是符合时代要求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三局合并”能够为临汾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由此更为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合并成立后,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其管理资源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结构资源配置不合理、二是管理制度资源有所欠缺、三是管理财务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混乱、四是管理人力资源较为松散、五是对下属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存在偏差,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整有效地发挥职能,对临汾市市场的秩序及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形式与流程并进行严格监督、优化人力资源从招聘、培训到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并进行整合等措施,力求客观地为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管理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临汾市的民生、经济、安全、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发挥更为重要的管理与服务作用。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扬[8](2020)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新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常有大量健康受试者参与,需要在试验病房由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试验与医疗监护,故其质量管理更为独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针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宏观系统性的质量管理研究很少,尤其是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法律法规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横断面调查、典型案例及数理分析等,构建宏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和微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提升的建议,以期填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不足,实践上满足现代药物研发管理的迫切需要(如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管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与我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www.chinadrugtrials.org.cn)两个数据平台中2013年3月-2018年9月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信息作为资料来源与数据源,并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情况,归纳质量管理要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编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评分越高质量越好),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对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等5类宏观管理影响因素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价。使用此问卷调研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最终收集604份有效问卷。应用Mplus7.4和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plus7.4构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在22家医疗机构内进行实证研究,对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ⅠS法等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和p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分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征,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现状:与欧盟国家、日本、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中国1458项、欧盟国家2741项、日本344项、美国6388项)、盲法使用比例较低(中国28%、欧盟国家37%、日本42%、美国36%、全球平均水平38%)、试验方案设计随机化比例较高(中国62%、欧盟国家45%、日本42%、美国42%、全球平均水平43%)、使用健康受试者比例较高(中国56%、欧盟国家47%、日本33%、美国32%、全球平均水平37%)、申办方几乎全部为企业(中国96%、欧盟国家60%、日本59%、美国57%、全球平均水平42%)。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框架:通过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情况的回顾梳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素清单:(1)在宏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申办方(包括CRO)管理及研究团队管理。(2)在微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申办方与研究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实施中的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的各项工作制度、SOP制定与执行等。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以上质量管理要素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与问卷。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总体评分为3.81分(总分5分),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评分相对较低,受试者权益保护评分相对最高。在描述性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57,TLⅠ=0.971,CFⅠ=0.974。除研究团队外(β=0.055,P=0.468),政府监管(β=0.249,P<0.001)、行业监管(β=0.344,P<0.001)、医疗机构管理(β=0.203,P=0.023)和申办方/CRO管理(β=-0.253,P=0.005)均显着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一致。此外,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64,0.661,0.569,0.560,p<0.001);医疗机构管理与行业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29,0.766,0.790,p<0.001);行业管理与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44,0.663,p<0.001);研究团队管理与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77,p<0.00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试验设计与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管理;15个二级指标及73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一级和二级指标权威系数均大于0.7,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87(P<0.01)。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2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其中19家医院总评分达到良好(评分4分以上,5分满分),3家医院接近良好(评分3.88-3.99分)。各指标中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得分较低(评分低于4分,5分满分)。应用直接加和法、TOPSⅠS法、综合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直接加和法和TOPSⅠS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54,直接加和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影响。【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和申办方/CRO管理等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向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研究团队对试验质量影响不显着,说明研究团队人员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申办方/CRO管理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揭示了申办方/CRO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上述结论可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2.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测评工具。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是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需要继续加强的两个方面。3.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临床研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有效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监管效力,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监查稽查,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和区域伦理中心,开展培训工作;医疗机构正确把握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发展方向,关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创新与不足】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管理模型;构建了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丰富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模型与工具,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微观与宏观循证依据。由于调查对象为中国临床试验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性可能存在局限。

温晓希[9](2020)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 ——以问题疫苗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多次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对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极大考验着政府有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然而,现实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网络舆情治理效果不佳,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网络谣言扩散、社会情绪恐慌、政府公信力下降等。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亟待深入。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内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发展创新,网络论坛、博客等逐渐式微,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则快速普及,成为网民互动交流、表达情绪、发表意见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源地和影响网络舆情走势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的勃发及反转都在这里充分体现。然而,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治理的主动性不足,经常是舆情事件发生后才被动开展治理;舆情预警和舆情应对能力存在一定短板,受到网民诟病;在面对突发事件舆情时,未能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开展舆情治理工作;未将网络舆情治理融入对行业、对网络平台的日常监管中等。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政府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重视不足、网络舆情治理规制不健全、政府部门的政绩观存在偏差、干部队伍网络素养亟待提高等有密切关系。本文以案例分析、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以2016年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和2018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分析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影响,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探讨政府部门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从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引导、构建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加强网络自律与他律建设等方面提出治理策略。

郭键[10](2020)在《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校团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餐饮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至今,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且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特别是涉及高校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前的行业环境对于高校团餐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高校团餐企业具备先进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同时,建立起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口碑和品牌效应。本文以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公司人员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结合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与参阅,本文围绕“人”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对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分析研究,将HSE管理体系融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现HSE管理体系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并注重管理过程的变化,注重管理体系的时效性,使其管理方式由“经验式监管”转变为“参与式监管”。通过对J公司员工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充分了解J公司的现状和J公司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导致员工缺乏安全责任意识;第二,岗位分工和职责模糊,导致员工服务意识淡薄;第三,工作交流缺乏广度,难以形成广泛共识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办法。优化措施包括:优化组织结构;优化沟通渠道;优化与完善制度规章;优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护层次;优化人事管理,强化员工执行力。并针对J公司消费群体制作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及分析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优化过程的工作案例,验证出通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提高了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二、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安全监管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2.2.1 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
        2.2.2 整顿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
    2.3 理论基础
        2.3.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市场失灵理论
第三章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分析
    3.1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调查与已取得的成效
        3.1.1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调查
        3.1.2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已取得的成效
    3.2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 流动食品摊点监管执行不够全面
        3.2.2 家庭食品小作坊监管机制运行不够高效
        3.2.3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3.2.4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有时力度不够
    3.3 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3.1 流动食品摊点的管理有待完善
        3.3.2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合作效率有待提高
        3.3.3 食品安全诚信建设有待加强
        3.3.4 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第四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4.1.1 典型做法
        4.1.2 重要启示
    4.2 国内其它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4.2.1 典型做法
        4.2.2 重要启示
第五章 加强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5.1 完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的全面监管
        5.1.1 完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的管理规定
        5.1.2 改善对流动食品摊点监管的相关措施
    5.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
        5.2.1 进一步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5.2.2 明确食品安全责任主体
    5.3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5.3.1 将企业的经营行为纳入征信系统
        5.3.2 对企业按照信用等级实施管理和政策优惠
    5.4 建设力量更强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5.4.1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工作能力
        5.4.2 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电网企业现代化后勤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后勤改革发展政策法规分析
    2.1 中央各项改革发展政策对后勤改革的影响分析
    2.2 后勤领域政策环境分析
    2.3 后勤领域法律法规分析
        2.3.1 后勤相关法律法规分析解读
        2.3.2 依法推进后勤改革发展
第三章 公司后勤保障基础与现状诊断
    3.1 基于调查问卷的公司后勤保障现状与问题分析
        3.1.1 员工年龄结构老化、素质偏低、岗级低
        3.1.2 后勤保障工作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升空间较大
        3.1.3 现代化后勤建设不完善、概念模糊
        3.1.4 后勤保障工作制度标准建设不足
        3.1.5 后勤保障风险防控应急方面不足
        3.1.6 后勤保障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7 后勤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难点问题分析
    3.2 基于调研资料的公司后勤保障现状与问题分析
        3.2.1 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缺乏
        3.2.2 组织架构滞后脱节
        3.2.3 标准规范不健全
        3.2.4 集约化管理程度不够
        3.2.5 后勤服务主动性和执行力不够
        3.2.6 历史遗留问题多
第四章 公司现代化后勤保障管理模式构建
    4.1 现代化后勤概述
        4.1.1 现代化后勤概念
        4.1.2 现代化后勤保障管理模式构建思路
    4.2 现代化后勤组织管理机制
        4.2.1 现代化后勤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4.2.2 现代化后勤组织激励机制
    4.3 现代化后勤运行管理机制
        4.3.1 现代化后勤资源集约化管理机制
        4.3.2 现代化后勤服务市场化运行机制
        4.3.3 现代化后勤专业化运行管理机制
        4.3.4 现代化后勤风险管控机制
        4.3.5 现代化后勤其他运行管理机制
    4.4 现代化后勤标准规范框架体系
        4.4.1 现有标准规范梳理
        4.4.2 现代化后勤标准规范框架
        4.4.3 现代化后勤标准规范体系内容
第五章 公司现代化后勤业务拓展功能体系构建
    5.1 后勤体系概述
    5.2 小型基建项目管理
        5.2.1 小型基建项目管理集约化方案
        5.2.2 小型基建项目管理市场化行径
        5.2.3 小型基建项目管理风险管控方案
        5.2.4 小型基建项目管理智能信息化需求分析
    5.3 非生产性房产资源管理
        5.3.1 非生产性房产资源管理集约化方案
        5.3.2 非生产性房产资源管理风险管控方案
        5.3.3 非生产性房产资源管理智能信息化需求分析
    5.4 公务用车管理
        5.4.1 公务用车管理集约化方案
        5.4.2 公务用车管理市场化行径
        5.4.3 公务用车管理风险管控方案
        5.4.4 公务用车管理智能信息化需求分析
    5.5 职工服务与安全管理
        5.5.1 职工服务管理集约化方案
        5.5.2 职工服务管理市场化行径
        5.5.3 职工服务安全管理风险管控方案
        5.5.4 职工服务管理智能信息化需求分析
    5.6 应急保障
        5.6.1 应急保障集约化方案
        5.6.2 应急保障风险管控方案
        5.6.3 应急保障智能信息化需求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调研访谈和搜集资料
致谢

(3)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邮轮产业概述
        2.1.2 邮轮船舶管理概述
        2.1.3 国内邮轮产业概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2.2.2 船员管理相关规定
        2.2.3 SWOT分析
    2.3 邮轮船员管理模式
        2.3.1 邮轮船员概述
        2.3.2 国内外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简介
3 CM公司管理现状及邮轮船员需求分析
    3.1 CM公司介绍
        3.1.1 CM公司邮轮产业发展战略
        3.1.2 CM公司邮轮人才培养策略
    3.2 CM公司船员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CM公司船员队伍现状
        3.2.2 CM公司现有船员与邮轮发展需求差距分析
    3.3 CM公司邮轮船员需求分析
        3.3.1 邮轮甲板部船员需求分析
        3.3.2 邮轮轮机部船员需求分析
        3.3.3 邮轮酒店部船员需求分析
4 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的选择
    4.1 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管理模式
        4.1.1 SWOT分析
        4.1.2 SWOT组合策略分析
        4.1.3 与CM公司船员管理匹配度分析
    4.2 选择性部分外包管理模式
        4.2.1 SWOT分析
        4.2.2 SWOT组合策略分析
        4.2.3 与CM公司船员管理匹配度分析
    4.3 自主管理模式
        4.3.1 SWOT分析
        4.3.2 SWOT组合策略分析
        4.3.3 与CM公司船员管理匹配度分析
    4.4 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
        4.4.1 三种管理模式雷达图对比分析
        4.4.2 不同管理模式成本匡算
        4.4.3 CM公司不同阶段的船员管理最优方案
5 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5.1 建立合理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5.1.1 建设校企合作邮轮实践基地
        5.1.2 建设全流程职业规划与培训体系
    5.2 丰富邮轮船员招聘渠道
        5.2.1 院校招聘
        5.2.2 船员代理公司推荐
        5.2.3 社会招聘
    5.3 完善绩效考核及反馈机制
        5.3.1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
        5.3.2 优化绩效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选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呈现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重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职能
        (二)政府治理
        (三)公共服务
        (四)社会化养老
    二、基本理论的阐释
        (一)政府职能理论
        (二)准市场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构成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政府的职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全能型政府职能
        (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职能的改变
        (三)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向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特征
        (一)从无限职能到有限职能的转变
        (二)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的演进
        (三)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演变轨迹
        (一)“单位”制养老服务时期:政府职能的全面干预
        (二)“单位”制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换时期:政府职能的收缩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时期:政府职能的回归
第三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现状考察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一)社会化养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初步整合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行动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模式的变革
        (一)计划体制时期:政府的全能型、管制型养老服务
        (二)市场体制时期:政府的有限性、服务型养老服务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失位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的缺乏
        (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
        (五)养老服务市场化监管的缺失
第四章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一)英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美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三)日本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一)英国的混合主义模式
        (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四)中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
    三、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分析的启示
        (一)确立政府主导原则并付诸行动
        (二)实施多元主体的引导性培育
        (三)发挥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第五章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建议
    一、政府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法治建设的驱动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三)传统养老制度的历史传承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履行中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为逻辑起点
        (二)以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关系为逻辑中介
        (三)以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为逻辑终点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动策略
        (一)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
        (二)增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能力
        (三)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监察制度
        (五)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管理者、创建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政府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市场监管机构管理资源配置研究 ——以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2 研究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监督管理理论
        2.2.2 管理资源配置理论
3 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后管理资源配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临汾市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内容
    3.2 政府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意义
    3.3 机构改革后各项管理资源的配置及问题
        3.3.1 机构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2 财务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3 制度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4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3.5 资产及设备资源的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6 信息与技术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优化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资源配置的对策
    4.1 优化管理资源配置的总思路
    4.2 优化管理资源配置的主要策略
        4.2.1 优化管理组织结构资源配置
        4.2.2 优化管理财务资源配置
        4.2.3 优化管理制度资源配置
        4.2.4 优化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
        4.2.5 优化管理资产与设备资源配置
        4.2.6 优化管理信息与技术资源配置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1.2.1 基本概念
        1.2.2 理论回顾
    1.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研究基础
        1.3.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2 风险管理理念
        1.3.3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
        1.3.4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研究
    1.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1.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2.1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4.2.2 受试者保护与管理
        1.4.2.3 试验病区与试验药房管理
        1.4.2.4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置
        1.4.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基础
        2.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研究
        2.2.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回顾
    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1 国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2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3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比较
        3.1.3 小结
    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法规梳理
        3.2.1 ICH临床试验法规
        3.2.2 美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
        3.2.3 欧洲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3.1 欧洲药品管理局
        3.2.3.2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和英国制药工业协会
        3.2.3.3 意大利药监局
        3.2.3.4 法国相关学术团体
        3.2.4 日本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5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中的质量要素
    3.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 国外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1 美国监管情况
        3.3.1.2 欧盟监管情况
        3.3.1.3 日本监管情况
        3.3.2 我国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要素清单
        3.4.1 宏观层面对利益相关方的归纳整理
        3.4.2 微观层面对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归纳整理
    3.5 本章小结
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宏观视角下
    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测量基础
        4.1.1 研究方法
        4.1.1.1 初步设计
        4.1.1.2 专家咨询法
        4.1.1.2.1 对象与方法
        4.1.1.2.2 专家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问卷构建
        4.1.3 小结
    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4.2.1 研究方法
        4.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4.2.1.2 统计学方法
        4.2.1.2.1 信效度分析
        4.2.1.2.2 单因素分析
        4.2.1.2.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1.2.4 结构方程模型(SEM)
        4.2.2 研究结果
        4.2.2.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2.2 问卷信效度
        4.2.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2.2.2.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2.2.3 描述性分析
        4.2.2.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描述性分析
        4.2.2.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4.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多因素回归的管理模型——有序多分类LOGⅠSTⅠC回归分析
        4.2.2.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整体质量)的回归模型
        4.2.2.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受试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回归模型
        4.2.2.5.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回归模型
        4.2.2.5.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回归模型
        4.2.2.5.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的回归模型
        4.2.2.5.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总体质量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基于5 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微观视角下
    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1.3 专家咨询法
        5.1.3.1 专家咨询表
        5.1.3.2 专家咨询分析内容与方法
        5.1.4 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5.1.4.1 第一轮咨询
        5.1.4.1.1 专家基本情况
        5.1.4.1.2 专家积极系数
        5.1.4.1.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5.1.4.1.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1.6 专家补充意见
        5.1.4.2 第二轮咨询
        5.1.4.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2.3 专家补充意见
        5.1.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5.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2.1.1 研究目的
        5.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5.2.2 实证研究结果
        5.2.2.1 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
        5.2.2.2 各级指标评分情况
        5.2.2.3 各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分情况
        5.2.2.4 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综合指数法的结果一致性研究
        5.2.3 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对策——典型案例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调查主题
        6.1.2 调查对象
        6.1.3 研究内容
    6.2 研究结果
        6.2.1 案例医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概况
        6.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色
        6.2.2.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6.2.2.2 优秀的主要研究者
        6.2.2.3 科学的研究团队形成机制
        6.2.2.4 复合型药学专业人员
        6.2.2.5 严格的受试者保护
        6.2.2.6 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
        6.2.2.7 践行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
    6.3 对进一步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期许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法律法规、监管工作梳理
        7.1.1.1 试验数量及试验设计还存在差距
        7.1.1.2 试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7.1.1.3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工作需要继续改进
        7.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
        7.1.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总体讨论
        7.1.2.2 政府监管等因素对试验质量的影响
        7.1.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7.1.3.1 申办方/CRO的责任
        7.1.3.2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7.2 建议
        7.2.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7.2.1.1 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7.2.1.2 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
        7.2.1.3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
        7.2.1.4 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7.2.2 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试验质量管理
        7.2.2.1 参与制定技术指南
        7.2.2.2 开展监查和稽查
        7.2.2.3 参与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
        7.2.2.4 开展GCP培训工作
        7.2.2.5 助力区域伦理中心建设
        7.2.3 医疗机构应加强试验质量管理
        7.2.3.1 正确定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
        7.2.3.2 科学配备研究团队
        7.2.3.3 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研究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预调查问卷
附件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调查问卷
附件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9)社交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 ——以问题疫苗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主要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2 舆情
        2.1.3 网络舆情
        2.1.4 社交媒体
        2.1.5 问题疫苗事件
    2.2 相关理论阐释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第3章 社交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基本特征
        3.1.1 突发性
        3.1.2 持续性
        3.1.3 不确定性
    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3.2.1 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3.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分析
第4章 基于问题疫苗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的政府治理分析
    4.1 2016年山东问题疫苗案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
        4.1.1 网络舆情事件概述
        4.1.2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
        4.1.3 政府治理山东问题疫苗案网络舆情分析
    4.2 2018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
        4.2.1 网络舆情事件概述
        4.2.2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
        4.2.3 政府治理长春长生疫苗案网络舆情分析
    4.3 两起案例网络舆情治理的经验与不足
        4.3.1 网络传播媒介类型分析
        4.3.2 可取经验分析
        4.3.3 不足之处分析
第5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5.1 存在问题表现
        5.1.1 舆情治理主体缺乏主动性
        5.1.2 网络舆情预警不及时
        5.1.3 舆情应对能力不足
        5.1.4 社交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
        5.1.5 网络行业规范力度欠佳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对网络舆情风险重视不够
        5.2.2 网络舆情治理规制不健全
        5.2.3 政府部门政绩观存在偏差
        5.2.4 干部队伍网络素养偏低
第6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策略
    6.1 提高网络舆情预警动力和能力
        6.1.1 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绩效评价体系
        6.1.2 完善社交媒体舆情研判预警制度
        6.1.3 引入第三方机构辅助监测
        6.1.4 强化网络素养培训
    6.2 提升舆情引导和治理能力
        6.2.1 设计以疏导为主的舆情治理方案
        6.2.2 主动掌握社交媒体领域话语权
        6.2.3 培养社交媒体平台的专业型意见领袖
    6.3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6.3.1 建立跨部门应急协作机制
        6.3.2 完善危机公关技巧
        6.3.3 建立舆情应急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
    6.4 加强网络自律与他律建设
        6.4.1 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
        6.4.2 充分发挥网络行业协会作用
        6.4.3 强化对属地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校团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1 .团餐行业背景
        1.1.2 .食品安全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
    1.3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国内外研究动态
        1.7.1 .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
        1.7.2 .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阐释
    2.1 .高校团餐的概念
    2.2 .高校团餐企业的概念
        2.2.1 .公益性
        2.2.2 .维稳职能
        2.2.3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2.3 .食品安全的概念
    2.4 .食品安全管理的概念
    2.5 .HSE管理体系的理论阐释
    2.6 .PDCA循环的应用阐释
第三章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剖析
    3.1 .J公司现状与调查
        3.1.1 .J 公司简介
        3.1.2 .样本选取与组织结构
        3.1.3 .管理概况与实际调查
    3.2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剖析
        3.2.1 .缺乏有效的培训,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意识
        3.2.2 .岗位分工、工作职责模糊,导致员工服务意识淡薄
        3.2.3 .工作交流缺乏广度,导致难以形成广泛共识
第四章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优化
    4.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的思路
        4.1.1 .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优化的思路
        4.1.2 .管理内容与过程优化的思路
    4.2 .优化组织结构
        4.2.1 .优化机构设置
        4.2.2 .优化食品安全监督层职责
        4.2.3 .优化食品安全管理层效用
        4.2.4 .细化安全专员和各班组组长职责
    4.3 .优化沟通渠道
        4.3.1 .优化J公司内部沟通
        4.3.2 .优化校企联系,使J公司积极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当中
    4.4 .优化与完善制度规章
        4.4.1 .明确并公示领导承诺
        4.4.2 .制度规章及时更新完善
    4.5 .优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护层次
        4.5.1 .宏观方向的风险防护
        4.5.2 .微观方向的风险防护
    4.6 .优化人事管理,强化员工执行力
        4.6.1 .加强对人员的职业培训
        4.6.2 .侧重吸纳专科食品卫生专业人才
        4.6.3 .留住合适的人才,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五章 J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的实例分析
    5.1 .以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体系优化的效果
    5.2 .以案例分析体系优化的效果
        5.2.1 .关于日常管理优化的案例分析
        5.2.2 .关于食品留样问题的案例分析
        5.2.3 .关于出入库管理优化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与回顾
    6.2 .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四、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寿光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慈树浩. 烟台大学, 2021(12)
  • [2]电网企业现代化后勤管理模式研究[D]. 郑玄.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CM公司邮轮船员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 梁伟珍.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4]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曹海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6]市场监管机构管理资源配置研究 ——以临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D]. 王思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 赵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社交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 ——以问题疫苗事件为例[D]. 温晓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金都臻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校团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D]. 郭键.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