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后感 1500左右……
- 答:中国政治思想史》内容简介:《中国政治思想史》初成于一九四〇年,五年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六十余年来,中外学子读之,引之,莫不奉为经典巨著。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颤蔽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中国政治思想史》采政治学的观点,用历史学的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两千五百年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取材以前人著作之最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叙述各家思想,力求客观之态度,偶有评论,也是意在辨明其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任意抑扬,臆断得失。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史。本书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读本。本书是一部没有受到政治局面变幻影响的学术著作。安克思密特曾经批评说,当代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敬返是历史研究,而较少涉及历史的叙事性写作。在他看来,大致可以说,分析的历史哲学乃是关于历史研究的历史哲学。叙事主义亮洞饥的历史哲学则是关于历史写作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在1960年代左右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困难的境地。在这个意义上,怀特的工作,尤其是他......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引言部分思想似乎失去了批评的对象,于是,它会迅速地沦落为一种依附于经典的知识,并在考试制度的挟迫下,被简约为一些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只是作为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存在。p5 (我们都是靠记忆和背诵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而出现在学府的。这种无奈是永恒的,而且几乎套用在一切事物的发展上,用熊秉明的诗就是“你的诞生已经诞......
问:2021-12-23读书笔记《李济学术随笔》Day11
- 答:第八编光谟艺谈
这编收入的全是李光谟先生写的关于李济先生等人的文章,共十四篇。
摘录目录如下:
一、罗素与青年李济:1922年李济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人类学年会上,做了一个报告,名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报告中着重谈了中国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罗素的关注,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中,曾大段引用了李济的两段话。
二、南开的“矿科教授”。李济如何和矿科产生的关系?
三、“入夥”史语所:讲述李济进入史语所的情形。从傅斯年的信可以知道,傅一开始并不知道李济。
四、五、三十年代的荣誉之旅(一)、(二):讲述李济述英讲学和瑞典王储的交往。
六、考古组“十兄弟”:“十兄弟”指参与安阳殷墟发掘的十人。
七、从梁任公的家书看中国近代考古的发轫:梁启超是梁思永的父亲,在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中国考古。
八、半个茧壳:山西西阴村遗址发现了半个茧壳罩首梁。
九、走向中国阿卡迪米: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意义。
十、一份“见面礼”。李济入夥中研院时发表的演讲《中国最近发现之新史料》作为进入的见面礼,引起了傅斯年高度重视。
十一、谈谈丁文江、李四光和李济:这三位,都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大人物。前两人对李济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十二、对联文化:李济不反对对子本身,但他反对中国教育把词赋、对联的训练当作读书人的毕生之业。
十三、李济跟费慰梅谈生平:李济晚年和费慰梅所作的两芹镇次谈话的经过。
十四、洋神父的代言:柏杨太太与司神父的交谈,并把司神父的一些观点整理发表出来,其中引用的李物运济的话。
问:《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答:《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歼烂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2xra
书名: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
作者:钱穆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9-12
页数:250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信历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迄春秋,共收论文七篇。首先推论中国上古之时北方农作物及山居情况,详密考索华夏先民的基本生存境遇。再论周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意义,探求《诗经》的源流意氏坦漏蕴,考辨《西周书》之文体,发明《易经》之旨趣,皆援史证经,多发前人所未发。最后引经据史,以春秋时代人的行为事例验证中国文化之特殊性——道德精神,深细剖揭民族文化之生命内涵。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