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光盘版)》实施优秀证书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光盘版)》实施优秀证书

一、《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证书(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牛妍[2](2020)在《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传统知识服务行业和数据库的知识服务转型势在必行。中国知网作为学术资源知识服务平台的代表,在我国的发展较早,展现了国内优秀的数字资源和知识服务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知网的研究在我国知识服务模式的探索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平台的发展应坚持以用户为导向,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动机理论构建了研究模型,使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动机、使用态度、使用行为和满足程度,分析了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动机有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任度、阅读成本和规范性压力,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感知有用性、信任度、阅读成本、感知易用性和规范性压力;用户的使用动机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用户的满足程度会影响使用态度。最后,本文为中国知网提高用户满意度提出了建议,并可以迁移到其他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中去。

郭书剑[3](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认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李孝弟,杨霞[4](2020)在《域出版的发展瓶颈及网刊转型升级的再思考》文中指出中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从未像最近20年来如此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于综合性学术期刊该走向何方,学界及期刊界同仁意见纷呈,各执一词。唯有贴近并尊重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特点及规律,着眼于世界学术期刊发展大势之下的建设性改革意见,才有助于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健康发展,也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术研究朝健康、良性的方向前行。在网刊的发展及其转型升级过程中,域出版理念的提出及实施高屋建瓴。但是,在其整个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夹缝性存在的特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学术公益性之间的根本性冲突将域出版扼杀于摇篮中。基于此,网刊的转型升级成为所有期刊人必须面对且深入思考的话题。

雷珏莹[5](2019)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文中指出我国学术出版事业方兴未艾,以学术出版为主体的专业出版机构,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对成功出版单位的深入分析和经验总结尤为紧迫和关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自1998年开启第二次创业阶段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选取该社作为研究对象,从出版社的发展概况入手,梳理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坚持学术出版道路中所形成的出版理念以及它主要的出版实践活动,从中分析出可供专业出版机构加以参考的学术出版经验。作为现代出版企业,社科文献出版社以出版人制度确立出版社发展的精神引领。在以谢寿光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带领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明确学术出版的发展定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出版社内部结构的企业化发展;规范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出版活动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出版社形成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品牌经营理念,将企业精神与人文情怀结合融入出版社的学术出版探索中。在社会发展和学术需求的不断变化下,社科文献出版社始终坚持高端学术的发展路线,以高性价比的图书体现学术出版的知识价值,并通过服务转型延伸学术出版的价值内涵。出版人制度和学术服务转型的发展理念对转企改制背景下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在出版理念指引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深耕学术出版领域,积极探索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皮书”通过规模化、市场化运作树立了专业的学术品牌,并通过数据库的形式以及规范化的评价管理来服务社会需求,体现社科文献出版社作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甲骨文”则是针对国外优秀学术着作译介工作所打造的图书系列,品牌定位大众学术读物类型,通过增强文本可读性、美化装帧设计来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契合当下阅读大众化的趋势,推动出版社探索学术图书向大众出版市场的延伸。而基金项目作为出版优秀学术成果和发展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基础保障,社科文献出版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出版实践也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提供了学习经验。社科文献出版社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项目申报、内容把关、编校修改、出版发行的一系列出版流程。在此过程中出版社保障了科学研究的品质;研究内容为出版社提供专业内容资源;基金支持也保证了出版单位的出版效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我国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发展的成功范例。在学术出版的探索中,出版社坚定出版理念,提升对学术出版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在学术出版的大框架下开拓多元发展路径,并有效利用外部的支持辅助力量。本文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经验落脚于对我国学术出版行业发展的研究,为今后出版机构的学术出版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胡鑫,任卫娜,马俊哲,王蓉,宋晓华,张世蓁[6](2018)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大事记(1987-2017)》文中认为1984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不久,原在国家农垦部曾从事期刊工作的赵书敏教务长就和方道中院长以及王蓉处长(培训处)等,多次就创办院刊事宜进行研究和磋商。1986年6月,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学院培训处积极引进在农业部成人高校具有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张世蓁同志,着手院刊创刊的筹备工作。1987年3月学院组建院刊编辑委员会,组成如下:

朱剑[7](2017)在《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文中研究表明自数网技术介入学术传播至今这20年中,学术传播的业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纸本学术期刊基本退出了传播,只保留了"发表"的功能;封闭的出版环境被打破,来自境外和其他行业的传播主体正在或已经侵入传统学术期刊的领地;一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竞争已在数网技术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当我们回顾这段鲜活的历史时,不难发现史实远比理论精彩,在封闭或开放的空间里,技术作用的形态和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如今,学术传播正在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面对各种力量角逐的开放的国际空间,如果我们因应传统的惯性而总是试图以纸本时代的传统秩序和手段来予以规约,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当我们试图构建新的传播秩序时,却又发现,学术传播的话语权也已为某些国际学术传媒集团所掌控,它们已成为国际学术传播秩序事实上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因此,只有坚持开放,积极参与,才能赢得国际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必然是学术平台。如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传播平台,并进而参与乃至主导国际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唐普[8](2012)在《试论社科学术期刊参考文献着录规范的构建》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出版界参考文献着录虽然有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但社科学术期刊界参考文献着录规范却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究其原因,是国家标准忽视了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自身的特点,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从有利于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角度来看,社科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着录应当规范化。在社科期刊引证文献着录形式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社科期刊界要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参考文献的不同体例,正确认识参考文献着录规范化与文献检索、利用与评价的关系,促进相关规范或标准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改进和发展。

李爱群[9](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马兴忠,盛学忠[10](2009)在《宁夏社科类期刊与自然科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文中认为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0种社科类期刊和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的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h指数、Web即年下载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宁夏社会科学》《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种社科类期刊和《农业科学研究》《宁夏工程技术》2种技术类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严格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收录学术水平高的论文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二、《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证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证书(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研究综述
        1.4.2 高校用户研究综述
        1.4.3 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综述
2 中国知网发展现状
    2.1 用户分析
    2.2 资源内容分析
        2.2.1 中文文献资源
        2.2.2 外文文献资源
    2.3 产品和功能分析
        2.3.1 知网研学平台与文献分析、导出与管理功能
        2.3.2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与学术检测功能
        2.3.3 腾云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与期刊的优先出版功能
        2.3.4 全球学术快报与中外文整合检索、学术推送功能
        2.3.5 知网节整合功能
    2.4 发展优势
        2.4.1 资源优势
        2.4.2 功能与服务优势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使用与满足理论
        3.1.2 技术接受模型
        3.1.3 动机理论
    3.2 深度访谈法提取影响因子
        3.2.1 深度访谈的实施
        3.2.2 受访者对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认知
        3.2.3 受访者对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态度
        3.2.4 受访者使用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动机
    3.3 研究模型构建
    3.4 研究假设
        3.4.1 使用动机对使用态的度影响假设
        3.4.2 使用态度对使用行为及满足程度的影响假设
        3.4.3 满足程度对使用态度的影响假设
    3.5 测量项的操作性定义
        3.5.1 使用动机
        3.5.2 使用态度
        3.5.3 使用行为
        3.5.4 满足程度
        3.5.5 用户建议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4.1.1 克朗巴哈系数检验
        4.1.2 KMO和 Bartlett检验
    4.2 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
        4.2.1 人口统计特征描述
        4.2.2 使用动机描述
        4.2.3 使用行为描述
        4.2.4 使用态度描述
        4.2.5 满足程度描述
        4.2.6 用户建议描述
    4.3 模型修正与假设检验
        4.3.1 皮尔逊相关系数假设验证分析
        4.3.2 回归分析
        4.3.3 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5 结论
    5.1 高校用户使用总结
        5.1.1 高校用户的使用动机会影响使用态度
        5.1.2 高校用户的使用行为特点
        5.1.3 高校用户的满足程度会影响使用态度
    5.2 关于对中国知网提高高校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建议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知网使用行为调查
附录 B 深度访谈提纲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4)域出版的发展瓶颈及网刊转型升级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域出版:学术期刊数字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学术期刊改革已成共识
    (二)域出版:数字化与专业化改革的纽结点
二、域出版的夹缝性生存现状
    (一)域出版助长超星集团完善学术信息资源模式,完成信息资源扩张
    (二)夹缝性现状
三、域出版发展的可能策略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发展概述
    (一)三次创业历程
    (二)出版社发展现状
二、出版人制度:现代出版企业的精神确立
    (一)出版人的责任精神
        1.出版业发展的环境背景
        2.出版企业家的角色定位
    (二)出版机构的企业精神
        1.明确的出版定位
        2.科学的管理制度
        3.规范的人才建设
        4.鲜明的经营特色
    (三)出版企业的人文精神
三、知识价值:学术服务的理念提升
    (一)学术出版的社会需求
    (二)图书价值的知识回归
    (三)学术服务的转型发展
        1.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出版质量
        2.以内容为基础打造优质资源平台
四、“皮书系列”:学术出版的社会服务
    (一)皮书定义及功能定位
        1.何谓皮书
        2.皮书的功能定位
    (二)皮书系列出版情况
        1.皮书研究报告
        2.皮书数据库
    (三)学术成果的优化出版
        1.系列化运作,树立品牌形象
        2.加强自律,保障内容质量
        3.数字化转型,加强资源整合
五、“甲骨文”:学术图书的大众探索
    (一)“甲骨文”引进国外学术着作
        1.甲骨文丛书的发行情况
        2.甲骨文丛书的社会反响
    (二)甲骨文丛书的出版特点
        1.学术着作的大众定位
        2.严谨的图书内容选题
        3.精致的图书装帧设计
    (三)学术大众化的成功尝试
        1.学术出版契合阅读趋势
        2.图书内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3.图书设计重视阅读体验
六、后期资助:基础研究的业界推动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立
    (二)后期资助项目的参与情况
        1.申报推荐
        2.成果出版
    (三)基础研究的主动把关
        1.抓住机遇,重视基金项目
        2.转变态度,承担学术职责
        3.主动沟通,连接作者编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甲骨文”丛书出版书目统计
    附录B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目
致谢

(6)《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大事记(1987-2017)(论文提纲范文)

3
    月27日

(7)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纸本时代:印刷术与学术传播的传统秩序
二、数网时代:对传统秩序的挑战
    (一) 阅读习惯的改变:从读刊到读“库”
    (二) 传播中心的转移:从期刊到单篇论文
    (三) 传播主体的改变:期刊被虚化
    (四) 失衡的平台:丢失了前半程的期刊数据库
三、学术国际化时代:传统秩序难以为继
    (一) 国际学术传媒集团的“入侵”
    (二) 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
    (三) 随时准备跨界而入的其他办刊主体
四、结语:聚合平台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

(9)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宁夏社科类期刊与自然科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技术期刊统计指标简介
2 资料来源
3 评价指标和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2001年-2006年计量指标平均值
    4.2 不同类型期刊计量指标比较
    4.3 2006年宁夏期刊计量指标比较
5 讨论
    5.1 科学期刊定量评价的依据
    5.2 宁夏期刊学术的影响力
    5.3 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对策

四、《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证书(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校用户对中国知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 牛妍.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3]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域出版的发展瓶颈及网刊转型升级的再思考[J]. 李孝弟,杨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1)
  •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D]. 雷珏莹. 河南大学, 2019(01)
  • [6]《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大事记(1987-2017)[J]. 胡鑫,任卫娜,马俊哲,王蓉,宋晓华,张世蓁.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8(S1)
  • [7]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J]. 朱剑.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 [8]试论社科学术期刊参考文献着录规范的构建[J]. 唐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9]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10]宁夏社科类期刊与自然科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 马兴忠,盛学忠.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03)

标签:;  ;  ;  ;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光盘版)》实施优秀证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