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及其工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鹿潇[1](2020)在《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使学习者不断的进行交流、沟通、合作学习,充分展示自身智慧能力,为社区成员提供了知识共享、协作交互的学习环境,但在虚拟学习社区知识获取效率上存在着局限。而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则集中在企业来实现企业人员各能力的发展与企业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最大利益化,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少的应用于教育方面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社区参与者知识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转化率,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对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符合虚拟学习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符合建构主义与认知理论基础,不断提升虚拟学习社区教育化信息水平。本文首先对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调查法,对虚拟学习社区、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功能、价值进行分析以及对知识管理的特点、目的以及转化过程的阐述,同时论述了该研究的特点、方式以及构建其过程模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以及知识管理理论等,分析该研究的影响要素,通过对要素的分析,构建了影响要素分析模型,对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想,确定了一级评价指标五个以及二级指标三十个,接着对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研究,是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各个专家学者的想法进行整理,最终使指标权重确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已规定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其运用于《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从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并对其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发现其中不足,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最终验证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通过研究结论得出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够使社区中学习者的知识学习效率提升,对知识之间的转化有明显的帮助,通过对管理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知识的产生、获得、存储、转化、应用与创新,促进社区成员高效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从而促进知识创新的发展,使社区成员学习知识更加便利,获取知识更加快捷。在之后的研究中更加不断丰富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内涵,探索出更多影响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要素,构建更加严谨的影响要素模型,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快捷的促进社区成员对知识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显隐性知识的转化,最终使学习内容的不断创新成为可能。更好的为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的学习开辟新的航道,促进社区的发展。
张光敏[2](2020)在《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职前正规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及各类课程改革培训等正式学习对高中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与他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会场所进行的非正式学习息息相关。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自上而下的正式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高中语文教师的学习需求,非正式学习对教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却具有离散性。因此,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建构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从微观层面提出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策略。本文分四章论述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价值与其发展的可能性。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与论文关键词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第二章,主要是探析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理论。本章分四节深入:第一,依据有关非正式学习的核心理论来建构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从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四个构成维度入手,推导出高中语文教师的非正式学习的能力构成要素;第三,根据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发展要求分析出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核心能力;最后,结合高中语文教师的学段及学科等特性,探究其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原则。第三章,从现实中明确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及其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首先,在理论基础上设计调查研究;其次,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基本情况和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最后再根据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为下文有针对性地探索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提供现状依据。第四章,结合理论与现实依据探索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活动,提供针对性指导。首先,注重教师的专业情意,奠定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其次,优化知识管理策略,完善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综合发展的知识结构;再次,聚焦问题反思策略,提升非正式学习能力深度发展的转化成效;最后,建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营造非正式学习能力充分发展的人文环境。
杨静[3](2020)在《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名班主任工作室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由名班主任领衔、广大班主任成员共同参与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工作室通过组织开展多途径的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分享班主任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在职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学习路径。当前知识管理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学校、教师、教育技术等方面,并在未来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知识管理在名班主任工作室方面的应用较少,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尝试从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并对工作室知识管理的六要素进行阐述和分析,将知识管理理论与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实际建设相结合,丰富了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对解决当前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建设中面临的困惑及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知识管理、教师学习共同体、班主任工作室等四个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厘清已有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对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工作室与名班主任工作室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教师知识管理理论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本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构建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以浙江省各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对工作室主持人及其成员开展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并运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和文本分析法分别对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探寻名班主任工作室在知识管理六个维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对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知识管理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李兵[4](2016)在《“双主体学习论”与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主体学习论"把远程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管理活动,并试图在重新诠释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远程教育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层面的知识管理模型。这一模型体现出:知识管理理论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知识与方法统一;"学习力"是师生共同提高的核心所在,也是超越阶段性目标的关键所在;学习活动在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交流中变得简单而快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开展远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何超[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对抗不断升级,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外部因素更加难以预测。因此,企业要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除了增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面对激变的环境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的竞争策略。竞争情报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和分析与预测行业发展态势、制定科学战略决策的依据,是被公认的除资本、技术、人才之外的企业“第四核心竞争力”。它是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应竞争策略的决策性知识,有助于帮助和支持企业组织成员评估关键发展趋势、跟踪正在出现的不连续性变化、把握行业结构的进化以及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及动向,为企业保持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情报保障。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吸收了情报学、商务智能、知识管理、现代竞争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以众多高新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如本体工程、数据仓库、可视化技术等,为企业竞争情报的智能挖掘、分析、获取、创新及企业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八章:第1章,本章主要介绍了企业竞争情报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分析了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主要内容与分析方法,探讨了企业竞争情报的分析策略与价值增值过程,并给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的优势。第2章,本章主要将数据挖掘技术融入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之中,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的体系框架,并从支撑理论与技术、智能分析策略与方法、智能分析结果可视化三个层面对该体系框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3章,本章主要是通过构建领域本体实现企业竞争情报源数据的语义组织,研究了企业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与实现,即综合应用知识工程与叙词表方法指导领域本体开发;复用Enterprise本体与TOVE本体的领域知识和概念模型构建领域本体框架,利用本体开发工具Protege对软件企业领域本体进行形式化编码,以便为后续的基于语义的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提供语义知识。第4章,本章主要从聚类挖掘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竞争情报聚类分析的方法与算法,即针对传统的聚类挖掘方法与算法由于缺乏语义而导致聚类结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利用领域本体提供语义知识进行语义层面的聚类挖掘,实现企业竞争情报语义聚类挖掘与分析;并以k-means算法为基础,设计了基于领域本体的k-means语义聚类挖掘算法Onto-kmeans,通过在WEKA上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算法比传统的k-means算法有较大的优化。第5章,本章主要从分类挖掘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竞争情报分类分析的方法与算法,即针对传统的分类挖掘方法与算法存在缺乏语义和需要大量人工标注等问题,通过利用通用本体与领域本体提供语义知识进行语义层面的分类挖掘,实现企业竞争情报语义分类挖掘与分析;设计了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分类挖掘算法Onto-TC,通过在WEKA上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第6章,本章主要从关联挖掘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竞争情报关联分析的方法与算法,即针对传统的关联挖掘方法与算法由于缺乏语义而导致的I/O负载重、算法开销大、获取的规则概括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利用领域本体提供语义知识进行语义层面的关联挖掘,实现企业竞争情报语义关联挖掘与分析,并以Apriori算法为基础,设计了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关联挖掘算法Onto-Apriori,通过在WEKA上的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算法比传统的Apriori算法有较大的优化。第7章,本章选择软件企业为实验对象,通过采集网络信息源作为实验数据,从中挖掘和分析影响软件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等情报内容。首先,通过语义聚类分析获取影响软件企业竞争力的八个主要因素;然后,以这些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利用语义分类分析进行两次分类分析,获取每个主要因素的具体影响要素;最后,通过语义关联分析获取这些主要要素和具体影响要素之间的语义关联,这些要素及其关联信息有助于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市场风险的预测。第8章,本章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以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首先,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上对全文进行总结,然后展望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复杂数据类型的情报挖掘与分析、可视化情报挖掘与分析、动态情报挖掘与分析、以知识为中心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商务情报分析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505201210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71073121)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知识挖掘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08JJD870225)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王一平[6](2012)在《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由建筑数字化现象的观察而发现“信息”的价值,由建筑绿色性目标的困惑而重视“依据”的获得,当偶然地知道有“循证医学”的概念之后,“循证设计”的命题是“自然地”发生的,作建筑师时“做有依据的设计”,作教师时“教理性的建筑学”,做研究时,“做严谨的现实观察和诚实的论文写作”,循证的思想中包含建筑学最基本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本文研究者的职业行为依据。建筑的“循证设计”,基于证据的设计(EBD, Evidence-based Design),一般可以表述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建筑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考虑到业主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本文中,将对“循证设计”的研究转化为对现代建筑设计之“工具、目标与行为”诸问题的探讨,并拓展出一系列派生研究。循证设计是一种理性的方法,数字建筑,使循证设计是可能的。数字建筑通过循证的行为等,对建筑学彻底引入理性的方法。第二章《数字建筑诸问题》,对建筑数字化问题进行深度观察,相关讨论了“数字工具”、“传统设计”、“整合方法”和“信息现象”等问题。重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其中有信息流变的发生,这是动态的或全景的信息时代建筑学之“设计-建造”全过程研究的观察方法之一循证设计有面向现实的目的,绿色建筑,使循证设计是需要的。绿色建筑不是单纯建筑学的问题,而具有某种社会性的意义。第三章《绿色建筑诸问题》,对建筑学科传统进行“非传统”辨识,其中包括对“建筑学”、“建筑物”、“建筑学理论”和“建筑史”的为绿色建筑的要求。理解“建筑逻辑”的宏大概念和建筑学系统的复杂性;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将带来建造逻辑的跃升,首先需要正本清源的工作。循证设计有一般道德的价值,循证设计,即由循证医学而派生。循证设计通过对证据的理性要求,影响到设计发生时的行为。第四章《循证设计诸问题》,实际上是对“建筑师”的研究,并在对医学的学习中,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引入了“预后”、“机能”、“最佳证据”等概念,探讨了“统计学”、“数据挖掘”和“反求工程”的建筑学应用价值,既是对证据意义的进一步解释,也是对循证设计本身发展的预见。循证设计具多重拓展的可能,循证设计,超出绿色建筑的局限。当代的建筑学已建立起环境控制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向,第五章《派生研究诸问题》,正是在循证的一般思维机制作用下,对“建筑物”和“建筑空间”的具体研究,分别提出“集成构造”和“识别无障碍”的命题;又基于医生、建筑师和教师的职业相似性,派生了“循证教育”的概念,由此注意到教育科学的存在,并作为建筑教育的依据。循证的思想,并由此而发展出的循证设计的行为,在数字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是研究者“回归基本原理”时的觉悟。
王昌红[7](2011)在《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师个人知识可视化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需要管理,教师懂得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才能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当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众多问题,将全新的思维工具和管理工具——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提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效率,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促进教师成长。
王德霞[8](2011)在《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X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全面的步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作为一种资本和资源,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知识资本,逐步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决定要素。知识的积累、利用、创新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学校是知识密集性组织,而教育工作的载体教师,也就成了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滚滚而来的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给教师提出新挑战。教师也必须通过知识管理来促进自身发展,提升专业素养。对教师个人知识进行管理,不仅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竞争力的加强竞争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稳定和快速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教师知识管理不太了解,特别是农村的中学教师们对此很是陌生,或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鉴于此,笔者对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接着详细阐述了国外学者在教师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从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方面对国内外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提出了文章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在文章中具有铺垫作用。第二部分,从知识、知识分类的角度出发,延伸到教师知识概念、分类、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以及详细分析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内容的探讨作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引导下,笔者结合自己深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对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教师主观因素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据此于第四部分从这两方面提出了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韦爱芬[9](2010)在《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有效进行知识管理是组织在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恰当的时候以最佳的方式,将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恰当的人”,正因如此它可以看做是提升个人和组织竞争力,提升组织绩效的有效方法。高等学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将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技术运用到高校教育中是可行的,同时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使高校学生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环境。将知识管理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为契合教育的目的所应选择的方法和手段,力图改进高校现行信息素质教育方法、手段,提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提高。信息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独立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对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的逻辑安排,论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文章首先梳理了知识管理、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的涵义,接着概述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模型,通过提供知识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等措施来促进知识管理的实施;通过对信息素质教育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在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解决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文章最后进行总结,阐述论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在逻辑论证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同时为确保论证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文中采用了充分的图形和表格形式。论文的创新性在于以下几方面: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引入知识管理理论,拓展了信息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围;结合两者构建的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从学校、教师以及信息素质教育过程的角度,提出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解决措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李坚[10](2009)在《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建筑业、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时空独特、劳动力密集、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提出了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问题。目的是指出施工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这些看法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使各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使施工企业能够真正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作者阅读了大量文献,探讨了项目知识的概念和体系,从多种角度分析了项目知识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项目知识管理应达到的状态、合理流程及效果评价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适合于实际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信息收集和传送方法,系统地介绍了知识创造的理论,并补充了现有实践中的不足,讨论了这些理论应用于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时的具体作法;作者进而根据这些理论对亲身参与的公司质量月活动进行了实证分析。作者从上述工作中得出的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了项目知识的定义和特性。(2)明确了项目知识的范围、分类和源头。(3)探讨了组织过程资产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讨论了组织过程资产应当纳入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了制定其标准化文件对于施工企业开展项目知识管理的实际意义。作者认为,项目知识管理同样可以成为施工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开展知识管理时确定知识范围的工具。探讨了知识仓库与企业档案室的关系,认为企业档案室应当向企业知识仓库的方向发展。(4)提出了项目知识管理的十二个主要因素和项目知识管理环境的十个重要方面。(5)建立了项目知识管理关联因素关系模型,进而提出了项目知识管理的合理流程,提出了评价项目知识管理的准则,观察、分析和归纳了建筑业,特别是笔者所在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的主要方面,提出了评价这些方面的指标。(6)作者针对项目及其母体组织的特点,提出了应当将项目知识管理分为信息收集和传送,以及知识创造两个层面。作者还提出了若干适合于施工企业的具体方法和流程。
二、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及其工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及其工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 |
1.2.2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1.2.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虚拟学习社区 |
2.1.1 虚拟学习社区概念 |
2.1.2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
2.1.3 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 |
2.1.4 虚拟学习社区的价值 |
2.2 知识 |
2.2.1 知识的概念 |
2.2.2 知识的性质和特点 |
2.2.3 知识的分类 |
2.3 知识管理 |
2.3.1 知识管理的概念 |
2.3.2 知识管理的特征 |
2.3.3 知识管理的目的 |
2.3.4 知识管理的转化过程 |
2.4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 |
2.4.1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概念 |
2.4.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特点 |
2.4.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方式 |
2.4.4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过程模型 |
2.5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2.5.2 分布式认知理论 |
2.5.3 科学管理理论 |
2.5.4 行为组织理论 |
2.5.5 知识管理理论 |
第3章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
3.1 虚拟学习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
3.1.1 虚拟学习社区主体 |
3.1.2 虚拟学习社区客体 |
3.1.3 虚拟学习社区资源环境 |
3.2 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 |
3.2.1 知识管理主体 |
3.2.2 知识管理客体 |
3.2.3 组织知识管理 |
3.2.4 知识管理工具 |
3.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影响要素及分析模型 |
3.3.1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影响要素 |
3.3.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
第4章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遵循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步骤 |
4.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
4.2.1 评价体系的总目标拟定 |
4.2.2 评价体系的各个子目标拟定 |
4.2.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
4.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3.1 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设计 |
4.3.2 指标的选择与确定 |
4.4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表 |
第5章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
5.1 评价方法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步骤 |
5.2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指标体系的应用 |
5.2.1 《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的介绍 |
5.2.2 《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过程 |
5.2.3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5.3 分析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成果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有利于丰富高中语文教师的学习途径 |
1.1.2 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合理利用零散时间 |
1.1.3 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闲暇时间的精神成长 |
1.1.4 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学习 |
1.2.2 非正式学习 |
1.2.3 非正式学习能力 |
1.2.4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经验总结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1.5 研究综述 |
1.5.1 关于非正式学习的研究 |
1.5.2 关于教师非正式学习及其能力的研究 |
1.5.3 关于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及其能力的研究 |
1.5.4 小结 |
2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理论探析 |
2.1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终身学习理论与非正式学习的目标指向 |
2.1.2 知识管理理论与非正式学习的知识建构 |
2.1.3 转化学习理论与非正式学习的发展过程 |
2.1.4 社会文化理论与非正式学习的支撑性环境 |
2.2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发展内容 |
2.2.1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主要维度 |
2.2.2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发展内容 |
2.3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发展要求 |
2.3.1 目的的非功利性 |
2.3.2 内容的非系统性 |
2.3.3 场域的情境性 |
2.3.4 方式的多元化 |
2.4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原则 |
2.4.1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 |
2.4.2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的原则 |
3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调查研究的设计 |
3.1.1 调查研究的设想 |
3.1.2 调查研究的编制 |
3.1.3 调查研究的实施 |
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2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基本情况 |
3.2.3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组成项分析及其发展的基本情况. |
3.3 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
3.3.1 正式学习对于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 |
3.3.2 高中语文教师开始重视非正式学习对自身的发展价值 |
3.3.3 妨碍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及其能力发展的因素较多 |
3.3.4 高中语文教师的非正式学习能力的重视度与其发展的离散性 |
4 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发展策略 |
4.1 注重教师专业情意,奠定非正式学习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 |
4.1.1 树立终身发展的专业理想 |
4.1.2 坚定终身从教的专业信念 |
4.1.3 端正多元学习的专业态度 |
4.2 优化知识管理策略,完善非正式学习能力综合发展的知识结构 |
4.2.1 在非正式学习中管理本体性知识 |
4.2.2 在非正式学习中管理条件性知识 |
4.2.3 在非正式学习中管理实践性知识 |
4.2.4 在非正式学习中管理文化知识 |
4.3 聚焦问题反思策略,提升非正式学习能力深度发展的转化成效 |
4.3.1 聚焦具体困惑,提高非正式学习的针对性 |
4.3.2 整合已有经验,夯实非正式学习的基础 |
4.3.3 促进多维转化,提升非正式学习的成效 |
4.4 建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营造非正式学习能力充分发展的人文环境 |
4.4.1 塑造非正式学习共同愿景 |
4.4.2 优化非正式学习文化环境 |
4.4.3 增强非正式学习合作意愿 |
4.4.4 强化非正式学习激励机制 |
4.4.5 健全非正式学习成果产权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知识管理 |
二、教师知识管理 |
三、工作室与名班主任工作室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教师知识管理理论 |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三章 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机制与要素研究 |
第一节 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机制研究 |
一、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二、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二节 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要素研究 |
一、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运行模式 |
二、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要素 |
第四章 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发放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 |
三、预调查 |
第二节 问卷数据分析 |
一、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
二、样本基本态度分析 |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
四、数据相关性分析 |
五、数据差异性比较 |
第五章 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知识获得层面 |
一、工作室活动开展频率较低,研修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
二、成员知识内化能力欠缺 |
三、成员知识获取途径较少 |
第二节 知识整理层面 |
一、成员知识整理意识淡薄,整理不及时 |
二、成员知识结合化能力欠缺,缺乏知识整理技术 |
三、成员身兼“多职”工作繁忙,缺乏整理时间 |
第三节 知识储存层面 |
一、成员知识储存方式欠佳,储存时长难以保障 |
二、工作室缺乏系统化的知识储存库 |
第四节 知识分享层面 |
一、成员知识分享意愿不强烈 |
二、成员交流沟通的机会有限 |
三、工作室缺乏资源共享平台 |
第五节 知识应用层面 |
一、成员知识应用主动性不高 |
二、成员知识外化困难,应用范围狭窄 |
第六节 知识创新层面 |
一、成员知识创新意识不强 |
二、成员知识创新能力缺乏 |
三、工作室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欠缺 |
第六章 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知识获得层面 |
一、积极开展活动,丰富研修活动内容和形式 |
二、督促成员主动学习,提高成员知识内化能力 |
三、拓展知识获取途径和方式,增加成员学习资源的多元化 |
第二节 知识整理层面 |
一、增强成员知识整理意识,及时整理 |
二、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成员知识整理技能 |
三、对成员给予积极支持,确保整理时间 |
第三节 知识储存层面 |
一、配备专人负责知识储存工作,确保储存时长 |
二、建立系统化的工作室知识库和知识地图 |
第四节 知识分享层面 |
一、实施发展性评价,增强成员知识分享意愿 |
二、创造条件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增加沟通机会 |
三、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工作室知识共享平台 |
第五节 知识应用层面 |
一、敦促成员对习得知识的应用,提高成员知识应用主动性 |
二、提高成员知识外化能力,拓展知识应用范围 |
第六节 知识创新层面 |
一、激发成员创造性思维,增强成员创新意识 |
二、培养成员总结与反思的习惯,提高成员创新能力 |
三、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双主体学习论”与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主体学习论”概念及其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阐释 |
二、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
1. 远程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管理 |
2. 远程教育中师生交互的“分享模式” |
3. 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管理 |
三、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与思考 |
1. 建构 |
2. 思考 |
四、结束语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研究现状 |
0.2.2 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 |
0.2.3 数据挖掘与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结合 |
0.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0.3.1 研究方法 |
0.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0.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 企业竞争情报及其分析 |
1.1 企业竞争情报概述 |
1.1.1 企业竞争情报的含义 |
1.1.2 企业竞争情报的特征 |
1.1.3 企业竞争情报的功能 |
1.2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
1.2.1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内容 |
1.2.2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方法 |
1.3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策略与价值增值 |
1.3.1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策略 |
1.3.2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
1.4 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分析的优势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体系 |
2.1 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体系框架 |
2.2 支撑理论与技术 |
2.2.1 商务智能 |
2.2.2 现代竞争理论 |
2.2.3 知识管理 |
2.2.4 数据挖掘 |
2.2.5 本体 |
2.3 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策略与方法 |
2.3.1 基于语义聚类的智能分析策略与方法 |
2.3.2 基于语义分类的智能分析策略与方法 |
2.3.3 基于语义关联的智能分析策略与方法 |
2.4 分析结果的可视化 |
2.5 本章小结 |
3 企业竞争情报语义组织 |
3.1 领域语料采集与语料库构建 |
3.1.1 应用领域的选择 |
3.1.2 领域语料的采集 |
3.1.3 领域语料的组织与表示 |
3.2 基于本体的语义组织方法与实现 |
3.2.1 实现语义组织的本体构建方法 |
3.2.2 实现语义组织的本体构建思路 |
3.2.3 实现语义组织的本体构建步骤 |
3.2.4 本体可视化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语义聚类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方法 |
4.1 聚类挖掘方法与算法 |
4.2 基于语义聚类挖掘的智能分析方法 |
4.2.1 簇数目k的设定 |
4.2.2 初始k个聚类中心的选取 |
4.2.3 数据对象间相似度的计算 |
4.2.4 聚类结果的可视化展示 |
4.3 算法实验与性能评估 |
4.3.1 实验数据与测评指标 |
4.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语义分类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方法 |
5.1 分类挖掘的流程与方法 |
5.1.1 分类挖掘的流程 |
5.1.2 分类挖掘的方法与算法 |
5.2 基于语义分类挖掘的智能分析方法 |
5.2.1 语义分类挖掘方法框架 |
5.2.2 融合领域本体与通用本体的类别向量构建 |
5.2.3 语义特征与类别的相似度计算 |
5.3 算法实验与性能评估 |
5.3.1 实验数据与测评指标 |
5.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语义关联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方法 |
6.1 关联挖掘的原理与方法 |
6.1.1 关联挖掘原理 |
6.1.2 关联挖掘方法与算法 |
6.2 基于语义关联挖掘的智能分析方法 |
6.2.1 Apriori算法及其不足 |
6.2.2 候选项集的相关性确定 |
6.2.3 数据库约简划分 |
6.2.4 频繁项集挖掘 |
6.3 算法实验与性能评估 |
6.3.1 实验数据与测评指标 |
6.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
6.3.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实验分析与应用 |
7.1 实验环境配置 |
7.1.1 实验工具简介 |
7.1.2 本体解析与网页解析方法 |
7.2 实验数据采集与清洗 |
7.2.1 实验数据采集 |
7.2.2 数据清洗 |
7.3 实验过程与结果可视化 |
7.3.1 语义聚类分析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可视化 |
7.3.2 语义分类分析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可视化 |
7.3.3 语义关联分析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可视化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6)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研究界定 |
1.4 研究概况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结语 |
附-论文剖面 |
2 工具:数字建筑诸问题 |
2.1 数字工具 |
2.2 传统设计 |
2.3 整合研究 |
2.4 信息现象 |
2.5 循证设计 |
2.6 本章结语 |
3 目标:绿色建筑诸问题 |
3.1 人工科学 |
3.2 目标层级 |
3.3 理论困顿 |
3.4 历史疑惑 |
3.5 循证设计 |
3.6 本章结语 |
4 行为:循证设计诸问题 |
4.1 循证医学 |
4.2 预后问题 |
4.3 机能问题 |
4.4 最佳证据 |
4.5 循证设计 |
4.6 本章结语 |
5 拓展:派生研究诸问题 |
5.1 建筑“集成构造”之概念研究 |
5.2 环境“识别无障碍性”的问题框架与研究方法 |
5.3 从“循证设计”到“循证教育”——兼论建筑教育问题 |
5.4 本章结语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师个人知识可视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维导图理论及Mind Manager介绍 |
1. 操作简单 |
2. 兼容性强 |
3. 高度智能 |
4. 素材丰富 |
二、思维导图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
1. 知识管理的整体架构 |
2. 学科资源的归类管理 |
3. 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 |
4. 教学设计的灵感生成 |
三、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优点 |
1. 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视化 |
2. 知识管理的整体性强 |
3. 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不断建构 |
4. 满足个性化需求 |
(8)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
一、教师个人知识 |
(一) 知识概念 |
(二) 知识的分类 |
(三) 教师个人知识概念 |
(四) 教师个人知识的分类 |
(五) 教师个人知识的转化 |
(六) 探讨教师个人知识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二、知识管理理念及内涵 |
(一) 知识管理的定义 |
(二) 知识管理的内容 |
(三) 探讨知识管理对于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
(一)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 |
(二)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三)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实施 |
四、教师专业成长 |
(一)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界定 |
(二)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
五、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
(一)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
(二)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三) 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之间的动态关系 |
第三章 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一、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
(一) 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认识 |
(二)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方面 |
(三) 教师的知识需求 |
(四)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途径认识 |
二、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客观环境因素 |
(二) 个人主观因素 |
第四章 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优化策略 |
一、客观环境方面的策略 |
(一) 学校领导加强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
(二) 营造浓厚的有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 |
(三) 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和知识交流的具体场所 |
(四) 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
(五) 要把校本培训和专家引进相结合 |
二、主观方面的策略 |
(一) 增强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知识管理素养 |
(二) 激发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机,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
(三) 培养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
(四) 合理安排利用时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
(五) 明确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知识管理与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
2.1 知识管理 |
2.1.1 知识管理的涵义 |
2.1.2 知识管理的核心观点 |
2.1.3 知识管理的策略工具 |
2.2 信息素质及信息素质教育 |
2.2.1 信息素质的提出及发展 |
2.2.2 信息素质的涵义 |
2.2.3 信息素质教育的涵义 |
2.3 信息素质教育中的知识 |
2.3.1 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显性知识 |
2.3.2 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隐性知识 |
2.3.3 SCEI 知识螺旋 |
2.4 知识管理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
2.4.1 二者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2.4.2 知识管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应用 |
2.4.3 信息素质教育中知识管理的途径 |
第三章 知识管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
3.1 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
3.1.1 美国的信息素质教育 |
3.1.2 其他国家的信息素质教育 |
3.1.3 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借鉴 |
3.2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
3.2.1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
3.2.2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状况 |
3.2.3 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
3.2.4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及教育开展情况 |
3.3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
3.3.1 信息素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
3.3.2 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单一 |
3.3.3 缺乏合作机制 |
3.3.4 其它相关问题 |
第四章 知识管理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
4.1 学校搭建知识管理平台 |
4.1.1 构建高校信息化环境 |
4.1.2 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
4.1.3 设立知识主管职位 |
4.1.4 建设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库 |
4.1.5 形成校内外合作的教育机制 |
4.2 信息素质教育者的知识管理 |
4.2.1 信息素质教育组织的知识管理 |
4.2.2 信息素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 |
4.3 信息素质教育过程的知识管理 |
4.3.1 知识传递 |
4.3.2 知识交流 |
4.3.3 知识积累共享 |
4.3.4 知识反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文献综述 |
1.3.2 文献启示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项目知识概念与体系探讨 |
2.1 项目知识概念分析 |
2.1.1 项目与知识的定义 |
2.1.2 项目知识的概念 |
2.1.3 项目知识的特性 |
2.2 项目知识体系探讨 |
2.2.1 基于PMBOK 的项目知识范围界定 |
2.2.2 组织过程资产与知识管理 |
2.2.3 企业档案室与知识仓库 |
2.2.4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
2.2.5 项目知识的分类 |
2.2.6 项目知识的源头 |
第3章 项目知识管理因素关联分析 |
3.1 项目知识管理因素 |
3.1.1 项目知识管理因素体系 |
3.1.2 项目知识管理主要因素 |
3.2 项目知识管理因素关联性 |
第4章 项目知识管理理想状态与效果评价 |
4.1 项目知识管理概述 |
4.1.1 项目的知识管理 |
4.1.2 项目的知识管理流程 |
4.2 项目知识管理理想与现实状态对比分析 |
4.2.1 项目知识管理的理想状况 |
4.2.2 本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 |
4.2.3 建筑业开展项目的知识管理面临的问题 |
4.3 项目知识管理效果评价 |
第5章 项目知识挖掘与积累方法探讨 |
5.1 数据、信息的收集传送方法 |
5.2 知识的创造 |
5.3 实例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及其工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鹿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
- [2]高中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发展策略研究[D]. 张光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D]. 杨静.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双主体学习论”与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J]. 李兵. 成人教育, 2016(01)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智能分析研究[D]. 何超. 武汉大学, 2014(06)
- [6]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D]. 王一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7]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师个人知识可视化管理[J]. 王昌红. 新课程(上), 2011(10)
- [8]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X县为例[D]. 王德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9]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D]. 韦爱芬. 河南大学, 2010(12)
- [10]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D]. 李坚. 清华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