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农民小额贷款

重新认识农民小额贷款

一、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曾小龙[1](2021)在《金融资源能激励农户的农业劳动供给吗?》文中指出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资源对农户农业劳动供给的激励作用。研究发现,无论农户的个人和家庭特征是否被控制,以正规借贷额为代表的金融资源都能够显着激励户的农业劳动供给,增加其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激励效应明显。生产要素组合优化效应、债务激励效应是金融资源发挥激励作用的重要机理与体现。生产要素组合优化效应发挥的基础是农户掌握的生产资金相对不足和稀缺,债务激励效应发挥的基础包括乡村社会的熟人属性、信用村建设的连带机制、农户个体的风险厌恶特征等。此外,激励作用的发挥以具备一定水平的体力为前提,在健康与体力存在差异的农户群体中,金融资源的激励作用存在显着异质性,更加显着于具有一定体力但经济资源相对较少的农户。

徐康源[2](2020)在《PZ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流程优化》文中研究说明

许玉韫[3](2020)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市场进入的影响》文中认为

许玉韫[4](2020)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市场进入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抵押物缺失、契约执行障碍和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较高等问题所引发的高交易成本、高风险,导致市场自然发育状态下普遍存在着市场失灵。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在宏观上表现为信贷市场的供需失衡和市场分割,即农村信贷市场长期存在两个利率差异明显且平行共存的分割部门——正规信货部门和非正规信贷部门;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农村信货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和信贷配给的问题,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在进行探索和改革。在经历了补贴信贷和政府干预的旧范式、农村金融市场化的新范式之后,理论界出现了第三条道路:微型金融革命,其最重要的创新性制度安排就是小额信贷。小额信贷是在总结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和国有政策性银行对贫困和低收入人群采取补贴信贷的经验教训,并吸收民间非正规借贷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小额信贷对传统农村金融进行了金融工具和金融组织方面的创新,通过正规金融微型化来增加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在微观运行机制方面,小额信贷机构利用小组联保、动态激励和分期还款等方式控制无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在成本和收益方面,小额信贷机构一方面将金融服务拓展至贫困和低收入的长尾客户,导致其运行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机构收取较高的利息(或商业利率)以覆盖成本和提高收益。然而,小额信贷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同时,被质疑和诟病最多的是其在为贫困人群提供信贷的同时收取较高的利息。进一步地,利率之争还引发了学术界对小额信贷能否改善借款人福利绩效的讨论,时至今日仍是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现有关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研究集中于分析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本研究则基于市场竞争均衡等相关理论,从市场分割和市场整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小额信贷机构的市场进入对缓解农村信贷市场失灵和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均衡的作用。具体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市场分割下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及其异质性分析,从利率和需求的角度检验小额信贷机构进入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以小额信贷机构特殊的定价策略为切入点,研究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在估计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点弹性和平均(弧)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利率弹性的因素,尤其关注市场分割下的农户获得其他部门融资的能力对小额信贷需求利率弹性的影响。第二,小额信贷机构与正规信贷部门的关系检验及其市场进入的影响。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定价、客户瞄准、风控机制等运行机制方面均与正规金融机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在比较两部门运行机制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从机构层面检验小额信贷机构和正规信贷部门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农户层面检验小额信贷对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可能影响。第三,小额信贷机构与非正规信贷部门的关系检验及其市场进入的影响。分析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行机制与非正规信贷部门的差异,并进一步检验小额信贷机构与非正规信贷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小额信贷机构进入对非正规信贷市场利率的影响。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河北、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和湖南等六省(自治区)3988户农户样本实地调查数据以及小额信贷机构内部业务管理数据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使用价值评估法测算样本地区小额信贷客户的信贷需求弹性均值约为-0.899,在经济学上属于缺乏弹性,表明小额信贷客户整体上对贷款利率不敏感。同时,小额信贷客户的信贷需求弹性具有不对称性,农户对贷款利率下降比贷款利率上升更为敏感,贷款利率向下变动之后农户信贷需求增加规模更大,这可能与农户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尤其是数量配给有关。此外,从市场分割的角度考察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弹性的因素和异质性,结果显示,农户获取其他部门融资的能力是影响小额信贷需求弹性的关键因素,当农户仅依赖于小额信贷融资、无其他替代融资渠道时,农户的信贷需求弹性显着较低,并且融资渠道受限对信贷需求弹性的影响在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显着。第二,现有研究关于农村信贷市场中不同信贷部门之间替代或互补关系的研究充满争论,截止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研究的识别策略有待改进。本研究选择样本小额信贷机构在内蒙古的代表性分支机构,将2019年包商银行因严重信用风险导致的信贷供给暂停作为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包商银行事件对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的可能影响,从信贷市场不同信贷部门之间风险传递的角度检验不同信贷部门之间可能的替代或者互补关系。估计结果发现,包商银行事件冲击导致实验组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申请下降31.1%,大于1天和大于30天的风险贷款率分别上升105.3%和153.3%。不同信贷部门之间存在信用风险传递的证据表明,小额信贷机构与正规信贷部门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并且是基于联合放贷的融资互补关系。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发现,冲击使得整贷整还贷款和小组贷款风险上升更快,表明小额信贷机构与正规信贷部门的关系在不同信贷子市场存在较大差异。第三,样本地区农户仍面临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在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受到需求型信贷配给的农户占比约为33.08%,受到供给型信贷配给的农户占比约为19.11%。本研究进一步从需求层面检验小额信贷对缓解农户信贷配给的可能作用,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获得小额信贷可以显着提高农户尤其是家庭资产较低的农户进入正规信贷部门的概率。本研究认为,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是正规金融机构策略性地利用小额信贷机构的信息优势,通过共同融资要求来筛选借款人,具体表现为获得小额信贷支持的农户受到正规信贷数量配给的概率显着较低,因此依赖于特殊的运行机制,小额信贷能够发挥“信息发现”的作用,获得小额信贷可以成为农户自身信用良好的信号传递到正规信贷部门,此时,小额信贷机构与正规信贷部门之间存在策略性的相互合作,该结论与机构层面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村银行机构存在融资互补关系的结论相互印证。此外,多次获得小额信贷的客户有着更强的信号,受到数量配给的概率显着更低。在正规信贷市场竞争程度低的地区,小额信贷的“信息发现”作用更为显着,即在当地正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正规信贷供给不足时,正规金融机构会策略性地参考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决策为农户提供贷款,此时部门间的互补关系更为显着。第四,相比于正规信贷部门和小额信贷机构,非正规信贷部门是农村地区门槛最低的信贷渠道,大量低收入、低资产的农户还是依赖于非正规信贷来应对冲击。但是,本研究调查发现,即使是“零息”的亲友借贷也有不低的隐性成本,(有息)民间借贷的利率则更高,村庄层面平均值约为18.41%。对小额信贷机构和非正规信贷部门关系的检验发现,小额信贷机构和非正规信贷部门表现出明显的替代关系。同时,由于获得小额信贷的门槛高于非正规信贷,资产和收入较高的农户有更高的概率以小额信贷替代非正规信贷。本研究进一步检验小额信贷对非正规信贷市场资金价格的影响,发现非正规信贷利率会随着小额信贷覆盖面的增大而提高,原因是小额信贷替代的是非正规信贷中风险较低的农户,非正规信贷客户平均风险水平提高,非正规信贷部门会收取更高的风险溢价。因此,在小额信贷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后通过影响非正规信贷部门的客户结构和资金价格对原本的市场均衡产生显着影响,对于资产、收入较高以及风险较低的农户而言,形成了显着的替代关系。总结来看,本文的研究发现,小额信贷可以有效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在微观层面,获得小额信贷可以传递农户自身信用良好的信号从而减少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在宏观层面,农村金融市场表现出正规信贷部门和非正规信贷部门分割的二元结构,而小额信贷进入市场后,一定程度上连接了正规信贷部门和非正规信贷部门,具体而言,帮助一部分农户降低对非正规信贷的依赖,又促使一部分农户通过获得小额信贷进而融入正规信贷体系,因此,本研究认为小额信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整合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在农村信贷市场长期分割均衡的现实背景下,本研究为促进不同信贷部门之间的整合与合作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徐康源[5](2020)在《PZ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流程优化》文中指出

朱一鸣[6](2020)在《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落脚点是农民富裕,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事实上,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如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是困扰我国已久的经济难题。农民收入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主要根源在于要素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普惠金融本质上属于要素配置的范畴,其重要性源自金融要素的配置、流动开始注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因此,为打赢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能性”;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那么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否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是否具有异质性特征?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关于上述问题的回答,能为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对避免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中出现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需求结构失衡现象和提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普惠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体系,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着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探讨了“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农民增收”、“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效应的异质性特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效应的影响机制”等四个主要问题,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不仅面临正规金融机构因供给不足形成的供给型金融排斥,同时也面临因自身有效需求不足而形成的需求型金融排斥;农户由于经济机会缺乏导致的有效金融需求不足是造成需求型金融排斥的重要原因,普通农户更易因缺乏经济机会而受到需求型金融排斥;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着的农民增收效应,IFI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会增加0.71%;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异质性的农民增收效应,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条件分布的高端影响要大于其对中间和低端部分的影响;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地理机制作用,周边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本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存在溢出效应;县域普惠金融的农民增收效应会受当地经济机会的制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金融供给,预期的增收作用受当地经济机会的条件约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即宏观经济机会对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中介效应显着。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概念界定,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框架结构等方面对研究的问题做一个总体安排规划,并阐述文章可能产生的边际贡献、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并基于普惠金融内在演化逻辑,从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第三章是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本章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剖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一些偏误。基于农民增收的视角,从金融机构的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以及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四个维度构建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从理论层面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县域农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章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县域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识别了微观个体面临的金融排斥的具体类型,并从农户分化、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分层对比等多个视角考察了县域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为后文进一步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埋下铺垫。从研究的技术路线来看,本章是后文实证分析部分的逻辑起点。第五章是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与空间效应。本章利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推导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层比较的方法,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第六章是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检验。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基于经济机会的视角,重点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传导机制,利用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个体经济机会、宏观经济机会和政府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增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本章通过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并基于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周慧光[7](2016)在《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农户信用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金融肩负着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使命,但是受到农民财产权利不完全的束缚,农村信贷制度存在着供需匹配错位问题,制约着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普惠金融的“机会平等”体现在农户的贷款申请权利和贷款内容上,普惠金融“商业上的可持续性”需要控制债务人违约行为,但是由于缺少可抵押财产,农户的违约机会成本低,债权人对农户违约行为控制困难。通过对已有农户信用行为研究文献的分析,文献研究多从信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缺乏从农户债务契约的角度分析农户信用行为。契约治理机制的研究文献集中在某一种机制的研究,没有对契约治理机制与行为进行系统性研究;自我履约机制和再谈判机制在农村经济研究中多集中在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销售行为领域,在农户信用行为的研究中应用较少,上述机制在农户缺少可抵押财产时有助于实现契约的事后效率。由于契约初始阶段存在着不可证实信息,不可能缔结完全契约,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将农户的信用行为分为农户的缔约行为和农户的履约行为两阶段,构建了一个农户信用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分别探讨农户信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契约治理机制的行为反应,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和案例进行实证检验。为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以及保障普惠金融的落实提供理论上的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受到财富约束影响的农户的实际债务契约融资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虽然长期债务契约关系有利于农户和债权人,但是受到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债务契约关系的短期化加剧农户的融资成本的增加;2.农户的借款决策和借款能力与农户家庭人口数量正相关,农户经济作物的土地面积、社会资本与农户的借款决策正相关,但是影响程度低于家庭人口数量,农户的借款金额与农户债务关系持续期正相关,农户在借款渠道上仍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农资赊购行为虽然普遍存在,但是在回归分析中没有发现对农户借款决策有影响;3.在自我履约机制中,声誉资本由于受到外生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不足的限制,影响到自我履约机制的效率,有抵押物的惩罚对互惠行为有效,但是在农户联保小组内的互惠行为效力有限,信贷员工资激励制度对自我履约机制起到辅助激励的作用;4.不同融资渠道的债务契约弹性不同,农户与债权人在再谈判机制中受到谈判力、对谈判破裂担心的程度的影响,达成的谈判结果不同,契约弹性越大,农户越容易采取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但是自身利益也不能得到保障。

唐春娥[8](2016)在《衡阳市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缓慢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发展不协调,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为农村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务支持。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民融资难、农村贷款难、农业发展难以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是困扰地方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它的兴起以及全球小额信贷的蓬勃发展,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融资的困境带来了曙光,在帮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民间金融、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我国农村地理位置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小额信贷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难点和困境,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小额信贷市场的有序运行。论文以衡阳市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衡阳市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小额信贷促进了衡阳市农村经济总额的提升,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衡阳市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农村小额信贷监管力度不到位、经营成本过高、小额信贷真实用途难以追踪等问题。其次,在学术界公认的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从主要影响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小额信贷规模、贷款用途、经营土地面积、劳动力文化程度、开展“一村一品”项目、农民信用等级因素对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小额信贷规模、贷款用途、劳动力文化程度、开展“一村一品”项目、农民信用等级对农民增收影响显着,而农民的经营土地面积不显着。最后,论文根据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从完善衡阳市农村小额信贷服务体系,创新衡阳市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和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宏、中、微三个层面提出了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李享[9](2016)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创新实践及风险控制探究》文中提出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金融的创新项目。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在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盈利,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产业结构调整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应该积极借鉴成功的经验并且进行制度创新。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风险。都这些风险我们应该要积极防范。

杨燕[10](2016)在《生态脆弱区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辽宁西部为例》文中指出辽宁西部是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薄弱地区。由于生态脆弱,土壤质量差,农户的农业收入较低,农村经济落后。当林业收益较低时,林农退耕意愿较强,从而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行为与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工程后,林农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其行为对于森林资源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林农视角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分析,试着解释以下科学问题,即林农经营行为由哪些因素影响?这些林农经营行为对于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又如何?本文旨在为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研究提供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政府制定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的林业政策提供依据。论文共分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理论分析。包括定性分析与模型分析。首先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接着借鉴基本农户模型,对林农经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强流动性林地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农户林业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林农经营行为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交互分析法,以辽宁省西部朝阳市下辖的北票市、朝阳市双塔区、建平县以及阜新市下辖的彰武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99户农户调查问卷,将林农经营行为界定为林业资金投入行为、林业生产技术使用行为、联合经营行为。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和多项式Logistic模型依次对林农资金投入行为、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分析。用以下三个指标考察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营林期限、营林面积、营林林种。运用序次logistic模型和二分类logistic模型,从组织管理、资金筹集、技术使用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的角度,对研究区域的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变化进行计量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基于林农经营行为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性别、年龄、组织管理对林农资金投入行为影响显着。其次,社会资本、营林面积、技术培训对营林生产技术使用具有显着影响。交叉分析显示有意愿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林农中最终有32%的林农实现了参与行为,而68%的林农并未参与林业合作组织;造成林农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林农对林业合作组织的认知缺乏、林农所在村庄没有林业合作组织、林农对林业合作组织需求有限。第二,基于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分析,研究发现:森林资源的质量变化主要受资金筹集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的数量变化主要受技术使用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的结构变化主要受技术使用因素影响。首先,资金来源、户主年龄、外出务工影响营林期限,融资渠道影响营林期限。参与林业合作组织与营林期限具有联系;其次,使用营林生产技术,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外出务工对营林面积影响显着。与彰武地区相比,北票、双塔区、建平地区的营林面积较小;最后,采用传统技术的农户更倾向于营造非经济林,营造经济林的农户中使用林地清理技术的是未使用林地清理技术的5.189倍,户主年龄对营造经济林影响显着。营造经济林的概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朝阳双塔区、朝阳北票市、朝阳建平县、阜新彰武县。第三,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林农经营行为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激励机制,尤其是以下三方面:一要充分发挥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的作用、降低门槛,不断满足林农的资金需求。二要加强对林农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林农营林水平,改善森林资源质量。三要加大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只有充分调动林农经营的积极性,保证林农经济收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资源能激励农户的农业劳动供给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
    (一)生产要素组合优化效应
    (二)债务激励效应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1. 单独分析体力充足的样本
        2. 替换被解释变量
        3. 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
    (三)异质性讨论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4)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市场进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农村金融市场化理论
        2.1.2 信贷配给理论
        2.1.3 农村金融市场分割均衡理论
        2.1.4 小银行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信贷需求弹性相关研究
        2.2.2 农村信贷市场中不同信贷部门关系的研究
        2.2.3 小额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市场利率
        2.2.4 小额信贷的作用与影响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数据和分析框架
    3.1 研究数据
    3.2 分析框架
第4章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情况和运行机制
    4.1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1.1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概述
        4.1.2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分析
    4.2 样本小额信贷机构市场进入情况
    4.3 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行机制分析
        4.3.1 样本地区小额信贷基本情况
        4.3.2 小额信贷机构运行机制
        4.3.3 小额信贷和正规信贷、非正规信贷运行机制比较
第5章 市场分割下的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弹性分析
    5.1 引言
    5.2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弹性研究方法和需求函数
        5.2.1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弹性研究方法
        5.2.2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弹性和需求函数
    5.3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弹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数据介绍
        5.3.2 计量模型
        5.3.3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5.3.4 描述性分析
    5.4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弹性影响因素估计结果
        5.4.1 农户信贷需求点弹性影响因素估计结果与分析
        5.4.2 信贷需求弹性的不对称性: 利率上升和利率下降
        5.4.3 异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额信贷与正规信贷: 替代还是互补?——基于“包商银行事件”的自然实验
    6.1 引言
    6.2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
        6.2.1 研究对象和“包商银行事件”背景
        6.2.2 分析框架
    6.3 数据、模型与描述统计
        6.3.1 数据来源
        6.3.2 识别策略与计量模型
        6.3.3 变量描述性统计
    6.4 小额信贷与正规信贷机构关系实证分析
        6.4.1 平行趋势检验
        6.4.2 基准回归Ⅰ: 包商银行事件对小额信贷机构贷款申请的影响
        6.4.3 基准回归Ⅱ: 包商银行事件对小额信贷机构贷款风险的影响
        6.4.4 异质性分析: 包商银行事件对不同类型贷款风险的影响
        6.4.5 动态效应分析
        6.4.6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小额信贷市场进入与农户正规信贷配给
    7.1 引言
    7.2 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分析框架
    7.3 数据、模型和描述性分析
        7.3.1 数据来源
        7.3.2 计量模型
        7.3.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7.3.4 农户正规信贷配给: 小额信贷(非)客户比较
    7.4 小额信贷市场进入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实证分析
        7.4.1 模型ⅡA检验
        7.4.2 基准回归结果
        7.4.3 异质性分析
        7.4.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小额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关系实证分析
    8.1 引言
    8.2 数据、模型和描述性分析
        8.2.1 数据来源
        8.2.2 计量模型
        8.2.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8.2.4 农户小额信贷和非正规信贷参与情况
    8.3 小额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关系实证结果
        8.3.1 基准回归结果
        8.3.2 异质性分析
        8.3.3 稳健性检验
    8.4 小额信贷对非正规信贷利率的影响
        8.4.1 小额信贷对非正规信贷利率影响基准估计结果
        8.4.2 内生性讨论: Lewbel异方差工具变量法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县域的诠释
        1.2.2 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1.2.3 普惠金融与政策性金融
        1.2.4 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贡献与不足
        1.4.1 主要贡献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金融排斥理论
        2.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1.3 低收入与贫困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测度
        2.2.2 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2.3 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3.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2 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偏误
    3.2 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
        3.2.1 国内外主要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3.2.2 县域普惠金融指数构建
    3.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3.3.1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直接路径
        3.3.2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间接路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县域农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类型的识别
        4.1.1 数据来源及调查设计
        4.1.2 金融排斥类型的识别
    4.2 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4.2.2 基于总体样本的分析
        4.2.3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分析
        4.2.4 基于不同县域层次的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与空间效应
    5.1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理论模型的推导
    5.2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
        5.2.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2.2 内生性检验及分层比较的设计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溢出效应
        5.3.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5.3.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检验
    6.1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影响机理分析
    6.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调节效应
        6.2.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6.2.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调节效应分析
        6.2.3 不同县域层次的分层对比分析
    6.3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中介效应
        6.3.1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及检验程序
        6.3.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中介效应分析
        6.3.3 不同县域层次的分层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农户信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2 重要概念界定
        1.2.1 信用概念的界定
        1.2.2 信用行为的概念
        1.2.3 对农户财富内涵的界定
        1.2.4 农户的概念辨析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小农行为理论
        2.1.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对农户债务缔约行为研究的综述
        2.2.2 对农户债务履约行为研究的综述
        2.2.3 债务契约治理机制研究
    2.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分析框架
        2.3.1 研究思路
        2.3.2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农户缔约行为的理论分析
    3.1 影响农户缔约行为的因素
        3.1.1 信息的不完全性
        3.1.2 农户的土地财富
        3.1.3 农户的社会资本
    3.2 债务契约中信号识别机制
        3.2.1 个人债务契约中的信号识别机制
        3.2.2 私人信息下农户联保契约的信号识别机制
    3.3 不完全契约下农户的相机续约机制
        3.3.1 单期债务契约对农户的激励
        3.3.2 多期债务契约对农户的激励
    3.4 财富约束下的农户债务缔约激励约束机制
        3.4.1 财富约束下农户在债务契约中的权益
        3.4.2 风险厌恶与农户债务契约选择倾向
    3.5 对模型结论的进一步解释
第四章 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农户债务契约自我履约机制的理论分析
    4.1 影响自我履约机制的因素
        4.1.1 声誉资本
        4.1.2 互惠行为
    4.2 声誉资本与农户自我履约机制的运作
        4.2.1 克莱因构建的自我履约模型
        4.2.2 对克莱因自我履约机制模型的扩展
    4.3 互惠与农户自我履约机制的运作
        4.3.1 惩罚与自我履约机制
        4.3.2 对信贷员的奖励与自我履约机制
    4.4 对模型结论的进一步解释
第五章 不完全契约下农户债务契约再谈判机制的理论分析
    5.1 再谈判机制的影响因素
        5.1.1 不完全契约中的当事人行动次序
        5.1.2 刚性契约与弹性契约
        5.1.3 再谈判中的谈判力与担心谈判破裂的程度
    5.2 债务契约再谈判机制的最优模型
        5.2.1 基本模型
        5.2.2 模型的运用
    5.3 对模型结论的进一步解释
第六章 农户债务缔约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白水、永济和盐池三地农户的实地调查
    6.1 调查说明
        6.1.1 调查地区与调查对象
        6.1.2 问卷设计
        6.1.3 调查基本情况
    6.2 债务缔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6.2.1 债务缔约中农户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
        6.2.2 债务缔约中农户融资能力的实证分析
    6.3 农户债务缔约方式的选择
        6.3.1 不同债务契约缔约费用的比较
        6.3.2 农户对不同债务契约的选择
    6.4 小结
第七章 债务契约自我履约机制的案例研究:基于某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农户的调查
    7.1 HM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
    7.2 声誉资本的三要素与农户债务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
        7.2.1 农户预期利润与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
        7.2.2 时间因素与自我履约机制:与经典农户联保贷款的比较
        7.2.3 外部风险与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
    7.3 互惠行为与农户债务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
        7.3.1 联保小组内的互惠行为与效用
        7.3.2 信贷员的效率工资激励
        7.3.3 对联保小组组长的非物质奖励
    7.4 小结
第八章 债务契约中再谈判机制的案例研究:基于YJ市和B县地区农户的访谈
    8.1 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谈判
        8.1.1 两类贷款合同弹性的比较
        8.1.2 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谈判机制
    8.2 民间借贷中的再谈判
        8.2.1 法律、习惯与民间借贷合同的弹性
        8.2.2 民间借贷中关于农户欠款的再谈判
    8.3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衡阳市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额信贷的概念
        2.1.2 小额信贷的内涵
        2.1.3 小额信贷的作用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农民收入理论
3 衡阳市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现状分析
    3.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1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3.1.2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3.1.3 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3.2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3.2.1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现状
        3.2.2 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
    3.3 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现状
        3.3.1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3.2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4 衡阳市农村小额信贷限制农民增收的表现与原因
    4.1 农村小额信贷限制农民增收的表现
        4.1.1 农村小额信贷监管力度不到位
        4.1.2 农村小额信贷经营成本过高
        4.1.3 农村小额信贷真实用途难以追踪
    4.2 农村小额信贷限制农民增收的原因
        4.2.1 农村金融市场宏观环境层面的原因
        4.2.2 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的原因
        4.2.3 农民自身层面的的原因
5 衡阳市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民增收实证分析
    5.1 样本数据说明
    5.2 模型设计
        5.2.1 模型变量选择
        5.2.2 变量说明
        5.2.3 模型设计
    5.3 计量结果分析
6 衡阳市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6.1 完善农村金融小额信贷服务体系
        6.1.1 加强正规金融小额信贷服务支农力度
        6.1.2 引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小额信贷规范发展
        6.1.3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服务小额信贷发展
    6.2 创新农村小额信贷产品
        6.2.1 鼓励发展农民小额信用贷款
        6.2.2 创新小额信贷贷款担保方式
        6.2.3 强化小额信贷产品创新
    6.3 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6.3.1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6.3.2 提高农民信贷意识
        6.3.3 鼓励农民将小额信用贷款用于生产投资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小额信贷的创新实践及风险控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额信贷的概述
二、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机构
    (二) 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步伐
    (三) 创新小额信贷产品
    (四)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三、小额信用贷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 市场风险
    (二) 管理风险
    (三) 道德风险
四、小额信贷在发放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加强小额信贷的监督管理
    (二) 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步伐, 提高精通管理能力
    (三) 实行农业保险制度, 分担风险

(10)生态脆弱区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辽宁西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1.3.1 概念界定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研究
        2.1.2 林农经营行为的研究
        2.1.3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的研究
        2.1.4 林农技术使用行为的研究
        2.1.5 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林业经营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3.1 理论分析
        3.1.1 资金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3.1.2 技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3.1.3 合作经营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3.2 理论模型构建
        3.2.1 林农经营行为决策模型的建立
        3.2.2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模型构建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地理环境与人口
        4.1.2 林业经济
        4.1.3 林业政策
    4.2 村级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调查地描述性统计
        4.2.2 森林资源及组织管理
        4.2.3 集体林权改革
        4.2.4 林业企业
    4.3 林农经营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
        4.3.2 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
        4.3.3 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行为
    4.4 小结
第五章 辽宁西部林农经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说明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5.2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分析
        5.2.1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涵义及特征
        5.2.2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分析
        5.3.1 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变量设置
        5.3.2 营林生产技术的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行为分析
        5.4.1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5.4.2 实证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辽宁西部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6.1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描述性分析
        6.1.1 营林面积
        6.1.2 营林期限
        6.1.3 营林林种
    6.2 影响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说明
        6.2.2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资源能激励农户的农业劳动供给吗?[J]. 曾小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PZ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流程优化[D]. 徐康源.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市场进入的影响[D]. 许玉韫.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4]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市场进入的影响[D]. 许玉韫.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5]PZ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流程优化[D]. 徐康源.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6]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 朱一鸣. 辽宁大学, 2020(01)
  • [7]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农户信用行为研究[D]. 周慧光. 西北大学, 2016(05)
  • [8]衡阳市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唐春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4)
  • [9]农村小额信贷的创新实践及风险控制探究[J]. 李享. 经贸实践, 2016(16)
  • [10]生态脆弱区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辽宁西部为例[D]. 杨燕.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重新认识农民小额贷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