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党的建设,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商志晓[1](2021)在《贯通百年的先进性追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文中提出贯通百年的先进性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并创造百年辉煌、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标志。在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中,先进性最为根本、最为核心;在党的先进性中,凝结着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深刻影响着党的建设、党的领导与党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性的追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实现与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容与表现形式。在贯通百年的先进性追求中,中国共产党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坚守矢志不移的初心使命、执着守正出新的实践探索、致力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借百年华诞站上了新的历史高度。
刘晓晶[2](2020)在《《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社论作为机关报园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进行诠释。1989-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此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展开,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社论重点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积极宣传解读如何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积极解读如何推进先进文化前进的内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优秀文化繁荣的路径和要求;第三,对如何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宣传。《人民日报》社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优秀理论,在宣传和推动党的工作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人民日报》社论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刻阐释了科技军事思想改革思想、“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推进了军事理论思想的大众化。第五,《人民日报》社论还积极报道跟进了祖国统一进程,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推进了“一国两制”“互利共赢”思想的深入。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经验为: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其主要启示为:注重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人民日报》社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梳理《人民日报》社论在1989-2002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人民日报》社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领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晓娟,林伯海[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经验》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归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最为本质的道路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办好中国事情,关键也在党。如果失去了党的领导,党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推进党的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和对党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成立之日起便十分注重党的建设,尤其是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集中表现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理论创新持续推进,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总要求与时俱进。四十多年来,党在总结各个时期党的建设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党建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实现了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位一体到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5+2"布局。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身建设的四十年,是逐步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四十年,更是党走向成熟的四十年。四十多年以来,面对国内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起一套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党的建设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首先,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再次,必须聚焦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最后,要务必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管党的执政能力。新时代进一步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的建设的根本经验与启示,对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赫冬[4](2018)在《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文中提出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由于长期战争,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且还要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面对严重的困难,党沉着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方针策略,取得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成就,使得建国初期成为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对于这些成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结合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对工、农、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级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有效提高了社会各阶级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使党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深入研究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我们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意义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概述。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巩固政权时期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细致地分析了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法、榜样示范法、批评和自我批评法,科学客观地指出我们党中央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式,并对党中央在建国初期思想政教育的一系列措施所产生的成效及意义进行分析。第二大部分较为系统的总结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本文更多是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对建国初期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阐述了加强执政党的理论建设、充分注重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下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牵引力、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广泛运用政治动员的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等几个方面的经验。第三部分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即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时俱进的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加强和重视党的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服务等方面论述了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做法与经验对于现阶段我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所带来的重要启示。
乔仁桂[5](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和优良传统,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为加强全党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针对当时形势、具体任务和自身状况,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利用一段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系统研究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及其成功经验,对增强党内集中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一章,介绍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思想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创先争优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党内民主教育等内容,具有开展的阶段性、时机的关键性、目的的针对性、过程的实践性等显着特征。党内集中教育通过不断深化理论教育、端正思想路线,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发挥长效功能,不断巩固惩防体系、筑牢拒腐防线。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及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党内集中教育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在不断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的教育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文的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教育工作,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解决部分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论文的第三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自身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先后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一是全面整党活动,主要解决了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地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二是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四是以构建和完善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的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五是以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是以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为目的的创先争优活动;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九是为了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通过这些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明显增强。论文的第四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开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党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构成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在组织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作风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端正思想作风,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工作作风,优化领导作风,纯洁干部生活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清气正;在制度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党内法规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体系化。论文的第五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党内实际;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尊重首创精神,实现上下良性互动;三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敞开大门相信群众;四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目标,实现知行合一,坚持从严从实,推行建章立制。论文的第六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开展过程、问题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开展不平衡、教育过程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整改不彻底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问题。论文的第七章,对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就某次党内集中教育来说,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成效、促进教育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从党内集中教育顶层设计来看,要实现党内集中教育集成效应最大化,需要建立长效化的党内集中教育开展体系,从组织动员、过程执行、教育考评、问题整改落实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在领导管理、运作预警、保障激励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在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要准确把握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认识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是把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二是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要突出“关键少数”,也要面向全体党员,并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引领全体党员;三是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要始终不渝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要持之以恒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全面、长效。
冯茜[6](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的党,从建党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依靠理论武装的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优良的党建传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诸多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涌现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提高党员干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保持政治忠诚、立场坚定、理论自觉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更使得用先进理论武装各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基于此,论文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历程为切入点和分析点,以期从对历史的梳理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握规律,从而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对理论教育、干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战略地位进行界定和说明,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共产党人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认识发展及深化历程进行梳理,主要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系列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发展和教育所作出的重要阐述,以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第三章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将总体过程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阶段,其中具体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演变发展历程,对各个阶段干部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进行梳理。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整体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本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教育对象、制度建设、教育渠道等为视角探究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并对规律性经验进行总结。第五章分析了当前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主要从教育对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质量评估等角度分析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幻和严峻形势分析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第六章针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就党员干部自身而言,应加强干部队伍的学风建设;就干部教育的组织和培训机构而言,应着力于优化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队伍,从严治校、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就理论教育者主体而言,应在具体教学中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深入和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
孙建领[7](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世界范围内曲折发展,国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环境,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学习活动的新高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有着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深厚的思想渊源。开展的学习活动主要有1981年全党大规模党史学习、1983—1987年全党整风学习、1991年全党党史学习、1998—2000年“三讲”学习教育活动、2000—2001年农村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2005—2006年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2008—2010年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领导干部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学习活动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给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以深刻的启示。要增强学习活动的时效性,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用制度保障促进学习,彻底改变以前运动搞学习的方式。学习教育活动的根本是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只有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更好的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坚强的领导核心。
张凤霞[8](2011)在《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历史考察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历史轨迹:延安时期,为学会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本领,提高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能力,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学会经济建设的本领,毛泽东号召全党再学习;改革开放之初,为学好建设现代化的本领,邓小平号召全党重新学习;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江泽民呼吁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迎接新世纪挑战,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学习传统,创造性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活动有着深刻的历史经验。
顾训宝[9](2010)在《建设学习型政党面临的挑战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学者们已经撰文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面临的挑战做了初步探讨,其内容主要是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的。世情方面主要指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如:全球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考验、使反腐工作更复杂等;国情方面主要指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如党员腐败现象不断、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弱化等;党情方面主要指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挑战:主观方面如部分党员学风不正,客观方面如学习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足、党员队伍的文化素质结构参差不齐、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等。
姜国俊[10](2009)在《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 ——目标、过程与执政逻辑》文中认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一直在持续而高调地进行。前后相继的大规模行政改革就有六次,行政改革在全方位改革格局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并逐步跃升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但是,在行政改革30余年取得不少积极进展的同时,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的现实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甚至在主要方面是相对滞后的,从应然的高标准来看,行政改革尚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性进展,而只是取得了相对滞后的成果。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成为了一个持续推动而又相对滞后的有限改革?这就直接涉及到行政改革的动力学问题,并由此成为本文研究的缘起和贯穿始终的一个中心问题。理解和把握转型期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学,离不开四个紧密关联的核心问题:谁改革?为何改革?如何改革?改革产生何种影响?分别涉及改革主体、改革动因、改革路径和改革效果四个方面,其中最首要的方面就是改革主体。只有牢牢把握改革主体的行为逻辑这条主线,才能清晰地解释行政改革的动力学。由此,本文将行政改革动力学分析的关键视角放到了作为当代中国唯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行为逻辑之上。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在革命党的思维惯性牵引和以党建国的建政逻辑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党-国高度一体化的政治架构,而在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党-国相对自主化的调适性改革过程,但党-国一体化的总体架构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转型期中国特定的政党-国家政治架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唯一的执政党地位和全方位改革的主导者身份,也就决定了转型期中国行政改革鲜明的执政党主导特征,因此,本文将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行政改革特指为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党内权力结构,决定了中央政治权威作为党的最高权力中心和最主要人格化代表,是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最高决策者、总体设计者和主要推动者,充当了核心动力主体的角色;党的各级政党-政府官僚作为中央政治权威的政治代理人,是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次级决策者、局部设计者和主要执行者,充当了执行动力主体的角色。同时,决策智囊与公共学者、人民群众分别在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中起着辅助动力主体、基础动力主体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定的行为主体,其行为无疑有特定的目标函数和条件约束,只有从多元目标导引和多重条件约束的结合入手,才能完整深入地把握其推进行政改革的特定行为。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居于党-国科层体制的顶端,其自身利益与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高度的共容性,党的目标函数和条件约束也主要通过中央政治权威的目标函数和条件约束体现出来。结合执政党的共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个性,本文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和“民族复兴”的核心国家目标,以及其行为的初始条件约束、知识约束、博弈约束和意识形态约束。由此,本文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演进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目标函数的渐进理性选择过程。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基于“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选择和改革经济体制,基于“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选择和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选择和改革同时又都会不断受到“民族复兴”的核心国家目标和“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的制约和校正。而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选择和改革,共同决定了行政体制的选择和改革。沿着上述思路,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以后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逐步启动和持续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轨和适应性行政改革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为实现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逐步启动和持续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转型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并从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决策智囊与公共学者、人民群众和政党-政府官僚四个主要动力主体的“上下互动”视角,对适应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和滞后根源、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和推进梗阻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就是分别论述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市场化动力学和民主化动力学。其中,适应性行政改革指称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对行政体制进行的具有“适应性”特征的改革,先导性行政改革指称1978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带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转型并规避可能的政治风险而对行政体制进行的具有“先导性”价值的改革。本文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基于动力学意义上的区分,而不是基于内容上的区分,因此,本文虽然对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在内容上也作了一个大致的区分,但这种内容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免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本文进而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国家目标而于1978年后逐步启动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日益主动融入全球化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指出中国共产党所主导的行政改革,无论是适应性行政改革还是先导性行政改革,总体上都具有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显着的“压力性”特征,由此可以称之为压力性行政改革,并从发达国家的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文化学术交流者等国际行动者和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决策智囊与公共学者、人民群众和政党-政府官僚等国内行动者的“内外互动”视角,对压力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就是具体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全球化动力学。压力性行政改革是本文为了便于表述全球化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而界定的一个概念,其与适应性行政改革、先导性行政改革的概念区分同样是动力学意义上的,若就内容而言,实际上涵盖了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全部内容。本文进而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而着力于不断巩固和重构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政治逻辑,指出行政改革是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重构和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命题乃至关键环节之一,强调执政逻辑是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主线。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民族复兴”的核心国家目标和“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之间既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的耦合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冲突关系,但从根本上说,其他目标统一于和服从于“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与此相应,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持续推动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化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全球化导向的对外开放和相应的行政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通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水准和民族复兴的实现程度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不断延续长期执政的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谋求长期执政的政治逻辑,一方面提供了党推进行政改革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又划定了党推进行政改革的基本限度。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动因与具体行动者两个层面对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图景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系统分析。一方面,市场化、民主化与全球化的三重变奏,集中地给中国共产党执掌下的政府自身从结构设置、职能履行和行为方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可谓是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宏观动力学图景;另一方面,党的中央政治权威与其他国内行动者的“上下结合”互动以及国内行动者与国际行动者的“内外结合”互动,可谓构成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微观动力学图景。贯穿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动力学主线,无疑是作为关键行动者和核心动力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治权威谋求长期执政的政治逻辑。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首先是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在多元目标导引特别是执政逻辑驱驰下,基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融入全球化的渐进理性设计而强力推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是,这种强制性制VII度变迁很大程度上只是反映了中央政治权威的主观愿望,至于制度变迁的客观结果,还取决于其他各方行动者基于自身的意愿和利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和由此发生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同时,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连续性互动中,包括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在内的国内各方行动者的行为逻辑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方国际行动者的推动和影响。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正是在这种市场化、民主化和全球化三元契合、国内外行动者“上下结合”与“内外结合”两相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和演进的。需要强调的是,在对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中,本文实际上用很大的笔墨从各方具体行动者的视角,从认知、利益和体制三个层面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滞后机理。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政党-政府官僚在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中扮演着执行动力主体和主要阻碍力量的双重角色。政党-政府官僚在行政改革的动力大系统中处于“上下夹击”的中间位置,在行政改革中所持的立场也是历史的和具体的,随官僚的类型或个体差异以及特定阶段行政改革的特定内容对于特定官僚利益的影响变化而变化。政党-政府官僚作为政治代理人,既具有与中央政治权威的部分共容性利益,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且随着官僚层级的降低,其自身利益与党的长期执政利益乃至国家全局利益之间的共容性利益也相应减少。特别是,随着行政改革的基本阶段从“放权让利”演进到“制度创新”,基本主题从结构调整演进到职能转变与行为规范,从总体上说,各级政党-政府官僚的既得不当权力日益受限、既得不当利益日益受损,其行政改革的阻碍角色日益凸显。现实政治实践中,既有不少政党-政府官僚基于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规制、晋升锦标赛的政治激励机制、财政联邦化的经济激励机制和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有众多政党-政府官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和政治晋升博弈中采取了大量的与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方向相悖的机会主义行为,成为了行政改革的主要阻碍力量。为了不使行政改革停滞不前和流于形式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全局,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在层级委任体制的总体框架内采取了多种手段,力图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各级政党.政府官僚、确保行政改革的战略贯彻,其中政绩考核和权力监控是两个最基本的制度化手段。但是,由于现行政绩考核体制和权力监控体制“自上而下”运作的体制性困境,不仅政党-政府官僚追求政绩最大化的不少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官僚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因而政府职能的实质性转变仍然困难重重,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实际成效仍然不容乐观。由此引申出作为本文结束语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诺斯悖论”及其克服问题。本文的一个政治前提和研究假设是,党的中央政治权威本身是超越了统治者自利性的、以立党兴国和执政为民为己任的政治企业家,从而把“诺斯悖论”的克服问题简化为一个官僚控制的问题。从适应性行政改革的滞后根源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推进梗阻来看,如果缺乏横向层面的其他政治权力主体对政府官僚的有效控制,如果缺乏公民“自下而上”的对政府官僚的有效监督,单凭党的中央政治权威的“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和单向监控,难以有效地激励和监控政党-政府官僚真实的行政行为,从而难以有效地推动中国行政组织体系即狭义政府从结构、职能到行为方式的实质性变革。因此,即便从官僚控制的简化视角来看,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到位,仍然有赖于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加强党的建设,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党的建设,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贯通百年的先进性追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
二、先进性追求贯通党的百年历程 |
三、在先进性追求中创造百年辉煌 |
(2)《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人民日报》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一)《人民日报》社论 |
1.《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作用 |
2.《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地位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
(三)《人民日报》社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
1.《人民日报》社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任务 |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
(一)对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
1.宣传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大力宣传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
3.深刻解读农村改革方针 |
4.积极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
5.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
6.深刻阐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
7.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战略 |
8.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对发展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
1.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2.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三)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宣传 |
1.积极宣传党建思想 |
2.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3.强调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
(四)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的宣传 |
1.宣传科技军事改革思想 |
2.宣传“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 |
3.宣传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
(五)对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的宣传 |
1.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
2.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
三、《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
(一)《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
1.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 |
2.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 |
3.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 |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
1.注重传播渠道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
2.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 |
3.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程 |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时期要整顿党的作风与组织,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基层党组织是工作和战斗的基础所在,并把反腐败工作提高到了政治斗争的新高度 |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深化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
(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 |
(一)以政治建设为核心,明确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
(二)一以贯之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推动党内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
(三)创新党的组织建设,突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
(四)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践行群众路线 |
(五)强化纪律建设,增强纪律意识 |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 |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管党的执政能力 |
(三)突出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
(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和展望 |
(4)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0.1.1 选题目的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本文研究方法 |
0.3.1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
0.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
0.3.3 系统分析的方法 |
0.4 本文创新之处 |
1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1.1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1.1.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 |
1.1.2 巩固政权斗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1.1.3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1.2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1.2.1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 |
1.2.2 榜样示范的方法 |
1.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1.3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1.3.1 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
1.3.2 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1.3.3 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
2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
2.1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经验 |
2.1.1 必须加强执政党理论建设 |
2.1.2 注重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
2.1.3 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
2.1.4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2.2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
2.2.1 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力 |
2.2.2 党加强自身建设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 |
2.2.3 广泛运用政治动员手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
2.2.4 满足教育对象的合法利益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
3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
3.1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示 |
3.1.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3.1.2 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3.1.3 与时俱进的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
3.2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启示 |
3.2.1 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 |
3.2.2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服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一)文献阅读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一)论文结构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一般理论 |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定义 |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指导要求 |
(三)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内容 |
(四)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特征 |
(五)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功能 |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需要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
(一)党内集中教育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
(二)改革开放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成效显着 |
(三)改革开放之后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回应时代诉求的客观需要 |
(一)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应对“四个考验”的能力 |
(二)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化解“四个危险”的能力 |
(三)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所必需的“四自能力” |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途径 |
(一)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二)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 |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
(一)全面整党活动 |
(二)“三讲”教育活动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六)创先争优活动 |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 |
(二)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 |
(三)党内集中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员队伍建设 |
三、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端正党的思想作风 |
(二)党内集中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
(三)党内集中教育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
(四)党内集中教育优化党的领导作风 |
(五)党内集中教育纯洁干部生活作风 |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 |
(二)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府清廉 |
(三)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清气正 |
五、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二)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结合党内实际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上下良性互动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敞开大门相信群众 |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从严从实 |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推行建章立制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开展不平衡现象 |
(二)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
(三)党内集中教育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现象 |
二、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是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党内集中教育动员机制不完善 |
(二)党内集中教育执行机制不到位 |
(三)党内集中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 |
(四)党内集中教育整改落实机制不完备 |
(五)对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认识不充分 |
第七章 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
(一)建立长效机制可以固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根本 |
(二)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保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长久 |
(三)建立长效机制可以解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症结 |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 |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政治基础 |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要求 |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逻辑前提 |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领导管理机制 |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运作预警机制 |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保障激励机制 |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 |
(二)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 |
(三)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一)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目的 |
(二)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内容特征 |
(三)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路径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一) 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定位 |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内容要求 |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实践路径 |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
第三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一) 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
第四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总结 |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 |
(一) 指导思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
(二) 工作原则由局部向整体推进 |
(三) 教育对象逐步实现全员覆盖 |
(四) 制度建设稳步实现规范式发展 |
(五) 教育渠道形成集中式管理格局 |
(六) 教材建设体现时代性和导向性 |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经验总结 |
(一) 坚守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
(二)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 |
(三) 贯彻分级分层分类的教育方针 |
(四) 始终以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心内容 |
(五)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 |
(六) 充分运用最新传播媒介进行理论宣传 |
附件 |
第五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时代挑战 |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对象学习动力不足 |
(二) 教学过程科学化水平不高 |
(三) 组织管理工作规范性不够 |
(四) 质量评估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
(一)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际境遇 |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内环境 |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党内形势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党员干部学风建设 |
(一)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
(二) 坚持“自信、自觉、自省”的学习品格 |
(三) 发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
二、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保障机制 |
(一) 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建设 |
(二) 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 |
(三) 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培训资源 |
三、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 |
(一) 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 |
(二) 增强教育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 |
(三) 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
(四)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背景和思想渊源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三)党内背景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思想渊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重视学习的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学习的思想 |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学习的思想 |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
(一)1981 年全党大规模学习党史活动 |
(二)整党学习活动 |
(三)1991 年全党党史学习活动 |
二、十四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
(一)十四大后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 |
(二)“三讲”学习教育活动 |
(三)在农村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 |
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 |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主要经验 |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把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结合起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学习 |
(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
(三)学习党史、以史为鉴 |
二、重视实事求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
三、重视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四、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制度保障 |
(一)健全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干部学习制度 |
(二)加强对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 |
(三)建立健全学习监督考核评估保障制度 |
(四) 健全完善党校系统学习教育培训制度 |
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理性思考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特点 |
(一)学习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 |
(二)学习活动与现实的结合更为密切 |
(三)学习活动的与时俱进 |
(四)中央统一组织与地方自发组织相结合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增强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时效性 |
(一)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
(二)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建设 |
(三)注重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 |
结语 |
附录一:党员干部理论分级学习情况表 |
附录二: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一览表 |
附录三: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历史考察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历史回顾 |
二、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现实思考 |
(9)建设学习型政党面临的挑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 |
二、研究内容 |
(一) 来自世情方面的挑战研究 |
1、全球化对学习型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 |
2、新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型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 |
(二) 来自国情方面的挑战研究 |
1、党员腐败现象不断。 |
2、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弱化。 |
3、多样化的民众意识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
4、国企改革和新经济组织的发展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 |
(三) 来自党情方面的挑战研究 |
1、主观方面 |
2、客观方面 |
三、述评小结 |
(10)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 ——目标、过程与执政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行政改革的成效评判与动力悖论 |
(二) 本文的理论命题与基本假设 |
二、文献综述 |
(一) 制度变迁及其行为主体分析 |
(二) 行政改革动力学分析的文献梳理 |
(三) 行政改革的执政党主导:动力学分析的新空间 |
三、核心概念与基本观点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论文基本观点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与国家政治架构 |
一、政党、国家及其政治架构 |
(一) 政党: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组织力量 |
(二) 国家权力:政党活动的核心指向 |
(三) 党-国自主化与党-国一体化:两种不同的政治架构 |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党与国家政治架构 |
(一) 党-国高度一体化政治架构的发展过程 |
(二) 党-国高度一体化政治架构的形成原因 |
(三) 党-国高度一体化政治架构的利弊考量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党与国家政治架构的调适 |
(一) 党政分开:党-国相对自主化的启动环节 |
(二) 依法治国:党-国相对自主化的核心路径 |
(三) 社会自主:党-国相对自主化的成长空间 |
(四) 政党主导:党-国相对自主化的战略基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执政党行为的目标函数与多重约束 |
一、执政党行为的多元目标 |
(一) 中轴目标:长期执政 |
(二) 核心经济目标:经济发展 |
(三) 核心政治目标:政治文明 |
(四) 核心国家目标:民族复兴 |
(五) 多元目标的耦合体系与函数表达 |
二、执政党行为的多重约束 |
(一) 初始条件约束 |
(二) 知识约束 |
(三) 博弈约束 |
(四) 意识形态约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发展、市场化转轨与适应性行政改革 |
一、经济体制的绩效考量 |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预期与低效根源 |
(二) 市场经济的"现代体制"与绩效优势 |
二、市场化转轨的渐进选择 |
(一) "宪法性秩序"的稳定延续 |
(二) "意识形态之笼"的逐层打破 |
(三) 市场化知识的渐进累积 |
(四) 多元博弈的"妥协"演进 |
三、适应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 |
(一) 制度化关联: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匹配 |
(二) 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转轨的"适应性"联动 |
(三) 适应性行政改革的"上下结合"互动机制 |
四、适应性行政改革的滞后根源 |
(一) 适应性行政改革滞后的认知根源 |
(二) 适应性行政改革滞后的利益根源 |
(三) 适应性行政改革滞后的体制根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治文明、民主化转型与先导性行政改革 |
一、政治文明的民主维度 |
(一) 民主政治: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维度 |
(二) 过度集权:执政党民主实践的历史偏离 |
二、民主化转型的可控战略 |
(一) 民主化转型的基本历程 |
(二) 民主化转型的可控战略 |
(三) 民主化转型的三元路径 |
三、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 |
(一) 行政民主化:作为政治民主化先导的行政改革 |
(三) 先导性行政改革的“上下结合”互动机制 |
四、先导性行政改革的推进梗阻 |
(一) 先导性行政改革推进的认知梗阻 |
(二) 先导性行政改革推进的利益梗阻 |
(三) 先导性行政改革推进的体制梗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族复兴、全球化竞争与压力性行政改革 |
一、民族复兴的全球观照 |
(一) 民族复兴的全球视野与中国情境 |
(二) 民族复兴的目标设计与路径选择 |
二、全球化竞争的效仿效应 |
(一) 全球化竞争的后发效仿 |
(二) 全球化竞争的技术效仿 |
(三) 全球化竞争的制度效仿 |
三、压力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 |
(一) 外压倒逼改革:行政改革的压力性特征 |
(二) 压力性行政改革的"内外结合"互动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期执政与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 |
一、长期执政的政治逻辑 |
(一)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历史方位的判断转变 |
(二) 长期执政的忧患意识与政治逻辑 |
二、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一个系统分析 |
(一) 执政逻辑: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主线 |
(二) 宏观动因与微观行动者: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图景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诺斯悖论”及其克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加强党的建设,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贯通百年的先进性追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J]. 商志晓.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1(02)
- [2]《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D]. 刘晓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经验[J]. 韩晓娟,林伯海.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D]. 赫冬. 辽宁大学, 2018(04)
- [5]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D]. 乔仁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D]. 冯茜. 武汉大学, 2015(07)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经验研究[D]. 孙建领.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8]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历史考察及经验总结[J]. 张凤霞. 兰州学刊, 2011(03)
- [9]建设学习型政党面临的挑战研究述评[J]. 顾训宝. 长江论坛, 2010(03)
- [10]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 ——目标、过程与执政逻辑[D]. 姜国俊. 复旦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