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C系列稳定土植物搅拌设备的测量——控制系统的技术改进

WBC系列稳定土植物搅拌设备的测量——控制系统的技术改进

一、WBC系列稳定土厂拌设备计量——控制系统的技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尤宇[2](2020)在《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广泛应用于铁路建设、市政工程、住宅建设、桥梁工程、水利建设等领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889年唐廷枢从国外引进水泥制造技术,成立唐山细棉土厂,水泥工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年产量已达23.3亿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技术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工业技术作为中国在近代化早期引入的西方技术之一,它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奠定现代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石,这一过程值得被追溯。本文选择晚清民国时期的水泥工业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历史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以下问题:西方水泥技术是如何被引进与发展的?中国水泥工业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什么不同的特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期探寻水泥工业发展与水泥技术引进、革新、变迁之间的联系,丰富近代工业史及技术史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水泥技术诞生及前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我国水泥工业起步的背景、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发展过程及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国外水泥开始向中国输入,并逐步取代了传统胶凝材料。1889年,为满足官办工矿企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水泥工业,洋务派人士唐廷枢在河北唐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族水泥工厂——唐山细棉土厂,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开端。在该厂创办过程中,通过从国外购买水泥生产设备和雇佣技师,水泥的烧制技术被引进。因企业经营策略不当和产业政策缺位,唐山细棉土厂仅仅经营了两年即宣告停业,但该企业为之后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近代水泥工业在发展阶段(1907-1936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对该阶段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探讨了此时期水泥技术革新的成果。水泥工业在1907-1936年期间,因甲午战后工商矿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等因素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启新、华商、中国等民族水泥企业纷纷建立并投产,水泥工业的实力大增,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此时期,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代表的水泥工厂,通过将水泥加工工艺由干法加工更新为湿法加工,升级水泥的生料加工、熟料煅烧和原动设备,提高了国产水泥的品质,我国水泥加工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革新。本文第三部分研究水泥工业在1937年至1949年存在的停滞现象和技术变迁。全面抗战的爆发使水泥工业蒙受了巨大损失,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水泥的供求关系和水泥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保障抗战建国,政府开始引导并参与水泥工业生产。战时的水泥工业,虽为抗战建国做出了贡献,但因受到日军多次轰炸,加之进口设备渠道被封锁,产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战后,因外货倾销、内战爆发、水泥税复征等因素干扰,水泥工业的实际产量并未明显增加,产业发展停滞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技术层面,因无法进口熟料煅烧设备,王涛、胡庆泉等人在抗战时期自行设计了半机械化立窑。此外,导淮委员会技士王鹤亭对从印度引进回国的灰土代水泥进行了技术改良,并加以生产和运用,成为波特兰水泥的替代解决方案,扩充了水泥工业产品的种类,在战时大后方,为水利和航运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水泥标准方面,相关机构开始进行水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194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水泥标准规范。总体而言,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在近代的发展极其艰难曲折。受战争破坏严重,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初期缺位,但后期政府也曾出台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水泥行业人员则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从技术到标准的本土化努力。在晚清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水泥工业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如过度依赖进口设备、产品品种不丰富和工业体系不健全等。尽管如此,近代水泥工业在工业布局、技术设备基础和人员储备方面,还是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路无敌[3](2020)在《混凝土粉料仓料位综合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粉料仓是用来储存水泥粉料的密闭容器,目前,粉料仓主要存在冒顶报警不及时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冒顶事故,会严重影响当地环境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再是水泥粉的输出量是采用容积式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预拌混凝土时,若加入量过少,会严重影响建筑或道路的质量,若加入量过多,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本文基于高频物位雷达料位计设计出混凝土粉料仓料位综合监测系统,采用Ansoft Maxwell软件对粉料仓进料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高频物位雷达料位计的相对介电常数,提高粉料仓料位的准确测距,提供粉料仓生产状态技术数据,达到实时、实况及连续地监测粉料仓料位和粉末进出料安全的目的,研究项目对提高搅拌站的系统安全性、环保质量及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调研国内外料位计监测和雷达料位计监测的使用情况,设计出混凝土粉料仓料位综合监测系统,以PLC自动控制系统为基础,把高频雷达物位计、高清监控和LED灯带预警技术有效结合,实现料位的准确连续监测。并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清洗部分的零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2)选择合适的PLC自动控制系统,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包括了PLC选型及组态、整个监测系统的电路设计等。进行了粉料仓监测系统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通过采用Delta WPLSoft编程软件,使用梯形图进行编程,完成PLC的程序设计。(3)对混凝土粉料仓综合监测系统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基于强粉尘环境影响雷达料位计测距的问题,利用Ansoft Maxwell软件对粉料仓料位高度变化时的电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到7.59.5m的相对介电常数4.2,实现强粉尘环境下雷达料位计的准确测距;(4)确定最终施工方案,并现场安装粉料仓料位综合监测系统,对整个系统运行进行调试,通过PLC控制柜屏幕观察粉料仓进出料仓内情况,最终完成试运行。

马富豪[4](2019)在《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布局设计与设备参数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据国家交通运输部统计,2018年,我国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6万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494.31万公里。近年来,我国的公路相继进入大修阶段,2018年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2万公里,每年平均产生的沥青路面废旧材料就多达1.6亿吨,然而全国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利用率不到30%,一般作为填充材料或堆积丢弃,不但损失能源还造成环境的污染。目前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可采用再生技术厂拌热再生,但目前再生拌和站布局混乱,设备随意组装,材料随意堆放,不但造成生产效率低下,还造成环境的污染。随着国家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由于传统沥青拌和站产生大量的粉尘、溢散大量的蓝烟、产生大量的噪声,沥青搅拌站已经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目前国家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越来越重视。因此,为解决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利用率和传统拌和站的污染问题,本课题组于几年前提出了沥青路面固体废弃物处理工厂化的设想。建设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就是沥青路面固体废弃物处理工厂化的具体技术落实,而再生工厂布局是建设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传统沥青拌和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传统搅拌站不足之处,本文布局设计了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工厂分区规划、生产设备分车间布局,最终建成一座布局科学合理的环保型封闭式再生工厂。然后根据再生工厂布局方案和项目要求,对再生工厂生产设备技术参数的匹配研究。根据再生工厂的产能目标,设备技术参数研究分为:搅拌时间、搅拌缸、热骨料储存仓容量;配置骨料筛分装置的筛分档次,筛分规格;设计计算烘干筒容积和产能;对自动上料系统设计计算,配置设计骨料料仓和骨料供给系统;匹配设计旧料处理装置、供料系统和烘干装置;匹配设计粉料和沥青供给系统。最后根据项目环保目标、布局方案和生产设备匹配情况等,对再生工厂环保处理系统进行设计和选择。对再生工厂粉尘进行分析,计算产生的粉尘风量和需要的布袋面积,匹配相应技术参数的除尘系统;根据沥青烟特性和产生方式,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分析噪声源,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彭卓祥[5](2018)在《沥青路面建养过程碳排放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室效应积累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而全球每年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将产生数目可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此,各国先后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以达到减排目的。2017年,我国开启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公路行业碳排放数目可观,拥有较好的碳排放交易前景。建立沥青路面碳排放评价模型对我国公路行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为建立碳排放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设定模型边界并依照沥青路面生命周期阶段将评价模型分为原材料产运阶段模型、施工阶段模型和养护维修阶段模型,各阶段模型下设若干三级过程模型。以公路行业标准作为模型计算方法设计依据以及主要模型参数取值依据,部分参数取值调研文献数据。同时,借助Excel+VBA工具基于碳排放评价模型开发沥青路面碳排放计算软件。最后,在沥青路面碳排放评价模型以及碳排放计算软件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建设期碳排放、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减排效果以及不同养护措施对碳排放影响。采用沥青路面碳排放评价模型评价不同沥青路面结构类型碳排放可知,原材料生产阶段和施工阶段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阶段,两阶段的碳排放占比均到达了建设期的90%以上。在原材料生产阶段中,两种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原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总量均少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别为后者的74.1%和75.2%。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半刚性层沥青路面水泥用量大,引起更多碳排放。在施工阶段中,三种沥青路面结构类型碳排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混合料拌和过程。因为拌和单位体积路面实体沥青混合料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水稳混合料的4.9倍,故沥青层厚度是施工阶段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比不同温拌沥青混合料减排效果可知,采用泡沫温拌技术可使混合料拌和过程减排量为3.87kgCO2e,减排率达18.7%。当采用需要添加温拌剂的温拌技术则需考虑温拌剂生产引起的碳排放,减排效果有所减弱。减排量降为1.66kgCO2e,减排率下降8.0%。通过对不同养护措施对碳排放影响可知,各养护措施每1000m2路面所产生的年均碳排放量由小到大依次为超薄磨耗层、微表处、就地热再生和铣刨重铺。其中微表处和超薄磨耗层两种预防养护分别仅为铣刨重铺的51%和46%。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6](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刘卫士[7](2018)在《沥青混合料热再生烘干筒的粘料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废旧沥青混合料处置难题,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厂拌热再生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沥青混合料热再生烘干筒的粘料处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热再生烘干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的顺流式加热滚筒再生设备、逆流式加热滚筒再生设备、连续式双滚筒再生设备、三角式烘干热再生设备、立式烘干热再生设备、100%再生料生产再生设备进行对比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其次,对旧沥青混合料在烘干筒内被加热后其粘结料受力进行分析,得出了粘料脱离烘干筒的条件。通过有限差分球形颗粒模型,使用MATLAB工具对影响旧料加热时间的因素颗粒直径、沥青混合料颗粒热扩散率和初始RAP温度分别进行了分析。结合热再生工地提供的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回收料中粒径为5mm以下的料超过了60%,说明细料偏多;对不同加热温度下旧沥青混合料的粘结钢板的粘料量和粘结力大小进行分析,两者一致得出当旧料温度被加热125.7℃137.1℃之间时;在实际应用时,合理的加热温度区间应控制在130℃140℃范围内,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粘结程度最小。结合前期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提出了通过对滚筒温度控制与定期保养、改进热再生滚筒的结构与叶片形状、5mm以下细料分离冷+热再生或带再生环滚筒再生等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厂拌热再生烘干筒粘料问题,并对RAP的筛分要求进行了简单分析。

齐彦秋[8](2018)在《MOH材料拌合摊铺一体机配料液压驱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OH材料是一种常温拌合、常温摊铺、常温碾压的新型路面材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能满足不同气候及地理条件的公路建设和养护工程,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但是这种材料的拌合摊铺设备在国内外还处于空白,因此,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按照拌合摊铺一体机设计的总体要求,对其五种配合料的液压驱动系统进行了计算、仿真和试验研究。配料系统是MOH材料拌合摊铺一体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精度直接影响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而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本文从液压系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论述了五种配合料的液压驱动系统方案。依据配料系统各成分配合料的输送结构、功率和扭矩,完成了液压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对主要元器件的选型进行了计算和校核;依据参数匹配结果,在AMESim仿真软件中建立了配料系统的仿真模型,分别在恒定载荷、冲击载荷、斜坡载荷和波动载荷条件下对配料液压驱动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重点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配料液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通过样机的现场试验,对拌合摊铺一体机配料液压驱动系统的实际工作参数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研究表明,基于PVG32多路阀的配料液压驱动系统能够实现不等压力控制和不等流量分配,满足系统的基本要求,液压驱动系统方案可行;通过仿真结果可知,该方案对负载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实现配料液压驱动系统的流量基本恒定,系统能够实现混合料配合比要求;液压系统能够实现混合料不同配合比、不同输送量的调节;通过对样机中配料液压系统的工作参数测试,系统设计合理,满足设计要求。

徐超[9](2017)在《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搅拌装置参数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稳定土连续式搅拌设备机组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道路基层建设中。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作为该类型搅拌设备机组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稳定土混合料的搅拌质量与生产率。由于搅拌过程涉及机械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多门学科,致使从单一角度分析搅拌装置与混合料的相互作用还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所以,截至目前搅拌过程涉及的搅拌参数的内在联系还没有量化。本文针对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搅拌参数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进行了合理匹配,提出两种搅拌方案。论文首先对搅拌装置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原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搅拌参数的不足之处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搅拌叶片的安装角、搅拌线速度、交互区面积等搅拌参数对稳定土混合料搅拌质量的影响,确定了各参数的合理取值与匹配。将优化后搅拌参数合理匹配,以增加搅拌频次、提高搅拌强度、延长搅拌时间进而实现稳定土混合料匀质性为目标,提出搅拌叶片对置式安装新方案。受美国博坎搅拌机启发,提出单轴相位角90°,双轴相位差90°搅拌叶片反反平行单置式安装与单轴相位角120°,双轴相位差60°搅拌叶片反反交错单置式安装方案。利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不同方案分析得到较优方案。由仿真结果可知,合理减小中心距、“倒梯形”搅拌叶片对置式安装及减小搅拌叶片的安装角等措施可以提高混合料的搅拌质量。

李壮[10](2017)在《搅拌设备出料稳定性控制技术与装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歇式沥青搅拌设备的二次筛分和计量系统为控制混合料的级配提供了基础,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有时存在“溢料”、“待料”现象。为了解决该问题,控制室的操作人员往往凭借经验大幅调整搅拌设备的冷料供给参数,导致目标配合比发生较大变化,严重影响了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和稳定性。因此,本文以提高沥青搅拌设备出料稳定性为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针对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基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归一化设计方法,研究了间歇式沥青搅拌设备出料稳定性控制技术。根据出料稳定性归一化控制方法的思路,对间歇式搅拌设备的冷料流量标定采取了料段取样标定方法,同时运用数理统计的理论对标定过程中冷料流量参数测定样本容量的确定做了相关研究,得出了测量参数的最佳样本容量。针对工程中材料离析造成的取样不均匀,缺乏代表性问题,对混合料料堆的取样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减弱了料堆离析对取样造成的影响。为了提高间歇式搅拌设备冷料供料性能,将容积计量的方式改进为减量称重计量,并将以往冷料计量系统普遍采用的开环控制方式改为闭环控制,使搅拌设备对误差的调控能力增强,冷料配料准确度和出料稳定性提高。实体工程中,基于沥青搅拌设备配合比归一化设计的方法,在沥青搅拌站的调试过程中应用了本文的研究成果。通过均值-极差管理图对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料级配波动较小,设备生产稳定性好。

二、WBC系列稳定土厂拌设备计量——控制系统的技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BC系列稳定土厂拌设备计量——控制系统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资料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起步与技术引进(1889-1906)
    1.1 中国传统的胶凝材料
        1.1.1 气硬性胶凝材料
        1.1.2 水硬性胶凝材料
    1.2 西方水泥技术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1.3 第一个民族水泥厂的创立与水泥技术的引进
        1.3.1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背景
        1.3.2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过程
        1.3.3 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
        1.3.4 唐山细棉土厂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及技术更新(1907-1936)
    2.1 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甲午战争后的设厂热潮
        2.1.2 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
        2.1.3 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
    2.2 水泥工业的发展
        2.2.1 水泥工厂陆续建立
        2.2.2 水泥的供给总体状况
        2.2.3 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2.3 水泥技术的更新——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
        2.3.1 水泥生料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
        2.3.2 熟料煅烧设备的发展——普通立窑与回转窑
        2.3.3 原动设备及其他设备升级
        2.3.4 水泥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萎缩与技术变迁(1937-1949)
    3.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水泥工业
        3.1.1 战时水泥工业损失与水泥供求关系变化
        3.1.2 后方水泥工厂的增设与水泥工业布局的调整
        3.1.3 工业统制下的水泥生产
    3.2 特殊时期的水泥技术
        3.2.1 半机械立窑
        3.2.2 灰土代水泥
    3.3 抗战胜利后的水泥工业
        3.3.1 战后初期水泥工业迎来新局面
        3.3.2 水泥工业萎缩终成定局
    3.4 水泥标准规范的讨论与草拟
        3.4.1 水泥标准的讨论
        3.4.2 各机构拟定的水泥生产标准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清民国时期水泥工业及技术变迁的评析
    4.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总体评价
        4.1.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特点
        4.1.2 水泥工业及技术作出的贡献
        4.1.3 水泥工业及技术存在的不足
    4.2 近代水泥工业发展对新中国水泥事业的影响
        4.2.1 形成新中国水泥工业布局基础
        4.2.2 奠定新中国水泥工业设备基础
        4.2.3 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混凝土粉料仓料位综合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料位计监测研究现状
        1.2.1 接触式料位计监测现状
        1.2.2 非接触式料位监测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粉料仓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2.1 粉料仓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2 实时测距模块设计
        2.2.1 雷达料位计工作原理及选型
        2.2.2 雷达料位计支撑结构设计
    2.3 高清监视模块设计
        2.3.1 高清监控结构设计
        2.3.2 预警模块结构设计
    2.4 清洗模块设计
    2.5 零部件静力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料仓监测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3.1 粉料仓监测系统工作过程介绍
    3.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2.1 PLC选型及硬件组态
        3.2.2 硬件系统电路设计
    3.3 粉料仓监测系统软件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粉料仓监测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
    4.1 粉料仓电磁场分析理论基础
        4.1.1 Maxwell软件简介
        4.1.2 物质的介电常数
    4.2 粉料仓电场有限元分析及验证
        4.2.1 建立物理模型和网格划分
        4.2.2 粉料仓电场仿真结果分析
        4.2.3 仿真结果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料仓监测系统现场应用
    5.1 粉料仓监测系统安装
        5.1.1 雷达料位计安装
        5.1.2 粉料仓监测系统安装
    5.2 粉料仓监测系统调试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布局设计与设备参数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概述
    2.1 再生工厂工作原理
        2.1.1 传统沥青搅拌站工作原理
        2.1.2 再生工厂工作原理
    2.2 再生工厂工艺及设备
        2.2.1 新骨料供给工艺
        2.2.2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预处理及供给工艺
        2.2.3 沥青存储及供给工艺
        2.2.4 粉料供给工艺
        2.2.5 再生剂供给工艺
        2.2.6 再生沥青混合料合成工艺及设备
第三章 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布局设计
    3.1 设备设施布局理论
        3.1.1 系统布置设计方法
        3.1.2 设备设施布局原则
        3.1.3 再生工厂布局原则
    3.2 传统沥青搅拌站布局分析
        3.2.1 上料系统布局分析
        3.2.2 烘干筒布局分析
        3.2.3 沥青加热系统问题分析
        3.2.4 卸料区环保问题分析
    3.3 基于SLP的环保再生工厂平面布局设计
        3.3.1 再生工厂功能分区
        3.3.2 再生工厂功能区物流关系分析
        3.3.3 再生工厂功能区非物流关系分析
        3.3.4 再生工厂功能区综合关系分析
        3.3.5 再生工厂平面布局设计
    3.4 再生工厂设备具体布局
        3.4.1 RAP预处理车间设备布局
        3.4.2 料仓车间
        3.4.3 成品料加工车间
        3.4.4 再生工厂总体布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工厂生产设备参数匹配研究
    4.1 再生工厂参数匹配理论
    4.2 再生工厂设备参数匹配指标体系
        4.2.1 再生工厂需匹配的主要设备
        4.2.2 设备参数技术指标体系
    4.3 再生工厂设备初步选型
    4.4 再生工厂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匹配研究
    4.5 新骨料供给系统匹配研究
        4.5.1 新骨料筛分计量系统匹配研究
        4.5.2 烘干加热装置
        4.5.3 冷料提升机
        4.5.4 自动上料系统
        4.5.5 新集料料仓
        4.5.6 新料冷配系统
    4.6 旧料预处理设备及供给系统匹配研究
        4.6.1 旧料破碎设备匹配研究
        4.6.2 旧料筛分设备匹配研究
        4.6.3 基准料储存配料系统匹配研究
    4.7 再生工厂粉料供给系统匹配研究
        4.7.1 粉料仓
        4.7.2 粉料螺旋输送装置
        4.7.3 粉料称量装置
    4.8 再生工厂沥青供给系统匹配研究
        4.8.1 沥青罐匹配研究
        4.8.2 沥青加热系统
        4.8.3 沥青计量系统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工厂环保系统匹配研究
    5.1 除尘系统匹配研究
        5.1.1 除尘系统处理风量匹配研究
        5.1.2 除尘系统布袋过滤面积
    5.2 沥青烟处理系统匹配研究
        5.2.1 沥青烟处理方法
        5.2.2 再生工厂沥青烟处理方法选择
    5.3 再生工厂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5.3.1 噪声传播控制研究
        5.3.2 噪声源控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沥青路面建养过程碳排放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
        1.2.2 沥青路面碳排放优化技术研究
        1.2.3 沥青路面碳排放计算软件开发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排放交易
    2.1 碳排放交易理论基础
    2.2 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
        2.2.1 国际碳排放交易发展
        2.2.2 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
        2.2.3 主要碳排放交易体系
    2.3 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
        2.3.1 国内碳排放交易发展
        2.3.2 国内碳排放交易机制
        2.3.3 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
    2.4 公路行业碳交易前景分析
        2.4.1 行业碳排放状况
        2.4.2 碳排放交易前景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
    3.1 碳排放评价理论基础
        3.1.1 生命周期分析法(LCA)概述
        3.1.2 沥青路面LCA方法适用性分析
    3.2 碳排放评价模型建立概要
        3.2.1 模型边界
        3.2.2 模型结构
        3.2.3 模型评价方法
        3.2.4 计算结果及意义
    3.3 原材料产运阶段评价模型
        3.3.1 原材料生产
        3.3.2 原材料运输
    3.4 施工阶段评价模型
        3.4.1 混合料拌和
        3.4.2 混合料运输
        3.4.3 路面摊铺
        3.4.4 路面碾压
    3.5 养护维修阶段评价模型
        3.5.1 原路面处置
        3.5.2 路面重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碳排放计算软件开发
    4.1 国内外碳排放软件开发概述
        4.1.1 国外碳排放软件开发情况
        4.1.2 国内碳排放软件开发情况
        4.1.3 现有软件存在的问题
    4.2 道路建养碳排放计算软件设计与开发
        4.2.1 开发工具比选
        4.2.2 软件总体框架
        4.2.3 软件使用指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路面碳排放优化技术研究
    5.1 路面结构类型对建设期碳排放影响研究
        5.1.1 对比路面结构拟定
        5.1.2 碳排放量化分析
    5.2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减排研究
        5.2.1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概述
        5.2.2 减排量计算方法
        5.2.3 减排效果量化分析
    5.3 养护措施对碳排放影响研究
        5.3.1 养护措施拟定
        5.3.2 预计养护周期
        5.3.3 碳排放量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7)沥青混合料热再生烘干筒的粘料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不同厂拌热再生设备的研究分析
    2.1 顺流式加热热再生设备
    2.2 逆流式加热热再生设备
    2.3 ASTEC双滚筒再生设备
    2.4 立式烘干再生设备
    2.5 三角仓热再生设备
    2.6 100 %再生料的生产设备
        2.6.1 全RAP搅拌站
        2.6.2 AlexSin工业沥青搅拌站
        2.6.3 RapmasterTM搅拌站
    2.7 厂拌热再生设备的比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沥青混合料的加热工艺研究
    3.1 RAP与叶片及筒壁之间的粘结特性
    3.2 旧料级配与温度对粘料形成的影响
    3.3 粘结料受力分析
    3.4 旧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时间
        3.4.1 有限差分球形颗粒模型
        3.4.2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沥青混合料粘性试验研究
    4.1 RAP材料的热再生分析
        4.1.1 沥青的成分与老化
        4.1.2 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
    4.2 旧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再生料用量
        4.2.1 旧沥青混合料的筛分
        4.2.2 旧料掺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不同加热温度下的RAP粘结试验
        4.3.1 试验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厂拌热再生烘干筒粘料解决办法
    5.1 生产工艺控制
        5.1.1 加热温度
        5.1.2 定期保养
    5.2 热再生烘干筒叶片及结构的设计
    5.3 RAP的筛分及储存
        5.3.1 5 mm以下旧沥青混合料的筛分
        5.3.2 旧沥青混合料的储存
    5.4 RAP粗细料分离热再生工艺
        5.4.1 冷热再生工艺
        5.4.2 带再生环的烘干筒加热工艺
    5.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MOH材料拌合摊铺一体机配料液压驱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配料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固定式设备配料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移动式设备配料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配料液压驱动系统方案设计
    2.1 基于流量分配器和液压变压器的功率分配方案
        2.1.1 流量分配器工作原理
        2.1.2 液压变压器工作原理
    2.2 基于PVG32多路阀的功率分配方案
        2.2.1 负载敏感泵调节原理
        2.2.2 单一液压回路工作原理
        2.2.3 系统工作原理
    2.3 系统性能的对比分析
    2.4 系统元器件成本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料液压驱动系统参数匹配研究
    3.1 各成分配合料的额定生产率
    3.2 液压马达参数选型计算
        3.2.1 皮带驱动马达选型计算
        3.2.2 水泵驱动马达选型计算
        3.2.3 沥青泵驱动马达选型计算
        3.2.4 水泥输送驱动马达选型计算
        3.2.5 纤维输送驱动马达选型计算
    3.3 液压泵参数选型计算
        3.3.1 各成分配合料液压马达流量计算
        3.3.2 液压泵计算选型
    3.4 物料需求与液压系统匹配
        3.4.1 各液压子回路工作参数
        3.4.2 液压泵工作参数
    3.5 PVG32多路阀选型
    3.6 配料系统输送能力计算
    3.7 各液压马达工作性能曲线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料液压驱动系统工作性能仿真分析
    4.1 配料系统建模
        4.1.1 配料系统建模仿真目的
        4.1.2 配料系统AMESim建模
    4.2 配料系统仿真参数确定
        4.2.1 系统元器件参数设置
        4.2.2 控制信号设置
        4.2.3 仿真时间设置
    4.3 配料系统性能研究
        4.3.1 起动性能研究
        4.3.2 同时工作性能研究
        4.3.3 抗干扰性能研究
        4.3.4 调节能力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料液压驱动系统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方法
        5.2.1 测量参数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仪器连接
        5.2.4 试验步骤
    5.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3.1 配料系统压力试验结果分析
        5.3.2 配料系统转速试验结果分析
    5.4 试验结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搅拌装置参数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稳定土施工工艺概述
        1.1.2 稳定土及稳定土搅拌设备
        1.1.3 国内外稳定土搅拌设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1.2 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搅拌理论与参数分析
    2.1 稳定土混合料搅拌过程分析
    2.2 搅拌机理
    2.3 连续式搅拌机与间歇式搅拌机对比分析
        2.3.1 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搅拌过程分析
        2.3.2 连续式搅拌机与间歇式搅拌机对比分析
        2.3.3 生产工艺
        2.3.4 搅拌机构
    2.4 搅拌机参数分析
        2.4.1 叶片安装角
        2.4.2 搅拌机合理转速
        2.4.3 中心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新旧方案对比分析
    3.1 原 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锅截面介绍
    3.2 分析原 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搅拌装置的不足
    3.3 搅拌叶片形状不合理
    3.4 改善措施分析
        3.4.1 改变中心距参数
        3.4.2 改变叶片形状及面积
        3.4.3 截面面积
        3.4.4 改变叶片安装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置式 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方案
    4.1 单轴搅拌叶片排列
    4.2 双轴搅拌叶片排列
    4.3 搅拌叶片单置式方案提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搅拌方案仿真对比分析
    5.1 建立仿真模型
    5.2 仿真设置
        5.2.1 全局参数设置
        5.2.2 颗粒及运动参数设置
        5.2.3 求解设置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搅拌仿真过程
        5.3.2 不同搅拌方案的搅拌均匀性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搅拌设备出料稳定性控制技术与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沥青搅拌设备国外发展现状
    1.3 沥青搅拌设备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沥青搅拌设备出料稳定性归一化控制方法
    2.1 沥青搅拌设备结构组成
        2.1.1 冷料系统
        2.1.2 烘干加热系统
        2.1.3 除尘系统
        2.1.4 振动筛分系统
        2.1.5 搅拌系统
        2.1.6 成品料储存系统
    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传统设计方法
    2.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归一化辅助设计方法
        2.3.1 定量截止实验法
        2.3.2 冷料流量标定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取样方法研究
    3.1 冷料流量参数测定样本容量
        3.1.1 影响标定的因素
        3.1.2 分布检验
        3.1.3 最小样本容量确定方法
        3.1.4 试验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3.2 料堆取样位置研究
        3.2.1 料堆模型
        3.2.2 料粒运动分析
        3.2.3 料堆取样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搅拌设备冷料计量控制系统研究
    4.1 沥青搅拌设备冷料计量方式
        4.1.1 容积法计量
        4.1.2 皮带秤计量
        4.1.3 容积计量+总重称量
        4.1.4 减量称重法计量
    4.2 减量计量控制系统主要元件的选择
        4.2.1 控制器的选择
        4.2.2 传感器选型
        4.2.3 变频器的选择
    4.3 冷料计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1 沥青搅拌设备冷料计量系统流程
        4.3.2 供料皮带调速系统设计
        4.3.3 PID控制
    4.4 抗干扰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托工程概况及相关试验检测
    5.1 工程概况
    5.2 实体工程应用
        5.2.1 冷料仓调试
        5.2.2 混合料级配检验
        5.2.3 搅拌设备稳定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WBC系列稳定土厂拌设备计量——控制系统的技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D]. 尤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混凝土粉料仓料位综合监测系统的研究[D]. 路无敌. 南华大学, 2020(01)
  • [4]环保型沥青路面再生工厂布局设计与设备参数匹配研究[D]. 马富豪.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沥青路面建养过程碳排放评价技术研究[D]. 彭卓祥.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7]沥青混合料热再生烘干筒的粘料处理研究[D]. 刘卫士. 长安大学, 2018(01)
  • [8]MOH材料拌合摊铺一体机配料液压驱动系统研究[D]. 齐彦秋. 长安大学, 2018(01)
  • [9]600t/h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搅拌装置参数优化分析[D]. 徐超. 长安大学, 2017(03)
  • [10]搅拌设备出料稳定性控制技术与装备研究[D]. 李壮. 长安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WBC系列稳定土植物搅拌设备的测量——控制系统的技术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