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温舒“编蒲”抄书(论文文献综述)
海盐[1](2021)在《编蒲抄书》文中研究表明典故出处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汉书》释义采河边的蒲草,晒干后截成长片,当作竹简来抄写书籍。形容好学的人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条件来学习。故事再现西汉时,河北巨鹿有一个叫路温舒的人。他自幼就聪明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借书来读。但路温舒家境贫寒,
徐兴林,王燕湟[2](2020)在《《三字经》中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幼儿启蒙读物,对幼儿的文化启蒙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认真研读《三字经》发现,其思想内容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发展与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应挖掘《三字经》的当代教育价值,着力构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正能量为当代幼儿教育服务。
吴园[3](2020)在《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写本《事林》与《事森》皆是以道德伦理和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名居首体类书,在类书的发展史尤其是《类林》系类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为上、下两编,对《事林》《事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上编绪论部分讲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回顾王三庆、张涌泉、张文举等学者对P.4052号写卷、P.2621号写卷以及S.5776号写卷的相关研究史,对《事林》《事森》写卷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叙录。第一章对《事林》《事森》的内容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厘清了其与《孝子传》的关系,并通过对写卷题记及诸多杂写的考察,提升了对《事林》《事森》的认知,《事森》的抄写者可能是出身敦煌翟氏的净土寺学郎员义,员义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杂抄诸书而成新作,反映了曹氏归义军早期敦煌寺学的教学状况。第二章是关於《事林》《事森》引书研究的考察,二书引用了经部、史部、子部典籍共54部,经部类引书不限於九经,数量不多;史部类引书共42则,比例最大,其中主要是《高士传》《列女传》《孝子传》《楚国先贤传》等杂传类史籍,也有前四史与《东观汉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籍,还有少量地理类着作,如《会稽录》《晋阳春秋记》等;子部类引书为《说苑》《世说》等。《事林》《事森》的主要内容多为先贤人物故事,二书之事例亦非通常的类书引书模式,多对所引文献进行节抄、缩写,甚至有删减过度之举,而《事林》《事森》思想多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上多半是宣导道德教化、忠孝仁义。第三章通过对《事林》《事森》残存篇目与《类林》《语对》《籯金》的对比,阐释了《事林》《事森》的编纂体例,二书之体例无疑是类事类书,但是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类林》之体例关系最爲密切,可统称为《类林》系类书,人名居首是其特点,《事森》廉俭篇、孝友篇、敦信篇、贞洁篇、报恩篇的部分内容,亦见於《语对》等类书,但是体例有别,人物取舍、故事内容又不完全一致。文章下编对写卷内容作了更加准确的录文和校注。
邵莲萍[4](2020)在《《颜氏家训》中的历史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颜氏家训》是家庭教育史上的代表之作,其主要教育方式是通过历史故事来教育子弟德行。《颜氏家训》中历史教育的方式具有特殊性,能够对当代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与经验。因此,本文着眼于《颜氏家训》的历史教育,探讨其历史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整理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教育的特点,并通过对《颜氏家训》历史教育的研究,总结对当代历史教育的有益措施,改进当代历史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传递知识和培养德行两方面的教育作用。《颜氏家训》中历史教育出现的原因与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颜之推的人生经历有关。魏晋南北朝时历史学科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受南派治经方法、儒学重视历史传统的影响,颜之推极为重视历史的教育作用,援引大量的古今历史典故教育子孙勉学、修身与齐家之道。这种历史教育方法带有极为鲜明的特点:首先,颜之推极为重视所选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其选择的故事或是史籍可考,或是亲历、亲闻的当代事例;其次,颜之推注重引用当代实例、关注现实,文章中59%的历史故事出自南北朝当代;再次,颜之推注重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历史教育内容,例如借助儿童亲贤信长等心理特点进行疏通与教育;最后,颜之推注重对历史故事进行合理的分析以达到教育目的,频繁采用正反对比、排比举例的方式增强历史故事的感染力、教育性。《颜氏家训》所具备的这些历史教育特点,能够对当代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促进当代历史教育建立“实-时-适-育”四维均衡发展体系,注重所选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时代性、适用性和教育性,充分运用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培养修身立德的品质。
阿倩[5](2019)在《路温舒编席抄书》文中研究指明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
刘丽娟[6](2019)在《流动儿童题材影片中的身份建构》文中指出《念书的孩子2》、《Biang Biang De》、《高贵的童心》等影片真实地记录了有留守经历流动儿童在城市里的生活情状,反映了他们在异质文化空间中,如何挑战命运、建构自我。"读书"是流动儿童挑战命运的被动选择,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享受现在的美好与憧憬未来的乐趣。此外,通过展现人在动物身上的情感寄托来实现自我认同,一定程度上映衬出流动儿童在城市的孤寂与焦虑。
谢凤娥[7](2018)在《《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文中认为郑献甫是晚清岭南地区文坛的重要人物,作品众多。本论文以郑献甫《补学轩文集》骈体文二卷为研究对象,将该集骈体文全部注释,并在上编中作初步研究。补学轩是郑献甫的书斋名,《补学轩文集》包括散文四卷,骈体文二卷,清咸丰十一年由两广总督劳崇光刊行于广州。本文先从郑献甫的生平、交游入手,研究其骈体文创作的背景。郑献甫任官时间不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又辗转于两广地区多各书院任教。作为岭南地区少有的进士出身,他受到两广地区士子官员推崇。正是由于这种背景,他的骈体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景记事、书序文论、寿序诔志。郑献甫所处的时代正值清代社会动荡的年代,郑献甫所处的两广地区又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主战场,郑献甫在《补学轩文集·骈体文》中如实的描写了清代晚清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清代是骈体文的中兴期,骈散相融趋势明显。郑献甫学习六朝骈体文创作手法,注重典故的运用,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又融合散文的写作特点,骈散相接,语言清新却又古韵十足。郑献甫被称作“两粤宗师”,对他的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岭南地区文学史也是必需的。
杨远征[8](2017)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教育活动研究 ——以教科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改后,小学历史课停止开设,历史内容主要纳入品德与社会。学生主要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学习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培养爱国意识、国际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核心素养。笔者以现行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为研究基础,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教育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的特点,探究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展历史教育活动。为教师涉及小学历史知识的教学提供参考,为小学开展历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标和意义、学术史回顾、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对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历史知识的分布和历史内容进行了分析,概括小学历史知识具有“历史内容时间跨度大、中国史部分内容最多、图文呈现方式多样化、历史内容精炼而简略、历史知识不具系统性”等特点。第二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教育活动。在前述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历史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大主线厘清了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历史教育活动的类型,课堂内包括学科教学活动、早会课活动、历史兴趣班活动、阅读活动和主题班会课活动等;课堂外的历史教育活动包括升旗教育活动、节假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活动等,提出了开展这些历史教育活动的策略,特别指出小学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明确学习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后设计了学科教学活动、早课会活动两则课例。第三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历史教育活动的反思。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教育活动进行反思,以学科教学活动、早会课活动为例,具体指出了开展历史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中历史知识的定位问题、专业教师的缺乏、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等,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第四部分:新教材实施后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新思考。对我国2016年小学起始年级新教材的使用做了简要说明。新教材侧重于文化史方面内容,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新教材实施后开展小学历史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阐述了新教材实施后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若干思考和建议,包括侧重于文化史、重视阅读教育、与其他学科结合、持续关注新教材的实施情况等。结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
杨凯[9](2016)在《宋代劝学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劝学诗是宋代诗人学者为勉励他人辛勤向学而作,是宋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对于劝学诗的研究没有完全展开。本文以《全宋诗》中搜集整理出的300首劝学诗为研究对象,对宋代劝学诗作系统性分析,希望通过对劝学诗的研究了解宋代文化的特质。绪论部分根据前人对于劝学思想以及劝学诗的理解,为劝学诗作出合理的界定,对现有资料中与劝学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中的成果与不足,以确定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第一章为宋代劝学诗创作及背景分析。第一节为宋前劝学诗创作,概括从先秦至唐代劝学诗创作情况,简述其主要特征,为研究宋代劝学诗作出参考。第二节从相关文本整理、劝学诗创作群体、体式特征三个方面概括宋代劝学诗创作情况。最后从文化社会等角度来探讨宋代劝学诗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为宋代劝学诗的内容。宋代劝学诗既继承了之前劝学诗中为惜时而劝学的相关内容,又结合时代风气生发出新的内容。宋人热爱读书,在读书方法、读书内容、读书乐趣等方面领悟颇深,同时,宋代社会以读书入仕为尚,劝学诗与科举取士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宋代劝学诗的内容侧重于因惜时而劝、为学识而劝、博功名而劝三个方面。第三章为宋代劝学诗的艺术特色。第一节为曲处落笔,构思精巧,探讨宋代劝学诗精巧细腻的构思方式。第二节分析宋代劝学诗中独特的意象,主要集中在与读书学习相关的事物上,匠心独具。第三节探讨宋代劝学诗长于说教的特点,寓教于诗。本章内容从多角度呈现出宋代劝学诗的艺术特色。第四章为宋代劝学诗的价值。首先是从开拓题材,丰富的体裁等方面探讨宋代劝学诗的文学价值。第二节为宋代劝学诗的文化价值,探讨宋代劝学诗与宋代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从宋代劝学诗中的教育内涵对宋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两方面入手,全面探讨宋代劝学诗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陈美吉[10](2015)在《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误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加的频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的地位日益突出。翻译不仅仅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字与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核心的有效途径。因此,误译势必会带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为了让西方人能够正确的看待中国文化,对误译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三字经》与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当中的误译并对其进行分析来展开全文的。笔者将此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是由引言、研究意义和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组成。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误译”、“归化”以及“异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主要是列举出《三字经》中几个最具代表儒家思想的核心词汇与典故,然后通过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的翻译进行误译举隅,在核心词汇中找到中英文词汇的原始来源;典故中找出翟理斯误译的地方,然后再提出一个更好的翻译版本。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找出误译的原因。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从情感意义的表达方面,二是从文化负载的内涵意义方面,三是从词汇空缺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把握。第五部分的重点是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翟理斯翻译《三字经》的动机,从历史上来说是由于当时的大环境造成他来华学汉学;客观上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包罗万象吸引着大批的外国人纷纷来华。第六部分从文化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原则解读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就翻译策略而言,笔者在此选择了“异化”和“归化”的策略,并结合译本分析出翟理斯的翻译策略主要是以“归化”为主。第七部分是结语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全文。再一次重申翻译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二、路温舒“编蒲”抄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温舒“编蒲”抄书(论文提纲范文)
(2)《三字经》中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三字经》中蕴含的幼儿教育思想 |
(一)重视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人格 |
(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 |
(三)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
(四)重视礼仪孝悌的教育思想 |
(五)倡导仁爱的交往之道 |
三、幼儿学习《三字经》的教育价值 |
(一)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二)有利于塑造幼儿正确的三观 |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善良、仁爱的思想 |
(四)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榜样的道德认同 |
四、践行《三字经》中幼儿教育思想的路径 |
(一)家庭教育——提高礼仪孝悌的德育标准 |
(二)幼儿园教育——明志、守信的人格操守 |
(三)社会教育——仁爱、正义的处世之道 |
(3)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编 研究篇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史回顾 |
第一章《事林》《事森》题记及杂写研究 |
一、《事林》《事森》之得名与性质 |
二、净土寺学郎员义其人其事杂考 |
三、P.2621V杂写考释 |
四、结语 |
第二章《事林》《事森》引书及1佚研究 |
一、《事林》引书及1佚 |
二、《事森》引书及1佚 |
三、结语 |
第三章《事林》《事森》体例与门类研究 |
一、《事林》《事森》体例研究 |
二、《事林》《事森》门类研究 |
三、结语 |
余论 |
下编 校笺篇 |
录校凡例 |
一、P.4052《事林》写卷 |
二、P.2621《事森》写卷 |
二、S.5776《事森》写卷 |
参考文献 |
写卷图版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4)《颜氏家训》中的历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颜氏家训》历史教育产生的原因探析 |
第一节 颜之推其人与《颜氏家训》其书 |
第二节 颜之推重视历史教育的原因探析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学科地位的上升 |
二、受南派治经方法影响形成重视历史的思维习惯 |
三、受儒学重视历史的影响 |
第二章 《颜氏家训》中历史教育内容概述 |
第一节 以历史故事教育子弟为学之道 |
一、勤学好问 |
二、终身向学 |
三、学当广博 |
四、严谨文章 |
第二节 以历史故事教育子弟修身立德 |
一、以礼节之 |
二、慕贤慎交 |
三、实至名归 |
四、养行归心 |
第三节 以历史故事教育子弟齐家之道 |
一、夫妻关系 |
二、父子关系 |
三、兄友弟恭 |
四、治家之道 |
第三章 《颜氏家训》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
第一节 《颜氏家训》历史教育的特点 |
一、重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
二、注重当代人的身边事例 |
三、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
四、历史故事的分析合理 |
第二节 《颜氏家训》的历史教育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
一、“实”——注意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
二、“时”——注意历史故事的时代性 |
三、“适”——注意历史故事的适用性 |
四、“育”——体现历史故事的教育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流动儿童题材影片中的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读书”, 与命运抗争———寻求身份认同 |
二、回望中重拾记忆———心理安慰, 自我认同 |
三、以动物为镜像———建构自我, 实现认同 |
小结 |
(7)《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郑献甫的生平交流与着述 |
第一节 郑献甫的生平 |
第二节 郑献甫的交游 |
第二章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写景记事 |
第二节 书序文论 |
第三节 寿序诔志 |
第三章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注重写实 |
第二节 用典贴切雅致 |
第三节 语言清新古朴 |
下编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 |
凡例 |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序 |
史传论 |
山问 |
快绿园小集记 |
游白龙洞记 |
高明瘗旅会碑记 |
白崖山寨记为松如林子作 |
孔氏抚孤事略为郡侯韵函大令作 |
书嘉应梁子藤州殉难事 |
是亦家记 |
浈水纪行 |
孙仿山《不着一字斋诗》序 |
胡灵泉《度梅岭图》序 |
《笏山诗草》序 |
送严墨庄同年之官新安序 |
《怡云诗草》后序 |
《鸣秋集》序 |
《红兰池馆摭存诗》序 |
《箕盘鬼女诗》序,为方伯胡恕堂同年作 |
合刻《幽女诗集》序 |
《离鸾图》序 |
《山月照弹琴轩印存》序 |
许隽生郎中《题画绝句百首》小序 |
沈伯眉《小只陀盦诗钞》序 |
兰州《魏氏家乘》序 |
书《昙华集》后 |
书许周生《吴台卿哀词》后 |
诰封通政大夫伍太翁先生八秩寿序(代伍实生作) |
诰封朝议大夫程太翁雪庵先生七秩双寿序 |
湖南永州太守林云峣老封翁七十寿序(代刘怡园作) |
宜山邑侯晓园先生五十初度序 |
贵州普安州知州德亭张公七秩寿序 |
修职郎、兴安县学教谕赖翁九秩寿序 |
镇安府太守縻次泉先生六十寿序 |
庆远太守张粤卿观察寿序 |
陈秬香先生八秩寿序 |
姊丈小山先生八秩寿序 |
官西泉封翁六十双寿序 |
灵川县学训导刘君久葭六秩寿序 |
刘正夫五十初度序 |
刘笑山五秩寿序 |
石宗甫四十初度序 |
代拟制府劳公寿言 |
香泉蒋方伯三十初度序 |
诰封宜人吴太尊大母张太夫人九十寿序(代外舅作) |
卢太夫人七秩寿序 |
殷孺人七秩寿序 |
李母吴孺人八秩寿序 |
姚母张孺人七秩寿序 |
区母招孺人七十寿序 |
敕封孺人高母曹太孺人六秩寿序 |
外姑王孺人八秩寿序 |
伍母韦孺人七十寿序 |
李母林宜人六十寿序 |
与李秋航论四六文书 |
与李铭彝书 |
与李秋航书(之一) |
与李秋航书(之二) |
与李秋航书(之三) |
与李秋航书(之四) |
后答胡桂山大令书 |
与朗玉峰书 |
答白河令李秋航书 |
为张眉叔论四六文述略 |
答门人问作令琐语 |
徵何烈妇诗启 |
募修文昌洞山亭启 |
长寿寺募修药师殿疏 |
鬻笔帖为画师许耀亭作 |
上城隍十保状 |
小除夕祭灶文 |
代宜山分县告理苗城隍文 |
刘宝臣哀辞 |
公祭刘子校茂才文 |
刘小山先生告祭文 |
公祭张小籍文 |
公祭李序园先生文 |
李绮堂先生公祭文 |
敕封七品孺人外姑王孺人告祭文 |
女士秦惠淑哀词 |
诰授奉直大夫、四川营山县知县晋知州衔俞公石村墓志铭 |
山辉覃府君墓志铭 |
明经净溪蓝君墓表 |
邓君茂林墓志铭 |
勅封文林郎、协理忻城县知县、诸生延禧莫君墓志铭 |
勅授修职郎、马平县学教谕保举知县、西园张君墓志铭 |
诰封中宪大夫楠友桂君墓表 |
李母严孺人墓表 |
博白女校书阿绿小传 |
李知月小传 |
象云赋并序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8)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教育活动研究 ——以教科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 |
(一)各学段历史知识的分布 |
(二)各学段历史知识具体内容的分析 |
(三)小学历史知识的特征 |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教育活动 |
(一)品德与社会课历史教育活动的类型 |
(二)不同类型的历史教育活动所运用的策略 |
(三)典型课例设计 |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历史教育活动的反思 |
(一)历史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
(二)相关思考和建议 |
四、新教材实施后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新思考 |
(一)2016年小学一年级新教材的实施 |
(二)新教材实施后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新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宋代劝学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劝学诗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一章 宋代劝学诗创作及背景分析 |
第一节 宋前劝学诗创作 |
第二节 宋代劝学诗创作 |
第三节 宋代劝学诗创作背景 |
第二章 宋代劝学诗的内容 |
第一节 因惜时而劝学 |
第二节 为学识而劝学 |
第三节 博功名而劝学 |
第三章 宋代劝学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曲处落笔构思精巧 |
第二节 意象独特别具匠心 |
第三节 长于说教余韵无穷 |
第四章 宋代劝学诗的价值 |
第一节 宋代劝学诗的文学价值 |
第二节 宋代劝学诗的文化价值 |
第三节 宋代劝学诗的教育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误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有关翻译中误译的研究综述 |
2.1.1 主要的专着 |
2.1.2 主要的论文 |
2.2 有关异化和归化的研究综述 |
2.2.1 主要的专着 |
2.2.2 主要的论文 |
3 《三字经》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
3.1 《三字经》中儒家思想的核心词 |
3.2 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中儒家思想核心词误译举隅 |
3.2.1“仁” |
3.2.2“义” |
3.2.3“礼” |
3.2.4“孝悌” |
3.2.5“中庸” |
3.3 《三字经》中典故误译举隅 |
3.3.1 《三字经》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典故 |
3.4 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典故误译举隅 |
3.4.1 卞和献玉 |
3.4.2 五子登科 |
3.4.3 半部论语治天下 |
3.4.4 路温舒编蒲抄书,公孙弘削竹简 |
3.4.5 头悬梁,锥刺股 |
4 翟理斯核心词汇与典故误译的原因 |
4.1 情感意义的表达方面 |
4.1.1 感情色彩被译者人为地弱化 |
4.1.2 感情色彩被译者人为地扩展 |
4.2 文化负载的内涵意义方面 |
4.2.1 等级秩序的体现 |
4.2.2 历史文化渊源的体现 |
4.3 词汇空缺 |
4.3.1 汉英文化词汇的不等值分析 |
4.3.2 专有名词或固定的表达方式 |
5 从宏观上看翟理斯翻译《三字经》的动机 |
6 从文化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原则解读翟理斯的译本 |
6.1 归化和异化 |
6.2 翟理斯译本中异化与归化的体现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四、路温舒“编蒲”抄书(论文参考文献)
- [1]编蒲抄书[J]. 海盐. 阅读, 2021(26)
- [2]《三字经》中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J]. 徐兴林,王燕湟. 教育观察, 2020(24)
- [3]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D]. 吴园. 兰州大学, 2020(01)
- [4]《颜氏家训》中的历史教育研究[D]. 邵莲萍. 苏州大学, 2020(03)
- [5]路温舒编席抄书[J]. 阿倩. 小学生(上旬刊), 2019(Z2)
- [6]流动儿童题材影片中的身份建构[J]. 刘丽娟.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7]《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D]. 谢凤娥.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8]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教育活动研究 ——以教科版为例[D]. 杨远征.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9]宋代劝学诗研究[D]. 杨凯. 沈阳师范大学, 2016(10)
- [10]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误译分析[D]. 陈美吉. 重庆师范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