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综合权重测定法

主客观综合权重测定法

一、权重确定的主客观综合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鹏,王晖,黎云兵,孙俊峰,刘文开[1](2021)在《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力评估》文中指出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目前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尚缺深入研究。应用德尔菲法,建立了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针对赋权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运用改进群组层次分析法,改进熵权法以及博弈论方法进行主客观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针对能力评估中决策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力评估方法;最后,结合示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杨超[2](2021)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绝大多数病险土石坝属20世纪50~70年代的“三边工程”(边施工、边勘察、边设计),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病险隐患多,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属于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正耗费巨资开展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工作,但病险土石坝安全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已建工程条件影响,耦合作用复杂、技术难度大,而针对不同的隐患和病险,处理方案又很多。支撑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决策的理论方法研究相对滞后,工程中主要依靠工程经验决策,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很可能造成盲目投入。本文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对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作比选研究,为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对土石坝坝体渗漏、坝基渗漏、绕坝渗漏和接触渗漏等主要渗漏类型进行分析和梳理,查找各类渗漏产生的具体原因。针对不同渗漏类型,对主要的防渗加固技术方案进行分类总结,为后续的方案比选提供参考依据。(2)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方法与步骤。针对现有决策指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方案决策理论,提出了决策指标体系建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构建了包含方案经济因素、加固效果的可靠性、施工工期指标、施工安全性指标、施工及后期运行难易程度和环境影响程度6项二级指标及其23项三级指标的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3)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模型。针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当判断矩阵一致性不满足要求,需多次重复修改判断矩阵的问题,利用相容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随后根据信息熵计算方法,确定客观权重,再利用相对熵理论进行主客观权重组合,弥补了传统乘(加)法组合方法的不足。(4)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依托某病险土石坝工程开展工程应用研究,针对该水库存在的防渗问题,拟定了5种不同加固防渗方案。采用传统经济比选法和本文提出的决策方法分别对5种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优选,证明本文决策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使防渗加固综合效果达到最大化。论文取得的相关成果,可为同类型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决策方法和依据,亦可同类土石坝的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参考,为水库大坝安全决策提供思路。

惠甜甜[3](2021)在《新街矿区马泰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诱发了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如有塌陷盆地、植被退化、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现如今为了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山建设的号召,以前的碎片化部署、单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难以达到新的要求,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马泰壕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数据和实测数据以及各种有关采矿、地质等资料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l)利用Sentinel-2A数据分别提取矿山开发占地面积、植被覆盖度、土地荒漠化程度信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研究区域内地形地貌信息;利用Sentinel-1A数据识别与提取采空区塌陷范围;通过计算、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实测数据来评价大气污染、地表水环境质量、含水层破坏情况。(2)依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包括4个要素和14个指标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3)为了避免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较强的主观性、受人为干扰影响大等问题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忽略指标间的比较、客观性强等问题,提出利用综合权值法——“乘法集成法”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结合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确保得到的综合权重是科学合理的、可靠的。(4)分别利用基于主观权重、客观权重和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利用基于这三种权重的网格法进行分析验证,通过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确定出基于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和基于综合权重的网格法分区更加符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基于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综合权重的网格法分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5)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等级为Ⅱ级(较好),其中Ⅰ级(好)区占研究区域的39.12%,Ⅱ级(较好)区占研究区域的58.09%,Ⅲ级(较差)区占研究区域的1.98%,Ⅳ级(差)区占研究区域的0.8%。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合理性的治理建议和保护措施,为建设安全、绿色、和谐的矿山地质环境奠定基础,为矿区可持续开采和后续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周仁和[4](2021)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及应用》文中认为在国家能源转型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风、光等新能源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越来越多新能源参与电力系统运行,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风、光等新能源输出功率随机性大、波动性高,仅依靠传统火电、水电机组难以满足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而电化学储能、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灵活性资源恰能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多、更经济的灵活调节能力。亟需研究各类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运行的价值,综合比较不同灵活性资源的综合价值,为推动灵活性资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系统性分析了电化学储能、需求侧响应及虚拟电厂这三种灵活性资源的本质特征及分类,结合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文件构建了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包括供电可靠率、设备使用率、资源利用率、技术成熟度、运行维护费用、电网建设费用、碳排放量、用户满意度等在内的14个价值评价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各种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及组合赋权法的使用前提、信息是否缺失、评价是否有效等本质特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合本文评价指标数据情况,构建了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博弈论及云模型的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模型,通过云模型法求得各灵活性资源隶属度矩阵,将主客观权重与隶属度矩阵相结合,求得各灵活性资源的评价等级,并使用其他综合评价法对所求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及所求结果是有效的。最后结合目前中国电化学储能、需求侧响应及虚拟电厂的实际应用情况,从政策标准、技术经济及商业模式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当前灵活性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本文基于组合赋权法及云模型的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可为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分析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可对不同灵活性资源的价值进行综合比较,为实际灵活性资源项目的实施应用提供参考。

青奎[5](2021)在《基于模糊综合法的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以某大桥岛隧工程为例》文中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为城市的持久繁荣奠定基础?我国《安全生产法》第贰拾捌条、《劳动法》第陆章第伍拾叁条和《职业病防治法》第拾陆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在当前建设实践中,对于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评价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进行事前评价研究和事后风险溯源不仅有利于更好的通过优化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设计工作来落实相关法律的要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安全事故对工程项目进展的干扰。为解决地区商品生产力和地区商品消费力之间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促进地方与外界在物资和人员方面的输入与输出,进而加快地方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辐射范围,我国近年来一直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近年来一直作为我国优势领域先行建设。随着“ICT新基建”的提出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较快增长,越来越多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入施工或施工准备阶段。“ICT新基建”建设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这一重要基础,高铁和轨道交通需要在其它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合下共同发挥作用。虽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里程数近年来持续上升,但是施工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却仍是不尽人意,在项目前期充分识别并评价项目施工安全风险有利于安全风险控制预算的确定及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首先梳理了各类风险评价方法与应用情况,结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对风险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和选择,确定了采用模糊综合法评价其风险,并分析了模糊综合法的适用性。然后在以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调查,利用人理、事理和物理的系统方法,从人事维和物理维两个维度进行了风险识别,初步建立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经过对照筛查与隶属度调查,最终得到具有两个指标维度、四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将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风险矩阵与风险危害程度函数划分风险等级,创建模糊综合评定标准,设立权重向量,设立评价矩阵,合成评判矩阵以及权重,确定各个风险指标的风险得分和风险等级,实现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以此建立风险评价模型。运用建立好的模型对某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价,结果发现,某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中环境致因风险风险危害程度处在较高级别、施工技术风险风险危害程度处在极高级别、现场管理风险风险危害程度处在较高级别、人员素质风险风险危害程度处在较高级别。通过对四类风险概括评定后,认定某大桥岛隧工程的风险危害程度处在较高级别。某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风险危害程度处在较高级别的主要原因是由施工技术风险导致的。再对某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中的施工技术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综合风险评估权重和风险危害程度来看,材料及设备风险和勘察设计成果失误风险是某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中的施工技术风险处于极高级别的主要原因。最后在案例风险评价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对于风险源的对策建议。本文站在施工单位视角运用模糊综合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并以某大桥岛隧工程为例进行了风险评价,为施工单位在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活动的建议。

张晴晴[6](2021)在《需求引导视角下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建筑业能耗占总能耗21%。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严重的现实情况,若要坚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筑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建筑行业开启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近年来,绿色建筑以“低消耗、低污染”的标识打入建筑行业发展核心,建筑业龙头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在政府积极创造绿色建筑发展条件的背景下,绿色建筑已然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通过与传统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绿色建筑在初步进行投资时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绿色技术较难掌握,其优势在短期内没有办法凸显,严重遏制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而造成如此窘境的原因主要在于绿色建筑概念进入我国时间较晚,绿色技术运用不够成熟,各项技术无法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因此,在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合理采用绿色技术措施,是推进绿色建筑迅速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以绿色建筑为研究对象,对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指标权重及其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现有研究成果如下:(1)创建“量、价”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绿色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从工程“量”和工程“价”的角度,基于《绿色建筑经济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必要的初步筛选并以此为基础,邀请从事工程造价、成本管理或专业教授发送调查问卷,运用SPSS进行频率分析得到符合本次研究需要的最终的评价体系。(2)基于评价指标特点分析结果确定权重计算方法:经过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量、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专业性分析,基于对其评价体系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基本权重方法适用范围的了解,确定评价指标基本权重计算方法。(3)基于线性加权综合法改进信息集结模型:分析现有的线性加权信息集结模型的不足之处,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体系特点相结合,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与本评价体系一致的信息集结模型,可为有相似特点的评价体系提供一定参考。(4)基于实际工程计算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在我国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选取规模接近的工程项目,并获取相关数据,依据本文第四章确定的权重计算方法及信息集结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5)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及水平评估:将不同区域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指标权重结果结合地区环境、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对已有工程项目增量成本水平进行评估,为今后相似工程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合理选用提供参考依据。

张琳[7](2020)在《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后评价》文中提出伴随着东北工业的发展,辽河也变的越来越“苍老”,失去了往日的“青春活力”。与此同时,社会和大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政府也逐渐将河道生态治理提上了日程。随之而来的是对各个河道生态治理项目的评价工作,对河流生态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反映河流的治理效果,还能为河流治理者提供河流基本信息,为河流后期生态治理提供指导。建立一套适合辽河的河流生态治理效果评价体系,用来评价相似治理项目的生态治理效果,以提高后期河流生态治理的质量。本文选取辽河沈阳段河流生态治理项目为评价对象,对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研究以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分别从河道水体、河流生境和社会效益三个层次选取河流生态治理效果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值法对指标权重赋值,建立河流生态治理效果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法分别对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利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得出能较大表征河道生态治理效果的指标。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合法所求结果过于乐观,所以采用综合指数法所得结果。2012年辽河沈阳段总体表现为“良”,马虎山大桥和巨流河表现为“一般”;2015年辽河沈阳段进行了生态治理,有了明显的改善,总体上表现为“良”,石佛寺表现为“优”。能较大表征河道生态治理效果的指标为电导率、氨氮、亲水指数、河流生态需水保证率、栖镜破碎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根据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评价结果,得出辽河沈阳段向“良”发展。通过分析能较大表征河道生态治理效果的指标,为辽河后期生态治理项目提供参考。

韩晏羽[8](2020)在《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已经从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其中建筑行业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一种,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其本身具有绿色环保、节约资源、施工便捷等优点,但其建造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质量风险问题,比如图纸会审不到位、构配件质量不高、技术设备不完善等都会影响到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因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评价研究,对装配式建筑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和研究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相关文献,结合装配式建筑特殊的建造方式,在分析装配式建筑理论、质量风险理论的基础上,识别出装配式建筑在建造全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问题,并利用云模型理论对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风险因素进行全过程识别,进而运用DEMATEL法筛选出关键质量风险因素,从而构建涉及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制作、运输、施工等各阶段的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拉开档次法相结合计算组合权重。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的主观赋权,克服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弊端,采用拉开档次法进行指标的客观赋权,并通过理想点法进行主客观权重的融合。然后根据评语集确定标准云图,并将组合权重代入评价云参数中得到综合云,之后与评价标准云图对比,得出装配式建筑质量的风险等级,进而通过相似度计算进一步验证,完成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的评价工作。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运用云模型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价,确定其质量风险评价的等级,得出该项目整体的质量风险评价水平,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为后续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姜志鹏[9](2020)在《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优化及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但伴随而来的诸如能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的可预见性短缺、三废的无秩序排放等现象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制造业作为能耗、碳排放大户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数控切削加工过程又是制造业的必备一环,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产生固、液、气三态废弃物,其环境影响问题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为保证绿色低碳加工,优化加工过程碳排放、建立绿色性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数控机床能源消耗形式多样的特性,建立了一种新的加工过程能耗预测模型。分析了机床能耗特性、探讨机床能耗的影响因素,确定系统边界,研究机床能耗构成并建立能耗计算模型,准确的反映数控机床能耗与主轴转速及材料去除率之间的映射关系,解释了能耗模型中各项系数的明确含义,便于系数的确定及模型的理解应用。搭建了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加工过程能耗的实时监测,以车削加工为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实现通过切削参数精确预测数控切削加工过程能耗的目的。针对数控切削过程碳排放源广、形式多样的特性,建立了切削过程的碳排放量化模型。通过分析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源,引入(火用)的概念确定碳排放系统边界划分方法,结合信息流和(火用)分析在切削加工过程的流动,提出了一种加工过程碳排放量化方法——i EC碳排放模型。以车削加工为例,从实验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研究碳排放随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并解释原因,同时计算使碳排放最低时的切削参数。针对数控切削机床,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一种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模型。定义并分析功能单位在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该方法将机床生命周期碳排放划分为5个阶段,着重研究使用阶段碳排放。以CAK50135di、PUMA200MA两台车床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性为例,探讨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组成,并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针对加工过程碳排放与产品质量、加工效率、生产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考虑粗、精加工工艺不同侧重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低碳低成本高效、低碳高效高精的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该方法在NSGA-II、熵权-TOPSIS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基于可选目标约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为生产加工提供按需求自主选择最优切削参数的机会。分析了多目标优化中的显着性因素及切削参数对各优化目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低碳低成本加工区间概念,为解决制造企业在碳排放和加工成本之间难以选择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最后,为建立通用性好、适用性强、评价指标全面、可满足不同角色人员(机床生产商、机床使用者、市场监管者)需求的低碳加工绿色性评价方法,建立一种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低碳加工绿色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为准则层进行评价,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及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等评价方法,将碳关联指标和效率指标分成若干个可选指标来满足不同维度的评价需求。通过自主开发的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及绿色性评价系统,针对车削加工过程进行绿色性评价的案例分析。

张艳华[10](2020)在《基于PSR模型的建筑施工过程动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问题对于我国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建设过程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一旦事故发生,将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有效地运行,更加科学合理地动态评价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动态的建筑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以往的安全评价偏于静态,指标权重固定不变,并不符合建筑施工过程动态变化的客观规律等问题。首先,引入PSR(Pressure-State-Response)理论,对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进行动态分析,论述其在建筑领域的可行性,并利用文献综述法,对压力、状态、响应的内涵分别界定,构建适用于建筑施工过程动态安全评价的PSR模型框架。其次,基于构建的PSR模型框架及内涵的界定,结合事故案例、相关文献、法律法规的分析以及实地调研,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构建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比分析以往的安全评价方法,对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的确定方法进行选择,考虑建筑施工过程动态性,选取了模糊Borda法、CRITIC法、博弈组合赋权法和变权综合法,并确定安全评价等级,构建动态安全评价模型。最后,以某建筑施工项目为评价对象,应用所构建的动态安全评价模型对地基与基础、主体工程、屋面工程及装饰装修工程四个施工阶段进行安全评价,得出各施工阶段的安全水平发展趋势图,直观地显示各阶段的安全水平,实时有效的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

二、权重确定的主客观综合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权重确定的主客观综合法(论文提纲范文)

(1)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 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2.1 基于改进GAHP的主观权重确定
        2.1.1 专家间相容度的确定
        2.1.2 基于聚类的专家权重确定方法
        2.1.3 基于欧式距离的权重分配方法
        2.1.4 专家综合权重生成
        2.1.5 专家主观指标权重生成
    2.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评估指标客观权重确定
    2.3 基于博弈论的评估指标综合分析
3 基于云模型评估法的评估结果聚合
    3.1 确定定性评语集
    3.2 底层指标状态评分及其云模型化
    3.3 二级指标云计算
    3.4 一级指标因素综合云计算
    3.5 评估结果云图生成
4 实例分析
    4.1 指标权重确定
        4.1.1 基于改进GAHP的主观权重确定
        4.1.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4.1.3 基于博弈论的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4.2 评语云概念化
    4.3 底层指标评分及云模型化
    4.4 指标聚合
5 结论

(2)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1.2.2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
    2.1 土石坝主要渗漏类型及原因分析
    2.2 国内外现行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分析
    2.3 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
        2.3.1 坝体防渗加固技术
        2.3.2 坝基防渗加固技术
        2.3.3 涵管结合部位防渗加固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3.1 方案决策方法概述
    3.2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3.2.1 土石坝除险加固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决策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2.3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3.2.4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3.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指标权重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
    4.1 主观赋权法
        4.1.1 相容矩阵分析法
        4.1.2 主观权重法的实施过程
        4.1.3 多专家权重向量的计算
        4.1.4 多层次指标权重
    4.2 客观赋权法—信息熵权法
    4.3 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
    4.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
    5.1 除险加固水库基本概况
        5.1.1 工程地质
        5.1.2 水库存在问题
        5.1.3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分析
    5.2 除险加固方案拟定
    5.3 除险加固方案渗流与结构稳定计算
        5.3.1 渗流分析
        5.3.2 边坡稳定分析
    5.4 基于传统经济比选分析研究
        5.4.1 经济因素分析
        5.4.2 工期因素分析
        5.4.3 技术成熟性分析
    5.5 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权重计算
        5.5.1 主观权重计算
        5.5.2 客观权重计算
        5.5.3 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
    5.6 模糊综合评价
    5.7 两种方法决策结果对比和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新街矿区马泰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结构安排
2 研究区概况
    2.1 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矿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表水系
        2.2.3 气象特征
    2.3 矿区基础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矿区开发状况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主要地质环境信息提取
    3.1 多光谱遥感数据源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定标
        3.2.2 大气校正
        3.2.3 图像镶嵌
        3.2.4 图像裁剪
        3.2.5 图像增强
    3.3 矿山开发占地遥感信息提取
    3.4 矿山植被覆盖度遥感信息提取
        3.4.1 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
        3.4.2 植被覆盖度提取处理流程
        3.4.3 结果分析
    3.5 矿山土地荒漠化遥感信息提取
        3.5.1 土地荒漠化估算模型
        3.5.2 土地荒漠化提取处理流程
        3.5.3 结果分析
    3.6 矿山地形地貌信息提取
    3.7 矿山塌陷地的识别与提取
        3.7.1 小基线集(SBAS-In SAR)技术原理
        3.7.2 实验背景
        3.7.3 SBAS-In SAR数据处理过程
        3.7.4 结果分析
    3.8 实地调查数据信息
        3.8.1 地表水环境质量
        3.8.2 含水层破环
        3.8.3 大气污染
    3.9 本章小结
4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4.1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目标
        4.1.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4.2.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对比
        4.2.2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
        4.2.3 客观赋权法——熵权法
        4.2.4 综合权值法——“乘法集成法”
    4.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3.3 “乘法集成法”确定综合权重
    4.4 本章小结
5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2 网格法
    5.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2.1 模糊矩阵确定
        5.2.2 基于主观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2.3 基于客观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2.4 基于综合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3 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5.4 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4)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灵活性资源研究现状
        1.2.2 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理论基础
    2.1 灵活性资源相关理论
        2.1.1 电化学储能
        2.1.2 需求侧响应
        2.1.3 虚拟电厂
    2.2 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熵值法
        2.2.3 博弈论
        2.2.4 云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3 指标体系选取依据
        3.3.1 准则层选取
        3.3.2 指标层选取
    3.4 指标体系构建
        3.4.1 技术价值指标
        3.4.2 经济价值指标
        3.4.3 社会价值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4.1 综合评价方法比选
        4.1.1 主观赋权法比选
        4.1.2 客观赋权法比选
        4.1.3 组合赋权法比选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
    4.3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赋权
    4.4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
    4.5 云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应用
    5.1 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数据
        5.1.1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数据汇总
    5.2 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
        5.2.1 主观权重
        5.2.2 客观权重
        5.2.3 组合权重
        5.2.4 云模型
    5.3 灵活性资源价值优化建议
        5.3.1 政策标准方面
        5.3.2 技术经济方面
        5.3.3 商业模式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基于模糊综合法的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以某大桥岛隧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交通基础设施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3.2 模糊综合法在工程评价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论文研究对象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论文研究对象界定
        2.1.1 交通基础设施的界定
        2.1.2 安全风险评价阶段的选取
        2.1.3 研究视角的确定
    2.2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2.2.1 风险评价相关方法简述
        2.2.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3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事故状况及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
    3.1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事故状况
        3.1.1 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状况
        3.1.2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状况
        3.1.3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状况
        3.1.4 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状况
    3.2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
        3.2.1 人员因素
        3.2.2 技术因素
        3.2.3 环境因素
        3.2.4 管理因素
4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4.1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及思路
        4.1.1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4.1.2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思路
    4.2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初始指标的构建
        4.2.1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一级指标的设置
        4.2.2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二级指标的设置
        4.2.3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二级指标的优化
        4.2.4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确定
        4.2.5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二级风险指标的量化标准
5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5.1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5.2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步骤
        5.2.1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识别
        5.2.2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分析
        5.2.3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
6 某大桥岛隧工程案例分析
    6.1 某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概况
    6.2 某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安全性风险指标情况描述
        6.2.1 环境致因安全风险
        6.2.2 施工技术安全风险
        6.2.3 现场管理安全风险
        6.2.4 人员素质安全风险
    6.3 案例岛隧工程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过程及结果
        6.3.1 基于AHP的某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层
        6.3.2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某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6.3.3 案例工程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结果
        6.3.4 案例工程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结果的分析
        6.3.5 案例工程施工阶段主要安全风险的原因分析
        6.3.6 案例工程施工阶段主要安全风险的防控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涉及的matlab程序源码
附录B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专家隶属度调查表
附录C 某大桥岛隧工程风险相对权重问卷调查表
附录D 某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危害程度调查表
附录E 论文中指标体系二次筛选评价结果信、效度检验的过程和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需求引导视角下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1.2.2 国外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创新点
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2.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相关理论
        2.1.1 绿色建筑概念
        2.1.2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2.1.3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差异
        2.1.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概念
    2.2 全寿命期理论
        2.2.1 全寿命期理论的概念
        2.2.2 绿色建筑技术生命周期成本概述
        2.2.3 从全寿命期评价绿色建筑成本的意义
    2.3 价值工程理论
        2.3.1 价值工程理论的概念
        2.3.2 运用价值工程评价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意义
    2.4 需求引导分析
        2.4.1 需求引导分析
        2.4.2 基于需求引导视角评价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
    3.1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
        3.1.1 前期准备阶段增量成本分析
        3.1.2 工程施工阶段增量成本分析
        3.1.3 运营管理阶段增量成本分析
        3.1.4 拆除回收阶段增量成本分析
    3.2 基于《绿色建筑经济指标》的评价指标海选
        3.2.1 《绿色建筑经济指标》的主要内容
        3.2.2 量指标海选体系的创建
        3.2.3 价指标海选体系的创建
    3.3 基于实际工程可操作性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3.3.1 量指标最终评价体系的确定
        3.3.2 价指标最终评价体系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1.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指标分析
        4.1.2 指标赋权方法适用性分析
    4.2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2.1 主观赋权法
        4.2.2 客观赋权法
        4.2.3 综合权重计算
    4.3 基于线性加权综合法改进的指标信息集结模型
        4.3.1 线性加权综合法基本模型
        4.3.2 改进信息集结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基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区域划分
        5.1.2 项目基本概况
    5.2 项目关键绿色技术应用情况
        5.2.1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
        5.2.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5.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5.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5.2.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
        5.2.6 运营管理及其他技术
    5.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及应用分析
        5.3.1 数据收集及处理
        5.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3.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综合评价值计算
        5.3.4 基于地区差异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5.3.5 基于地区差异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态治理效果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态治理效果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2.1.1 权重方法的选择
        2.1.2 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2.2 评价方法的建立
        2.2.1 评价方法的确定
        2.2.2 评价方法的计算过程
第三章 项目概况及指标体系
    3.1 辽河沈阳段流域概况
    3.2 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综合评价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的选取
        3.3.2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3.3.3 评价指标的阐述
    3.4 指标标准的确定
        3.4.1 河流生态治理效果指标评价标准确定依据
        3.4.2 河流生态治理效果指标评价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后评价
    4.1 指标权重计算
        4.1.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1.2 CRITIC法计算权重
        4.1.3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权重
    4.2 评价方法
        4.2.1 综合指数法
        4.2.2 模糊综合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4.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2.1.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2.1.2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的区别
    2.2 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2.2.1 质量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2.2.2 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阶段划分
        2.2.3 全过程质量风险的含义及特点
    2.3 质量风险识别的方法
    2.4 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2.4.1 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2.4.2 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3.1.1 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3.1.2 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3.2 全过程质量风险因素识别
        3.2.1 质量风险识别的过程
        3.2.2 设计阶段质量风险因素
        3.2.3 构件制作阶段质量风险因素
        3.2.4 运输阶段质量风险因素
        3.2.5 施工阶段质量风险因素
        3.2.6 其他质量风险因素
    3.3 基于DEMATEL方法的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因素的筛选
        3.3.1 DEMATEL方法原理及步骤
        3.3.2 关键质量风险因素筛选
        3.3.3 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组合赋权——云模型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选择
    4.2 组合赋权计算指标权重
        4.2.1 主观赋权法—GA-AHP
        4.2.2 客观赋权法—拉开档次法
        4.2.3 权重融合
    4.3 云模型理论
        4.3.1 云模型概念
        4.3.2 云数学特征
        4.3.3 云发生器
    4.4 基于云模型的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4.4.1 云模型质量风险评价流程
        4.4.2 确定评价标准云
        4.4.3 确定评价指标云
        4.4.4 确定综合评价云
        4.4.5 确定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构建质量风险因素集和评语集
    5.3 确定指标权重
        5.3.1 改进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5.3.2 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
        5.3.3 权重融合
    5.4 基于云模型的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
        5.4.1 确定评价标准云
        5.4.2 确定评价指标云
        5.4.3 云模型综合评价
        5.4.4 质量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5 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防范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1 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影响因素DEMATEL问卷
附录2 DEMATEL运行结果
附录3 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指标权重访谈问卷
附录4 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云专家访谈问卷

(9)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优化及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床能耗建模研究现状
        1.2.2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研究现状
        1.2.3 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2.4 低碳加工过程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能耗模型建立及分析
    2.1 引言
    2.2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能耗建模
        2.2.1 能耗建模步骤
        2.2.2 能耗特性分析
        2.2.3 能耗系统边界划分
        2.2.4 能耗预测模型建立
    2.3 能耗预测模型实验验证及分析
        2.3.1 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发
        2.3.2 实验方案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建模及分析
    3.1 引言
    3.2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建模
        3.2.1 碳排放源分析
        3.2.2 基于(火用)分析的碳排放系统边界划分
        3.2.3 基于信息流-(火用)分析的iEC碳排放模型
        3.2.4 等效碳排放量化分析
    3.3 碳排放量化实验设计及分析
        3.3.1 实验设计
        3.3.2 车削过程碳排放量化及结果分析
        3.3.3 切削参数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源分析
    4.3 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模型
        4.3.1 功能单位定义
        4.3.2 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阶段划分
    4.4 基于功能单位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案例分析
        4.4.1 案例说明
        4.4.2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案例计算
        4.4.3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结果分析
    4.5 机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不确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碳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低碳加工过程多目标优化建模
        5.2.1 低碳加工过程优化目标的确定
        5.2.2 多目标优化模型
        5.2.3 多目标优化算法
        5.2.4 切削参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
        5.2.5 低碳低成本加工区间的提出
    5.3 低碳加工切削参数优化案例研究
        5.3.1 低碳加工过程多目标优化模型拟合
        5.3.2 低碳低成本高效加工过程参数优化分析
        5.3.3 低碳高效高精加工过程参数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体系
        6.2.1 可选评价维度介绍
        6.2.2 绿色性评价框架流程
        6.2.3 绿色性评价指标体系
        6.2.4 绿色性评价方法
    6.3 基于可选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6.3.1 基于客观评价法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6.3.2 基于主观评价法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6.3.3 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6.3.4 更换同级评价维度的绿色性评价案例分析
    6.4 数控切削加工过程切削参数多目标优化及绿色性评价系统
        6.4.1 MPOGES系统开发的目的
        6.4.2 MPOGES系统开发
        6.4.3 低碳加工绿色性评价模块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PSR模型的建筑施工过程动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施工过程风险因素识别研究
        1.2.2 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评价研究
        1.2.3 PSR理论模型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基于PSR模型的建筑施工安全动态分析
    2.1 PSR模型及其应用可行性分析
        2.1.1 PSR模型简介
        2.1.2 PSR模型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评价的可行性
    2.2 建筑施工过程安全动态分析
        2.2.1 建筑施工过程阶段划分
        2.2.2 基于案例的建筑施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3 基于PSR理论的建筑施工过程动态安全评价模型框架
        2.3.1 “压力-状态-响应”内涵的界定
        2.3.2 建筑施工过程动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压力”指标选取
        3.1.2 “状态”指标选取
        3.1.3 “响应”指标选取
    3.2 基于PSR模型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3 本章小结
4 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常权权重的确定方法
        4.1.1 模糊Borda主观赋权法
        4.1.2 CRITIC客观赋权法
        4.1.3 博弈组合赋权法
    4.2 变权综合评价模型
        4.2.1 变权综合法
        4.2.2 评价等级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某建筑施工项目实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项目简介
        5.1.2 施工总体顺序
    5.2 建筑施工过程安全评价
        5.2.1 常权权重值的计算
        5.2.2 变权综合评价模型
    5.3 安全水平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权重确定的主客观综合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力评估[J]. 何鹏,王晖,黎云兵,孙俊峰,刘文开.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11)
  • [2]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D]. 杨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新街矿区马泰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D]. 惠甜甜.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及应用[D]. 周仁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基于模糊综合法的交通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以某大桥岛隧工程为例[D]. 青奎. 西华大学, 2021(02)
  • [6]需求引导视角下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晴晴.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7]辽河沈阳段生态治理效果后评价[D]. 张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8]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风险评价研究[D]. 韩晏羽.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9]数控切削加工过程碳排放优化及绿色性评价方法研究[D]. 姜志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PSR模型的建筑施工过程动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张艳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主客观综合权重测定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