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金华东站改编能力的分析与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18)在《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一定程度也推动了多式联运的发展。而“海铁联运”是最有效率的物流组织方式。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互补与交流的主动性意愿更加迫切,对基于海运的国际物流需求更大,海铁物流的发展已逐步重视起来。海铁联运是现代物流体系中多式联运的一种,是指进出口集装箱货物由铁路运到沿海港口直接由船舶运出,或是集装箱货物由船舶运输到达沿海港口之后由铁路运到目的城市的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可完成整个运输过程的一种运输方式。集装箱海铁联运是一种将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结合起来的物流运输模式。它经过简单的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张单证和一次保险的运输流程由不同运输段的承运人公共承担完成以货物运输为目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海铁联运是通过一个主干两个节点为构架,由铁路、公路、水运和海运一体化的综合运输方式。其中,一个主干是指铁路集装箱运输,两个节点包括集装箱码头和内陆干港。国外海铁联运起步早,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海铁联运发展势头迅猛,在发达国家已占有较大的比重,铁路在港口集疏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发达国家海铁联运比例通常在20%25%。70年代,我国海上集装箱运输正式启动。但直到2002年,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才开始快速发展。近十余年来,在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加快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是落实实施新时期国家做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国家海铁联运示范通道、打造浙江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打造宁波国际强港、推动交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宁波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手段刺激等方式,宁波海铁联运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其中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此外,海铁联运班列数量稳步增加,班列模式也不断丰富。然而海铁联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业务流程环节众多,涉及部门众多,近年来虽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运量占比偏低,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此外还存在铁路运能紧张、信息集成度低、辐射腹地狭窄等问题。自从2008年2月开出了首个集装箱海铁联运“五定”班列以来,宁波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迅速发展,并在2010年驶入了快车道,成为全国集装箱海铁联运“亮点”之一。随后,陆续开行了甬温班列、上饶至宁波北仑港两条“五定”班列及台州南至北仑港站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等,使得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宁波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宁波市大力推进的集装箱海铁联运项目,即使浙江省内腹地以及江西、湖南、安徽等内陆腹地区域的进出口箱源采用铁路运输方式与海运衔接,提升进出口企业物流组织模式,降低物流成本。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功打通了铁路浙赣线沿线区域进出口集装箱经铁路到发港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2017年宁波舟山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化整合集装箱海铁联运平台资源,做大做强做优海铁联运品牌。目前宁波舟山港实现海铁联运业务的城市已达到36个,开通专列11条。截止2017年,宁波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箱量已达到40万标准箱,排名中国港口前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比增长60%,增速全国排名第一。宁波海铁将结合多式联运大通道建设等发展战略,配合铁路系统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宁波海铁联运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港口拓展内陆腹地的能力。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是实现港口城市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想将宁波舟山港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中心,则必须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联运,提高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比重。本文围绕海铁联运有关理论和发展情况,研究宁波舟山港开展海铁联运业务的相关策略。本文首先阐述海铁联运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等方面概念,结合国内外主要港口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对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梳理,分析了宁波舟山港目前港口基本条件,区位优势,外部经济及市场环境,政策机遇以及对腹地经济及运输需求进行相关预测,又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宁波舟山港开展海铁联运的优劣势,机会、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理论指导结合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通过详细论述和分析为宁波舟山港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优化宁波舟山港的港口集疏运方式,最终希望可以为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献计献策,对港口保持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进行了相关分析及规划,同时,希望能对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论文规划研究对加快宁波市海铁联运发展,强化中央与地方、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宁波市海铁联运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艳[2](2017)在《铁路技术站能力查定及其技术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旧线的改造;新线的建成通车;技术站承担的车流量也将快速增长,既有场站能力越发趋于饱和,其到发、解编系统及货运系统能力往往不能满足运量增长的需要。为匹配点线能力、提高车站的运输组织效率、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能力紧张的技术站实施扩能改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规划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技术站进行了研究:一、分析技术站能力查定工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考虑列车到发不均衡性的改进利用率算法,计算技术站的最终办理能力,以求真实反映技术站实际工作状况。二、结合研究年度内地区规划和周边路网发展计划,根据近几年地区的客货运量,利用灰色预测法建立GM (1,1)模型,预测出近、远期地区的客货运量;建立Logit模型确定综合运输体系下铁路的分担率,确定地区铁路近、远期运量;再结合运输组织方案、列车开行方案、车站各方向衔接列车对数,确定近、远期的技术站工作量。三、根据车站改建原则,通过对技术站既有现状的分析,结合研究年度内的预测运量和车流分析,从车站的功能定位、运输组织分工和车流组织、站型选择、站场规模等方面,对车站技术改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备选方案;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利用指标权重与指标值信息均不完全确定的多指标决策法,建立目标模型并求解,选出推荐方案。最后,从运输组织、方案施工方面进一步完善推荐方案,使最终方案更合理可行。
杜轶群[3](2017)在《金华南站运输组织问题的分析及思考》文中提出金华南站货场自开通启用以来,货场、到发线存车拥堵,运输组织不畅已成为新常态。通过分析金华南站设备及作业现状,剖析运输不畅问题根源,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周康[4](2017)在《铁路单元化快捷货运服务下的集装器具共用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运输、物流业等流通部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的减少,导致以传统大宗货物运输为主的铁路货运量呈下降趋势。传统铁路货物运输模式具有运量大、运输距离远、运输时间长等特点,难以适应品类多、运量小、时效性高等特点的高附加值货物。为了适应高附加值"白货"运输需求,铁路有必要改变传统运输模式。铁路快捷货物运输是近年来铁路运输推出的新产品,目的是为了提高高附加值货物运输效率,铁路快捷货物运输除了在开行方案及运输组织等方面进行改进外还需要提高货物的装载质量以及效率。将货物集装成单元化模块的货物装载、运输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货物的机械化装卸作业能力,从而提高装卸效率,单元化模式能够降低运输过程中货物的货损货差率。实现货物单元化运输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特定的集装器具对货物进行单元化装载。本文以铁路单元化快捷货物运输服务为依托,研究集装器具的共用组织方法。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分析铁路单元化快捷货物运输服务特征及相关概念,对物流化作业条件下的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原则、快运列车开行影响因素以及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分析铁路快运服务网络结构,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铁路单元化货运站进行优化配置;分析影响集装器具共用的因素,结合我国适合铁路单元化运输的货物品类、特征、货运量以及载运工具的规格尺寸等因素,从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经济性等方面确定集装器具标准,给出适合不同场景的集装器具共用模式,并对共用模式的效益进行分析。2.在研究内容1确定的单元化快运办理站的基础上,根据待规划区域内的集装器具的供需情况,考虑集装器具需求企业的需求量及需求周期以及供应点的供应情况,通过合理的设置集装器具服务中心,实现集装器具的最大化循环利用,降低库存。从服务中心的固定设施建设费用、运输费用、库存管理费用等方面进行选址分析,在考虑随机需求约束的基础上以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分析模型特征以及现有求解方法的不足,借助改进的云免疫克隆算法对模型求解。3.在研究内容2确定的集装器具服务中心基础上,针对集装器具需求点、货运终端、以及单元化货运站之间的集装器具流通特征,利用中国邮路问题相关理论对集装器具服务线路进行优化,构建基于多邮递员问题的集装器具服务线路优化模型,利用LINGO11数学优化软件对模型求解;在上述模型基础上,考虑服务线路的随机性,构建带有随机约束的集装器具服务线路优化模型并借助改进的混合智能算法进行求解。4.考虑共用系统内集装器具因货物运输造成的分布不均衡,依托快捷货物运输网络,在铁路、公路运输方式下,以总的调配费用最小为目标、以调配时间、供需量、能力等为约束条件,以节点拆分的方法构建集装器具的调配优化模型,利用ILOGCplex优化软件进行求解;考虑调配过程中的随机不确定因素,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基于时空网络构建集装器具的随机动态调配优化模型,通过将随机机会约束确定化处理,再利用ILOG Cplex进行求解。5.将沪昆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单元化货运站看作集装器具共用系统的供需点。选择主要站点进行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优化研究,并对选址后的服务线路进行优化研究;根据主要高附加值货物品类及货运量估计集装器具类型及供需情况,进行集装器具调配优化。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刘星材[5](2015)在《基于能力改善的铁路货运通道产品设计及集疏运组织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铁路通道的建设发展和客运专线的逐步建成的情况下,铁路通道的运输条件得到改善,货物运输能力也得到释放,这为铁路货运通道改善货运产品结构,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货运市场中高附加值“白货”运输需求增长迅速,但是传统铁路运输以运能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运输组织模式较少考虑货物运输的服务质量,导致铁路在“白货”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迫切需要铁路运营部门根据货运需求的变化,提高运输的服务水平,以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力和运输效益。铁路货运通道作为铁路运输网络的骨架,运输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在铁路货运通道干线运能释放和铁路面向市场化运输情况下,对铁路货运通道产品设计和枢纽内集疏运组织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铁路货运通道相关基础理论。包括铁路货运通道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利用模式;铁路货运通道货运需求情况和运输特性;铁路货运通道吸引范围;铁路货运通道产品设计和集疏运组织影响因素和铁路通道运输组织的关键问题等。(2)利用物理网络设计方法研究了通道能力改善问题。考虑到技术站衔接不同方向咽喉能力限制,根据通道内技术站衔接方向,对通道内技术站进行了拆分,在此基础上构建铁路货运通道物理网络。在构建的网络基础上,考虑通道能力供给情况,建立货运通道物理网络设计和流量分配优化模型。根据模型特点,采用了结合Cplex的云自适应克隆选择算法和ILOG Cplex两种求解方法求解。在智能算法中网络设计方案由云自适应克隆选择算法获得,而货流的分配方案则调用Cplex进行求解。在求解时,利用经典的Yen’s算法获取OD的k短路可行径路集合,从而节省了求解时间。设计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求解结果表明,给出的求解算法能较快地获得最优解。(3)利用服务网络设计方法研究了货运产品优化问题。提出市场化背景下铁路货运通道中货运产品备选集生成流程。通过引入货运产品备选集,降低了问题的复杂度。根据通道内货运产品设计情况,构建了货运产品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货运需求的运输要求,以系统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铁路货运通道货运产品优化模型。同样采用Cplex和改进的云自适应克隆选择算法进行求解。并设计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通道内枢纽集疏运组织优化问题。以通道干线上开行货运产品情况和枢纽中货运需求情况为输入条件,对枢纽集疏运组织进行优化。将通道枢纽集疏运组织问题分为集运、疏运以及衔接两个环节的空车调配三个子问题。考虑到集运和疏运的作业是相反的过程,其作业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以集运系统优化和空车调配优化为例,研究了枢纽中集疏运组织优化问题。在枢纽集结系统优化中,根据货物可能编入通道干线货运产品和采用集结货运产品情况,反推出货流在货运站的最晚作业完成时间。以货流在枢纽停留时间最小为目标,构建货流集运系统优化模型。对枢纽空车调配优化,考虑枢纽内空车需求的不确定性、时间满意度和车种代用情况,构建枢纽内空车调配多目标优化模型。针对优化模型特点,设计了基于ILOG Cplex的求解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5)选取沪昆货运通道东段和通道中杭州枢纽为案例背景,进行了实例验证,说明了研究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米晓芳[6](2015)在《高铁快递业务运作方案设计 ——以华东地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快递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日益扩大的快递需求给快递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高铁路网的快速扩张以及高铁速度快、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点,让高铁快递这一新的快递业务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已处于试运营阶段的高铁快递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但是随着业务的扩张,高铁快递业务网络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以客运为主的高铁在处理货运的时候,不仅缺乏配套的技术装备和业务网点,在“最后一公里”等业务组织服务方面也面临着能力薄弱的窘状。本文将高铁快递业务运作分成“点线面”三个层面,选择了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设计了业务运作方案,在“点”层面,着重分析高铁快递营业网点和运输设备的基础配套技术装备方案;在“线”层面,主要选择对高铁网点与网点之间的联结结构和网点功能提出调整方案:在“面”层面,主要针对整个业务全面运作的业务组织模式提出更优的方案,包括运输组织和业务经营模式两方面。技术装备方面提出了列车、站台、车站以及装载器具的配套设计方案;网点结构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枢纽辐射式网络为基础的网点结构设计方案,以华东地区的高铁网络为例,将现有的高铁车站作为高铁快递营业备选网点,构建了网点选择的层次划分指标体系,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和K-means算法对备选网点进行分类,决策出网点的结构层次,并设计了各层次网点的功能作用;业务组织方案包含运输组织和业务经营,本文提出了四种列车运输组织方案,并主张中铁快运与社会上其他快递企业开展合作,发挥铁路干线运输的优势,弥补“门到门”服务能力的不足,还提倡开放铁路干线运输资源,由中铁快运担当管理者而非运营者的角色,降低业务运营的成本和难度。
牛好振[7](2015)在《新乡铁路地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新乡铁路地区位于京广、新月、新荷铁路的交汇处,由于历史原因,枢纽内作业交叉干扰较大。根据新乡铁路地区的现状、各车站车场作业分工、承担作业种类及作业量,分析目前该地区内在运营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新建新月—新石联络线及新石—京广联络线建议方案,方案实施后可有效缓解地区能力紧张状况、缩短侯日通道直通车流走行距离,并一定程度提高京广线客车运输质量。
金祖德[8](2014)在《优化金华地区铁路运力资源配置的思考》文中指出以金华地区铁路运输畅通为中心,针对地区内存在的金华东站作业能力不足以及新线引入和货场搬迁后产生的点线能力不配套等问题展开分析,论述金华东站扩能改造和强化地区铁路通过能力的必要性,提出优化地区铁路运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沈航[9](2014)在《浙江辛亥革命再研究 ——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翻了在中国延续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中华民族由崛起至腾飞的新纪元。通过对湖北、江苏等省辛亥革命进程的研究,以及对浙江辛亥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还在于是中国近代以来将西方因素与中国传统因素很好结合的成功范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条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原则的理性革命模式。本文对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的理性革命模式的考察,主要通过对浙江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的。浙江光复后,满汉矛盾突显,浙江军政府在满人藏匿枪械、投毒以及集体闹事的危急情况下仍旧能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的态度应对,较为平和地平息了骚乱。骚乱过后又能对满人多加照顾,切实保护满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在生活上,浙江军政想尽一切办法救济满人,从发放饷银到鼓励满人自谋生计,再到开设工厂,组织满人学习生存技能。而浙江军政府的行为也最终得到了满人的认同,满汉关系得到缓和。满人与汉人和睦相处,满人逐渐融入了汉族主流社会。浙江光复后,随着清政府在浙江统治的垮台,浙江革命党人开始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革命政权。浙江革命党人通过对军政府的三次改组,以及运用理性原则化解军政府与军政分府之间的矛盾,稳定了浙江政局。到1912年底,浙江军政府不仅取消了军政分府,统一了浙江的行政权,而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资产阶级政权机构,促进了民主共和新浙江的发展。浙江光复后,财政危机逐渐显现。浙江军政府开展了追缴前清官员吞没官款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革命党人依据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原则,根据法律原则对抓获的官员进行审判。虽然效果不佳,但实践了资产阶级法制原则。为进一步解决财政危机,浙江军政府通过发行军用票、公债,以及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等措施,最终带领浙江民众走出了财政危机。值得提出的是,商界中的钱业与典当业也为稳定浙江社会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社会风俗变革方面,浙江军政府进行了移风易俗的活动,以期破除清代以来留存于世的恶习。军政府不仅以理性原则推行剪辫运动,而且下定决心铲除危害浙江数百年的烟毒与赌博恶习。此外,浙江军政府还取缔了为害社会的丐头。通过军政府的努力.在全省境内禁绝了鸦片,而且还严厉打击了赌博行为,使浙江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此外,浙江军政府还在省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先烈纪念活动,通过对先烈的纪念,不仅温情回望了先烈的丰功伟绩,还以此为手段,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因此,从以上各方面来看,浙江的辛亥革命确实是一场充满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的革命。
董雪婷[10](2013)在《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优化及集疏运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铁路枢纽是整个铁路路网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铁路运输系统整体的工作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整体铁路路网规模的扩大,我国既有铁路枢纽内货运运力资源以及运输组织已经渐渐不能满足货物运输物流化、集中化的发展需要,所以本文主要针对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及集疏运组织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对我国整体货运市场的现状、供需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整体路网的变化、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货运产品形式的变化、新的货运增长点以及地理位置这几个方面分析对我国铁路枢纽货运市场需求的影响,根据对整体铁路货运市场的预测,得出我国铁路枢纽目标市场。(2)分析我国铁路开行货运产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货运市场需求,对枢纽内物流中心之间,编组站之间开行货运产品形式及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3)首先阐述了铁路运力资源的概念及组成,提出本文主要针对铁路枢纽内货运场站资源及作业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对我国铁路枢纽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现代铁路货运发展集中化、物流化、一体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及集疏运组织的适应性,提出了枢纽内货运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4)首先根据第四章分析的我国铁路货运运力资源布局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足,对铁路货运的集中化、物流化、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提出根据枢纽内货运运力资源布局的要求;其次根据论文前面的分析,构建了基于运输产品的铁路枢纽货运场站布局优化模型,并设计算例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5)结合哈尔滨枢纽实际,对哈尔滨枢纽现状、市场需求、集疏运组织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哈尔滨枢纽集疏运组织的方案,最后应用铁路枢纽货运设施布局优化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和计算,并给出适应哈尔滨枢纽发展要求的布局优化方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二、提高金华东站改编能力的分析与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金华东站改编能力的分析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评述 |
1.2.1 国外文献评述 |
1.2.2 国内文献评述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主要依据 |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和经验概述 |
2.1 海铁联运的定义与内涵 |
2.1.1 海铁联运 |
2.1.2 集装箱海铁联运 |
2.2 海铁联运发展经验 |
2.2.1 国外海铁联运发展情况及经验 |
2.2.2 国内海铁联运发展情况及经验 |
3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相关因素分析 |
3.1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相关规划分析 |
3.1.1 宁波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分析 |
3.1.2 宁波舟山港港口规划分析 |
3.2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市场与竞争力分析 |
3.2.1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既有市场区域分布分析 |
3.2.2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市场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2.3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腹地分析 |
3.3 宁波海铁联运SWOT分析 |
3.3.1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优势 |
3.3.2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劣势 |
3.3.3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机遇 |
3.3.4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的威胁 |
3.3.5 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策略 |
4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问题及需求预测 |
4.1 宁波舟山港港口发展现状 |
4.1.1 宁波舟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现状 |
4.1.2 宁波舟山港港口货物集疏运现状 |
4.2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
4.2.1 宁波港海铁联运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4.2.2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模现状 |
4.2.3 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4.2.4 宁波舟山港运输服务水平现状 |
4.2.5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现状 |
4.3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主要经验 |
4.3.1 政府扶持政策为海铁联运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
4.3.2 运营机制创新为海铁联运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
4.3.3 运输组织优化为海铁联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4.3.4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4.3.5 货运营销的不断强化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
4.4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当前存在问题 |
4.4.1 整体规模偏小 |
4.4.2 基础设施薄弱 |
4.4.3 信息服务不足 |
4.4.4 辐射腹地狭窄 |
4.5 海铁联运需求预测 |
5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划、建设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划策略 |
5.2 海铁联运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3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规划方向和目标 |
5.3.1 总体布局 |
5.4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建设策略 |
5.4.1 基础设施建设 |
5.4.2 运输组织优化 |
5.4.3 信息系统支持 |
5.4.4 口岸服务配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铁路技术站能力查定及其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技术站能力查定研究 |
2.1 技术站能力查定概况 |
2.2 技术站写实时间的确定 |
2.3 技术站写实数据表研究 |
2.3.1 通过能力数据 |
2.3.2 改编能力数据 |
2.4 技术站能力计算方法改进研究 |
2.4.1 技术站通过能力 |
2.4.2 技术站改编能力 |
2.4.3 技术站最终能力 |
第3章 技术站衔接区段运量预测 |
3.1 预测方法 |
3.2 灰色预测模型原理 |
3.3 分担率的确定 |
3.4 运量预测的基础资料 |
第4章 技术站扩能改造研究 |
4.1 扩能改造必要性分析 |
4.2 扩能改造方式的选择 |
4.3 技术改造研究 |
4.3.1 技术改造原则 |
4.3.2 技术改造步骤 |
4.3.3 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
4.4 备选方案比选研究 |
4.5 对推荐方案的进一步研究 |
第5章 实例研究 |
5.1 车站能力查定 |
5.1.1 通过能力 |
5.1.2 改编能力 |
5.1.3 货场能力 |
5.1.4 车站能力汇总 |
5.2 运量预测 |
5.2.1 货运量 |
5.2.2 客运量 |
5.3 改扩建必要性分析 |
5.3.1 现有车站能力分析 |
5.3.2 车站运营作业分析 |
5.3.3 设计年度能力 |
5.3.4 小结 |
5.4 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
5.5 方案Ⅲ和方案Ⅳ比选 |
5.6 针对推荐方案Ⅲ的进一步优化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金华南站运输组织问题的分析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华南站基本情况 |
1.1 站场设备基本情况 |
1.2 调车作业基本情况 |
1.3 车站作业办理情况 |
2 运输组织问题的分析 |
2.1 车站设备情况分析 |
2.2 运输组织方面分析 |
2.3 车站作业时间分析 |
2.4 金温公司作业分析 |
2.5 货运中心货场作业分析 |
2.6 车站作业组织分析 |
3 强化金华南站运输组织的对策思考 |
(4)铁路单元化快捷货运服务下的集装器具共用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2 单元化物流特征及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单元化物流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及集装器具共用模式 |
2.1 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理论分析 |
2.1.1 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原则 |
2.1.2 铁路快捷货运列车开行的影响因素 |
2.1.3 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
2.2 单元化物流作业下的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 |
2.2.1 铁路单元化快捷货物运输的特征 |
2.2.2 铁路单元化快捷货物运输系统的构成 |
2.2.3 单元化作业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的影响因素 |
2.3 铁路单元化货运办理站设置 |
2.3.1 铁路快捷货物运输服务网络结构特征 |
2.3.2 铁路单元化货运办理站选址 |
2.4 铁路单元化快运下的集装器具共用模式 |
2.4.1 集装器具共用影响因素 |
2.4.2 现有集装器具共用模式 |
2.4.3 铁路单元化集装器具共用模式 |
2.4.4 共用模式下的社会经济效益 |
2.5 本章小结 |
3 共用模式下铁路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优化 |
3.1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相关问题 |
3.1.1 覆盖范围 |
3.1.2 时间因素 |
3.1.3 需求多样化 |
3.2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原则及相关方法 |
3.2.1 选址原则 |
3.2.2 相关问题选址方法 |
3.3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优化的影响因素及目标 |
3.3.1 集装器具服务网络结构 |
3.3.2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优化的影响因素 |
3.3.3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优化的目标 |
3.4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优化模型 |
3.4.1 假设条件 |
3.4.2 参数定义 |
3.4.3 目标函数 |
3.4.4 约束条件 |
3.5 模型处理及求解 |
3.5.1 随机约束的确定化处理 |
3.5.2 改进的云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共用模式下集装器具服务中心线路优化 |
4.1 问题描述及优化目的 |
4.2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线路优化方法 |
4.2.1 传统中国邮路问题分析 |
4.2.2 多邮递员问题分析 |
4.3 基于多邮递员问题的集装器具服务中心线路0-1规划模型 |
4.3.1 模型假设 |
4.3.2 符号定义 |
4.3.3 模型构建 |
4.3.4 模型求解方法 |
4.3.5 算例分析 |
4.4 具有随机性的集装器具服务中心线路优化模型及算法 |
4.4.1 具有随机性的服务线路优化模型 |
4.4.2 模型求解方法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共用模式下集装器具调配方案优化 |
5.1 共用模式下集装器具调配的原因及特点 |
5.1.1 集装器具调配的原因 |
5.1.2 集装器具调配的特点 |
5.1.3 集装器具调配与集装箱、空车调配的联系和区别 |
5.2 集装器具调配的核心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5.2.1 集装器具调配的核心问题 |
5.2.2 集装器具调配的影响因素 |
5.3 调配优化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
5.3.1 问题描述 |
5.3.2 参数设定 |
5.3.3 模型假设 |
5.3.4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5.3.5 求解方法 |
5.3.6 算例分析 |
5.4 快运网络下集装器具随机动态调配优化模型 |
5.4.1 模型假设 |
5.4.2 符号定义 |
5.4.3 模型构建 |
5.4.4 求解方法 |
5.4.5 算例分析 |
5.4.6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1.1 沪昆通道地理区位 |
6.1.2 沪昆通道线路衔接情况 |
6.1.3 沪昆通道快捷货物运输现状 |
6.2 沪昆通道货运需求分析及数据预处理 |
6.2.1 沪昆通道货运需求特征 |
6.2.2 沪昆铁路通道的通过能力分析 |
6.2.3 数据预处理 |
6.3 单元化货运办理站设置 |
6.4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及服务线路优化 |
6.4.1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选址 |
6.4.2 集装器具服务中心线路优化 |
6.5 集装器具协调调配方案优化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能力改善的铁路货运通道产品设计及集疏运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运输通道规划与发展方面 |
1.4.2 网络设计方面 |
1.4.3 流量分配方面 |
1.4.4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铁路货运通道运输情况分析 |
2.1 铁路货运通道概述 |
2.1.1 铁路货运通道的结构 |
2.1.2 铁路货运通道运输的特点 |
2.1.3 铁路货运通道的分类 |
2.1.4 铁路货运通道的利用模式分析 |
2.2 铁路货运需求情况分析 |
2.2.1 铁路货物运输情况分析 |
2.2.2 不同货运需求的运输特性分析 |
2.3 铁路货运通道吸引范围分析 |
2.4 铁路货运通道运输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 铁路货运通道运输组织的关键问题 |
2.6 本章小节 |
3 面向能力改善的铁路货运通道内网络设计方法研究 |
3.1 铁路货运通道能力改善方法分析 |
3.2 铁路货运通道内网络的构建 |
3.3 铁路货运通道内网络设计模型 |
3.3.1 模型假设 |
3.3.2 符号定义 |
3.3.3 优化模型 |
3.4 铁路货运通道内网络设计模型的改进 |
3.4.1 考虑通道内节点衔接方向的模型改进 |
3.4.2 考虑系统能力供给和货流影响的模型改进 |
3.5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
3.5.1 可行径路的获取方法 |
3.5.2 ILOG Cplex求解 |
3.5.3 智能算法求解 |
3.6 算例分析 |
3.6.1 算例设计 |
3.6.2 求解结果 |
3.7 本章小节 |
4 铁路货运通道产品设计优化研究 |
4.1 铁路货运产品分析 |
4.1.1 铁路货运产品属性分析 |
4.1.2 铁路货运产品谱系分析 |
4.2 铁路货运通道内备选产品集合的构建 |
4.2.1 铁路货运通道内产品调整策略 |
4.2.2 铁路货运通道内产品生成策略 |
4.2.3 铁路货运通道内产品备选集合构建流程 |
4.3 铁路货运通道内产品设计优化模型 |
4.3.1 模型假设 |
4.3.2 符号定义 |
4.3.3 优化模型 |
4.4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设计 |
4.5.2 求解结果 |
4.6 本章小节 |
5 铁路货运通道内枢纽集疏运组织优化研究 |
5.1 通道内枢纽集疏系统分析 |
5.2 通道内枢纽集疏系统优化研究 |
5.2.1 模型假设 |
5.2.2 符号定义 |
5.2.3 优化模型 |
5.2.4 模型的求解 |
5.2.5 算例分析 |
5.3 通道内枢纽空车调配系统分析 |
5.3.1 通道内枢纽空车调配基本情况 |
5.3.2 通道内枢纽空车调配特性分析 |
5.3.3 通道内枢纽空车调配特性的处理 |
5.4 通道内枢纽空车调配优化研究 |
5.4.1 模型假设 |
5.4.2 符号定义 |
5.4.3 优化模型 |
5.4.4 模型的求解 |
5.4.5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6 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2 沪昆货运通道东段货运需求特点分析 |
6.3 沪昆线东段运能释放情况 |
6.4 沪昆通道货运产品优化案例数据处理 |
6.4.1 需求节点的处理 |
6.4.2 终到跨线货流和通过货流对通道能力影响的处理 |
6.4.3 货运产品备选集合 |
6.5 沪昆货运通道货运产品设计优化计算 |
6.5.1 现行条件下货运产品设计优化计算 |
6.5.2 需求结构影响分析 |
6.5.3 通过能力影响分析 |
6.6 杭州枢纽空车调配优化 |
6.7 本章小节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铁快递业务运作方案设计 ——以华东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铁快递相关研究现状 |
1.2.2 网络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3 高铁快递业务运作方案设计范围 |
1.3.1 技术装备设计 |
1.3.2 高铁快递网点结构设计 |
1.3.3 业务组织方案设计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2 高铁快递现状与特点 |
2.1 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
2.1.1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
2.1.2 快递业发展现状 |
2.1.3 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
2.1.4 华东地区高铁和快递业发展现状 |
2.2 高铁快递优劣势分析 |
2.2.1 高铁快递优势分析 |
2.2.2 高铁快递劣势分析 |
3 技术装备方案设计 |
3.1 列车载货方案 |
3.1.1 客货共运车厢结构 |
3.1.2 快递专用车厢结构 |
3.1.3 装载器具选择 |
3.2 站台配套设施方案 |
3.2.1 客货共运站台设计 |
3.2.2 快递专列专用站台设计 |
3.3 车站进出方案 |
3.4 技术与资金解决方案 |
4 高铁快递网点结构设计——以华东地区为例 |
4.1 枢纽辐射式网络概述 |
4.1.1 枢纽辐射式网络 |
4.1.2 枢纽辐射式网络的类型 |
4.2 高铁快递网点层次划分的影响因素 |
4.2.1 综合经济状况 |
4.2.2 社会消费能力 |
4.2.3 交通运输条件 |
4.2.4 人口状况 |
4.2.5 邮电业务量 |
4.3 高铁快递网点结构设计方法 |
4.3.1 系统聚类方法 |
4.3.2 坐标建立模型与K-means算法 |
4.4 华东地区高铁快递网点结构设计 |
4.4.1 华东地区背景 |
4.4.2 系统聚类层次划分 |
4.4.3 K-means算法区域划分 |
4.4.4 网点结构划分方案 |
5 高铁快递业务组织方案设计 |
5.1 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
5.1.1 动检车快递专列组织方案 |
5.1.2 客货共运动车组组织方案 |
5.1.3 客货列车共同编组组织方案 |
5.1.4 客货列车组共线独立运行组织方案 |
5.2 业务经营方案设计 |
5.2.1 合作经营方案 |
5.2.2 合作对象选择 |
5.2.3 合作方式选择 |
5.3 配套的运营管理机制方案 |
5.3.1 建立配套的信息技术 |
5.3.2 建立高效的运营机制 |
5.3.3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新乡铁路地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1. 1新乡地区概况 |
( 1) 地区概况 |
( 2) 主要车站说明 |
( 3) 作业分工 |
1. 2新乡铁路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3新乡铁路地区总图规划 |
2解决措施的建议 |
2. 1对新乡南运转场进行扩能改造方案的分析 |
( 1) 对南运转场上下行到发场进行扩能改造方案 |
( 2) 增建峰前到达场,由一级三场站型变二级四场,提高车站作业能力 |
2. 2建议措施 |
( 1) 修建既有新焦线获嘉站至新石线龙泉村站的联络线 |
( 2) 修建新乡南运转场南咽喉新石下行线与京广下行线间联络线 |
3建议措施的可实施性分析 |
3. 1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
3. 2沿线控制性工程分析 |
3. 3施工对既有线的运营干扰程度分析 |
4工程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
4. 1缓解了新乡南运转场能力紧张状况 |
4. 2可有效缩短侯日通道直通车流走行距离 |
4. 3京广线上行方向客车可改走老上行正线,提高了京广线客车运输质量 |
4. 4大量煤炭车流转移出新乡主城区,大大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 |
5结语 |
(8)优化金华地区铁路运力资源配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
1.1 地位和作用 |
1.2 路网结构变化对地区运输的影响 |
2 既有站场设备及作业量 |
2.1 相邻铁路线主要技术标准 |
2.2 技术站设备配置 |
2.3 车站作业量 |
3 技术站站改编能力 |
3.1 设计能力 |
3.2 查定能力 |
4 改编作业量预测 |
4.1 沪昆既有线 |
4.2 新建金丽温铁路 |
4.3 新建九景衢铁路 |
4.4 金华站货场搬迁 |
4.5 关于拟建铁路金台线、温州乐清湾支线和衢宁线 |
4.5.1 金台铁路 |
4.5.2 温州乐清湾支线铁路 |
4.5.3 衢宁铁路 |
5 作业能力适应性分析 |
5.1 金华东站改编能力 |
5.2 枢纽地区通过能力 |
5.2.1 关于金丽温铁路引入 |
5.2.2 关于金台铁路引入 |
6 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对策建议 |
(9)浙江辛亥革命再研究 ——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思路与结构 |
四、关于资料 |
第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各省的光复模式 |
1.1 辛亥革命中的西方因素与中国传统因素 |
1.2 辛亥革命的湖北模式、江苏模式与浙江模式 |
第二章 浙江光复后的满汉民族关系 |
2.1 杭州光复之役满人伤亡情况统计 |
2.2 浙江光复后满人生活状况与满汉关系 |
2.3 浙江军政府对满人的救济与满汉民族秩序的重建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浙江军政府的改组 |
3.1 浙江军政府的建立与第一次改组 |
3.2 蒋尊簋“督浙”与军政府的再次改组 |
3.3 浙江军政府与军政分府的矛盾对立与化解 |
3.4 绍兴军政分府与浙江军政府的矛盾与对立 |
3.4.1 王金发的家世及其奔放不羁的性格 |
3.4.2 王金发与秋瑾的革命情谊 |
3.4.3 浙路事件中的汤寿潜及其与“秋案”关系 |
3.5 军政分府的撤销与浙江军政府的第三次改组 |
第四章 辛亥浙江光复后的财政状况 |
4.1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财政状况 |
4.2 辛亥浙江光复后的财政状况 |
4.2.1 浙江军政府追缴前清官款 |
4.2.2 浙江军用票与浙江地方公债的发行 |
4.2.3 税收制度的完善与财政危机的消除 |
4.2.4 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商界的作为 |
第五章 光复后浙江的移风易俗问题 |
5.1 辛亥革命后的剪辫与留辫问题 |
5.1.1 剃发与汉人满人化政策 |
5.1.2 民众与浙江光复时期剪辫活动 |
5.1.3 浙江剪辫活动的沉寂及原因 |
5.2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禁烟运动 |
5.2.1 禁烟法令的推行与禁烟局的开设 |
5.2.2 禁烟运动中产生的问题与《浙省禁烟条例》的颁行 |
5.2.3 浙英禁烟交涉与辛亥时期浙省烟患的禁绝 |
5.3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军政府禁赌问题 |
5.4 浙江军政府取缔丐头 |
第六章 温情回望:民国初年浙江的先烈纪念活动 |
6.1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先烈的革命事迹 |
6.1.1 浙江省内的旧式会党与光复会的建立 |
6.1.2 大通学堂与浙皖起义 |
6.1.3 浙江光复时期诸先烈事迹 |
6.2 民国初年浙江的先烈纪念活动 |
6.2.1 徐陈马三烈士迁柩沿途各省的纪念活动 |
6.2.2 浙江省内的三烈士纪念活动 |
6.2.3 陈伯平烈士生平诸事考 |
6.2.4 秋瑾烈士的纪念活动 |
6.2.5 北京政府早期(1912-1916)的先烈纪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优化及集疏运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铁路枢纽集疏运市场需求分析 |
2.1 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基本状况分析 |
2.2 我国铁路货运市场供需现状 |
2.3 铁路枢纽集疏运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整体路网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
2.3.2 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
2.3.3 货运增长点及货运产品形式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
2.3.4 地理位置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
2.4 铁路枢纽集疏运目标市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枢纽货运产品形式及组织形态分析 |
3.1 我国铁路开行货运产品现状 |
3.2 我国铁路货运产品存在问题分析 |
3.3 物流中心之间的货运产品及其组织形态分析 |
3.3.1 物流中心之间的货运产品形式分析 |
3.3.2 物流中心之间货运产品组织形态分析 |
3.4 编组站之间的货运产品形式及其组织形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及集疏运组织分析 |
4.1 铁路运力资源的概念 |
4.2 我国铁路枢纽基本情况 |
4.3 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及集疏运组织发展现状 |
4.4 适应性分析 |
4.4.1 从货物运输集中化发展方面分析 |
4.4.2 从货物运输物流化发展方面分析 |
4.4.3 从货物运输一体化发展方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运输产品的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优化分析 |
5.1 我国铁路枢纽货运场站布局要求 |
5.2 基于运输产品的铁路枢纽货运场站布局优化模型分析 |
5.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哈尔滨铁路枢纽概况 |
6.2 哈尔滨铁路枢纽主要车站现状 |
6.3 哈尔滨枢纽集疏运市场分析 |
6.4 哈尔滨铁路枢纽集疏运组织分析 |
6.4.1 存在的问题 |
6.4.2 优化措施 |
6.5 哈尔滨铁路枢纽内货运场站的布局优化 |
6.6 本章小节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工作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提高金华东站改编能力的分析与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研究[D]. 王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铁路技术站能力查定及其技术改造研究[D]. 张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3]金华南站运输组织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 杜轶群. 上海铁道科技, 2017(01)
- [4]铁路单元化快捷货运服务下的集装器具共用组织优化研究[D]. 周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5]基于能力改善的铁路货运通道产品设计及集疏运组织研究[D]. 刘星材.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6]高铁快递业务运作方案设计 ——以华东地区为例[D]. 米晓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7]新乡铁路地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建议[J]. 牛好振. 铁道标准设计, 2015(01)
- [8]优化金华地区铁路运力资源配置的思考[J]. 金祖德. 上海铁道科技, 2014(02)
- [9]浙江辛亥革命再研究 ——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视角[D]. 沈航.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 [10]铁路枢纽货运运力资源布局优化及集疏运组织研究[D]. 董雪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