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奔驰新系列里程数据复位归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马超[1](2019)在《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如今大气污染、气候异常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而燃油车便是元凶之一,其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严重地威胁着环境和人体健康。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石油作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主要依赖于进口,石油资源一旦枯竭或是断供,将会造成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动荡。而电力资源却非常的丰富,且是可再生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电代油,减少这些污染物漫天的排放,将有效地缓解这些污染问题,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我国政府在政策、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措施。B公司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虽然近几年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在国际上与同类型的国际车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国际化发展程度,将是公司面临的挑战。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运用PEST、SWOT等分析方法,对B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态势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并根据B公司自身情况,给出相应的国际化发展的建议以及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以促进B公司新能源汽车乃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的平稳快速发展。
荣艳超[2](2014)在《协同ABS的电动汽车线控复合制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世界性问题日益凸显,汽车作为与能源、环境紧密联系的重要产业,降低污染、提高能量利用率成为其良好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阶段,混合动力、纯电动、插电式等电动汽车已成为人们解决上述问题研究的重点,其中,制动能量回收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新技术。制动能量回收是指利用再生制动系统将电机驱动轴上潜在的制动能量进行回收,存储在蓄电池中。通常,再生制动系统不具有独立完成驾驶员制动需求的能力,本文对复合制动系统进行研究,实现车辆制动与能量回收双功能。在了解国内外液压式线控制动、复合制动以及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回收制动能量的线控复合制动系统结构。该结构在传统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液压制动系统基础上增加线控液压主动控制模块,可以实现液压制动力主动施加,为制定较优的制动能量回收算法提供结构基础。通过分析制动系统工作模式及车辆制动需求,对液压主动控制模块中的电磁阀、蓄能器进行性能参数匹配,利用MATLAB/SimHydraulic搭建单轮缸液压制动回路模型,仿真验证线控液压制动系统结构的可行性。然后,研究并制定线控复合制动系统控制方法与策略。通过对驾驶员制动意图以及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了整车制动控制策略。由复合制动控制器、液压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协调配合,实现在前后轴准确施加再生与液压制动力以及有效回收制动能量。兼顾车辆制动性能与能量回收最优化,本文制定了基于行车参数估计的分层制动力控制策略,针对非紧急制动与紧急制动,采用相应的制动力分配控制方法。建立整车以及电机、蓄电池再生系统数学模型,结合上述分层制动力控制策略,运用MATLAB/Simulink对再生系统工作性能、能量回收情况以及汽车制动效果进行仿真。通过ADVISOR仿真验证新制动力分配策略应用在一些典型循环工况时的能量回收情况。最后,开发ABS压力调节模块控制器,实现电磁阀、回油泵驱动控制,数据采集,与计算机的数据传输等功能。搭建试验台架测试ABS压力调节模块中电磁阀的动态控制效果,验证了其在电液式线控制动中对液压制动力主动控制的能力。
许张义[3](2013)在《基于FlexRay总线的线控转向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向系作为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安全性等有直接影响。虽然近年来转向系统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仍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机械结构,限制了汽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所以人们希望能够将线控转向(Steer by Wire)技术应用于汽车转向系统,实现转向系力传递特性和角传递特性的任意设计。采用线控转向之后,电信号成为驾驶员和汽车之间的唯一连接中介,若出现故障,汽车就会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将驾驶员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故对线控转向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线控转向技术目前仍不够成熟,也考虑到驾驶员的安全,故还未在实车上进行实验。为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提高仿真精度,目前主要采用将待测元件嵌入硬件在环系统的方法。综合考虑成本和实验室条件等因素,本文采用NI公司Labview RT和Carsim RT模块搭建硬件在环系统。控制系统作为线控转向的中枢,决定整个系统的转向效果和对汽车性能的改善程度。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由方向盘控制节点和转向执行控制节点组成。线控转向若想真正在汽车上应用,实现产业化,就要求两控制节点之间的传输总线必须具有传输速率快、时间特性好、可靠性高的特点。文中对基于FlexRay总线的线控转向控制系统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方面,选择Freescale公司开发的MC9S12XF512作为主处理器,因其内部同时集成FlexRay通信控制器和CAN通信控制器,故同时设计基于FlexRay和CAN总线通信的控制系统,总线驱动器分别选择NXP公司的TJA080A和TJA1040,并完成电路设计。双移线试验工况能够很好的反映转向系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令所设计线控转向系统在硬件在环中完成此实验。通过对比FlexRay和CAN两种方案,发现:基于FlexRay总线的线控转向车辆响应更加趋近参考值,基于CAN总线的线控转向时间响应滞后、超调量大,不能满足要求。再将基于FlexRay的线控转向与Carsim中采用传统转向的汽车模型比较,发现:基于FlexRay的线控转向,操纵稳定性得到改善,减轻了驾驶员负担,达到了预期设计目的。
刘艳梅[4](2009)在《气门弹簧新产品开发先期质量策划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如何真正的将质量先期策划方法导入到新产品开发中去,还是很多企业目前比较困惑的,特别是弹簧行业中小型企业较为集中,质量管理工作薄弱,技术策划能力不足,在汽车行业的带动下,能在生产前导入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更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目标市场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从质量管理和质量先期策划方法入手,通过对无锡泽根弹簧有限公司现行新产品开发质量策划方法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管理角度和流程自身存在问题角度改进的可能性。基于这种可能性,结合弹簧行业所具有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简单、系列性产品等特点,在现有流程基础上整合大众、福特、奇瑞等顾客的特殊要求,对气门弹簧产品的质量先期策划工作流程再造,搭建了适合我公司的气门弹簧新产品开发先期质量策划流程的框架。新的流程采用了大众公司的阶段划分方式和福特公司的要素控制方式;在每个阶段开展阶段评审;打破部门墙,改为责任到人制;为体现各个阶段各任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阶段流程图;根据产品开发难易程度不同对产品进行分级选择不同流程的方式,优化后的流程应用到开发的气门弹簧质量策划中进行实例验证,并对其中的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和过程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了相应的质量工具——QFD、DOE的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无锡泽根弹簧有限公司准确把握适合自身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流程,为弹簧行业优化、控制和实施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提供借鉴,从而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新产品开发成功率的目的。
黄杨明[5](2006)在《基于有限状态机理论的导航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软件在导航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承载和核心作用。在军事上,随着武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导航系统的规模变大,交互性更强,约束增多,结构也更复杂,传统的导航系统软件开发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必须寻求新的方法。有限状态机是描述和刻画实时嵌入式系统复杂状态行为的有力工具,是分析和设计导航系统软件的合理选择。论文首先介绍了传统有限状态机的原理和不足之处,进而详细介绍了目前先进的Harel状态图原理及应用。其次,把Harel状态图应用于导航软件的分析与设计,详细探讨了从导航软件的需求分析到实现方案的过程。论文以软件的需求分析为基础,逐步设计了软件设计的控制流程图、数据流图、接口设计和控制变量。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构建了软件的用例图、顺序图和状态图,并总结了如何用状态图快速实现导航软件功能需求的方法。再次,详细介绍了导航计算机板的硬件组成和中断分配,硬件和软件的初始化,软件的更新和升级,应用程序的调试与下载等软件实现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导航软件。实验结果表明,该软件运行正常,稳定,达到了预期目的。
张晓光[6](2004)在《奔驰新系列里程数据复位归零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此以2003款W211底盘的E240为例向大家介绍。其他底盘车系归零方法与此类似。 1.确保蓄电池电量充足。 2.连接奔驰诊断电脑STAR,进入诊断菜单。 3.Short test-整车快速测试 Control unit-单独系统测试
二、奔驰新系列里程数据复位归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奔驰新系列里程数据复位归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概念 |
第二节 战略管理概念及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战略概念及理论 |
一、立足技术理论 |
二、阶段理论 |
三、国际化战略理论 |
第四节 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工具 |
一、波特五力模型 |
二、PEST分析模型 |
三、SWOT分析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B公司概况 |
第二节 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现状 |
一、行业现状 |
二、业务优势 |
三、海外业务拓展区域 |
第三节 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 |
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三、目标客户分类不精确 |
四、营收困境 |
五、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实施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PEST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方案优化 |
第一节 战略定位 |
一、市场定位 |
二、产品定位 |
三、企业定位 |
第二节 战略目标 |
一、产品战略目标 |
二、全市场布局战略目标 |
第三节 战略选择 |
一、公司层战略 |
二、业务层战略 |
三、职能层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国际化战略思想保障 |
第二节 国际化人才保障 |
第三节 资金支持保障 |
第四节 建立有效的战略控制体系 |
第五节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
第六节 积极开展国际战略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协同ABS的电动汽车线控复合制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协同 ABS 的线控复合制动系统结构 |
2.1 复合制动系统结构方案 |
2.2 复合制动液压系统工作模式 |
2.3 液压主动控制模块研究 |
2.3.1 液压制动系统静态需求分析 |
2.3.2 液压主动控制模块元件参数匹配 |
2.4 单轮缸液压制动回路仿真 |
2.4.1 制动主缸模型 |
2.4.2 制动轮缸模型 |
2.4.3 单轮缸液压制动回路 SimHydraulics 模型及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3.1 制动意图判断及模式分析 |
3.1.1 轻中度制动回收能量 |
3.1.2 紧急及防抱死制动 |
3.2 影响再生制动系统工作性能的因素 |
3.2.1 电机工作特性的影响 |
3.2.2 蓄电池性能及状态影响 |
3.2.3 制动安全与稳定性限制 |
3.3 整车制动管理 |
3.4 行车状态参数估计 |
3.5 整车制动力控制策略 |
3.6 整车复合制动系统及控制策略 MATLAB 仿真 |
3.6.1 三自由度车辆模型 |
3.6.2 轮胎模型 |
3.6.3 电机模型 |
3.6.4 蓄电池模型 |
3.6.5 整车复合制动 MATLAB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7 整车制动系统 ADVISOR 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
3.7.1 ADVISOR 二次开发 |
3.7.2 ADVISOR 整车循环工况仿真及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ABS 压力调节机构性能台架试验 |
4.1 试验平台总结构方案 |
4.2 控制器硬件结构设计 |
4.2.1 主控制芯片 MC9S12XDT256 电路 |
4.2.2 驱动电路 |
4.2.3 电源 |
4.2.4 外围接口电路 |
4.2.5 SCI 通信电路 |
4.3 试验平台软件系统 |
4.3.1 软件基础 |
4.3.2 控制程序逻辑 |
4.4 试验器材及结构搭建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FlexRay总线的线控转向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线控转向中的关键技术 |
1.2.1 传感器技术 |
1.2.2 容错技术 |
1.2.3 总线技术 |
1.2.4 电源技术 |
1.3 汽车总线技术的发展 |
1.3.1 汽车网络的发展和分类 |
1.3.2 LIN |
1.3.3 CAN |
1.3.4 高速实时特性的总线 |
1.4 FlexRay 总线 |
1.4.1 FlexRay 总线的产生和发展 |
1.4.2 FlexRay 总线的主要特点和应用 |
1.5 线控转向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1 国外线控转向的发展 |
1.5.2 国内线控转向技术的发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FlexRay 总线通信协议规范研究 |
2.1 FlexRay 电气物理层规范 |
2.1.1 FlexRay 网络基本组成要素 |
2.1.2 电气信号 |
2.1.3 网络拓扑结构 |
2.2 编码和解码 |
2.2.1 帧编码 |
2.2.2 特征符编码 |
2.2.3 帧格式 |
2.2.4 有效负载数据段 |
2.2.5 帧尾 |
2.3 媒体接入控制 |
2.3.1 通信周期 |
2.3.2 静态段 |
2.3.3 动态段 |
2.3.4 符号窗和网络空闲时间 |
2.4 唤醒与启动 |
2.4.1 通信集群的唤醒 |
2.4.2 通信集群的启动 |
2.5 时钟同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HIL 线控转向硬件设计方案 |
3.1 HIL 线控转向系统的组成 |
3.2 实验台架 |
3.3 数据采集系统 |
3.4 HIL 转向系统设计 |
3.4.1 转向驱动系统 |
3.4.2 路感模拟系统 |
3.4.3 轮胎回正系统 |
3.5 硬件容错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HIL 线控转向软件设计方案 |
4.1 实时软件仿真平台构建 |
4.1.1 汽车动力学仿真软件 Carsim-RT |
4.1.2 实时系统 Labview- RT |
4.2 主动前轮转向 |
4.2.1 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 |
4.2.2 基于稳态控制的最佳传动比 |
4.2.3 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 |
4.3 软件容错 |
4.4 HIL 线控转向数据传递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线控转向控制系统设计和实验 |
5.1 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的功能 |
5.2 控制节点芯片选型 |
5.2.1 主处理器 MC9S12XF512 |
5.2.2 FlexRay 总线驱动器 TJA1080A |
5.2.3 CAN 收发器 TJA1040 |
5.3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3.1 主处理器 MC9S12XF512 最小系统设计 |
5.3.2 FlexRay 总线驱动器电路设计 |
5.3.3 CAN 总线收发器电路图设计 |
5.3.4 A/D 信号调理电路 |
5.4 FlexRay 通信软件设计 |
5.4.1 模块初始化 |
5.4.2 通信集群参数配置 |
5.4.3 消息缓冲器配置 |
5.4.4 数据的收发分析 |
5.5 CAN 通信软件设计 |
5.5.1 CAN 通信控制器初始化 |
5.5.2 发送子程序 |
5.5.3 接收子程序 |
5.6 实验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气门弹簧新产品开发先期质量策划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需求 |
1.1.1 弹簧行业的发展形势 |
1.1.2 汽车行业对弹簧行业的要求 |
1.1.3 新产品开发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概述 |
1.2.1 传统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1.2.2 APQP 方法概述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1 项目的需要 |
1.3.2 市场竞争的需求 |
1.4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现状分析 |
2.1 国内外现状描述 |
2.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2.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2.3.1 课题研究目标 |
2.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流程再造 |
3.1 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流程现状 |
3.1.1 泽根公司的组织结构 |
3.1.2 项目组织现状 |
3.1.3 现行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流程 |
3.2 现行气门弹簧APQP 流程分析 |
3.2.1 气门弹簧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特点 |
3.2.2 气门弹簧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
3.2.3 气门弹簧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
3.3 顾客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其特殊要求 |
3.3.1 大众(Volks Wagen)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及特殊要求 |
3.3.2 福特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及特殊要求 |
3.3.3 奇瑞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及特殊要求 |
3.3.4 OEM 流程分析和比较 |
3.4 新产品开发质量先期策划流程再造 |
3.4.1 管理角度的流程改进 |
3.4.2 流程的改进 |
3.4.3 整合顾客要求的流程再造 |
3.5 流程再造的可行性分析 |
3.6 实例验证 |
3.6.1 实例背景 |
3.6.2 机会评估 |
3.6.3 质量先期策划 |
3.6.4 批量生产 |
3.6.5 验证效果分析 |
第四章 产品设计和开发流程中的质量策划 |
4.1 产品设计和开发流程质量策划需求 |
4.2 基于QFD 的产品设计和开发流程质量策划方法 |
4.2.1 QFD 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时机 |
4.2.2 质量屋HOQ 模型 |
4.3 气门弹簧产品设计和开发应用验证 |
4.3.1 顾客需求获取 |
4.3.2 质量屋的建立 |
4.3.3 质量屋分析 |
4.4 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第五章 过程设计和开发流程中的质量策划 |
5.1 过程设计和开发流程质量策划需求 |
5.2 基于DOE 的过程设计和开发流程质量策划方法 |
5.3 气门弹簧过程设计和开发应用验证 |
5.3.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5.3.2 试验方案设计 |
5.3.3 试验参数优化后的指标预估及分析 |
5.4 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第六章 应用示例验证 |
6.1 应用背景 |
6.2 流程应用验证 |
6.3 有效性验证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有限状态机理论的导航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导航系统概述 |
1.2 导航软件的作用与特点 |
1.3 导航软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导航软件的处理器现状与趋势 |
1.3.2 导航软件的嵌入式开发套件现状与趋势 |
1.3.3 导航软件的建模设计方法现状与趋势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有限状态机(FSM)原理 |
2.1 FSM 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2.2 传统FSM 的不足及改进 |
2.3 Harel 状态图 |
2.3.1 Harel 状态图概述 |
2.3.2 Harel 状态图基本定义 |
2.3.3 Harel 状态图的优点 |
2.3.4 Harel 状态图的原理 |
2.3.5 Harel 状态图小结 |
2.4 状态图实现工具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SM 的导航软件分析与设计 |
3.1 导航软件的功能描述 |
3.2 导航软件的需求分析 |
3.3 控制流程分析 |
3.4 数据流图分析与接口设计 |
3.5 数据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
3.6 控制变量分析与设计 |
3.7 导航系统软件用例分析图 |
3.8 导航系统软件顺序图 |
3.9 导航计算机的状态图设计 |
3.9.1 主要状态捕获 |
3.9.2 状态正交性捕获 |
3.9.3 事件捕获 |
3.9.4 嵌套性捕获 |
3.9.5 动作和活动捕获 |
3.9.6 状态通信捕获 |
3.9.7 设计综合效果 |
3.10 存储器自检状态图设计 |
3.11 异步收发自检状态图设计 |
3.12 激光陀螺监控状态图设计 |
3.13 帧协议处理状态图设计 |
3.14 导航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
3.1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SP 的导航软件实现与验证 |
4.1 导航计算机板的硬件组成 |
4.2 VC33+Rhapsody in C 的导航计算机实现策略 |
4.3 导航软件的模块化设计 |
4.4 导航计算机板的中断分配 |
4.5 导航计算机板的混合编程 |
4.6 导航计算机的软件控制流程 |
4.7 导航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初始化 |
4.8 陀螺状态监控的实现 |
4.9 导航软件的更新和升级 |
4.10 用户程序下载 |
4.11 实验验证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论文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主要论文 |
四、奔驰新系列里程数据复位归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B公司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研究[D]. 马超.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2]协同ABS的电动汽车线控复合制动系统研究[D]. 荣艳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 [3]基于FlexRay总线的线控转向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许张义. 湖南大学, 2013(05)
- [4]气门弹簧新产品开发先期质量策划应用研究[D]. 刘艳梅.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5]基于有限状态机理论的导航软件设计与实现[D]. 黄杨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6]奔驰新系列里程数据复位归零方法[J]. 张晓光. 汽车维修技师, 2004(01)
标签: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论文; 制动力分配论文; 质量策划论文; 奔驰汽车论文; 策划公司论文;